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咽喉

《陈氏幼科秘诀》:咽喉

《慈幼新书》:咽喉

《痘疹心法要诀》:咽喉

《古今医案按》:咽喉

《古今医鉴》:咽喉

《急救广生集》:咽喉

《金匮翼》:咽喉

《景岳全书》:咽喉

《立斋外科发挥》:咽喉

《临证指南医案》:咽喉

《经络考》:咽喉

《灸法秘传》:咽喉

《万病回春》:咽喉

《卫生易简方》:咽喉

《续名医类案》:咽喉

《血证论》:咽喉

《也是山人医案》:咽喉

《医述》:咽喉

《医学纲目》:咽喉

《医学见能》:咽喉

《医学摘粹》:咽喉

《医学摘粹》:咽喉

《四圣心源》:咽喉

《医碥》:咽喉

《医碥》:咽喉

《邵兰荪医案》:咽喉

《医宗金鉴》:咽喉

《张氏医通》:咽喉

《张聿青医案》:咽喉

《证治汇补》:咽喉

《证治准绳·幼科》:咽喉

《证治准绳·幼科》:咽喉

《证治准绳·杂病》:咽喉

《针灸聚英》:咽喉

喉痹是风毒之气客于喉间,与血气相结而成肿塞。水浆不可下,甚者脓溃,名缠喉风。


毒攻心腹而死,攻心则闷懊,闷懊则死矣。或为单双乳蛾,最为急症,多属痰热。先用吐法,甚者针刺去毒血,服甘桔汤。


甘桔汤


甘草 桔梗 元参 连翘 防风 荆芥


咽喉与肺胃相接,为出入枢要,种种之症,与大人不同。大抵由热毒蕴积,致生风痰,壅滞不散,为疮为肿,甚至吐咽不通,治宜桔梗汤。或牛蒡子汤,先去风痰,然后解其热毒,次则以上清丸时时噙化服之亦佳。


肉鹅者,太阳少阴之火,为风寒壅遏,关隘不通,留连发肿,痰涎稠浊,疼痛难堪,用大乌梅一个去核,纳入蜗牛一条,灰火煨透碾末,刺破鹅肿点之,或服清道汤、山豆根汤。先天虚弱火泛者,巴戟汤俱效。


喉癣者,风火郁滞喉间,蒸湿生虫,或疼或痒,干燥枯涸,甚至面红耳热而不可忍,百部汤治之,苡仁汤调之。


牛蒡子汤 治风热上壅,咽喉肿痛,或生乳鹅。


元参 升麻 黄芩 桔梗 木通 甘草 犀角(镑) 大力子


桔梗汤 咽喉微觉肿痛,声破难语神效。


桔梗 甘草 黄芩 当归 麻黄 桂枝 白僵蚕 马勃


上清丸 咽喉肿痛,痰涎壅塞妙方。


薄荷(一斤) 川芎 防风(各二两) 桔梗 砂仁(各五钱) 甘草(四两)


蜜丸弹子大,不拘时噙服,卧时更佳。


清道汤


花粉 元参 柴胡 芍药 甘草 麻黄 桔梗 山豆根


陈远公破隘汤即此。


山豆根汤


射干 麦冬 花粉 甘草 元参 山豆根


巴戟汤


熟地 茯苓 巴戟 麦冬 五味子


程汉章曰∶少阴之火,直如奔马,非借降泄,何以引而归元?此方加入牛膝、泽泻、山萸尤妙。


百部汤


白微 紫菀 百部 元参 麦冬 甘草 五味子 大力子 白芥子


苡仁汤


熟地 麦冬 苡仁 山萸 桑皮 贝母 生地 甘草


远公曰∶服百部汤虫死,服苡仁汤火息,更入肉桂数分,服二剂,不再发。


玉露汤 治初生喉肿。


陈茶叶 川黄连 荆芥穗 薄荷 甘草


吹药方


胆矾 牛黄 冰片 皂角灰(各一分) 麝(五厘)


玉锁匙 治风热喉闭,并缠喉风。


硼砂 僵蚕(各一钱) 焰硝(一钱五分) 冰片(三厘)


碾细盛固,临用取出,吹喉中甚效。


京师中一医,持秘方丸药治喉闭,获利其广。惟用拭面肥皂,金箔为衣,偶为翁曙公识破,遇江湖无药处,以此灌之,稠痰尽吐,危症立苏。


咽喉以下十六门,名曰襟症,指孩抱中言也。然余治法,则自初生至少壮,广为设立焉。若夫虚劳相火炽甚,致喉齿耳目等症者,载余医贯别裁中,始不及。


咽喉之地司出入,毒火冲炽痛难堪,内用甘桔利咽剂,外吹牛黄散即安。


【注】咽者,饮食之道;喉者,呼吸之门,乃最紧要之处。若痘毒不能发越于外,火热壅塞膈间,上冲咽喉,则或肿痛、或哑呛,甚而不能呼吸,饮食难入。速用加味甘桔汤治之。或用加减利咽解毒汤,外用牛黄散吹入肿处。


加味甘桔汤(方见失音)


利咽解毒汤


防风 山豆根 麦冬(去心) 牛蒡子(炒) 黑参 苦桔梗 生甘草 绿豆


水煎服。


【方歌】利咽解毒用防风,山豆根与麦门冬,牛蒡黑参苦桔梗,甘草绿豆共煎浓。


牛黄散


川黄连(生) 黄柏(生) 薄荷(各八分) 雄黄 火硝 青黛(各二分半) 牛黄 冰片 硼砂 朱砂(各一分)


共为细末,每用少许,吹患处。


罗谦甫治征南元帅不邻吉歹.年七旬.春间东征.南回至楚邱.因过饮.腹痛肠鸣自利日夜约五十余行.咽嗌疼痛.耳前后赤肿.舌本强.涎唾稠粘.欲吐不能出.以手曳之方出.言语艰难.反侧闷乱.夜不能卧.罗诊得脉浮数.按之沉细而弦.即谓中丞粘公曰.仲景云.下利清谷.身体疼痛.急当救里.后清便自调.急当救表.救里四逆汤.救表桂枝汤总帅今胃气不守.下利清谷.腹中疼痛.虽宜急治之.比之嗌咽.犹可少缓.公曰.何谓也.答曰.内经云.疮发于咽嗌.名曰猛疽.此病治迟则塞咽.咽塞则气不通.气不通则半日死.故宜急治.于是遂砭刺肿上.紫黑血出.顷时肿势大消.遂用桔梗、甘草、连翘、鼠粘子、酒黄芩、升麻、防风等分.每服约五钱.水煎清.令热漱之.冷吐出之.咽下恐伤脾胃.自利转甚.再服涎清肿散.声出.后以神应丸辛热之剂以散中寒.解化宿食而燥脾湿.丸者.取其不即施行.则不犯其上焦.至其病所而后化.乃治主以缓也.不数服.利止痛定后胸中闭塞.作阵而痛.复思灵枢有云.上焦如雾.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为气也.今公年高气弱.自利无度.致胃中生发之气.不能滋养于心胃.故闭塞而痛经云.上气不足.推之扬之.脾不足者.以甘补之.用异功散甘辛微温之剂温养脾胃.加升麻、人参.上升以顺正气.不数服而胸快.利痛止.内经云.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胜者夺之.随其攸利.万举万全.又曰.病有远近治有缓急.毋越其制度.又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此之谓也.


震按一人之病而有寒热两岐者.当分缓急后先施治.此案即是成例.断勿学混沌汤作一纲兜之计也.但凉解药漱而弗咽.恐亦无益.其涎清肿散者.想得力于砭刺耳.然今之喉证用刀者往往受害.此又气运及风土俱有不同所致.


〔附〕杨立之自广府通判归楚州.喉间生痈.既肿溃而脓血流注.日夕不止.寝食俱废医生束手.适杨吉老赴郡.二子邀之至.熟视良久曰.不须看脉.已知之.然此疾甚异.须先啖生姜片一斤.乃可投药.否则无法也.语毕即出.其子有难色.曰.喉中溃脓痛楚.岂能食生姜.立之曰.吉老医术通神.其言不妄.试取一二片啖我.如不能进.屏去无害.遂食之.初时殊为甘香.稍复加至半斤许.痛处已宽.满一斤.始觉味辛辣.脓血顿尽.粥食入口.了无滞碍.明日.招吉老谢而问之.曰.君官南方.多食鹧鸪.此禽好啖半夏.久而毒发.故以姜制之.今病源已清.无服他药.


一人咽喉间生肉.层层相叠.渐渐肿起.有窍出臭气.用臭橘叶煎服而愈.


一人但饮食.若别有一咽喉.斜过膈下.径达左胁.而作痞闷.以手按之.则沥沥有声以控涎丹十粒服之.少时痞处热.作一声.转泻下痰饮二升.再食正下而达胃矣.


江应宿治一人.悬中下而赤.皆以为热.遍施凉药不效.此中气虚.用补中益气而愈.


马铭鞠治倪仲昭.患喉癣.邑中治喉者遍矣.喉渐渐腐去.饮食用粉面之烂者.必仰口而咽.每咽.泣数行下.马曰.此非风火毒也.若少年曾患霉疮乎.曰未也.父母曾患霉疮乎.曰.然.愈三年而得我.马以为此.必误服升药之故.凡患此疮者.中寒凉轻粉之毒.毒发于身.升药之毒.毒发于愈后所生子女.毒深者且延及于孙若甥.倘不以治结毒之法治之.必死.以甘桔汤为君.少入山豆根、龙胆草、射干.每剂用土茯苓半斤浓煎.送下牛黄二分.半月而痊.竟不用吹药.后询知伊芳父母.果服升药愈.愈后曾口碎.故遗毒如此之烈也.


景岳治一来宅女人.年近三旬.患虚损.更兼喉癣疼痛.多医罔效.张诊其脉.则数而无力.察其证.则大便溏泄.问其治.则皆退热清火之剂.然愈清火而喉愈痛.因知其本非实火.而且多用寒凉.以致肚腹不实.总亦格阳之类也.遂专用理阴煎及大补元煎之类.出入间用.不半月而喉痛减.不半年而病全愈.


又治王蓬雀.年出三旬.患喉痹.十余日.头面浮大.喉颈粗极.气急声哑.咽肿口疮痛楚之甚.一婢倚背.坐而不卧者累日矣.及察其脉.则细数微弱之甚.问其言.则声微似不能振者.询其所服之药.则无非芩、连、知、柏之属.此盖以伤阴而起.而复为寒凉所逼.以致寒盛于下.而格阳于上.即水饮之类俱已难入.而尤畏烦热.张曰危哉.再迟半日必不救矣.遂与镇阴煎.以冷水顿冷.徐徐使咽之.用毕一煎.过宿而头项肿痛尽消如失继进五福饮.数剂而起.


震按古人喉证案无甚佳者.以上数条.亦取其不同者而选之.王蓬雀案治法最佳.然此人能受温补.故一剂即效.亦有投以温补而不效者.即阳证阴脉之死候也.未可谓景岳之法概能活人.余乡有戚许君.初起外感发热.继则左耳门生小疖.溃腐.认为 耳.敷以药.溃腐不退.通耳肿赤.延及头面皆肿赤.痛极汗大出.身热反得凉.颇能进食.似觉稍安.越三日.忽又发热.左耳前后连头面肿痛更甚.渐神昏谵语.盖因连日出门登厕.复受风邪所致.内外科皆以脉小而数.按之无力.虑其虚陷.余友李昆阳兄至.曰.是为耳游风.非致命之疮.重复冒风.故现险象.外敷以药.内用大剂风药散之.而肿痛与身热俱退.惟神昏谵语不减.两日后.昏谵更甚.汤粥入口即吐.手足厥冷.呃逆不止.势又危极.李以箸抉其口视之.则咽喉腐烂.悬雍赤紫肿大.如茄子下坠.脉仍细数.右手尤软.乃曰.连日不食胃气大虚.故呕且呃.命以白米三升.大锅煮粥.取锅面团结之粥油与食.遂纳而不吐.


复用药搅洗喉间之腐秽.随以石膏四五两.竹叶一大把.煎汤与漱.且服.服竟夜.神昏稍醒.呃止厥回.又进大剂芩、莲、白虎、栀、翘等药.数日得愈.此与景岳之案冰炭相反.因思凡为医者.读古人书.断不可执其一说.自以为是也.



两寸脉浮洪而溢者,喉痹也。脉微而伏者,死。



夫喉以候气,咽以咽物。咽则通水谷,接三脘以通胃。喉有九节,通五脏以系肺,并行两异,气谷攸分,诸脏热则肿塞不通,腑寒则缩而硬,硬如有物,常欲痒痛多涎唾,皆使喉闭,风燥亦然。若夫卒然肿痛,水浆不入,语言不通,死在须臾,诚可惊骇。其会厌两旁肿者,俗谓之双乳蛾,易治;会厌一边肿者,谓之单乳蛾,难治。古方通谓之喉痹,皆相火之所冲逆耳。



治宜先大涌其痰,或以铍针刺其肿处,此急则治其标之法也,内当从治,而以桔梗、甘草、玄参、升麻、防风、羌活、荆芥、人参、白术,茯苓之类,少加干姜、附子等药为向导,徐徐频服,不可顿服。切不可骤用寒凉之药而正治之,非徒无益,而且促其死矣。


单乳蛾 双乳蛾 喉闭 双喉闭 子舌胀 木舌胀 缠喉风 走马喉盖因湿气上行,转于喉之两旁,近外肿作,以其形似乳蛾,一为单,二为双。其乳蛾差小者,名喉闭,热结于舌下,复生一小舌子,名子舌胀。热结于舌中,舌为之肿,名木舌胀,木者,强而不柔和也。热结于咽喉,肿绕于外,且麻且痒,肿而大者,名缠喉风。喉闭暴发暴死者,名走马喉风。


喉闭之症,其人胸膈素有痰涎,或因饮酒过度,或因忿怒失常,或因房事不节而发作也,何则?饮酒过度,是胃火动也;忿怒失常,是肝火动也;房事不节,是肾火动也。火动痰上而为痰热,燔灼壅塞于喉嗌之间,所以内外肿痛,而水浆不入也。治疗之法,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则用丸散以吐痰散热,治本用汤药以降火补虚。



甘桔汤


甘草 防风 荆芥 薄荷 黄芩(各一钱) 桔梗(三钱) 加玄参(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频频噙咽。


咳逆,加陈皮。咳嗽,加知母、贝母。咳发渴,加五味子。唾脓血,加紫菀。肺痿,加阿胶。面目肿,加茯苓。呕,加半夏、生姜。少气,加人参、麦门冬。肤痛,加黄 。目赤,加栀子、黄连,咽痛,加鼠粘子、竹茹。声哑,加半夏、桂枝 疫毒头痛肿,加鼠粘子、大黄、芒硝。胸膈不利,加枳壳。


心胸痞,加枳实。不得卧,加栀子。发斑,加防风、荆芥 酒毒,加干姜、陈皮之类。


清咽利膈散〔批〕(按此方治咽痛清火之剂)


连翘 黄芩 栀子 薄荷 防风 荆芥 桔梗 玄参 黄连 大黄 金银花 牛蒡子 朴硝 甘草


上锉一剂,水煎服。


绵球散(王伯泉传)


草乌(一个,重一钱,余药各一钱,生) 胡椒 荜茇 红豆 细辛 牙皂上为末,用乌梅去核,拈作饼,包药末在内,仍以药末掺之,以绵裹缚筋头上,先用鹅翎管,削针刺破,将绵球蘸淡醋缴喉中患处,去痰为度。如牙关不开,先用开关散搐鼻,嗅涕即开。


