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天王补心丹

《冯氏锦囊秘录》:天王补心丹

《冯氏锦囊秘录》:天王补心丹

《何氏虚劳心传》:天王补心丹

《仁术便览》:天王补心丹

《删补名医方论》:天王补心丹

《奇方类编》:天王补心丹

《时方歌括》:天王补心丹

《虚损启微》:天王补心丹

《医方考》:天王补心丹

《医方论》:天王补心丹

《医宗金鉴》:天王补心丹

宁心保神,益血固精,壮气力强志,令人不忘,清三焦化痰涎,去烦热除惊悸,疗咽干。


生地黄(四两,酒洗) 白茯苓(一用茯神) 人参(各一两) 远志(五钱) 石菖蒲 桔梗(五钱) 玄参(炒) 柏子仁(炒,研,去油) 天冬(去心,炒) 丹参(炒) 枣仁(炒) 麦冬(去心,炒) 五味子(炒,各一两) 炙甘草 百部 当归(酒洗,一两,炒) 杜仲(姜汁浸,炒,断丝)


为末,蜜丸,每两作十丸,灯心枣汤食,远临卧服,或作小丸亦可。一方无石菖蒲、炙甘草、百部。


一方


治心气虚损。


用猪腰子一枚,水二碗,煮至一碗半,将腰子细切,入人参五钱,当归身五钱,同煎至八分,取腰子吃,以汁送下,久服为妙。


终南宣律师课诵劳心,梦天王授以此方,故名,治思虑过度,心血不足,怔忡健忘。


人参(隔纸焙) 山药(炒黄) 麦冬(去心、炒) 当归(酒洗,各一两,焙)生地(酒洗、炒) 天冬(去心,各二两,三钱三分,炒) 丹参(八钱,酒拌炒) 百部(焙) 茯神(焙) 甘草(炙) 柏子仁(去油,另研) 菖蒲(去毛,蜜酒拌炒) 北五味(蜜酒拌、炒) 杜仲(各六钱六分,酒炒) 远志肉(三钱三分,甘草汁煮,晒干,焙) 茯苓(一两五钱四分,焙)


为末,蜜丸桐子大,朱砂为衣临卧含化,或灯芯汤化服。


一方无茯苓、山药、百部、且分两不同。


治忧愁思虑伤心,(心为君主,心伤则神去,顷刻云亡。凡云心病皆包络受病,)心血不足,,故血虚则心生火,火则生痰,痰动心包,故惊跳及梦寐不宁。怔忡者,心中惕惕,恍惚不安,如人将捕之状也。)虚烦无寐,(肾水不上交,心火无所制,亦心血少之故,仲淳云∶不寐,清心火为主。)大便不利,(心主血,心伤则血燥,而便难。)小便短赤,(心与小肠为表里,藏移热于府。)咽干口渴,(津液被灼,)口舌生疮等症。(心火上炎。)


人参(补心气,五钱,虚者量加也) 当归(养心血,一两) 枣仁(炒,四两) 五味(收心液麦冬(益心津,二两)天冬(二两) 元参(壮肾水,一两) 桔梗(引诸药停留上焦,不使速下也。五钱) 十三味,蜜丸如弹子大,加朱砂(护心,一两五钱),研细为衣。一方用黄连,心火甚者加之亦可。食远临卧时,竹叶灯心汤或桂圆汤化服,噙化更佳。


此生津养血,清热安神,镇心之剂。劳心之人所宜服之。昔志公禅师日夕诵经,邓天王悯其、辰砂、益元散;豁痰则有竹沥、贝母、天竺黄、胆星、牛黄;镇惊则有金箔、代赭石。皆可随症选用。愚按∶经文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凡喜、怒、忧、恐、悲、思、惊、七情,虽分属五脏,然无不从心而发。经云∶心主一身之脉。又云∶心生血,是心者,血之原。故心不妄役,则其血日生,惟劳心过度,心血日耗,由是脏腑无所润,筋脉无所养,营气衰少,邪热随作,所谓阴虚生内热者是也。若肾水不虚,犹能上交,心火不至灼肺为害,虚则心火无制,亢甚刑金为咳而喘,肺阴消灼,身体羸瘦,而危亡可立待矣。此症不得志者多有之,故治斯症者,必兼壮水为主,又须顾虑中气为重。大凡虚劳之人,无论何脏受伤,非内热骨蒸,即不谓之虚劳;非食少泄泻,肌肉消瘦,尚不至死地。所以,孙思邈谓补脾不如补肾,许学士谓补肾不如补脾。二先生深知二脏为生人之根本,故凡病皆宜脾肾,不独虚劳为然也。


宁心保神,益血固精,壮力强志,令人不忘。除怔忡,定惊悸,清三焦,化痰涎,祛烦热,疗咽干,育养心神。


人参(去芦,五钱) 当归(酒浸,一两) 五味子(一两) 麦冬(去心,一两) 天冬(去心,一两) 柏子仁(一两) 酸枣仁(炒,一两) 白茯苓(去皮,五钱) 玄参(五钱) 丹参(五钱) 桔梗(五钱) 远志(去心,五钱) 生地(酒浸,四两) 黄连(酒炒,二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朱砂五钱,另研为衣。煎灯心竹叶汤,临卧下。


一方 多石菖蒲、熟地黄、杜仲、百部、茯神、甘草六味。


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宁,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疮等证。


人参 酸枣仁 当归 生地黄 麦冬 天冬 柏子仁 远志 五味子 丹参 元参白茯苓 桔梗


上为末,炼蜜丸如椒目大,白汤下。


【集注】柯琴曰∶心者主火,而所以主之者神也,火盛则神困。心藏神,补神者必补其心;补心者必清其火,而神始安。补心丹故用生地黄为君,取其下足少阴以滋水,主水盛可以伏火,此非补心之阳,乃补心之神耳。凡果核之有仁,犹心之有神也,清气无如柏子仁,补血无如酸枣仁,以其神存耳。参、苓之甘,以补心气;五味之酸,以收心气;二冬之寒,以清气分之火,心气和而神自归矣。当归之甘,以补心血;丹参之寒,以生心血;


元参之咸,以清血中之火,血足而神自藏矣。更加桔梗为舟楫,远志为向导,和诸药,入心而安神明。以此养生,则百体从令,何有健忘怔忡、津液干涸、舌上生疮、大便不利之虞哉?


