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蒲黄

《本草备要》:蒲黄

《本草便读》:蒲黄

《本草乘雅半偈》:蒲黄

《本草崇原》:蒲黄

《本草从新》:蒲黄

《本草分经》:蒲黄

《本草分经》:蒲黄

《本草撮要》:蒲黄

《本草经集注》:蒲黄

《本草蒙筌》:蒲黄

《本草求真》:蒲黄

《本草图经》:蒲黄

《本草衍义》:蒲黄

《本草择要纲目》:蒲黄

《本经逢原》:蒲黄

《得配本草》:蒲黄

《顾松园医镜》:蒲黄

《冯氏锦囊秘录》:蒲黄

《雷公炮制药性解》:蒲黄

《雷公炮炙论》:蒲黄

《名医别录》:蒲黄

《千金翼方》:蒲黄

《医学入门》:蒲黄

《神农本草经》:蒲黄

《新修本草》:蒲黄

《药鉴》:蒲黄

《药笼小品》:蒲黄

《药性切用》:蒲黄

《饮膳正要》:蒲黄

《玉楸药解》:蒲黄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蒲黄

《证类本草》:蒲黄


生滑行血,炒涩止血


甘平。厥阴(心包、肝)血分药。生用性滑,行血消瘀,通经脉,利小便,祛心、腹、膀胱寒、热(同五灵脂,治心腹血气痛,名失笑散)。


疗扑打损伤,疮疖诸肿(一妇舌胀满口,以蒲黄频掺,比晓乃愈。宋度宗舌胀满口,御医用蒲黄、干姜末等分,搽之愈。时珍曰∶观此则蒲黄之凉血、活血可知矣。盖舌为心苗,心包相火。乃其臣使,得干姜,是阴阳相济也)。


炒黑性涩,止一切血,崩带泄精。


香蒲,花中蕊屑,汤成入药。


蒲黄(图缺)


破血凉瘀.生用可行熟可止.味甘性冷.损伤能散肿能消.入心肝以达脾.通经脉而治痛.(蒲黄即香蒲花之心也.色黄气香.入心肝脾三经血分.其性甘凉.故能凉血散血.取凡花皆散之意.凡一切血分瘀滞之病.皆可用之.但轻香走散之品.似乎上焦病为尤宜.炒黑则能止血.以红见黑则止.水胜火也.)


(本经上品)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益气力,轻身延年神仙。


【核】曰∶香蒲,蒲黄苗也。处处有之,秦州者良。丛生水际,似莞而褊,有脊而柔,春生嫩叶,出水时,红白茸茸然。取中心入地白 ,生啖甘脆。瀹以作 ,一宿可食。亦可炸可蒸及晒干磨粉作饼。周礼谓之蒲俎。诗云∶其蔌伊芳何?惟笋及蒲是矣。至夏后,则茎抽叶中,花抱茎端,如武士捧杵,谓之蒲槌,即蒲萼也。黄即花上粉屑,一名蒲灰。开时便取,蜜搜作果,食之大美。七八月摘叶,柔滑而温,可以为席,故礼男执蒲璧,言有安人之道也。


凡使勿用松黄,及黄蒿,二件全似蒲黄,只是味 及吐人。真蒲黄须隔三重纸,焙令黄色,蒸半日,却再焙干。


【 】曰∶蒲,水草。黄其夏火之华英也。凡草木绽萼吐英,与夫荣实蒂落,莫不具春升夏出,秋降冬藏之象;至黄布花心,此又夏出吐英之荣极时也。第蒲黄四布花上,若黄金经久不变。是知蒲性精专在黄,而以巨阳为用,寒水为体,合入太阳,诚太阳气分、血分药也。故太阳是动,则病寒热,小便不利。其所生,则病衄血、血瘀,咸可疗之。客曰∶水草红白,夏华抱茎,具心肾义。亦可入心之肾,入臂之心药矣。颐曰∶手足太阳少阴,为腑脏表里上下中见。入手太阳,兼中脏之手少阴。入足太阳,兼中脏之足少阴。所谓标之上,气之化;气之下,中之见也。此蒲黄互腑脏表里上下之中见,是以心肾咸关,与水火既济,心肾交互者不同例耳。客曰∶既入心肾,亦可交互。颐曰∶交互,便非开阖,合象中枢。蒲黄四布花上,唯标臣阳之开方显在中之见。此以府经之气,涉藏经之化,非府经之形,合藏经之(百花有黄,花谢黄灭,以非专精于黄也。蒲黄黄金不变,固属专精。亦具夏火,长夏土,秋金三义。


