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心腹诸痛

《女科折衷纂要》:心腹诸痛

《时方妙用》:心腹诸痛

《医学实在易》:心腹诸痛

《大全》云∶产后心痛为阴血亏损,随火上冲心络,名曰心胞络痛。宜大岩蜜汤(一名桂心汤,熟地、当归、独活、吴萸、白芍、干姜、桂心、通草各二钱,细辛、甘草各五分)治之。若寒伤心经,名曰真心痛,无药可救(心痛曰产后则与寻常之病不同矣,当于血分求之)。


薛氏曰∶小腹作痛,俗名儿枕块,用失笑散行散之。若恶露既去而仍痛,用四神散(干姜、当归、赤芍、川芎)调之。若不应,用八珍散。若痛而恶心,或欲作呕,用六君子汤。若痛而泄泻,用六君子汤送四神丸。若泄泻痛而后重,用补中益气汤送四神丸。若胸膈饱胀,或恶食吞酸,或腹痛手不可按,此是饮食所致,用二陈加山楂、白术以消导。若食既消而仍痛,或更加头痛烦热作渴,恶寒欲呕等症,此是中气破伤,宜补脾胃为主。若发热腹痛,按之痛甚,不恶食,不吞酸,此是瘀血停滞,用失笑散消之(按腹痛原文向有数症,曰∶因气滞用玄胡索散,因外寒用五积散,因怒气用四物加木香、柴胡,因阳气虚弱用四君子、当归、炮姜,因脾虚血弱用六君、当归、炮姜。大凡心腹作痛,以手按之却不痛者,此血虚也,须用补食之剂)。若只是头痛发热,或兼头痛,按之却不痛,此属血虚,用四物加炮姜、参、术以补之。


《大全》云∶儿枕者,由母胎中宿有血块,因产时其血破散,与儿俱下,皆无患也。若产妇脏腑风冷,使血凝滞在于小腹,不能流通,则令结聚疼痛,名之曰儿枕。《金匮》云∶产后七八日,无太阳症,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主之。热则里结在膀胱也(按《金匮》所治,重在伤寒里实,不重在恶露,故其脉症皆寒热。一言当以无太阳症句及热结膀胱句玩之,便得其意。既曰恶露不尽,不大便而躁热矣。然不用桃仁承气,用大承气者何?盖热结在膀胱,故宜大承气也)。


《大全》云∶产后两胁胀满气痛,由膀胱宿有停水,因产后恶露不尽,水壅与气相搏,积在膀胱,故令胁肋胀满。气与水相激,故令痛也(胁胀痛由膀胱停水所致,是何见解?用何汤药?胜克乘制之并,故治不同)。


薛氏曰∶前痛症若肝经血瘀,用延胡索散。若肝经气滞,用四君、青皮、柴胡。若肝经血虚,用四物、参、术、柴胡。气血俱虚,用八珍、柴胡。若肾水不足,不能生肝,用六味丸。


若肺金势盛,克制肝木,用泻白汤,仍参前论主之。


《大全》云∶肾主腰脚,产后腰痛者,为女人肾位系于胞,产则劳伤肾气,损动胞络,平复而风冷客之,冷气乘腰,故令腰痛也。若寒热邪气连滞背脊,则痛久不已。后急有娠,必致损动。盖胞络属肾之主腰故也。


薛氏曰∶前症真气虚,邪乘之者,用当归黄 汤或十全大补汤为主,佐以寄生汤。如不应,用十全大补加附子。


《大全》云∶夫头者诸阳之会也。凡产后五脏皆虚,胃气亏弱,饮食不充,谷气尚乏,则令虚热。阳气不守,上凑于头,阳实阴虚,则令头痛也。又有产后败血头痛,不可作不知,黑龙丹言之甚详。


《大全》云∶产发遍身疼痛者何?答曰∶产后百节开张,血脉流散,遇气弱则经络肉分之间血多流滞,累日不散,则骨节不利,筋脉急引,故腰痛不得转侧,手足不能摇动,身热头痛也。若作伤寒治之,则汗出而经脉动惕,手足厥冷,变生他症,但服趁痛散除之(气弱血滞之痛不可作伤寒治是矣,而血虚、风寒之痛乃不论及,何耶)。


薛氏曰∶前症若以手按(按法甚妙)而痛甚,是血滞也,用四物、炮姜、红花、桃仁、泽兰补而散之。若按而痛稍缓,是血虚也,用四物、炮姜、人参、白术补而养之。


心为君主之官.一痛手足青至节.不治.俗谓心痛者.乃心胞络痛.或胃腕痛也.昔人分为九种.宜辨而治之.