开关散


用杨梅树皮,向东者晒干,去粗皮为末,吹鼻中,喷嚏为验。


金锁匙(秘方)


朱砂(三分三厘) 硼砂(一分二厘) 枯矾(一分六厘) 雄胆(一分) 焰硝(一分)片脑(一分)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竹筒吹入喉中。


春风散 治咽喉肿痛,缠喉风闭塞。


腊月初一日,取猪胆五、六个,用僵蚕、黄连俱锉,朴硝、白矾、青黛俱各五钱,装入胆内,缚定,用青纸裹了,将地掘一方坑,长、阔一尺,上用竹竿横吊,以胆悬定于内,候至立春日取出,置当风处吹干,去皮以药研末,密收吹喉。


吹喉散(宋举人传)〔批〕(按此方止痛外治之剂)


壁钱(烧存性) 枯白矾 发灰上各等分,研末吹喉。


清火补阴汤 治虚火上升,喉痛,并喉生疮,喉闭热毒,最能降火补虚。


当归(一钱) 川芎(一钱) 白芍(一钱二分) 熟地黄(一钱二分) 黄柏(一钱,童便炒) 知母(一钱,生用) 天花粉(一钱) 甘草(一钱) 加玄参(三钱)


上锉一剂,水煎,入竹沥,温服。


通隘散(方外人传) 喉痛生疮声哑。


白硼砂(二钱) 孩儿茶(一钱) 蒲黄(六分) 青黛(一钱) 牙硝(六分) 枯矾(六分) 片脑(二分) 黄连(五分,末) 滑石(一钱) 寒水石(一钱) 黄柏(五分,末)


上共为末,以苇筒,药少许,吹入喉中,即效。


清上丸(太医院传)〔批〕(按此方治阴虚咽痛之剂) 治喉中热毒肿痛,喉闭,乳蛾等证。


雄胆(一钱) 雄黄(五分) 硼砂(一钱) 薄荷叶(五钱) 青盐(五分) 胆矾(少许)


上为细末,炼化白砂糖为丸,如鸡头子大,卧时舌压一丸,自化入喉,神效。


清音散 治声音不清。


诃子(三钱,半生半泡熟) 木通(二钱,半生半泡熟) 桔梗(生用) 甘草(三钱,半生半炙)


上锉,水煎,用生地黄捣烂,入药贴。


钱笛丸〔批〕(按此方治失声之剂) 治声失音,或不清。


当归(一两) 生地黄(一两) 熟地黄(一两) 天门冬(盐炒,五钱) 黄柏(一两,蜜炙) 麦门冬(五钱,盐炒) 知母(五钱) 人参(三钱) 白茯苓(一两,去皮)


诃子(五钱) 阿胶(五钱) 乌梅(十五个) 人乳(一碗) 牛乳(一碗) 梨汁(一碗)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黄豆大。每服八十丸,诃子汤下,或萝卜汤下亦可。


驱风解毒散 治 腮肿痛。


防风 荆芥 羌活 连翘 牛蒡子 甘草(各等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频服,外用后方敷药。


赤豆散


赤小豆为细末,醋调敷肿处,恐毒瓦斯入喉难治。


白灰散〔批〕(按此方治 腮之剂)


锻石不拘多少,炒七次,地下窨七次,醋调敷肿处,立消。


咽喉卒肿 食饮不通,米醋和黄柏末敷之,冷即易。(《肘后方》)


咽喉肿痛 牙皂(去皮)米醋浸,炙七次,勿令大焦,为末,每吹少许入咽,吐涎即止。(《圣济总 》)


一方,用山豆根(三钱)醋磨汁、含之追涎即愈。(《斗门方》)


咽喉肿烂 硼砂 玄明粉 僵蚕(各一钱) 冰片(一分) 共研细末,以纸管吹五六分,入喉立愈。若时邪传染者,再加雄黄(三分)、朱砂(五分),无不效验。(《青浦李氏刊方》)


喉肿闭塞勺水不能下 附子(一个) 破故纸(五钱) 共研末,调如糊作膏,布摊如膏药,大如茶钟,贴脚心中央,以火烘之,一时辰,喉即宽而开一线路,可以服药。(《雷公活人 》)


急救喉风 壁 窠数个,瓦上焙干,研细吹之,血散痰消立愈。(《传家宝》)


缠喉风 缠喉风者,热结于喉,肿绕于外,且麻且痒也。用牵牛鼻绳烧灰吹之,甚效。(《李时珍方》)


一方,用淡白梅一个(去核),将蜒蚰(一条)嵌在梅内,含之即瘥。(《集效方》)


缠喉风双乳蛾绝妙立验方 用榆树上出过 毛窠(一个),剪病患指甲脚爪。如左边乳蛾,剪其左手左脚甲,右边乳蛾,剪其右边手甲足甲,若双乳蛾,左右皆剪。用食盐少许,同入窠内, 过为末,吹入患处,以手指拍其后项,视其所患,在左拍左,在右拍右,两边皆患,两边皆拍,实时破溃,痰血并出。(《王肯堂方》)


通关散(治乳蛾并喉内一切热毒) 胆矾(二钱) 硼砂(一钱) 共为末,入青鱼胆内,阴干,研极细,加山豆根(一钱),瓷器收贮。吹患处,流涎即愈。(《奇方类编》)


乳蛾喉痹 乌龙尾(梁上倒挂尘也) 枯矾 猪牙皂荚 以盐炒黄(各等分),为末,或吹或点,皆妙。(《濒湖方》)


走马喉痹 以鹅翎蘸灯窝油扫之,取吐则效。(《苏沈良方》)


喉癣喉风 黄柏末 百草霜(各五分) 雄鹅胆(二个) 青鱼胆(枯矾收)五个 毛窠内有虫者(烧存性一两) 共为细末吹之。(《传心 》)


咽喉诸药不效 丹溪云∶此非喉症,乃是鼻中生一条红线,如发悬一黑泡,大如樱珠,垂挂到咽门而止。口中饮食不入,用土牛膝根独条肥大者捣碎,入好醋三五滴,同打细,滴入鼻中二三点,即系断珠破,吐出瘀血,立安。(《赤水玄珠》)


熏鼻法 咽喉闭结,汤药不通,有形之物已难下咽,必取无形之气,从鼻而入。用巴豆压油纸上,取油纸捻成条子点灯,吹灭,以烟熏鼻,使口鼻流涎,牙关自开。(《类案》)


刺喉法 乳蛾诸症,在关上者,必有血泡,用喉针或笔管,点破即宽。在关下不见者,难治,用芦管削尖,令病患含水一口,从鼻孔放管,进击一下,出血,甚妙。(《汇补》)


刺少商穴及探吐法 喉症杀人最速。救治者,急将病患两臂紧捋数十捋,使血聚大指上,用油头绳扎住指根,针刺少商穴(在手大拇指甲外离甲一分许,出血),如放痧一般,两手皆然。其甚者,十指俱刺之,一面以鹅毛蘸桐油,或灯盏油探喉中,引其吐去痰涎,即咽生萝卜汁,其喉自宽。或用矾汤探吐,亦佳。(《经验乩方》)


附∶分别治法 初起便觉怕冷畏风,头痛身热者,此有表邪,矾汤酸涩不可服,尤大忌梅子,误服酸敛,便难挽回。如无表邪,方可服蜒蚰、梅子,然不若一起便咽生萝卜汁为妙。再遇喉痹,早晚嚼生萝卜数片,可免此患。(同上)


咽者,咽也。喉者,候也。咽接三脘以通胃,故以之咽物;喉通五脏以系肺,故以之候气。


气候谷咽,皎然明白。《千金》谓喉咙主通利水谷之道,咽门主通脏腑津液神气,误也。


喉以纳气,故曰喉主天气。咽以纳食,故曰咽主地气。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谓心主,一阳为三焦,二脉并络于喉,气热内结,故为喉痹。


喉风喉痹,皆由膈间素有痰涎,或因七情不节而作,火动痰上,壅塞咽喉,所以内外肿痛,水浆不入,言语不出,可谓危且急矣。


两寸之脉,浮洪而溢者,喉痹也。脉微而伏者死。


热结咽喉,肿绕于外,且麻且痒,肿而大者,名缠喉风。缠喉风之症,先两日胸膈气紧,出气短促。忽然咽喉肿痛,手足厥冷,气闭不通,顷刻不治。缠喉风多属痰水,其咽喉内外皆肿者是也。


喉痹之症,宜速用针法、吐法以救之。若悬雍垂,则不可刺破,刺则杀人。悬雍者,生于上 ,音声之关也。脏腑伏热,上冲咽喉,则悬雍肿长下垂也。


乳蛾,俗名也。古方通谓之喉痹。以一边肿者为单蛾,两边肿者为双蛾。然双蛾易治,单蛾则难治。


嗌痛者,咽门不能纳谷与唾,而地气闭塞也。喉痹咽痛者,咽喉俱病,天地之气并闭塞也。盖病喉痹者,必兼咽痛,病咽痛者,不必兼喉痹也。


凡咽喉痹,不可纯用凉药,目前取效。上热未除,中寒复起,毒瓦斯乘虚入腹,胸前高肿,上喘下泄,手足厥冷,爪甲青紫,七日后全不食,口如鱼口者死。


经义


《忧恚无言篇》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详前声喑门)《阴阳别论》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厥论》曰∶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


《经脉篇》曰∶足阳明之别,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瘁喑。三焦,手少阳也。是动则病嗌肿喉痹。小肠,手太阳也。是动则病嗌痛颔肿。肾,足少阴也。是所生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


《骨空论》曰∶督脉为病嗌干。


《五音五味篇》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


《脉解篇》曰∶厥阴所谓甚则嗌干热中者,阴阳相薄而热,故嗌干也。


《奇病论》曰∶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


《杂病篇》曰∶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


《杂病篇》曰∶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


《热病篇》曰∶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


《缪刺论》曰∶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足下中央之脉各三 。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六元正纪大论》曰∶少阳司天,三之气,喉痹目赤,善暴死。少阴司天,嗌干肿上。


《至真要大论》云∶岁太阴在泉,嗌肿喉痹。太阳在泉,寒淫所胜,民病嗌痛颔肿。太阴之胜,喉痹项强。少阳司天,客胜则丹疹外发,喉痹头痛嗌肿。


论证(共三条)


喉痹一证,在古方书虽有十八证之辩,而古人悉指为相火。然此证虽多由火,而复有非火证者,不可不详察也。盖火有真假,凡实火可清者,即真火证也;虚火不宜清者,即水亏证也;且复有阴盛格阳者,即真寒证也。故《内经》曰∶太阳在泉,寒淫所胜,民病嗌痛颔肿,其义即此。何后人之弗究也。


喉痹所属诸经,凡少阳、阳明、厥阴、少阴皆有此证,具列如前,但其中虚实各有不同。盖少阳、厥阴为木火之脏,固多热证,阳明为水谷之海,而胃气直透咽喉,故又惟阳明之火为最盛。欲辩此者,但察其以情志郁怒而起者,多属少阳厥阴;以口腹肥甘,辛热太过而起者,多属阳明。凡患此者,多宜以实火论治。至若少阴之候,则非此之比。盖少阴之脉络于横骨,终于会厌,系于舌本。凡阴火逆冲于上,多为喉痹,但少阴之火,有虚有实,不得类从火断。若果因实火,自有火证火脉,亦易知也;若因酒色过度,以致真阴亏损者,此肾中之虚火证也,非壮水不可;又有火虚于下,而格阳于上,此无根之火,即肾中之真寒证也。非温补命门不可。凡此诸经不同,而虚实大异,皆后人所罕知者,独《褚氏遗书》有上病察下之说,诚见道之言也。


咽喉证,总谓之火,则名目虽多,似有不必尽辩者,然亦有不可不辩者。如单乳蛾、双乳蛾,及缠喉风之有不同也。盖肿于咽之两旁者为双蛾,肿于一边者为单蛾,此其形必圆突如珠,乃痈节之类结于喉间,故多致出毒,或宜刺出其血而愈者。若缠喉风则满片红肿,多不成脓,亦不必出血,但使火降,其肿自消,此其所以有异,而治之当有法也。


论治(共九条)


一、火证喉痹,悉宜以抽薪饮主之。火不甚者,宜徙薪饮主之。凡肝胆之火盛者,宜以芍药、栀子、龙胆草为主。阳明胃火甚者,宜以生石膏为主。若大便秘结不通,则宜加大黄、芒硝之属,通其便而火自降。凡火浮于上,而热结于头面咽喉者,最宜清降,切不可用散风升阳等剂。盖此火由中,得升愈炽。经曰∶高者抑之,正此之谓。非火郁宜发,及升阳散火之义。学人于此,最当体察,勿得误认其面目。凡外治火证肿痛之法宜以木别子磨醋,用鹅翎蘸搅喉中,引去其痰。或另少和清水,免其太酸。时时呷嗽喉中,不可咽下,引吐其痰为更善。漱后以代匙散吹之。仍内服煎药,自无不愈。凡火壅于上,而食物之治,最宜悉尼浆、绿豆饮之属为妙。若南方少梨之处,或以好萝卜杵汁,和以清泉,少加玄明粉,搅匀徐徐饮之,既可消痰,亦可清火。凡单双乳蛾,若毒未甚,脓未成者,治之自可消散。若势甚而危者,必须砭出其血,庶可速退。此因其急,亦不得已而用之也。又古法用三棱针刺少商穴出血,云治喉痹立愈。


阴虚喉痹,其证亦内热口渴喉干,或唇红颊赤,痰涎壅盛,然必尺脉无神,或六脉虽数而浮软无力,但察其过于酒色,或素禀阴气不足,多倦少力者,是皆肾阴亏损,水不制火而然。火甚者,宜滋阴八味煎、加减一阴煎之类主之。火微而不喜冷物,及大便不坚,小便不热者,宜六味地黄汤、一阴煎之类主之。若因思虑焦劳,兼动心火者,宜二阴煎主之。


格阳喉痹,由火不归元,则无根之火客于咽喉而然,其证则上热下寒,全非火证。


凡察此者,但诊其六脉微弱,全无滑大之意,且下体绝无火证,腹不喜冷,即其候也。盖此证必得于色欲伤精,或泄泻伤肾,或本无实火,而过服寒凉,以伤阳气者,皆有此证。速宜用镇阴煎为上,八味地黄汤次之,或用蜜附子含咽亦妙;若再用寒凉,必致不救。


阳虚喉痹,非喉痹因于阳虚,乃阳虚因于喉痹也。盖有因喉痹而过于攻击,致伤胃气者,有艰于食饮,仓廪空虚,亦伤胃气者。又有气体素弱,不耐劳倦而伤胃气者。凡中气内虚,疼痛外逼,多致元阳飞越,脉浮而散,或弱而涩,以致声如鼾睡,痰如拽锯者,此肺胃垂绝之候,速宜挽回元气,以人参一味浓煎,放心徐徐饮之。如痰多者,或加竹沥姜汁亦可。如迟,多致不救。如作实火治之,则祸如反掌。


喉癣证,凡阴虚劳损之人,多有此病。其证则满喉生疮,红痛久不能愈,此实水亏虚火证也。宜用前阴虚喉痹之法治之。若多咳嗽肺热,宜以四阴煎之类主之。若满喉生疮,破烂而痛者,宜用牛黄益金散吹敷之,仍内服滋补真阴之剂,自可全愈。