巨阳,太阳也。太阳之上,寒气主之,中见少阴。太阳所谓标,寒气所谓本,少阴所谓中也。本自水中草,标着在夏火吐英荣极时,故专走太阳,兼乎中见。)


气味甘平,无毒。主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神仙。


(蒲,香蒲水草也,蒲黄乃香蒲花中之蕊屑,细若金粉,今药肆或以松花伪充,宜辨之。


始出河东池泽,今处处有之,以秦州者为胜。春初生嫩叶,出水红白色,茸茸然。至夏抽梗于丛叶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棒杵,故俚俗谓之蒲槌。)


香蒲生于水中,色黄味甘,禀水土之专精,而调和其气血。主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者,禀土气之专精,通调水道,则心腹、膀胱之寒热俱从小便出,而气机调和矣。止血,消瘀血者,禀水气之专精,生其肝木,则止新血,消瘀血,而血脉调和矣。久服则水气充足,土气有余,故轻身,益气力,延年神仙。


生、滑行血、炒、涩止血.


甘平.厥阴血分药.(心包、肝.)生用性滑.行血消瘀.通经脉.利小便.祛心腹膀胱之热.(同五灵脂、名失笑散、治心腹血气痛.)疗扑打损伤.疮疖诸肿.(一妇舌胀满口、以蒲黄频掺、比晓乃愈、宋度宗舌胀满口、御医用蒲黄、干姜末等分搽之、愈、时珍曰∶观此、则蒲黄之凉血活血可知矣、盖舌为心苗、心包相火、乃其臣使、得干姜、是阴阳相济也.)


炒黑性涩.止一切血.崩带泄精.无瘀者勿服.香蒲花中蕊屑.汤成入药.(舌重生疮、蒲黄末敷舌上、瘥、耳中出血、蒲黄炒黑、研末掺入、效.)


甘平,入心包肝经血分,生用性滑,行血消瘀,祛心腹膀胱之热,疗疮,肿炒黑性涩止血。


见心包和。


味甘.入足厥阴经.功专治血症.生破血.熟止血.得五灵脂治心腹诸痛.得青黛治重舌胀满.以干姜同蒲黄为末.搽舌胀尤效.



味甘,平,无毒。主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神仙。生河东池泽。四月采。


此即蒲厘花上黄粉也,伺其有,便拂取之,甚治血,《仙经》亦用此。(《大观》卷七,《政和》一八○页)



味甘,气平。无毒。种盛泰州(属南直隶,)根满池泽。经秋尽瘁,逢春复生。初萌孽红白茸茸,为蒲 ,曾载《周礼》。渐成柄甘脆可啖,号蒲笋亦着志书。春深发叶成丛,夏半抽梗中起。花抱梗梢名蒲厘,类武林棒槌;屑缀花中即蒲黄,似画者金粉。市廛收为卖儿。)医家采入药煎。筛净曝干,血病必用。补血止血须炒,破血消肿宜生。止血热妄行,吐衄唾咯立效;消瘀血凝积,症瘕崩带殊功。调女人月候不匀,去产妇儿枕作痛。疗跌扑折损,理风肿痈疮。久服如常,其功旋奏。轻身兼益气力,延年可作神仙。但不益极虚之人,若多食未免自利。筛后赤滓,(筛去细黄,其粗赤滓在筛上者。)蒲萼当知。(赤滓名也。)止泻涩肠,亦宜炒使。苗采作荐,乃名香蒲。除臭烂口中,驱邪气心下耳明目,耐老坚牙。


(水草)生用宣瘀通滞炒用止血


蒲黄(专入肝)。味甘气平。功用无他。但以生用熟用炒黑。分其治法耳。以生而论。则凡瘀血停滞。肿毒积块。跌仆伤损。风肿痈疮。溺闭不解。服之立能宣泄解除。(时珍曰。一妇舌胀满口。以蒲黄频渗。比晓乃愈。宋度宗舌肿满口。御医用蒲黄干姜末。等分。搽之愈。观此。则蒲黄之可知矣!盖舌为心苗。心包相火。乃其臣使。得干姜是阴阳相济也。失笑散用此同五灵脂。治血气滞痛。)以熟焦黑。则凡吐血肠风血尿血痢。服之立能止血。然此止属外因。可建奇功。若内伤不足之吐衄。则非此所能治者矣!


