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香
《本草纲目》:木香
「释名」蜜香、青木香、五木香、南木香。
「气味」(根)辛、温、无毒。
「主治」
1、中气不省(闭目不语,状如中风)。用木香研细,冬瓜子煎汤灌下三钱。谈盛者。药中加竹沥和姜汁。
2、胃气闷胀,不思饮食。用木香、诃子各二十两,捣烂筛过,加糖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酒送下。此方名“青木香丸”。
3、心气刺痛。用木香一两、皂角(炙)一两,共研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开水送下。
4、流动性气痛。用温水磨木香成浓汁,加热酒调服。
5、小肠疝气。用木香四两,酒三斤煮过。每日取酒饮三次。
6、气滞腰前。用木香、乳香各二钱,酒浸,饭上蒸,均以酒调服。
7、突然耳聋。用木香一两,切小,放苦酒中浸一夜,取出,加麻油一合,微火煎过,滤去药渣,以油滴耳。一天三、四次。
8、霍乱转筋(腹痛)。用木香末一钱,放入木瓜汁一杯中,加热酒调服。
9、痢疾(包括久痢)用木香一块(方圆一寸)、黄连半两,同在半升水中煎干。单取木香,焙干研细,分三次服。第一闪,橘皮汤送下;第二次,米汤送下;第三次,甘草汤送下。
10、肠风下血。用木香、黄连,等分为末。放入猪大肠中,两头扎定,煮到极烂,然后去药食肠,或连药捣为丸子吞服。
11、小便浑浊,状如精液。用木香、没药、当归,等分为末。以刺棘心的榨汁和药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饭前服,盐汤送下。
12、小儿阴肿(阴茎肿大。或缩小,很痛)。用木香、枳壳(麸炒)各二钱半,炙甘划暗无天日钱,水煎服。
13、各种痈疽、疮疖。用木香、黄连、槟榔,等分为末,油调搽患处。
14、蛇虫咬伤。用木香不限量,煎水服,有奇效。
15、腋下、阴下湿臭或已成疮。用好醋浸木香夹于腋下阴下,或研末敷患处。
16、牙痛。和木香末加少许麝香迭牙,同时以盐汤漱口。
《本草备要》:木香
宣,行气
辛苦而温。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泄肺气,疏肝气,和脾气(怒则肝气上,肺气调,则金能制木而肝平,木不克土而脾和)。
治一切气痛,九种心痛(皆属胃脘,曰寒痛、热痛、气痛、血痛、湿痛、痰痛、食痛、蛔痛、悸痛。盖君心不易受邪,真心痛者,手足冷过腕节,朝发夕死),呕逆反胃,霍乱泻痢,后重(同槟榔用。刘河间曰∶痢疾行血则脓血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癃闭,痰壅气结,癖症块,肿毒虫毒,冲脉为病,气逆里急。杀鬼物,御瘴雾,去腋臭,宽大肠,消食安胎(气逆则胎不安)。过服损真气(丹溪曰∶味辛气升,若阴火冲上者,反助火邪,当用黄柏知母,少以木香佐之。王好古曰∶《本草》主气劣、气不足,补也;通壅导气,破也;安胎健脾胃,补也;除痰癖症块,破也,不同如此。汪机曰∶与补药为佐则补,与泻药为君则泻。
李时珍曰∶诸气 郁,皆属于肺,上焦气滞用之者,金郁泄之也;中气不运,皆属于脾,中焦气滞用之者,脾胃喜芳香也;大肠气滞则后重,膀胱气不化则癃闭,肝气郁则为痛,下焦气滞用之者,塞者通之也)。
番舶上耒,形如枯骨,味苦粘舌者良,名青木香(今所用者,皆广木香、土木香)。磨汁用。东垣用黄连制,亦有蒸用,面裹煨用者(煨用实肠止泻)。畏火。
《本草便读》:木香
木香(图缺)
燥脾土以疏肝.香利三焦破气滞.味苦辛而散逆.温宣诸痛解寒凝.理气则生用摩冲.止泻则面煨取用.(木香苦辛而温.芳香而燥.入肝脾气分.宣散上下一切寒凝气滞.温中止痛.辟鬼除邪.然纯阳之性.阴虚液涸者切勿沾唇.煨熟可止泻利.因木香气味俱浓.且熟则无走散之性.惟觉香燥而守.故能实大肠.凡治泄泻恒用之.肝喜调达.脾喜温燥.木香固为两脏之所喜.而燥散太过.宜与补药同用乃佳.)
