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麻木

《顾松园医镜》:麻木

《古今医案按》:麻木

《古今医鉴》:麻木

《寿世保元》:麻木

《万病回春》:麻木

《续名医类案》:麻木

《医学正传》:麻木

《幼科折衷》:麻木

《张聿青医案》:麻木

《证治汇补》:麻木

《周慎斋遗书》:麻木

麻木之症,有但麻而不木者,有麻木兼作者,麻为轻而木为重;木则不知痛痒寒热,即经所谓不仁也。有因风伤卫气,气凝不行而致者,有因寒伤荣血,皮肤不荣〔无血以和之。〕而致者,有因湿伤肌肉,脉理不通而致者,宜参治痹方治之。亦有因气虚,因血少,因气滞,因死血,因湿痰之不一,各有的症可凭,详审投剂,庶不致误。


养阴清热润燥汤〔见燥。〕治血液苦涩,虚火作麻,甚则不仁。


原方宜加甘菊 首乌 秦艽之属,手臂麻木,宜桑枝煎汤代水,两足麻木加牛膝。


补中益气汤〔见泄泻。〕果属气虚麻木者,主此加减。


顺气开痰饮〔见中风。〕治肺气郁滞不行麻木者,加减用之。


犀角地黄汤〔见伤寒。〕果属瘀血停留中宫,气滞不行于四肢作麻木者用之。


原方宜加桃仁 红花 降香之属。


二陈汤〔见中风。〕果属湿痰停留,气滞不行麻木者用之。


原方宜加苍术 天麻 胆星之属。


此五方审其所因而用之。按东垣言麻木是气不行所致,宜疏利肺气,开散郁滞。又丹溪曰∶麻是气虚,木属湿痰死血。愚谓瘦弱人麻木,多因血液枯涩,虚火所致。


经曰∶荣气虚则不仁,〔不知痛痒。〕卫气虚则不用,〔不能举动。〕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身不与五志相有。〕曰死。


【举例】



一 一人因失意久郁,又平日劳心,致心血耗散。孟冬晨起,忽左足五指麻冷,倏已至膝,便不省人事,良久而苏,乍醒乍迷,一日夜十余次。咸谓痰厥。仲淳云∶纯是虚火。服丸药一剂,至春觉体稍健。至四月后,丸药不继,而房事稍过,至六月,前症复发,良久方醒。过六日,天雨稍感寒气,又发二次。现今两足无力,畏寒之甚,自腹以上不畏寒。仲淳云∶夫人志意不遂,则心病;房劳不节,则肾病。心肾交病,则阴阳将离,离则大病必作,以二脏不交故也。法当以麦冬、茯神、枣仁清热补心,苏子、贝母、牛黄、竹沥降气豁痰,以治其上。牛膝、石斛、远志益精补肾强志。以治其下。更当清心寡欲。则病本必拔矣。前方中复加人参、霞天膏各五钱,丸药用二冬、茯神、远志、枣仁、生地、牛膝、杜仲、五味、黄柏等药,以石斛汤加竹沥送下。


东垣治一妇麻木.六脉中俱得弦洪缓相合.按之无力.弦在其上.是风热下陷入阴中.阳道不行.其证闭目则浑身麻木.昼减夜甚.觉而目开.则麻木渐退.久乃止.惧而不睡.身体重.时有痰嗽.觉胸中常有痰而不利.时烦躁.气短促而喘.肌肤充盛.饮食二便如常惟畏麻木不敢合眼为最苦.李曰.麻木为风.皆以为然.然如久坐而起.亦有麻木.喻如绳缚之人.释之则麻作.良久自已.此非风邪.乃气不行也.经云.阳病 目而动轻.阴病闭目而静重.灵枢云.开目则阳道行.阳气遍布周身.闭目则阳道闭而不行.如昼夜之分.以此知其阳衰而阴旺也.时痰嗽者.秋凉在外而湿在上也.身重脉缓者.湿气伏匿于脾也.时烦躁者.经脉中阴火乘其阳分也.法当升阳助气.益血.微泻阴火.去湿.通行经脉.调其阴阳则已.非脏腑之本有邪也.黄 五分.人参三分.甘草炙四分.生一分.陈皮归身各二分.佛耳草四分.白芍三分.草豆蔻、苍术各一分半.白术二分.黄柏酒洗.苓、泽、升麻各一分.水煎服.八帖而愈.名曰补气升阳和中汤.


一人年七旬.病体热麻.股膝无力.饮食有汗.妄喜笑.善饥.痰涎不利.舌强难言.声嗄不鸣.李诊脉.左手洪大而有力.是邪热客于经络之中也.二臂外有数瘢.问其故.对以燃香所致.李曰.君病皆由此也.人身经脉.手之三阳.从手表上行于头.加以火邪.阳并于阳.势甚炽焉.故邪热妄行.流散于周身而为热麻.热伤元气.则沉重无力.热泄卫气则多汗.心火盛则妄喜笑.脾胃热则消谷善饥.肺金衰则声不鸣.仲景所谓因火为邪.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内经云.热淫所胜.治以苦寒.佐以苦甘.以甘泻之.以酸收之.用黄柏知母之苦寒为君.以泻火邪.壮筋骨.又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黄 、生甘草之甘寒.泻热补表.五味子酸.止汗补肺气之不足以为臣.炙草、当归之甘辛.和血润燥.升、柴之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自地升天.以苦发之者也.以为佐.命其方曰清阳补气汤.又缪刺四肢.以泻诸阳之本.使十二经络相接而泄火邪.不旬日而愈.


震按东垣论病.悉本内经.简明确切.能发其所以然之故.用药亦本内经.以药性气味配合脏腑经络.绝无粉饰闲词.而轩岐要旨昭然若揭.诚非挽近可及.第药止一二分至四五分.何太少耶.岂以气味配合得当.机灵而径捷耶.后贤常云.愿学仲景.不学东垣.然东垣以极轻之分两.能愈疑难之久病.亦正易学.


吴茭山治一妇.夏月乘凉.夜多失盖.因得冷风入骨.两足麻木.疼痛不已.服祛风止痛药.不效.与大防风汤数服.其疾渐轻.仍以乌头粥服三晨而愈.


