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胎疾

《续名医类案》:胎疾

《幼科发挥》:胎疾

《育婴家秘》:胎疾

万密斋曰∶一儿颈细,其父尝问于予,可养何如?予曰∶颈者,头之茎,细则不能任元。在父母调养之,八岁后再议。至五岁死。


一儿解颅,未一岁,认字念书,父母甚爱之。予曰∶此儿胎禀不足,肾虚颅解,真阳弱矣,聪慧早发,真阳泄矣,恐遗父母忧。未一岁而发搐死。(雄按∶余儿寿源,生而壮伟,无一夭相。惟善解人意,未半岁即能认字,见者无不叹赏,余忧其发泄太早,果不满八月而殇,可悼也已。)


一儿周岁后多笑,予曰∶此儿难养。父问故,曰∶肾为水,心为火,水阴火阳,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笑者,火之声也,水不胜火,故得难养。曰∶诸儿笑者皆不可养乎?曰∶待人引之而笑者,此有情也;见人自笑者,此无情也。后以疮痘死。


一儿头缝四破,皮光而急,两眼甚小。万曰∶脑者,髓之海也。肾主骨,髓中有伏火,故髓热而头破,额颅大而眼楞小也,宜服地黄丸。不信,至十四岁而死。


一儿,生下便有目赤口疮之症,自是头常热,山根青筋横截,痰甚多。曰∶此胎热,其治在肝。小儿者,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肝为乙木,旺于春,乃少阳发生之气也。经云∶春气者病在头,故头常热也。肝之色青,故青筋浮露也。肝常有余,不治恐发惊风。乃用泻青丸,去大黄加黄芩为末,蜜丸服之,遂头凉筋隐,病亦少矣。


小儿自初生至周岁有疾者.皆为胎疾.


气.阳也.血.阴也.人之有生.受气于父.阳之变也.成形于母.阴之合也.阴阳变成其身.身之中形藏四.头面一也.耳目口鼻二也.手足三也.皮肉筋骨四也.神藏五.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是也.凡九藏者.皆父母一体而分者也.形拘于一偏.而不能相通者.阴之静也.神随感而动者.阳之动也.儿之初生.只是一块血肉耳.虽有形而无所用.虽有五脏.而无其神.犹空藏也.至于变蒸之后.皮肉筋骨.以渐而坚.声色臭味.以渐而加.志意智能.以渐而发.知觉运动.而始成童.此天地生物之心.至诚不息也.有因父母禀受所生者.胎弱胎毒是也.胎弱者.禀受于气之不足也.子于父母.一体而分.如受肺之气为毛皮.肺气不足.则皮脆薄怯寒.毛发不生.受心之气为血脉.心气不足.则血不华色,面无光彩.受脾之气为肉.脾气不足.则肌肉不生.手足如削.受肝之气为筋.肝气不足.则筋不束骨.机关不利.受肾之气为骨.肾气不足.则骨软.此胎禀之病.当随其藏气求之.肝肾心气不足.宜六味地黄丸主之.脾肺不足者.宜参苓白术丸主之.子之羸弱.皆父母精血之弱也.所谓父强母弱.生女必羸.父弱母强.生男必弱者是也.故儿有头破.颅解.神慢.气少.项软.头倾.手足痿弱.齿生不齐.发生不黑.行走坐立.要人扶掖.皆胎禀不足也.并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胎毒者.精血中之火毒.即命门相火之毒.命门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也.观东瘤之论.丹溪胎毒之论.治法可见矣.古方有解毒之方.如黄连甘草法.又有育婴解毒延龄丹.皆良方也.予新立一方.用丹溪三补丸方.苓连 半生用半酒炒.甘草半生半炙各等分为末.雪水丸麻子大.朱砂雄黄为衣.名曰生熟解毒丸.小儿日与食之佳.


有胎毒所生者.如虫疥流丹.浸淫湿疮.痈疖结核.重舌木舌.鹅口口疮.与夫胎热胎黄胎惊之类.儿之初生.有病多属胎毒.如一腊之脐风.百 之痰嗽.难治.恰半岁而真搐者凶.未一岁而流丹者死.是也.况初生之儿.肠胃薄小.血气未充.药石则难进也.荣卫微弱.筋脉未实.针灸则难用也.业幼科者.慎毋忽诸.


一小儿丹发于脸.眼中红肿.手不可近.三日死.