《本草乘雅半偈》:木香
(本经上品)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久服不梦寤魇寐。
【核】曰∶木香,草类也。出天竺,及昆仑、南番诸国,今惟广州舶上来。广州一种,类木类藤,似是而非;滁鬼海州一种,是马兜铃根,市肆以此相混不可不慎也。三洞珠囊云∶五根形如枯骨而味苦辛,粘牙者为良。凡修事,入理气药,只生用,不可见火。欲实大肠,面裹煨熟用。
缪仲淳先生云∶禀木火之阳,具土大之精,清明开发,行药之神。
先人云∶上为木象,彻具春宣。
【 】曰∶木香,香草也。名木者,当入肝,故色香气味,各具角木用。亦入脾,故根枝节叶,亦各具宫土数。入脾则夺土郁,入肝则达木郁。经云∶木郁则达之,土郁则夺之。
夺土即所以达木,达木即所以夺土;土以木为用,木以土为基也。邪气毒疫,温鬼淋露,梦寤魇寐,致郁土郁木者,咸可达之夺之。强志者,即强木土之用,得以行其志耳。
(土大具体无用,吐生草木以为用也。木以土为基,又超出体用之外,以言能生之源。)
《本草崇原》:木香
气味辛温,无毒。主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久服不梦寤魇寐。
(木香始出永昌山谷,今皆从外国舶上来,昔人谓之青木香,后人呼马兜铃根为青木香,改呼此为广木香以别之。《三洞珠囊》云∶五香者,木香也。一株五根,一茎五枝,一枝五叶,叶间五节,故名五香。根条左旋,采得二十九日方硬,形如枯骨,烧之能上彻九天,以味苦粘牙者为真,一种番白芷伪充木香,皮带黑而臭腥,不可不辨。)
木香其臭香,其数五,气味辛温,上彻九天,禀手足太阴天地之气化,主交感天地之气,上下相通。治邪气者,地气四散也。辟毒疫温鬼者,天气光明也。强志者,天一生水,水生则肾志强。主淋露者,地气上腾,气腾则淋露降。天地交感,则阳阳和,开合利,故久服不梦寤魇寐。梦寤者,寤中之梦。魇寐者,寐中之魇也。
《本草从新》:木香
宣、行气.
辛苦而温.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泄肺气.疏肝气.和脾气.(怒则肝气上、肺气调、则金能制木而肝平、木不克土而脾和.)治一切气痛.(时珍曰∶诸气 郁、皆属于肺、上焦气滞用之者、金郁泄之也、中气不运、皆属于脾、中焦气滞用之者、脾胃喜芳香也、大肠气滞则后重、膀胱气不化则癃闭、肝气郁则为痛、下焦气滞用之者、塞者通之也.)中气不省.(闭目不语、如中风状、为末、冬瓜子煎汤、灌下三钱.)耳卒聋闭.(切一两、酒浸一夜、入麻油一合、煎汤滴耳.)呕逆反胃.霍乱泻痢后重.(同槟榔用、刘河间曰∶行血则便癃闭痰壅.气结 癖.症块肿毒.冲脉为病.气逆里急.杀鬼物.御瘴雾.去腋臭.健胃宽中.醒脾消食.开郁安胎.(气逆则胎不安.)香燥而偏于阳.