震按上二案所用诸药.细腻熨贴.此案所用二方.直捷爽快.俱与病情吻合.遂各见其妙.


李士材治文学陆文湖.两足麻木.自服活血之剂.不效.改服攻痰之剂.又不效.经半载后.两手亦麻.左胁下有尺许不知痛痒.李曰.此经所谓着痹也.六脉大而无力.气血皆损.用神效黄 汤.加茯苓、白术、当归、地黄.十剂后.小有效.更用十全大补五十余剂始安.少宰蒋恬庵手足麻痹.目中睹一成两.服补血药不应.改服脾药.精神困倦.李诊得寸口脉大.两尺独涩.此心肾不交.水泛为痰之故也.乃取地黄丸料作煎剂.倍用泽泻、茯苓入青盐少许.凡六剂.而岐视遂收.乃兼进参、 安神之剂.一月而康复如常.


震按上条气血兼补.原系古人成法.此条用地黄汤.因两尺脉涩.故先补肾.继以参、.仍是治麻成法.后案张公以参汤下紫雪.则别有洞天矣.由其病根在痰火也.开眼则麻确是东垣对面文章.讲得最好.


张路玉治洋客巴慈明妇.产后.眩晕心悸.神魂离散.若失脏腑之状.开眼则遍体麻木如在云雾中.必紧闭其目.似觉稍可.昼日烦躁.夜则安静.专事女科者.用四物等血药则呕逆不食.更一医用姜、附等热药.则躁扰不宁.其脉虚大而数.按之则散.举之应指此心火浮散之象.因艰产受惊.痰饮乘虚袭入心包络中.留伏膈上.有入无出.所以绵延不已.盖目开则诸窍皆开.痰火堵塞心窍.所以神识无主.目闭则诸窍皆闭.痰火潜伏不行故得稍安.与东垣所言合眼则阳气不行之麻木迥殊.况昼甚夜轻.明是上焦阳位之病.与理痰清火之剂.诸证渐宁.然或因惊恐.或因饮食.不时举发.此伏匿膈上之痰.无从搜涤也.乘发时用独参汤下紫雪.开通膈膜.仍与前药调补.半载而康.


震按麻多在于手足者.以四末道远气馁.则卫行迟而难到也.故麻不兼木.必属气虚.否则风痰.凡脉浮而软.或大而弱者.气虚也.脉浮而滑.按之不衰者.风痰也.若麻木兼作.则有寒湿积痰死血之殊.其脉有沉迟滑实与沉涩而芤之分矣.宜详辨之.



脉浮而濡,属气虚。关前得之,麻在上;关后得之,麻在下也。


脉浮而缓,属湿,为麻痹;脉紧而浮,属寒,为痛痹;脉涩而芤,属死血,为木,不知痛痒。



丹溪曰∶麻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



十指麻,是胃中有湿痰死血,宜二陈汤加苍术、白术、陈皮、茯苓、桃仁、红花,少加附子行经。又宜四物汤加上药及羌活、苏木。如手指麻痹,因湿所致者,香苏散、苍术、麻黄、桂枝、白芷、羌活、木瓜水煎;脉体虚者,用五积散亦好。


一、如感,手膊或痛,或木,或遍身麻木,用五积散主之。


一、凡人手足麻木,并指尖麻者,皆痰滞经络也。宜二陈汤加竹沥、姜汁、白芥子,以祛痰火,散风气,更灸百会、肩 ,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此六处共十一穴,以防中风瘫痪,但年少者不可多灸。


一、麻,用补中益气汤加当归、木香、香附、青皮、川芎,少加桂枝引经。木,用四物汤并二陈汤,加桃仁、红花。二方俱用竹沥、姜汁、白芥子,以行经至胁肋,达痰之所在也。竹沥枳术丸、搜风顺气丸皆可选用。


麻木者,因风湿热下陷入血分,阴中阳道不行。亦有痰在血分者,其症合眼则浑身麻木痒者,血不荣于肌腠。治以参 能助阳道,以当归能行阴道,二术、苓、甘、柏以除湿热,柴、升、芍药以升提之。痰加二陈,治当活法。



加减补中益气汤 治气虚手足麻木。


根据本方加木香、大附子、麦门冬、防风、羌活、乌药。


人参益气汤〔批〕(按此方治气虚麻木之剂) 治手指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卧。


黄 (二钱) 人参(二钱二分) 甘草(二钱二分) 白芍药(七分) 柴胡(六分)甘草(炙,六分) 升麻(六分) 五味子(三十粒)


上锉一剂,水煎,稍热服。


开结舒经汤〔批〕(按此方治气郁麻木之剂) 治七情六郁,气滞经络,手足麻痹。


紫苏(八分) 陈皮(八分) 香附(醋炒,八分) 台乌(八分) 川芎(八分) 苍术(米泔浸三日,锉碎,炒,八分) 羌活(八分) 南星(八分,制) 半夏(八分,制) 当归(八分) 桂枝(四分) 甘草(四分)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入竹沥、姜汁各半盏服。


清风散〔批〕(按此方治风气麻木之剂) 治身体麻木,遍身结核。北人谓之生饭,南人谓之鼓槌,俗谓风疙瘩,俱属热气滞。


防风(五分) 荆芥(三分) 羌活(五分) 独活(五分) 连翘(五分) 当归(五分)赤芍药(一钱) 生地黄(五分) 苍术(一钱) 陈皮(一钱) 半夏(制,一钱) 白茯苓(一钱) 乌药(七分) 槟榔(五分) 木瓜(六分) 牛膝(七分) 木香(三分) 黄连(五分)玄参(七分) 鼠粘子(炒,五分) 萆 (二钱) 金银花(六分) 升麻(一钱) 白蒺藜(炒,八分) 防己(五分)


上锉一剂,姜三片,葱白五寸,水二盏,煎八分服。


脉浮而濡属气虚。关前得之。麻在上体。关后得之。麻在下体也。脉浮而缓属湿。为麻痹。


脉紧而浮属寒。为痛痹。脉涩而芤属死血。为木。不在痛痒。内经曰。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


故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着痹。河间曰。留着不去。四肢麻木拘挛也。经又曰。痛者。


