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
《回春录》:胃脘痛
赵听樵室,高若舟之妹也,去冬偶患脘痛。黄某治之,渐增头痛眩晕,气逆呕吐,痰多不寐,便溏不食,经事不行。始疑其虚,三月后,又疑为娠,诸药遍尝,病日以进。若舟延孟英脉之∶左弦而数,右滑以驶。曰∶病药耳,旬日可瘳。赵疑“大病小视”,不服其方。越半月,病者颈软,头(重)难举。医谓天柱已倒,势无望矣。若舟闻之,复恳援于孟英。疏方仍是前诊之法。赵问∶此病诸医束手,大剂补药,尚无寸效,而君两次用药,皆极清淡。虽分量颇重,亦焉能有济乎?孟英曰∶子何愚耶?药惟对证,乃克愈病,病未去而补之,是助桀也。病日加而补益峻,是速其死也。原彼初意,非欲以药杀人。总缘医理未明,世故先熟,不须辨证,(以)补可媚人,病家虽死不怨,医者至老无闻。一唱一和,熟能挽此颓风。令阃体质虽丰,而阴虚有素。是以木少水涵,肝阳偏盛。上侮于胃,则为脘痛。斯时若投以酸苦泄肝,甘凉养胃,数日愈矣。乃温补妄施,油添火上,肺津胃液,灼烁无余,怒木直升,枢机窒塞,水饮入胃,凝结为痰。虽见证多端,皆气失下降。
岂可指眠食废以为痨,月汛爽(爽字作愆期解)而为娠耶?予大剂轻淡之品,整肃气道。俾一身治节之令、肝胃逆升之火、胃腑逗留之浊、枢机郁遏之热、水饮凝滞之痰,咸得下趋,自可向愈。不必“矫枉过正”,而妄以(芒)硝、(大)黄伤正气,所谓“药贵对证”,而重病有轻取之法。非敢藐视人命,故将疲药塞责也。赵极感悟。投匕即效,逾旬果安。又一月,经至。嗣予滋养,康复如常。越二载又病,复惑于黄某温补之论,而孟英之功尽坠,惜哉!
金朗然之母,偶发脘痛呕吐。医与温补药,初若相安,渐至畏寒不寐,四肢不仁。更医云是“风痹”,仍投温补。
因而不饥不食,二便不行,肌肉尽削,带下如溺。始延孟英诊之。曰∶暑伏脾胃耳。其多投温补而不遽变者,以熟地等阴柔腻滞为之挟制也。然津气灼烁而殆尽,脂液奔迫以妄行,治节无权,阳明涸竭,焉能卫皮毛而畅四肢,利机关以和九窍哉?与白虎汤加西洋参、竹茹、橘皮、丝瓜络、石斛、花粉、竹沥、海 ,连进二十剂,始解黑矢,而各恙渐安。嗣与和肝胃,调八脉以善后,遂愈。
□
李某,向患脘痛,孟英频与建中法获瘳。今秋病偶发。他医诊之,闻其温补相投,径依样而画葫芦。服后,耳闭腿痛,不饥便滞。仍就孟英视之。曰∶暑邪内伏,误投补药使然。治宜清涤为先,彼不之信。反疑为风气,付外科灼灸,遂至筋不能伸而成锢疾。孟英曰∶此证较金病(金朗然母之病)轻逾十倍,惜惑于浅见,致成终身之患,良可叹也!独怪谋利之徒,假河间太乙针之名,而妄施毒手。举国若狂,竟有不惜重价,求其一针,随以命殉之者,吾目击不少矣。夫《内经》治病,原有熨之一法,然但可以疗寒湿凝滞之证。河间原方,惟二活(羌活、独活)、黄连加麝香、乳香耳,主治风痹。今乃托诸鬼神,矜夸秘授,云可治尽内伤外感四时十二经一切之病。天下有是理乎?况其所用之药,群集辛热香窜之品,点之以火,定必伤阴。一熨而吐血者有之,其不可轻试于阴虚之体与挟热之证也,概可见矣。吾友盛少云之尊人卧云先生,误于此而致周身溃烂,卧床数载以亡。仲圣焦骨伤筋之训,言犹在耳。操医术者,胡忍执炮烙之严刑,欺世俗而罔利哉?