肺虚而热.血枯而燥者.慎勿与之.(丹溪曰∶味辛气升、若阴火冲上者、反助火邪、当用黄柏知母、少以木香佐之.)番舶上来.形如枯骨.味苦粘舌者良.名青木香.(今人皆称为广木香、南木香.)磨汁用.东垣用黄连制.亦有蒸用、面裹煨用者.(煨用实肠止泻.)畏火但色微黑、体松.今人称马兜铃根为土青木香.)
《本草撮要》:木香
味辛苦.入手太阳经.功专调气散滞.得黄连治滞下.得槟榔治下焦气滞.得橘皮、肉果、生姜治腹间滞塞冷气.功效捷速.煨熟实大肠.过服损气.畏火.
《本草经集注》:木香
味辛,温,无毒。主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治气劣,肌中偏寒,主气不足,消毒,杀鬼精物,温疟,蛊毒,行药之精。久服不梦寤魇寐,轻身致神仙,一名蜜香。
生永昌山谷。
此即青木香也。永昌不复贡,今皆从外国舶上来,乃云大秦国。以治毒肿,消恶气,有验。
今皆用合香,不入药用。惟制蛀虫丸用之,常能煮以沐浴,大佳尔。(《大观》卷六,《政和》一六○页)
《本草经解》:木香
气温.味辛.无毒.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久服不梦寤魇寐.木香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而香燥.得地燥金之正味.入足阳明胃经.气味俱升.阳也.辛温益胃.胃阳所至.阴邪恶毒鬼气皆消.所以主邪气毒疫温鬼也.辛温之品.能益阳明.阳明之气.能强志气.淋露者.小便淋沥不止.膀胱气化.津液乃出.淋露不止.阳气虚下陷也.阳者胃脘之阳也.辛温益胃.胃阳充而淋露止也.久服则阳胜.阳不归于阴.故不梦寤.阳气清明.阴气伏藏.故不魇寐也.
【制方】
木香同延胡索.治女人血气刺心痛不可忍.同牵牛、雷丸、槟榔.治虫积.佐川莲、白芍.治痢.同陈皮、砂仁、白蔻、苏叶.治气不通顺.
《本草蒙筌》:木香
味甘、苦,气温。味浓于气,降也,阴中阳也。无毒出自外番,来从闽广。形如枯骨,苦口粘牙。凡欲用之,勿见火日。合丸散日际熏干,煎热汤临服投末。气劣气不足能补,气胀气窒塞能通。和胃气如神,行肝气最捷。散滞气于肺上膈,破结气于中下焦。驱九种心疼,逐积年冷气。药之佐使,亦各不同。破气使槟榔,和胃佐姜橘。止霍乱吐泻,呕逆翻胃;除痞癖症块,脐腹胀疼。安胎健脾,诛痈散毒。和黄连治暴痢,用火煨实大肠。辟瘟疫邪,御雾露瘴。易老云∶总调诸气之剂,不宜久服之。
(谟)按∶王海藏谓《本经》云∶主气劣气不足。《药性论》谓∶安胎健脾,是皆补也。
《衍义》谓∶泻胸腹窒塞,积年冷气。《日华子》谓∶除痞癖症块,是皆破也。易老总谓调气之剂,不言补,不言破,诸说不同何也?恐与补药为佐则补,与泻药为佐则泻,故云然也。
《本草求真》:木香
(芳草)疏肝醒脾泄滞和胃
