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陈氏幼科秘诀》:吐

《傅青主男科》:吐

《冷庐医话》:吐

《圣济总录》:吐

《卫生宝鉴》:吐

《医学纲目》:吐

《伤寒指掌》:吐

《证治准绳·幼科》:吐

《周慎斋遗书》:吐

吐症有五。一曰 ,乳哺过多,口角流出,满而溢也,勿与乳,则以陈米煮粥与食,勿药可也。二曰逆(上升为逆),气贵下降,消食顺气为主。三曰吐,为顿出有物无声,以苍术、藿香、二陈汤等。四曰呕,为渐出有物有声,亦用上方,五曰哕,即干呕也,有声无物,乃属火,最为恶候。生姜为呕家圣药,若儿伤食为多,不可与乳。乳味甘,令中满,且动舌筋,起胃火。初生小儿便吐,由拭口中秽血不尽,或食胞浆,故令吐多。用甘草、黄连汁或吾家小黑丸,不止服正胃散。伤食吐、冷吐可服温胃调气汤。


温胃调气汤


苍术(正胃气) 浓朴(泄中气) 半夏 香附(正气) 山楂 神曲 麦芽 藿香(正气) 干姜 茯苓


服此不止,若见是冷,可加木香、丁香、浓朴,次第加之。若是伤食,以枳实、青皮、槟榔次第加之。用前药又不止,是胃气因吐而虚,面青白,唇淡,精神少,可加人参。此症必眼眶陷下,方可用参,若不用参,恐虚极生风,传为慢惊。


暑月有热吐者,因冒暑或伤热食,致热气入胃,吐也。食与气相搏而吐也,其症眼眶陷,唇燥,舌有刺,大便焦黄,射出如臭鸭蛋腥气,用水泼地令儿卧上,用黄瓜同卧。宜服清热之剂,如后吐泻论中清胃止渴汤可加减用之。初生小儿吐,余家小黑丸最妙。


此症虽胃气之弱,亦脾气之虚,小儿恣意饱食,不能消化,久之上冲于胃口而吐也,方用止吐速效汤


人参 白朮( 各壹钱) 砂仁( 壹粒) 茯苓( 贰钱) 陈皮( 贰分) 麦芽( 伍分)半夏 干姜( 各壹分) 山查( 参个)


水煎服。


《千金方》治粥食汤药皆吐不停者,灸手间使穴三十壮。穴属手厥阴,在掌后三寸。今人罕知用此法者,治吐汤药,虞天民方最善,用顺流水二盏,煎沸,汤泡伏龙肝研细搅浑,放澄清取一盏,入参、苓、白术各一钱,甘草二分,陈皮、藿香、砂仁各五分,炒神曲一钱,陈米一合,加姜枣同煎至七分,稍冷服,别以陈米煎汤时时咽之,此法治胃虚不能纳食者皆效。


又黄退庵治胃阴受戕,纳食即吐者,用人乳同糯米饮缓缓服之,亦应验如神。


三焦为决渍之官,升降冲气而不息者也。病在胸中,上焦气壅,必因其高而越之,所以去邪实而导正气也。况上脘之病,上而未下,务在速去,不涌而出之,则深入肠胃,播传诸经。可胜治哉,故若宿食有可吐者,未入于肠胃者也,痰疟有可吐者,停蓄于胸膈者也。食毒忤气可吐者,恐其邪久而滋甚也。肺痈酒疸可吐者,为其胸满而心闷也,大抵胸中邪实,攻之不能散,达之不能通,必以酸苦之药涌之。故得胃气不伤而病易以愈,古人大法,春宜吐,盖以春气高而在上,上实下虚,其治宜高故也,又以寸口脉浮之类可吐。盖以病在膈上。气不下通,其脉浮故也。审此二者,则吐法之用,不可妄施。


(有物无声名曰吐)


【阳证】


吐而身热或不热者.治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或小半夏加橘皮汤.或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活人书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五两) 生姜(八两) 茯苓(三两) 白术陈皮 甘草(各二两)


上锉.水煎服.


【活人书小半夏加橘皮汤】


半夏(一两) 陈皮(半两) 白术 茯苓甘草(各半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仲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三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煎八分.去渣.温服.


