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肋痛
《女科切要》:胁肋痛
孕妇胁痛甚者,其说有三∶或因哭泣,或因忿痛,或因内伤。如内伤者,现有胎。不可用行伤药,只宜童便酒,或紫苏饮加白芍、当归、砂仁,人参童便煎服,亦足以固胎。或曰,胁痛非芥子不能达,柴胡、枳壳亦可用。如背痛者,气滞而不运也,宜紫苏饮。妊娠口干烦闷,不得卧者,名曰子烦,紫苏饮主之。又有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者,切不可用防风通圣散,有孕妇未产而乳汁先下者,名曰乳泣,生子多不育。有儿在母腹中啼哭,不须服药,用黄豆打番,招孕妇细细拾之,其哭自止。
《圣济总录》:胁肋痛
论曰胁肋痛者,足厥阴经虚、寒气乘之也,足厥阴肝经,其支脉起足大指丛毛上,循阴股入腹,贯膈布胁肋,寒邪之气乘虚,则伤于经络邪气与正气相搏,故令胁肋痛也。
治胁下偏痛发热脉弦,此寒也,当以温药下寒。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锉碎醋炒香一两半) 附子(炮裂去皮脐三枚) 细辛(去苗叶一两)
上三味,锉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人行四五里、再服。
治胁肋痛腹冷,或食冷物不消,或块聚不转,心肋胀闷刺痛,霍乱,桂心丸方
桂(去粗皮) 诃黎勒(煨去核)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各一两)以上三味,细锉,掘地作坑子,用炭火烧赤,吹去灰,以酽醋一茶盏并药,投于坑子中,急以瓷碗热盖土培,勿令漏气,待冷即取出焙干入后药。
干姜(炮) 草豆蔻(去皮)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木香(各一两) 阿魏(研一分) 槟榔
上一十一味,取前三味与后八味,同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小豆大,每服温酒下二十丸,初服急行三二百步,又服二十丸,掣两脚各二三十下,贴膝便坐,气即散也。
治寒气入客,胸胁引痛。当归汤方
当归(切焙) 枳壳(去瓤麸炒) 赤芍药 槟榔(锉) 木香 桔梗(炒) 附子(炮裂去皮脐) 白术(各一两) 诃黎勒(煨用皮一两半)
上九味,锉如麻豆,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入生姜半分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不拘时候。
治腹满胁肋痛、不可忍。备急四神丸方
桂(去粗皮) 附子(炮裂去皮脐) 干姜(炮裂各一两) 巴豆(四十粒去心膜麸炒出油尽)
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温水下,不动更加二丸,当下恶物,黄绿水一二升,以温浆水止之,三五日即瘥。
治胁肋 痛,上攻心胸。槟榔丸方
槟榔(锉) 桂(去粗皮) 当归(切焙) 赤芍药 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 诃黎勒(
上八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下,不拘时候。
治胸胁气不利,腹胀急痛。半夏汤方
半夏(一两半汤洗七遍去滑焙) 桂(去粗皮) 槟榔(锉各一两)
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半分拍碎,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治冷气内攻,胁肋疼痛。不入饮食。荜澄茄汤方
荜澄茄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 桂(去粗皮) 桔梗(炒) 当归(切焙) 赤芍药赤茯榔(锉) 白术(各
上一十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入生姜半分切,大枣二枚劈破,煎取七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治胁胸气妨闷疼痛。茱萸丸方
茱萸(汤浸七遍焙干微炒) 麝香(研各一两) 当归(切焙半两)
上三味,将二味捣罗为末,入麝香同研匀,炼蜜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热酒下、不拘时。
《医碥》:胁肋痛
(腋下为 , 下为胁,胁下为肋,肋下为季胁,季胁下为 。)
肝胆脉布胁,而心包络筋脉亦挟胁。肝脉布肋,而脾筋亦结肋。胆筋脉乘季胁,而肺筋亦抵季胁。胆脉乘 ,是胁肋痛未必尽由肝胆,而肝胆为多。大概分气血食痰四种,而怒气瘀血居多,治者须分左右,审虚实。左痛多留血,或肋下有块,右痛多气郁,气郁则痰亦停,然左血右气,亦难泥定。大抵瘀血按之痛,不按亦痛,痛无时息,而不膨胀。气痛则时止而膨,得嗳即宽,以此辨之。胁痛火实者,忌陈皮、生姜、细辛,能令肝胀。(火盛忌热药,三者性热,而味又辛散,火得风而益炽也,故忌之。)
龙荟丸,柴胡、青皮必用。肝火郁甚,用黄连、龙胆草等苦寒直折,火愈郁愈烈。
用大栝蒌一枚,连皮捣烂,加粉草二钱,妙,栝蒌甘寒润滑,于郁不逆,又如油之洗物,未尝不洁也。详《准绳》。气实痛,枳壳、青皮、姜黄、香附、甘草,有痰加苍术、半夏、白芥子。枳壳乃治胁痛的剂,必用。死血阻滞,必日轻夜重,午后发热,脉短涩,桃仁承气汤(见血)加鳖甲、青皮、芎、归之属。痰饮痛,脉沉弦滑,导痰汤(见痰)。食痛,凡痛有一条扛起者是也。煮黄丸(见心痛)治胁下 癖痛,如神。悲哀伤肝,气引两胁疼痛,枳壳煮散。房劳伤肾,气虚血滞,胸胁多有隐隐作痛,宜补肾,加芎、归之类和血。酒色太过,胁下一点痛不止,名干胁痛,甚危,惟大补气血而已。虚冷作痛,不宜疏散,须辛热补剂。肝虚,视物不明,筋脉拘急,面青爪甲枯,胁引小腹痛,补肝汤。凡痛而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医碥》:胁肋痛
当归(酒洗) 草龙胆(酒浸) 山栀(炒黑) 黄连(酒炒) 黄柏(酒炒) 黄芩(酒炒,各一两) 大黄(酒浸)
芦荟 青黛(水飞,各半两) 木香(二钱半) 麝香(半钱,别研) 为细末,炼蜜丸,如小豆大,小儿如麻子大,姜汤下二三十丸。忌发热诸物,兼服防风通圣散。见中风。
□
枳壳(麸炒,四两,先煎) 细辛 川芎 桔梗 防风(各二两) 葛根(一两半) 甘草(二两) 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枣同煎七分,去滓温服。
□
山茱萸 当归 五味子(炒,杵) 山药 黄 (炒) 川芎 木瓜(各半两) 熟地 白术(炒,各一钱) 独活 酸枣仁(炒,各四钱) 每服五钱,枣引。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