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痿症

《傅青主男科》:痿症

《傅青主男科》:痿症

《奇效简便良方》:痿症

《灸法秘传》:痿症

《脉症治方》:痿症

《时方妙用》:痿症

《医学传灯》:痿症

《医学实在易》:痿症

不能起床,已成废人者,此乃火盛内炽,肾水熬干,治法宜降胃火而补肾水。 方用降补汤。


熟地 元参 麦冬( 各壹两) 甘菊花 生地 沙参 地骨皮( 各伍钱) 车前子( 贰钱) 人参( 叁钱)


水煎服。


人有两足无力,不能起立,而口又健饭,少饥则头面皆热,咳嗽不已,此亦痿症,方用起痿至神汤。


熟地 元参 山药 菊花( 各壹两) 当归 白芍 人参( 各伍钱) 神曲( 贰钱) 白芥子( 叁钱)


水煎服,三十剂而愈.


此系神方,不可轻视


用栗子两个(又名板栗,要两面俱扁者,若一面扁一面圆者,食之不效),于四更将尽,初交五更时睡在枕上(不必坐起),先取一栗缓缓细嚼,不可吞咽,口宜紧闭,不饮茶水,不可言语,嚼至溶化如浆缓缓运气吞下,送至丹田(在肚脐下)。再取一栗照前细嚼,运气送下(吃完),听其睡熟食之,半月不必服药,自能渐渐行动,百日内外,行动如常。浙江钱君、福建吴君均患此症,日久医治不效,后各服栗三十余个,至百日外全愈。夜夜只宜服两个,不可多服。


经曰∶肺热叶焦发为痿 ,痿 者,足软而不能步也。其症有五,不可不明。盖痿 属肺,脉痿属心,筋痿属肝,肉痿属脾,骨痿属肾也。总当先灸足三里,甚则灸三阴。灸法得宜,较汤散为胜也。


足三里(膝下三寸, 外廉,以手掌按膝头中指到处,股外旁也。膝盖骨下三寸,在 骨外廉两筋肉分宛宛中,平坐垂足,取之在背,《金鉴》作大筋肉。)


三阴(足内踝上三寸,大骨下陷中。)


【脉】


脉浮洪.缓滑.右寸浮大而涩.浮缓为虚.洪大为热.滑则多痰涩而少血.


【症】


丹溪云∶内经言诸痿生于肺热.又谓治痿独取阳明胃.盖肺金体燥.居上.而主气.畏火者也.脾土性湿居中.而主四肢.畏木者也.火性炎上.若嗜欲无节.则水失所养.火寡于畏.而侮所胜.金肺得火邪而热矣.火性刚急.肺受热.则金失所养.木寡于畏而侮所胜.土脾得木邪而伤矣.肺热则不能管摄一身.脾伤则四肢不能为用.而诸痿作矣.经虽有筋脉骨肉之分.一皆主于肺热.临症宜详审之.


【治】


东垣取横柏苍术为君.黄 当归为佐.以治诸痿.无一定之方.有温多者.有热多者.有温热相伴.有挟风者.临病制方.其善于治痿者欤.又云∶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何脾伤之有.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何肺热之有.故阳明实.则宗筋润.能束骨而利机关矣.治痿之法.无出于此.虽然.天产作阳.浓味发热.凡病痿者.若不淡薄食味.必不能保其全安也.


【方】


加减清燥汤 治诸痿通用.


人参(七分) 黄 (一钱五分) 归身(一钱五分) 麦门冬(一钱) 黄柏(一钱) 苍术(一钱)黄芩(八分) 五味(九粒) 生地黄(七分) 升麻(二分) 柴胡(三分) 甘草(三分) 白术陈皮 白茯苓(各八分) 泽泻(五分)


上作一服.姜一片.枣一枚.煎.食远服.


兼风者.加姜活、独活、桑寄生.


兼湿者.加木瓜、防己、薏苡仁.


痿者.两足痿弱不能行也.(痿而不痛.)治宜独取阳明.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


而痿 作矣.若用辛热风药.及蒸灸等法.立危.


脉浮数可治.虚弱难医.


一痿症皆属于热.宜虎潜丸.(二八三)


阳明为诸筋总会.故取虎潜丸为主.而足所以能健步者.则在于骨.三因方又取加减四筋丸为主.以肾为筋骨之总司也.方用肉苁蓉牛膝木瓜鹿茸熟地五味子菟丝子各等分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十丸.温酒米饮下.


一痿症服前丸.若气虚多痰者.间服六君子汤.加黄柏苍术紫菀.神农本经云.紫菀主痿 .今人不读圣经.只知为治咳也.(


一瘦黑人血虚多火.宜间服六味丸.加黄柏苍术.(十四)


肥白人痰多气虚.宜间服当归补血汤.加竹沥姜汁.(六)


痿者足痛不能行也.凡人壮岁之时.气血未衰.或年及五旬.形体不甚瘦弱者.多因湿热伤脾.不能束骨.未可即以痿论也.盖热伤其血.则大筋为之软短.热伤其筋.则小筋为之弛长.所以机关不利.宜用滋筋养荣汤.脉沉细缓者.宜用独活寄生汤.至于年过五十.形体怯弱者.此属痿症无疑.内经曰.肺热叶焦.五脏因而受之.发为痿 .又谓治痿必主阳明.盖言阳明胃土.为诸筋之宗.肾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火来刑金.无以平木.肝邪得以克贼脾土.而痿症作矣.治当补肾水之虚.泻心火之亢.使肺金清而肝木有制.脾自不伤也.大凡初起身热.脉来洪数.腿痛甚而难忍者.心火流于下焦.内经所谓阳精所降.其人夭者是也.宜用六味地黄汤.加犀角牛膝木瓜麦冬之类.若脉来细数.痛而不甚者.宜用加味地黄汤.肥甘浓味.辛热烟酒.既不可尝.恐助肺家之火.痛愈甚也.然痿症固属肺热.若阳明气虚.宗筋失养.亦令足痿.宜用加味八物汤.至于先天命门火衰.又宜大造地黄丸之类.不可拘于一法也.


滋筋养荣汤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续断 杜仲 牛膝 木瓜 苡仁 车前 五茄皮 麦冬 石斛 独活 秦皮


独活寄生汤


独活 细辛 当归 防风 杜仲 桑寄生 川芎 熟地 桂枝 甘草 秦艽 牛膝 白茯 人参


加味八物汤


人参 白术 白茯 甘草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阿胶 续断 天冬 杜仲 山萸 枸杞 五味 黄


虎潜丸 治痿神方,及诸虚不足,腰腿疼痛,行步无力等症。


黄柏 知母 熟地(各三两) 龟板(四两,炙) 白芍 当归 牛膝(各一两) 虎胫骨(酥炙) 锁阳陈皮(各一两半) 干姜(五钱


研末,酒煮羯羊肉一斤,切片微火焙,研末和上诸药,燥蜜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盐汤、酒,随意送下。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