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络石

《本草纲目》:络石

《本草经集注》:络石

《本草蒙筌》:络石

《本草图经》:络石

《得配本草》:络石

《冯氏锦囊秘录》:络石

《雷公炮炙论》:络石

《名医别录》:络石

《千金翼方》:络石

《医学入门》:络石

《神农本草经》:络石

《新修本草》:络石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络石

《证类本草》:络石

「释名」石鲮、石龙藤、悬石、耐冬、云花、云丹云英、石血、云珠。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


1、小便白浊。用络石、人参、茯苓各二两,龙骨(煅)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服,米汤送下。一天服二次。


2、喉痹肿塞,喘息不通。用络石草一两,加水一升,煎成一大碗,细细饮下。


3、痈疽热痛。用络石茎叶一两,洗净晒干,皂荚刺一两,新瓦上炒黄,甘草节半两,大栝楼一个(取仁,炒香),乳香、没药各三钱。各药混合后,每取二钱,加水一碗、酒半碗,慢火煎成一碗,温服。



味苦,温、微寒,无毒。主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不通,水浆不下。大惊入腹,除邪气,养肾,主腰髋痛,坚筋骨,利关节。久服轻身,明目,润泽,好颜色,不老延年,通神。一名石鲮,一名石蹉,一名略石,一名明石,一名领石,一名悬石。生太山川谷,或石山之阴,或高山岩石上,或生人间。正月采。(杜仲、牡丹为之使,恶铁落,畏贝母、菖蒲。)


(不识此药,仙世方法都无用者,或云是石类。既云或生人间,则非石,犹如石斛等,系石以为名尔。)(《大观》卷七,《政和》一七六页)



味苦,气温,微寒。无毒。阴山峻壁,随处有之。多包络石上,或蔓延木上。茎节着处即生根须。叶圆凌冬常青,花白结子略黑。与薜荔、木连、地锦、石血等同一类焉。人家亭圃石山,亦每种植 饰。采茎叶入药,择附石为良。畏贝母、菖莆,使牡丹、杜仲。喉闭不通欲绝,水煎汤下立苏;背痈 肿延开,蜜和汁服即效。坚筋骨强健腰足,利关节润泽容颜。去风热死肌,解口舌干燥。蛇毒心闷,堪散刀斧。疮口可封,久服轻身。通神明目,延年耐老。薜荔虽同络石,茎叶粗大如藤。治背痈将叶采收,煎酒饮下利即愈。


木连味苦,汤,或收浸酒。初服壮阳祛病,久服耐老延年。藤汁取之,堪敷风毒。扫白癜风疹,除疥癣 疡。子生大类莲房,一年一熟;房劈内多白汁,久渐黑凝。破血甚良,依时收采。子亦入药,并载《图经》。地锦味甘,叶如鸭掌。藤蔓着地,随节有根。


亦缘木石沿长,每耐寒冻不瘁。煎汤浸酒,破血止疼。祛产后血凝,逐腹中血瘕。又种石血,亦以血攻。状与络石相同,但叶尖而半赤。


络石(图缺),生泰山川谷,或石山之阴,或高山岩上,或生木间,今在处有之。宫寺及人家亭圃山石间,种以为饰。叶圆如细橘正青,冬夏不凋。其茎蔓延,茎节着处,即生根须,包络石上,以此得名。花白子黑。正月采,或云六月、七月采茎叶,日干。以石上生者良。其在木上者,随木性而移。薜荔、木莲、地锦、石血皆其类也。薜荔与此极相似,但茎叶粗大如藤状,近人用其叶,治背痈,干末服之,下利即愈。木莲更大,如络石,其实若莲房,能壮阳道,尤胜。地锦,叶如鸭掌,蔓着地上,随节有根,亦缘木、石上。石血极与络石相类,但叶头尖而赤耳。


杜仲、牡丹为之使。畏贝母、菖蒲。恶铁落。杀殷孽毒。


苦,温。入足厥阴经气分。强筋骨,利关节,疗风热痈肿。配射干、山栀,治毒瓦斯攻喉。


配参、苓、龙骨,治白浊已甚。(肾虚土邪干之,谓之土淫,如冬则土坚水清,夏则土燥水浊也。俾水火既济,源洁而流自清矣。)


贴石而生,或生于墙。叶如茶匙,有尖叶、圆叶,功用相同。洗净,甘草汤浸,晒干用。


络木生者勿用。


生石者良。禀少阳之令,兼得天地阴寒之气而生,四时不调,其味苦,其气温,微寒而无毒。入足阳明、手足少阴、足厥阴、少阳经药。


络石与薜荔、木莲、地锦、石血同类,喉痹不通欲绝,水煎汤下立苏,背痈 肿延开,蜜和汁服,立效。坚筋骨强健腰足,利关节,润泽容颜,去风热死肌,解口舌干燥蛇毒,心闷能散,刀斧疮口可封。