一小儿生下一月后.遍身虫疥浸淫湿烂.其皮如脱.日夜啼.忽一日.其疮尽隐.发搐或问.胎禀不足之证.得于父母有生之初.如何医得.予曰.诸器破损者.尚可补之.


胎弱者.不可补之乎.贵得其要也.夫男女之生.受气于父.成形于母.故父母强者.生子亦强.父母弱者.生子亦弱.所以肥瘦长短.大小妍媸.皆肖父母也.儿受父母之精血以生.凡五脏不足者.古人用地黄丸主之.或曰.五脏不足.而专补肾何也.曰.太极初分.天一生水.精血妙合.先生两肾.肾者五脏之根本.经曰.植木者必培其根.此之谓也.


或问胎毒之说.予曰.先贤论之详矣.盖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胎之欲也.


火也.故思虑之妄.火生于心.恚怒之发.火生于肝.悲哀之过.火生于肺.酒肉之餍.火生于脾.淫佚之纵.火起于肾.五欲之火.隐于母血之中.即是毒也.男女交媾.精气凝结.毒亦附焉.此胎毒之原也.如谓儿在母腹.饥则食母之血.渴则饮母之血.及其破胎而出.口有余血.拭之不净.咽下腹中.是谓胎毒.斯言也.一人倡之.百人和之.未有辩之者.此书之不可尽信也.胚胎资始.父精所生.身体资生.母血所养.是水珠露花.男女渐分,毫发筋骨.形象斯具.诞弥厥月.气足形全.乃破胎而生矣.初在母腹之时.如鸟之雏.伏于卵壳之中.何所饮食也.口内之血.乃母临产.恶露渍入口中.未必是母腹中所衔之血也.既云咽下腹中.则入于大肠界.从大便出矣.安得留一儿颈细.其父尝问于予.可养何如.予曰.颈者头之茎也.颈细则不能任元.在父母调养之.八岁后再议.至五岁死.


一儿解颅.未一岁认字念书.父母甚爱之.予曰.此儿胎禀不足.肾虚颅解.真阳弱矣.聪慧早发.真阳泄矣.恐遗父母忧.未一岁而发搐死.


一儿周岁后多笑.予曰.此儿难养.父问其故.予曰.肾为水.心为火.水阴火阳.阴常不.待人引之而笑者.此有情也.见人自笑者.此无情也.后以痘疮而死.


一儿头缝四破.皮光而急.两眼甚小.予曰.脑者髓之海也.肾主骨髓.中有伏火.故髓热而头破.额颅大而眼楞小也.宜服地黄丸.父母不信.至十四岁而死.


一儿发搐.五日不醒.药石难入.予针其三里合谷人中而醒.父母喜曰.吾儿未出痘疹.愿.可保无事.若在近年不敢许.次年果以痘疹死.


一儿四岁.出痘时颈软头倾.不能自举.予谓其父曰.此儿胎禀不足.疮毒正发.壮火食气.亟补元气.使痘易发易压.幸而保全.再补其阴.不然恐难出二八数也.乃大作调元汤.连服之获安.


有三因所生者.衣太浓则热.太薄则冷.冷热之伤.此外因也.乳多则饱.乳少则饥.


之伤.此内因也.客忤中恶.坠仆折伤.此不内不外因也.若顺乎天时.适其寒温.则不伤冷伤热矣.慎择乳母.节其饮食.则不伤饥饱.调护之久.爱惜之深,必无纵弛之失也.慎勿使庸医.妄投汤药.误儿性命.


孩儿初生襁褓中,如苗秀实渐成童,


四因内外能分辨,治不乖方大有功。


幼科立方,古有定制。儿初生后病者,惟以膏丸化而服之。盖以变蒸未定,肠胃脆弱,恐不胜药,则立调治乳母之法。一岁之后,则有汤药与大人同,但剂小耳。


有因气动而病生于内者,如惊、病、虫、癖之属。惊用安神丸,内瘹用木香丸,虫用安虫丸①,癖用消癖丸。


有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内者,如伤乳食之属。初伤以胃苓丸和之,和之不去,以保和丸消之,消之不去,以脾积丸取之。量儿虚实,勿损胃气。


有因气动而病生于外者,如结核、虫疥、丹瘤之属。结核用家秘内消丸,虫疥用苦参丸,丹瘤用砭法。


有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者,如伤风、风寒、伤暑、伤湿之属。风用泻青丸、防风惺惺散,寒用理中丸、藿香正气散,暑用凉惊丸、黄连香薷饮,湿用胃苓、天水五苓散。


