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胸痛

《伤科汇纂》:胸痛

《圣济总录》:胸痛

《医学纲目》:胸痛

《医学心悟》:胸痛

《医碥》:胸痛

《医碥》:胸痛

《证治准绳·类方》:胸痛

《证治准绳·杂病》:胸痛

《周慎斋遗书》:胸痛

《丹溪心法》云∶心痛脉涩者,有死血也。又云∶作时饮汤水下作痛者有死血,桃仁承下之。又云∶如平日喜饮热物,以致死血留于胃口作痛,桃仁承气汤下之,轻者韭汁、桔梗


耀山云∶按丹溪所论,乃瘀血在胃脘而作痛也。伤损之症,偶有血留胃脘,故引此以备参考。然手按仍痛,总以脉涩为据耳。


《医林集要》∶治血气心痛,用没药末二钱,水一盏,酒一盏煎服。


《斗门方》∶治血气攻心不可忍者。用蓼根洗锉,浸酒饮。


论曰胸痛者胸痹痛之类也。此由体虚挟风。又遇寒气加之。则胸膺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或彻背膂。咳唾引痛是也。


治胸膺痛。桔梗黄 汤方


桔梗(炒二两) 黄 (细锉) 沉香(锉) 当归(切焙各一两) 芎 人参 甘草(炙) 紫苏叶(各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


治两肋连心及肩痛。乍发乍止。紫菀丸方


紫菀(去土二两) 桔梗(炒一两半) 木香(二两) 当归(焙干一两) 郁李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


上七味。捣罗为细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槟榔汤下二十丸。日晚再服。


老幼临时加减。


治胸痛。枳实散方


枳实(去瓤麸炒二两) 桂(去粗皮一两一分)


上二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空心日午临卧各一服。


治胸痛。白术枳实散方


枳实(去瓤麸炒) 陈曲(微炒) 白术(各一两)


上三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空心日午临卧各一服。


治胸痛。柏实散方


柏实 桂(去粗皮锉等分)


上二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二钱匕。米饮调下。日三服。


治卒苦烦攻胸痛。薏苡根饮方


薏苡根


上一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胸胁痛,耳聋,尺寸脉俱弦者,少阳受病也。(论见大法。《活人》云∶柴胡汤主之。)病胸中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利则止。吐下后,温温欲吐,胸中痛,大便溏,腹满而烦者,宜调胃承气汤。(论见呕。)


胸者,肺之分野。然少阳胆经受病,亦令胸痛,此邪气初传入里,而未深入于里,故胸痛也,古方用柴胡汤加枳壳治之。如未应,本方兑小陷胸汤一服,其效如神。又风寒在肺,胸满痛,气喘,宜用甘桔汤,加理气散风之剂。又饮食填塞者,宜用吐法。其肺痈、肺痿二证,详见虚劳,兹不赘。


柴胡汤 (见伤寒少阳证。


甘桔汤 (见伤寒咽痛。


(缺盆下曰胸。当与痹满门胸痹条参看。)


五脏及胆、心包络七经,筋脉俱至胸,是诸经之邪,皆得为胸痛。而胸者,肺之部分,则其痛尤多属肺可知。乃医书多以肝病为言,此举隅之论耳,勿泥。须知胸为清阳之分,其病也,气滞为多。(实亦滞,虚亦滞。)气滞则痰饮亦停,宜行气除饮,此治在肺分。肺主气,宜下降,不宜上壅者也。(至气有余为火而属心,痰本于湿而属脾,其义可兼举矣。)若乃肝气实而上冲,因载血以上,或肝虚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此则病在肝胆,痛必连胁矣。(至肝火之上炎。由肾水之竭,肝气之虚寒,由肾火之衰,亦可推。)治法于上下编参之。经云∶春脉如弦,其气不实而微,此谓不及,令人胸痛引背,两胁胀满,此肝虚也,补肝汤。(见胁痛。)《金匮》肝中寒者,(此下有两臂不举,舌本燥七字,《医宗金鉴》谓是衍文,删之。)善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则胁亦痛可知。)


食则吐,(肝性条达,为寒所郁不得伸,故太息以舒之。食则吐者,气上逆也。)而汗出也。又云肝着,(气着滞不行也。)常欲蹈其胸,(蹈者,按摩之意。)先未苦时,但欲饮热,(寒则凝滞,热则流通,故喜饮热。)


旋复花汤主之。(方用旋复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水三升,煮一升,顿服。


《金鉴》谓与证不合,疑误。


愚谓此乃停饮,而阳气不宣,故用此逐饮通阳,加绛以和血也。)此肝实也。《素问》曰∶阳明所谓胸痛短气者,水气在脏腑也。轻者五苓散(见伤湿),重者用张子和法取之。木香、郁金二味,气郁痛者倍木香,血郁痛者倍郁金,为末,每服二钱,老酒下,虚者加人参。


痰饮痛,轻者小陷胸汤,重者大陷胸丸治之。若痰唾稠粘者,则用控涎丹(见痰饮。)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蒌实(大者一枚) 以水六升,先煮蒌 取三升,去滓,内诸药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大黄(半斤,苦寒) 葶苈(半升,熬,苦寒,) 芒硝(半斤,咸寒) 杏仁(半斤,去皮尖,熬黑,苦甘温) 上四味,扬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更服取下为效。


补肝汤(见胁痛。) 旋复花汤(方未考。《金匮》妇人门有旋复花汤,未知是否?) 五苓散(见伤寒渴。) 泽漆汤(见咳嗽。) 倒仓法(见积聚。)