蒲黄(图缺),生河东池泽。香蒲,蒲黄苗也。生南海池泽,今处处有之,而泰州者为良。春初生嫩叶,未出水时,红白色,茸茸然。《周礼》以为菹,谓其始生。取其中心入地,大如匕柄,白色,生啖之,甘脆。以苦酒浸,如食笋,大美。亦可以为 ,今人罕复有食者。至夏抽梗于丛叶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棒杵,故俚俗谓蒲槌,亦谓之蒲厘。花黄,即花中蕊屑也。细若金粉,当其欲开时,有便取之。市廛间亦采,以蜜搜作果实货卖,甚益小儿。医家又取其粉下筛后,有赤滓,谓之蒲萼。入药以涩肠已泄,殊胜。



蒲黄处处有,即蒲槌中黄粉也。今京师谓槌为蒲棒。初得黄,细罗,取萼别贮,以备他用。将蒲黄水调为膏,擘为块,人多食之,以解心脏虚热。小儿尤嗜。涉月则燥,色味皆淡,须蜜水和。然不可多食,令人自利,不益极虚人。


(凡使勿用松黄并黄蒿.其二件全似.只是味 及吐人.真蒲黄须隔三重纸焙令色黄.蒸半日.却再焙干用方妙.破血消肿者生用之.补血止血者炒用之.)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治痢血鼻衄吐血尿血泻血.利水道.通经络.止女子崩中.妇人带下月候不匀.血气心腹痛.妊妇下血坠胎.血运血症.儿枕气痛.颠扑血闷.排脓疮疖游风肿毒.下乳汁.止泄精.凉血活血.止心腹诸痛.蒲黄乃手足厥阴血分药也.故能治血治痛.生则能行.熟则能止.与五灵脂同用.能治一切心腹诸痛.


甘微寒,无毒。筋能行血,罗去粗筋,取粉用。


《本经》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


发明 手足厥阴血分药也。故能治血,治痛。《本经》主心腹膀胱寒热,良由血结其处,营卫不和故也。又言止血,消瘀者,以生则能行,熟则能止,与五灵脂同用,名失笑散,治一切心腹疼痛。能破瘀积,消痈肿,去产妇儿枕痛。然胃气虚者,入口必吐,下咽则利,以五灵脂性味浊恶也。宋度宗一夜忽舌胀满口,用蒲黄、干姜末干掺而愈,以蒲黄之凉血活血,干姜之引火外散,深得逆从兼济之妙用。然舌根胀痛,亦有属阴虚火旺者,误用前法,转伤津液,每致燥涩愈甚,不可不审。


甘,平。入手足厥阴经血分。凉血活血。专治一切血病,心腹诸痛,兼除癃秘遗精,止儿枕痛,敷舌肿满。得五灵脂,治少腹诸病。配阿胶、生地汁,治口耳大衄。(急以帛系两乳,止乃已。)


行血,生用。止血,炒黑。勿犯铁器。


〔甘平,入心包、肝二经。炒透亦能止血。〕服之则止心腹诸痛,〔活血消瘀之功。〕掺之则治舌肿满口。〔凉血除热之效。〕非因瘀血痛者勿用。。


得地之阴气,兼得金之辛味,故味甘辛平,微寒无毒。入肝经血分,破瘀行血。凉血宜生用;如欲止血,止崩宜炒黑用。


蒲黄,炒黑用,止吐血下血,补血损虚劳;生用破瘀血停积。疗肿毒疼痛,消瘀积块,血热妄行,调女人月候不匀,产妇儿枕作痛,疗跌扑折损,理风肿痈疮,兼利小便,诸血症宜。不论吐衄肠风,更治血尿血痢,然外因从标之血症,可建奇功。若内伤不足之吐衄,难以取效也。


