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生下胎疾

《医学纲目》:生下胎疾

《证治准绳·幼科》:生下胎疾


〔无〕小儿初生气绝不能啼者,必是难产,或胃寒所致。急以绵絮包裹抱怀中,未可断脐带,且将胞衣置炉炭中烧之,仍捻大纸条蘸油点火于脐带下熏之。盖脐带连儿,火熏时,有火气由脐入腹,更以热醋汤荡洗脐带,须臾气回,啼哭如常,方可洗浴,了,即断脐带。



〔海〕百寿散 小儿初生未盈月已里用之者,老无疮疥。


黄连(一两) 朱砂(一钱)


上水煎,令老母拭去口涎,净,灌下,余药倾盆中浴儿,遍身搽,妙。


又方 净黄连一钱,水一盏,预先煎下,待儿生未出声时,便用灌下,以去腹中恶物脐屎,兼解胎中蕴积热毒,终身不生疮,又去脐风等病。



〔钱〕胎实,面红目黑睛多者,善笑;胎怯,面黄目黑睛少白睛多者,多哭。更别父母肥瘦,肥不可生瘦,瘦不可生肥也。胎肥者,生下肌肉浓,遍身血色红,盈月以后,渐渐羸瘦,目白睛粉红色,五心烦热,大便难,时时生涎,浴体法主之。


天麻(二钱) 蝎尾(去毒) 朱砂(各五分) 乌蛇肉(酒浸,焙干为末) 白矾(各三钱)麝香(一字) 青黛(三钱)


上研匀,每用三钱,水三碗,桃枝一握,并叶五七枚,同煎至十沸,温热浴之。勿浴背。


胎怯者,生下面无精光,肌肉薄,大便白水,身无血色,时时哽气,多哕,目无精采,亦宜以浴法主之。



〔世〕母气不足,则羸瘦而肉薄;父精不足,则解颅,眼白多。


胎热,生下有血气,时时叫哭,身壮热如淡茶色,目赤,大便赤黄,粪稠,急酿乳浴法主之。



〔汤〕小儿在胎时,因母有热,或恣食酒面热毒之物,传于胎中,令儿生下面赤眼闭,身体壮热,哭声不止,口热如汤,乃胎热之候也,宜生地黄汤。


生地 赤芍药 川芎 当归 栝蒌根


上件等分, 咀,每服半两,水一盏,煎六分。产妇亦可服,以些抹入儿口中。


凡胎热服药不可求速效,治法当酿乳渐解之。若处以凉药攻之,必损脾胃,加以呕吐,乃成大患,宜服生地黄汤,用酿乳。小儿胎中有寒,生下不能将护,再伤于风,其候面色青白,四肢逆冷,手足颤动,口噤不开,乃胎寒之故,或寒气乘虚入脏,作腹疼盘肠内吊。(胎寒治法见寒腹痛条。)



〔田〕月里生惊。急取猪乳细研,辰砂、牛黄各少许,调抹口中,神效。乳母服防风通圣散三剂,其惊自消。



〔《斗》〕治小儿未盈月,惊搐似中风欲死者。用辰砂以新汲水浓磨汁,涂五心上,最效。



〔汤〕治胎痫惊风皆可服。全蝎头尾全者,用生薄荷叶包,外以麻线缠,火上炙燥,为末,别研生朱、麝香各少许,煎麦门冬汤调下。


小儿生下遍体面目皆黄,状如金色,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柏汁,乳食不思,啼叫不止,此胎黄之候。凡有此症,乳母宜服生地黄汤,仍忌酒面五辛之物。



〔钱〕木瓜丸 治小儿生下吐者。因儿初生下,拭口中秽恶不尽,咽入喉中,故吐,木瓜丸主之。


凡初生,急须拭掠口中令净,若啼声一发,则咽下,多生诸病矣。


木瓜 麝香 腻粉 木香 槟榔(各等分)