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荣。故为不仁。夫所谓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初解之状。古方名为麻痹者是也。丹溪曰。麻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然则曰麻曰木者。以不仁中而分为二也。虽然亦有气血俱虚。但麻而不木者。亦有虚而感湿。麻木兼作者。又有因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兼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痹。治法。宜先汗而后补。


医者亦各以类推而治之。不可执一见也。


一论麻木。遍身手足俱麻者。此属气血两虚。宜


加味八仙汤


当归(酒洗) 川芎 熟地黄(各六分) 白芍(酒炒八分) 人参(六分) 白术(去芦二钱)陈皮(八分) 半夏曲(七分) 白茯苓(去皮一钱) 桂枝(三分) 柴胡(四分) 羌活(五分)防风(五分) 秦艽(六分) 牛膝(六分) 甘草(炙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枣一枚。水煎。食远服。气虚。加黄 蜜炒八分。


一论麻是浑身气虚也。


加减益气汤


黄 (蜜炒) 人参 白术(去芦) 陈皮 当归(各一钱) 升麻 柴胡 木香(各五分)香附 青皮(去穣) 川芎(各七分) 桂枝 甘草(各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枣煎服。


一论十指尽麻。并面目皆麻。此亦气虚也。补中益气汤。根据前方去青皮、川芎、桂枝加麦冬、羌活、防风、乌药。共十四味。一论木是湿痰死血也。


双合汤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黄 陈皮 半夏(姜炒各一钱) 桃仁(去皮尖八分) 白茯苓(去皮一钱) 红花(三分) 白芥子(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姜十片。水煎熟。入竹沥、姜汁同服。


一论手足麻痹。因湿所致也。香苏散。(方见感冒)根据本方加苍术、麻黄、桂枝、白芷、羌活、木瓜。


一论感风湿。手膊或痛或木。或遍身麻木。五积散。(方见中寒)


一论妇人七情六郁。气滞经络。手足麻痹。宜


开结舒经汤


紫苏 陈皮 香附 台乌 川芎 苍术(米泔浸) 羌活 南星 半夏 当归(各八分) 桂枝(四分) 甘草(三分)


上锉。生姜三片。入姜汁、竹沥服。


一论口舌麻木。延及嘴角头面亦麻。或呕吐痰涎。或头晕眼花。恶心。遍身麻木。宜


止麻消痰饮


黄连 半夏 栝蒌仁 黄芩 白茯苓 桔梗 枳壳(麸炒) 陈皮 天麻 细辛南星 甘草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服。血虚。加当归。气虚。加人参。亦有十指麻木。胃中有湿痰死血加苍术、白术。少佐熟附子。行经中死血者。四物汤加红花、桃仁、韭叶。忌生冷鱼腥。发风发热之物。


一论十指酸痛。麻木不仁。


大附子木香各等分。每服三钱。姜三片。水一碗。煎七分服。


一论妇人遍身麻痹。谓之不仁。皆因血分受风湿所致。用祛风散。送下五补丸。


祛风散


生川乌 白术(去芦) 白芷(各三钱) 甘草(二钱)


上为细末。酒调。吞下五补丸。


五补丸


黄 (蜜炒一两) 人参(五钱) 附子(一个) 当归(三钱) 白芍(酒炒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祛风散送下。


一论不仁者。谓不凝和也。痛痒不知。针灸不知是也。经曰。诸乘虚寒。而郁冒不仁。


盖其血气虚弱。不能周流于一身。于是正气为邪气所伏。故肢体顽麻。不知痛痒。遇寒。厥如死尸。而郁且冒也。用麻桂各半汤。不愈者。补中益气汤入姜汁。设或汗如油。喘不休。喘而直视水浆不入者。皆为绝症也。


一论风热血燥。皮肤瘙痒。头面手足麻木。


清凉润燥汤


当归(酒洗) 生地黄(各一钱半) 黄连 黄芩 白芍(煨) 川芎(各一钱) 天麻防风 羌活 荆芥(各八分) 细辛(六分) 甘草(五分)


上锉。水煎。食远服。麻甚。加川乌炮三分。


一论面上木处。可用桂枝为末。用牛皮胶。和少水化开。调敷之。浓一二分。若脚底硬木处。可将牛皮胶熔化。


入姜汁调和。仍入南星末五钱和匀。用浓纸摊贴二三分。乘半热。裹贴脚底。用温火烘之。


此外治也。


一治两手指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卧。乃热伤元气也。


黄 (八钱) 人参(五钱) 白芍(三钱) 柴胡(二钱五分) 升麻(二钱) 五味子(百四十粒) 生甘草(五钱) 炙甘草(二钱)


上锉。水煎。稍热。空心服。


一治两腿麻木。沉重无力。多汗。喜笑。口中涎下。身重如山。语声不出。右寸脉洪大黄 (三钱) 当归(二钱) 苍术(四钱) 陈皮(五钱) 本(三钱) 黄柏(酒炒一钱)


柴胡(三钱) 升麻(一钱) 知母(酒炒一钱) 五味子(一钱) 生甘草(二钱五分)


上每锉一钱。水煎。空心服。少待以早饭压之。


一治皮肤间有麻木。乃肝气不行故也。


黄 (一两) 白芍(一两半) 橘皮(一两半不去白) 泽泻(五钱) 炙甘草(一两)


上锉。水煎。温服。


脉∶脉浮而濡,属气血虚;关前得之,麻在上体;关后得之,麻在下也。



麻是浑身气虚也。


加味益气汤


黄 (蜜炒) 人参 白术(去芦) 陈皮 当归(各一钱) 升麻 柴胡 木香(各五分) 香附青皮(去穣) 川芎(各八分) 桂枝(少许)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


治十指尽麻,并面目皆麻,此亦气虚也。以补中益气汤加木香、麦门冬、香附、羌活、防风、乌药,立愈。


加味八仙汤 治手足麻木。


当归(酒浸) 川芎(七分) 白芍(八分) 熟地(酒浸,七分) 人参(六分) 白术(酒浸,四钱) 茯苓(去皮,一钱) 陈皮(八分) 半夏(姜制,七分) 桂枝(三分) 柴胡(四分) 羌活(五分) 防风(五分)