瘟毒喉痹,乃天行瘟疫之气,其证则咽痛项肿,甚有颈面头项俱肿者。北方尤多此病,俗人呼为虾蟆瘟,又名颅 瘟,亦名大头瘟。此湿热壅盛,最凶之候。宜清诸经之火,或泻阳明之热,当察缓急而治之。东垣有普济消毒饮,专治瘟毒喉痹,百发百中。


锁喉风证,时人以咽喉肿痛,饮食难入,或痰气壅塞不通者,皆称为锁喉风,而不知有真正锁喉风者,甚奇甚急,而实人所未知也。余在燕都,尝见一女子,年已及笄,忽一日于仲秋时,无病而喉窍紧涩,息难出入,不半日而紧涩愈甚。及延余视,诊其脉,无火也。问其喉,则无肿无痛也。观其貌,则面青瞠目不能语也。听其声,则喉窍之细如针,抽息之窘如线,伸颈挣命求救,不堪之状,甚可怜也。余见而疑之,不得其解,然意谓风邪闭塞喉窍,非用辛温不能解散。遂以二陈汤加生姜煎而与之,毫忽无效。意复用独参汤以救其肺,然见其势危若此,恐滋怨谤,终亦未敢下手。他医见之,亦但束手而已。如此者,一日夜而殁。后又一人亦如此而殁。若此二人者,余至今莫识其所以病,此终身之疑窦,殊自愧也。然意必肺气竭绝而然,倘再有值此者,恐非独参汤决不能救。故笔诸此,以俟后之君子虚心详酌焉。


杨梅结毒,有喉间溃烂作痛,久而不愈者,此非喉痹之属,乃杨梅疮毒也。宜仙遗粮汤。甚者,宜以土茯苓煎汤吞五宝丹。


诸物哽于喉中,或刺或骨,必有锋芒之逆,所以刺而不下。凡下而逆者,反而上之则顺矣。故治此者,当借饮食之势,涌而吐之,使之上出,则如拔刺之捷也。若芒刺既深,必欲推下,非惟理势不能,必且延迟,或食饮既消,无可推送,以致渐肿,则为害非细矣。


凡诸骨鲠,或以饧糖一大块,满口吞而咽之;或用韭菜煮略熟,勿切,吞下一束,即裹而下,亦妙。


述古(共二条)


张子和曰∶喉痹病,大概痰火所致。急者,宜吐痰,后复下之。上下分消而愈。又甚者,以针刺去血,然后用药吐下,此为治之上策。若人畏惧而委曲旁求,瞬息丧命。治喉痹之火,与救火同,不容少待。《内经》曰∶火郁发之。发,散也,吐中有发散之义,出血者,亦发散之端也。治斯疾者,毋执缓方、小方而药之,曰∶吾药乃王道,不动脏腑。若幸遇疾之轻者而获愈,疾之重者循死矣,岂非误杀也耶。


庞氏曰∶伏气之病,古方谓之肾伤寒,谓非时有暴寒中人,毒瓦斯伏于少阴经,始初不病,旬月乃发,脉微弱,法当以伤寒治之。非喉痹之病也。次必下痢。愚按∶此证亦所尝有,是必以少阴、少阳之火令,太阳之寒令,太阴之湿令,而复兼风寒之邪者,皆有此证。故治此者,不必治喉痹,但治外邪,其喉自愈。即如新方诸柴胡饮,及散阵诸方,皆可随宜酌用。


格阳喉痹新按


余友王蓬雀,年出三旬,初未识面。因患喉痹十余日,延余诊视。见其头面浮大,喉颈粗极,气急声哑,咽肿口疮,痛楚之甚,一婢倚背,坐而不卧者,累日矣。及察其脉,则细数微弱之甚。问其言,则声微似不能振者。询其所服之药,则无非芩、连、栀、柏之属。此盖以伤阴而起,而复为寒凉所逼,以致寒盛于下,而格阳于上。即水饮之类俱已难入,而尤畏烦热。余曰∶危哉,再迟半日,必不救矣。遂与镇阴煎,以冷水顿冷,徐徐使咽之。用毕一煎,过宿而头项肿痛尽消如失。余次早见之,则 然一瘦质耳,何昨日之巍然也。遂继用五福饮之类,数剂而起。疑者,始皆骇服。自后,感余再生,遂成莫逆。


虚损喉癣新按


一、来宅女人,年近三旬,因患虚损,更兼喉癣疼痛,多医罔效。余诊其脉,则数而无力。察其证,则大便溏泄。问其治,则皆退热清火之剂。然愈清火而喉愈痛。察之既确,知其本非实火,而且多用寒凉,以致肚腹不实,总亦格阳之类也。遂专用理阴煎及大补元煎之类出入间用,不半月而喉痛减,不半年而病全愈。


小儿吞钉新按


一、王氏子,甫周岁,其母以一铁钉与之玩弄,不觉纳之口中,吞入喉间,其父号呼求救。余往视之,但见其母倒提儿足,以冀其出,口鼻皆血,危剧之甚。余晓之曰∶岂有倒悬可以出钉而能无伤命者哉?因速令抱正,遂闻啼声。余曰∶钉已下咽,不在喉矣。其父曰∶娇嫩之脏,安能堪此?但因其哀求之切,不得不允,姑以慰之,然计无从出,而逼索方药,顷刻数四。余只得静坐斋头,潜思熟计,亦无所得,乃取本草一玩,觊启其几。见所载曰∶铁畏朴硝。遂得一计,乃用活磁石一钱,朴硝二钱,并研为末,付其父。令以熬熟猪肉加蜜和调药末与之,于申末之顷尽吞之。至次早,其父匍匐阶前曰∶昨于三鼓时,忽解下一物,大如芋子,莹如 菜,润滑无棱,药护其外,拨而视之,则钉在其中矣。持以视余,乃京中钉鞋所用蘑菇钉也。其父索其方,并问其故。余曰∶所用者,芒硝、磁石耳。盖硝非磁石不能使药附钉,磁石非硝不能逐钉速出,非油则无以润,非蜜则未必吞。合是四者,则着者着,逐者逐,润者润,同功合力,裹护而出矣。公亦以为然否?其父手额称谢曰∶神哉!不可泯也,宜笔记之,以资后人之识焉。


附按


薛立斋治一妇人,咽间作痛,两月后始溃而不敛,遍身筋骨亦痛,诸药不应。先以土萆汤数剂而敛,更以四物汤倍加土茯苓、黄 ,二十余剂,诸证悉愈。又一弥月小儿,先于口内患之,后延于身,年余不愈。以土茯苓为末,乳汁调服,母以白汤调服,月余而愈。又一男子以生广疮,服轻粉稍愈,后复发,又服轻粉稍愈;继后大发,喉 溃蚀,与鼻相通,臂腿数枚如桃大,溃年余不敛。虚证悉具,投以萆 汤为主,佐以健脾诸药,月余而安。又一妇人,脸鼻俱蚀,半载不敛,治以前药而愈。按此方本治淫疮,味甘而利,善去湿热,和血脉。所以凡诸疮毒,皆宜用之,其效未可尽述。


咽喉论列方


抽薪饮(新寒三) 徙薪饮(新寒四) 土萆 汤(外一九九) 一阴煎(新补八) 二阴煎(新补十) 仙遗粮汤(外一九八) 五福饮(新补六) 独参汤(补三五) 六味地黄汤(补百二十) 四物汤(补八) 二陈汤(和一) 滋阴八味煎(新寒十七) 绿豆饮(新寒十四) 理阴煎(新热三) 加减一阴煎(新补九) 悉尼浆(新寒十六) 镇阴煎(新热十三) 普济消毒饮(寒十三) 五宝丹(外二百五) 四阴煎(新补十二) 牛黄益金散(因一八五) 蜜附子(因一八四)代匙散(新因四八) 大补元煎(新补一) 八味地黄丸(补一二一)


论外备用方


甘露饮(寒十) 加减八味丸(补一二二) 《直指》黄芩汤(寒百七 心肺热) 咽喉诸方(详因阵一七五至二百一止)


疼痛或寒热者,邪在表也,宜发散。肿痛痰涎壅盛者,邪在上也,宜降之。痛而脉数无力者,属阴虚,宜滋阴降火。肿痛发热便闭者,表里俱实病也,宜解表攻里。如证紧急,更刺患处,或刺少商穴。


一男子咽痛而脉数,以荆防败毒散加芩、连二剂稍愈,乃去芩、连,又二剂而愈。


一男子咽喉肿闭,牙关紧急,针不能入,先刺少商二穴,出黑血,口即开;更针患处,饮清


救。


一妇人咽喉肿痛,大小便秘,以防风通圣散一剂,诸证悉退;又荆防败毒散,三剂而安。常治此证,轻则荆防败毒散、吹喉散,重则用密钥匙,及刺患处,出血最效,否则不救。针少商二穴,亦可,不若刺患处之为神速耳。


一男子咽喉肿痛,脉数而实,以凉膈散,一剂而痛止;以荆防败毒散加牛蒡子,二剂而肿退;以荆防败毒散二剂,又以甘、桔、荆、防、玄参、牛蒡子,四剂而平。


一男子咽喉肿闭,痰涎壅甚,以胆矾吹咽中,吐痰碗许;更以清咽利膈汤,四剂而安。


一男子咽喉肿痛,药不能下,针患处,出紫血稍愈,以破棺丹噙之;更以清咽消毒散,服之而愈。


一男子咽喉干燥而痛,以四物汤加黄柏、知母、玄参、四剂稍愈,更以人参固本丸,一剂不再发。


一男子口舌生疮,服凉药愈甚,治以理中汤而愈。


一男子咽痛,午后益甚,脉数无力,以四物汤,加黄柏、知母、荆、防,四剂而愈;仍以前药,去荆、防加玄参、甘桔数剂,后不再发。


一弱人咽痛,服凉药,或遇劳愈甚,以补中益气汤加芩、连,四剂而愈;乃去芩、连,又数剂,不再发。常治午后痛,去芩连加知母、黄柏、玄参,亦效。


一老人咽痛,日晡尤甚,以补中益气汤加酒炒黄柏、知母,数剂而愈。


一男子乳蛾肿痛,脉浮数,尚未成脓,针去恶血,饮荆防败毒散,二剂而消。


一男子乳蛾肿痛,饮食不入,疮色白,其脓已成,针之,脓出即安。


一男嗌痈肿痛,脉浮数,更沉实,饮防风通圣散一剂,泻一次,势顿退;又荆防败毒散,二剂而消。


一男子咽喉肿痛,余欲针之,以泄其毒,彼畏针止,服药,然药既熟,已不能下矣;始急针患处,出毒血,更饮清咽消毒药而愈。


一患者,其色已绝,心头尚温,急针患处,出黑血即苏,如鲍符卿、乔侍御素有此证,每患皆以针去血即愈。


大抵咽喉之症,皆因火为患,其害甚速,须分缓急,及脓成否。若肿闭及壅塞者,死在反掌


须急针患处,否则不治。前人云∶治喉闭之火,与救火同,不容少待。又云∶走马看喉闭,信夫!治喉之方固多,惟用针有回生之功。


一男子口舌生疮,饮食不甘,劳而愈甚,以理中汤,治之顿愈。


一男子口舌糜烂,服凉药愈甚,脉数而无力,以四物加酒炒黄柏、知母、玄参,一剂顿退,四剂而痊。


一男子口舌生疮,脉浮而缓,饮补中益气汤加炮姜,更以桂末,含之即愈。


一男子患之,劳而愈甚,以前药加附子三片,二剂即愈。丹溪云∶口疮服凉药不愈者,此中焦气不足,虚火泛上,无制,用理中汤,甚则加附子。


一男子咽喉作痛,痰涎上壅,余欲治以荆防败毒散,加连翘、山栀、牛蒡子,彼自服甘寒降



荆防败毒散以散之;治之迟,或势重者,须刺少商穴。瘀血已结,必刺患处,亦有刺少商。


咽虽利而未全消者,必成脓也,然脓去即安。若有大便秘结者,虽经针刺去血,必欲以防风通圣散攻之,甘寒之剂,非虚火不宜用。


一妇人咽间作痛,两月后始溃,突而不敛,遍身筋骨亦痛,诸药不应,先以萆 汤,数剂而


身上,年余不愈,以萆 为末,乳汁调服,母以白汤调服,月余而愈。 一男子咽间先患,及于身,服轻粉之剂,稍愈;已而复发,仍服之,亦稍愈;后大发,上 溃蚀,与鼻相通,臂腿数枚,其状如桃,大溃,年余不敛;神思倦怠,饮食少思,虚证悉具,投以萆 汤为主,以健脾胃之剂,兼服之,月余而安。


一妇人患之,脸鼻俱蚀,筋骨作痛,脚面与跟各肿一块,三月而溃,脓水淋漓,半载不敛,治以前药亦愈。(萆 汤方见杨梅疮门)


一男子齿痛,脉数实便秘,用防风通圣散即愈。


一男子齿痛,而胃脉数而有力,以清胃散加石膏、荆防风,二剂而痊。


一男子齿痛甚,胃脉数实,以承气汤一剂即止。


一男子齿痛,脉浮无力,以补中益气汤,加黄连、生地黄、石膏治之,不复作。


一老人齿痛,午后即发,至晚尤甚,胃脉数而实,以凉膈散加荆芥、防风、石膏,一剂而瘳。


一妇人常口舌糜烂,颊赤唇干,眼涩作渴,脉数,按之则涩,此心肺壅热,伤于气血为患,


云∶妇人热劳者,由心肺壅热,伤于气血。气血不调,脏腑壅滞,热毒内积,不得宣通之所致也。其候心神烦躁,颊赤头痛,眼涩唇干,四肢壮热,烦渴不止,口舌生疮,神思沉昏,嗜卧少寐,饮食无味,举体酸疼,或时心怔,或时盗汗,肌肤日渐消瘦,故名热劳也。


附方


荆防败毒散(方见溃疡发热门)


清咽利膈汤 治积热咽喉肿痛,痰涎壅盛,或胸膈不利,烦躁饮冷,大便秘结。


金银花 防风 荆芥 薄荷 桔梗(炒) 黄芩(炒) 黄连(炒,各钱半) 山栀(炒、研)


翘(各二钱) 玄参 大黄(煨) 朴硝 牛蒡子(研) 甘草(各七分) 作一剂,水二钟煎一钟,食后服。


密钥匙 治喉闭缠喉风痰涎壅塞盛者,水浆难下。


焰硝(一两五钱) 鹏砂(五钱) 脑子(一字) 白僵蚕(一钱) 雄黄(二钱) 各另为细末,和匀,以竹管吹患处,痰涎即出。如痰虽出,咽喉仍不消,急针患处,去恶血。


凉膈散(方见作渴门)


防风通圣散(方见天泡疮门)


补中益气汤(方见溃疡发热门)


刺少商穴法 穴在手大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刺入二分许,以手自臂勒至刺处出血,即消。若重者,及脓成者,必须针患处,否则不治(复绘图于卷末。)


四物汤(方见瘰 门)


破棺丹(方见发背门)


理中汤 治脾胃不健,饮食少思,或作呕,或服寒药,致饮食少思,或肚腹作痛人参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炒,各一钱半) 作一剂,水一钟,煎五分,食远服


清胃散 治胃经湿热,牙齿或牙龈肿痛,或牵引头脑,或面发热,并治之。


当归身(酒拌,一钱) 黄连 生地黄(酒拌,各二钱) 牡丹皮(一钱五分) 升麻(二钱)


