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楝实

《本草乘雅半偈》:楝实

《本草经集注》:楝实

《本草思辨录》:楝实

《本草图经》:楝实

《顾松园医镜》:楝实

《冯氏锦囊秘录》:楝实

《雷公炮炙论》:楝实

《名医别录》:楝实

《千金翼方》:楝实

《神农本草经》:楝实

《新修本草》:楝实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楝实

《证类本草》:楝实

(本经下品)


【气味】苦寒,有小毒。


【主治】主温病,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


【核】曰∶出荆山山谷,及蜀中所在有之,蜀中者胜。木高数丈,向长甚速,叶密如槐而长。三四月开花红紫色,芬芳满境。实如金丸,生青熟黄。叶可浣衣,蛟龙畏之,獬豸食之。修治,熬干,酒拌令透,蒸之,俟实皮软,去皮取肉。凡使核不使肉,使肉不使核。如使核,捶碎,浆水煮一伏时,晒干用。


【 】曰∶楝可浣衣,具清肃之金用。气寒味苦,具澄湛之水体。獬豸食之,火兽也,喜其洁。蛟龙畏之,木虫也,激其怒。怒则飞云弄雨,以消溽暑,此其功力。如三虫疝瘕,从



味苦,寒,有小毒。主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根,微寒,治蛔虫,利大肠。生荆山山谷。


处处有,世人五月五日皆取花叶佩带之,云辟恶。其根以苦酒磨涂疥,甚良。煮汁作糜,食之去蛔虫。(《新修》一六七页,《大观》卷十四,《政和》三四四页)


楝实苦入心,酸入肝,寒入肾,为心肝肾三经之药。苦寒清热下行而酸复迫之,故导上中之热,由小便水道而出,其势甚捷。


本经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温疾伤寒即温病,大热而至烦狂,是热无所泄,缓则生变,故以此亟泄其热,非谓温病可全恃楝实也。


心痛腹痛之为热痛者,用之靡不奏效。即牙宣出血不止,以楝实末裹塞齿龈即止。其导热下行之速,真有可立待者矣。


疝有热有寒。史记太仓公治疝用火齐汤,热疝也。金匮治疝用大乌头煎,寒疝也。楝实为治疝要药,则于寒郁热者为宜。盖肝肾内寓真阳,阴锢之而阳不得达,则寒亦酿热。楝实酸苦,能入而涌泄之,即刘氏所谓导气达阳也。病本属寒,不能舍巴豆故纸等药而独建其功,用昔人治遗精如固阳丸、鹿茸益精丸、既济固真丹,治真阳上越气喘痰鸣如黑锡丹,皆其中有


楝实(图缺),即金铃子也。生荆山山谷,今处处有之,以蜀川者为佳。木高丈余,叶密如槐而长;三、四月开花,红紫色,芬香满庭间;实如弹丸,生青熟黄,十二月采实;其根采无时。此种有雌雄∶雄者根赤,无子,有大毒;雌者根白,有子,微毒。当用雌者。俗间谓之苦楝子。


韦宙《独行方》∶主蛲虫攻心如刺,口吐清水,取根锉,水煮,令浓,赤黑色,以汁合米煮作糜,隔宿勿食,来旦从一匕为始,少时复食一匕半糜,便下蛲,验。


〔即金铃子。苦寒,有小毒,入心、肺、脾、胃、小肠五经。去核,〕止心痛腹疼,而疗诸疝;〔导小肠膀胱之热,因引心包相火下行,故心腹热痛,及疝气为要药。〕善杀虫治疥,而利小肠。〔湿热蕴积,则内生诸虫,湿热浸淫,则外为疥疡,小肠热结,则水道不通。此药大苦大寒故也。〕根〔苦寒,有毒,勿用赤者,误服吐泻杀人。〕杀诸虫,〔涂洗疥癣甚良。〕利大肠。〔入糯米同煎,杀毒。若泻以冷粥止之。〕脾胃虚者大忌。。


禀天之阴气,得地之苦味,故味极苦气寒,有小毒。入足阳明、手足太阴经。以苦寒之性,故能除温疾狂热,利水杀虫用。如脾胃虚实者忌。


楝实即金铃子。去皮复选肉,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理膀胱小肠疝气吊痛,利小便水道,杀三虫疥疮。根有雌雄、雄根赤无子大毒忌煎。雌根白子多微毒可采,东行者佳,去青留白,单味煎酒,上半月服,大能杀虫,多则成团追下,皮当逐个推来,积聚行疼痛止,研敷作痒虫疮。


按∶苦寒之性,宜于杀虫,若脾胃虚寒者禁之。


雷公云∶凡采得后,晒干,酒拌浸令湿,蒸,待上皮软,剥去皮,取肉去核,勿单用其核,碎捶,用浆水煮一伏时了用。


如使肉,即不使核;使核,即不使肉。


又花落子,谓之石茱萸。


有小毒.根微寒.治蛔虫,利大肠.生荆山.


