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头部

《古今医统大全》:头部

《伤科补要》:头部

《外科大成》:头部

《医门补要》:头部

《医宗金鉴》:头部

《针灸大成》: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折作十二节,为一尺二寸。前发际不明者,取眉心直上行三寸。后发际不明者,取大椎上行三寸。前后俱不明者,折作一尺八寸,头部直寸并根据此法取。眼内 角至外 角为一寸,头部横穴并根据此穴寸法。


神庭穴至曲差穴,曲差穴至本神穴,本神穴至头维穴各一寸半,自神庭至头维共四寸半。



项发以下至脊骨长二寸半(自后发际以至大椎项骨三节处也)。


按∶头部折法,以前发际至后发际,折为一尺二寸。如发际不明,则取眉心直上,后至大杼骨,折作一尺八寸,此为直寸。横寸法以眼内角至外角,此为一寸。头部横直寸法,并根据此。


经络 中行直鼻上巅.属督脉经.又属足太阳膀胱经.傍开一寸五分为第二行.是足太阳经.再开一寸五分为第三行.是足少阳经.头角直耳上中.亦足少阳经.


百会疽 生百会穴.在巅之上.初起如粟.次大如钱.形似葡萄.坚硬色赤.寒热痛楚.元气浓者由热毒上攻.宜黄连消毒饮、蟾酥丸、贵金丸之类.元气弱者由虚阳浮泛.宜八味地黄丸引火归源.更以附子饼置涌泉穴.灸五壮以泄其毒.若肿连耳项.七日不穴.神昏痰起者不治.


玉顶发 一名佛顶疽.生上星穴.在百会疽之前.由足太阳经风热所致.初起神授卫生散、绀珠丹实者贵金丸.虚者十全大补汤加羌活.溃而黑陷.脉大神昏.二便闭者不治.


透脑疽 生囟门之际.在玉顶疽之前.形如鸡子.坚而硬.头痛如斫.灸缺盆穴二七壮.


侵脑疽 生透脑疽之傍.头疼引目.灸支正穴七壮.二症初宜绀珠丹汗之.次宜托里散托之.


额疽 生当额.或两额角.一名赤疽.肿如桃李.由阳明胃经积热所致.实者贵金丸下之.次以内托散托之.溃者补之.十日不穴.溃而无脓出血者.不治.


太阳疽 生太阳穴.一名勇疽.状如伏鼠.肿连面目.寒热交加.七日不溃.毒即攻眼.急宜贴破.破慎风水.犯则损睛.属阳明胃经.治同透脑疽.十一日刺.得黄白脓者顺.清稀黑血者逆.


鬓疽 生于鬓.属手少阳三焦.此经多气少血.最忌见脓.多由肝胆怒火.或因风热血虚所致.初宜神授卫生散、柴胡清肝汤清之.次以托里消毒散托之.以速其脓.脓成而至收敛时.肾虚者六味地黄丸.气虚者补中益气汤.此症虚脉虚之治也.若烦躁饮冷身热.脉大神昏者.脏腑实也.宜贵金丸.所为疮疡实热.不利者下之是也.宜灸伏兔穴二七壮.


此症虽属少阳.然脉症俱实者.随其壮弱.泻以重轻.若守经禁而纯投补剂.非确论也.


有未见疮时先作渴症.一年半载始发鬓疽.色紫疮黑.平陷坚硬.无脓.毒流耳项.气秽容枯.神昏不食者.不治.


夭疽(生左耳后) 锐毒(生右耳后.俱一寸三分) 夭者妖变之物也.属肝木.锐者锋利之器也.属肺金.


二症起于谋虑不决.火郁而成.生于隐微.发于不测.及觉之时.毒已入内矣.红活高肿.易腐易脓者顺.坚硬伏陷.未溃先黑.未脓先腐.臭秽易生.元气易败.此毒瓦斯内攻也.为逆.微者加味逍遥散、越鞠丸、托里消毒散.随时增损.甚者十全大补汤.非倍用参附.不能以回其阳.


耳后疽 生耳后折间.属三焦经.高肿有头者顺.无脓软陷者逆.甚则嗌肿颊痛.肩肘俱疼.初起者绀珠丹汗之.热甚者凉膈散清之.已溃者如溃疡门.托之补之.