作一剂,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


承气汤 治肠胃积热,口舌生疮,或牙齿龈作痛。


大黄(煨) 甘草 朴硝(各二钱) 作一剂,水一钟半,煎八分,食前服。


清咽消毒散 治咽喉生疮肿痛,痰涎壅盛,或口舌生疮,大便秘结,即荆防败毒散加芩、连、硝黄(方见溃疡发热门。)


人参固本丸 治肺气燥热作渴,或小便短少赤色,及肺气虚热,小便涩滞如淋,此虚而有火之圣药也。


生地黄(酒拌) 熟地黄(用生者酒拌,铜器蒸半日)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各一两)


温酒下,中寒人不可服。


陆 风火上郁。项肿咽痛。(风火)


薄荷 连翘 射干 牛蒡子 马勃 绿豆皮


邵 风火上郁。咽痛头胀。宜用辛凉。


西瓜翠衣 滑石 连翘 桑皮 射干 杏仁


汪(二三) 左脉弦数。咽痛脘闷。阴亏体质。不耐辛温。当以轻药。暂清上焦。(肺燥热)


桑叶 生绿豆皮 白沙参 川贝 元参 川斛


王(二七) 劳伤恐有瘀腐。进辛润宣血。初服身痛。继渐平复。但喉间紧痹。而呼吸饮食仍不觉其苦。


眼白仍带黄。议清肺中气热治。


百部 大沙参 鲜枇杷叶 活水芦根 川贝 地骨皮 南花粉 苡仁


徐(五六) 老劳咽疼。


生鸡子白(一枚) 糯稻根须(水洗五钱) 甜北沙参(一钱半) 炒麦冬(三钱) 川石斛(一钱半)生甘草(三分)


杨 未病阴气走泄为虚。秽浊上受则实。咽喉肿痹。上窍邪蒙。日暮昏烦。阴伤日炽。肌肤柔白。


气分不足。此医药虽宜凉解清上。但不可犯及中下。(秽浊上受喉肿痹)


连翘 郁金 马勃 牛蒡子 竹叶心 黑山栀 杏仁 橘红


艾 上焦之病。都是气分。气窒则上下不通。而中宫遂胀。热气蒸灼。喉舌疳蚀。清气之中。必佐解毒。皆受重药之累瘁。(气分热毒)


银花(二钱) 川贝(三钱) 马兜铃(五分) 连翘心(一钱半) 川通草(一钱) 白金汁(一杯)


活水芦根汁(半杯)


又 余热蒸痰壅气。当脘膈因咳而痛。议以润降清肃。


甜杏仁 花粉 川贝 甘草 桔梗


孙(四九) 肾液不收。肝阳上越。巅胀流涕。咽喉微痛。(阴虚火炎)六味加牛膝车前五味


伍(四六) 咽喉痛痹。发时如有物阻膈。甚至痛连心下。每晚加剧。是阴液日枯。肝脏厥阳化火风上灼。法以柔剂。仿甘以缓其急耳。


细生地 天冬 阿胶 生鸡子黄 元参心 糯稻根须


陈(三七) 阴阳交虚营卫欹斜。为忽冷忽热。周身骸骨皆痛。百脉皆损。秋半天气已降。身中气反泄越。汗出喉痹。阳不入于阴。致自为动搏耳。夫咽喉之患。久则喉痹喉宣。妨阻受纳。最不易治。


从少阴咽痛例。用猪肤汤旬日。喉痛得缓。对症转方。


张(二三) 阴损三年不复。入夏咽痛拒纳。寒凉清咽。反加泄泻。则知龙相上腾。若电光火灼。虽倾盆豪雨。不能扑灭。必身中阴阳协和方息。此草木无情难效耳。从仲景少阴咽痛用猪肤汤主之。


又 阴涸于下。阳炽于上。为少阴喉痛。乃损怯之末传矣。用猪肤甘凉益坎。有情之属而效。今肉腠消烁殆尽。下焦易冷。髓空极矣。何暇以痰嗽为理。议滑涩之补味咸入肾可也。


牛骨髓(四两) 羊骨髓(四两) 猪骨髓(四两) 麋角胶(四两)


用建莲肉五两。山药五两。芡实二两。同捣丸。


金(四二) 脏液不充。阳气虚风鼓动。病起喉辣心震。频频举发。多因劳怒。用内经甘缓一法。


人参 萸肉炭 白芍 炙甘草 茯神 小麦


又 复脉汤去桂。


内经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者手少阴君火。心之脉气也。一阳者。手少阳相火。三焦之脉气也。夫二经之脉。并络于喉。故气热则内结。结甚则肿胀。胀甚则痹。痹甚则不通而死矣。即今之所谓喉癣喉风喉蛾等类是也。夫推原十二经。惟足太阳别下项。其余皆凑咽喉。然内经独言一阴一阳结。为喉痹者。何也。盖以君相二火独胜。则热且痛也。愚历考咽喉汤方。皆用辛散咸软。去风痰。解热毒为主。如元参升麻汤。圣济透关散。及玉钥匙。如圣散。普济消毒饮子。皆急于治标。而缓于治本。恐缓则伤人。故以治标为急耳。又尝考仲景伤寒论。咽喉生疮等症。每用甘草桔梗半夏散及汤为主。一为少阴水亏。不能上济君火。以致咽喉生疮。不能出声。故以半夏之辛滑。佐鸡子清利窍通声。使以苦酒入阴。劫涎敛疮。桂枝解肌由经脉而出肌表。悉从太阳开发。而半夏治咽痛。可无燥津涸液之患。一为阴火上结而为咽痛。故用生甘草甘凉泄热。功在缓肾急而救阴液。佐以桔梗开提足少阴之热邪。如肾液下泄。不能上蒸于肺。致络燥而为咽痛者。仲景又有猪肤一法。润燥解热缓中。使其阴阳协和而后愈。是固本而兼治标者也。如风火上郁。阴亏脉数而为咽痛者。先生又有辛凉清上诸法。如咽喉紧痹。气热而为咽痛者。又有清肺中气热一法。如情志郁勃。相火上炎。而为咽痛者。则又有降气开浊一法。如肾液不收。肝阳上越而为咽痛者。宗钱氏六味汤。如阴阳交虚。龙相上灼而为咽痛者。宗仲景猪肤汤法。(邹滋九)


徐评 凡病属于经络脏腑者。皆煎丸之所能治。一属形体及九窍。则属有形之病。实有邪气凝结之处。药入胃中。不过气到耳。安能去凝结之邪。故煎丸之功。不过居其半耳。若欲速效。必用外治之法。可以应手而愈。博考方书。广求秘法。自能得之。此老尚未知之也。故其治有形诸病。皆非所长。又外治之法。上古所鲜闻。因其用针灸之术。通神入妙。何必外治。此则外治之最者也。后世针法不传。于是乎以药代针。而多外治之法。若针灸既废。而外治之法亦不讲。则天下之病。即使用药的当。只能愈其半耳。其外症之必需外治者。竟无愈理。此亦医道之一大关也。后之学人须知之。



三锡曰∶咽以咽物,即食脘也。喉以候气,即气脘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悬壅者,音声之关也。咽与喉,会厌与舌,此四者同在一门,而其用各异。喉以候气,故喉气通于天。咽以纳食,故咽气通于地。会厌管乎其上,以司开阖,掩其厌则食下,不掩则错,在喉之前,必舌抵上 ,则会厌能闭其喉矣。四者交相为用,阙一则饮食废而死矣。


属手太阳小肠、少阴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之会(《素问》曰∶咽主地气,地气通于嗌,太阴脉布胃中,络于隘,故腹满而嗌干),又属足少阴肾(《素问》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咽痛,不可内食),又属足阳明胃经(《灵枢》曰∶阳明之脉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又属足厥阴肝、少阳胆(《素问》曰,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灵枢》曰∶足少阳之正,上侠咽,出颐颔)。侠咽,属手少阴心、足太阴脾之会。


喉在咽之后,属手太阴肺、足阳明胃、少阴肾、厥阴肝经、任脉之会(《灵枢》曰∶手太阴肺,正出缺盆,循喉咙。《素问》曰∶喉主天气,天气通于肺,即肺系也),又属手少阴心、少阳三焦经(《灵枢》曰∶少阴正,上走喉咙,出于面。《素问》曰∶心咳之壮,咳则咽痛。越人曰∶三焦之气通于喉,喉咙之声则发矣),又属手足阳明大肠、胃、手少阳三焦经之合(手阳明之正,上循喉咙,出缺盆),又属足太阴脾(《千金》曰∶喉咙者,脾胃之候也)。喉咙后,属足厥阴肝、心包络。结喉两旁,应手太阴动脉,属足阳明胃。


咽乃饮食之道,喉乃呼吸之区,不容纤邪所容,否则遂成喉症矣。咽喉疼痛者,当灸内庭。喉疮、喉风者,当灸天突为亟。


内庭(见尸厥。)


天突(见喘症。)


脉∶咽喉之脉,两寸洪溢;上盛下虚,脉忌微伏。


咽喉肿痛者,或喉痛生疮者,或咽痛闭塞者,或红肿结核胀痛者,或喉闭塞不能言语者,俱是风热痰火,皆用清凉散加减。或喉闭急症,急刺少商穴,在大指甲外侧,用三棱针放出毒血,并豁吐痰涎为要。若迟缓不救即死,速用吹喉散,或用好醋噙漱,吐痰要紧。大抵咽喉之症,俱属风、痰、火,明者治之。



喉痹者,火分虚实也。实火宜∶


清凉散 治一切实火咽喉肿痛。


山栀 连翘 黄芩 防风 枳壳 黄连 当归 生地 甘草(各等分) 桔梗 薄荷(减半) 白芷(减半或不用亦可)


上锉一剂,灯芯一团、细茶一撮,水煎,磨山豆根调服。咽喉干燥加人参、麦门冬、天花粉,去白芷;咽喉发热加柴胡;咽喉肿痛加牛蒡子、玄参,去白芷;痰火盛加射干、栝蒌、竹沥,去白芷;喉痛生疮加牛蒡子、玄参,去白芷;极热大便实,加大黄,去桔梗;虚火泛上,咽喉生疮、喉不清者,加黄柏、知母,去白芷。


开关神应散 治一切喉风,有起死回生之功。


蜈蚣(焙存性,二钱) 胆矾 全蝎(去毒,焙,存性) 僵蚕(去丝、嘴。各一钱) 蝉蜕(焙,存性,一钱) 蟾酥(三钱) 穿山甲(麸炒,三钱) 川乌尖(一钱) 乳香(五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半或三钱。小儿每服一分或七厘。同葱头捣烂和酒药送下,出汗为度。如口不能开,灌服。忌猪、羊、鸡、鱼、油、面,诸般热毒等物二七日。


冰梅丸 治喉痹十八种俱效。


大南星(鲜者三十五个) 大半夏(鲜者三十五个) 皂角(去弦净四两) 白矾(四两) 好白盐(四两)


桔梗(二两,去芦) 防风 朴硝(四两) 甘草(一两)。


上拣七分熟,大梅子一百个,先将硝盐水浸一周时,然后将各药碾碎,入水拌匀,方将梅子置于水中。其水淹过梅子三指为度。浸七日后取出晒干,又入水中浸透晒干,俟药水干为度。方将梅子入瓷罐内封密,如霜衣白愈佳。


如要用时,薄绵裹噙在口中,令津液徐徐咽下,痰出即愈。每一梅足可治三人,不可轻弃。


吹喉散 治一切咽喉肿痛,并喉舌垂下肿痛者。


胆矾 白矾 朴硝 片脑 山豆根 辰砂 先将鸡 内黄皮焙燥,共前药研为极细末,用鹅毛管吹药入喉即效。


大凡咽喉肿痛,或喉闭急症,用山豆根磨水噙漱立愈。


治喉痹双乳蛾 用壁上蜘蛛白窝,取下。患者脑后发,拔一根缠定蛛窝,灯上以银簪挑而烧之存性,为末,吹入患处,立消。


乳鹅喉闭方 急将病患面朝上睡于地下,两手采住头发脚踏肩,其毒自散。或打破鼻,血出毒亦散之。


救急方 治喉风口噤不语,死在须臾。


胆矾(五分,半生半枯) 熊胆 木香(各三分)


上为细末,用番木鳖磨井水调和,以鸡翎蘸扫患处。如势急口噤,以箸启之用药,扫下即消。


喉痹方 并治口疮、牙疳、喉痹、牙关紧急,如神效。


火硝(五钱) 片脑(一分半) 硼砂(一钱半) 蒲黄(一钱) 孩儿茶(一钱二分半)。


上共为细末,用笔管拨开芦管吹入,大吐其痰,不数次立愈。


治乳鹅喉痹 孔弘周传。


蚕蛾(末三钱) 儿茶(一钱) 生白矾(三分) 辰砂(一钱)


上为细末,吹入喉口即愈。


破棺丹 治咽喉肿痛,水谷不下。


青盐 白矾 砂(各等分)


上为末,吹患处,有痰吐出立效。


陈藏器每治脏寒、吞吐不利,用附子去皮脐、炮裂,以蜜涂,炙,蜜入内,含之勿咽。



虚火宜∶


加味四物汤 治虚火上升喉痛,并生喉疮、喉痹热毒,最能降火甚效。


当归 川芎 黄柏(盐水浸) 知母(去毛) 天花粉(各一钱) 熟地 白芍(各一钱二分) 桔梗甘草(各三钱)


上锉一剂,水煎,入竹沥一钟同服。


噙化丸 治咽喉肿痛,或声不清,或声哑咽喉干燥,或生疮者并治。


南薄荷叶 楝参(五钱) 怀生地(一两) 生甘草(二两) 白桔梗(三钱) 山豆根(八钱) 片脑(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每一丸,分三次,临卧将丸噙入口中,津液渐渐化下。



腮者,肿痛,风热也。


驱风解毒散 治 腮肿痛者。


防风 荆芥 羌活 连翘 牛蒡子 甘草(各等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服。


又方 治 腮肿痛者用此敷上。用赤小豆研为细末,酽醋调敷肿处即消。


又方 用矿锻石不拘数,炒七次,地上窨七次,酽醋调敷肿处立愈。



讴歌失音者,火动也。


响声破笛丸


连翘(二两半) 桔梗(二两半) 川芎(一两半) 砂仁(一两) 诃子(一两,炒) 百药(二两)薄荷(四两) 大黄(一两) 甘草(二两半)


上为细末,鸡子清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临卧时噙化,徐徐咽下。



声音不出者,肾虚也。


滋肾汤 夫心为声音之主,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风寒暑湿、气血痰热邪气有干于心肺,病在上脘,随症解之,邪气散则天籁鸣矣。唯夫肾虚,不能纳诸气以归元,故气奔而上升。咳嗽痰壅,或喘或胀,髓虚多唾,足冷骨痿,胸腹百骸俱为之牵制。其嗽愈重,其气愈乏,其保身君子必当于受病之处图之可也。按钱氏方,小儿吐泻,利其小便过多,以致脾虚不食。钱用益黄散作效。数日以后,忽尔不语,钱知其脾气已复,肾气尚虚。投以地黄丸益肾,相继数剂,见于能言。子益信声音之根出于肾也,不诬矣。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人参(各五钱) 白术(二钱半) 茯苓(去皮) 陈皮 半夏(姜制。各五钱)牛膝(酒洗,二钱半) 杜仲 菟丝子(酒洗制) 五味子(各五钱) 益智仁(二钱半) 破故纸(二钱半)胡芦巴(炒,二钱半) 石菖蒲(一钱半) 甘草(炙,二钱半) 巴戟(去心,五钱)


