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热证

《古今医案按》:热证

《活幼心书》:热证

《全生指迷方》:热证

《厘正按摩要术》:热证

立斋治李阁老子.潮热.饮食如故.自申酉时甚.至子丑时方止.遍身似疥.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热渴饮冷.薛以为脾胃实热.传于肺与大肠.先用清凉饮四剂.结热始退.又用四物、柴胡、黄连数剂.其疮渐愈.彼欲速效.另用槐角丸之类.诸证益甚.仍以前药更加桃仁、赤芍.至百剂而愈.


江篁南治一儿.生方两月.时值酷暑.又久雨.湿令流行.遍身大热.然初生小儿.肠胃脆窄.药难区处.乃取干壁土舂碎撤地上.上以芭蕉叶铺之.将儿卧叶上.又以芭蕉叶覆之.更少加干壁土于上.睡少时.其热如失.


仲景论曰∶有翕翕(音吸)发热,有蒸蒸热,此分汗下之不同。翕者若翕之所覆,明其热在表也,属上太阳第一证,以桂枝汤主之。蒸者如熏蒸之甚,主其热在胃也,属阳明三十二证,以调胃承气汤下之。此仲景法也。缘小儿之热,似是而非,若同而异。有伤寒热,变蒸热,积热,麻豆热,惊风热,潮热,骨蒸热,有表里俱虚而热,有热虽同,名则异可不明辨标本以施治乎?须令验证,对证用药,斯为的论。伤寒热,十指稍冷,鼻流清涕,发热无汗,面惨凌振,右腮有紫纹,治法载于伤寒条内,变蒸热,温温微热,气粗惊少, 乳泻黄,上唇尖有小泡,如水珠子,即变蒸也,不须用药攻治。如兼他证者,当根据其所感之候,略与和解,不必重剂可也。盖变者变其形容,蒸者蒸长肌肉,三十二日为一变,六十四日为一蒸。又三大蒸,积五百一十二日,变蒸毕而形气血脉筋骨全矣。夫变蒸之说,再考明医陈氏书,载十变之内,五蒸存焉。又有三大蒸,计其数恰五百一十二日,最为明矣。积热,眼胞浮肿,面黄足冷,发热从头至肚愈甚,或闻饮食之气恶心,及腹疼呕吐,治法详载伤积论中。麻豆热,面赤足冷,身发壮热,呵欠顿闷,咳嗽腰疼,时或作惊,腹痛自痢,及中指独自冷者是也。治法详见疮疹证内。惊风热,遍身发热而光,自汗心悸不宁,脉数烦躁,治法与急惊证同。所用药饵,必先解表。潮热,有午后发热,或日晡发热,对时如潮水之应,不瘥是也。先用百解散发表,次以当归散及三解散治之。脉实者下之,宜大柴胡汤,虚浮散者微汗之,用百解散。若发热而呕者,小柴胡汤主之。虚热,因病后发热无时,一日三五次者,此客热乘虚而作,先以胃苓汤加黄 末,温米清汤调服,次投钱氏白术散,或固真汤,带凉服,及用温盐汤,参入凉水送下黑锡丹,固守元气。骨蒸热,身体虚赢,遇晚二发,有热无寒,醒后渴汗方止,此乃疳病之余毒,传作骨蒸,或腹内有癖块,有时微痛,用参苓白术散,姜、枣,三棱煎汤调服,或投化癖丸,先疗脾虚宿滞,次以柴胡饮为治,仍忌鸡酒羊面毒物。有小儿热证用表里药后,其热俱退,既退复热者何也。疗病至此,难以概举,或再解表攻里,或施凉剂,热见愈甚,以阴阳辨之,何者为是。推其原乃表里俱虚,而阳浮于外,阴伏于内,所以又发热,宜用温平之药和其里,则体热自除。投钱氏白术散,去木香加扁豆,水煎,及黄 六一汤、安神散,自然平复。若日久汗多,烦渴食减,脉微缓,喜饮热,可服真武汤,虽附子性温,取其收敛阳气,内有芍药性寒,一寒一温,亭分得宜,用之无不验矣。



论曰∶阴不足则阳偏,阳偏则发热。若热从背起,自手足渐渐周身,口舌干燥,欲饮水而不能,此由阴气亏少,少水不能制盛火。诸阳起于四末,循行于背,阴不能敛阳,阳气独行,所以发热,或昼发而夜宁,或夜发而至旦即消。其脉虚疾而小,芍药黄 汤主之。