□
沈某,患脘痛呕吐,二便闭涩,诸治不效。孟英视之,脉弦软,苔黄腻。曰∶此饮证也,岂沉湎于酒手?沈云∶素不饮酒,性嗜茶耳!然恐茶寒致病,向以武彝红茶叶熬浓而饮之,谅无害焉。孟英曰∶茶虽凉,而味清气降,性不停留。惟蒸遏为红,味变甘浊,全失整肃之气,遂为酿痰之媒,较彼曲 ,殆一间耳。医者不察,仅知呕吐为寒,姜、萸、沉、附,不特与病相反,抑且更煽风阳。饮藉风腾,但升不降,是以上不能纳,下不得通,宛似关格,然非阴枯阳结之候也。以∶(黄)连 楝(实) 栀(子) (黄)芩 旋复 竹茹 枇(杷)叶 橘(皮) 半(夏) (茯)苓 泽(泻) 蛤壳 荷杆 生姜衣为方,送服震灵丹。数剂而平,匝月而起。
□
王耕蓝室,素患脘痛,近发寒热。医与温补,渐至胸痞呕呃,谵语神昏,舌绛面赤,足冷自汗,疟仍不休。孟英用∶元参 犀角 石膏 石菖蒲 连翘 杏仁 贝母 旋复 竹茹 枇杷叶 竺黄 柿蒂 竹沥 郁金诸药,化服万氏牛黄清心丸。数服而愈。
□
金某,久患脘痛,按之漉漉有声。便秘溲赤,口渴苔黄,杳不知饥,绝粒五日,诸药下咽,倾吐无余。孟英察脉,沉细而弦。用∶海 荸荠各四两,煮汤饮之,竟不吐,痛亦大减。继以此汤煎高丽参 黄连 楝实 延胡栀子 枳 (子) 石斛 竹茹 柿蒂等药,送服当归龙荟丸,旬日而安。继予春泽汤调补收绩,盖其人素善饮而嗜瓜果以成疾也。
□
董晓书令正,素患脘痛,甚至晕厥,今秋病腰痛腿木,胸闷气逆不能卧。胡某进温补药而喘汗欲脱,杳不思谷。
孟英切脉∶虚细中兼有弦滑,舌绛而渴,乃阴虚挟痰耳。与∶沙参 苁蓉 木瓜 石斛 蛤壳 蒺藜 (紫)石英茯苓 紫菀 杏仁 楝实 首乌 牛膝诸药,旬日而安。继加熟地黄,服之痊愈。
□
庄芝阶舍人令嫒,孀居在室,陡患气冲欲厥,脘痛莫当。自服沉香、吴萸等药,病益剧,而呕吐发热,略有微寒。孟英按脉,弦滑且数,苔色滑腻微黄,而渴喜冷冻饮料,便秘溲热,眠食皆废。是伏痰内盛,肝逆上升,而兼吸受暑热也。予∶吴萸水炒黄连 枳实 竹茹 栝蒌 石膏 旋复 赭石 知母 半夏 雪羹,服二剂,吐止痛减,五剂热退而解犹不畅,旬日始得豁然,乃去石膏、知母、旋(复)、赭(石)调之而愈。
□
吴蕴香大令仲媳,汛愆而崩之后,脘痛发厥,自汗肢冷。孟英脉之,细而弦滑,口苦便涩。乃素体多痰,风阳内鼓,虽当崩后,病不在血。与∶旋(复) 赭(石) 羚(羊角) (竹)茹 枳(实) 贝(母) 薤(白) (栝)蒌 蛤壳为方,痛乃渐下,厥亦止。再加金铃、延胡、苁蓉、鼠矢,服之而愈。
□
迨季冬,因猝惊发狂,笑骂不避亲疏。孟英察脉,弦滑而数。与∶犀(角) 羚(羊角) 元参 丹皮 丹参栀子 菖蒲 竹叶 鳖甲 竹沥,吞(服)当归龙荟丸,熄风阳以涤痰热,果数剂而安。
然平时喜服补药,或有眩晕,不知为风痰内动,益疑为元气大虚。孟英尝谏阻之,而彼不能从。至次年春季,因伤感,而狂证陡发,毁器登高,更甚于昔。孟英视之,苔黑大渴。与前方,加珍珠、牛黄服之,苔色转黄,弦滑之脉略减,而狂莫可治。改以∶石膏 朱砂 铁落 菖蒲 青黛 知母 胆星 鳖甲 金铃 旋复 元参 竹沥,为大剂,送服礞石滚痰丸,四服而平。
继而香港脚大发,腹痛便闭,上冲于心,肢冷汗出,昏晕欲厥。与∶(黄)连 楝(实) 栀(子) (竹)茹小麦 百合 旋(复) 贝(母) 延胡 乌药 雪羹 石英 鼠矢 黄柏 藕(肉)等药,服之而安。
□
吴 门,年逾花甲,素患脘痛,以为虚寒,辄用温补,久而益剧。孟英诊曰∶肝火宜清,彼不之信。延至仲夏,形已消瘦,倏然浮肿,胁背刺痛,气逆不眠。心辣如焚。善嗔畏热。大便时泻,饮食下咽即吐。诸医束手,乃恳治于孟英。脉软而数。与∶竹茹 黄连 枇杷叶 知母 栀(子) 楝(实) 旋(复) 赭(石)等药而吐止。饮食虽进,各恙未已。投大剂沙参 生地 龟板 鳖甲 女贞 旱莲 桑叶 丹皮 银花 茅根 (竹)茹 贝(母)知(母)(黄)柏 枇杷叶 菊花等药,出入为方。二、三十剂后,周身发疥疮而肿渐消。右耳出粘稠脓水而泻止。此诸经之伏热,得以宣泄也。仍以此药,令其久服,迨秋始愈。冬间能出门矣。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