上锉作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于五更初,肾气开时,不许咳唾言语,默默服之奏效。


嘹亮丸 治久失音声哑。


人乳(四两) 白蜜(四两) 梨汁(四两) 香椿芽汁(四两,如无,用浅香椿芽为末四两,入放上三味内。)


上共一处和匀,重汤煮热,不拘时服,白滚水送下。


治声哑方


甘草 桔梗 乌梅 乌药上各等分,水煎,食后频频服。



孙押班治都知潘元从喉闭,孙以药半钱吹入喉中,少顷,吐出脓血立愈。潘诣孙谢曰;大急之患,非明公不能救,救人之急,非药不能疗。赠金百两,愿求方以济非常之急。曰∶用猪牙、皂角、白矾、黄连各等分,置新瓦上焙干为末,即授以方,不受所赠。


一儒者,三场毕,忽咽喉肿闭、不省人事、喘促痰涌、汗出如水、肢体痿软、脉浮大而数,此饮食劳役,无根虚火上炎。用补中益气加肉桂,一剂顿苏。(方见补益。)


李判府,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此上焦风热。先用荆防败毒散二剂,喉痛渐愈;又以玄参升麻汤,口舌遂愈。(方见伤寒。)


治咽喉卒肿,饮食不通 用黄柏末醋调,敷肿上,干即易。


治喉中肿痛,并膈上痰热 用硼砂含化咽津。


又方 用马勃蜜揉拌,以少水调呷。


又方 用笔头烧灰,浆饮调方寸匕服。


治缠喉风及喉痹 用蚕退纸烧灰存性,炼蜜丸如鸡头,含化咽津。


治缠喉风气不通 用蛇脱炙黄、当归等分为末,温酒调一钱匕服,得吐愈。


又方 用雄黄一块,新汲水磨,急灌,吐即瘥。


治卒喉痹 用黄柏片含之。


又方 用黄柏一斤锉细,酒一斗,煮三沸,去渣,恣饮便愈。


治急喉闭 用皂荚去皮子、生、半两为末。每用少许,以箸头点肿处,更以醋调药末,浓敷


又方 用蠡鱼胆,腊月收,阴干,为末,以少许点患处即瘥,病深则水调灌入。


治喉痹肿 用荔枝花并根,水煎去渣,含细细咽之。


又方 用升麻,锉,含之。


治喉痹躁痛,肿连颊,吐气数者,名马喉痹 用马鞭草一握,勿见风,截去两头,取汁服之


治喉痹聋不语 用羊蹄独根者,勿见风日、妇人、鸡犬。以陈醋研和,生布拭喉令赤,敷之


治喉中卒被毒瓦斯攻痛者 用白商陆根切细,炙热,隔布熨之,冷即易。


治悬痈垂长咽中妨闷 用白矾一两烧灰,盐花一两共细研,以箸无头点药入。


治喉痹 用朴硝一两,细细含咽汁,顷刻立瘥。


又方 用红花绞汁一升服之,冬月浸干者绞汁服,极验。


又方 用桔梗二两,水三升,煮一升,顿服。


治缠喉风喉闭,饮食不通欲死者 用紫菀根一茎,净洗内入喉中,待取恶涎出即瘥,神验。


治喉痹痰唾咳嗽 用杏仁去皮尖令赤,和桂末研如泥,绵裹如指大,含之咽津;或用酥炙熬


治喉闭 用盐梅肉一个,硼砂少许研匀,捻如枣大,放口中噙化。


又方 用枯白矾末吹入喉中;急则用灯盏底油脚灌之。


治缠喉风 用皂角三枚,揉水一盏,滤过灌之,得吐即愈。


治急喉风 用胆矾少许吹入喉中,去涎或脓血。


治咽喉痛 用桔梗、甘草煎汤,徐徐呷咽。


又方 用青艾汁灌下。冬月无艾,瓶内烧蛇床子,熏烟入口即愈。


治喉闭 用益母草不拘多少捣烂,以新汲水一碗,绞汁饮,随吐愈。冬用根。


又方 用牛膝根一茎,捣取自然汁,以箬叶为筒,令患者仰卧,灌鼻内,须臾覆过,吐出脓


治锁喉风 用皂角一根去皮弦、两头切碎、分作二分。用水半碗,以木槌顺搅,去渣,用香


治风痰上壅,咽喉肿痛,吞吐有碍 用苦梗一钱,甘草末二钱。水一盏,煎七分,食后温服


治咽喉肿痛,毒瓦斯结塞不通 用木香、沉香、鸡舌香、熏陆香各半钱,麝香一分,别研为末


治心肺积热,上攻咽喉,肿痛闭塞,水浆不下,或生疮疖,重舌木舌 用青黛、盆硝、蒲黄亦好


治风热喉闭缠喉风 用焰硝一两半,硼砂半两,脑子一字,白姜蚕一分,研匀。以竹管吹半


治腹寒咽闭,吞吐不利 用大附子一只去皮脐、切作大片,蜜涂炙黄,含咽。津甘味尽,更


治缠喉风及上膈壅热,痰涎不利,咽喉肿痛 用雄黄飞,郁金各一分,巴豆去皮出油二七个


治喉闭气塞不通,饮食不下 用雄黄一分别研,蝎梢七枚,白矾、生藜芦各二钱,猪牙皂角


治缠喉风急喉痹 用胆矾二钱半,白僵蚕炒去丝嘴半两,为末。每用少许,以竹管吹入喉中


又方 用白矾三钱,巴豆三枚去壳、分作六瓣。将矾于铫内熬化为水,置巴豆在内候干,去矾


治咽喉肿闭 用山豆根洗净,新汲水浸少时,以一块口中噙,咽下苦汁,未愈再用。


又方 用甘草、白矾为末。每以半钱许入口中,津液咽下。


又方 用射干即 竹根也,旋取新者,不拘多少,擂烂取汁吞下;或动大脯即解;或用酽醋


治咽喉肿痛 用艾叶旋取研汁,逐时吞下。


又方 用九仙子,新汲水磨汁,饮少许,醋磨亦好。


又方 用朱砂根水磨,或醋少许饮,即愈。以上二种,皆生于深山,九仙子一根则连缀九枚如箸,


又方 用土乌药即矮樟根,以醋二盏,煎一盏,先噙后咽,候吐出痰涎为愈。


又方 用鼓槌草、生牛膝二味,生捣汁灌下,否则灌鼻中,得吐即愈。


治咽喉牙关紧闭 用巴豆去壳,以纸包出油在纸上,以此纸作捻子点灯、吹消,以烟熏入鼻


治走马咽痹 用巴豆去皮以绵裹,随左右塞于鼻中立透。如左右俱有者,用二枚。


又方 用白矾生研细,涂于绵针上,按于喉中立破。绵针用榆条,以绵缠作枣大是也。


又方 如左右喉痹,于顶上分左右头发,用手挽拔之,剥然有声立效。


又方 用马勃吹咽喉中,立止。


治喉痹 用大黄、朴硝、白僵蚕为末。水煎,量虚实用,以利为度。


治咽喉干痛 用桔梗一寸含之咽津。


治喉痹 用马牙硝含之咽津。


又方 用升麻五分,蠡食一合。水一升,煎三合,入少蜜搅匀,细细呷之大验。


治急喉痹,水米不下,气息难出 用牛角烧透为末,每服二三钱,酒调下。


治喉痹斗喉 单双乳蛾紧者 用白僵蚕、天南星去皮等分,生为末。每服一字,生姜汁调下


治咽喉单双乳蛾 用蒲黄五钱罗,青盆硝各三钱,甘草二钱,为末。每服一钱,冷蜜水调,


又方 用白矾三钱,巴豆二粒去皮,轻粉、麝香研各少许,于铁器上飞白矾沸,入巴豆在上


又方 用墙上土蜂巢一个,研极细。先用楮叶将病患舌擦破,微令血出,将蜂巢土醋调,以行


治急喉风 用灯草一大握除去两头,以新瓦二个相合,置灯草于内,以火烧成灰;再将盐一愈。


治哑瘴咽喉,乳蛾 用雄黄研、郁金各五钱,白矾二钱半生研,胆矾半钱,共为细末。


以竹


治乳蛾及风热上攻咽喉肿痛 用僵蚕去丝嘴三条,姜汁浸湿炙黄,防风鼠尾者去皮二钱,明


治咽喉胸内有疮久不瘥 用生羊肝三、五两顿服。若淡,可用醋和食之。


又方 用角蒿烧灰为末,涂口中疮上,有津即吞之。


又方 用蔷薇根细锉,水煮浓汁,去渣,入少蜜,再熬稠,涂口内疮上咽津。


又方 用薏苡仁去皮,吞二枚愈。


治喉闭缠喉风 用大青叶捣汁灌之。亦治时气伤寒头痛,身强腰脊疼。


治咽喉壅闭,发声不出 用千年润晒干为末,每服一钱,浓煎薄荷汤调服。


治咽喉痛,发声不出 用五倍子苗晒干为末,入百药煎,冷水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噙化。


治双乳蛾 用牛膝、山豆根水研汁,吹鼻中,及用酒调服。


又方 用皂角一皮,百草霜一钱,为末。冷水调,加清油数点灌之。


又方 用升麻四两,水四碗,煎一碗,灌之即愈。


又方 用雄黄、郁金各五钱,巴豆去壳油半钱,玄明粉三钱,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


李王公主患喉痈数日,肿痛,饮食不下。才召到医官,言须针刀开口,方得溃破。公主闻用针刀,哭不肯治,痛逼水谷不入。忽有一草泽医曰∶某不使刀针,只用笔头蘸药痈上,霎时便溃。公主喜,遂令召之。方两次上药,遂溃出脓血一盏余,便觉痛减,两日疮无事。今传其方∶医云乃以针系笔心中,轻轻画破肿处,乃溃散耳。(《名医录》。此与旧案苑九思法同。凡喉病当用针者,此法甚妙,故首录之。)


元 五年,自春至秋,祁黄二郡人患急喉痹,十死八九,速者半日、一日而死。黄州推官潘昌言,得黑龙膏方,救活数千人。其方治九种喉痹,用大皂角四十梃,切,水三斗,浸一夜,煎至一斗半,入人参末半两,甘草末一两,煎至五升去渣,入无灰酒一升,釜煤二匙,煎如饧,入瓶封埋地中一夜。每用温酒化下一匙,或扫入喉内。取恶涎尽为度,后噙甘草数片。(《本草纲目》。)


孙兆治文潞公,一日喉肿,翰林咽喉科治之,经三日愈甚。上召孙治之,孙曰∶须得相公判笔一管,去笔头,水沾笔点入喉便愈。孙随手便刺,相公昏仆,不省人事,左右皆惊愕流汗。孙曰∶非我不救相公。须臾更呕出脓升余,旬余乃平复如故。见上,上喜曰∶孙兆良医,甚有手段。(即前草泽医针法。)


孙押班治都知潘元从喉闭,孙以药半钱吹入喉中,少顷吐出脓血立愈。潘诣孙谢曰∶大急之患,非公不能救,救人之急,非药不能疗。赠金百两,愿求方,以济非常之急。孙曰∶用猪牙皂角、白矾、黄连各等分,置新瓦上焙干为末。即授以方,不受所赠。(《万病回春》。其方已见旧案。)


窦材治一人患喉痹,痰气上攻,咽喉肿塞,灸天突五十壮,即可进粥,服姜附汤一剂即愈。此治肺也。


一人患喉痹,颐颔粗肿,粥药不下,四肢逆冷,六脉沉细,急灸关元穴二百壮,四肢方暖,六脉渐生。但咽喉尚肿,仍令服黄药子散,吐出稠痰一合乃愈。此治肾也。


一人患喉痹,六脉细,为灸关元二百壮,六脉渐生。一医曰∶此乃热症,复以火攻,是抱薪救火也。遂进凉药一剂,六脉复沉,咽中更肿。医计穷,用尖刀于肿处刺之,出血一杯而愈。盖此症忌用凉药,痰见寒则凝,故用刀出其肺血,而肿亦随消也。


张子和治一妇人,病咽喉肿塞,浆粥不下,数日肿不退。药既难下,针亦无效。以当归、荆芥、甘草,煎使热漱之,以冷水拔其两手。不及五六日,痛减肿消,饮食如故。咽喉之病甚急,不可妄下针药。


楼全善治一男子喉痹,于大溪(疑即太溪。)穴,刺出黑血半盏而愈。由是言之,喉痹以恶血不散故也。凡治此疾,暴者必先发散。发散不愈,次取痰。不愈,又次取污血也。


薛立斋治一妇人,咽间作痛,旬余突肿如赤杨梅状,两月后始溃而不敛,遍身筋骨亦痛,诸药不应。(此时行杨梅疮也。)先以土萆 汤,数剂而敛。更以四物汤,倍加土茯苓、黄 ,二十余剂,诸症悉愈。


薛立斋治甫田史侍卫,患喉痹,以防风通圣投之,肿不能咽。此症须针乃可,奈牙关已闭,遂刺少商穴出血,口即开。更以胆矾吹患处,吐痰一二碗许,仍投前药而愈。常见患此病者,畏针不刺多毙。(此笔头藏针之法,为至妙也。)少商穴在手大指内侧,去爪甲角韭叶许。


薛立斋治于县尹喉痹,肿痛寒热。此手少阴心火,足少阴相火,二经为病,其症最恶,惟刺患处,出血为上。因彼畏针,先以凉膈散服之,药从鼻出,急乃愿刺,则牙关已紧,不可刺,遂刺少商二穴,以手勒去黑血,口即开。乃刺喉间,治以前药,及金锁匙吹之,顿退。又以人参败毒散加芩、连、元参、牛蒡,四剂而平。经曰∶火郁发之。发谓发汗,出血乃发汗之一端也。凉膈散∶连翘 大黄 芒硝 甘草 黄芩 薄荷 栀子廷评张汝翰患喉痛,日晡益甚。此气血虚而有热,用八珍汤而愈。后每入房,发热头痛,用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及六味丸常服,后不复作。


一儒者,三场毕,忽咽喉肿闭,不省人事,喘促痰涌,汗出如水,肢体痿软,脉浮大而数,此饮食劳役无度,虚火上炎。用补中益气加肉桂,一剂顿苏。(上盛下虚者,此方未可轻用。)


李通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此上焦风热。先用荆防败毒散二剂,喉痰渐愈。又以元参升麻汤,口舌遂愈。


孙文垣治侄妇,下午喉肿,近来痰多晕厥,一日二三发,头痛面赤。素未生育,左脉弦大,右寸关滑大有力。以荆芥、薄荷、甘草、桔梗、元参、僵蚕、柴胡、枳壳、竹茹、贝母水煎,连进二剂,其夜得睡。惟背胀怔忡,痰犹不清,面多热,用黄芩、枳壳、甘草、桑白皮、地骨皮、天花粉、元参、前胡、半夏曲、橘红、山栀,调养而安。


张景岳治王蓬雀,年出三旬,患喉痹十余日,头面浮大,喉头粗极,气急声哑,咽肿口疮,痛楚之甚。一婢倚背,坐而不卧者累日矣。察其脉,则细数弱微之甚。问其言,则声微似不能振者。所服皆芩、连、栀、柏之类。此盖伤阴而起,复为寒凉所逼,致寒甚于下,格阳于上,水饮难入,而尤畏烦热。张曰∶危哉,少迟半日,必不救矣。遂与镇阴煎,以凉水顿冷,徐徐使咽之,一服头颈肿痛尽消。继用五福饮之类,数剂而起。


