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乳症

《冯氏锦囊秘录》:乳症

《古今医彻》:乳症

《女科精要》:乳症

《张聿青医案》:乳症

妇人之乳,男子之肾,皆性命之根也。人之气血周行无间,寅时始于手太阴肺经,出于云门穴,穴在乳上,丑时归于足厥阴肝经,入于期门穴,穴在乳下。出于上,入于下,肺领气,肝藏血,乳正居于其间也。其足阳明之脉,自缺盆下于乳。又冲脉者,起于气街,并足阳明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故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妇人不知调养,有伤冲任,且忿怒所逆,郁闷所遏,浓味所酿,以致厥阴之气不行,阳明之血热甚,或为风邪所容,则气壅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有乳核,渐至皮肤 肿,寒热往来,谓之乳痈。风多则硬肿色白,热多则 肿色赤,不治则血不流通,气为壅滞,而与乳内津液相搏,疡化为脓。治之之法,凡初起寒热 痛,即发表散邪,疏风清胃,速下乳汁,导其壅塞,则病可愈。若不散而不易成脓,宜用托里;若溃后肌肉不生,脓水清稀,宜补脾胃;若脓出反痛,恶寒发热,宜调荣卫;若晡热 肿作痛,宜补阴血;若食少作呕,宜补胃气。切戒清凉解毒,反伤脾胃也。


乳痈者,俗呼曰吹乳。吹者,风也。风热结汨于乳房之间,血脉凝注,久而不散,溃腐为脓。凡忽然壅肿结核色赤,数日之外, 痛胀溃,稠脓涌出,此属胆胃热毒,气血壅滞,名曰乳痈,为易治。治法∶青皮疏厥阴之滞,石膏清阳明之热,生草节解毒而行污浊之血,荆防散风而兼助药达表,栝蒌,没药、青桔叶、角刺、金银花、土贝母、当归及酒佐之,毋非疏肝和血解毒而已。加艾隔蒜灸二三十壮于痛处最效。切忌刀针伤筋溃脉,为害不小。


有因妇人所乳之子膈有滞痰,口气 热,含乳而睡,热气吹入乳房,凝滞不散,遂生结核。若初起时忍痛揉软,吮去乳汁,即可消散。失此不治,必成痈肿。亦有因小儿断乳后,不能回化,或妇人乳多,婴孩少饮积滞凝结,又或经候不调,逆行失道。又有邪气内郁,结成痈肿。初发时,切勿用凉药,盖乳本血化,不能漏泄,遂结实肿,乳性清寒,又加凉药,则阴烂宜也。惟凉药用之,既破之后则佳。如初发时宜用南星、姜汁敷之,可以内消,更加草乌一味,能破恶血逐块,遇冷则消,遇热则溃。更加乳香、没药以定痛。内则用栝蒌仁、十宣散、通气散间服之。然年四十以下者,治之多瘥,以气血旺故也。五十以上者,慎勿治之,多死,以天癸绝也,不治自能终其天年。若欲加治,惟调补气血为主。


妇人有忧怒抑郁,朝夕累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气血亏损,筋失荣养,郁滞与痰结成隐核,不赤不痛,积之渐大,数年而发,内溃深烂,名曰乳岩,以其疮形似岩穴也,慎不可治。此乃七情所伤,肝经气血枯槁之证。治法∶ 痛寒热初起,即发表散邪,疏肝之中,兼以补养气血之药,如益气养荣汤,加味逍遥散之类,以风药从其性,气药行其滞,参、 、归、芍补气血,乌药、木通疏积利壅,柴、防、苏叶表散,白芷除脓通荣卫,官桂行血和脉。轻者多服自愈,重者尚可延年。若以清凉行气破血,是速其亡也。


经云.怒则气上.思则气结.上则逆而不下.结则聚而不行.人之气血.贵于条达.则百脉畅遂.经络流通.苟或怫郁.则气阻者血必滞.于是随其经之所属而为痈肿.况乎乳房.阳明胃经所司.常多气多血.乳头.厥阴肝经所属.常多血少气.女子心性偏执善怒者.则发而为痈.沉郁者则渐而成岩.痈之为患.乳房红肿.寒热交作.宜化毒为主.栝蒌、忍冬之属.可使立已.岩之为病.内结成核.久乃穿溃.宜开郁为要.贝母、远志之类.不容少弛.若男子则间有.不似妇人之习见也.陈氏则云微有异者.女损肝胃.男损肝肾.肝虚血燥.肾虚精怯.血脉不得上行.肝筋无以荣养.遂结痛肿.似亦有见.至既溃之后.气血必耗.惟以归脾、逍遥、人参养荣无间调之.又必患者怡情适志.寄怀潇洒.则毋论痈症可痊、而岩症亦庶几克安矣.倘自恃己性.漫不加省.纵有神丹.亦终无如何也.