严(二十) 胃痛半年。干呕。(肝犯胃)
金铃子 延胡 半夏 茯苓 山栀 生香附
张 冲气上攻成形。痛呕。痛后则散。此厥阴顺乘阳明。阳明虚。筋骨亦掣痛。安蛔丸三钱四服椒梅汤送。
某(三五) 劳力。气阻胃痛。
川楝子 延胡 炒半夏 乌药 橘红 生香附汁
陈 宿病冲气胃痛。今饱食动怒痛发。呕吐。是肝木侵犯胃土。浊气上踞。胀痛不休。逆乱不已。
变为先寒后热。烦躁面赤汗泄。此为厥象。厥阴肝脏之现症。显然在目。夫痛则不通。通字须究气血阴阳。便是看诊要旨矣。议用泻心法。
干姜 川连 人参 枳实 半夏 姜汁
吴(三七) 食仓痛发。呕水涎沫。六年久病入络。述大便忽闭忽溏。患处漉漉有声。议通胃阳。兼制木侮。
淡吴萸 良姜 半夏 延胡 炮川乌 茯苓 蒲黄
李(氏) 舌白胸痞。脘痛如束。干呕便难。气阻凝痰聚膈。当以泄降宣剂。若竟攻荡。当夏热土旺。伤及太阴。恐滋胀满之忧。
醋炒半夏 川楝子 延胡 橘红 杏仁 浓朴
王(氏) 气逆填胸阻咽。脘痹而痛。病由肝脏厥气。乘胃入膈。致阳明经脉失和。周身掣痛。夜甚昼缓者。戌亥至阴。为肝旺时候也。此症多从惊恐嗔郁所致。失治变为昏厥。
半夏 姜汁 金铃子 延胡 杏仁 栝蒌皮 香豉 白蔻
又 痛缓。夜深复炽。前后心胸板掣。脉左数。病在血络中。
金铃子 延胡 桃仁 归须 郁金 白蔻仁
董(氏) 产后三年。经水不转。胃痛。得食必呕。汗出形寒。腰左动气闪烁。大便七八日始通。脉细弦。
右涩。舌白稍渴。脘中响动。下行痛缓。病属厥阴顺乘阳明。胃土久伤。肝木愈横。法当辛酸两和厥阴体用。仍参通补阳明之阳。俾浊少上僭。痛有缓期。
人参(同煎一钱) 开口吴萸(滚水泡洗十次一钱) 生白芍(三钱) 良姜(七分) 熟半夏(醋炒焦二钱) 云茯苓(切块三钱)
顾(氏) 天癸当绝仍来。昔壮年已有头晕。七年前秋起胃痛若嘈。今春悲哀。先麻木头眩。痛发下部。膝胫冷三日。病属肝厥胃痛。述痛引背胁。是久病络脉空隙。厥阳热气。因情志郁勃拂逆。
气攻乘络。内风旋动。袭阳明。致呕逆不能进食。(肝风犯胃液虚)
九孔石决明 清阿胶 生地 枸杞子 茯苓 桑寄生 川石斛
某 胁痛入脘。呕吐黄浊水液。因惊动肝。肝风震起犯胃。平昔液衰。难用刚燥。议养胃汁以熄风方。
人参 茯苓 半夏 广皮白 麦冬 白粳米
姚 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老年气衰。病发日重。乃邪正势不两立也。今纳物呕吐甚多。味带酸苦。脉得左大右小。盖肝木必侮胃土。胃阳虚。完谷而出。且呃逆沃以热汤不减。
其胃气掀腾如沸。不嗜汤饮。饮浊弥留脘底。用药之理。远柔用刚。嘉言谓能变胃而不受胃变。开得上关。再商治法。(肝犯胃兼痰饮胸痹) 紫金丹含化一丸。日三次。
又 议以辛润苦滑。通胸中之阳。开涤浊涎结聚。古人谓通则不痛。胸中部位最高。治在气分。
鲜薤白(去白衣三钱) 栝蒌实(三钱炒焦) 熟半夏(三钱) 茯苓(三钱) 川桂枝(一钱) 生姜汁(四分调入)
古有薤露之歌。谓薤最滑。露不能留。其气辛则通。其体滑则降。仲景用以主胸痹不舒之痛。栝蒌苦润豁痰。陷胸汤以之开结。半夏自阳以和阴。茯苓淡渗。桂枝辛甘轻扬。载之不急下走。以攻病所。姜汁生用。能通胸中痰沫。兼以通神明。去秽恶也。
某(氏) 胃痛引胁。(肝郁化火犯胃)
川楝子 柴胡 黑山栀 钩藤 半夏 橘红
朱(氏) 苦寒辛通。
川连 土栝蒌皮 白芥子 茯苓 炒半夏 姜汁 橘红 竹茹
又 肝厥胃痛。兼有痰饮。只因误用 术人参。固守中焦。痰气阻闭。致痛结痞胀。更医但知理气使降。不知气闭热自内生。是不中 。前方专以苦寒辛通为法。已得效验。况酸味亦属火化。议河间法。
金铃子 延胡 川连 黑山栀 橘红 半夏
张 老年郁勃。肝阳直犯胃络。为心下痛。久则液枯气结成格。
金铃子 延胡 黑山栀 淡豆豉(炒香)
张(十九) 壮年面色痿黄。脉濡小无力。胃脘常痛。情志不适即发。或饮暖酒暂解。食物不易消化。脾胃之土受克。却因肝木来乘。怡情放怀。可愈此病。(郁伤脾胃阳虚)