养心神,益智能,补精血,安睡卧,久服通神。


人参一两 丹参一两(酒洗) 玄参一两 生地二两(酒洗) 归身二两(酒洗) 天冬二两(去心) 白茯神二两 远志(去骨,甘草水泡)一两 麦冬二两(去心) 生草一两柏子仁(去油)一两 枣仁(去壳,炒黑)一两 桔梗一两 五味子五钱 百部五钱 石菖蒲五钱 杜仲(姜


蜜丸。每丸重二钱,辰砂为衣,临卧服一丸。


主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宁.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疮等症.


天王遗下补心丹.为悯山僧请课难.归地二冬酸柏远.三参苓桔味为丸.(道藏偈云.昔志公和尚日夜讲经.邓天王悯其劳.锡以此方.酸枣仁当归各一两.生地黄四两.柏子仁麦门冬天门冬各一两.远志五钱.五味子一两.白茯苓人参丹参元参桔梗各五钱.炼蜜丸.每两分作十丸.金箔为衣.每服一丸.灯心枣汤化下.食远临卧服.或作小丸亦可.各书略异.)


陈修园曰.小篆.心字篆文.只是一倒火耳.火不欲炎上.故以生地黄补水.使水上交于心.以元参丹参二冬泻火.使火下交于肾.又佐参茯以和心气.当归以生心血.二仁以安心神.远志以宣其滞.五味以收其散.更假桔梗之浮为向导.心得所养.而何有健忘怔忡津液干枯舌疮秘结之苦哉.



宁心保神,固精益血,壮力强志,令人不忘,去烦热,除惊悸,清三焦,解干渴,育。此方之传,未考所自,《道藏》偈云∶昔志公和尚日夜讲经,邓天王悯其劳,锡之此方,生地黄(四两,洗净) 人参 元参(各五钱,炒) 丹参 远志肉 桔梗 白茯苓(各五钱) 五味(炒) 当归(酒洗) 麦冬(炒) 天冬(炒) 柏子仁(炒) 酸枣仁(各一两,炒)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分作十丸,金箔为衣,每服一丸,灯心枣汤化下,食远临卧服,或作小丸亦可。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玄参(炒) 丹参(炒) 远志(炒) 桔梗(各五钱) 生地黄(四两,净洗) 五味子(炒) 当归(酒洗) 麦门冬(去心,炒) 天门冬(去心,炒)柏子仁(炒) 酸枣仁(炒,各一两)


过劳其心,忽忽喜忘,大便难,或时溏利,口内生疮者,此方主之。


心者,神明之脏,过于忧愁思虑,久久则成心劳。心劳则神明伤矣,故忽忽喜忘。心主血,血濡则大便润,血燥故大便难。或时溏利者,心火不足以生脾土也。口内生疮者,心虚而火内灼也。人参养心气,当归养心血,天、麦门冬所以益心津,生地、丹、玄所以解心热,柏劳心之人宜常服也。此方之传,未考所自。偈云∶昔者志公和尚,日夕讲经,邓天子悯其劳也,锡以此方,因得名焉,载在经藏,今未辨其真伪,异日广求佛典而搜之。


生地四两(酒洗) 人参 玄参(炒) 丹参(炒) 茯苓(一用茯神) 桔梗 远志(炒)各五钱 酸枣仁(炒) 柏子仁(炒,研去油) 天冬(炒) 麦冬(炒) 当归(酒洗) 五味子(炒)各一两


蜜丸,弹子大,朱砂为衣。一方有石菖蒲四钱,无五味子;一方有甘草。此方原为心血不足,怔忡健忘等症而设,故收敛之药不嫌太重,有桔梗载药上浮,远志开通心气,二味已足。减去石菖蒲者为是,否则开泄太猛,非虚人所宜也。


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宁,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疮等证。


人参 酸枣仁 归当 生地黄 麦冬 天冬 柏子仁 远志 五味子丹参 元参 白茯苓 桔梗,右为末,炼蜜丸如椒目大,白汤下。


【集注】柯琴曰:心者主火,而所以主之者神也,火盛则神困。心藏神,补神者必补其心;补心者必清其火,而神始安。补心丹故用生地黄为君,取其下足少阴以滋水,主水盛可以伏火,此非补心之阳,乃补心之神耳。凡果核之有仁,犹心之有神也,清气无如柏子仁,补血无如酸枣仁,以其神存耳。参,苓之甘,以补心气;五味之酸,以收心气;二冬之寒,以清气分之火,心气和而神自归矣。当归之甘,以补心血;丹参之寒,以生心血;元参之咸,以清血中之火,血足而神自藏矣。更加桔梗为舟楫,远志为向导,和诸药,入心而安神明。以此养生,则百体从令,何有健忘怔忡,津液干涸,舌上生疮,大便不利之虞哉?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