一乳痈.恶寒发热.乳房红肿.用橘叶散


一乳吹.乳房作胀.枳壳散.乳汁不通.膨闷.王不留行汤.


一郁怒伤肝.左乳结核.加味逍遥散.入贝母、金银花、青皮、香附.思虑伤脾.右乳结核.加味归脾汤.入贝母、金银花.


一乳疖溃后不敛.人参养荣汤、归脾汤、八珍汤.调养之.余毒未解.入忍冬花.


一乳岩溃后.须前方久服勿辍.调和情性.若郁结不舒者不治.


橘叶散


金银花 栝蒌 青皮 当归 皂针 连翘(各一钱) 橘叶(十片) 柴胡(七分) 甘草节(三分)


水煎.心思不遂者.加远志、贝母.


枳壳散


枳壳 木通 生地 当归 广皮 金银花(各一钱) 甘草(三分) 钩藤(二钱)


灯芯一握.水煎.


王不留行汤


穿山甲(炒) 麦门冬(去心) 王不留行(炒) 当归 白芍药(酒炒) 熟地黄茯苓 通草(各一钱) 川芎(五分) 甘草(三分)


用猪前蹄煮汁二碗煎药.食远服之.以热木梳梳其乳房.其乳立至.


蓬术汤 治乳核.


蓬术(七分醋煮) 甘草节(三分) 远志肉(甘草制) 人参 金银花 贝母(去心研)


香附(醋炒) 白芍药(酒炒) 当归身(各一钱) 水煎.


麦 汤 消乳膨.


麦芽(一两炒研) 川芎 白芍药(酒炒) 熟地 当归(各一钱)


水煎服.外用布紧束两乳.以手揉按.乳自消退.


一方用栝蒌两个.炒熟捣烂.酒水各半.煎服.痈肿初起者立消.


一方用蒲公英二两.连根带蒂.酒煎服.亦效.


【治验】


一女子发热七八日.脉数身热口干.诸医作伤寒治.用发表消导药.其势益甚.延余诊之.疑其阴血亏损.及细叩其有无痛处.则曰左乳红肿作疼.余乃笑曰.此乳痈症.而误认伤寒.焉得不至于此.急与米饮.兼进栝蒌、贝母、忍冬、茯神、远志、钩藤、麦冬、甘草.生津解毒.三剂而愈.


一女子产后乳痈.三四旬余.反发寒热.延余诊之.脉得 弱.气血二亏.用八珍汤数剂始痊.


妇人之乳,男子之肾,皆性命之根也。人之气血周行无间,寅时始于手太阴肺经,出于云门穴,穴在乳上,丑时归于足厥阴肝经,入于期门穴,穴在乳下。出于上,入于下,肺领气,肝藏血,乳正居于其间也。其足阳明之脉,自缺盆下于乳。又冲脉者,起于气街,并足阳明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故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妇人不知调养,有伤冲任,且忿怒所逆,郁闷所遏,浓味所酿,以致厥阴之气不行,阳明之血热甚,或为风邪所容,则气壅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有乳核,渐至皮肤 肿,寒热往来,谓之乳痈。风多则硬肿色白,热多则 肿色赤,不治则血不流通,气为壅滞,而与乳内津液相搏,疡化为脓。治之之法,凡初起寒热 痛,即发表散邪,疏风清胃,速下乳汁,导其壅塞,则病可愈。若不散而不易成脓,宜用托里;若溃后肌肉不生,脓水清稀,宜补脾胃;若脓出反痛,恶寒发热,宜调荣卫;若晡热 肿作痛,宜补阴血;若食少作呕,宜补胃气。切戒清凉解毒,反伤脾胃也。


乳痈者,俗呼曰吹乳。吹者,风也。风热结汨于乳房之间,血脉凝注,久而不散,溃腐为脓。凡忽然壅肿结核色赤,数日之外, 痛胀溃,稠脓涌出,此属胆胃热毒,气血壅滞,名曰乳痈,为易治。治法∶青皮疏厥阴之滞,石膏清阳明之热,生草节解毒而行污浊之血,荆防散风而兼助药达表,栝蒌,没药、青桔叶、角刺、金银花、土贝母、当归及酒佐之,毋非疏肝和血解毒而已。加艾隔蒜灸二三十壮于痛处最效。切忌刀针伤筋溃脉,为害不小。


