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暑风

《金匮钩玄》:暑风

《凌临灵方》:暑风

《冷庐医话》:暑风

《时病论》:暑风

《温热暑疫全书》:暑风

《医宗金鉴》:暑风

《幼科心法要诀》:暑风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暑风

戴云∶暑风者,夏月卒倒不省人事者是也。有因火者,有因痰者。火,君相二火也;暑,天地二火也;内外合而炎烁,所以卒倒也。痰者,人身之痰饮也,因暑气入,而鼓激痰饮,塞凝心之窍道,则手足不知动蹑而卒倒也。此二者皆可吐。内经曰∶火郁则发之。挟火挟痰实者,可用吐法。吐即发散也。量其虚实而吐之,吐醒后,可用清剂调治之。



陈(七月) 感受暑风,扰于肺胃,咳嗽潮热,脘闷口渴,脉象数,治宜清解。


老苏梗 薄橘红 竹茹 冬瓜子 薄荷梗 白杏仁 通草 焦麦芽 连翘 象贝 益元散 青荷梗


表弟周克庵学正士变,熟精医理。道光丙午夏,暑风甚剧,时疫大作,俱兼喉痛,亡者接踵,医皆束手,克庵家病者甚众,亲自疗治获痊,悯世医之寡识,为作论曰∶暑风由口鼻而入,时冷秽气,亦由口鼻而入,先伤上焦手太阴肺经,其始见症也,或喉痛而腐,或不腐,洒洒恶寒,蒸蒸发热,有汗不解,遍体现红晕,舌白腻。首用辛凉平剂,连翘、薄荷、荆芥穗、银花、淡豆豉、牛蒡子、苦桔梗、杏仁、元参、紫马勃、栝蒌皮、白茅根、竹叶,可随症选用,以表泄表风,兼宣秽浊。其继也,但热不寒,喉痛仍在,痰涎稠腻,目红多眵,舌绛无苔,红痢杂以白疹,烦渴瞀闷,燥扰不安,寐则自语,醒则神清,状类犀角地黄及白虎汤证,不知肺卫与心营甚近,此系肺热侵逼包络,未尝竟入营分,以神不昏昧辨之,此时遽与犀角,是开门揖盗也,或识蒙窍阻,犀角并牛黄清心丸、至宝丹,亦不在禁例,至白虎证脉洪大自汗不止,口渴无度,遵古法脉之诚无误,倘用不合法,恐肺经之邪热无出路,致下迫大肠而为痢也,宜用川郁金、黑山栀、栝蒌皮、芦根、竹叶、桑叶、池菊之类,以廓清热邪,开泄秽气,如毒重者,甘草、人中黄、大青叶、板蓝根,亦可随意加入,再兼症或有身痛肢软,即暑风流走肢体,参用防己、秦艽、桑枝一二味可也。总之,此证留恋手太阴肺经居多,故用药宜轻清宣解,不必用苦寒沉降之品,诛伐中下二焦无过之地。


暑风之病,良由暑热极盛,金被火刑,木无所畏,则风从内而生,此与外感风邪之治法,相悬霄壤,若误汗之,变证百出矣。夫木既化乎风,而脾土未尝不受其所制者,是以卒然昏倒,四肢搐搦,内扰神舍,志识不清,脉多弦劲或洪大,或滑数。总当去时令之火,火去则金自清,而木自平,兼开郁闷之痰,痰开则神自安,而气自宁也,拟用清离定巽法佐以郁金、川贝治之。倘有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者,宜加犀角、羚羊;痰塞喉间有声者,宜加胆星、天竺;服药之后,依然昏愦者,宜加远志、菖蒲。然而证候至此,亦难治矣。


病患忽然手足搐挛者.暑风也.香薷饮加羌活、防风.呕吐加藿香、陈皮.小便不利加茯苓、泽泻、猪苓、滑石.有痰加姜半夏.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泻利不止加白术.转筋加木瓜.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溺者.此热兼 也.白虎汤.


更有痛势重者.手足搐挛.厉声呻吟.角弓反张.如中恶状.亦有先病热.服表散后渐成风者.谵语狂呼浪走.气力百倍.此暑风也.以寒凉攻劫之.与阴风不同.宜解散化痰.不宜汗下.


日久而脾胃弱者.兼温补.


暑风抽搐似惊风,烦渴汗热便黄红,先用加味香薷饮,继用玉露散即宁。


【注】


暑风者,手足搐搦状似惊风者也,由暑热攻,肝内生风病,其证烦渴,身热有汗,二便黄赤,先宜加味香薷饮,疏其风,继以玉露散,清其热,暑热一解,而搐自止矣,切不可当惊□治之。


(加味香薷饮)


香薷 黄连 扁豆炒 厚朴姜炒 羌活 引用灯心水煎服(方歌)


加味香薷治暑风,香薷黄连扁豆同,厚朴姜炒羌活入,灯心煎服效从容。


(玉露散)方见火泻暑证门


暑风抽搐似惊风,烦渴汗热便黄红,先用加味香薷饮,继用玉露散即宁。


【注】暑风者,手足搐搦,状似惊风者也。由暑热攻肝,内生风病。其证烦渴,身热有汗,二便黄赤。先宜加味香薷饮,疏其风;继以玉露散,清其热。暑热一解,而搐自止矣。


切不可当惊痫治之。


加味香薷饮


香薷 黄连 扁豆(炒) 羌活 浓朴(姜炒)


引用灯心,水煎服。


【方歌】加味香薷治暑风,香薷黄连扁豆同,浓朴姜炒羌活入,灯心煎服效从容。


玉露散(方见火泻)


忽然手足搐挛,厉声呻吟,角弓反张,如中恶状,为暑风。亦有先病热后甚,渐成风者,谵语狂呼浪走,气力百倍,此阳风也。治法以寒凉攻劫之,与阴风不同,皆宜解散化痰,不宜汗下,有日久而脾胃弱者,宜温补。


霖按∶暑风即痉也。痉甚则厥,近世虽严寒温之防,而取重于安宫、至宝、清营、紫雪之类,全是温病伏气,治法与中暑之痉厥,究隔一间。经言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盖夏至阴生,太阴湿土用事,湿热火三气交蒸,合而为暑,异乎春夏木火司令,触发伏气之温热也。夫暑邪由口鼻吸入,直逼血络,鼓动内风,风火盘旋,势不可遏,此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厥阴风木,三气合邪,奔窜无常,故为痉为厥也。盖手少阳三焦相火,与手厥阴包络相通,暑热之邪内袭,招引相火,火动风生,则肝木失养,故筋挛脉急,风煽火识,则包络受邪,故神识昏迷,身中之气,随风火上炎,而有升无降,常度尽失,由是而形若尸厥矣,正《内经》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暴厥者是也。外窜经络则成痉,内逼膻中则为厥,其治速宜熄风泄火,达络疏肝,急折其势,以平其暴,不令其煎熬胃液,甚则用釜下抽薪法,以白头翁汤消息治之,直折其厥少之盛,待势稍衰,再议清通包络,渐进化痰养阴清湿之剂,此正治也。更有暑邪热极,脉微而躁,肢冷肤冷,面赤气短,大汗不止而舌润,或手拘挛,瞀乱昏迷者,乃邪热逼汗,为阳越之证,急宜参附加童便以回阳,俟苏后再以清暑养阴,以善其后。否则亡阳不救,然苟非脉微足冷,汗出舌润,则仍是热证,误用参附即死。若无真知灼见,不可轻试,要亦不可不知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