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天元赋

《幼幼集成》:天元赋

痘本胎毒,俗名天疮。传染由于外感,轻重过于内伤。初起太阳,壬水克乎丙火;次归阳明,血水化为脓浆。所喜者红活鲜润,可畏者黑陷焦黄。势若燃眉,变如反掌。皮肤臭烂,血气虚 。若救焚兮,徙薪何如焦额;似拯溺兮,落井不及宽裳。原乎一元肇化,二索成祥。欲火动而妄作,胎毒炽而流殃。啼声骤发,机毒深藏。命门养火,胞户收熔。待四时之疫疠,动五脏之皮囊。荣气逆于腠理,恶血发于膀胱。二火相煽,四大成疮。毒之轻者发则微,贵乎调养;毒之重者发则密,急于提防。至于运气推迁,在于胜复升降,时令乖异,无非寒热温凉。苟阴阳之逆理,为气候之反常。五行郁而灾见,九曜窒而变彰。疠气流行,无论郡邑乡党;恶毒传染,岂分黎庶侯王。此则不形于诊,贵在能制其亢。先事解散兮,十全八九;临时区处兮,耻寻常。


大抵气运先岁,痘疹属阳。春夏为顺兮,乐其生长;秋冬为逆兮,恶其收藏。暴寒兮,恐邪毒之郁遏;暴热兮,虑腠理之开张。脓 春而莫疗,黑陷夏以为殃。秋斑实恶,冬疹非祥。此逆四时之令,休夸三世之方。


且如证候殊形,脏腑异状。肝主泪而水泡,肺主涕而脓浆。心斑红艳,脾疹赤黄。惟肾经之无证,惟变黑而可妨。所以观乎外候,因而辨其五内。呵欠顿闷兮,肝木之因;咳嗽喷嚏兮,肺金之相。手足冷而昏睡兮,脾土困于中央;面目赤而惊悸兮,心火炎于膈上。耳 属肾,温暖如常。


二处烁热兮,下极火炎而必毙;四肢厥冷兮,中州土败而倾亡。


先分部位,次察灾祥,阳明布于面中,太阳行于头上。心肺居胸膈之要,肝胆主胁腋之旁。手足司于脾胃,腰背统于膀胱,泄泻者邪甚于下,呕吐者邪甚于上。气逆而腹痛隐隐,毒深而腰痛皇皇。心热甚而搐搦,胃邪实而癫狂。鼻燥咽干,肺受火邪而液竭;屎硬溺涩,肾由火旺而精亡。气弱减餐者,不任其毒;神强能食者,不失其常。


欲决重轻,但观发热;如占顺逆,须认其疮。毒甚兮身如炎火,热微兮体或清凉。若寒热之来往,定征兆之佳祥。数番施出兮,春回阳谷;一齐涌出兮,火烈昆岗。蚊迹蚤斑,刻期而为鬼录;蛇皮蚕壳,引日而返泉乡。不喜珠红,更嫌灰白;最宜苍蜡,切忌紫黄。常要明润兮,恐薄嫩之易破;不宜干枯兮,防搔痒之难当。恶候如此,上工审祥。面颊稀而磊落,清安可保;胸膈密而边串,凶吉难量。顶要尖圆,不宜平陷;浆宜饱满,切忌虚空。兼之颜色喜老而恶嫩,皮肤爱糙而怕光。焰起根窠,终防痒塌;丹浮皮肉,必致夭殇。头面预肿兮,三阳亢甚;手足厥冷兮,五脏摧伤。疮堆喉舌,毒缠颈项。咽喉痛而呼吸则难,饮食少而吞吐则呛。此天命之安排,岂人力之可仗。


烦躁闷乱兮,七神离散;谵语眩冒兮,五毒猖狂,鼓项战栗兮肺败,切牙口噤兮肾伤。渴不住兮焦膈,泻不止兮滑肠。失声兮咽烂,吼气兮腹胀。昼夜搔爬兮,将荣卫之外脱;乳食断绝兮,必胃气之受戕。肿忽消,毒归于里;色反黑,疔起于疮。


