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胸痹

《临证指南医案》:胸痹

《圣济总录》:胸痹

《也是山人医案》:胸痹

《医述》:胸痹

《邵兰荪医案》:胸痹

《友渔斋医话》:胸痹

《张氏医通》:胸痹

《症因脉治》:胸痹

浦 中阳困顿浊阴凝冱。胃痛彻背。午后为甚。即不嗜饮食。亦是阳伤。温通阳气。在所必施。(胸脘清阳不运)


薤白(三钱) 半夏(三钱) 茯苓(五钱) 干姜(一钱) 桂枝(五分)


华(四六) 因劳。胸痹。阳伤。清气不运。仲景每以辛滑微通其阳。


薤白 栝蒌皮 茯苓 桂枝 生姜


王 胸前附骨板痛。甚至呼吸不通。必捶背稍缓。病来迅速。莫晓其因。议从仲景胸痹症。乃清阳失展。主以辛滑。


薤白 川桂枝尖 半夏 生姜 加白酒一杯同煎。


谢 冲气至脘则痛。散漫高突。气聚如瘕。由乎过劳伤阳。


薤白 桂枝 茯苓 甘草 临服冲入白酒一小杯。


某(六五) 脉弦。胸脘痹痛欲呕。便结。此清阳失旷。气机不降。久延怕成噎格。


薤白(三钱) 杏仁(三钱) 半夏(三钱) 姜汁(七分) 浓朴(一钱) 枳实(五分)


徐(六一) 胸痹因怒而致。痰气凝结。


土栝蒌 半夏 薤白 桂枝 茯苓 生姜


王(五七) 气逆自左升。胸脘阻痹。仅饮米汤。形质不得下咽。此属胸痹。宗仲景法。栝蒌薤白汤。


又 脉沉如伏。痞胀格拒。在脘膈上部。病患述气壅。自左觉热。凡木郁达之。火郁发之。患在上宜吐之。


巴豆霜(一分制) 川贝母(三分) 桔梗(二分)


为细末服。吐后。服凉水即止之。


某(二六) 肺卫窒痹。胸膈痹痛。咳呛痰粘。苦辛开郁为主。当戒腥 。


栝蒌皮 炒桃仁 冬瓜子 苦桔梗 紫菀 川贝母


华 阳气微弱。胸痹。苓桂术甘汤。


某(二十) 脉弦。色鲜明。吞酸胸痹。大便不爽。此痰饮凝冱。清阳失旷。气机不利。法当温通阳气为主。


薤白 杏仁 茯苓 半夏 浓朴 姜汁


某(三八) 气阻胸痛。


鲜枇杷叶 半夏 杏仁 桔梗 橘红 姜汁


某 脉沉。短气咳甚。呕吐饮食。便溏泻。乃寒湿郁痹。胸痹如 。无非清阳少旋。(寒湿郁痹)小半夏汤加姜汁。


王(三三) 始于胸痹。六七年来。发必呕吐甜水黄浊。七八日后渐安。自述病发秋月。意谓新凉天降。


郁折生阳。甘味色黄。都因中焦脾胃主病。仿内经辛以胜甘论。(脾胃阳虚)


半夏 淡干姜 杏仁 茯苓 浓朴 草蔻 姜汁法丸。


某 痛久入血络。胸痹引痛。(血络痹痛)


炒桃仁 延胡 川楝子 木防己 川桂枝 青葱管


胸痹与胸痞不同。胸痞有暴寒郁结于胸者。有火郁于中者。有寒热互郁者。有气实填胸而痞者。有气衰而成虚痞者。亦有肺胃津液枯涩。因燥而痞者。亦有上焦湿浊弥漫而痞者。若夫胸痹。则但因胸中阳虚不运。久而成痹。内经未曾详言。惟金匮立方。俱用辛滑温通。所云寸口脉沉而迟。阳微阴弦。是知但有寒症。而无热症矣。先生宗之加减而治。亦惟流运上焦清阳为主。莫与胸痞结胸噎膈痰食等症混治。斯得之矣。(华玉堂)


徐评 此即俗名心头痛也。病有数种。偶然卒得者。不外仲景栝蒌薤白汤。其余诸种。各有治法。非一煎剂所能必愈也。案中俱不能见及。


论曰胸痹之病。其脉阳微而阴弦。阳虚则知在上焦。阴弦故令胸痹心痛。古方用理中汤。


取缓其中气则可也。然背者胸之府。或筑或悸或渴或腹痛或寒或腹满。其候不一。治当随宜加损也。


治胸痹。理中汤方


人参 甘草(炙) 白术 干姜(炮各一两半)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空心日午临卧各一,若筑者。此为肾气动也,去术加桂二两。脐上筑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一两半。下多者。复用术。