来宅妇年近三旬,因患虚损,更兼喉癣疼痛,多医罔效,脉数而无力,大便溏泻。所服皆清火退热之剂,而喉愈痛。知其本非实火,多用寒凉,肚腹复不实,亦格阳之类也。以理阴煎及大补元煎之类,出入间用,不半月而喉痛减,不半年而疾全愈。


景岳在燕都,尝见一女子,年及笄,于仲秋时,无病而喉窍紧涩,息难出入,不半日紧涩愈甚。诊其脉,无火也。问其喉,无肿无痛也。面清目瞪,不能语,其声之细如针,息之窘如线,伸颈挣命,不堪之状,甚可怜也。(据证候绝非外症,能以左归合生脉投之,尚可生。)心疑之,不得其解。意谓风邪闭塞喉窍,非辛温不解散,遂以二陈汤加生姜,(噫!下愚之俗工也。)毫忽无效。意欲用独参汤,以救其肺。(叶天士曰∶若肺气竭绝,必自汗气喘。此是闭塞关窍不通而死,用人参则愈闭其气,焉得不死?景岳立言,害人不浅。)然见其势危若此,恐滋谤怨,终亦未敢下手。他医见之,亦束手而己,(此辈宁可效耶?)竟一日夜而殁。


后又一人亦如此而殁。若此二人者,至今莫识其所以病此,终身之疑窦,殊自愧也。


然意其必肺气竭绝而然,倘再值此,恐非独参汤决不能救。笔之以俟后之君子。


按∶丹溪云,咽喉肿痛,有阴虚阳气飞越,痰结在上,脉必浮大,重取必涩,去死为近,宜人参一味浓煎,细细饮之。如作实症治之,祸如反掌。观此,丹溪之学,何可薄哉?传忠录之言,九原有知,宜滋愧矣。


叶天士曰∶锁喉风,杜撰立名也。病有闭症、脱症。闭症者,气道闭塞,关窍不通而死;脱症者,大汗大吐大泻,虚脱而死。闭症当以开通关窍为急,脱症当以补虚收敛为要。即如此女之病,乃闭症也。夫女子善怀,性执抑郁者多。年已及笄,未免有难出诸口者。愤闷抑郁,肝气不得疏泄,决非一日。交秋令则肝气愈敛,或食生冷,或受寒凉,郁遏肝气。肝性促急,触而暴发,上干心肺之窍,口不能言,无肿无痛,见面色之青者,知其为肝病也。经云∶暴病暴死,皆属于火。火郁于内,不能外达,故似寒症。关窍闭塞,经络不通,脉道不行,多见沉滞无火之脉。此时治法,惟用紫金丹,以淡姜汤磨灌,则关隘必开,因内有麝香通窍也,开口之后,然后用二陈加石菖蒲、郁金、枳壳、香附之类降之。视为脱症用参,此雪上加霜耳。凡治难明之症,必有至理焉,故不得不为之细辨。景岳白恃绝世聪明,毁谤前贤,今遇此等症,束手无策,毫无见识,而竟以独参汤议补,何得谓之明理乎?余在新场镇闵介申家,彼一仆妇,在闵若舟家为乳母,年满归家,适届中秋往彼候安,因食梨藕生冷,一时喉间锁定,不能出声,不知痛痒,手足冰冷,面色白而青,脉息沉伏,药不能进,余以前法治之而安。盖因郁怒,又食生冷而起也。又裁衣费姓之女,年已二十外未嫁,忽然仆倒,手足冰,面色青,无痰声,不开口,脉息伏,亦用紫金丹,开口进药而愈。如此症者甚多,凡遇不开口,无痛楚,忽然而起者,先以开导关隘为第一着。语言得出,可以得生。若认为虚,妄用人参,无有不死者。附太乙紫金丹方∶山慈菇、川文蛤各二两,红芽大戟、白檀香、苏合油各一两五钱,千金紫霜一两,飞净明雄黄、琥珀各五钱,冰片、麝香各三钱。上十一味,各研极细末,再合研匀,浓糯米饮杵丸如绿豆大,外以飞净辰砂为衣。此方治湿瘟疫疠之邪,弥漫熏蒸,神明昏乱,及霍乱吐泻,痧胀腹痛,水土不服,岚瘴中恶等症,兼解诸毒。薛一瓢云∶比苏合丸而无热,较至宝丹而不凉,兼太乙丹之解毒,备二方之开闭,洵仙品也。(雄按∶今世上所行太乙丹,药品庞杂燥热,惟风餐露宿,藜藿寒湿为病者,服之颇宜。若一概施之,误人匪浅。)


杨乘六治房氏子,年近三十,病咳嗽,午后稍安。医作伤风,连进芎、苏、十神等剂,咽喉肿,痰涎上涌。更医则以为喉痹也,猛用芩、连苦寒之剂,热益甚,喉益闭,气喘如锯,不寐不食,危症悉具。脉之,轻按满指,两尺更觉有力,面油红,甚舌枯黑,其唇焦燥生皮,其气自脐下冲上。此肾水不足,六味症也,乃不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反用风燥以劫其阴,煽其火,致痰涌咽闭,复用苦寒以伤之,病剧而危,又何怪乎?遂与都气饮,一剂喘息定而熟睡,醒则肿痛,痰涎已减,饮食渐加。继用六味合生脉,归脾加白芍间服,月余咳嗽亦愈。


吴氏妇两目赤肿,上连太阳,下及肩胛,杂用荆、防、辛、芷之属,赤障如膜,目痛转盛,口燥唇干,喉中如烟火上冲,窒塞不通利。重以苦寒之剂,生冷之物,遂至咽喉肿闭,点水难吞,势甚急。脉之,两尺浮而软,两寸洪而旺,两关紧而细,舌见紫色,上加微黄而胖。诊间闻一妪云∶昨日尚吃大柿数枚,今水不能下咽,纵有仙丹,奈喉咙作坝何?得此数语,益悉肿闭之故。为想一进药之法,即令老妪取砖一块,投火 热,夹布数层熨于气海,(妙法可师。)顷之觉满腹温和,试以米汤,可咽矣。遂与附子养荣汤,服后即睡至晚,肿闭如失。盖此本由肝脾虚火上冲,妄用发散,火得风而愈炽,重以苦寒生冷,致下焦益寒,火不能下归,壅逼于上而为肿闭,故温补一剂而愈。


冯楚瞻治何太学,咽喉口舌腐烂而不疼,胸膈胀闭,不寐不食。脉之,左寸关弦洪搏指,右寸关沉微欲脱。乃平时劳心恼怒,以致内伤身热。医误发散,乃见红点,认为麻疹,更用疏解清托,遂困倦益甚。颊内肿硬,疑为疹毒,更用清凉解毒,于是胀闷不堪,疼痛欲绝。盖劳伤发热,原系中气不足,误发散而荣气逆行,乃为斑点,复误清解,致阴火上浮,齿颊为肿。又谓疹毒,益进寒凉清解,脾胃愈虚,元气愈损,于是咽嗌腐溃成穴而不疼,如物失天日照临,易为腐坏,名为阴烂。非若阳火冲击,为肿为痛也。以熟地一两二钱,炒白术、麦冬二钱,五味八分,制附子一钱五分,二剂胀减睡安。改用人参三钱,枣仁二钱,熟地四钱,当归一钱五分,牛膝、麦冬各二钱,五味六分,肉桂八分,姜、枣煎,二剂神爽思食,咽喉始痛。此阳和已转,如冻解而水活,故知疼也。外用铜青三钱 ,人中白二钱,牛黄一分,冰片二分,麝香一分,研极细,少许吹之,涎痰涌出。再吹再流,不日而愈。


吴孚先治柯子宁,患咽喉齿痛,脉沉细,足冷,大便泄泻。此肾虚,龙火飞腾,欲用《金匮》肾气,彼疑火症,恐桂、附不合。或以石膏、连翘苦寒进之,其病尤甚。复求治,用前方一剂减,二剂痊。


凡咽喉初觉壅塞,一时无药,以纸绞探鼻中,或嗅皂角末,喷嚏数次,可散热毒。仍以李树近根,磨水涂喉外良愈。(《菽园杂记》。)


金陵黄泥巷杨马军治咽喉拿法,以中指蘸药少许,于喉中用力一捻肿处,出血并痰涎,随即能下汤水,绝妙。即前用针刺之意,药恐伪也。(《治法汇》。)


陆养愚曰∶郁仲开室人,壬子年忽患咽喉阻塞,汤水不入,六脉平和,身无寒热,但气逆喘满,昼夜不眠。(雄按∶此瘀血阻隔之证,其人必多郁怒。脉反平和者,气机窒滞,而流行自缓也。苟不吐出,即为关格。亦有阻于咽而饮水即呛者。)予与诸君俱作痰治,药到即吐,强咽一口,面色紫胀,气窒睛突,躁乱靡宁,状如发狂,呕尽药汁则略可,投牛黄亦不纳。疑受暑,与新汲水亦如之,又与淡姜汤苏合丸,重捺内关,俱无一效。经七八日,或云脉不病而症如是,乃关格也。今药不下咽,虽灵丹亦无如之何矣。两日后,蓦然鼻闻 香,遂作汤与之,甫吞半HT ,呕出紫血数块,胸膈顿宽,即饮米饮,渐进稀粥,守之数日,不药而愈。可谓奇症,书之以俟教。


薛立斋治一妇人,产后喉痛,服清热等剂益甚,此膀胱经血虚也。盖膀胱之脉,上行至喉而还。用八珍汤加丹皮、柴胡、酒炒黑黄柏,二剂而愈。


孙真人曰∶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噙生姜片五十日愈。以意逆之,当是寒伤经络,气血不和,浮于咽中。妇人血分受寒,多积冷气,故有此症。予用破棺丹噙化频咽之,曾治数人多效。盖喉者,候也,喉出天气。咽者,咽也,咽出地气。故喉为呼吸之咽,乃谷食之路。其或忧思内结,风冷外侵,痰气隔塞,逆于喉咙,妨碍饮食,久而成翻胃噎膈症者有之矣。(《叶杏林女科》。)


楼全善曰∶洪武戊辰春,乡村病喉痹者甚众,盖前年终之气二火之邪也。予累用甘桔汤加黄连、半夏、僵蚕、牛蒡等剂发之。挟虚者加参、 、归、芍辈。水浆不入者,先用解毒雄黄丸,醋磨化灌之,喉痰出,更用姜汁灌之。却用上项药,无不神效。若用胆矾等酸寒点过者,皆不治,盖邪郁不出故也。


陈自明治一男子,喉痹水浆难下,又一男子缠喉风,痰涎涌盛,与神仙追毒一粒并痊。(方见虫门。)


薛立斋治一男子,咽痛而脉数,以荆防败毒散加芩、连,二剂少愈。乃去芩、连,二剂而愈。


一男子咽喉肿闭,牙关紧急,针不能入,先刺少商二穴,出黑血,口即开。更针患处,饮清咽利膈散,一剂而愈。大抵吐痰针刺,皆有发散之意,故效。此症不用针刺,多致不救。


一妇人咽喉肿痛,大小便秘,以防风通圣散,一剂诸症悉退。又荆防败毒,服三剂而安。此症轻则荆防败毒吹喉散,重则密钥匙及刺患处出血最效,否则不救。针少商二穴亦可,不若刺患处之神速耳。


一男子咽喉肿痛,脉数而实,以凉膈散一剂而痛止。以荆防败毒散加牛蒡子,二剂而肿退。以荆防败毒散,又以甘、桔、荆、防、元参、牛蒡四剂而平。


一男子咽喉肿闭,痰涎涌甚,以胆矾吹咽中,吐痰碗许。更以清咽利膈饮,四剂而安。


一男子咽喉肿痛,药不能下,针患处,出紫血少愈。以破棺丹噙之,更以清咽清毒散服之而愈。


一男子咽喉干燥而痛,以四物汤加知、柏、元参,四剂少愈。更以人参固本丸,一剂不再服。


一男子咽痛,午后益甚,脉数无力,以四物加知、柏、荆、防,四剂而愈。仍以前药去荆、防,加元参、甘、桔,数剂全安。


一弱人咽痛,服凉药或遇劳愈甚。此中气虚热,以补中益气汤加芩、连,四剂而愈。乃去芩、连,又数剂不再发。常治午后痛,去芩、连,加知母、黄柏、元参亦效。


一男子乳蛾肿痛,脉浮数,尚未成脓,针去恶血,饮荆防败毒散,二剂而消。


一男子乳蛾肿痛,饮食不入,疮色白,其脓已成,针之脓出而安。


一男子嗌痈肿痛,脉浮数,更沉实,饮防风通圣散一剂,泻一次,势顿退。又荆防败毒散,二剂而消。


一男子咽喉肿痛,欲针之以泄其毒。畏针止服药,然药既熟,已不能下矣。始急针患处,出毒血,更以清咽消毒药而愈。


一患者其气已绝,心头尚温,急针患处,出黑血即苏。如鲍符卿、乔侍卫,素有此症,每患皆以出血即愈。大抵皆因火为患,其害甚速,须分缓急及脓成否。若肿闭及壅塞者,死在反掌之间,宜用密钥匙吹患处,吐出痰涎,气得通即苏。若吐后仍闭,乃是恶血或脓毒为患,须即针患,否则不救。前人云∶治喉闭之火,与救火同,不容少待。又云∶走马看喉闭,信夫!治喉之方固多,惟用针有回生之功。


一男子咽喉作痛,痰涎上壅,欲治以荆防败毒加连翘、山栀、元参、牛蒡。彼自服甘寒降火之药,反加发热,咽愈肿痛。急刺少商二穴,仍以前药加麻黄汗之,诸症并退。惟咽间一紫处仍痛,此欲作脓,以前药去麻黄,一剂脓溃而愈。凡喉痛之疾,治之早或势轻者,宜用荆防败毒散以散之。迟或势重者,须刺少商穴。瘀血已结,必刺患处,亦有刺少商者。咽虽利而未全消者,必成脓也,然去即安。若有大便秘结,虽轻针刺去血,必当以防风通圣散攻之。甘寒之剂非虚不宜用。


一 妇咽间如一核所鲠,咽吐不出,倦怠发热,先以四七汤治之而咽利,更以逍遥散。又一妇所患同前,兼胸膈不利,肚腹膨胀,饮食少思,睡卧不安,用分心气饮并愈。


秋官叶素阴虚,因怒忽喉肿寒热,头痛项强,目直,小便自出,此皆肝火之症。肝主筋膜,火主肿胀,火旺则血涸,筋挛则紧急,颈项如拔。阴挺痿痹,则小便自遗。遂刺患处出毒血,用四物、柴胡、山栀、元参、甘草而苏。再用六味丸料,以生肝血,滋肾水,诸症悉愈。


太守叶咽喉肿痛,痰涎不利,手足发热,喜冷冻饮料食,用清咽利膈汤,二剂不应。刺少商穴,喉少宽,痰从鼻出如胶,患处出紫血稍宽,五七日咳出秽脓而愈。


义士顾克明,咽喉作痛,至夜发热,此肝肾阴虚之热。用四物加酒炒黑黄柏、知母、麦冬、五味,治之而愈。后因劳,咽喉肿闭,刺患处出血,用桔梗汤吐痰而消。至仲夏,干咳声嘶,作渴发热,日晡作热,用滋肾丸、加减八味丸,间服三月余,喜其年富谨疾得愈。