人参 广皮 半夏 茯苓 苡仁 桑叶 丹皮 桔梗 山栀(姜汁炒) 水泛丸。
某 味淡短气。脘中微痛。(阳虚)
人参 淡附子 桂枝 炒远志 煨姜
某 积滞久着。胃腑不宣。不时脘痛。已经数载。阳伤奚疑。
炒半夏 淡干姜 荜茇 草果 广皮 茯苓
汪(五七) 诊脉弦涩。胃痛绕背。谷食渐减。病经数载。已入胃络。姑与辛通法。
甜桂枝(八分) 延胡索(一钱) 半夏(一钱) 茯苓(三钱) 良姜(一钱) 蜜水煮生姜(一钱半)
张 阳微不司外卫。脉络牵掣不和。胃痛。夏秋不发。阴内阳外也。当冬寒骤加。宜急护其阳。用桂枝附子汤。
桂枝 附子 炙草 煨姜 南枣
戴(三九) 始于伤阴。继则阳损。脘痛似乎拘束。食物超时不运。当理中焦健运二阳。通补为宜。守补则谬。
桂枝木 茯苓 生姜渣 炒焦远志 炒黄半夏 生益智仁
余(三四) 胃疼发。前后心冷。呕吐。
淡吴萸 炒半夏 荜茇 淡干姜 草果仁 浓朴 广皮 桂枝木
某 中州阳失健运。脘中痛。食不化。
益智仁 谷芽 广皮 炙草 茯苓 檀香汁 半夏曲 炒荷叶
顾(五十) 清阳失职。脘中痹痛。得嗳旷达当辛以通之。
薤白 半夏 桂枝 茯苓 干姜
顾(五一) 营虚胃痛。进以辛甘。(营络胃阳兼虚)
当归(一钱半) 甜桂枝(一钱) 茯苓(三钱) 炙草(五分) 煨姜(一钱半) 南枣肉(二钱)
费(二九) 劳力气泄阳伤。胸脘痛发。得食自缓。已非质滞停蓄。然初病气伤。久泄不止。营络亦伤。古谓络虚则痛也。攻痰破气不去病。即伤胃。致纳食不甘。嗳噫欲呕。显见胃伤阳败。当以辛甘温方。
人参 桂枝 茯苓 炙草 煨姜 南枣
某 胃痛已久。间发风疹。此非客气外感。由乎情怀郁勃。气血少于流畅。夫思虑郁结。心脾营血暗伤。年前主归脾一法。原有成效今食减形瘦。当培中土。而理营辅之。
异功加归芍。用南枣肉汤泛丸。
程(氏) 脉 背寒。食入脘痛。
人参 茯苓 当归 白芍 炙草 煨姜南枣
某(女) 形寒脘痛。得食甚。手按少缓。非有余客邪病。拟进和营卫法。归桂枝去芍加茯苓。
蒋 阳微气阻。右脘痛痹。据云努力痛起。当两调气血。(胃阳虚气滞血痹)
延胡 半夏 浓朴 橘红 桂枝木 良姜 栝蒌皮 茯苓
某(二八) 努力。饥饱失时。好饮冷酒。脉弦硬。中脘痛。
熟半夏(三钱) 云茯苓(三钱) 桃仁(去皮尖炒研二钱) 良姜(一钱) 延胡(一钱)红豆蔻(一钱去壳) (方丸)熟半夏(三两炒) 云茯苓(二两) 生浓朴(二两) 小附子(一两炙)草果仁(去衣一两) 高良姜(一两生)
老姜汁法丸。每服三钱。
朱 痛固虚寒。吐痰泄气稍缓。当通阳明。勿杂多歧。(阳虚痰滞)
人参 半夏 姜汁 淡附子 茯苓 淡干姜
某(妪) 阳微痰滞。胃酸痛胀。用阿魏丸六分。
施(六二) 胃痛。浊痰上逆。(阳虚阴浊凝阻)
代赭石 炒半夏 淡吴萸 淡干姜 茯苓 广皮荜茇 生益智仁
张(四八) 阳微浊凝。胃下疼。
炒黑川椒(去目一钱) 炮黑川乌(三钱) 炮黑川附子(三钱) 炮淡干姜(一钱半)
高(五十) 素多郁怒。阳气窒痹。浊饮凝 。汤饮下咽。吐出酸水。胃脘痛痹。已经三载。
渐延噎膈。先与通阳彻饮俾阳气得宣。庶可向安。
半夏 枳实皮 桂枝木 茯苓 淡干姜
又 脉右弦不饥。纳谷不运。吞酸。浊饮尚阻。阳仍不宣。
半夏 良姜 桂枝木 茯苓 延胡 淡干姜
高 脉虚涩。胃痛久。治在血分。(血络瘀痹)
桃仁 当归 桂枝 茯神 远志 炙草
钱(三六) 酒肉滞气胃痛。乡人称为穿心箭风。方书所无。不可稽考。苦辛泄降可效。
延胡 川楝子 桃仁 蒲黄 五灵脂
盛(三六) 胃痛喜得暖食。肠中泄气则安。数年痛必入络。治在血中之气。
桂枝木 桃仁 韭白汁 归须 茯苓块
又 阳微胃痛。
当归 桂枝木 桃仁 炙甘草 煨姜 南枣
席 经几年宿病。病必在络。痛非虚症。因久延。体质气馁。遇食物不适。或情怀郁勃。痰因气滞。
气阻血瘀。诸脉逆乱。频吐污浊而大便反秘。医见呕吐肢冷。认为虚脱。以理中加附子温里护阳。夫阳气皆属无形。况乎病发有因。决非阳微欲脱。忆当年病来。宛是肝病。凡疏通气血皆效。其病之未得全好。由乎性情食物居多。夏季专以太阴阳明通剂。今痛处在脘。久则瘀浊复聚。宜淡味薄味清养。初三竹沥泛丸仍用。早上另立通瘀方法。