秦艽(六分) 牛膝(六分) 甘草(炙,四分)


上锉一剂。姜、枣煎,食远服。



木是湿痰死血也。


双合汤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黄 陈皮 半夏(姜汁炒) 茯苓(去皮,各一钱) 桃仁(去皮,八分) 红花(三分) 白芥子(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熟,入竹沥、姜汁同服。



凡人遍身麻痹,谓之不仁,皆因气虚受风湿所致也。


祛风散


生川乌 白术 白芷(各三钱) 甘草(三钱)


上为末。酒调吞下五补丸。


五补丸


黄 (一两,蜜炒) 人参 白芍(酒炒,各五钱) 当归(二钱) 大附子(一个,面包裹煨,去皮脐)


上为末,炼蜜为丸。用祛风散送下。



妇人手足麻痹者,七情六郁滞经络也。


开结舒经汤


紫苏 陈皮 香附 乌药 川芎 苍术(米泔制) 羌活 南星(姜制) 半夏 当归(各八分) 桂枝 甘草(各四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临服入竹沥、姜汁少许,同服。


麻骨方 自头麻至心窝而死者,或自足心麻至膝盖而死者。用人粪烧灰,用豆腐浆调饮,即止。


又方 治症同前。用楝子烧灰研细末,每服三五钱,黄酒调下即止。


加减天麻汤 治头目四肢麻木,饮食少用,不时眼黑。


半夏(姜汤泡七次,八分) 白术(用腿白色不油者,微炒,七分) 天麻(用坚实者,纸包,水湿煨熟,五分) 神曲(炒,五分) 南川芎(七分,西芎不用) 泽泻(五分) 陈皮(一钱) 防风(一分茯苓(五分) 苍术(米泔制,三分) 白芷(二分) 黄 (三分) 人参(去芦,三分) 甘草(炙,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黑枣二枚,煎至八分,食远服。


王损庵治大理卿韩珠泉,遍身麻木,不能举动。以神效黄 汤加减授之,用黄 一两二钱,参、芍各六钱,他称是一服减半。彼欲速效,遂并二服为一服,服之旬日,其病如失。论以元气未复,宜静养完固,而后可出。渠不能从,盛夏遽出见朝谒客,劳烦累日,忽马上欲坠,仆从者扶归。邀诊视,辞不治,数日殁。呜呼!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可不戒哉。(《治法汇》)


张路玉治沈步云,解组后,以素禀多痰,恒有麻木之患,为疏六君子汤,服之颇验。而性不喜药,入秋以来,渐觉肢体不遂。脉之,得软滑中有微之象,仍以前方去陈皮,加归、 、巴戟,平调半月而安。然此症首重樽节,方可保全,毋徒恃药力为也。


巴慈明妇,产后眩晕心悸,神魂离散,若失脏腑之状,开眼则遍体麻木,如在云雾之中,必紧闭其目,似觉少可,昼日烦躁,夜则安静。服四物等则呕逆不食,姜、附等则躁扰不宁。其脉虚大而数,按之则散,举之应指。此心火浮散之象,因艰产受惊,痰饮乘虚袭入心包络中,留伏膈上,有入无出,致绵延不已。盖目开则诸窍皆开,痰火堵塞心窍,所以神识无主;目闭则诸窍皆闭,痰火潜伏不行,故得稍安。与东垣所云合眼则阳气不行之麻迥别。况昼甚夜轻,明是上焦阳位之病,与理痰清火之剂,诸症渐宁。然或因惊恚,或因饮食,不时举废,此伏匿膈上之痰,无从搜涤也。乘发时用独参汤下紫雪,开通膈膜,仍与前药,调补半年而愈。


黄履素曰∶余年四十七时,忽患小指麻软,时作时止,每夏愈而冬甚。素闻指麻当防中风,因讲求预防之法。有言宜却风化痰者,其说大谬。有言宜顺气活血者,谓气行则痰自消,血活则风自灭,其言近是。及读《薛氏医案》治蒋州判中满吐痰,头晕指麻云∶中满者,脾气亏损也;痰盛者,脾气不能运也;头晕者,脾气不能升也;指麻者,脾气不能用也。遂以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以补脾土,用八味地黄丸以补土母而愈。后惑于《乾坤生气方》云∶凡人手指麻软,三年后有中风之疾,可服搜风天麻二丸以预防之,乃朝饵暮服,以致大便不禁,饮食不进而殁。夫预防之理,当养气血,节饮食,戒七情,远帷 可也。若服前丸以预防,适所以招风取中也。读之怏然,遂确守其法,盖于今十有三年矣。


陆养愚治丁慕云,患麻木,左手足不能举,恶风,或时自汗,服小续命十剂不效。或谓风症宜大汗之,小续命汤参以补养气血之品,故不效耳。因倍风药,减参、芍辈,二剂汗如雨,反觉一身尽痛,游走不定,并左手足不能举,昏沉厥逆,甚危。诊之,阳脉弦细而数,阴脉迟涩而空。谓此虽似风,然昔人云∶麻者气虚,木者血虚,手足不任者脾虚,具此三虚,止宜调养气血,则风症自除。小续命正以风药过倍,血药殊少,何反倍风药而去参、芍?宜其剧矣。仲景云∶大法夏宜汗,以阳气在外也。春月阳尚稚,初出地下,大汗之,使卫气亟夺而失守,营血不随,所以遍身走痛,昏沉厥逆,皆气血垂绝之象也。急用大料十全大补汤,浓煎灌之,少苏;为灸风池、百会、肩井、曲池、间使、三里六穴各数壮,以防中脏之危。自此诸症渐减,饮食渐进。第大便常结,痞闷微热,此汗多津液不足,故下不去,则上不舒,以润字丸五分,日二服。便行犹燥,以八物倍归,加麦冬、知母以润之,少佐槟榔、木香、豆仁以调其气。可不必。自后每燥结,服润字丸五分,甚则一钱,月余全愈。


张文叔传木香丸、续命丹二方。戊辰春,中书左丞张仲谦,患半身不遂,麻木,太医刘子益与服之,汗大出,一服而愈。故录。(《宝鉴》罗有治张案,在江选。)