芍药黄 汤


芍药(三钱) 黄 甘草(炙) 青蒿(阴干,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若热从腹起,上循胸腋,绕颈额,初微而渐至大热,发无时,遇饥则剧,中脘不利,善食而瘦,其色苍黄,肌肉不泽,口唇干燥,由脾气素弱,曾因他病,误服热药,入于脾,脾热则消谷引饮,善消肌肉,其脉濡弱而疾,参橘丸主之。若嗽者,用加减法,及灸脾 百壮


参橘丸


橘皮(三两,洗) 麦门冬(去心) 人参(去芦,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前米饮下三十丸。若嗽,加五味子一两。


若热从腹中或从背起,渐渐蒸热,日间剧,夜渐退,或寐而汗出,小便或赤或白而浊,甚则频数尿精,夜梦鬼交,日渐羸瘦,由思虑太过,心气耗弱,阳气流散,精神不藏,阴无所使,治属虚劳,大建中汤主之。


大建中汤


芍药(六两) 黄 远志(去心) 当归(洗) 泽泻(各三两) 龙骨 人参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枣二个,擘破,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腹中急,加饧如枣大。若自腰以上发热,热及则汗出,出已而凉,移时如故,复加昏晕,腹中膨 ,其气上攻,时时咳嗽,嗽引胁下牵痛,睡则惊悸,其脉弦急疾,由外寒客搏,内冷相合,寒则气收,水液聚内化成饮。医以热药攻寒,寒闭于内,热增于上,阳气不下行,故散越于上,发而热,散而为汗。汗多亡阳,心气内虚,故令惊惕。治属饮家,以旋复花丸主之。


旋复花丸


旋复花 桂心 枳实(麸炒) 人参(各五分) 干姜 芍药 白术(各六分) 茯苓 野狼毒乌头黄(湿纸裹汁炙,各四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丸,未效,加至七丸。小儿黄米大二丸。


若热起骨间烦疼,手足时冷,早起体凉,日晚即热,背膂牵急,或骨节起凸,足胫酸弱由阴不足,而阳陷阴中,热留骨髓,髓得热则稀,髓稀则骨中空虚,阴虚水少脂枯,故蒸起,其脉沉细而疾。治属骨蒸,补髓丸主之。


补髓丸


生干地黄(晒干,三两) 干漆(半两,碎,炒令烟尽)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丸,空心临卧服。


若自胸以上至头发热,口鼻气色时如烟熏,目涩咽燥,唾如凝脂,时咳,毛竦,大便不利,小便赤,由肺不调,邪热熏上焦,其脉疾大,先服桔梗汤。热不退者,五味子汤主之。


桔梗汤


桔梗(一两) 人参 麦门冬(去心) 甘草(炙 各半两) 小麦(一合)


上 咀。水三升,煎至一升,去滓,分三服。


五味子汤《指南方》治发热甚不退。


柴胡(去苗,洗,四两) 半夏(汤洗七遍,一两一分) 黄芩 五味子 赤茯苓(分两原缺)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五片,枣二个,擘破,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若但热不歇,日晡尤甚,口中勃勃气出,耳无所闻,昼多昏睡,睡即浪言,喜冷,小便赤涩,大便不通,由三阳气盛,蕴于经络,内属腑脏,或因他病而致疾,其脉短疾而数,柴胡芒硝汤主之。


柴胡芒硝汤


柴胡(四两,洗,去苗) 黄芩 甘草(炙) 赤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汤洗七遍,一两一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五片,枣二个,擘破,同煎至一盏,去滓,入芒硝一钱,搅和温服,以大便利为度。


若身大热,背微恶寒,心中烦闷,时时欲呕,渴不能饮,头昏重痛,恶见日光,遇凉稍清,起居如故,由饮食失时,胃中无谷气,热蓄于胃中,中脘热,则三阳不下降,而上聚于脑。又胃主阳明经,为恶热,其脉虚大而数,久则细小,谓之中暑。初即服好茶一杯立愈,不即治之,留而在胃,别致他病,生姜竹茹汤主之。


生姜竹茹汤


竹茹(鸡子大) 人参(半两) 葛根(半两) 生姜(一钱,切)