【阴证】


吐而手足寒或烦躁.治用四逆汤.(方见前)



〔丹〕万安膏 调脾顺气,定惊,脾胃不足,吐乳黄胆,治小儿一切等疾。


木香(三钱) 沉香(二钱) 檀香(三钱) 香附(一两) 槟榔(半两) 白术(二两) 肉蔻(半两)薄荷(二两) 人参(半两) 甘草(二两) 辰砂(三钱) 琥珀 真珠 青黛 犀角(各二钱半) 黄 (一两)麝香(五分) 使君子(一两) 天竺黄(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临卧服,薄荷汁或蜜水米饮化下。



〔世〕万安膏 治小儿脾胃虚弱,腹生疳虫, 瘕,食积泄泻,常服消疳去积,助胃气,和中,疏气滞。


人参(一两) 木香 沉香 藿香(各半两) 浓朴(姜制,一两) 甘草(半两) 陈皮 青皮 干姜 肉桂(各一两,夏不用) 使君子(炮,十个) 泽泻(冬不用,春秋减半用)


上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食前米饮化下。如热,薄荷汤下。一方无木香、沉香、藿香、青皮、使君子,有白术、苍术、茯苓、猪苓。



〔钱〕吐沫及痰,或白绿水,皆胃虚冷。吐稠涎及血,皆肺热,久则虚。吐痰涎冷者,温之。



〔田〕朱沉丹 治小儿呕吐不止。


朱砂(二钱半) 沉香(二钱) 藿香(三钱) 滑石(半两) 丁香(十四粒)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用新汲水一盏,芝麻油滴成花子,抄药在上,须臾坠,滤去水,却用别水空心送下。


定吐紫金核 治小儿一切呕吐不止。


半夏(汤洗七次,姜制) 人参 白术 木香 丁香 藿香(各二钱半)


上为细末,稀面糊为丸如李核大,后用沉香一钱为末,朱砂一钱水飞,二味同研匀为衣,阴干,每服一丸,用小枣一枚,去核,纳药在内,湿纸裹,烧熟,嚼与小儿服,后以米饮压之。



〔钱〕香银丸 治吐。


丁香 干葛(各一钱) 半夏(汤浸,切,焙) 水银(各半两)


上上三味同为细末,将水银与药研匀,生姜汁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丸至五七丸,煎金银花汤下,无时。



〔《本》〕白术散 治小儿吐呕,脉迟细有寒。


白术 人参 半夏曲(各二钱) 茯苓 干姜 甘草(各一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渣温服,日二三。(一方无半夏曲,有木香、藿香。)



〔汤〕小儿寒吐者,由乳母当风取凉解脱,致令风冷,入乳变败,儿若饮之,故呕吐也。乳母当食后捏去旧宿败乳,急服理中汤,次用酿乳法。其候是寒,清痰夹乳吐出是也。凡有此候,服药不效,胃气将绝,药不能下,当服灵砂丸,如大便通,宜来复丹。二药常用,验。



〔丹〕吐乳。寻田中蚯蚓屎研如泥,食前米饮下五分,不过三四次,妙。(《圣惠方》)



〔钱〕藿香散 治脾胃虚,有热,面赤,呕吐涎嗽,及转过度者宜服。


麦门冬(去心,焙) 半夏曲(炒) 甘草(炙。各半两) 藿香(一两,用叶) 石膏(半两)


上为末,每服五分至一钱,水一盏半,煎七分,食前温服。



〔《本》〕治小儿呕吐,脉数有热,麦门冬散。


麦门冬 半夏 人参 茯苓(各二钱) 甘草(一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煎至五分,去渣温服,日二三服。


钱氏玉露散(方见吐泻。)



〔汤〕治小儿伏暑呕吐,清膈饮子。


香薷 淡竹叶(各一两) 白茯苓 人参 半夏 檀香 甘草(炙。各半两) 白粳米(一合)


上 咀,姜煎温服,大小加减。


小儿秋夏伏暑,多有热吐。其吐黄涎,头额温,五心热,小便或赤而少,乃热吐也,或干呕而无物,宜香薷饮。(方见中暑。)



〔《本》〕治小儿疳积,黄瘦吐食。


川乌(一钱) 定粉(三钱) 艾灰(二钱) 龙骨(二钱)


上为末,滴水丸如龙眼核大。捏作饼子,每服一饼,米饮磨下。



〔钱〕铁粉丸 治涎盛潮搐吐逆。


水银(砂子,二钱) 朱砂(一分) 铁粉 天南星(各一分,炮去皮脐,取末) 轻粉(二分)