木香(专入肝脾)。味辛而苦。下气宽中。为三焦气分要药。然三焦则又以中为要。故凡脾胃虚寒凝滞而见吐泻停食。肝虚寒入而见气郁气逆。服此辛香味苦。则能下气而宽中矣。中宽则上下皆通。是以号为三焦宣滞要剂。(宗 曰。木香专泄。快胸腹间滞寒冷气。他则次之。得橘皮肉豆蔻生姜相佐使绝佳。效尤速。好古曰。本草云。生气劣。气不足。补也。通壅气。导一切气。破也。安胎健脾胃。补也。除 癖症块。破也。其不同如此。洁古张氏但言调气。不言补也。)至书所云能升能降。能散能补。非云升类升柴。降同沉香。不过因其气郁不升。得此气克上达耳。况此苦多辛少。言降有余。言升不足。言散则可。言补不及。一不审顾。任书混投。非其事矣!番船上来形如枯骨。味苦粘舌者良。名青木香。非今所用马兜铃根者是也。(今用皆广木香土木香。)入理气药。磨汁生用。若实大肠。面煨熟用。今医妄以西香代木香治痢。殊谬。
《本草思辨录》:木香
用木香者多取其调气,顾其气味辛温而浓,不无重浊之嫌,粘牙而苦,亦少宣泄之力,故必阴中伏阳之证,如本经所谓毒疫温鬼者,最为相宜。否则一切纯寒无热之气滞等证,佐以生姜橘蔻,亦收殊效。世有以香连丸治痢而害即随之者,非木香之过而用木香者之过也。
木香非血药,而有时血亦蒙其利者,则于归脾汤见之。归脾汤证为脾气虚寒,不能摄血。其方用心肝脾三脏之药,不为不多,独有统率全方者三物。远志醒心之阳,枣仁敛肝之阴,足为血之前导,然导之至脾而脾之闭拒如故,则亦徘徊门外耳。木香者,能于脾中行阳,阳一动而熏然以和,血乃归于其经,是木香者启脾之钥也。其能温气以荫血者如是。
《本草图经》:木香
木香(图缺),生永昌山谷,今惟广州舶上有来者,他无所出。陶隐居云∶即青木香也。根窠大类茄子,叶似羊蹄而长大,花如菊,实黄黑。亦有叶如山芋,而开紫花者。不拘时月,采根芽为药。以其形如枯骨者良。江淮间亦有此种,名土青木香,不堪入药用。伪蜀王昶苑中亦尝种之,云苗高三、四尺,叶长八、九寸,皱软而有毛,开黄花,恐亦是土木香种也。《续传信方》∶着张仲景青木香丸,主阳衰诸不足,用昆仑青木香,六路诃子皮各二十两,筛末,沙糖和之。驸马都尉郑某忘其名,去沙糖,加羚羊角十二两,白蜜丸如梧子,空腹,酒下三十丸,日再,其效甚速。然用药不类古方,而云仲景者,不知何从而得之邪。按《修养书》云∶正月一日,取五木煮汤以浴,令人至老须发黑。徐锴注云∶道家谓青木香为五香,亦云五木。道家多以此浴,当是其义也。又古方主痈疽五香汤中,亦使青木香。青木香名为五香,信然矣。
《本草衍义》:木香
专泄决胸腹间滞塞冷气,他则次之。得橘皮、肉豆蔻、生姜相佐使绝佳,效尤速。又一种,尝自岷州出塞,得生青木香,持归西洛。叶如牛蒡但狭长,茎高三四尺,花黄,一如金钱,其根则青木香也。生嚼之,极辛香,尤行气。
《本草择要纲目》:木香
【气味】
辛温无毒.沉而降.阴中阳也.乃三焦气分之药.(凡入理气药.只宜生用.不可见火.若实大肠宜面煨熟用.)
【主治】
心腹一切气.膀胱冷痛.呕逆反胃.积年冷气.温疟蛊毒.女人血气刺心.和胃泄肺.行肝经气.但其性辛劣.最能上升.如气郁不达者宜之.若阴火冲上者.则反助火邪.不宜用也.凡诸气 郁.皆属于肺.上焦气滞用之者.乃金郁则泄之也.中气不运.皆属于脾.中焦气滞用之者.脾胃喜其芳香也.大肠气滞而后重.膀胱气不化而癃淋.肝气郁则为痛.下焦气滞而用之者.乃塞者通之也.