通府李朝用咽喉肿,口舌生疮,此上焦风热。先用荆防败毒散二剂,喉痛渐愈。又以元参升麻汤,口舌遂愈。


地官黄北盘,喉痛作闷饮冷,大便不通,此上下表里实热。用防风通圣散,治之顿愈。


地官胡诚甫,咽喉作痛,此肾经膀胱虚热。四物加知、柏、元参,四剂少愈。更以人参固本丸,一剂不复发。


职方卢抑斋咽喉肿痛,两目 ,小便赤色,此膀胱湿热。用四苓散加知、柏、黄连、茵陈、防己,治之顿愈,又用六味地黄丸而痊。


儒者王文远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劳则愈盛,此脾肺气虚,膀胱有热。以补中益气加元参、酒炒知柏稍愈。


乃去知、柏,加山药、山萸乃痊。


一儒者脚发热则咽喉作痛,内热口干,痰涎上涌,此肾经亏损,火不归经。用补中益气加麦冬、五味,及加减八味丸而全愈。


一老人咽喉痛,小便数而赤,日晡尤甚,此膀胱阴虚。当滋化源,以补中益气加酒炒黑知、柏,四剂咽痛稍可。乃去知、柏,加山萸、山药、麦冬、五味顿愈。


一男子素善饮,咽喉作痛,内热作渴,小便不利,饮食如常,此膀胱积热。用四苓散加茵陈、大黄,四剂诸症渐退,又用清心莲子饮而安。


一星士劳而入房,喉痛渐闭,痰涎上涌,四肢乍热,此阴虚阳气飞扬。用补中益气加附子,煎灌而愈。


宪副姜时川,癸卯冬就诊,右寸浮数有力,口中有疮。曰∶此火传于肺也,当薄滋味,慎起居。甲辰秋复就诊,尺脉数而无力。曰∶此肺金不能生肾水,宜静养以滋化源。彼云∶今耳内及喉间不时燥痛,肢体不时发热,若无根之火,殒无疑矣。谓刘古峡云∶立斋谓我之病可疑。至乙巳孟春,古峡谓薛曰∶姜公之病,已如尊料。遂同往视,喉果肿溃,脉愈洪大。或用泻火之药,反速其殁。


云间吴上舍,年逾五十,咽喉肿痛。或针出血,神思虽清,尺脉洪数而无伦次,按之微细如无。曰∶有形而痛,阳之类也。当峻补其阴,今反伤阴血,必死。已而果殁。盖此症乃肾气亏损,无根之火为上患,惟加减八味丸料煎服,使火归源,庶几可救。


马元仪治任采之,咽痛三年不愈。诊其脉,虚中兼涩,此因劳郁伤中气。偏虚者,火偏盛也。火性上炎,必伤及肺。肺既不受脾中生生之气,反为壮火所熏灼,其津液亏损,不能下灌灵根可知。则下焦阴火,不能蛰藏,并可知矣。壮火虚火,两合为虐,故延久不愈。治法当先解郁热于上,次纳浮火于下,病虽久,可愈矣。


用紫菀、干葛、杏仁、苏子、前胡、桔梗、甘草,两剂而脉已透。再用人参、石斛、炙草、半夏曲、橘红、黄连、肉桂等,四剂而咽痛顿除。再以人参七味丸,治之全愈。


沈氏妇体丰而多劳郁,时觉喉痒,如虫行皮中,经五六载不愈,两脉浮虚而沉涩,此阳明气血不荣,火动生风之候也。阳明之脉,起于鼻交 中,下循鼻外,挟口环唇,循颊车上耳前。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今者血虚风炽,是诸脉不为血养,而为风所淫矣。风胜则干,风行则动。然治法不当治风,而当治血,盖血足而风自息也。用生地黄、制首乌、天冬为君,以滋阳明之血;秦艽、白蒺藜、甘菊为臣,以清阳明之风;佐以卢根汁、蔗浆甘寒气味,以滋燥养阴,调理二月而愈。


周子固治赵鹤皇妻,病咽干,水浆不能下,众医尽愕。周叩以平生所最嗜独 ,即命烹饪进之。授以七箸,入口无所苦,已而食进,病如失。(《丸灵山房集》。)


李袭兴称武德中出镇潞州,许人甄权以新撰《明堂》示予,时有刺史成君绰,忽腮颔肿大如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三日矣。予屈权救之,针其右手次指之端,如食顷,气息即通,明日饮啖如故。(《千金翼》。


按∶《铜人》云∶少商穴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今成君绰腮颔肿大如升,甄权针之立愈,病状少异,功效实同。李云刺指端,《铜人》云大指端,未知孰是。果针少商,当在大指端也。姑两存之,以俟识者。《资生经》。)


郑惟康主簿,尝苦喉闭,虽水亦不能下咽,灸三里穴而愈。(《医说续编》。)


吴内翰《备急方》云∶余常苦咽喉肿痛,用白僵蚕直者,不拘多少,炒为末,以生姜自然汁,调服一钱匕,甚效。葛彦恢提举闽中,曾患喉痹,五八主簿用此方,治之即安。一方调下二钱未通,半时许,再服立通,吐出顽痰。别将大黄一块,慢火炮热,打扑尽灰,如一米浓切片,以两指大一片,口含汁咽之,一食顷再换一片。


或患人语不得,及自咽不下,即扶起靠斜仰坐,令人呷药在口,以笔管注入鼻中,男左女右。药讫随即扶令正坐,须臾吐痰涎,不即扶起,恐自鼻中出也。吐了含咽大黄如前。(《百乙方》。)


治急喉闭口开不得者,有以黄蜡纸裹巴豆一个,如患人鼻孔大小,中切破,急以塞鼻,气冲入喉中自破,已觉通利即除去。濠守王亚夫方∶巴豆去壳拍碎,以棉裹,随左右纳鼻中,即吐出恶物。后鼻中生小疮,亦无害。(同上。)


治喉痛至危困,以手用力拔顶心发亦通。无发者,撮顶心皮。刘大夫得此方未试。忽一卒苦喉痛,不能言,亟去其巾,乃患酒秃,即以意令人用力撮顶心皮,遂安。(《是斋方》。)


缪仲淳治缠喉风,(即喉痹也。)试通有验方∶明矾三钱,巴豆去壳七粒,溶矾入巴豆,烧至矾枯,去巴豆研细,吹入喉中,流出热涎即开。(《广笔记》。)


马铭鞠治倪仲昭,患喉癣。邑中治喉者遍矣,渐渐腐去,饮食用粉面之烂者,必仰口而咽,每泣数行下。


马曰∶此非风火之毒也。若少年曾患霉疮乎?曰∶未也。父母曾患霉疮乎?曰∶然,愈三年而得我。乃谓此必误服升药之故。凡患此疮者,中寒凉轻粉之毒,毒发于将瘳,升药之毒,毒发于愈后。所生子女,毒深者,且延及于孙若甥。倘不以治结毒之法治之,必死。以甘桔汤为君,少入山豆根、龙胆草、射干,每剂用土茯苓半斤,浓煎送下牛黄二分,半月而痊,竟不用吹药。既而云∶父母病时,果服丸药而痊,后曾口碎,非升药而何?


今医家恬然用之,不晓其中毒之深,故特明其说。(《广笔记》。)


薛立斋治杜举人,喉咽肿痛,口舌生疮,先以清咽消毒散二服,更以元参升麻汤而愈。


一男子年三十余,口舌常破,如无皮状,咽喉作痛,服清咽利膈散愈,以理中汤用之而愈。


一妇人肥甚,暑热咽喉痛肿甚,痰涎上壅,语声不出,甚危,用针刺毒血,次以金锁钥,吐去稠痰五六碗。


以清咽利膈汤,一服肿痛少。减去硝、黄,又服而安。(《外科正宗》。)


萧万舆治王氏妇,喜啖辛辣,季夏病胃,咽痛,脉洪滑微数,以甘桔汤加芩、连、栝蒌、元参,两剂即痊。


都阃连擎天之内,季秋患肺经风热,咽痛,脉浮洪有力,以金沸草汤加牛蒡,倍甘草,一剂而痊。


庠友郑能仁,孟冬患风痰上壅,咽痛,初治数剂增剧。察其六脉浮弦无力,以补中益气汤加胆星、肉桂,两剂而愈,痰壅如失。


王氏少妇,季春患肝经郁火上升,咽痛,治不瘥。以逍遥散加牛蒡、桔梗、黄芩、香附,二剂而痊。


王洪绪治一壮年,新婚百日,妻归宁,匝月方回,值酷暑,房后多扇取凉,五鼓时喉痛气逆,寒热交作。


问之则曰∶日前喉间略有微痛,今则胀痛肿盛。视其小舌,肿如胖人母指,知为心肾虚火,并欲后经风,风火两闭之候。若用发表,虚上加虚;若投寒凉,风火被遏。乃以前胡、苏子、连翘、元参、赤芍、浙贝、甘、桔,煎服立愈。(同上。)


无锡村氏妇,年可三旬,五月望日下午,腹饥,正取面食举筋,忽喉痛难咽。一医以射干、赤芍、翘、芩、花粉、牛蒡煎服,即痰涌声鼾。询知骤起,因服凉药增剧,此阴寒无疑也。但痰塞满口,难以进药,即取鹅翎蘸桐油厘许,入喉一卷,随出痰升许,以肉桂、炮姜、生甘草各五分入碗内,以滚水冲浸,仍顿汤中,以匙抄咽一口,病者即云好了。连呷三四口,即起说饥。问饭可吃否?曰∶食粥最宜。(同上。)


蒋仲芳治一友,始而牙痛,既而咽肿。医投凉药痛转甚。诊其脉沉细,大便一日二三次,曰∶浮火上升也,其足必冷。察之果然。以《金匮》肾气料,作汤与之,服完即睡,觉来病如失。


刘云密治一女子,年五旬,素因血虚生热,血化风,患遍身疙瘩,经年未痊,久之,少阳相火并于阳明,而患喉痹。其势暴盛,喉中陡似瘙痒作嗽,气上而呛,血泡累累,上 一泡大如鸡卵,口塞不能合,气壅上更急。少顷,泡尽破,血射如注,其口皮尽脱,喉皆溃烂,红肿异常,痛不可忍,且满口痰涎,如羹如糊。盖热壅于上,而大伤寒气也。用养阴退阳,活血祛风,兼以止痛之剂。缘汤难吞,为末,或吹或点,诸症渐退。然溃处肌未生,痛未止,因皮破致时时作嗽,而血随出,乃于吹口药中,入白芨磨浆,合丸如芡实,日夜噙化遂愈。


叶天士治杨某之病。阴气走泄为虚,秽浊上受则实。咽喉肿痹,上窍蒙闭,日暮昏烦,阴伤火炽,肌肤柔白,气分不足,医治虽宜凉解清上,但不可犯及中下。连翘、郁金、马勃、牛蒡、竹叶心、黑山栀、杏仁、橘红。


艾某上焦之病,都是气分,气窒则上下不通,而中宫遂胀,热气蒸灼,喉舌疳蚀。清气之中,必佐解毒。


银花二钱,川贝三钱,马兜铃五分,连翘心一钱半,川通草一钱,白金汁一杯,活水芦根汁半杯。


王某咽喉痛痹,发时如有物阻隔,甚至痛连心下,每晚加剧,是阴液日枯,肝脏厥阳化火风上灼。法以柔剂,用甘以缓其急耳。细生地、天冬、阿胶、生鸡子黄、元参心、糯稻根须。


徐灵胎曰∶此症喉中,必有细瘰生成,不但气分窒痹也,非糁药无功。又曰∶凡病属于经络脏腑者,皆煎丸之所能治。一属形体及九窍,则属有形之病。实有邪气凝结之处,药入胃中,不过气到耳,安能去凝结之邪?故煎丸之功,不过居其半耳。若欲速效,必用外治之法,可以应手而愈。博考方书,广求秘法,自能得之。外治之法,上古所鲜闻,因其用针灸之术,通神入妙,何必外治?此则外治之最者也。后世针法不传,于是乎以药代针,而多外治之法。若针灸既废,而外治之法亦不讲,则天下之病,即使用药的当,只能愈其半耳。其外症之必须外治者,竟无愈理,此亦医道之一大关也,后之学人须知之。


裴兆期治一人,咽喉痛,不能饮食,时作时止者半岁,吹喉消痰降火药咸罔效。裴诊之,两寸洪大而虚,尺部虚而无力,两足喜暖畏寒,口喜冷冻饮料,甫下咽旋越去,此下真寒上假热也。治当从其性而伏之,用八味丸料加炒黑干姜,水煎,入青盐少许为向导,冷而与之,三剂而愈。锡类散,治烂喉疹。象牙屑焙、廉珠各三分,飞,青黛六分,梅花冰片三厘,壁钱二十个,(勿用木板上者。)西牛黄、人手指甲(男病用女,女病用男。)


各五厘。共研极细末,吹患处。兼治乳蛾、牙疳、舌腐等症。


莱菔菜于初冬摊瓦屋上,或挂树上,任其风吹日晒雨洗霜凌,直至立春前一日收下。悬挂檐下有风无日处,久久愈佳。一切喉症,煎浓汤服立愈。兼治痢疾。


《广笔记》治火上升,有痰留滞喉间,如有核,且法宜降气清火。用苏子研二钱,橘红三钱,贝母三钱,天花粉三钱,茯苓三钱,麦冬五钱,白芍酒炒三钱,黑连翘一钱五分,黄柏蜜炙一钱五分,五味子一钱,打碎水煎,加竹沥服之。


咽喉为肺之关.胃之门.少阴心脉之所络.肝经冲脉之所夹.凡此四经.皆血之所司也.故失血家.往往有咽痛之证.凡咽痛而声不清利者.为肺火.肺主气.气管中痛.故声不清利.甘桔汤.加马兜铃黄芩杏仁川贝母黄连麦冬百合薄荷治之.凡咽痛而饮食不利者.胃火也.胃上口为食管.食管痛.故饮食不利.白虎汤加金银花大黄桔梗枳壳治之.咽喉作痛.而上气颊赤者.肝经冲脉逆上之火也.宜玉女煎.加旋复花射干.再用盐炒安桂少许.以引火下行.喉中塞肿.及溃烂.皆为少阴心经之火.宜泻心汤.加山豆根牛蒡子桔梗甘草薄荷细辛胆南星牛黄治之.肿塞者.外用人爪甲鸡内金急性子.全蝎合巴豆炒过.去巴豆.再加火硝硼砂冰片.胆矾青黛黄连枯矾吹上.吐痰血即愈.溃烂者.外用雄黄黄连珍珠桑螵蛸寒水石牛黄硼砂麝香吹之.又有梅核证.在痰饮门参看.


再按血家咽痛.多是肺胃虚火.及冲脉火逆.吾于咳嗽诸条.言之甚详.痨虫蚀咽.见声音门.宜参汇.



归(十八)风温外袭肺卫.咽痛.辛以散之.


桑叶(一钱) 马勃(三分) 连翘(一钱五分) 象贝(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 黑元参(一钱五分) 牛蒡子(三钱)



许(廿八)风温外袭肺卫.鼻塞咽痛.


牛蒡子(三钱) 杏仁(三钱) 嫩元参(一钱五分) 象贝母(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 连翘(一钱五分) 霜桑叶(一钱) 马勃(三分)



沈(五八)咳嗽腰痛.咽喉如梗.想少阴之脉.循咽.厥阴之脉.循喉咙.是肝肾内衰之征.无暇理嗽.当酸咸入阴.