上同研,水银星散尽为度,姜汁糊丸如粟米大。煎生姜汤下十五丸至二三十丸,无时。


田氏朱沉煎 紫金核(方见上寒条。)



〔《经》〕治小儿吐不定。用五倍子二个,一生一熟,甘草一握,湿纸裹,炮过,同捣为末,每服米泔调下半钱匕,瘥。



〔钱〕二气散 治虚实冷热,霍乱吐逆。


硫黄(不夹石者,细研,半两) 水银(一分,与硫黄同研)


上同研如墨煤色,不见星为度,每服一字至五分,干姜水调下,不拘时,量儿大小加减。此散浮泛难调,先洒少水,以指缓缓研之,稍稍增汤调之。治大人小儿一切吐逆,诸药不效者,服此顷刻如神。



〔汤〕凡小儿乳哺,不宜饱满,饱满而必溢,故呕吐。生下吐(见胎病。)



〔《明》〕吐乳∶灸中庭一壮。


有寒热之分.热者寸口脉数.发热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宜五苓散.食入口即吐者.宜二陈汤加姜汁炒连和之.


邵评∶吐症寒热均有.此条热吐.又有水逆痰热格拒二症.


寒者口不渴而吐.理中去白术加生姜.(参准绳)


邵评∶此治寒吐之正法.亦可加石莲、丁香.


金鉴云.口不渴.厥而吐属寒.宜理中、吴萸辈.渴而得食即吐属火.实热.黄连解毒汤.虚热干姜黄芩黄连汤.渴而饮.饮而吐.吐而复渴.属水逆.五苓散.


邵评∶吐症不渴为寒.渴为热.热有虚实之分.


〔薛〕呕吐皆主脾胃,古人谓∶脾虚则呕,胃虚则吐是也。呕者,有声无物,吐者,有物无声,若手足指热,喜饮热汤,或睡而露睛,皆胃气虚弱也,用异功散。若手足指热,饮冷,或睡不露睛,属胃经实热也,用泻黄散。若作渴少食,或小便色赤,胃经虚热也,用七味白术散。大凡婴儿,在乳母尤当节饮食,若乳母停食,亦能致儿吐泻,故不可不慎也。〔曾〕论吐之原,难以枚举,有冷吐,热吐,积吐,伤风嗽吐,伤乳吐,其吐则同,其证有异,各述于后。冷吐,乳片不消,多吐而少出,脉息沉微,面白眼慢,气缓神昏,额上汗出,此因风寒入胃,或食生冷,或伤宿乳,胃虚不纳而出,宜温胃去风,除宿冷,用当归散,水煨姜、陈皮煎服,或间投冲和饮、理中汤及姜橘汤、定吐饮,如诸药不效,以参香饮治之。热吐,面赤唇红,吐次少而出多,乳片消而色黄,遍体热甚,或因暑气在胃,或食热物,精神不慢,而多烦躁,此热吐也,宜解热毒,用大顺饮,温熟水空心调下,并五苓散、小柴胡汤,并加姜汁缓服,及香薷散主之,误服热药,先投绿豆饮解之,次服止吐之剂。积吐,眼胞浮,面微黄,足冷肚热,昼轻夜重,儿大者脉沉缓,此宿冷滞脾,故吐黄酸水,或有清痰,脉实而滑,为食积所伤,吐酸 气,或宿食并出,儿小者乳不化是也,先用五苓散姜汁温汤调下和解,次以乌犀丸主之,最小者投三棱散、化癖丸。伤风嗽吐,有热生风,有风生痰,痰结胸中,肺气不顺,连嗽不止,和痰吐出,此为嗽吐痰壅而作,乃为实证,宜去风化痰,先投清肺饮,次小柴胡汤为治。若嗽久而肺虚,土不生金,故面白唇燥,干嗽干呕而无痰,可温补为上,用茯苓浓朴汤、惺惺散、如意膏为治。伤乳吐,才乳哺后即吐,或少停而吐,此因乳饮无度,脾气弱不能运化,故有此证,譬如小器盛物,满则溢,治法宜节乳,投三棱散。此外,又有风痰吐,乃是伤风不解,吐乳夹痰,若多时必要生风,宜服青州白丸子、半夏散,疏风下痰之剂皆可服之。毒瓦斯吐,出《巢氏病源》。挟惊吐,张涣三香丹之类。疳积吐,出《本事方》。凡霍乱吐不止者,伏龙肝细末二钱,以芦稷米炒黄煎汤调下,立止。或用白扁豆炒过,煎汤调下亦好,若白扁豆嫩苗更好。