《本经逢原》:木香
辛苦温,无毒。形如枯骨,味苦,色淡黄者良。味咸、色黑勿用。生用理气,煨熟止泻。
《本经》主邪气,辟毒疫,强志,主淋露。
发明 木香气香味浓,不独沉而下降,盖能理胃以下气滞,乃三焦气分之药。兼入肺、脾、肝三经,能升降诸气,故上焦气滞 郁宜之者,金郁则泄之也。然虽入肺而肺燥气上者,良非所宜。其中焦气滞不运宜之者,以脾胃喜芳香也。下焦气滞后重宜之者,塞者通之也。若治中脘气滞不运,心腹疼痛,以槟榔佐之,使气下则结痛下散矣。《本经》辟疫毒邪气,强志,主淋露,以其辛燥助阳,善开阴经伏匿之邪。《大明》治心腹一切气,膀胱冷痛,呕逆反胃,霍乱泻痢,健脾消食安胎。甄权治九种心痛,积年冷气, 癖症块胀痛,壅气上冲,烦闷,羸劣,女人血气刺痛不可忍。然香燥而偏于阳,肺经有热,血枯而燥,及阴火冲上者勿服。
《得配本草》:木香
辛、苦、温。入三焦气分,通上下诸气。止九种心痛,逐冷气,消食积,除霍乱吐泻,破癖症块,止下痢后重,能健脾安胎。君散药则泄,佐补药则补。痘出不快者,用之更宜。得木瓜,治霍乱转筋腹痛。
得黄芩、川连,治暴痢。
得川柏、防己,治香港脚肿痛。配煨姜,治冷滞。配枳壳、甘草,治小儿阴茎肿或痛缩。配没药,疗便浊。(如因热邪而浊者,不宜用。)配冬瓜子,治闭目不语。(中气不省也。)佐姜、桂,和脾胃。使皂角,治心痛。合槟榔,疗中下气结。
理气,生用不见火。实肠,面裹煨用。痰气,磨汁。治痢,川连制。温补调气,入药煎服。
脏腑燥热,胃气虚弱,阴虚及气脱者,禁用。
气滞于上,火郁于中,则脾气不醒。木香破滞而醒脾,使脾得淫气于心,散精于肝,气血调和,而肝脾之病自除。然今人气多虚弱,血常不足,投香散之味,恐耗气而燥血,气血反滞而不畅,宜益气滋阴为主,佐以木香,内调气血,乃为尽善。
《顾松园医镜》:木香
〔辛温,入脾、肺、肝三经,生用理气,煨熟止泻。〕调诸气而开郁,能消食而止泻,疗心腹冷气之作疼。佐连、黄、白芍以治痢,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诸气愤郁,皆属于金,故上焦气滞者宜之,金郁则泄之也,中气不运,皆属于脾,故中焦气滞者宜之,脾胃喜芳香也。大肠气滞则后重,膀胱气不化则淋癃,肝气郁则为痛,故下焦气滞者宜之,塞者通之也。治下焦气滞药中,如后重须槟榔,淋癃须沉香降下之品以佐之。
香燥而偏于阳,肺虚有热,血枯而燥者,慎勿犯之。。
《冯氏锦囊秘录》:木香
禀夏秋之阳气以生,得土之阳精而成,故性纯阳,味辛气温,无毒。形如枯骨者佳。行积化滞,宜另磨冲服。若借以调气,宜和剂同煎,若欲止泻及治寒虚证候,宜火煨而用之。
木香,气劣。气不足能补,气胀、气窒塞能通,和胃气如神,行肝气最捷,散滞气于肺上膈,破结气于中下焦。驱九种心疼,逐积年冷气,止霍乱吐泻,呕逆反胃,除痞癖块,脐腹疼痛,安胎健脾,诛痈散毒。和黄连治暴痢,用火煨实大肠破气,使槟榔和胃,佐姜桂兼除梦寐之魇。能行诸药之精,且肺气调则金能制木而肝平,怒则肝逆而忤其元气,心有纵肝之情,而不能制,则肝独盛,得木香而心畅,则正气亦畅,肝气何逆之有哉!实心之行肝,非肝之自行也。
主治(痘疹合参) 和胃腱脾,治痘痢散诸滞气如神。凡痘出不快者,用此顺气行毒;而痘出自快,顶陷可起。但多用久用,恐走泄太过,而热症、燥症尤忌之。
按∶木香乃三焦气分第一等药也。气味纯阳,故能辟邪止痛。吐泻停食,脾疾也。