上为散。水三盏,煎二盏,去滓,分二服,不拘时。


若间日发热,发必数欠,头痛拘倦,由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其气五内于心,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其脉弦大而数,谓之瘅疟,柴胡栝蒌汤主之。


柴胡栝蒌汤


柴胡(去苗,洗,八钱) 芍药 人参(各二钱) 半夏(汤洗七遍,二钱半) 甘草(炙,二钱) 栝蒌(二钱)


上 咀。水二升,生姜十片,枣二个,擘破,同煎至一升,分三服,去滓服。 大热去芍药、栝蒌,用黄芩三钱,即名小柴胡汤。


若身热汗出,烦满不为汗解,由太阳之经先受风邪,与热相搏,肾气厥则烦满,谓之风厥,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


泽泻(半两) 白术 防风(各二两) 石膏(研) 赤茯苓(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若四肢发热,逢风如炙如火,由阴不胜阳,阳盛则热,起于四肢,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于外,以菟丝子丸主之。


菟丝子丸


菟丝子(先于臼内杵百下,筛去杂物末) 五味子(各一两) 生干地黄(一两)


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粒,食前服。


若发热,耳暴聋,颊肿胁痛, 不可以运,由少阳之气厥,而热留其经,宜小柴胡汤。


若口干溺赤,腹满心痛,由热留于手少阴之经,其气厥也,赤茯苓汤主之。


赤茯苓汤


赤茯苓(四两) 甘草(生,一两) 木香(半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小儿发热,有表里虚实之异。何谓表热?外感寒邪,脉浮紧,苔微白,头疼,发热,身痛,无汗,恶风,恶寒者是也;何谓里热?小儿肥甘过度,致生内热,面赤,唇焦舌燥,小溲赤涩,脉实有力者是也;何谓虚热?小儿气质虚弱,营卫不和,其证神倦气乏,又有阴盛格阳,外浮发热者,其面色虽赤,烦躁不宁,然小溲必清白,四肢必厥逆,方为真寒假热;何谓实热?小儿午后潮热,蒸蒸有汗,肚腹胀满,面唇红赤,口舌干燥,溲赤,便难,烦渴不止,啼哭不已,脉洪数有力者是也。辨证确,则施治不难矣。


胎热 儿生旬日间,目赤,身热,溲黄,啼哭,惊烦,由母受胎后,过食五辛,以致热蕴于内,熏蒸胎气而生,名曰胎热。久则有鹅口、重舌、木舌、赤紫丹瘤等证,不可不予防也。


分阴阳,(二百遍。)推三关,(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三焦,(三十六遍。)


清天河水,(五十遍。)揉外劳宫,(一百遍。)运内八卦,(一百遍,自坤至坎,宜多二次。)


掐肾水,(三十六遍。)掐十王穴,(三十六遍。)运斗肘,(三十六遍。)水底捞明月。(三十六遍。)凡推用葱水。 法, 虎口曲池,(见卷二,三十页。)


惊热 小儿见异物则惧,或闻声而心骇,心既受凉,气则不顺,身发微热,梦寐不安,脉数烦躁,与急惊相似。


分阴阳,(二百遍。)推三关,(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清心经,(一百遍。)推二扇门,(一百遍。)推肺经,(一百遍。)掐中指巅,(五十遍。)掐合谷,(五十遍。)掐总经,(五十遍。)清天河水,(三十六遍。)掐揉威灵,(五十遍。)运斗肘,(五十遍。)捞明月。(三十六遍。)凡推用葱汤。


疳热 小儿食积于中,郁久生热,自脾经失治,传之各脏,致成五疳之疾,若脾病去则余脏皆安矣。


分阴阳,(二百遍。)推三关,(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补脾土,(二百遍。)天门入虎口,(一百遍。)推大小肠,(一百遍。)运内八卦,(一百遍。)掐揉总经,(五十遍。)运斗肘,(五十遍。)摩运肚脐左右旋转,(各二、三百遍。)分胸腹阴阳。(二百遍。)凡推用葱姜水。


按∶诸病属热者多。病机十九条,大半皆言热,此热证所宜辨也。其中真热假寒,真寒假热,一经差误,生死攸关。然必辨之于平时,而施之于当境。庸工不读书,不辨证,即至病者就诊,既无主见,有何把握,随意疏方,草菅人命,良可慨也。噫!病者不死于病而死于医,并不死于医而死于病家之延医者。(惕厉子)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