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续名医类案》:嗽

《证治准绳·幼科》:嗽

张子和曰∶鹿子春一小儿八岁,夏月病嗽,羸甚,余欲涌之,子春以为儿幼弱,惧其不胜,少难之。一日饮酒,家人与之酒,过多大吐,吐定而嗽止。盖酒味苦,苦属通剂,乃大悟余之言也。


万密斋治胡元溪子,五岁,春病嗽。医用葶苈丸,乍止乍作,至夏转作。又一医用五物汤不效。或以葶苈,或以三拗,发表攻里,其嗽益加,至百十声不止,面青气促,口鼻出血,势急矣。曰∶自春至秋,病已半年,治之不易。乃用二冬、二母、栀、芩、甘、桔、苏子、茯苓、陈皮去白,连进三剂,咳只二三十声。一医以二陈加防风、百部、杏仁、紫菀、桑皮。万曰∶肝气已逆,吾方降之,其咳稍罢,防风、百部升发之品,似不可用。彼云∶防风、百部,乃咳嗽圣药也。服之,气上逆而咳,百十声不止,口鼻血复来。再求治,仍用前方,取生茅根捣自然汁,和药与之,五日而血止。去茅根,或加款冬、杏仁以止其咳。或去黄芩、栀子,加人参、白术以补其脾。或加阿胶以补其肺。调理二旬而安。盖方春时,多上升之气,肺感风寒,当与发散;葶苈丸乃攻里之剂,肺金本虚,而反泻之,此一逆也。夏天火旺,肺金受克,当用清金泻火之剂;三拗汤乃发散药也,用热犯热,此二逆也。一汗一下,肺金大虚矣;方秋时,气应降而不降,反用升发之剂,此三逆也。今用收敛清降之药,以平其浮游之火,火衰于戌,时值九月,故病易已。


许氏子病嗽,痰中带血,或用茅根汤治之不效,延万治。因问先生治胡元溪子用茅根,此亦用茅根,然不愈何也?曰∶彼病于秋,肺旺肝燥,此病于冬,血衰时也。且彼乃口鼻出血,属阳明胃;此是痰中有血,属太阴肺。病既不同,治亦有别,乃用阿胶为君,杏仁霜、栝蒌霜、贝母为臣,苏叶、桔梗、甘草为佐,炼蜜为丸,薄荷煎汤化服而愈。


万石泉女,病久嗽不止,胸高气急,曰∶此龟胸病也。胸者,肺之府也,肺胀则胸骨高起,而状如龟壳。吾闻其病,未曾治之,故无方也。或者不可治乎?石泉曰∶气胀者,肺实也,当服葶苈丸。曰∶病有新久,症有虚实,(知为虚,何不投补?)再服葶苈泻肺之剂,恐有虚脱之祸。不听,竟以是卒。


吴孚先治一小儿咳嗽,动便作痰声,喉如曳锯,脉数洪滑,纹如鱼刺,用加减二陈汤,兼服神仙玉露散而痊。


万密斋治举人蔡沙江子,病咳久不止,其咳连声不绝,咳时面青,右手常自摆动。曰∶不可治也。问何故?曰∶咳者,肺病也,肺属金。面青者,肝之色也,肝属木。手摆者,肝风欲发之状。木来侮金,寡乎畏也。今十月,金病木生之时,四时之序,将来者进,成功者退。木生而进,金病而退,必发搐,甲乙日剧。果乙日搐而死。(此段谈理入微,然何不大用养肝清肺之剂以冀万一?设玉横遇此症,必有以处之矣。)


曾芸塘子九岁,病咳,半夜甚,乃胎禀不足,肾虚嗽也。用人参固本丸加阿胶、桑皮,尽剂而安。又汪元津子,病肾虚嗽,与上症同,亦用人参固本丸加茯苓、知母、贝母、山药各等分,为丸服之而安。