耳根毒 生于耳根.状如痰核.不动而微痛.属胆与三焦二经风热所致.宜卫生散.或加升麻、柴胡.或贵金丸下之.弱者神效栝蒌散托之.因怒而耳下肿者.或肋痛脉弦紧者.小柴胡汤加青皮、红花、桃仁、牛蒡子.再寒热.加荆芥、防风.盖肝者内主藏血.外主荣筋.怒则气逆.故筋蓄结肿.若不自加调摄.肝迭受伤.迁延结核.再犯追蚀之药.因而不敛不治者多.


耳发 生于耳叶.初起如胡椒.渐大如蜂房.紫赤肿痛.由三焦经风热所致.宜卫生散.或加升麻、桔梗.


壮者贵金丸汗之下之.出黄脓者顺.出鲜血不食神昏狂躁者逆.


玉枕疽(生于玉枕) 脑后发(生玉枕稍下.在风池穴.)形如硬疖.坚而难溃.痛引项肩.气粗鼻塞.此足太阳膀胱经伏阳结滞而成.少壮者红肿出白脓易愈.老弱者紫陷流黄水难瘥.实者内疏黄连汤.加羌活、金银花之类.或卫生散、贵金丸.虚者托里消毒散.加升麻、葛根、酒沙黄芩、栀子之类.兼服蜡矾丸.有头者刺之.涂拔疔散.无头者以离宫锭子涂之.或灸风门穴三七壮.艾如绿豆大.


脑铄 生于项后.初起如横木.久之上至巅顶.下至大椎.未脓而皮先损.或冷而木痛.时流清水.或热如火燎.痛如针刺.黑如烟灶.形如犬咬.四畔坚若牛唇.灵枢经云.阳气大发.消脑溜项.名曰脑铄.烦心者死.


此由阴精消固所致.急用神妙拔根法.(见针门)以通其窍.内用十全大补汤加大附子.及八味地黄丸.以回其阳.宜与项部偏脑疽法及脑疽医案参酌之.若攻补得法.亦有得生者.不可因其恶而弃之.



黄连消毒饮 治百会疽由膏粱之变者.惟宜苦寒.禁用芳香等药.服后忌饮冷水.犯之作脓而效迟.


黄连 黄芩 黄柏(酒炒) 人参 独活 防风 本 甘草(炙) 甘草梢 陈皮 防己 归尾 苏木(各五分) 知母(酒炒四分) 羌活 连翘 黄 归身 生地(各一钱) 桔梗(一钱) 泽泻(七分)


用水三钟.煎钟半.入酒少许再煎.食后服.


柴胡清肝汤 治鬓疽初起.毋论阴阳表里.俱治.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柴胡 黄芩 栀子 天花粉 防风 连翘 牛蒡子 甘草节(等分)


用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贵金丸 八味地黄丸 绀珠丹 神授卫生散 十全大补汤 托里消毒散 六味地黄丸 补中益气汤 蜡矾丸 越鞠丸(俱见首卷) 蟾酥丸 拔疔散(见疔门) 神妙拔根方(见针门) 加味逍遥散(见瘰 ) 诸症灸法(见首卷) 黄连救苦汤(见项部)


头低无神者死,头低视深者死,头摇不止者死,头上撺者死,头重视身者死,项筋展长者死,耸肩动形者死。


头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自后发际以至大椎项骨三节处也。)


按、方剂:●头部折法:以前发际至后发际,折为一尺二寸;如发际不明,则取眉心,直上后至大杼骨,折作一尺八寸,此为直寸。


●横寸法:以眼内角至外角,此为一寸,头部横直寸法,并根据此。


◎百会:主诸中风等症,及头风,癫狂,鼻病,脱肛,久病大肠气泄,小儿急慢惊风,痫症,夜啼,百病。


◎上星:主鼻渊,鼻塞,息肉及头风目疾。


◎神庭:主风痫,羊癫。


◎通天:主鼻痔。左臭灸右,右臭灸左;左右臭,左右灸,鼻中去一块如朽骨,臭气自愈。


◎脑空:主头风,目眩。


◎翳风:主耳聋及瘰疬。


◎率谷:主伤酒呕吐,痰眩。


◎风池:主肺中风,偏正头风。


◎颊车:主落架风。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