李东垣治杜意逵,患左手右腿麻木,右手大指次指亦常麻木至腕,已三四年矣。诸医不效,求治。曰∶麻者气之虚也,真气弱,不能流通,至填塞经络,四肢俱虚,故生麻木不仁。与一药,决三日效。遂制人参益气汤,服二日,手心便觉热,手指中间如气胀满。至三日后,又觉两手指中间如手擦,傍触之,曰真气遍至矣。遂于两手指甲傍,各以三棱针一刺之,微见血如黍粘许,则痹自息矣。后再与调理而愈。


缪仲淳治顾仲恭,心肾不交,先因失意久郁,及平日劳心,致心血耗散。去岁十月晨起,尚未离床,忽左足五指麻冷,倏已至膝,便不省人事,良久而苏,乍醒乍迷,一日夜十余次。医者咸云痰厥,缪云∶纯是虚火。服丸药一剂,今春体觉稍健。至四月后,丸药不继,而房事稍过,至六月初十,偶出门,前症复发,扶归,良久方醒。是日止发一次,过六日,天雨稍感寒气,前症又发二次,现今两足无力,畏寒甚,自腹以上不畏寒。缪曰∶人之五脏,各有致病之由,谨而察之,自不爽也。夫志气不遂则心病,房劳不节则肾病,心肾交病,则阴阳将离,离则大病必作,以二脏不交故也。法当清热补心,降气豁痰以治其上,益精强肾,滋阴增志以治其下,则病本必拔。以心藏神,肾藏精与志故也。平居应独处旷野,与道流韵士讨论,离欲道之根,极性命之源,使心境清宁,暂离爱染,则情念不起,真精自固,阴阳互摄,而形神调适矣。汤方∶贝母三钱,茯苓三钱,远志一钱五分,枣仁五钱,苏子二钱,石斛三钱,麦冬五钱,甘草炙五分,木瓜三钱,牛膝八钱,石菖蒲一钱,入牛黄末一分,天竺黄一分,竹沥一杯,临卧、饥时各一服。三剂后,加人参五钱,枇杷叶三片,霞天膏五钱。丸方∶远志、天冬、麦冬、茯神、茯苓各六两,枣仁八两,生地八两,杜仲四两,白芍六两,甘草炙三两五钱,黄柏六两,牛膝十两,五味六两,蜜丸。空心及临卧服五六钱,石斛汤加竹沥送下。



《内经》曰∶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故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河间曰∶留着不去,四肢麻木拘挛也。经又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夫所谓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初解之状,古方名为麻痹者是也。


丹溪曰∶麻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然则曰麻曰木者,以不仁中而分为二也。虽然,亦有气血俱虚,但麻而不木者。亦有虚而感湿,麻木兼作者。又有因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兼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痹,治法宜光汗而后补也。医者宜各以类推而治之,不可执一见也。


脉法


脉浮而濡属气虚。关前得之,麻在上体;关后得之,麻在下体也。


脉浮而缓,属湿,为麻痹。脉紧而浮,属寒,为痛痹。脉涩而芤,属死血,为木,不知痛痒。


方法


丹溪曰∶十指麻木,是胃中有湿痰死血,宜二陈汤加苍术、白术、桃仁、红花,少加附子行经。



(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条)



人参益气汤(东垣) 治两手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卧,热伤元气也。


黄 (二钱) 炙甘草 升麻(各五分) 五味子(三十粒) 柴胡(六分) 生甘草 人参(各一钱二分半) 白芍药(七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导气汤(东垣) 治两腿麻木沉重。


黄 (二钱) 甘草(一钱五分) 青皮(一钱) 升麻 柴胡 当归梢 泽泻(各五分) 陈皮(二分半) 红花(少许) 五味子(三十粒)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天麻黄 汤(东垣) 治素有风证,因连日醉饮,其证复来,右口角并眼牵引侧视,及左手脚腿麻木疼痛。


天麻 芍药 神曲(炒) 羌活(如肢节不痛不用) 茯苓(各三分) 人参 黄连(各四分) 川归(五分) 黄甘草 升麻 葛根 黄柏 苍术(各六分) 泽泻(七分) 柴胡(九分) 或加猪苓(六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补气升阳和中汤(东垣)一妇人病,诊得六脉俱中得弦洪缓相合,按之无力,弦在上是风热下陷入阴中,阳道不行。其证闭目则浑身麻木,昼减而夜甚,觉而升目则麻木渐退,久则绝止,常开目则此证不作,是以不敢合眼,致不得卧,身体皆重,时有痰嗽,觉胸中不利,烦躁气短喘促,肌肤充盛,饮食不减,大小便如常。此非风邪,乃气不行也,治宜补益肺气自愈。如经脉中阴火乘其阳分,火动为麻木者,当兼去其阴火则安矣。


生甘草(去肾热) 黄柏(酒炒,除湿热) 白茯苓(除湿导水) 泽泻(除湿导水) 升麻(行阳助经) 柴胡(以上各二分) 苍术(除湿补中,三分) 陈皮 当归身 白术(各四分) 人参 白芍药(各六分) 佛耳草 炙甘草(各八分) 黄 (一钱) 草豆蔻(益阳辟外寒,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远服。


麻黄桂枝升麻汤(东垣) 治妇人先患浑身麻木,睡觉则少减,开目则已。其证愈后,又因心中烦恼,遍身骨节痛,身体沉重,饮食减少,腹中气不转运。


木香 生姜(各二分) 桂枝 半夏 陈皮 草豆蔻 浓朴(姜汁制) 黑附子(炮去皮脐) 黄柏(各三分) 炙甘草 升麻 白术 茯苓 泽泻(各四分) 黄 麻黄(不去节) 人参(各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远服。


神效黄 汤(东垣) 治浑身麻木不仁,或头面手足 背腿脚麻木,并皆治之,及两目羞明畏日,隐涩难开,视物昏花,睛痛,亦皆治之。


蔓荆子(二分) 陈皮(五分) 人参(八分) 炙甘草(一钱) 白芍药(一钱) 黄 (二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临卧稍热服。如麻木不仁,虽有热,不加黄柏,只加黄 一钱,通三钱。