苏木 人参 郁金 桃仁 归尾 柏子仁 琥珀 茺蔚红枣肉丸。早服二钱。
秦 久有胃痛。更加劳力。致络中血瘀。经气逆。其患总在络脉中痹窒耳。医药或攻里。或攻表。
置病不理。宜乎无效。形瘦清减。用缓逐其瘀一法。
蜣螂虫(炙一两) 虫(炙一两) 五灵脂(炒一两) 桃仁(二两) 川桂枝尖(生五钱)
蜀漆(炒黑三钱)
用老韭根白捣汁泛丸。每服二钱。滚水下。
潘(氏) 脉弦涩。经事不至。寒热。胃痛拒格。呕恶不纳。此因久病胃痛。瘀血积于胃络。议辛通瘀滞法。
川楝子 延胡 桂枝木 五灵脂 蒲黄 香附
吴(氏) 气火郁。胃痛。(气火郁)
川楝子 橘红 炒楂肉 郁金 黑山栀 香附
江(二十) 胃疼缓。气逆不降。(气逆不降)
鲜枇杷叶 杏仁 生香附 降香汁 浓朴 橘红 桔梗 白蔻
范(氏) 诸豆皆能闭气。浆凝为腐。宛是呆滞食物。食已脘痞痛胀。乃清气之阻。诊脉小涩。舌白粘腻。当理气以开旷胸中。
杏仁 浓朴 老苏梗 广皮白 白蔻仁 枳壳汁 桔梗汁阳明乃十二经脉之长。其作痛之因甚多。盖胃者汇也。乃冲繁要道。为患最易。虚邪贼邪之乘机窃发。其间消长不一。习俗辛香温燥之治。断不容一例而漫施。然而是病。其要何在。所云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可知其治气治血之当然也。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而辛香理气。辛柔和血之法。实为对待必然之理。又如饱食痛甚。得食痛缓之类。于此有宜补不宜补之分焉。若素虚之体。时就烦劳。水谷之精微。
不足以供其消磨。而营气日虚。脉络枯涩。求助于食者。甘温填补等法。所宜频进也。若有形之滞。堵塞其中。容纳早已无权。得助而为实实。攻之逐之等剂。又不可缓也。寒温两法。
从乎喜暖喜凉。滋燥之殊。询其便涩便滑。至于饮停必吞酸。食滞当嗳腐。厥气乃散漫无形。瘀伤则定而有象。蛔虫动扰。当频痛而吐沫。痰湿壅塞。必善吐而脉滑。营气两虚者。不离乎 辣动悸。肝阳冲克者。定然烦渴而呕逆。阴邪之势。其来必速。郁火之患。由渐而剧也。(邵新甫)
徐评 治胃痛之方。大段亦不外此。但痛必有外邪内积。不宜轻补。而用人参甚多。痛久则必热。而用姜附甚多。俱为太过。
《外科全生集》:胃脘痛
取鲜蒲公英,瓦上炙枯黑存性,研末,每取五分,滴花烧酒调团口含,再以烧酒送咽。
痛息,接服五日痊愈。戒食生冷,或用红坊内好红花四分,枣头十枚,入水二碗,煎至枣熟,去花以汤枣食,连服二十日,永远除根。
《药症忌宜》:胃脘痛
因火者。
忌补敛,燥热,诸药录后。
宜降 苦寒,甘寒,咸寒,辛寒。
苏子 橘红 黄连 山栀 麦门冬 炙甘草 石膏 知母 玄参 童便
因寒者。
忌破气,滞腻,苦寒,诸药录后。
宜辛温发散。
草豆蔻 橘红 益智 丁香 桂 白术 白蔻 吴萸 浓朴 香附 干姜 缩砂密 藿香
因宿食者。
忌升,补敛,苦寒,诸药录后。
宜消导,兼降气,因脾胃虚弱食停者消导。
加人参 山楂 草果 红曲 草豆蔻 谷麦 枳实 槟榔 青皮 浓朴 术 缩砂密 橘皮
因瘀血者。
忌补气,酸敛,诸药录后。
宜辛温,苦温以行血。
桃仁 红曲 红花 韭菜 玄胡索 山楂肉 郁金 肉桂 三棱 童便 牡丹皮 赤芍药 通草 牛膝 琥珀
因血虚者,按之则痛止。
忌破气,复忌补气,燥热,辛温。
宜润,补敛,甘寒,甘温。
石斛 麦门冬 炙甘草 酸枣仁 白芍药 当归 生地黄
因虫者。
忌补,升,发散,甘,诸药录后。
宜杀虫,苦,酸。
苦楝根 使君子 薏苡仁根 锡灰 槟榔 鹤虱 雷丸 芜荑 大黄 乌梅
因恼怒者。
虚弱人忌破气,壮实人忌补气,总忌酸敛,升,诸药录后。
宜降气,辛温。
枇杷叶 白豆蔻 番降香 苏子 木香 橘红 缩砂密 玄胡索 五灵脂
因痰饮者。
忌宜俱见痰饮证下。
《也是山人医案》:胃脘痛
苏(廿八)胃痛呕逆.此属肝木侮土.进河间方.