一曰气痛.脉沉而涩.乃七情之气郁滞所致.宜七气汤.(五十四微温.) 百合汤.(九十微凉.)


一曰血痛.脉浮沉俱涩其病如刺.不可按扪或寒热往来.大便黑.宜失笑散.(五十八) 三一承气汤.(五十四此方虽竣.而痛其便闭拒按者.不得不用之.如桂枝桃仁各三钱.)


一曰痰痛.即饮痛.脉滑咳嗽.痛连胁下.或游走无定.宜伤寒十枣汤.但此方.近医胆识不及.不敢用.宜二陈汤.(八十二


○加白芥子一钱五分皂角炒紫五分.栝蒌三钱.) 滚痰丸.(六十三


○诸药不效大便闭者.可暂用之.)


一曰火痛.脉数而实.口渴面赤.身热便秘.其痛或作或止.宜金铃子散.(九十二) 丹参汤.(九十二) 百合汤.(九十三)


或用栀子炒熟四钱.良姜二钱研末.名越桃散.温酒送下.


加味逍遥散.送下左金丸二钱.


一曰冷痛.脉迟而微细.手足俱冷.其痛绵绵不休.宜附子理中汤.加当归肉桂木通吴萸子.


一曰虚痛.即悸痛.脉虚细小.或短涩.心下悸.喜按.得食少愈.二便清利.宜归脾汤.加石菖蒲一钱.(二十一) 当归补血汤.加肉桂一钱五分.(六)


一曰注痛.入山林古庙古墓.及感一切异气而痛.语言错乱.其脉乍大乍小.两手若出两人.宜平胃散.加藿香二钱.木香一钱.调麝香七厘服.以香者天地之正气也.正能胜邪.


一曰虫痛.脉如平人.其痛忽来忽止.闻肥甘之味更痛.(闻食而虫头上昂.)按摩稍止.(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乌梅三枚.川椒黄连各一钱五分.黄柏肉桂当归各一钱.水煎服.愈后.宜服乌梅丸.(一百零七)


一曰食痛.脉实而滑.嗳腐吞酸.恶食腹胀.其痛或有一条扛起者.宜平胃散.加麦芽谷芽山楂半夏各二钱.胀甚者.再加莱菔子生研三钱.水煎服.如初病.食


十)又按.以上九痛.流传已久.不可不知.而高士宗医学真传.分各部用药.其法甚捷.


今重订而节录于下.


一当心之部位而痛.俗云心痛非也.乃心胞之络.不能旁达于脉故也.宜香苏饮.加当归四钱.元胡索木通各一钱.桂枝二钱.酒水各半煎服.紫苏须用旁小梗整条.不切碎.更能通络.(五十三)


一心脉之上则为胸膈.胸膈痛乃上焦失职.不能如雾之溉.则胸痹而痛.宜百合汤半剂.加栝蒌皮贝母各三钱.薤白八钱.白蔻一钱五分.水煎服.(九十三)


胸膈之下两乳中间名曰膺胸.膺胸痛乃肝血力虚.气不充于期门.致冲任之血.从膺胸而散则痛.宜丹参饮半剂.加当归五钱.白芍金银花各三钱.红花川续断各一钱.酒水各半煎.(九十二)


一膺胸之下则为中脘.中脘作痛.手不可近.乃内外不和.外则寒气凝于毛皮.内则垢浊停于中脘.当审其体之虚实而施治.莫若以灯当痛处爆十余点.则寒结去而内外通.便不痛矣.若爆后痛仍不止.实者宜五积散.虚者宜加味香苏饮.五积散.(四十二)