土喜温燥,得之即效。气郁气逆,肝疾也。木喜疏通,得之即平。胎前须顺气,故能安胎。但纯阳香燥,阴虚切忌;辛香走泄,脱症禁之;即平人久服,亦非所宜也。
《海药本草》:木香
谨按《山海经》云∶生东海、昆仑山。(《大观》卷六页59,《政和》页160)
《雷公炮制药性解》:木香
味苦辛,性微温无毒,入心肺肝脾胃膀胱六经。主心腹一切气疾,癖症块,九种心疼,止泻痢,除霍乱,健脾胃,消食积,定呕逆,下痰壅,辟邪气瘟疫,杀疟蛊清物。宜生磨用,火炒令人胀,形如枯骨,苦口沾牙者良。
按∶木香辛入肺,苦入心,温宜脾胃,肝者心之母也,膀胱者肺所连也,故均入焉。盖心乃一身之主,气血之所听命者也,有主则能塞气,肺气调则金能制木,而肝火自伏矣。凡人有怒,则肝气拂逆,而反忤其元气,心有从肝之情而不能制,则肝气于是乎盛,或为拂逆,或为气冲,得木香则心气畅而正气亦畅,肝气何拂逆之有哉?实心之行夫肝也,非肝之自行也。东垣以黄连制之,恶其气行过于通畅,不无走泄之患尔。
雷公云∶凡使其木香是芦蔓根条,五盘旋,采得二十九日方硬如朽骨,硬碎,其有芦头丁,盖子色青者,是木香神也。
《雷公炮炙论》:木香
雷公云∶凡使,其香是芦蔓根条,左盘旋。采得二十九日,方硬如朽骨,硬碎。其有芦头丁盖子色青者,是木香神也。
《名医别录》:木香
温,无毒.治气劣,肌中偏寒,主气不足,消毒,杀鬼、精物、温疟、蛊毒,行药之久服轻身致神仙.一名蜜香.生永昌.
《本经》原文∶木香,味辛.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久服不梦寤魇寐.生山谷.
《千金翼方》:木香
味辛,温,无毒。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疗气劣,肌中偏寒,主足,消毒,杀鬼精物,温疟,蛊毒,行药之精。久服,不梦寤魇寐,轻身致神仙。一名蜜香。生永昌山谷。
《外科全生集》:木香
下降疗肿毒,止吐痢,消积止腹痛,统理气分。
《医学入门》:木香
木香苦辛健脾胃,气积霍乱并疟痢,专宽胸腹散肺痰,消痈治疝行肝气。
气香,形如木,即青木香也。出舶上,气温,无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健脾胃,消食积,治一切气痛,久年冷气 癖 块胀痛,九种心痛,妇人血气刺痛难忍,止翻胃呕逆,霍乱吐泻。得草果、苍术,治温疟、瘴疟。佐黄连,治赤白痢为最要。专泄肺经气滞痰结,胸腹间壅塞及冷气不能运转,佐以生姜、肉豆蔻,其效尤速。消痈肿毒及膀胱冷痛、疝气,俱以槟榔为使。丹溪谓∶木香行肝气。苦入心,辛入肺,心肺气调而肝家郁火自伏,更无攻冲拂逆之患,非肝气之自行也。兼疗淋露羸劣少气,安胎,御雾露,辟疫邪,杀蛊毒。
行药之精,久服强志,不梦寤魇寐。抑论调气者,和气也;泄气者,散气、破气也。易老专言破气,东垣以为能补能泄,大抵随诸药佐为用。故曰∶以黄连制之,则不过于疏畅;以知、柏制之,则不过于上升。形如枯骨,油重者良。行气,生磨刺服,不见火。止泻实大肠,用湿纸包,灰火中煨。其有芦头丁盖子色青者,是木香神也。又有一种西木香,止痢腹痛尤效。
《神农本草经》:木香
味辛。
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御览》引云,主气不足,《大观本》,作黑字)。久服,不梦寤魇寐(《御览》引云,一名密青,又云轻身,致神仙,《大观本》,俱作黑字)。生山谷。
