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阴毒续法

《医学纲目》:阴毒续法


〔《活》〕阴毒甘草汤 治伤寒时气,初得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药后六七日以上至十日,变成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而疾,身如被杖,咽喉痛,五六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甘草(炙) 升麻 当归(各五钱) 雄黄(二钱半) 桂枝(去皮,五钱) 蜀椒(炒,去汗并闭口者及子二分)鳖甲(酥炙,一两半)


上 咀,水煎服,如人行五里许,更进一服,覆取汗,毒从汗出,汗出即愈。若未汗,再服。



〔《本》〕阴毒本因肾气虚冷,因欲事或食冷物后伤风,内既伏阴,外又感寒,或先感外寒而后伏阴,内外皆阴,则阳气不守,遂发头痛,腰重,腹痛,眼睛疼,身体倦怠而不甚热,四肢逆冷,额上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烦渴,精神恍惚,如有所失,或可起行,不甚觉重,诊之则六脉俱沉细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无,六脉俱浮大,或沉取之,大而不甚疾者,非阴症也。若服凉药过多,则渴转甚,躁转急,有此症者,急服还阳退阴之药即安,惟补虚和气而已,宜服正元散、退阴散、五胜散。阴症不宜发汗,如气正脉大,身热未瘥,用药发汗无妨。


正元散 治伤寒如觉风寒吹着,四肢头目骨节疼痛,急服此药。如人行五里许再服,连进三服,出汗立瘥。若患阴毒伤寒,入退阴散五分同煎。或伤冷伤食,头昏气满,及心腹诸疾服之,无有不效。


麻黄(去节) 陈皮 大黄(生) 甘草 干姜 肉桂 芍药 附子 吴茱萸 半夏(制。各等分)


上 咀,麻黄加一半,茱萸减一半,同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热服,以衣被盖覆取汗,切须候汗干去之。如是阴毒,不可用麻黄,免更出汗。


退阴散 治阴毒伤寒,手足逆冷,脉沉细,头痛腰重,连服三次,小小伤冷,每服一字,入正元散同煎,入盐一捻。阴毒伤寒咳逆,煎一服,细细热呷,病止。


川乌 干姜(等分)


上为粗末,炒令转色,放冷再捣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盐一捻,煎至半盏,去渣温服。


五胜散 治伤寒头痛,壮热,骨节疼痛,昏沉困倦,咳嗽鼻塞,不思饮食。兼治伤寒夹冷气,并慢阴毒,神效。


白术(一两半) 甘草 五味子 石膏(各一两) 干姜(三两半)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入盐少许,同煎服。如冷气相夹,入姜、枣煎,或治阴毒病,入艾叶少许,煎服。



〔海〕白术散 治阴毒伤寒,心闷烦躁,四肢厥冷。


川乌(炮,去皮脐) 桔梗 附子(炮) 白术 细辛(各一两) 干姜(炮,半两)


上 咀,或末之,白汤调下一钱匕。



〔罗〕正阳丹 治阴毒伤寒,手足厥冷,指甲青色,体冷,脉沉细而微,神效。


用憨葱四五枝,陈蜂房四五个,烧存性,为细末,用憨葱捣和丸,如弹子大,手心内握定,用手帕紧系定,须臾汗出,以绵被覆盖。如手心热甚,休教解开。如服药,先服升麻汤五钱,连须葱三茎,生姜五片,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被覆取汗则愈。



〔《本》〕阴毒渐深候 积阴感于下,则微阳消于上,故其候四肢沉重,逆冷,腹痛转甚,或咽喉不利,或心下胀满结硬,燥渴,虚汗不止,或时狂言,爪甲面色青黑,六脉沉细而一息七至以来。有此症者,速宜于气海、关元二穴灸二三百壮,以手足温暖为效。仍服金液丹、来苏丹、玉女散、还阳散、退阴散。


玉女散


川乌(去皮脐,冷水浸七日,薄切晒干,纸袋盛之。有患者,取研末一大钱,入盐一小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服。压下阴毒,所注如猪血相似。未已,再进一服,效。)


还阳散 治阴毒面青,四肢逆冷,心躁腹痛。


用硫黄末,新汲水调下二钱,良久,或寒一起,或热一起,更看紧慢再服,汗出瘥。



〔《活》〕返阴丹 治阴毒伤寒,心神烦躁,头疼,四肢逆冷。


硫黄(五两) 附子(炮,去皮脐) 干姜(炮) 桂心(各半两) 硝石(另研) 太阴玄精石(另研。各二两)