悸者、加茯苓一两,渴者、加术二两一分。腹中痛者、加人参二两一分。寒者,加干姜二两一分。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食久以稀粥投之,衣复取微汗。


治胸痹。栝蒌汤方


栝蒌实(一枚并瓤用) 枳实(去瓤麸炒五枚) 半夏(汤洗去滑、四两)


上三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白KT 浆二盏。薤白一握切。生姜一分拍破。同煎至一治胸痹。枳实汤方


枳实(去瓤麸炒半两) 栝蒌实(一枚并瓤用)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三两)


上三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空心日晚各一。


治胸痹。枳实汤方


枳实(去瓤麸炒四枚)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三两)


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二盏。入薤白一握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空心日晚各一。


治胸痹。麝香散方


麝香(研一两) 牛黄(研半两) 犀角(镑一分)


上三味,捣研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空心日午临卧各一。


治胸痹。心下坚痞。急痛彻背。短气烦闷。白汗出。半夏汤方


半夏(汤洗七遍切焙二两半) 栝蒌实(一枚) 薤白(切二合)


上三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二盏。入生姜一分切碎。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三.又方:枳壳(去瓤麸炒三十枚)


上一味。捣罗为散。食前米饮调下。方寸匕。日三夜一。


又方加桂等分。


治胸痹切痛。栀子汤方


栀子仁(二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


上二味。 咀。每服三钱匕。水一盏。薤白三寸。同煎至五分。去滓温服。


唐(廿五)嗳哕频频.胸次蔽塞.当此大暑节候.太阴用事.此属阴浊凝遏中阳.


薤白(三钱) 制半夏(二钱) 枳实(一钱) 淡干姜(一钱) 郁金(一钱) 栝蒌皮(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临服冲入白酒半小杯□


缪(六一)胸脘阻蔽.脉微而痛.肢厥得嗳稍舒.此属胸阳失其旷达使然.


薤白(三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郁金(一钱) 栝蒌皮(一钱五分) 桂枝(五分) 延胡(炒,一钱) 茯苓(三钱)


哲言


胸痹与胸痞不同。胸痞有暴寒郁结于胸者;有火郁于中者;有寒热互郁者;有气实填胸而痞者;有气衰而成虚痞者;有肺胃津液枯涩,因燥而痞者;有上焦湿浊弥漫而痞者。若夫胸痹,但因胸中阳虚不运,久而成痹。《内经》未曾详言,惟《金匮》立方俱用辛滑温通,所云∶寸口脉沉而迟,阳微阴弦,是知但有寒证而无热证矣。治法亦惟温通上焦清阳为主。莫与胸痞、结胸、噎隔、痰食等证混治,斯得之矣。(《临证指南》)


凡遇胸痹、心痛、短气等证,以为虚而有邪在,非虚也;以为实而有邪乘,非实也。标本缓急之间,神明者顾可缺一不讲也耶?(魏荔彤)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胸痹缓急者,薏苡仁附子散主之。(《金匮》)


胸所蕴者,氤氲之气,此处宜空而不宜实。空者,阳气宣也;实者,阴气着也。氤氲之气,一经沸郁,而营弗能从,则若痰、若瘀、若气、若饮,皆刺而痛之之具也。治法有升、有降、有导、有泄之不同,总不若此之开郁顺气,能宣发诸阳而使之开也。(程郊倩)


胸中阳气,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阴气上逆之候也。仲景微则用薤白、白酒以通其阳;甚则用附子、干姜以消其阴。世医不知胸痹为何病,习用豆蔻、木香、诃子、三棱、神曲、麦芽等药,坐耗其胸中之阳,亦相悬矣。(喻嘉言)


胸痹三方,皆用栝蒌、薤白,按其治法,却微分三焦。《经》言∶淫气喘息,痹聚在肺。盖谓妄行之气,随各脏之内因所主而入为痹。然而病变不同,治亦稍异。止就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者,君以薤白滑利通阳,臣以栝蒌润下通阴,佐以白酒熟谷之气上行药性,助其通经活络,而痹自开。若转结中焦,而为心痛彻背者,但加半夏一味,和胃而通阴阳。若结于胸胁,更加逆气上抢于心,非但气结阳微,而阴气并上逆矣。薤白汤无足称也,须以枳实、浓朴先破其阴气,去白酒之醇,加桂枝之辛,助薤白、枯蒌通阳行痹。


脉候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金匮》)


选案


文学钱尊玉,胸中不舒者年余,不能自言其状,颇以为虑。投以薤白栝蒌汤,次日云∶一年之病,一剂而顿除,抑何神焉?不过以仲景之心法为法耳,何神之有?(喻嘉言)