经云∶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又云∶仲夏善病胸胁。此则胸连胁痛属心。肝虚则胸痛引背胁,肝实则胸痛不得转侧,喜太息,肝着则常欲蹈压其胸。经云∶春脉如弦,其气不实而微,此谓不及,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胀满,此肝虚而其脉证见于春如此也。宜补肝汤。《金匮》云∶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出汗也。肝着,其人常欲踏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素问》曰∶阳明所谓胸痛短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轻者五苓散,重者用张子和法取之。《脉经》云∶寸口脉沉,胸中引胁痛,胸中有水气,宜泽漆汤,及刺巨阙泻之。(水)杜壬治胸胁痛彻背,心腹痞满,气不得通,及治痰咳,大栝蒌去穣,取子熟炒,连皮研和,面糊为丸,如桐子大。米饮下五十丸。《斗门方》治胸膈壅滞,去痰开胃,用半夏洗净焙干,捣罗为末,生姜自然汁和为饼子,用湿纸裹,于慢火中煨令香熟,水一盏,用饼子一块如弹丸大,入盐半分,煎取半盏,温服。(痰)丹溪治一人鬲有一点相引痛,吸气皮觉急,用滑石一两,桃仁半两,枳壳炒一两,黄连炒半两,甘草炙二钱,为细末。每服钱半,以萝卜汁煎熟饮之,一日五六次。又治一人因吃热补药,又妄自学吐纳,以致气乱血热,嗽血消瘦,遂与行倒仓法。今嗽血消瘦已除,因吃炒豆米,膈间有一点气梗痛,似有一条丝垂映在腰,与小腹亦痛,大半偏在左边,此肝部有污血行未尽也。用滑石一两,黄丹三钱,枳壳一钱,黄连五钱,生甘草二钱,红花一钱,柴胡五钱,桃仁二两,为细末。每服一钱半,以萝卜汁煎沸服之。胸痛连胁,胁支满膺背肩胛,两臂内亦痛。经云∶岁火太过,则有此证。其脉若洪数,宜用降火凉剂。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经谓岁金太过,与岁土不及,风木大行而金复,则有此疾。是为金邪伤肝,宜用补肝之剂。胸中痛,连大腹、小腹亦痛者,为肾虚,宜先取其经少阴、太阳血,后用补肾之药。胸连胁肋髀膝外皆痛,为胆足少阳木所生病,详盛、虚、热、寒、陷下取之。手心主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又足太阳之筋、足少阳之筋痛,皆引胸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也。


背为阳,胸为阴。背痛胀,阴中之阳虚,宜补,用 、参、甘草、桂、附之类;胸痛胀而连之。胃口作痛,手不可近者,实也,用石膏不拘多少,火 醋淬,研末,热汤服二、三匙;


手按少愈者,虚也,炮姜之类温之。死血痛者,五灵脂一钱,乌药四分,乳香、没药各一钱,共为细末,温酒调服。死血痛而胀,胀而痛,绵绵无休息者,五灵脂二钱,蒲黄、乳香、胃脘痛,时呕吐清水,吐过即痛止,名虫痛。用来年葱汁一杯,香油一杯,和匀服,虫即化为食积痛不喜食,多呕,用酒曲湿纸包煨为末。每服三钱,积食能从大便下。


火痛如刀割,手不可按,四物汤加沉香、栀子。热气乘心作痛,石菖蒲一两,前胡、赤茯苓各五钱,蜜一盏,生地汁一盏,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紫苏汤下。


寒痛胸前如冰冷,喜热手熨,用良姜一钱,乌药三钱,水煎服;或为末,烧酒调服。或芎归汤内加炮姜、肉桂,虚加人参,胀加紫苏。


胃脘痛,桔梗、甘草各三钱,川芎一钱,水煎,调五灵脂、雄黄各五钱,治死血痛更效飞丝入胸,痛甚,汤水不下,雄黄为末,竹叶汤下。


心胸痛,五灵脂、蒲黄等分末,醋汤调服二钱;或延胡、五灵脂、草果、没药等分为末,酒服三钱;或延胡、乳香、没药各二钱为末,酒调服。


妇人胃脘痛,火郁宜发之。紫苏、栀子各三钱,延胡二钱,沉香、甘草各一钱,为末,酒调胃脘作痛不己,乌药五钱,人参、炙甘草各二钱,共末,生姜、微盐搽之,俟水出,即蘸药含化。乃累试累效之神方也。


胃口痛引背,早微热,午作痛,血中气滞也。人参、肉桂、香附、陈皮各五分,当归一钱,乌药一分,紫苏三分。


调理方不一而足,大要在血,得温则行,炮姜、肉桂、当归等药,温中行血活血,间用炒黑中间或有死血痛、虫痛、食积痛者,见证施治,而脾胃必须顾之,方无他变。


诸痛不可用白术、黄 ,虚痛人参无碍,必不得已而用之,必须斟酌。盖诸痛不宜补气故也。惟吐泻者白术必用之。


验案


一人右边近心口作痛,少时曾有人当背一拳,血凝气滞也。五灵脂、蒲黄各五钱,乳香、没药各二钱,归身一两,肉桂三钱,共末,淡白酒调服二钱。


一妇年四十余,有孕,因怒郁,遂吐黑血水数碗,胃口痛如刀割,且多痰诞,饮食至痛处隔住不下,或吐血,或吐苋菜水,胃脘时开时闭。此怒则气逆,郁则气结,痰凝血滞于胸也。


治之不得法,必成血膈,宜行血开郁顺气。用归身一钱,川芎七分,栀子五分,乌药三分,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