蒋仲芳治盛氏女,十余岁,患内热,干咳特甚。医与清火滋阴麦冬、黄芩之品,服之不效。脉得弦数,脉症汤药甚相合也,因何不愈?沉思间,忽闻女衣有烟火气,询其曾卧火箱中乎?曰∶然。即以前方与之,令其迁卧床上,遂不终剂而愈。问故,曰∶咳嗽,火热烁金,以清火润肺之品治之甚当,其如外火复逼,一杯水,其能救车薪之火乎?今离却外火,其病自愈耳。(可见药即对症,而饮食起居调摄失宜,亦致不效,非如此细心体察,鲜不误矣。)


〔曾〕郭氏曰∶小儿此疾,本因暑湿所侵,未经发散,邪传心肺,变而为热,有热生风,有风生痰,痰实不化,因循日久,结为顽块,丸如豆粒,遂成痰母。推本其原,或啼哭未休,遽与乳食;或饲以酸咸,气郁不利,致令生痰;或节令变迁,风寒暑湿侵袭;或堕水中,水入口鼻,传之于肺;故痰母发动而风随之,风痰潮紧,气促而喘,乃成痼疾。急宜去风化痰,先以五苓散同宽气饮(俱惊)宽热饮(里热)用少姜汁和匀,沸汤调服,次进知母汤、雄黄散、如意膏、半夏丸(痰涎)。


知母汤 治 气喘,痰鸣发热,咳嗽恶风。


知母 甘草(各半两) 贝母 羌活 滑石(别研) 大黄 小麦(各三钱) 麻黄(去根节,汤泡,去沫,焙) 苦葶苈 诃子肉(各一钱半) 薄荷(去梗,二钱)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煎七分,无时温服。


雄黄散 主暴中急慢惊风, 痰涎满口,及雨侵闭汗不通,或凉或热,坐卧生烦。


雄黄(红亮者,二钱半) 白药(去黑皮) 川乌(炮裂,去皮脐) 草乌(炮裂,去皮) 天麻(明亮者) 川芎(五味各半两)


上除雄黄外,余五味锉焙,同雄黄为末。惊风痰壅,每服半钱或一钱,用姜汁、茶清调下。发汗,水姜葱薄荷同煎,并投三服,取效。


如意膏 治痰喘气促,咳嗽连声不已,冷热二证皆可投。


半夏(炮裂) 南星(炮裂。二味各一两半)


上二味为末,以生姜汁和匀,捻作小饼如钱样,用慢火炙干,再为末,复取姜汁如前,经两次炙干,仍焙为末,炼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至二丸,仍用姜蜜汤无时化服,有热,以薄荷汤下。


雄黄丹 治小儿 ,喘满咳嗽,心胸烦闷,伤热蠲毒。


雄黄 朱砂(各一钱,另研) 杏仁(十四粒,炒) 巴豆(七粒) 豆豉(淡者,二十一粒)


上杏、巴、豉三味,用米醋半盏,干姜一片指大,煮令干,研成膏,皂角一寸蜜炙焦,先去子与皮,法制牛胆一分,同雄朱与杏膏研细和匀,面糊为丸,如麻子大。


每一岁儿五丸,壮者七丸,二岁十丸,淡生姜汤下。


《玉诀》贝母丸 治小儿 。


贝母 天南星(姜汁制) 人参 茯苓 甘草(炙) 白附子(各等分) 皂角子(七枚,炮)


末之,炼蜜丸小豆大。每服五七丸,薄荷汤吞下。


油衮丸 治小儿 及虫积。


雷丸 五灵脂(各一分) 巴豆(十五粒,取霜)


上末之,滴水丸。每三五丸麻油滚过,井水吞下。


《惠眼》内金丸 治小儿 咳嗽。


鸡内金 雌黄(细研,水飞过,去水,露三日方使) 半夏(生) 延胡索(各等分)


上为末,枣肉为丸,如小豆大。周岁三丸至四丸,灯心汤下。


《吉氏家传》治奶 方天竺黄 蚌粉(炒)


上件等分,研匀。蜜调涂奶头上,与吃。


脑子散 治小儿伤风,咳嗽不住,兼治瘕呷。


大黄(一分) 郁金(二钱)


上件二味,先以猪牙皂角煮一复时,取切片子,焙干为末,次入粉霜、脑子各少许,再同研令匀。每服一字,沙糖水调下,量儿肥瘦,加减用之。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