金铃子(二钱) 郁金(一钱) 小茴香(一钱五分) 炒延胡(一钱)制香附(一钱五分) 南楂炭(一钱五分) 青皮(一钱)
□
诸(四八)嗔怒动肝木.犯胃.为痛.为呕.为消渴.肢冷.脉沉微.是木不条达.制肝木.理能取胜.
延胡(一钱) 制香附(一钱五分) 归须(一钱) 川楝子(二钱) 郁金(一钱) 青木香(八分) 桂枝(八分) 炒橘红(七分)
□
陈(廿三)营虚胃痛.议辛甘理阳.
甜桂枝(八分) 炙草(五分) 煨姜(五分) 归须(一钱五分) 南枣(三钱) 茯苓(三钱) 生白芍(一钱五分)
《医学心悟》:胃脘痛
胃脘痛,治法与心痛相仿,但停食一症,其胀痛连胸者,吐之,胀痛连腹者,下之。其食积之轻者,则用神术散消之。又有胃脘痈症,呕而吐脓血者,不得妄治。书云∶呕家有脓不须治呕,脓尽自愈。
神术散 (方见食中。
《医学正传》:胃脘痛
(俗呼为心痛)
论
《内经》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痛,膈噎不通,食饮不下。盖木气被郁,发则太过,故民病有土败木贼之候也。夫胃为脾之腑,阳先于阴,故脏未病而腑先病也。甚而至于胁下如刀 之痛者,已连及于脏矣,古方名为脾疼者是也。胃之上口名曰贲门,贲门与心相连,故经所谓胃脘当心而痛,今俗呼为心痛者,未达此又耳。虽曰运气之胜复,未有不由清痰食积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之所致焉。是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肝木之邪得以乘机侵侮而为病矣。更原厥初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 ,复 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自郁成积,自积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嗳气,嘈杂恶心,皆噎膈反胃之渐者也。俗医不究其源,例以辛香燥热之剂治之,以火济火,遂成危剧,良可痛哉。古方九种心痛∶曰饮,曰食,曰风,曰冷,曰热,曰悸,曰虫,曰疰,曰来去痛。夫所谓冷者唯一耳,岂可例以热药治之乎。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又曰污血冲心,手足青过节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医者宜区别诸证而治之,无有不安之理也。
脉法
《脉经》曰∶阳微阴弦,则胸痹而痛,责其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脉阴弦故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痹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而数。
心脉微急为痛,微大为心痹引背痛。
脉短而数者心痛。涩者心痛。
脉浮大弦长者死。
方法
丹溪曰∶心痛即胃脘痛,须分久新。若明知身犯寒气、口得寒物而病,于初得之时,当用温散温利之药。若病久则成郁矣,郁则成热,原病式中备言之矣,若欲行温散温利,宁无助火添病耶。由是古方多用山栀子为君,热药为之响导,则邪易伏,病易退。病安之后,若纵恣不改前非,病必再作难治矣。此病虽日久不食,不死。又曰∶中宫有食积与痰而生病者,胃气亦赖所养,卒不便虚,虽日数多不食不死。若痛方止即吃物,病必复作,勿归咎于医也。必须再服三、五服药后,以渐而少食,方可获全安。
心膈大痛,攻走腰背,发厥呕吐,诸药不效者,就吐中以鹅翎探之,出痰积碗许而痛即止。
脉坚实不大便者,下之亦可。
一方 用黄荆子炒焦为末,米饮调服(一云,上可治心痛,下可治白浊)。
又方 用蓝叶擂细取汁,合姜汁服。
又方 用青黛,以姜汁入汤调服。
又方 用海粉,佐以香附末,以川芎、山栀子煎汤,入姜汁调服。
又方 无药处,以盐置刀头,烧红淬入水中,乘热饮之,吐痰而愈。此法治绞肠痧大痛几死者,立效。
