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小儿科

《丹台玉案》:小儿科

《万病回春》:小儿科

男子妇人之病.可以问而知.可以切而得.断死生.辨难易.审差剧.犹有所根据.而不至于大误.若小儿者.怀抱之时.虽有所苦.而不能言.及能学语.又不能指其苦之处.欲诊其脉.则骸骨短小.气血未足.寸关尺将何以分.浮中沉将何以定.虽有一指滚取二部之说.而终未得其部位.况至数急促.岂能以悉审之.大约八九至为平.五六至为迟.十一二至为数.依稀仿佛之间而已.故哑科治疗之难.每十倍于大人.而尤不可以不慎者也.惟虎口之脉稍为可验.其脉在食指外侧.每一部一关.三节为三关.男视在左.女视在右.有筋脉如系. 于肉内.仔细观之.紫则为风.红则伤寒青则为惊.白则为疳.黄则为脾困.青黑则为慢惊.入掌则为内吊.若三关通度为沉 之候.惟此可以少知之耳.虽然幼科之治病.当多方求之.岂可执虎口之脉法.而尽小儿之诸病哉.必于病之未形.而用意察之.庶可以为预消之地.如小儿呵欠连绵.乃小儿脏腑受邪.病之渐也.若面赤则知其风热.而泻肝之剂可以先服.面青则知其惊风.而治惊之剂可以先服.面黄则知其为脾虚.而补脾之剂可以先服.多睡则知其为内热.而清热之剂可以先服.口中气热则知其为伤风.而疏风之剂可以先服.皆当随症形而先治之.勿俟其发而后用药也.其有不治之症者.尤不可以不知.小儿眼上有赤脉.囟肿及陷者.一不治也.鱼口气粗.啮齿咬人者.二不治也.冷汗如雨.痰热不退者.三不治也.脐风撮口.锁肚吊肠者.四不治也.风攻颐颔.唇项肿硬者.五不治也.鼻有黑色者.六不治也.咳喘心痛者.七不治也.四肢浮肿者.八不治也.胸高而突起者.九不治也.五软五硬者.十不治也.凡见此等之症.即当去矣苟不如几.而复药之.则病者之死.虽不由于我.我亦何辞于彼哉.大凡小儿之病有常.多者不得所欲则易怒而啼.故肝病常多.饮食不知节.虽饱而犹求食.故脾病常多.心神未定.闻响易动.故惊病常多.性喜吮乳.甘食停积.而易感风热.故痰病常多.治儿之病.审其所常多者.酌而施之.以己之意.参病之情.亦庶乎用药之无误也.然此数种.虽或常有.而肝脾之病尤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得心应手.不可以言求也.


小儿神色总断∶


凡小儿病,宜先观形症神色,然后察脉。假如肝之为病则面青;心之为病则面赤;脾之为病则面黄;肺之为病则面白;肾之为病则面黑。先要分别五脏形症,次看禀受盈亏、胎气虚实。明其标本而治之,无不可者。


入门审候歌∶


观形察色辨因由,阴弱阳强发硬柔;


若是伤寒双足冷,要知有热肚皮求;


鼻冷便知是疮疹,耳冷应知风热症;


浑身皆热是伤寒,上热下冷伤食病。


五指稍头冷,惊来不可当;


若逢中指热,必定是伤寒;


中指独自冷,麻痘症相传;


女右男分左,分明仔细看。


观面部五色∶


面赤为风热,面青惊可详;


心肝形此见,脉症辨温凉;


脾怯黄疳积,虚寒 白光;


若逢生黑气,肾败命须亡。


面部观形察色∶(图缺)


下颏属肾水,北;左腮属肝木,东;额上属心火,南;鼻准属脾土,中;右腮属肺金,西。


小儿三岁以下有病,须看男左女右手虎口三关。从第二指侧看,第一节名风关,第二节名气关,第三节名命关。辨其纹色,紫者属热,红者属寒,青者惊风,白者疳病,黑者中恶,黄者脾之困也。若现于风关为轻,气关为重,过于命关,则难治矣。


三关脉纹主病歌∶


紫黑红伤寒,青惊白是疳,黑时因中恶,黄即困脾端。


又∶


青色大小曲,人惊并四足;


赤色大小曲,水火飞禽扑;


紫色大小曲,伤米面鱼肉;


黑色大小曲,脾风微作搐。


手指脉纹八段锦∶


鱼刺形(图缺) 鱼刺形,主惊风、痰热。


悬针形(图缺) 悬针形,主伤风、泄泻、积热。


水字形(图缺) 水字形,主惊疳、食积、咳嗽。


乙字形(图缺) 乙字形,主肝病惊风。


虫形(图缺) 虫形,主肝虫,大肠秽积。


环形(图缺) 环形,主疳积吐逆。


乱纹(图缺) 乱纹主虫。


珠形(图缺) 珠形主死。


虎口三关脉纹图∶


虎口三关脉纹图(图缺)


风关第一节,寅位;气关第二节,卯位,命关第三节,辰位;虎口叉手处是也。


凡小儿至三岁以上,乃用一指按寸、关、尺三部,常以六七至为率。添则为热,减则为寒,浮洪风盛,数则多惊,沉迟为虚,沉实为积。


小儿脉法总歌∶


小儿有病须凭脉,一指三关定息数;


迟冷数热古今传,浮风沉积当先识;


左手人迎主外证,右手气口主内疾;


外候风寒暑湿侵,内候乳食痰积致;


洪紧无汗是伤寒,浮缓伤风有汗液;


浮洪多是风热盛,沉细原因乳食积;


沉紧腹中痛不休,弦紧喉间作气急;


紧促之时疹痘生,紧数之际惊风至;


虚软慢惊作螈 ,紧实风痫发搐搦;


软而细者为疳虫,牢而实者因便闭;


脉芤大小便中血,虚濡有气兼惊悸;


滑主露湿冷所伤,弦急客忤君须记;


大小不匀为恶候,二至为危三至卒;


五至为虚四至损,六至平和曰无疾;


七至八至病尤轻,九至十至病热极;


十一二至死无疑,此诀万中无一失。


小儿死候歌∶


眼生赤脉贯瞳人,囟门肿起又作坑;


指甲黑色鼻干燥,鸦声忽作肚青筋;


虚舌退场门切牙齿,目多直视不转睛;


鱼口气急啼不得,蛔虫既出死形真;


手足掷摇惊过节,灵丹十救一无生。


鱼目定睛夜死,面青唇黑昼亡;


啼而不哭是痛,哭而不啼是惊;


煎不安是烦, 不定是燥。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