有因妇人所乳之子膈有滞痰,口气 热,含乳而睡,热气吹入乳房,凝滞不散,遂生结核。若初起时忍痛揉软,吮去乳汁,即可消散。失此不治,必成痈肿。亦有因小儿断乳后,不能回化,或妇人乳多,婴孩少饮积滞凝结,又或经候不调,逆行失道。又有邪气内郁,结成痈肿。初发时,切勿用凉药,盖乳本血化,不能漏泄,遂结实肿,乳性清寒,又加凉药,则阴烂宜也。惟凉药用之,既破之后则佳。如初发时宜用南星、姜汁敷之,可以内消,更加草乌一味,能破恶血逐块,遇冷则消,遇热则溃。更加乳香、没药以定痛。内则用栝蒌仁、十宣散、通气散间服之。然年四十以下者,治之多瘥,以气血旺故也。五十以上者,慎勿治之,多死,以天癸绝也,不治自能终其天年。若欲加治,惟调补气血为主。


妇人有忧怒抑郁,朝夕累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气血亏损,筋失荣养,郁滞与痰结成隐核,不赤不痛,积之渐大,数年而发,内溃深烂,名曰乳岩,以其疮形似岩穴也,慎不可治。此乃七情所伤,肝经气血枯槁之证。治法∶ 痛寒热初起,即发表散邪,疏肝之中,兼以补养气血之药,如益气养荣汤,加味逍遥散之类,以风药从其性,气药行其滞,参、 、归、芍补气血,乌药、木通疏积利壅,柴、防、苏叶表散,白芷除脓通荣卫,官桂行血和脉。轻者多服自愈,重者尚可延年。若以清凉行气破血,是速其亡也。



邵(右) 腹满不舒,中脘痞胀,肝气郁于胃中也。乳尖属肝,乳房属胃,气滞胃络,乳中结核。气郁生火,内热连绵,咽中时痛,膝膑起块,无非气火之有余,或炎于上,或窜于络耳。脉弦而数,亦属木旺之征。病绪繁多,而图治必从要处着手,内经谓气有余,便是火,宜从肝胃两和,能使气机宣通,郁热自退三舍也。


金铃子 冬桑叶 制香附 粉丹皮 姜汁炒栀子 白蒺藜 砂仁 枳壳 炒白芍 醋炒青皮 逍遥丸



右 乳房痛胀稍减。的是厥气火郁于胃络。


胡黄连(三分吴萸二分拌炒) 白芍(一钱五分) 郁金(一钱五分) 金铃子(一钱五分) 丹皮(二钱)香附(二钱) 山栀(姜汁炒三钱) 降香(一钱五分) 柴胡(醋炒四分) 川芎(一钱)



施(右) 乳房痛胀,咽燥恶心,舌光无苔。此肝气郁于胃络,而阴气暗耗也。


制半夏(一钱五分) 白蒺藜(三钱) 胡黄连(三分吴萸二分拌炒) 金石斛(三钱) 炒枣仁(二钱研)茯苓神(辰砂拌各四钱) 上广皮(盐水炒一钱) 决明(四钱) 炒椿根皮(二钱) 炒竹茹(一钱)



右 乳房结核痛胀。当疏肝木而和气机。


青皮 郁金 香附 枳壳 砂仁 蒲公英 川芎


附方 用活鲫鱼同山药打烂,稍入麝香,和敷七日一易。



右 乳房痛胀,推之即移。此厥气挟痰,凝滞胃络。


青皮(一钱) 郁金(一钱五分) 蒲公英(二钱) 香橼皮(一钱五分) 制香附(二钱) 川芎(一钱)枳壳(一钱) 白芷(一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右 结核不化。肝脏之气,挟痰阻滞胃络。再从肝胃疏和。


制香附 炒枳壳 黑山栀 沉香曲 香白芷 白茯苓 砂仁 川芎 炒黑当归



张(右) 肝木纵横不平,胸脘牵及乳房,胀痛难忍。病在肝胃。再为疏通。


金铃子 延胡索 薤白头 沉香片 上湘军 香附 枳壳 青皮 郁金 皂荚子(去弦蜜炙打)



杨(右) 足胫作肿已退,乳房结核稍松,其气郁不行,显然可见。但气为血帅,恐血因气滞,致酿痈脓。


制香附(二钱) 蒲公英(一钱) 炒竹茹(一钱) 全当归(二钱) 小青皮(一钱) 川芎(一钱)枳壳(一钱) 广郁金(一钱五分) 紫丹参(二钱)



王(右) 乳房结核,按之坚硬,而推之不移。此痰气郁于肝胃之络。


制半夏 白蒺藜 青皮 香附 枳壳 云茯苓 川贝母 香橼皮 郁金 砂仁



钱(右) 脉证相安。两乳房结核,时作微胀,经迟涩少。此气郁而营分失和。再调气和营。


紫丹参 杭白芍 小青皮 当归炭 川断肉 炒枳壳 白蒺藜 川芎 香附 郁金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