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吐酸吞酸

《医学纲目》:吐酸吞酸


〔丹〕或曰∶吞酸,《素问》明以为热;东垣又以为寒,何也?予曰∶吐酸与吞酸不同,吐酸,是吐出酸水如醋,平时津液随上升之气郁积而成积,成积既久,湿中生热,故从木化,遂作酸味,非热而何。其有郁积之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风寒则内热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表温暖,腠理开发,或得香热汤丸,津液得行,亦可暂解,非寒而何。《素问》言热者,言其本也;东垣言寒者,言其末也。但东垣不言外得风寒而作收气立说,欲泻肺金之实,又谓寒药不可治酸,而用安胃汤、加减二陈汤,俱犯丁香,且无治热湿郁积之法,为末合经意。予尝治吞酸,用黄连、茱萸各制炒,随时令迭为佐使,苍术、茯苓为辅,汤浸蒸饼为小丸吞之。仍教以 食蔬果自养,则病易安。吞酸用吴茱萸顺其性而折之,此反佐之法也,必须以炒黄连为君。


咽醋丸


茱萸(去枝梗,半两,煮,晒干) 陈皮(去白,五钱) 黄芩(炒,五钱) 苍术(七钱半)黄连(一两,细切,用陈壁泥同炒)


上为细末,曲糊丸,桐子大。


参萸丸 可治吞酸,不可治自利。(方见泄泻。)



〔《兵部手集》〕治酸心,每醋气上攻如酸醋。茱萸一合,水三盏,煎七分,顿服,纵浓亦强服。



〔梅〕治酸心。槟榔四两,陈皮二两,细捣为末,空心生蜜汤下方寸匕。



〔丹〕丈夫因外感凉气,与宿饮相搏,心下酸戚,呕清水,后有红。


青皮(三钱) 黄芩(钱半) 人参(二钱) 紫苏 木通 甘草 枳壳(二钱) 桔梗(钱半) 麻黄(五分)



〔垣〕病机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辨云∶此上焦受外来客邪也,胃气不受外邪故呕。《伤寒论》云∶呕家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是未传入里,三阴不受邪也。亦可见此证在外也,仲景以生姜、半夏治之。孙真人云∶呕家多用生姜,是呕家圣药。以杂病论之,呕吐酸水者,甚则酸水浸其心,不任其苦;其次则吐出酸水,令上下牙酸涩不能相对,以大辛热剂疗之必减。吐酸,呕出酸水也。酸味者,收气也,西方肺金旺也。寒水乃金之子,子能令母实,故用大咸热之剂泻其子,以辛热为之佐,以泻肺之实。以病机之法作热攻之者,误矣。盖杂病醋心,浊气不降,欲为中满,寒药岂能治之乎。


加减二陈汤 藿香安胃散(二方并见前呕吐、痰饮门。)



〔《本》〕予平生有二疾,一则下血,二则膈中停饮。下血有时而止,停饮则无时。始因年少时夜坐为文,左向伏几案,是以饮食多坠向左边。中夜以后稍困乏,必饮酒二三盏,既卧就枕,又向左边侧睡。气壮盛时殊不觉,三五年后,觉酒止从左边下漉漉有声,胁痛,饮食外减,十数日必呕数升酸水。暑月止是右边身有汗,常润,左边病处绝燥。遍访名医及海上方服之,少有验者,间或中病,止得月余复作。其补如天雄、附子、矾石,其利如牵牛、甘遂、大戟,备尝之矣。予后揣度之,已成癖囊,如潦水之有科臼,不盈科不行,水必盈科而行也。清者可行,浊者根据前停蓄,盖下无路以出之也。是以积之五七日必呕而去,稍宽,数日复作。脾土恶湿,而水则流湿,莫若燥脾以胜湿,崇土以堆科臼,则疾当去矣。于是悉屏诸药,一味服苍术,三月而除。自此后一向数年,不吐不呕,胸膈宽,饮啖如故,暑月汗周体而身凉,饮亦从中下。前此饮渍其肝,目亦多昏眩,其后灯下能书细字,皆苍术之力也。其法∶苍术一斤,去皮切末之,用白芝麻半两,水二盏,研摅取汁;大枣十五枚,烂煮去皮、核研,以麻汁匀研成稀膏,搜和入臼熟杵,丸如桐子大,干之。每日空腹温汤吞下五十丸,加至一百丸、二百丸。忌桃、李、雀鸽。初服时,必膈微燥,且以茅术制之。觉燥甚,再进山栀子散一服,久之不燥也。予服半年以后,止用燥烈味极辛者,削去皮,不浸,极有力,亦自然不燥。山栀散用山栀一味,干之为末,沸汤点服。故知久坐不可伏向一边,时或运动,亦调息之法。


治酒癖停饮,吐酸水,干姜丸(《圣惠方》)


干姜 葛根 枳壳 橘红 前胡(各五钱) 白术 半夏曲(各一两) 茱萸 甘草(各一分)


上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米饮服有效。


治中风痰涎饮眩瞑,呕吐酸水,头痛恶心。


半夏(二两) 南星 白附(各一两)


上并生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以生面裹衣,阴干。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生姜汤下。



〔子和〕棠溪张凤村,一田叟姓杨,其病呕酸水十余年。本留饮,诸医皆以燥剂治之。中脘脐 ,以火艾燔针刺之,疮未尝合。戴人以苦剂越之,其涎如胶,乃出二三升,谈笑而愈。



运气 吐酸,皆属于热。经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又云∶少阳之胜,欲呕。呕酸,治以辛寒是也。



〔东〕吐宿汁,吞酸∶章门 神光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