上用生铁铫,先铺玄精末一半,次铺硝石末一半,中间下硫黄末,又着硝石一半,盖硫黄,却以玄精石末盖上,用小盏合著,用三斤炭火烧令得所,勿令烟出,细研似面,后三味捣罗为末,与前药同研令匀,软饭和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煎艾汤下,频服,汗出为度,病重则三十丸。此方甚验,喘促与吐逆者,入口便住,又服此药三五服不退者,更于脐下一寸灸之,须是昼夜大段不住手灸,不限多少壮数灸之,艾炷勿令小,小则不得力。若其人手足冷,少腹硬,即于脐下两边各开一寸,各安一道,三处齐下火灸之,仍与当归四逆汤,并返阴丹,亦须频服。内外通透,方得解。若迟误即死矣。又若阴症,加以少腹不通,及阴囊缩入,少腹绞痛欲死者,更于脐下二寸石门穴急灸之,仍须与返阴丹、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慎勿与寻常利小便冷滑药。


火焰散 治伤寒恶候。


舶上硫黄 黑附子(去皮,生用) 新腊茶(为细末,各一两)


上为细末,先用好酒一升,调药摊入新碗中,于火上荡干,合在瓦上,每一碗下烧熟艾一拳大,以瓦 起,无令着火,直至姻尽候冷,即括取研入瓷盒内盛,每服二钱,酒一盏,共煎七分,有火焰起,勿讶。伤寒阴毒者,四肢冷,脉沉细,或吐泻,五心烦躁,胸中结硬,或转早,伏阴在内,汤水不得下,或无脉,先吃一服,如吐,却更进一服。服后心中热,其病已瘥。下至脏腑中,表未解者,浑身壮热,脉气洪大,便宜用发表药。或表解者,更不发热,便得眠睡,浑身有汗,若少有痞结,脉实,方可用下膈行脏腑药,渐用调和元气,补治脾胃汤散。服此药三服不应者,不可治也。



〔《本》〕阴毒沉困之候,与前后渐染之候皆同,而更加沉重,六脉附骨,取之方有,按之即无,一息八至以上,或不可数。至此则药饵难为功矣,但于脐下灼火艾如枣大,三百壮以来,手足不和暖者,不可治也。倘复和暖,以前硫黄及热药助之。若阴气散,阳气来,则渐减热药而和治之,以取瘥也。



〔《活》〕治阴虚阳脱,体冷无脉,气息欲绝,不省人事,及伤寒阴厥,百方不效者。用葱以索缠如臂大,切去根及叶,惟存白长二寸许,如大饼样,先以火协一面,令通热,勿令着火,乃以热面熨病患脐上连脐下,又以熨斗满贮火熨之,令葱饼中热气郁入肌肉中,须更作三四饼,一饼坏不可熨,又易一饼,良久病患当苏,手足温,有汗即瘥,更服四逆汤以温其内。



〔海〕治阴症诸药不效,并汤水不下,身冷脉绝,气息短,不知人。用葱白熨法,莫若用酽醋拌麸皮炒熟,注布袋中,蒸熨,比上法尤速。


代灸涂脐膏


附子 马蔺子 蛇床子 吴茱萸 肉桂(各等分)


上为细末,可用白面一匙,药末一匙,生姜自然汁煨成膏,摊纸上,圆三寸许,贴脐下关元、气海,自晚至晓,其火力可代灸百壮。腰痛亦可贴之。一法,用丁香、荜茇、干姜、牡蛎烧灰,放手心中,以唾津调如泥,以手掩其阴,至暖汗出为度。


阴毒伤寒,四肢逆冷者,用吴茱萸不拘多少,为细末,温酒和匀,生绢袋盛之,热熨脚心,令通畅愈。若以汤煎温药渫洗,以接四肢亦可。


《本》治阴中伏阳,破阴丹。


硫黄 水银(各一两) 陈皮 青皮(各半两)


上将硫黄先入铫子内熔开,次下水银,用铁杖子打匀,令无星,倾入黑茶盏内,细研,入二味,用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如烦躁,冷盐汤下。阴症,艾汤下。良效。


有人初得病,四肢逆冷,脐下筑痛,身疼如被杖,盖阴症也,急服金液、破阴、来复等丹,其脉遂沉而滑。沉者阴也,滑者阳也,病虽阴症而见阳脉,有可生之理,仲景所谓阴病见阳脉者生。仍灸气海、丹田百壮,手足温温,阳回得汗而解。或问滑沉之状,如何便有生理?予曰∶仲景云∶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名曰滑。古人论脉滑,虽曰往来前却,流利旋转,替替然与数相似,仲景三语而足也。此三字极难晓。翕,合也,言张而复合也,故曰翕为正阳;沉,言忽降而下也,故曰沉为正阴,方翕而合,俄降而沉;奄,为忽忽间。仲景论滑脉可谓谛当矣。其言皆有法,故读者难晓,宜细思之。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