薛荔虽同络石,茎叶粗大如藤,治背痈,将叶采收煎酒饮下痢即愈。木莲与络石相类,茎叶粗大,更大于络石,味苦藤似寄生,附木而生,苗枝叶如石苇,因得木气,故名木莲,俗呼鬼馒头是也。又名薛荔,或煎汤或浸酒,初服壮阳却病,久服耐老延年,藤汁取之。堪敷风毒,扫白癜风疹,除疥癣 疡,其上结子房,并房中白汁,破血甚良。地锦味甘,煎汤浸酒,破血止痛,祛产后血凝,逐腹中血瘕。石血亦以血攻,煎酒建功堕胎亦速。


按∶络石,以其包络木石而名之也,禀少阳之令,得地之阴气,开关节,散风热,治发背痈疽之要药也。神农列之上品,李当之称为药中之君。医家鲜知用者,岂以其近贱而忽之耶!仁存堂治小便白浊,缘心肾不济,或由酒色过度,谓之上淫,盖有虚热而肾不足,故土邪干水。史载之言,夏则土燥水浊,冬则土坚水清,即此理也。医者往往峻补,其疾反甚,惟服博金散,则水火既济,源洁而流清也。用络石、人参、茯苓各二两,龙骨( )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下。日二服,阴脏人畏寒易泄者勿服,阴山峻壁,随处有之,多包络石间,或蔓延木上,茎节着处,即生根须,叶细浓而圆短,凌冬常青,花白实黑,折之有白汁,与薛荔地锦等同一类焉。入药则附石者良。


用粗布揩去毛子,以热甘草水浸透切晒,用杜仲丹皮为之使,恶铁落,畏贝母、菖蒲。


雷公云∶凡采得后,用粗布揩叶上、茎蔓上毛,了,用熟甘草水浸一伏时,出,切,日干任用。


微寒,无毒.主喉舌不通,大惊入腹,除邪气,养肾,治腰髋痛,坚筋骨,利关节.服通神.一名石蹉,一名略石,一名明石,一名领石,一名悬石.生太山,或石山之阴,高山岩石上,或生人间.正月采.(杜仲、牡丹为之使.恶铁落、贝母、菖蒲.)


又,络石 一名石龙藤.


《本经》原文∶络石,味苦,温.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水浆不下.久服,轻身


味苦,温,微寒,无毒。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不通,水浆不下,大惊入腹,除邪气,养肾。主腰髋痛,坚筋骨,利关节。久服轻身明目,润泽,好颜色,不老延年,通神。一名石鲮,一名石磋,一名略石,一名明石,一名领石,一名悬石生太山川谷,或石山之阴,或高山岩石上,或生人间,正月采。


络石味苦性微寒,风热死肌口舌干,背痈咽肿浆难入,坚筋利窍主腰髋。


根须布络石上而生,叶细圆者良,络木者不用,又名石薜荔。无毒。主风热死肌,恶疮疥癣,白癜 疡,口干舌焦,咽肿水浆不入。古方治喉痹,单用水煎,细细呷之。治背痈和蜜服之。去蛇毒心闷刀伤,内服外封。


此物感阴湿而生,凌冬不凋,故解热毒如是。《本草》云∶治大惊入腹,除邪气,养肾主腰髋痛,亦以其能坚筋骨,利关节,破瘀血耳。粗布揩去茎叶上毛,甘草水浸晒干。杜仲、牡丹为使,畏贝母、菖蒲,忌铁。


味苦温。


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水浆不下。久服,轻身明目,润泽,好颜色,不老延年。一名百鲮。生川谷。


《吴普》曰:落石,一名鳞石,一名明石,一名县石,一名云华,一名云珠,一名云英,一名云丹,神农苦小温,雷公苦无毒,扁鹊桐君甘无毒,李氏大寒,云药中君,采无时(《御览》)。


《名医》曰:一名石磋,一名略石,一名明石,一名领石,一名县石,生太山或石山之阴,或高山岩石上,或生人间,正月采。


案《西山经》云:上申之山多硌石,疑即此;郭璞云:硌,磊硌大石儿,非也;《唐本》注云:俗名耐冬,山南人谓之石血,以其包络石木而生,故名络石,别录谓之石龙藤,以石上生者良。



味苦,温、微寒,无毒。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不通,水浆不下,大惊入腹,除邪气,养肾,主腰髋痛,坚筋骨,利关节,久服轻身,明目,润泽,好神。一名石鲮,一名石蹉,一名略石,一名明石,一名领石,一名悬石。生太山川谷,或石山之阴,或高山岩石上,或生人间。正月采。


杜仲、牡丹为之使,恶铁落,畏贝母、菖蒲。 不识此药,仙俗方法都无用者,或云是石类。既云或生人间,则非石,犹如石斛等,系石以为名尔。


〔谨案〕此物,生阴湿处,冬夏常青,实黑而圆,其茎蔓延绕树石侧。若在石间者,叶细浓而圆短;绕树生者,叶大而薄。人家大良。以其苞络石、木而生,故名络石。《别录》谓之石龙藤,主疗蝮蛇疮,绞取汁洗之,服汁亦去蛇毒心闷。刀斧伤诸疮,封之立瘥。


