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五脏标本

《冯氏锦囊秘录》:五脏标本

《经》曰∶五脏者,中之守也。盖言身形之中,五神安守之所也。夫肝者,在天之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通窍于眼,在时为春,在方为东,在色为青。《经》曰∶东方木也,万物所以始生也。又曰∶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肾水为母,心火为子,与胆为腑,克土养筋,故久行则伤筋。司藏魂,其类草木,其畜鸡,其卦巽,其性仁,其充筋,其华爪,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角者触也,象阳气触动而生也。其数八,其病在筋其臭臊,其声呼,其气嘘,其液泪,其味酸。有余怒,不足悲。外应爪甲色青,然欲如青玉光泽,不欲如蓝。《灵枢》曰∶爪浓者胆亦浓。更肝主风,风喜伤肝,病主惊风,痘主水泡,若恚怒气逆,则伤肝气。若燥气盛则病,其病候面青筋急多怒,眼痛日闭,不欲见人,或两目连扎脐左动气。若肝实,则直视大叫,呵欠项急顿闷,日赤多怒,头眩痛引两胁小腹之下。若虚则目昏胸痛,切牙吹气,筋缩拘拳,恐惧加人将捕。若绝则唇腮反青,四肢多汗,然肝绝者,八日死。平脉则春旺七十二日,脉弦缓而长,然春弦者,端直之状,细弱而长,其贼脉则浮涩而短,与夫面白亦逆,其危脉弦如张弓弦。


心者,在天之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在时为夏,在方为南,在色为赤,通窍于舌。《经》曰∶南方火也,万物所以盛长也。又曰∶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肝木为母,脾土为子,小肠为腑,克金主血。若久视则伤血,司藏神,其类火,其畜羊,其卦离,其性礼,其面华,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其病在脉。其音征,征者,止也,物盛则止也。其数七,其臭焦,其声言,其气呵,其充血,其液汗,其味苦,外应掌色赤,然赤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灵枢》曰∶心应脉。皮浓者脉浓,脉浓者小肠浓,更心主热,热则伤心,病主惊热,痘主红斑。若忧愁思虑则伤心,寒气胜则病,其病候,面赤喜笑,心烦掌热而口干,间日妄语,脐上动气。若心实,则上窜切牙,口干喜笑,身热汗血,而筋胁膺背痛满,或叫哭而搐。若心虚,则恍惚多惊,忧烦少色,咳嗽舌强,腰背酸痛。若心绝,则摇头直视,形如烟熏。然心绝者,一日死。平脉则夏旺七十二日,而脉洪缓,洪者浮大而散,来疾去迟。其贼脉,则沉濡而微,与夫面赤亦逆,其危脉钩,如操带钩。


脾者,在天之湿,在地为上,在人为脾,在时为四季,在方为中央,在色为黄,通窍唇口。《经》曰∶脾脉者,上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又曰∶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心火为母,肺金为子,与胃为腑,克肾水,主赏肌肉。若久坐则伤肉,司藏意智,其类土,其畜牛,其卦坤,其性信,其华在唇四白,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其病在肉。其青宫,宫者中也,土位居中,为五行建极也。其数五,其臭香,其声歌,其气呼,其液涎,其味甘,外应四肢而色黄,然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土。


《灵枢》曰∶脾应肉。肉KT (肉KT 分理也。)坚大者胃浓,更脾主湿,然湿则伤脾,风气胜则病,其病之候则必面黄,善思善嗜,体重卵痛,四肢不收而怠惰。脾实则肢体重着而不举。腹胀尿秘而善饥,昏睡身热而饮水,胆虚则少气,吐泻生风,或争食不消,肿胀肠鸣,四肢无力。脾绝则脐突唇反,环口黧黑,突汗发黄。然脾绝者,十二日死。平脉则寄旺于四季之末,各一十八日。其脉温浓,盖胃气行脏腑之间,故平和不得见,其衰乃形焉。贼脉,则引长而紧,与夫面青者逆。危脉则状如鸡雀啄,止而复来。


肺者,在天之燥,在地为金,在人为肺,在时为秋,在方为酉,在色为白,通窍于鼻。《经》曰∶西方金也,万物所以收成也。又曰∶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


脾土为母,肾水为子,大肠为腑,克木主气,若久卧则伤气,司藏魄,其类金,其畜马,其卦干,其性义,其华毛,其候鼻,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其病在皮毛。其音商,商者强也,象金性之坚强也。其数九,其臭腥,其声哭,其气哂,其液涕,其味辛,外应皮毛而色白,然贵如白玉光泽,不欲如垩。《灵枢》曰∶肺应皮,皮浓者,大肠浓,更肺主燥,然燥则伤肺,病则为嗽,痘主脓泡。若热气胜则病,其病之候,则面白悲哭,手掐眉目鼻面,嚏涕吐衄,喘咳寒热,胁有动气。肺虚则难息,呼吸少气,鼻涕咽干,喘乏咳血而唇白。肺实则闷乱喘促,咳嗽上气,鼻塞胫股脊痛而胸满。肺绝则汗出,发润喘而不休,毛发气出。然肺绝者,三日死。平脉则秋旺七十二日,而脉浮毛,毛者稀软之状,轻虚似浮。其贼脉浮大而牢,与夫面赤皆逆。危脉则毛如风吹。


肾者,在天之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肾,在时为冬,在方为北,在色为黑,通窍于耳。《经》曰∶北方水也,万物所以合藏也。又曰∶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肺金为母,旺水为子,膀胱为腑,克火主骨。若久立则伤骨,司藏精与志,其类水,其畜彘,其卦坎,其性智,其华在发,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其病在骨。其音羽,羽者,舒也,阳气将复,万物舒生也。其数六,其臭腐,其声呻,其气吹,其液唾,其味咸,下应腰肾而色黑,然黑欲如重漆光泽,不欲如炭。《灵枢》曰∶肾应骨。


密理浓皮者,三焦膀胱浓,更肾主寒,然寒则伤肾,病主为疝,痘主黑陷。若淫欲过度,则伤肾,湿气胜则病,其病之候,则面黑恐欠,足寒逆气,腹痛飧泄而后重,脐下动气。肾实则腹膨胀而体重,少气不言,骨痛飧泄并小便少。肾虚则欲坠,下缩身而青白,颅囟开解,下窜畏明,心悬如饥,胸痛引春,厥逆溲多而耳鸣。肾绝则反目直视,狂言遗尿,腰折骨枯。然肾绝者四日死。平脉则冬旺七十二日,而脉沉濡石石者,沉濡而滑,举指脉疾。其贼脉,则缓而大,并面大黄皆逆。其危脉则石如转索,去如弹石。此是脏腑之大略,然心为血之主,而肝又为血之脏,是以血出之于心,而纳之于肝也。抑肺为气之主,而肾又为气之藏,是以气出之于肺,而纳之于肾也。至于脾胃,尤为后天元气之本,化源生发之机,五脏六腑之大源,气血精微,莫不愿之以长养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