如麻木甚者,加芍药一钱,通二钱。如小便淋涩,加泽泻五分,一服去则止。如有大热证,加酒洗黄柏三分。


补气汤 治皮肤麻木,神效。


黄 陈皮 甘草(各一钱二分) 泽泻(六分) 芍药(八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冲和补气汤 治合眼则麻木,开则不麻,四肢无力,痿厥醋心,目昏头眩,神效。


羌活(七分) 独活 川归 黄柏(各三分) 柴胡 神曲 木香 草豆蔻(各二分) 人参 白术 泽泻 猎苓(各一钱) 甘草 升麻(各五分) 芍药(一钱) 黄 (二钱) 苍术 陈皮(各一钱) 黄连(二分) 麻黄(不去节,二分)


上细切,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祖传方)


三妙丸 治湿热下流,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


黄柏(四两,切片,酒拌略炒) 苍术(六两,米泔浸一、二宿,细切焙干) 川牛膝(去芦,二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姜、盐汤下,忌鱼腥、荞麦、热面、煎炒等物。


【总括】木本湿热死血因,手麻原属气家虚;忽然十指麻木也,湿痰死血胃中虚。


【脉法】脉浮而濡属气虚,关前得之麻在上体,关后得之麻在下体也。脉浮而缓属湿,为麻痹;脉紧而浮属寒,为痛痹;脉涩而芤属死血,为木,不知痛痒。


《内经》曰∶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故风气胜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自批∶《内经》注虽合为痹,发起亦殊也。风则阳受之,故为痹行;寒则阴受之,故为痹痛;湿则皮肉筋受之,故为皮着而不去也。)河间曰∶留着不去,四肢麻木拘挛也。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湿,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荣故不仁。夫所谓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初解之状,古方名为麻痹是也。


丹溪曰∶麻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然则曰麻曰木者,以不仁中而分三也。虽然亦有气血俱虚,但麻而不木者,亦有虚而感湿;麻木兼作者,又有因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并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痹,治法宜先汗后补也,然当以类推而治之,不可执一见也。


如十指麻木是胃中有湿痰死血,宜二陈汤加苍术、桃仁、红花,少加附子行经,又宜四物汤加苍术、白术、陈皮、茯苓、羌活、红花、苏木之类。


如手足俱麻木,并指尖麻者,皆痰滞经络也,宜二陈汤加竹沥、姜汁、白芥子,以祛痰火散风气。


麻用补中益气汤加当归、木香、香附、青皮、川芎,少加桂枝行经。


木用四物汤,并二陈汤加桃仁、红花,二方俱宜。用竹沥、姜汁、白芥子,以行经至胁肋,达痰之所在也。


【附方】


二陈汤 见诸吐症内。


四物汤 见痢疾症内。


补中益气汤 见脱肛症内。



谢(左) 风痰未清,络隧未和。手指常觉麻木。前法扩充。


于术(一钱五分枳实同打) 制苍术(一钱五分) 煨天麻(一钱五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左秦艽(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白僵蚕(二钱) 酒炒桑枝(五钱) 防风(八分)


【二诊】 起居如常,手指尚觉麻木,膝膑微痛。再化痰宣络。


制半夏(一钱五分) 煨天麻(一钱五分) 酒炒桑寄生(三钱) 白蒺藜(三钱) 上广皮(一钱五分)左秦艽(一钱五分) 海风藤(三钱) 白僵蚕(二钱) 指迷茯苓丸(三钱先服)


【三诊】 手指麻木渐退。化痰宣络祛风,参以补气,气旺则痰行水消也。


潞党参(三钱) 云茯苓(三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煨天麻(一钱五分) 野于术(二钱) 白僵蚕(一钱五分) 广橘红(一钱) 白蒺藜(三钱) 清气化痰丸(三钱先服)



左 肩项四肢麻木,麻少木多。脉形濡滑,舌心灰润。胃中湿痰闭郁。拟二术二陈进退。


制茅术(一钱五分) 制半夏(一钱) 煨天麻(一钱五分) 云茯苓(三钱) 炒于潜术(一钱五分) 上广皮(一钱) 薤白头(三钱) 炒枳壳(一钱) 白僵蚕(二钱炒打)



张(右) 高年营血既亏,中气复弱。血虚则木失涵养,而虚风内动。气弱则阳明络空,风阳遂得袭入筋络。筋络既阻,则营卫之气,滞而不行,四肢麻木不遂,腹中板滞不和。盖脾主运旋,木旺则脾土不能旋运,所以气机从而凝滞也。脉象濡而带弦,舌胖心剥。湿痰素盛。宜通补阳明,舒筋养血,而不涉呆滞。古稀之年,聊冀得尺得寸而已。


白归身(二钱) 奎党参(三钱) 甘杞子(三钱) 桑寄生(三钱) 大麦冬(三钱) 桑椹子(三钱)阿胶珠(二钱) 粉丹皮(三钱) 杭白芍(一钱五分) 女贞子(三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费(左) 人之一身,营卫气血而已。血所以丽气,气所以统血。非血之足以丽气也,营血所到之处,则气无不丽焉。非气之足以统血也,卫气所到之处,则血无不统焉,气为血帅故也。经云卫气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其所以能二十五度者,为其营能行,卫亦能行也。今年逾大衍,气血暗衰,风寒湿久伏,乘瑕蹈隙,袭入经络,遂令营卫之气滞而不行,四肢酸麻,厥逆恶寒。


营不行则营不足用,有营若无营矣。卫不行则卫不足用,有卫若无卫矣。譬之久坐倚着,则麻木不得行动,此理甚明。脉细沉濡,舌胖质腻,尤为风寒湿之明证。为今之计,欲治酸麻,必先行其营卫之滞而后可。欲行营卫之滞,必先祛其所以阻我营卫者而后可。谁阻之。风寒与湿是也。拟理湿祛风法。风湿既去,营卫自行,则厥热恶寒,不治自愈。但邪湿既久,其来也渐,其退也必迟。知者以为然否。


制半夏 左秦艽 炒于术 川羌活 甜广皮 川桂枝 焦苍术 酒炒桑枝(煎汤代水)