安昌叶 脘痹气冲,得嗳稍舒,脉弦细,腹中有瘕,咳逆。姑宜栝蒌薤白汤主治。(三栝蒌皮(三钱) 川贝(钱半) 炒谷芽(四钱) 绿萼梅(钱半) 薤白(钱半) 生香附(钱半) 广郁金(三钱) 远志肉(八分) 仙半夏(钱半) 佩兰(三钱) 苦丁茶(钱半)


清煎二帖。


介按∶阴虚肝旺,腹中聚瘕,挟痰而上冲于肺。肺失清降之司,而阻痹气机,则嗳咳兼作。治法宗仲景辛滑微通其阳。



安昌杨 肺气不宣,胸脘仍属窒痹,右脉涩,左沉弦,舌浓腻,仍遵前法加减(三月二十一号癸卯初五日。)


栝蒌皮(三钱) 乌药(二钱) 生牡蛎(四钱) 炒青皮(八分) 薤白(钱半) 浓朴(一钱)木蝴蝶(四分) 玫瑰花(五朵) 仙半夏(钱半) 炒麦芽(三钱) 鸡内金(三钱)


清煎三帖。


介按∶此方平肝运气,消食健脾,借以清宣肺气。



长巷宋 呛咳痰阻,脉濡细数,胸冷窒痹,舌微黄。宜清气化痰。


栝蒌皮(五钱) 白前(钱半) 炒枳壳(钱半) 霜桑叶(三钱) 薤白(钱半) 广郁金(三钱) 冬瓜子(三钱) 绿萼梅(钱半) 广橘络(钱半) 京川贝(钱半) 通草(钱半)


清煎四帖。


介按∶痰饮疑冱,清阳失旷,以致咳呛而胸冷窒痹,苦辛开郁,治法极是。



西庄易 血后咳痰不爽,脉弦,肝逆上冲,脘闷,肺气窒痹。仍遵前法加减为妥(八月念七日。)


冬桑叶(三钱) 栝蒌皮(三钱) 橘络(钱半) 川贝(钱半) 石决明(八钱) 薤白(钱半)广郁金(三钱) 杜兜铃(一钱) 光杏仁(三钱) 白前(钱半) 焦山栀(三钱)


清煎四帖。


介按∶血后肝逆未平,络伤气窒,尚有郁热未清,故治以降气通络,藉涤肝肺之热。



某 肺痹气逆,呛咳稠痰,脉浮滑,耳木。姑宜清降消痰为治(八月念一日。)


栝蒌皮(三钱) 仙半夏(钱半) 金沸花(三钱,包煎) 桑叶(三钱) 薤白(一钱) 川贝(钱半) 海石(四钱) 池菊(钱半) 紫菀(钱半) 白前(钱半) 青蛤壳(二钱)


清煎三帖。


介按∶肝性上升,胆脉贯耳,兹以厥阳与少阳挟稠痰而上腾,阻遏清阳,方以苦降辛通,柔肝肃肺,治法极好。


某 关部独涩,纳食不降,中阳欠运所致,作胸痹治。


薤白(一钱五分) 香附(一钱五分) 橘皮(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一钱五分)栝蒌皮(一钱五分) 姜汁(一匙)


三服效。


金匮云。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也。


阳微在胸中气分上看。故曰阳微知在上焦。阴弦在阴脉上看。如阴寒之脉。上于胸中气分。


则为胸痹。如阴脉上乘于心。则为心痛也。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上条是言不及。此则言太过也。平人。盖言无内困虚劳。外因感冒。而患短气不足以息者。


当是胸中邪气窒塞。肾中阳气不得上通于胸中。故为实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寸口脉沉迟者。阳气衰微也。关上小紧者。胃以上有阴寒结聚。所以胸中喘息咳唾。胸背痛而短气。栝蒌性润。专以涤垢腻之痰。薤白臭秽。用以通秽浊之气。同气相求也。白酒熟谷之液。色白上通于胸中。使佐药力上行极而下耳。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心痛彻背者。胸中痰垢积满。循脉而溢于背。背者胸之府。故于前药但加半夏。以祛痰积之痹逆也。


胸痹心中痞痛。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痰气结聚于胸中。胸满溢于经脉。故从胁下逆上以抢心也。二汤一以治胸中实痰外溢。用薤白桂枝以解散之。一以治胸中虚痰内结。即用人参理中以清理之。一病二治。因人素禀而施。两不移易之法也。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皮枳实生姜汤亦主之。