又方 治心痛,轻者以麻黄、桂枝之类散之,或以韭汁开提之,重者加石 。
又方 痛甚者脉必伏,宜温药附子之类,不可用人参、白术,盖诸痛不可补气故也。
又方 治气实者,用牡蛎粉一、二钱,温酒调下。
又方 治湿痰作痛,用白螺蛳壳,去泥沙,火 为细末,每服方寸匕,温酒调下,立止。
又方 以物轻按而痛定者,属虚,以二陈汤加炒干姜末和之而愈。
又方 山栀大者七枚或九枚,炒焦黄,用水一盏,煎七分,入生姜自然汁二、三匙,令辣热,饮之立止。
又方 山栀子劫止之后复发者,前药必不效,用玄明粉一钱匕,白汤送下立止。
又方 治平日喜好热物、致死血流于胃口而作痛者,以桃仁承气汤下之安。
又方 治死血作痛证,用玄胡索一两半,桂心、红花、滑石、红曲各五钱,桃仁三十个,蒸饼丸服效。
又方 治虫痛者,必面上有白斑,唇红能食,时作时止,用二陈汤加苦楝根煎服。
又方 治痰积胃脘作痛,白螺壳丸。
白螺蛳壳(火 ) 滑石(炒) 山栀子 香附(童便浸) 南星(煨裂各一两) 枳壳(麸炒黄色) 青皮 木香半夏 砂仁(各五钱) 莪术(一两)
上为末,春加川芎,夏加黄连,秋冬加吴茱萸,用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黄连六一汤 治多食煎炒或烧饼米胖等物,致热郁胃口而痛者,甚效。(方见呕吐门。)
连附六一汤 治胃脘痛甚,诸药不效者,寒因热用方也。
黄连(六钱) 附子(炮去皮脐,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
(以上丹溪方法凡二十一条)
□
草豆蔻丸(东垣) 治客寒犯胃作痛,或因湿热郁结作痛,亦可劫而止之,又治气弱心痛亦妙。
草豆蔻(一两,裹煨) 橘红 吴茱萸(汤泡焙干) 人参 白僵蚕 黄 益智仁(各八钱) 生甘草 炙甘草 当归身 青皮(各六钱) 泽泻(小便多者减半) 半夏(各一两) 桃仁(去皮尖,七十个) 麦 面(一两半,炒)
神曲(炒微黄) 柴胡(胁不痛减半) 姜黄(各四钱)
上为细末,桃仁另研如泥,入诸药中和匀再研,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送下,食远。
麻黄豆蔻丸(东垣) 治客寒犯胃,心头大痛不可忍。
木香 青皮 红花 浓朴(姜制,各二钱) 苏木(三分) 荜澄茄(四分) 升麻 半夏(汤泡七次) 麦 面 砂仁黄 白术 陈皮(去白) 柴胡 炙甘草 吴茱萸 当归身(各五分) 益智仁(六分) 神曲(炒,一钱)
麻黄(不去节,二钱)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或细嚼白汤送下亦可。
木香化滞汤(东垣)
治因忧食湿面,结于胃脘,腹皮抵痛,心下硬,微满,不思饮食,食之不散,常常痞气不安。(方见痞满门)
仓卒散(三因) 治气自腰腹间攻心,痛不可忍,腹中冰冷,自汗如洗,手足挛急厥冷。
山栀子(大者四十九枚,连皮捶碎炒焦) 附子(一枚,炮去皮脐)
上为末,每服二钱,酒一盏,煎八分,温服。
金铃子散(河间) 治热厥心痛。
金铃子 玄胡索(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白汤亦可。
神圣代针散(河间) 治心腹诸痛。
乳香 没药 当归 白芷 川芎(各五钱) 芫蜻(一两,去翅足,炒)
上为细末,每服一分,病甚者五分,先点好茶一盏,次掺药末在茶上,不得吹搅,立地细细呷之。心痛欲死者,服之立效。小肠气,搐如角弓,膀胱肿硬,一切气刺虚痛,并妇人血癖、血迷、血运、血刺痛冲心,胎衣不下,难产,但是一切因血作痛之疾,服之大有神效。
术附汤(活人) 治寒厥暴痛,脉微气弱。
附子(泡,五分) 白术(二钱) 甘草(一钱,炙)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此药又治风湿相搏,身重烦疼,不能转侧,不呕不喝,大便坚实,小便自利,及风虚头目眩运,不知食味。暖饥补中,助阳气、止有汗之圣药也。
□