某 偏左麻木不用,咳嗽气逆痰多。脉形软滑。痰湿阻肺,兼袭经络,图治不易也。


苏子 白芥子 茯苓 杏仁 制半夏 枳壳 旋复花 郁金 橘红 桂枝



杨(左) 偏左麻木,不能运动,胸腹常有热气注射。脉形弦滑。此气虚而痰热内阻,类中之根也。


制半夏(一钱五分) 天竺黄(三钱) 粉丹皮(二钱) 橘红(一钱) 炒竹茹(一钱) 陈胆星(五分)栝蒌仁(五钱) 海浮石(三钱) 山栀(二钱) 枇杷叶(四片) 陈关蛰(漂淡一两) 大荸荠(拍碎四枚二味煎汤代水)



谭(左) 向有气撑,兹则胸次作闷,中脘不舒。右关脉滑。此胃中之痰气交阻,阳明为经脉之长,阳明病,则四肢作麻矣。


薤白头(三钱) 炒枳实(一钱) 制半夏(二钱) 炒竹茹(一钱) 上广皮(一钱) 广郁金(一钱五分) 左秦艽(一钱五分) 白蒺藜(去刺炒三钱) 云茯苓(四钱) 煨天麻(一钱五分) 越鞠丸(二钱)


【二诊】 咯出紫瘀四肢麻木转减。的是痰瘀阻胃。前法再进一步。


延胡索(酒炒一钱五分) 当归须(二钱) 紫丹参(三钱) 台乌药(一钱五分) 炒赤芍(一钱五分) 白蒺藜(去刺炒三钱) 酒炒黑锦纹大黄(三钱) 瓦楞子(五钱) 生牛膝(三钱) 炙土鳖虫(五枚) 韭菜汁(半酒杯冲)



吴(左) 遍身麻木,小溲结而不爽,中州不舒,目盲失明。脉象糊滑。此湿痰内滞,络隧不宣,脏腑之精气,不能上注也。


苍术(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五分) 晚蚕砂(三钱) 赤白苓(各二钱) 制半夏(二钱) 白蒺藜(三钱) 川羌活(一钱) 川桂枝(四钱) 川黄柏(二钱) 木猪苓(二钱) 泽泻(二钱) 防风(一钱)



吴(左) 麻木大退,渐能步履,两目略能隐约见物,不可不为转机。但脉仍弦滑,湿痰尚盛。再祛湿疏风。


川桂枝(五分) 防风(一钱) 制半夏(二钱) 晚蚕砂(三钱) 车前子(二钱) 川羌活(一钱)独活(一钱) 云茯苓(五钱) 白蒺藜(三钱) 橘红(一钱) 二妙丸(三钱另服)



右 肢节作麻。气虚而湿痰内阻,为风痱之根。


半夏 茯苓 煨天麻 白蒺藜 上广皮 钩钩 炒枳实 白僵蚕 炒竹茹 清气化痰丸



左 右足搐动,肌肤麻木。痰湿化风,风主动摇故也。


川桂枝 青防风 羌独活 白蒺藜 煨天麻 制半夏左秦艽 磨沉香 广橘皮 白茯苓 钩钩 二妙丸


【二诊】 右足搐动略定。再化痰熄风。


川桂枝 川黄柏 羌独活 左秦艽 白僵蚕 焦苍术明天麻 木防己 制半夏 桑枝 全蝎(炙去毒三分)


【三诊】 右足搐动,既退之后,遇凉又剧。盖血气喜温而恶寒。再温经和络祛风。


煨明天麻(一钱五分) 羌独活(各一钱) 当归身(二钱) 青防风(一钱) 西潞党(三钱) 川桂枝(五分) 桑寄生(二钱) 北细辛(三分) 川芎(一钱) 白术(二钱)



某 痛势稍定,热亦减轻。而右脐傍有气攻冲,冲则牵引经络作痛,大便不行。此风湿热郁结,脾土气滞不能运旋。再参通府。


桂枝(四分) 焦苍术(二钱) 酒炒威灵仙(二钱) 制香附(二钱) 防己(二钱)川黄柏(一钱五分) 龙胆草(三分) 金铃子(一钱五分) 磨沉香(四分冲) 当归龙荟丸(三钱开水下)



周(左) 外感湿热后,湿困不化,神疲体软,绵延二月,方得渐复。而每晨痰出不爽,四肢有时作麻。营卫不宣,亦由湿阻。拟补气化痰。


奎党参(三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神(各三钱) 生熟谷芽(各二钱) 炒于术(二钱) 木猪苓(二钱) 炒枳壳(一钱) 广皮(一钱) 缩砂仁(五分) 姜汁炒竹二青(一钱五分)


【二诊】 脉濡而滑,痰不爽利,每至睡卧,四肢作麻。气虚夹湿夹痰,营卫流行为之所阻。再补气化痰,所谓气旺则痰行水消也。


炒透霞天曲(三钱) 炙绵 (二钱) 炒于术(二钱) 茯苓(三钱) 生熟谷芽(各二钱)奎党参(三钱) 广橘红(一钱) 猪苓(二钱) 蜜炙老生姜(一钱) 制半夏(二钱) 炒枳壳(一钱)



许(右) 痛虽减而肢麻色黄。气血窒痹不行。姑再宣通。


制香附 旋复花 陈皮 砂仁末 广郁金 当归尾 猩绛 沉香片 炒桃仁 炒枳壳 清半夏 葱管



钱 体麻作痛,时发时止者久。日来发热自汗,胸膺作痛。此风湿交蒸。恐成湿温时症。


桂枝 羌活 橘皮络 酒炒桑枝 秦艽 防风 旋复花 地骨皮



左 两足有麻木之意。风与湿内阻也。


独活 桑寄生 秦艽 茯苓 当归 防风 僵蚕 萆 生姜 二妙丸(生薏仁煎汤下)