①安字下原脱“虫丸”,据忠信堂本补。


②莫:原作“若”,据忠信堂本改。


胎疾初生治较难,幼科证治莫②空谈,


丹溪妙论如绳墨,家秘书中次第看。


小儿胎病有不必治,有不可治者。尝观《内经》巅疾之文、东垣红丝瘤之论,则儿疾之生于父母者,似乎不必治矣。一腊之脐风不治,百晬之痰咳难医,未三月而惊搐者凶,恰一月而丹瘤者死,又不可治者也。


今幼科有胎热、胎寒、胎肥、胎瘦、胎惊、胎黄之论,证治虽详,岂小儿常服之药也?况寒热者,胎胚之余毒也,肥怯者,父母之赋予也,非惟不可冶,亦且不必治矣。惟丹溪论治胎毒者,只调治乳母,其法诚幼科之绳欤。


胎寒者,母娠时多热病,乃服寒凉之药,令儿受之。生后昏昏多睡,间或吮乳泻白,此其候也。或百日之内,忽病战慄,口冷,手卷曲不伸,手亦握掌,腹痛,昼夜啼哭不止,此生后受寒得之,亦名胎毒。宜服温补之剂,当归散主之。乳母宜服酿乳当归散。


当归散:治小儿胎中受寒,生下再感外风,面色青白,四肢厥冷,大便青黑及腹痛盘肠内痛。


归尾(酒洗)、黄芪(蜜炙)、人参、细辛、龙骨、桂心、赤芍、甘草(炙),各半分。


为细末,母服一宇,以乳调下。


酿乳当归散:乳母服之。


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香附、炙甘草,各等分。桂心(煨姜),各减半。


[口父]咀,水煎,食后服。少顷,捏去宿乳,与儿吮之。


胎热者,母娠时喜食辛热煎炒之物,或患热病失于清辉,使儿受之。生后目闭面赤,眼胞浮肿,常以身努,呢呢作声,或时啼叫,或时惊烦,遍身壮热,小便黄涩,此胎热也。若不早治,则丹瘤疮疖由此生。宜用净黄连、炙甘草(各等分)为末,入朱砂(减半)和匀,生蜜调成剂,每取豆许大,纳儿口中,令其咽下。乳母宜服酿乳赤芍散。


酿乳赤芍散:生地黄(酒洗)、黄芩、川芎、当归、木通(酒洗)、炙甘草、赤芍、夭花粉、连翘,各等分。


[口父]咀,加淡竹叶水煎,食后服。令乳母捏去宿乳,亦须少与儿吮之。


胎惊者,母娠时曾因惊悸,气传于子,子受之,生后频频发惊,此胎痫也,不可治,治之无功。如因有热发搐者,必先啼哭,亦名胎惊,用灯心汤下东垣安神丸,效。搐不止者,此真搐也,勿治。


又方:治小儿胎中受惊,生未满月而惊啼。用牛黄、朱砂、麝香,少许。


研细,取猪乳调稀,纳入口中。


又用:全蝎,一枚,以生薄荷叶裹之。线扎定,火上炙焦,为末,分四服,入朱砂、麝香少许,麦冬汤调下。


胎黄者,儿生下,面目身尽黄者,亦胎热也,治法同。


胎肥者,儿生下,遍身肌肥,肉如血色红,满月以后渐渐羸瘦。


胎怯者,儿生下目无晶光,面无华彩,身无血色。此二症者,乃胎禀不足之病,宜服地黄丸(方见前)。


又用浴体法:


天麻,二钱。蝎梢,五分。朱砂,五分。白矾、青黛,各三钱。麝香,一宇。乌梢蛇肉,酒洗焙干,三钱。


同研末,每用三钱,水三碗。桃枝一握并叶五六片,同煮十沸,去渣,温热浴之。勿沐背。


小儿初生,遍身无皮,俱是赤肉,用白果粉遍身掺上,候生皮乃止。


小儿初生如鱼泡,又如水晶,破则水流,用密陀僧研极细擦之。


小儿胎疾,有胎禀不足,并宜地黄丸。有胎毒者,如胎热法。所谓胎禀不足者,各随五脏论之。如语迟,心气不足也,心主言;行迟者,肝气不足也,肝主筋;齿发不生者,肾气不足也,发者血之余,肾主血,齿者骨之余,肾主骨;吐泻频并者,脾胃之气不足也,脾胃为水谷之府;啼声短小者,肺气不足也,肺主声。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