(丹溪活套)云∶草豆蔻一味,性温能散滞气,利膈上痰,若胃脘果因寒而作痛,用之如鼓应桴。若湿痰郁结成痛者,服之多效。若因热、郁而痛者,理固不当用此,但宜以凉药监制,如芩、连、栀子之属,其功尤速。东垣草豆蔻丸,寒热心痛,俱获奇功。但因热者不可多服,久服恐有积温成热之患耳。若久病郁热已胶固者,断不可用此味也。胃中若有流饮清痰作痛,腹中漉漉有声,及手足寒痛,或腰膝脊胁抽掣作痛者,用小胃丹或三花神 丸或控涎丹渐渐服之,能彻去病根即止。
□
(祖传方)
加味枳术丸 治清痰、食积、酒积、茶积、肉积,在胃脘当心而痛,及痞满恶心,嘈杂嗳气,吞酸呕吐,脾疼等证,其效如神。
白术(三两) 枳实(麸炒黄色) 苍术(米泔浸二宿,焙) 猪苓(去黑皮) 麦 面(炒黄色) 神曲(微炒黄色) 半夏(汤泡透,各一两) 泽泻(去毛) 赤茯苓(去皮) 川芎 黄连(陈壁土炒,去土) 白螺蛳壳(各七钱) 缩砂仁 草豆蔻 黄芩(陈壁土同炒) 青皮(去白) 莱菔子(炒) 干生姜(各五钱) 陈皮(去白) 香附米(童便浸) 栝蒌子 浓朴(姜汁制炒) 槟榔(各三钱) 木香 甘草(各二钱)
吞酸,加吴茱萸汤泡,寒月五钱,热月二钱半。久病挟虚,加人参、白扁豆、石莲肉各五钱。时常口吐清水,加炒滑石一两, 牡蛎五钱。
上为细末,用青荷叶泡汤浸晚粳米,研粉作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多至一百丸,清米饮送下。
□
(医案)
一男子,年三十五,胃脘作痛久矣,人形黄瘦,食少而胸中常若食饱。来求治,与加味枳术丸,服不效,而日渐大痛,叫号声闻四邻,别父母妻子,嘱付后事,欲自杀。予以桃仁承气汤作大剂与之,连二服,大下瘀血四、五碗许,困倦不能言语者三日,教以稀粥少食,渐渐将理,病全安,复壮如旧。
《医宗己任编》:胃脘痛
胃脘痛之病形何如.曰.胃脘痛.即俗所谓心痛也.心不可痛.痛则立死.以心在胃脘之前.故误指胃痛为心痛也.胃痛有食痰死血气寒火中气虚之别.方书载列甚明.无甚深微.独有一种肝胆之火.移入于胃而热.又肝藏血.血少则肝叶硬.不肯下垂.将叶抵胃.胃受肝抵.得食则满.愈与肝相逼.殷殷而痛者.久之变成燥症.而为膈症矣.(此一种当入膈症中同看)又有一种胃中作酸.不觉其为酸.每进饮食.不敢多用.多则竟日闷懑.直待食过.方得稍舒.此痛是胃中一味酸热也.若得嗳一口气.亦觉少舒.然最难得者嗳也.若嗳得重.此自下转上.必有一口食气.或水或挟物是酸者.其下最难得泄气.并且便硬.此皆少阳厥阴二脏之气所为也.久之亦防其变为痞膈中满等症.(此种可并入吞酸症中看)又有一种胃脘痛.是阴虚症将成.须认明白.二阳之病发心脾.此类可通.食痛者.胸膈按之痛甚.勺水不入.兼大便闭.闻谷气则欲吐.(以下验症甚妙)用二陈汤.或平胃散.加桔梗枳实主之.(此即长洲所谓饮食停滞.消导之也.)
痰痛者.亦不思食.口即欲食而不能食.大便不闭.二陈汤加枳壳黄芩海石主之.(食痛者消其食.则痛自止.痰痛者治其痰.则痛自定.法固如是.然前法设有不应.即当察其脾胃何如.仍参诊法中痰食两条本法治之.)血痛者.胸膈刺痛.(脉必濡涩)食可进.四物汤加大黄桃仁红花主之.(亦有宜用理中汤加肉桂桃仁红花者.须因症施之)虫痛者.亦不食.然痛必时发时止.痛则牵引手臂.或肩背上.俱如穿透不可当.必唇红.面上有白点是也.痛时不欲食.痛才止即可食.实者.化虫丸主之.虚者.六味丸加胡黄连川楝子青黛芦荟.随症加减治之.(凡虫皆风木所化.但泻厥阴则虫自除.六味地黄丸为妙.胡连芦荟青黛等.甚非虚症所宜.须慎用.谦按.虫痛虚者.良由土败木乘.六味汤治脾胃阴虚则可.设脾胃阳虚.恐非所宜.盖虫乃风木所化.物必先腐.然后虫生.当崇生气为主.则用理中汤去甘草少加川椒.送乌梅安胃丸.往往神效也.)胃脘虚痛者.得食即止.(以手按之必稍缓.)食多又痛.食过又痛.理中汤主之.(此即中气虚痛也.)肝虚燥痛者.亦不思食.交阴分.外按之不热.病患自言热.口渴.(大便必燥结)逍遥散加生地丹皮山栀.甚者疏肝益肾汤.加当归主之.(气寒火三症.四明不列症治.然验症则准绳为详.治法则薛案较妥.须并参之.)
二陈汤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平胃散
浓朴 苍术 陈皮 甘草
化虫丸
芜荑 雷丸 胡连 芦荟 使君 三棱 莪术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