香苏饮加桂枝芍药当归各三钱.细辛木通各一钱五分.吴茱萸二钱.水煎服.方中紫苏生姜细辛桂枝.以驱外之凝寒.吴茱萸陈皮木通.以降内之浊垢.归芍香附甘草.和其气血.安


一中脘之下.当阳明胃土之间.(铜人图中脘下一斗名建里穴)时痛时止.乃中土虚而胃气不和.若服行血消泄之剂过多.便宜温补.但以手重按之则痛稍平.此中土内虚.虚而且寒之明验也.宜香砂六君子汤.加干姜二三钱.(三) 附子理中汤.(一百零七)


一乳下两旁胸骨尽处痛者.乃上下阴阳不和.少阳枢转不利也.伤寒病中多有此症.当助其枢转.和其气血.上下通调.则愈矣.宜逍遥散.倍柴胡.加生姜一钱五分.(四十八)


一大腹痛者.乃太阴脾土之部.痛在内而缓.中土虚寒也.(宜理中汤.倍人参.)痛兼内外而急.脾络不通也.(宜理中汤.倍干姜.)盖脾之大络.名曰大包.从经隧而外出于络脉.今脾络滞而不行.则内外皆痛.(理中汤倍干姜.服之不应者.再加肉桂一钱五分.木通一钱.)太阳篇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小柴胡汤.此先补益于内.而后枢转于外也.


一脐旁左右痛者.乃冲脉病.冲脉当脐左右.若为寒气所凝.其冲脉之血.不能上行外达.则当脐左右而痛.当用血分之药.使胞中之血.通达肌表.若用气药.无裨也.宜当归四逆.加生姜吴茱萸汤.水酒各半煎服.或用四物汤.(九) 去地黄.加肉桂一钱.生黄生姜各三钱.炙甘草红花各一钱.水酒煎服.


一脐中痛不可忍喜按者.肾气虚寒也.宜通脉四逆汤.加白芍三钱.若脉沉实口中热渴腹


三一承气汤.(五十四)


一脐下痛者.乃少阴水脏太阳水腑.不得阳热之气以施行.致阴寒凝结而痛.少阴水脏虚寒.用真武汤温之.太阳水腑虚寒.用桂枝汤.加熟附子茯苓温之.


○按士材必读云.脐上痛.属脾.脐下痛.属肝.当脐痛.属肾.此臆说也.不可从.又脐下痛.有火逼膀胱.


小便不利而痛者.宜五苓散.亦有阴虚阳气不化.小便点滴俱无胀痛者.宜通关丸.有燥屎者.辨法方治.见上条.


通关丸.(五十一)


一小腹两旁谓之少腹.少腹痛乃厥阴肝脏之部.又为胞中之血海.盖胞中之水.主于少阴.胞中之血.主于厥阴也.痛者.厥阴肝气.不合胞中之血而上行也.肝脏不虚者.当疏通以使之上.(宜香苏饮.加柴胡三钱.当归白芍各二钱.生橘叶三片.)肝脏虚者.当补益以助其下.(宜乌梅丸.以米汤送下二钱.一日三服.)盖厥阴不从标本.从中见少阳之气.使厥阴上合乎少阳.则不痛矣. 两旁季胁痛者.肝气虚也.(当归四逆汤.加阿胶.四君子汤.去白术.加当归粳米与乌梅丸.五服.)两胁之上痛者.少阳之气不和也.(宜小柴胡汤.去枣.加牡蛎青皮.)时法用左金丸.愚按.凡心腹诸痛.宜辨其内之胀与不胀.便之闭与不闭.脉之有力与无力.口中热.口中和.痛之久暂.以辨寒.热.邪.正.虚.实.如痛而胀且闭者.浓朴三物汤.攻里兼发热者.浓朴七物汤.兼表里治之.腹痛连胁痛.脉弦紧.恶寒甚大便秘者.大黄附子汤主之.若但胀而便不秘者.是实中之虚.宜浓朴半夏人参生姜甘草汤.腹痛甚而不可触近呕吐者.大建中汤主之.雷鸣切痛呕吐者.附子粳米汤主之.腹痛下利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腹痛吐泻者.理中汤主之.若绕脐疼痛.名寒疝腹中病痛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皆起死回生之法.时医不讲久矣.予着有金匮浅注十六卷.医诀三卷.辨之颇详.宜查对勿误.