味苦,温,微寒,无毒。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不通,水浆下,大惊入腹,除邪气,养肾,主腰髋痛,坚筋骨,利关节。《药性论》云∶君。恶铁精杀孽毒。味甘,平。治喉痹。日华子云∶木莲藤汁敷白癜, 疡,风恶疥癣。牡丹、杜仲使。恶∶铁落。畏∶贝母、菖蒲。生∶岩石。


味苦,温、微寒,无毒。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不通,水浆不下,大惊入腹,除邪气,养肾,主腰髋(音宽)痛,坚筋骨,利关节。久服轻身,明目,润泽,好颜色,不老延年,通神。一名石鲮(音陵),一名石蹉,一名略石,一名明石,一名领石,一名悬石。生泰山川谷,或石山之阴,或高山岩石上,或生人间。正月采。(杜仲、牡丹为之使,恶铁落,畏贝母、菖蒲。)


陶隐居云∶不识此药,仙、俗方法都无用者,或云是石类。既云或生人间,则非石,犹如石斛等,系石以为名尔。唐本注云∶此物生阴湿处,冬夏常青,实黑而圆,其茎蔓延绕树石侧。若在石间者,叶细浓而圆短。绕树生者,叶大而薄。人家亦种之,俗名耐冬,山南人谓之石血,疗产后血结,大良。以其苞络石、木而生,故名络石。《别录》谓之石龙藤,主疗蝮蛇疮,绞取汁洗之,服汁亦去蛇毒心闷。刀斧伤诸疮,封之立瘥。今按陈藏器本草云∶络石,煮汁服之,主一切风,变白宜老。在石者良,在木者随木有功。生山之阴,与薜荔相似。


更有木莲、石血、地锦等十余种藤,并是其类,大略皆主风血,暖腰脚,变白不衰。若呼石血为络石,殊误尔。石血叶尖,一头赤,络石叶圆,正青。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生木石间,凌冬不凋,叶似细橘,蔓延木石之阴,茎节着处,即生根须,包络石旁,花白,子黑。今所在有,六月、七月采茎、叶,日干。药性论云∶络石,君,恶铁精,杀孽毒。味甘,平。主治喉痹。陈藏器云∶地锦,味甘,温,无毒。主破老血,产后血结,妇人瘦损,不能饮食,腹中有块,淋沥不尽,赤白带下,天行心闷。并煎服之,亦浸酒。生淮南林下,叶如鸭掌,藤蔓着地,节处有根,亦缘树石,冬月不死,山人产后用之。一名地噤。苏恭注曰∶络石,石血亦此类也。又云∶扶芳藤,味苦,小温,无毒。主一切血,一切气,一切冷,去百病。久服延年,变白不老。山人取枫树上者为附枫藤。亦如桑上寄生,大主风血。一名滂藤。


性冷,以酒浸服。藤苗小时如络石、薜荔夤缘树木,三、五十年渐大,枝叶繁茂,叶圆长二、三寸,浓若石苇。生子似莲房,中有细子,一年一熟。子亦入用,房破血。一名木莲,打破有白汁,停久如漆,采取无时也。又云土鼓藤,味苦。子,味甘,温,无毒。主风血,羸老,腹内诸冷,血闭,强腰脚,变白。煮服,浸酒服。生林薄间,作蔓绕草木,叶头尖,子熟如珠,碧色正圆。小儿取藤于地,打用鼓声,李邕名为常春藤。日华子云∶木莲藤汁,敷白癜,疡及风恶疥癣。又云常春藤,一名龙鳞薜荔。


图经曰∶络石,生泰山川谷,或石山之阴,或高山岩上,或生人间,今在处有之。宫寺及人家亭圃山石间,种以为饰。叶圆如细橘,正青,冬夏不凋。其茎蔓延,茎节着处,即生根须,包络石上,以此得名。花白子黑,正月采,或云六月、七月采茎、叶,日干。以石上生者良。其在木上者,随木性而移。薜荔、木莲、地锦、石血,皆其类也。薜荔与此极相类,但茎叶粗大,如藤状。近人用其叶治背痈,干末服之,下利即愈。木莲更大如络石,其实若莲房,能壮阳道,尤胜。地锦叶如鸭掌,蔓着地上,随节有根,亦缘木石上。石血极与络石相类,但叶头尖而赤耳。


雷公云∶凡采得后,用粗布揩叶上茎蔓上毛了,用熟甘草水浸一伏时,出,切,日干任用。


外台秘要∶治喉痹,咽喉寒,喘息不通,须臾欲绝,神验。以络石草二两,水一升,煎取一大盏,去滓,细细吃,须臾即通。背痈∶《图经》云∶薜荔治背痈。晟顷寓宜兴县,张渚镇有一老举人聚村学,年七十余,忽一日患发背,村中无他医药,急取薜荔叶,烂研绞汁,和蜜饮数升,以其滓敷疮上,后以他药敷贴,遂愈。医者云∶其本盖得薜荔之力,乃知《图经》所载不妄。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