主治(痘疹合参) 功效同前,痘中夹血症者暂用之。


味苦,性平无毒,入肝经。生用则性滑,主行血,通经坠胎,消瘀排脓,利小便,祛心腹膀胱热。炒用则性涩,主止血,除崩漏滞下,一切吐衄血,痢血尿血,肠风下血,止精泄,定儿枕痛。忌见铁器,宜隔纸焙黄蒸之,再焙用。


按∶蒲黄主血,而肝藏血,故独入焉,仙经用之,亦以多功于血耳。


雷公云∶凡使勿用松黄并黄蒿,其二件全似,只是味异,凡饮使蒲黄,须隔三重纸焙,令色黄,蒸半日,却焙,令干用之妙。


雷公云∶凡使,勿用松黄并黄蒿。其二件全似,只是味?及吐人。


凡欲使蒲黄,须隔三重纸焙令色黄,蒸半日,却,焙令干用之妙。


无毒.生河东.四月采.


《本经》原文∶蒲黄,味甘,平.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


味甘,平,无毒。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神仙。生河东池泽,四月采。


蒲黄无毒味甘平,止血用熟行用生,心腹膀胱寒热去,涩肠止泻又止精。


产于香蒲之上而色黄,即花中涩屑也。隔纸炒黄,蒸半日,焙干。熟用补血、止血,治女子崩中带下不止,止痢血、衄血、尿血、肠风下血,坠胎血晕,产后诸血病。兼治脱肛,涩肠止泻,止遗精。生用破血消肿,去心腹膀胱热,利小水,通经脉,破瘀血,妇人月候不匀,血气心腹痛,血 儿枕急痛。又治打扑血闷,排脓疮疖,游风肿毒,敷重舌舌上生疮及阴下湿痒,产后妒乳、痈肿,又用蜜调,作饼食之,解心脏虚热,甚益小儿。


多食令自利虚人。


香蒲,即蒲黄苗。主五脏心下邪气,口中烂臭,坚齿明目,聪耳轻身。


味甘平。


主心腹旁光寒热,利小便,止血,消淤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神仙。生池泽。


《名医》曰:生河东,四月采。


案玉篇云:蒚,谓今蒲头,有台,台上有重台,中出黄,即蒲黄;陶宏景云:此即蒲厘花上黄粉也,仙经亦用此,考《尔雅》苻离,其上蒚,苻离与蒲厘声相近,疑即此。



味甘,平,无毒。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神仙。生河东池泽,四月采。


此即蒲厘花上黄粉也,伺其有,便拂取之,甚疗血,《仙经》亦用此。


气平,味甘,无毒。疗跌扑抑损,理风肿痈疮。女人月水不匀,非此莫调。产后儿枕,非此莫去。炒则补血而且止,生则破血而兼消。佐黄柏、君故纸,崩漏殊功。同槐花、使条芩,肠风立效。吐衄唾咯者,血热妄行也,用之立验。凝积症瘕者,血瘀乱聚也,投之即去。


甘平。厥阴血分药心包、肝。


生用行血消瘀,通经脉,祛膀胱之热。


同五灵脂名失笑散,治心腹血气痛。


炒黑性涩止血,治崩带泄精。


无瘀勿用。


性味甘平,入厥阴血分;生用则性滑而通经破瘀,炒黑则性涩而止血定崩。无瘀勿服



味甘,平,无毒。治心腹寒热,利小便,止血疾。


味甘,气平,入足厥阴肝经。行瘀止血。


蒲黄亦行瘀血而敛新血,经产、痈疽、癥瘕、跌扑能破,吐衄、崩漏、痔疮、痢疾鲜血能止,调经止带、安胎下乳、心腹诸证,下衣摧生皆善。


味甘,平,无毒,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药性论》云∶君。通经脉,止女子崩中不住,主痢血,止鼻衄,治尿血,利水道。日华子云∶治妇人带下、妊孕人下血坠胎,血晕血症,儿枕急痛,小便不通,肠风泻血,游风肿毒,鼻洪吐血,下乳,止泄精,血痢。生∶破血。炒∶补血。