黄 汤 治心痛、胃脘痛、腹痛喜按者(此治虚证。


黄 (一两) 当归(三钱) 肉桂(一钱五分


水煎服。


枳实汤 治心痛,胃脘及胁肋,大小腹诸痛拒按者(此治实症。


枳实(三钱) 半夏(四钱) 生姜(八钱)


水煎服。


丹参饮 治心腹诸痛,诸药不效者,如神,妇人尤宜(此治半虚半实者。


丹参(一两) 白檀香 砂仁(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


栝蒌半夏白酒汤(《金匮》) 治胸痹不卧,背痛彻心,喘咳气短等症(实症。


薤白(五钱) 栝蒌(四钱,捣碎)半夏(三钱) 白酒(二杯


煎至八分,温服。


理中汤 治心腹诸痛及吐泻等症(虚寒症。)


人参 白术 干姜 炙草(各三钱


水煎服。


通脉四逆汤 治四肢厥冷,脉绝诸危证(寒痛症。


干姜(四钱) 附子 炙草(各三钱


水煎服。腹痛,加芍药三钱。


黄连汤 治胸中有热而呕,胃有邪气而腹痛(热痛症。)


黄连 炙草 干姜 桂枝(各一钱半) 人参(一钱) 半夏(二钱) 大枣(二枚


水煎服。


当归生姜羊肉汤 治腹胁诸痛里急者,并治寒疝,腹中 痛,及产后腹痛不止。


羊肉(五两一钱) 生姜(一两四钱五分) 当归(九钱九分


水八茶碗,煎至三杯,每服一杯,一日三服。


若寒多者,加生姜。痛多而呕者,加陈皮六钱六分,白术三钱三分,若加生姜,再加水三杯。


小柴胡汤(方见疟症) 治胁痛多呕,寒热往来。若腹中急痛,先服小建中汤,二时许再服此汤。


当归四逆汤 治厥阴伤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


当归 白芍 桂枝(各三钱) 炙草 细辛 木通(各一钱) 大枣(四枚


水煎服。寒者,加生姜、吴茱萸各二钱,酒水各半煎。


金铃子散 治心腹诸痛,服热药而更甚者。


金铃子(去核) 元胡索(各等分


研末,以清酒送下二、三钱。


七气汤 治七情气逆诸痛。


茯苓(三钱) 半夏 浓朴(各二钱) 紫苏叶(一钱


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和剂抽刀散


川白姜(五个,锉入巴豆肉 斑蝥一字,同炒至豆黑,去豆) 糯米(六两二钱,炒黄)良姜(五两,入斑蝥二十五个,同炒至蝥黑,去蝥) 石菖蒲(五两半,不炒


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调下。


《仁斋直指》云∶有一田夫,醉饱之余,露星取快,一枕天明,自此腹疼攻刺,百药罔效,淹淹数载,后遇至人,授以抽刀散,数服顿愈。则知风露之根,入在脾胃,良姜、菖蒲,为能散其邪,巴蝥借气,为能伐其根,观此可以通一毕万矣。然而痛不复作,养脾之剂,独不可继是而调理之乎。疗病如濯衣,必去其垢污,而后可以加浆饰。“医者,意也”,请借是以为喻。


胁痛,已于心腹诸症门载其方治矣,然此症时下最多,今又补录于后,言之不厌于复也肝贯膈布胁肋。阴虚血燥,则肝脉失养而痛。其症胁下筋急,不得太息,目昏不明,爪甲枯青,遇劳即甚,或忍饥即发是也。


滑氏补肝方


酸枣仁(四钱) 熟地 白术(各三钱) 当归 山茱萸 山药 川芎 木瓜(各一钱半) 独活五味子(各三分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煎服。“肝体阴而用阳”,此以肝酸补肝体,以辛味补肝用。加独活者,假风药以张其气也。一方有人参、黄 、石斛、柏子仁、桃仁,无山药、独活、五味。一方阿胶为丸梧子大,每服二钱,空心白汤下。一方鸡子黄一枚调吞,日二服。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