叶(右) 四肢作麻大退。其为风湿相合,确然可见。当助鼓再进。


川桂枝 青防风 羌活 建泽泻 生甘草 明天麻 川芎 二妙丸 白芍 川萆 白僵蚕



俞(右) 四肢作麻,脉形细弱。营卫不足,风与湿袭留不解。势难急切图功。


川桂枝 焦苍术 明天麻 川芎 赤白苓 青防风左秦艽 制半夏 白芍 羌活 姜汁炒黄柏



柴(左) 肢冷发麻,麻后身热纳减。还是湿阻情形。


川朴 赤白苓 白蔻仁 制半夏 郁金 广皮 建泽泻 大腹皮 沉香曲 猪苓



谢(左) 起居如常,惟手小指常觉麻木,右膝 微痛。素体丰盛,湿痰有余。考小指之端,为手太阳之脉起处,而足太阳之脉从外廉下合 中,循京骨至小指外侧,则是所病之地,皆太阳部位。良以太阳为寒水之藏,痰湿有余,则太阳之经气不宣。东垣有丸药养之之法,即宗其意,而参太阳引经之药。


奎党参(三两) 制半夏(一两五钱) 白蒺藜(二两) 潜于术(二两土炒) 白茯苓(三两) 青防风(一两五钱) 白僵蚕(一两) 怀牛膝(二两酒炒) 川桂枝(四钱) 煨天麻(一两五钱) 甘杞子(三两)杭白芍(一两酒炒) 上广皮(一两) 川羌活(一两五钱) 炙绵 (三两) 桑寄生(二两酒炒) 制首乌(四两) 炙黑甘草(三钱) 炒当归(一两) 别直参(二两) 生山药(二两) 浓杜仲(二两)上各研末,用桑枝膏糊丸,晨服三钱,下午服二钱。



费(左) 每至睡卧初醒,辄四肢懈怠作酸,两足欠温。气虚湿盛,卫气不宣。宜通补阳明,以宣卫气。


炙绵 (三钱) 酒炒白芍(一钱五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桑螵蛸(二钱) 川桂枝(六分) 炙甘草(五分) 上广皮(一钱)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二诊】 补气以宣卫阳,四肢作酸较退,小便渐能收束,肢节有时作麻。皆营术气滞。再为宣通。


酒炒白芍(一钱五分) 煨天麻(一钱五分) 煨益智(七分) 川桂枝(四分) 炒香玉竹(三钱) 桑螵蛸(三钱) 炙黑甘草(四分) 炙绵 (三钱)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大意


荣血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不用不仁.即麻木之类欤.(汇补)


内因


麻木因荣卫之行涩.经络凝滞所致.其症多见于手足者.以经脉皆起于指端.四末行远.气血罕到故也.


若兼虚火.则肌肉 动.不可误作风治.(汇补)


外候


麻者.非痒非痛.或四肢.或周身.唧唧然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初松之状.(正传)在手多兼风湿.在足多兼寒湿.(汇补)木者.不痒不痛.按之不知.搔之不觉.如木之浓.常木为瘀血.间木为湿痰.(入门)死血者.只在一处.


不肿不痛.但紫黑色而木.湿痰走注.有核肿起.白色不变.(绳墨)


麻木分辨


麻犹痹也.虽不知痛痒.尚觉气微流行.木则非惟不知痛痒.气亦不觉流行.(入门)


麻痹有分


痿属血虚.木属气虚.二者均谓之痹.皆不足病也.其症不痛.惟风寒湿三气杂至为痹者.乃有余之病.故多痛.有气血俱虚.但麻而不木者.有虚而感湿.麻木兼作者.有因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周身掣痛.麻木并作者.古称之曰周痹.(正传)


十指麻木


手足乃胃土之末.十指麻木.乃胃中有食积湿痰死血所致.亦有气血大虚而得者.最宜力辨.(丹溪)


舌本麻木


心脾肝肾四脏之络.皆合舌本.故脾肾亏.湿痰风火乘间而入.均使舌本麻木.(汇补)


半身麻木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左半手足麻木者.责风邪与血少.右半手足麻木者.责气虚与湿痰.(汇补)


眩晕麻木


有遍身麻木.随即眩晕不省.良久方苏者.其症有三.或风中于外.或痰动于中.或心虚所致.盖心之所养者血.所藏者神.气虚则营运不到.而血亦罕至.由是心失所养而成昏晕.(汇补)


脉法


脉浮而濡.属气虚.关前得之.麻在上.关后得之.麻在下.脉涩而芤.死血为木.不知痛痒.(医鉴)


治法


治宜祛风理气.养血清痰.(绳墨)初病.不可骤用参、 、归、地.恐气血凝滞.邪郁经络不散.若久而纯属正虚者.又当大补荣卫.(汇补)


用药


麻.以四君子加黄 、天麻、陈皮、香附.木.用四物加红花、牛膝、桃仁、丹皮.以行死血.痰.用二陈加苍术、竹沥、姜汁、白芥子.以行湿痰.或挟风邪者.五积散主之.(汇补)


麻木选方


补气和中升阳汤 治闭目则浑身麻木.开目渐退.昼减夜甚.此气不行故也. 即补中益气汤苍术 草豆蔻 泽泻 茯苓 黄柏 白芍 佛耳草 生甘草气不运.加木香.


人参益气汤 治两手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卧.热伤元气者.


人参 黄 白芍 升麻 柴胡 五味子 生甘草 炙甘草水煎.热服.


神效黄 汤人参 黄 (各二钱) 白芍(一钱) 蔓荆子(二分) 甘草(一钱) 陈皮(五分)


麻木须分左右上下,左因气中之血虚,归脾汤;右因血中之气虚,黄 建中汤;左右俱麻木,十全大补汤;上身麻木,清阳不升也,补中益气汤;下体脚软麻木至膝者,胃有湿痰死血,妨碍阳气不得下降,故阴气渐逆而上也,四物汤加人参、牛膝、薏苡仁,引阳气下降;下身麻木,脉豁大无力,宜八味汤加人参;十指麻木,脾不运也,宜温脾土;一指麻木,中风


验案


一人年三十,身体怯弱,素有劳伤,脚渐麻至膝,昼夜不定。方用八味汤加人参,纳气


一人右半身无力,麻木,身肥,脉沉细,独脾脉浮。此脾虚而有寒湿也。用白术八两,半夏二两五钱,甘草五钱,秦艽三两,薏苡仁一两,生姜四两,米糊丸。


一人独四肢麻木。此脾虚不运而气血不行于四肢也,不可作风治。方用四君子加陈皮醒脾,桂枝行阳于四肢而愈。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