《名医》曰:一名蜜香,生永昌。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木香
味辛。主邪气,辟毒疫温鬼,气极芳烈,能除邪秽不祥也。强志,香气通于心主淋露。心与小肠为表里,心气下交与小肠,则便得调矣。久服,不梦寐、魇寐。心气通则神魂定。
木香以气胜,故其功皆在乎气。《内经》云∶心主臭。凡气烈之药皆入心。木香,香而不散,则气能下达,故又能通其气于小肠也。
《新修本草》:木香
味辛,温,无毒。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疗气劣,肌中偏寒,主气不足,消毒,杀鬼精物、温疟、蛊毒,行药之精。久服不梦寤魇寐。轻身致神仙。一名蜜香。生永昌山谷。
此即青木香也。永昌不复贡,今皆从外国舶上来,乃云大秦国。以疗毒肿,消恶气,有验。今皆用合香,不入药用。
惟制蛀虫丸用之,常能煮以沐浴,大佳尔。
〔谨案〕此有二种,当以昆仑来者为佳,出西胡来者不善。叶似羊蹄而长大,花如菊花,其实黄黑,所在亦有之。
《药鉴》:木香
气热,味辛苦,气味俱浓,降也。盖苦入心,辛入肺,故入心而调诸气。胸腹中壅滞、及冷气,并经络中气滞痰结者,皆当用之。补遗以为行肝气者,何哉?以心乃一身之主,一身气血之所听命也。心有主,则能帅气,肺气调,则肝家动火自伏,惟人有怒气,则肝家拂逆,而反忤其气。况心有纵肝之情,而不能制,则肝气于是盛矣,或为拂郁者有之,或为攻冲者有之,于此得木香之苦辛温散入心,惟苦辛温散入心,则心气疏畅,则气亦从而疏畅矣,气畅则肝气之拂逆者无有矣,实心之行乎肝气也,非肝气之自行也,此又不可不知。又煨用能入大肠,多用能泄肺气,东垣以黄连制之,盖气行过于通畅,不无走泄之患也。降气定痛,功为最上。痘家
《药笼小品》:木香
辛苦温。
三焦气药,疏肝和脾。
治一切气痛,九种心痛,泻痢后重。
性香燥,肺燥血虚,慎勿与之。香连丸用之,取其破滞和脾止痛。
广产入药。
《玉楸药解》:木香
味辛,微温,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止呕吐泄利,平积聚癥瘕,安胎保妊,消胀止痛。
木香辛燥之性,破滞攻坚,是其所长。庸工以治肝家之病,则不通矣。肝以风木之气,凡病皆燥,最不宜者。
面煨实大肠,生磨消肿病。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木香
味辛,温,无毒。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疗气劣,肌中偏寒,主气不,消毒,杀鬼精物,温疟蛊毒,行药之精。《药性论》云∶君。治女人血气刺心痛不可忍,九种心痛,积年冷气, 癖症块胀痛,逐诸壅气上冲烦闷,治霍乱吐泻,心腹 刺。日华子云疗毒肿,消恶气。生∶永昌,今广州者亦佳。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木香
君
木香,味苦辛,性温无毒。降也,阴也。其用有二。调诸气不可无;泻肺气不可缺。
《证类本草》:木香
(木香_图缺)
味辛,温,无毒。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疗气劣,肌中偏寒,主气不足,消毒,杀鬼精物,温疟蛊毒,行药之精。久服不梦寤魇寐,轻身致神仙。一名蜜香。生永昌山谷。