暴吐,饮食所伤。食在上脘,一吐而愈,平胃散加半夏,或霍香正气散。霍乱吐泻,冷手足冷,轻则理中汤,重则四逆汤。但吐而不止,二陈加姜汁;不效,加丁香;温而不愈,恐虚中有火,加炒黑栀仁、人参,或沉香、乌药为末,生姜三片,淡盐擦之,蘸末含化。寒则多吐水食,腹痛不思饮食,理中汤;热则多呕,身热似火,吐而蛔出,理中汤加乌药、黄霍乱吐泻,吐多消痰为主,泻多和中为主,腹痛温中为主。


有食即吐,气虚所主,宜补命门火。


凡吐病,如早晨食至午吐,午前食至夜吐,吐而若无拦阻者,胃气大虚也。二陈汤加丁槟榔、枳壳温而降之;不用槟榔、枳壳,用黄连五厘,吴萸二厘,加生姜煎服。二帖后加参吐中兼呕者,呕属于火,宜二陈加黄连、吴萸;惟呕而不出声者,虚证也,宜温,不宜凡吐,诸药不效,苏梗汤磨槟榔、枳壳服之。


凡吐,用二陈汤,热加山栀,寒加炮姜,肌热烦作热渴,加葛根;吐后调理,六君子汤。


吐而兼泻者,吐而蛔虫出者,脾有湿热也,理中汤。加乌梅一枚,黄连三厘。但吐而不呕,三厘,养胃降火,其气得以下降自愈。自吐而不呕者,此为假吐,热在胃脘也,真吐必待呕吐者,物出而无声,有虚有实∶吐而足冷脉细是虚,吐而身热脉实是实。挟食、停痰,二陈二钱,姜三片,水煎服。吐而兼心痛,作火治。治有虚实不同,口吐清水作虫治。呕吐因胃有热邪喜冷,寸脉紧数,竹茹汤治之。呕吐无时,寸脉沉迟伏,橘皮汤主之,陈皮、半夏、干霍乱,用盐水探而吐之,切勿与米饮,反助邪急死。吐而胸胁痛,脉洪大而硬,大便闭,若冷汗如水,烦躁,便闭,脉无,不治。


吐而四肢冷,尺脉短少,六脉浮大无根,多凶少吉。


吐而大便闭,胃气传送不得也,不治。


呕而且吐,槟榔下气二三次不愈,不治。


呕而浑身作胀,肝气实也,不治。


吐而无脉者,不治。


吐而有出气无入气者,不治。


验案


一妇呕吐半月,诸药不效,势已危矣,但气未绝耳。诊之脉俱内掉,左手尺中全无。曰∶此独可生,阳气未绝,故左尺独安也。用沉香、乌药等分,人参、甘草减半为末,生姜切片淡盐腌之,蘸末含化,下痰碗许而愈。


一人身体肥大,每日食鸡一顿,只下午呕吐清水,晚食肉一顿,始安。诊之,寸脉大于尺脉数倍,尺沉而涩,此阴盛阳隔,上焦火盛故能食,丹田虚寒故呕吐。用半夏一钱,沉香三分,栀子五分,人参、炮姜各一钱,附子三分,温下清上而愈。


一孕妇吐逆,点水不入,胁下痛甚则厥,脉左关尺洪,右关平,右尺革。此因肾燥不能生木,木枯生火以侮脾土,脾挟肝邪,上行于肺,故呕吐而痛也。若无胎,只须瓜仁、天麦二冬、半夏、柴胡、肉桂则愈;今则不宜,用生地以滋肾血,归身使血归肝以制火,白芍除土中之木,甘草缓上炎之火,砂仁理气安胎,黄芩平伤肺之邪火,大枣和中。二三帖后,火炽稍平,用杜仲、续断、芩、连、苏、桔、炮姜,敛火安胎。守此勿易,自厥止而愈也。要知呕吐脾胃有伤,则归、地均在所禁,今则水枯火炽,故以滋阴者,培其本也。


一人吐泻腰痛,欲食而不食。此木邪乘土,胃火炽而心嘈似饥也。火在中焦,上干于肺而吐,下流大肠而泻,肺与大肠为表里,大肠既不固,肺又不生肾,则水伤而肾痛矣。用苍术、白术以和胃,苓、栀平火。茯苓、山药补脾肺,白芍平肝,苏梗通气,则火平湿去而安矣。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