《本经》原文∶楝实,味苦,寒.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生山谷.


味苦,寒,有小毒。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



微寒。疗蛔虫,利大肠,生荆山山谷。


味苦寒。


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生山谷。


《名医》曰:生荆山。


案《说文》云:楝木也。《中山经》云:其实如楝。郭璞云:楝,木名,子如指头,白而粘,可以浣衣也。《淮南子》时则训云:七月其树楝。高诱云:楝实,凤凰所食,今雒城旁有楝树,实,秋熟。



味苦,寒,有小毒。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根,微寒,疗蛔虫,利大肠。生荆山山谷。


处处有,俗人五月五日皆取花叶佩带之,云辟恶。其根以苦酒磨涂疥,甚良。煮汁作糜,食〔谨案〕此物有两种,有雄有雌。雄者根赤,无子,有毒,服之多使人吐不能止,时有至死者。雌者根白,有子,微毒,用当取雌者。


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根∶微寒。疗蛔虫,利大肠。《性论》云∶主人中大热,狂,失心躁闷。日华子云∶治游风,热毒风疹,恶疮疥癞,小儿热。《经验方》∶治脏毒下血,丈夫本脏气伤,膀胱连小肠等气。《唐本》注云∶有两种者,根赤无子,有毒,服之多使人吐泻,杀人。雌者,根白有子,微毒。用当取雌者。生∶荆山。


(楝实_图缺)


味苦,寒,有小毒。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


根 微寒。疗蛔虫,利大肠。生荆山山谷。


陶隐居云∶处处有。俗人五月五日皆取叶佩之,云辟恶。其根以苦酒摩涂疥,甚良。煮汁作糜食之,去蛔虫。唐本注云∶此有两种∶有雄有雌,雄者根赤,无子,有毒,服之多使人吐,不能止,时有至死者;雌者根白,有子,微毒。用当取雌者。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楝实,亦可单用。主人中大热狂,失心躁闷,作汤浴,不入汤服。日华子云∶楝皮,苦,微毒。治游风热毒,风疹恶疮疥癞,小儿壮热,并煎汤浸洗。服食须是生子者。


雌树皮一两,可入五十粒糯米煎煮,杀毒,泻多以冷粥止,不泻者以热葱粥发。无子雄树,能吐泻杀人,不图经曰∶楝实,即金铃子也。生荆山山谷,今处处有之,以蜀川者为佳。木高丈余,叶密如槐而长。三、四月开花,红紫色,芬香满庭间。实如弹丸,生青熟黄,十二月采实。其根采无时。此种有雌雄。雄者很赤,无子,有大毒;雌者根白,有子,微毒。当用雌者,俗间谓之苦楝子。韦宙《独行方》主蛲虫攻心如刺,口吐清水。取根锉,水煮令浓赤黑色。以汁合雷公云∶凡采得后晒干,酒拌浸令湿,蒸,待上皮软,剥去皮,取肉去核。勿单用。其核碎槌,用浆水煮一伏时了用。如使肉,即不使核,使核即不使肉。又花落子,谓之石茱萸。


外台秘要方∶治长虫。楝实,淳苦酒中渍宿,以绵裹,塞谷道中三寸许,日易之。千金方∶治小儿蛔虫,楝木皮削上苍皮,以水煮汁饮,量大小进。又方∶蠼 疮。楝树枝皮烧灰,和猪膏敷之。又方∶治小儿秃疮及诸恶疮。肘后方∶治 若着口。裹东行楝根细锉,水煮浓汁含之数口,吐勿咽。


经验方∶小儿杀虫,定疼痛。抵圣散∶以苦楝二两,白芜荑半两,为末,水一盏,末一钱时服之。又方∶治脏毒小血。以苦楝子炒令黄,为末蜜丸。米饮下十丸至二十丸,甚妙。又方∶治丈本脏气伤,膀胱连小肠等气。金铃子一百个,汤温浸过去皮,巴豆二百个槌微破,麸二升,同于铜铛内炒,金铃子赤熟为度,放冷取出,去核为末。每服三钱,非时热酒、醋汤调并得,其麸、巴豆不用也。斗门方∶治蛔虫咬心,用苦楝治皮煎一大盏服下。


又方∶治五种虫。以楝皮去其苍者,焙干为末,米饮下二钱匕。又方∶治瘾疹,楝皮浓煎浴。


荆楚岁时记∶云∶风俗通,獬豸食楝。又云蛟龙裹楝。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