(蒲黄_图缺)


味甘,平,无毒。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神仙。生河东池泽,四月采。


陶隐居云∶此即蒲厘(力之切)花上黄粉也,伺其有,便拂取之,甚疗血,《仙经》亦用此。


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蒲黄,君。通经脉,止女子崩中不住,主痢血,止鼻衄,治尿血,利水道。日华子云∶蒲黄,治扑血闷,排脓,疮疖,妇人带下,月候不匀,血气心腹痛,妊孕人下血坠胎,血晕,血症,儿枕急痛,小便不通,肠风泻血,游风肿毒,鼻洪,吐血,下乳,止泄精,血痢。此即是蒲上黄花。入药要破血消肿即生使,要补血止血即炒用。蒲黄筛下后有赤滓,名为萼。炒用,甚涩肠,止泻血及血痢。


图经曰∶蒲黄,生河东池泽,香蒲,蒲黄苗也。生南海池泽,今处处有之,而泰州者为良。


春初生嫩叶,未出水时,红白色茸茸然。《周礼》以为菹,谓其始生。取其中心入地,大如匕柄,白色,生啖之,甘脆。以苦酒浸,如食笋,大美,亦可以为 ,今人罕复有食者。至夏抽梗于丛叶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捧杵,故俚俗谓蒲捶,亦谓之蒲厘。花黄,即花中蕊屑也。


细若金粉,当其欲开时,有便取之。市廛间亦采。以蜜搜作果食货卖,甚益小儿。医家又取其粉,下筛后有赤滓,谓之蒲萼。入药以涩肠已泄,殊胜。


雷公云∶凡使,勿用松黄并黄蒿。其二件全似,只是味 及吐人。凡欲使蒲黄,须隔三重纸焙令色黄,蒸半日,却焙令干,用之妙。千金方∶治重舌,舌上生疮,涎出。以蒲黄敷之,不过三度瘥。又方∶治丈夫阴下湿痒。蒲黄末敷之,三、四良。肘后方∶治肠痔,每大便常血水。服蒲黄方寸匕,日三服良。葛氏方∶忍小便久致胞转。以蒲黄裹腰肾,令头致地,三度通。又方∶若血内漏者。蒲黄二两,水服方寸匕,立止。梅师方∶治产后血不下。蒲黄三两,水三升,煎取一升,顿服。孙真人食忌∶主卒吐血,以水服蒲黄一升。简要济众∶治吐血,唾血。蒲黄一两,捣为散。每服三钱,温酒或冷水调,妙。又方∶治小儿吐血不止。蒲黄细研,每服半钱,用生地黄汁调下,量儿大小,加减进之。塞上方治鼠奶痔。蒲黄末,空心温酒下方寸匕,日三服。又方∶治坠伤朴损,瘀血在内,烦闷。蒲黄末,空心热酒调下,三钱匕服。子母秘录治日月未足而欲产者。蒲黄如枣许大,以井花水服。又方∶治脱肛肠出。蒲黄和猪脂敷上,日三、五度。杨氏产乳∶疗母劳热胎动下血,手足烦躁。蒲黄根绞汁,服一、二升。产宝∶治产后下血,虚羸迨死。蒲黄二两,水二升,煎取八合,顿服。又方∶治产后妒乳并痈肿。蒲黄草熟杵,敷肿上,日二度易之。并煎叶汁饮之亦佳,食之亦得,并瘥。催生蒲黄、地龙、陈橘皮等分。地龙洗去土,于新瓦上焙令微黄,各为末,三处贴之。如经日不产,各抄一钱匕,新汲水调服,立产。此常亲用之,甚妙。


衍义曰∶蒲黄,处处有,即蒲槌中黄粉也。今京师谓槌为蒲棒。初得黄,细罗,取萼别贮,以备他用。将蒲黄水调为膏,擘为块,人多食之,以解心脏虚热。小儿尤嗜。涉月则燥,色味皆淡,须蜜水和。然不可多食,令人自利,不益极虚人。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