夫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故二方皆利气之剂。一以疏利肺气。一以疏利胃气也。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胸中为阳气所居之位。今胸中之阳。痹而不舒。其经脉所过。非缓即急。失其常度。总由阳气不运故也。用薏苡舒其经脉。附子复其胸中之阳。则大气一转。阴浊不留。胸际旷然若太空矣。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心中痞者。心气逆于上也。上气逆。则中下亦逆。气逆则经脉亦逆。故为诸逆也。上下气逆。脉不交通。心主孤悬于上。不得营气以和之。故心悬痛也。桂枝行心气以散痞。姜、枣疏中焦以通经也。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乃阴邪厥逆。而上干胸背经脉之间。牵连痛楚。乱其血气。紊其疆界。


此而用气分之药。则转益其痛。势必危殆。仲景用蜀椒、乌头一派辛辣。以温散其阴邪。然恐胸背既乱之气难安。即于温药队中。取用干姜、赤脂之涩。以填塞厥气攻冲之经隧。俾胸之气自行于胸。背之气自行于背。各不相犯。其患乃除。今人但知有温气补气行气散气诸法。不知有填塞邪气攻冲之窦也。


千金治胸痹达背痛。用细辛散。胸中逆气。心痛彻背。少气不食。用前胡汤。胸中 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燥唾沫。服橘皮枳实生姜汤。不应。用治中汤。胸痹腹背闭满。上气喘息。用下气汤。胸背疼痛。用熨背散。足补金匮之未逮。


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千金加橘皮、吴茱萸。名通气散。治胸满短气而噎。


此即胸痹一门之证。必编者之差误。入于呕吐哕中。今并论于此。盖阳受气于胸中。以布气息。今阴乘阳位。阻其阳气布息。呼吸往来之道。若喘若呕若哕。心舍神者也。聚饮停痰。则炎炽不宁。彻心愦乱。无可奈何。故用半夏、生姜之辛温。以燥饮散寒。则阳得以布。气得以调。而胸际始旷也。其用橘皮、吴茱萸。及加竹茹、人参。皆此例也。喻嘉言曰。按胸痹之证。人所通患。金匮出十方论治。然未明言其故。盖胸中如太空。其阳气所过。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阳气不用。阴气在上之候也。然有微甚不同。微者但通其上焦不足之阳。甚者必驱其下焦厥逆之气。通胸中之阳。以薤白、白酒。或栝蒌、半夏、桂枝、枳实、浓朴、干姜、白术、人参、甘草、茯苓、杏仁、橘皮。择用对证三四味。即成一方。不但苦寒不入。即清凉尽屏。盖以阳通阳。阴分之药。所以不得预也。甚者。则用附子、乌头、蜀椒大辛热。以驱下焦之阴。而复上焦之阳。补天浴日。在医之手眼。奈何后世总不知胸痹为何病耳。


【胸痹之症】即胃痹也。胸前满闷,凝结不行,食入即痛,不得下咽,或时作呕,此胸痹之症也。


【胸痹之因】饮食不节,饥饱损伤,痰凝血滞,中焦混浊,则闭食闷痛之症作矣。


【胸痹之脉】《金匮》云∶阳微阴弦。又云∶寸口脉沉而迟。乃言阳微也。关上小紧数


【胸痹之治】《金匮》以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加以不得卧心痹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若心中痛,留气结在胸,胸满,兼以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后以人参汤补气,若甚而胸中气塞,加以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后以橘枳生姜汤,胸痹,肢节之筋,有缓有急,米仁附子汤。心中痛痞逆,桂枝生姜枳实汤。以上《金匮》以寒因主治之法,若热因诸胸痹,则栀连二陈汤、小陷胸汤、川连枳橘汤、加味二陈


栝蒌薤白白酒汤


栝蒌实 薤白 白酒


栝蒌薤白半夏汤


栝蒌实 薤白 半夏 白酒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 薤白 桂枝 浓朴 栝蒌


人参汤


人参 白术 干姜 炙甘草


茯苓杏仁甘草汤


茯苓 杏仁 甘草


橘枳生姜汤


橘皮 枳实 生姜


薏苡附子汤


薏苡仁 熟附子


上二味为末,白汤调服五分。


桂枝生姜枳实汤


桂枝 生姜 枳实


以上八方,《金匮》治寒因痹。


栀连二陈汤 即二陈汤加山栀、黄连。


小陷胸汤


栝蒌实 半夏 川黄连


川连枳桔汤 即枳桔汤加川连、橘皮,名川连枳橘汤。


加味二陈汤 陶氏治痰结胸痛。


熟半夏 白茯苓 陈皮 甘草 枳实 桔梗 川黄连 栝蒌仁 杏仁


以上四方,家秘增补,以治热因之痹。


胸痹与胃痛有别,胃痛不因饮食亦痛,胸痹不饮无恙,饮食则痛,而不能下,若论病因,同是痰饮死血,酒食损伤,忧思郁结,究其轻重,则胸痹为重,以胃痛实症居多,实者易平,胸痹起于日久,损伤难治耳。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