上同研细末,面糊丸如小黄米大。每服一二丸,甘草水下,无时。



〔田〕月里生呕,先用朱砂丸下之。如利后用朱沉煎,坠其邪气,使秽物自下而不呕也。月里生赤,肌肤如赤丹涂者,先用牛黄散托里,续用蓝叶散涂外,乳母服清凉饮子三大剂。


上小儿初生下月里诸疾,盖胎毒之浅者。若一二岁后所生之疾,乃胎毒之深者,宜权法治之。



〔垣〕李叔和一日问东垣曰∶中年来得一子,至一岁后,身生红丝瘤不救,后三四子至一二岁皆病瘤而死,敢问何也?曰∶予试思之。翌日见叔和曰∶吾得之矣。汝肾中伏火.精中多有红丝,以气相传,生子故有此疾,遇触而动,发于肌肉之间,俗名胎瘤是也。汝试视之,果如其言。遂与滋肾丸数服,以泻肾中火邪,补天真之不足。忌酒肉辛热之物。其妻,以六味地黄丸养其阴血,受胎五月后,以白术、黄芩二味作散与服。后生儿至三岁,前症不复作矣。叔和曰∶先生乃神医也。遂从受学,其子今已年壮矣。


丹溪补遗谓小儿心气郁而多疮疽,由胎食过而受毒,此至论也。小儿识见未萌,欲想未动,心气何郁,先哲谓乳下小儿,常多湿热与胎食过而受毒。又有成胎之时,父母气血有寒热之偏,多能致子之病。况形体未坚完,肓膜尚脆嫩,何为略而未论。向见一人连年 病,新愈而成一男,生来三月病热,右腋下阳明少阳之间生一疖,甫平,左腋下相对又生一疖,脓血淋漓,无复生意。医者王寿甫以四物汤、败毒散加参,以香附为佐,犀角为使,大料饮乳母两月而安。逾三月,忽腹胀生赤疹如霞片,取剪刀草汁调晚蚕砂敷之随消,半月,胀移入胞囊为肿,黄莹可畏。越两日囊裂开,两丸显露,出清水,以紫苏叶承麸炭细末托之,旬余而合。夫以父之久病,其母宁无忧郁之火,与 之余热毒致此,亦不可不知。



〔垣〕张进士次子二岁,满头有疮,一日疮忽自平,遂患痰喘。予视之曰∶此胎毒也,慎勿与解利药。众皆愕然。予又曰∶乃母孕时所喜何物?张曰∶辛辣热物,是其所喜。因口授一方,人参、连翘、川芎、黄连、甘草、陈皮、芍药、木通,浓煎汤入竹沥与之,数日而安。何以知之?见其精神昏倦,受病特深,决无外感,非胎毒而何。


予之次女,形瘦性急,体本有热。怀孕三月,适当夏暑,口渴思水,时发小热,遂教以四物加黄芩、陈皮、生甘草、木通,因懒于煎煮,数帖而止。其后生子二岁,疮疾遍身,忽一日其疮顿愈,遂成 疟。予曰∶此胎毒也。疮若再作,病必自安。已而果然。若于孕时确守前方,何病之有!



〔丹〕郑廉使之子年十六,初生七个月患淋病,五七日必一发。其发则大痛,水道状如黍如粟者约一杯许,然后定。诊其脉轻则涩,重则弦,视其形瘦而长,其色青而苍。意其父必因多服下部药,遗毒在胎,留于子之命门而然。遂以紫雪和黄柏末,丸桐子大,晒极干,热汤下百丸,以食物压之。又半日,痛大作,腰连腹,水道乃行,下如黍如粟者一大碗许,其病减十分之八。后又与陈皮一两,桔梗、木通各半两,作一帖与之,又下如黍粟者一合许而安。父得燥热,且能病子,况母得之者乎?予书此以证东垣红瘤之事,此亦热在血分也。


陈氏女八岁时痫病,遇阴雨则作,遇惊亦作,口出涎沫,声似羊鸣。予视之曰∶此胎受惊也。其病深痼,调治半年亦可安,仍须淡味以佐药功。与烧丹丸,继以四物汤入黄连,随时令加减,半生而安。(烧丹丸方原本未考,按《类萃》用玄精石、轻粉各一钱,粉霜、硼砂各五分,研匀,入寒食面一钱,滴水和成饼,再用面裹煨黄取出,去面,再研细,滴水和丸如米大。一岁五丸,二岁十丸,温水送下,取下恶物为度,未知是否。)


(月内不测诸病)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