陶隐居云∶此即青木香也。永昌不复贡,今皆从外国舶(音白)上来,乃云大秦国。以疗毒肿,消恶气,有验。今皆用合香,不入药用。唯制蛀虫丸用之,常能煮以沐浴,大佳尔。唐本注云∶此有二种,当以昆仑来者为佳,出西胡来者不善。叶似羊蹄而长大。花如菊花,其实黄黑,所在亦有之。今按别本注云∶叶似薯蓣而根大,花紫色,功效极多,为药之要用。陶云∶不入药用,非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云∶今苑中种之,花黄,苗高三、四尺,叶长八、九寸,皱软而有毛。药性论云∶木香,君。治女人血气,刺心心痛不可忍,末,酒服之,治九种心痛,积年冷气, 癖症块胀痛,逐诸壅气上冲,烦闷,治霍乱吐泻,心腹 刺。隋书云∶樊子盖为武威太守。车驾西巡,将入吐谷浑,子盖以彼多瘴气,献青木香以御雾露。南州异物志云∶青木香,出天竺,是草根,状如甘草。萧炳云∶青木香功用与此同。又云∶昆仑船上来,形如枯骨者良。日华子云∶治心腹一切气,止泻,霍乱,痢疾,安胎,健脾消食,疗羸劣,膀胱冷痛,呕逆反胃。
图经曰∶木香,生永昌山谷,今唯广州舶上有来者,他无所出。陶隐居云∶即青木香也。
根窠大类茄子,叶似羊蹄而长大,花如菊,实黄黑,亦有叶如山芋而开紫花者,不拘时月采根芽为药。以其形如枯骨者良。江淮间亦有此种,名土青木香,不堪入药用。伪蜀王昶苑中亦尝种之,云苗高三、四尺,叶长八、九寸,皱软而有毛,开黄花,恐亦是土木香种也。《续传信方》着张仲景青木香丸,主阳衰诸不足,用昆仑青木香,六路诃子皮二十两,筛末,沙糖和之。驸马都尉郑某(忘其名),去沙糖,加羚羊角十二两,白蜜丸如梧子,空腹酒下三十丸,日再,其效甚速。然用药不类古方,而云仲景者,不知何从而得之邪。按《修养书》云∶正月一日取五木煮汤以浴,令人至老须发黑。徐锴注云∶道家谓青木香为五香,亦云五木。道家多以此浴,当是其义也。又∶古方主痈疽五香汤中,亦使青木香,青木香名为五香,信然矣。
海药谨按《山海经》云∶生东海昆仑山。雷公云∶凡使,其香是芦蔓根条,左盘旋。采得二十九日,方硬如朽骨硬碎。其有芦头丁盖子色青者,是木香神也。外台秘要∶治狐臭,若股内阴下恒湿臭,或作疮。青木香,好醋浸,致腋下夹之,即愈。伤寒类要∶天行热病,若发赤黑斑如KT 。青木香二两,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之效。孙尚药∶治丈夫、妇人、小儿痢。
木香一块,方圆一寸,黄连半两,上件二味用水半升同煎干,去黄连,只薄切木香焙干为末。三服∶第一橘皮汤,第二陈米饮,第三甘草汤调下。此方李景纯传。有一妇人久患痢将死,梦中观音授此方,服之遂愈。别说云∶谨按木香,今皆从外国来,即青木香也,陶说为得,本在草部。而《图经》所载广州一种,乃是木类。又载滁州、海州者,乃马兜铃根,此山乡俗名尔。治疗冷热,殊不相似。此三种,自当入一外类别名尔。
衍义曰∶木香,专泄决胸腹间滞塞冷气,他则次之。得橘皮、肉豆蔻、生姜相佐使绝佳,效尤速。又一种,尝自岷州出塞,得生青木香,持归西洛。叶如牛蒡,但狭长,茎高三、四尺,花黄,一如金钱,其根则青木香也。生嚼之,极辛香,尤行气。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