食谷则呛兮,在婴儿之命促;饮水则喷兮,较医工之短长。


轻重反复,调理乖张。轻变重而可畏,重变轻而莫慌,风寒素慎,饮食如常。出入禁乎男女,盖覆适其温凉。


内无妄动,治不乖方。此则变轻之候,实为保命之良。若当犯乎禁忌,或误投乎丸汤。徒肆房室,不顺阴阳。外感不正之气,内伤不时之粮。平人且病,患者敢当?是以顺则逆而逆则险,宜乎轻变重而重则亡。


发自肺经,相连脾脏。气热味辛,燥金受克;形寒饮冷,华盖先伤。浩饮则水来侮土,而成泄痢;过食则脾不运化,而作痞胀。皮毛亏损,肌肉虚 。起发迟而不胖壮,收靥缓而作脓疮。轻则延绵乎时日,重则泣送于效邙。


奈愚夫之不晓,致生命之夭亡。不信医而祷诸神鬼,枉杀牲而号乎穹苍。


药贵中病,医不执方。喜行温补者,动称乎文山;专用凉泻者,祖述乎仲阳。贵其因人而治,相时而行。正气为先,戒开门延寇;解毒为急,休视虎如野狼。首尾不可汗下,法之固执;缓急各有权宜,治之经常。拘其绳墨者,如守株之待兔;惑于方书者,似多岐而亡羊。


且如红 紫肿兮,凉血为上;灰白平陷兮,补气最良。出不快兮,责表实而发散可用;便或秘兮,责里实而疏利何妨。毒不能速解,毒甚者令微汗之散越;热不可尽除,热剧者使小便之清长。三阴多寒兮,必投辛热;三阳多热兮,无过苦凉。安可恶寒而喜热?莫知贵阴而贱阳。


是故补气者参 白术,养血者归芍地黄。发散表邪,轻葛根而重官桂;疏通里实,微枳壳而甚大黄。解毒兮芩连栀子,快斑兮荆防牛蒡。连翘药内之要领,甘草方中之君相。咽痛求诸甘桔,头肿取乎羌防。木通利其小水,人屎攻其黑疮。气逆兮青皮陈皮,胃寒兮丁香木香。泄泻无如苓术,呕吐莫若生姜。麦冬干葛而止渴,浓朴腹皮而消胀。望月砂退翳有准,穿山甲折毒无双。枳实麦芽山楂子,消宿食而克化,大黄干葛地骨皮,解余热以清凉。咳嗽以枳桔又用杏仁,痢疾以黄连再同木香。苦参主乎热毒,溺白治其疳疮。用之合宜,工可称良。


其诸药物,各有主张。春夏桂枝而少服,秋冬芩连而莫尝。疮若干枯,白术非其质贵;色如红艳,黄 岂可入方。里虚少食者,勿投枳实;表虚多毒者,休使生姜。汗自出兮,用干葛重虚其表;溺本数兮,加木通再损其阳。泄泻酸臭兮,诃蔻不宜轻用;呕吐清冷兮,连栀安得作汤。凡用芩连必资炒制,如加丁桂须假寒凉。


应制伏而不诛无过,保和平而万寿无疆。


大势若平,余邪须讲。热毒流肝兮,双睛生翳;火邪入脾兮,四肢成疡。口内生疮兮,烂龈破舌;腹中作痢兮,腐胃败肠。皮肤嫩而洗浴太早,因以添热;脏腑虚而甘肥太过,遂致内伤。若中风寒,凝痰作嗽;灰白顶陷,灌蚀归疮。


嗟夫!惟此证候,其苦非常。外缠皮肉,内连腑脏。改换形容,如蛇蜕皮龙换骨;淋漓脓血,若蚓在灰在汤。轩岐置而未言,秦汉弃而无方。古无此证,或云起于建武;今有是疾,相传得于南阳。拘于日数者,不知轻重之责;执其偏见者,枉增虚实之防。本温再热,已寒又凉。徒自胶而必固,反致恶而见殃。透骨髓之真诠,非其人而不授;宣肺腑之秘奥,牢记诵而莫忘。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