熟地(三钱) 龟版(五钱) 杞子(一钱五分) 萸肉(一钱五分) 阿胶(二钱) 茯苓(二钱) 淡菜(二钱) 青盐(三分) 芡实(二钱)



徐(四七)咽喉肿痛.咯痰.宜清化.


桑叶(一钱) 杏仁(三钱) 嫩元参(一钱五分) 羚羊角(一钱) 桔梗(一钱) 黑山栀(一钱五分) 川贝(去心研,二钱) 马勃(四分)



曹(三○)损怯咽痛.润剂为稳.


川斛(三钱) 北沙参(一钱五分) 糯稻根须(五钱) 炒麦冬(一钱五分) 生甘草(三分) 茯神(二钱) 细生地(三钱) 生鸡子黄(一枚)


经义


喉主天气,咽主地气。


○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干,不可内食。(《素问》)


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


○足少阴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


○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灵枢》)


哲言


凡《经》言喉痹者,谓喉中呼吸不通、言语不出,天气闭塞也;云咽痛、嗌痛者,谓咽喉不能纳唾与食,地气闭塞也;云喉痹、咽嗌痛者,谓咽喉俱病,天地之气并闭塞也。(孙一奎)


喉有二管∶一为气管,一为食管。食管在前,气管在后。人有自刃而不死者,伤食管而未伤气管也,故食管在前。气管上通于鼻,人方食时,气无不通,非食急未有呛入气管者。以鼻吸之,食急呛入者,仍归食管,故气管在后。(《医参》)


喉者,候也;咽者, 也。咽接三脘以通胃,故以之咽物;喉通五脏以系肺,故以之候气。气喉谷咽,皎然明白。(《得效方》)


咽与喉,会厌与舌,四者同在一门,其用各异。喉以纳气,故喉气通于天;咽以纳食,故咽气通于地。会厌管乎其上,以司开阖,食下则吸而掩,气上则呼而出。是以舌抵上 ,则会厌能闭其喉。四者更相为用,缺一则饮食废而死矣。


○热气上行,结薄于喉之两旁,近外肿作,以其形似蛾,是谓乳蛾,有双、单之分。其比乳蛾差小者,名曰闭喉。热结于舌下,复生小舌者,名曰子舌胀。热结于舌中,舌为之肿者,名曰木舌胀。热结咽喉,肿绕于外,且麻且痒,肿而大者,名曰缠喉风痹。暴发暴死者,名曰走马喉痹。八种之名虽详,一言可了,曰火。微者以咸软之,甚者以辛散之,其最无如砭针出血,血出则病已。(张子和)


咽喉之病,有单乳蛾、双乳蛾、单喉痹、双喉痹、缠喉风、急喉痹、悬雍垂、梅核气、尸咽、谷贼、骨鲠、咽痛、咽疮。


○悬雍生于上 ,虽无关于咽喉,所以暴肿者,亦热使然也。


○尸咽者,阴阳不和,脾肺风热,毒瓦斯壅盛不通,致令尸虫发动,上蚀于喉,或痒、或痛,与伤寒狐惑同,当参考。


○谷贼者,谷芒强涩,人误食之,滞于咽门,遂令刺肺。若不急治,亦能杀人。(《仁斋直指》)


补编


喉证∶治实之法,先宜发散,次宜清凉,或涌导痰涎,或针刺出血;治虚之法,须遵《内经》从治之旨,徐徐频与。(《医学正传》)


喉痛治法,视火之微甚∶微则正治,甚则反治。撩痰、出血,随宜而施,或针手大指少商出血。若肿达于外,必外敷药。有表证者,宜甘、桔、荆、防、羌活,表而出之。不恶寒者,可用酸味吹喉取痰,常以鹅翎蘸米醋搅咽中,摘出其痰。若乳蛾肿甚者,先以小刀就蛾上刺出其血,再用牙硝吹点,以退火邪。内服如射干、青黛、甘、桔、栀、芩、恶实、大黄之类,以散上焦之热。外敷如生卜、韭根、伏龙肝之类。若咽疮白者多涎、赤者多血,大率与口疮同例。用蔷薇根皮、黄柏、青黛煎含细 亦妙。(《推求师意》)


《经》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者,手少阴君火,心之脉也;一阳者,手少阳相火,三焦之脉也。夫二经之脉,并络于喉,故气热则内结,结甚则肿胀,胀甚则痹,痹甚则不通而死。即所谓喉癣、喉风、喉蛾等类是也。推原十二经,惟足太阳别下项,其余皆凑咽喉。然《内经》独言一阴一阳结为喉痹者,盖以君、相二火独胜,则热且痛也。历考咽喉汤方,皆用辛散、咸软,去风痰、解热毒为主。如元参升麻汤、圣济透关散,及玉钥匙、如圣散、普济消毒饮,皆急于治标而缓于治本耳。又考仲景《伤寒论》咽喉生疮等证,每用甘草、桔梗,半夏散及汤。一为少阴水亏,不能上济君火,以致咽喉生疮,不能出声,故以半夏之辛滑,佐鸡子清利窍通声,使以苦酒入阴,劫涎敛疮。桂枝解肌,由经脉而出肌表,悉从太阳开发。而半夏治咽痛,可无燥津、涸液之患也。一为阴火上结而为咽痛,故用甘草甘凉泄热,功在缓肾急而救阴液,佐以桔梗,开提足少阴之热邪也。若肾液下泄,不能上蒸于肺,致络燥而为咽痛者,又有猪肤一法,润燥、解热、缓中,使其阴阳协和而后愈,是固本而兼治标者也。他如风火上郁,阴亏脉数而痛者,又有辛凉清上诸法。咽喉紧痹,气热而痛者,则清肺泻热。情志郁勃,相火上炎而痛者,则降气开郁。肾液下亏,肝阳上越而痛者,宗钱氏六味汤。阴阳交虚,龙相上灼而痛者,宗仲景猪肤法。(《临证指南》)


凡单、双乳蛾,若毒未甚、脓未成者,治之自可消散。若势甚者,必须砭出其血,此因其急,不得已而用之也。


○治喉痹之火,与救火同,不容少待。《内经》火郁发之。发谓发汗,然咽喉中岂能发汗?故出血者,乃发汗之一端也。


○阴虚喉痹,其证内热、口渴、喉干,或唇红颊赤,痰涎壅盛,然必尺脉无神,或六脉虽数而浮软无力。是皆肾阴亏损,水不制火而然。火甚者,宜滋阴八味煎、加减一阴煎;火微者,宜六味地黄汤、一阴煎。若因思虑焦劳,兼动心火者,宜二阴煎。


○格阳喉痹,由于无根之火,客于咽喉而然,察其证,则上热下寒,全非火象。诊其六脉微弱,全无滑大之意,速用镇阴煎为上,八味地黄汤次之。


○喉癣者,凡阴虚劳损之人,多有此病。其证满喉生疮,红痛,久不能愈。此水亏虚火证也,宜用前阴虚喉痹之法治之。


○瘟毒喉痹,乃天行之气。其证咽痛、项肿,此湿热壅盛,最凶之候。宜清诸经之火,或泻阳明之热,当察缓急而治之。东垣普济消毒饮最妙。


○凡火壅于上,食物之类,最宜悉尼浆、绿豆饮,或萝卜汁和以清泉,少加元明粉,搅匀徐饮,既可消痰,亦可清火。(张景岳)


喉痛皆少阴病,但有寒、热、虚、实之分。少阴之火,直如奔马,逆冲咽喉,郁结不舒,或肿、或痛,证必内热、口干、面赤,痰涎涌上,脉数无力。盖缘肾水亏损,相火无制而然。须用六味地黄汤,加门冬、五味大剂服之。又有元阳亏损,无根之火,游行无制,客于咽喉者,须用八味丸煎汤冷冻饮料,引火归元。此正褚氏所谓上病疗下也。人之咽喉如曲突,曲突火炎,若以水自上灌下,突曝烈矣。惟灶床下以盆水映之,上炎即熄。


此上病疗下之一验也。


○又有急喉痹,其声如 ,痰如曳锯,为肺绝之候,速煎独参汤救之,迟则不及。(《赵氏医贯》)


喉痛之证,挟风火者十居八、九。若骤以滋腻酸敛之剂投之,百不一生。如辛酉壬戌患喉痛者,十人有五,不但服温燥之药者立毙,即用清凉药中少加重浊者,尚且不救。余治愈百人,皆辛寒清淡疏散之品。若根据此法,无一活矣。(《医贯砭》)


凡治喉痹,非吐不可。如胆矾、石绿之类为末,薄荷汁入醋调,以鸡翎蘸药,送入喉内,徐徐引痰吐出为佳。(《东医宝鉴》)


痹者,闭也。咽喉闭结,汤药不通。有形之物,已难下咽,必取无形之气,从鼻而入。用巴豆压油纸上,取油纸捻成条子,点灯吹灭,以烟熏鼻,使口鼻流涎,牙关自开。(《名医类案》)


悬雍谓之帝钟。肿而下垂,有长数寸者,名帝钟风。宜用吹药,不可针,针破杀人。(《得效方》)


咽痛,诸药不效,乃鼻中生一红丝,悬一黑泡如樱,垂至咽门用杜牛膝根,入醋同捣汁,滴鼻内,丝断珠破,其痛立已。(罗谦甫)


凡治鲠法,皆以类推。如鸬 治鱼鲠,磁石治针鲠,发灰治发鲠,虎骨治骨鲠,各从其类也。(《三因方》)


兽骨鲠,将狗倒吊,取涎咽下,骨化如神。狗善食骨也。(《万病回春》)


误吞稻、麦芒在咽,取鹅涎咽之即下。鹅能食谷也。(《医学纲目》)


选案


王子周岁,其母以一铁钉与之玩弄,吞入喉间。其父号呼求救,余闻啼声,曰∶钉下咽矣。索方无计,乃阅本草,见所载曰∶铁畏朴峭。遂用磁石一钱,朴硝二钱,研末,以猪油加蜜,调与服之。解物如芋,润滑无棱,药护其外,钉在其中。盖硝非磁石,不能使药附钉∶磁石非硝,不能逐钉速出。非油无以润,非蜜未必服。合是四者,则着者着,逐者逐,润者润,同功合力,裹护而出矣。


○王蓬雀患喉痹,头面浮大,喉颈粗极,气急声哑,咽肿,口疮痛甚,坐而不卧者累日矣。脉则细数微弱,言则声微不振,所服芩、连、栀、柏。此盖以伤阴而起,复为寒凉所逼,以致寒盛于下,格阳于上。水饮难入,尤畏烦热。余曰∶危哉!与镇阴煎,井水浸冷,徐徐咽之。过宿,头项肿痛,尽消如失。(张景岳)


附方


缠喉风救急方 咽喉两旁,块肿如卵,气塞痰鸣,证在危急。用杜牛膝粗根两许,勿经水,捣汁和醋,鸡毛蘸搅喉中,涎出自消。后吹人中白、冰片。如牙关紧闭,和人乳捣汁,滴入鼻内。有用石 蓄根,和乳捣汁滴鼻,效同。


又方 京师一医,持秘方治喉痹,获利甚广。偶为翁曙公识破。其方惟用拭面肥皂,金箔为衣,灌吐稠痰,危证立苏。


又方 治喉痹乳蛾。用壁钱窝一个,拔病者发一根缠定,灯上以银簪挑烧,存性为末,吹患处,立消。


经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又云∶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故以喉咽入肝胆部。



〔《素》〕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太阳阳明论)地气通于嗌。(全文见五脏。咽喉下接连胸中肺叶之间。嗌即咽之低处也,咽即嗌之高处也。)


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悬壅者,音声之关也。(全文见喑。)



〔子和〕咽与喉,会厌与舌,此四者同在一门,而其用各异。喉以纳气,故喉气通于天。咽以纳食,故咽气通于地。会厌管乎其上,以司开辟,掩其喉,则其食下。不掩之,其喉错。必舌抵上,则会厌能闭其喉矣。四者交相为用,阙一则饮食废而死矣。


[总诀]最重咽喉出纳关,那禁邪气壅其间。清心开肺还平胃,惟望医师妙转旋。


咽喉红肿,其色多带痰粘者,风火之壅塞也。宜加味甘桔汤。


山豆根(一钱) 连翘(一钱) 炒栀(一钱) 甘草(一钱) 杏仁(三钱) 荆芥(一钱) 薄荷(五分) 桔便(二钱) 枳壳(八分) 花粉(二钱) 枯芩(二钱) 贝母(三钱) 旋复(二钱) 射干(二钱)


歌曰∶咽喉红肿豆翘栀,甘杏荆荷枳桔宜。


花粉枯芩清火用,射旋贝母涤痰施。


(伯未按∶蜀刻本无花粉、旋复。)


(又按∶若大便燥结者,当用凉膈散三钱入煎。)


咽喉白烂,其声嘶小不出者,火热乘肺金也。宜滋肺百合汤。


百合(一钱) 知母(一钱) 天冬(二钱) 麦冬(三钱) 花粉(二钱) 杏仁(三钱) 银花(一钱) 生地(三钱) 紫菀(一钱) 甘草(一钱) 桑叶(一钱) 五倍子(一钱)


歌曰∶咽喉白烂总宜滋,杏草银桑合倍医。


知母二冬和紫菀,地黄花粉咽徐徐。


(伯未按∶须防白喉,切勿大意。)


咽中疼痛,生黄起泡起点者,湿热之结气也。宜清散薄荷汤。


薄荷(五分) 荆芥(一钱) 柴胡(一钱) 知母(三钱) 黄芩(三钱) 槟榔(一钱) 草果(一钱) 羌活(五分) 枳壳(一钱) 连翘(一钱) 射干(二钱) 杏仁(三钱) 僵蚕(三钱) 蝉蜕(五个)


歌曰∶咽疼起泡薄柴荆,羌枳翘干芩母清。


草果槟榔除湿积,僵蚕蝉杏热俱平。


咽中生蛾,壅塞关隘不通者,心经火上逆也。宜加减导赤散。


生地(三钱) 知母(二钱) 枳壳(一钱) 甘草(一钱) 薄荷(七分) 羌活(七分) 木通(一钱) 竹叶(三钱) 灵仙(一钱) 皂刺(三钱) 黄连(三钱) 酒军(一钱) 山甲(炒,二片) 牛蒡子(三钱)


歌曰∶灵仙皂刺破喉蛾,山甲知连及薄荷。


牛蒡军甘羌地枳,木通竹叶与调和。


(伯未按∶乳蛾症于结喉两旁,按之有核,可购贴喉异功散,置太乙膏上,贴之半日,即起泡,用针刺破,易红膏药贴之。)


凡红喉证,无论痈蛾肿起者,总属血分热也。宜 点胆矾丸。


胆矾(三分) 熊胆(一钱) 皂刺(一钱) 硼砂(一钱) 火硝(一钱) 麝香(一分) 蜣螂(二枚) 大黄(五分) 郁金(一钱) 牛黄(一分)


为末,蜜丸,点 喉间,有痰则吐去。


歌曰∶胆矾熊胆点红喉,皂刺蜣螂一例收。


硼麝二黄硝合研,郁金加入症全瘳。


(伯未按∶可另购玄参三钱泡,代茶饮。)


凡白喉证,无论癣烂疳蚀者,总属气分热也。宜吹 珠黄散。


珍珠(一钱) 牛黄(三分) 麝香(一分) 明雄(一钱) 硼砂(一钱) 甘草(一钱)


歌曰∶雄麝珠黄点白喉,硼砂甘草一分求。


须知白烂关虚热,不与红喉一例投。


咽喉者,阴阳升降之路也。咽为六腑之通衢,喉为五脏之总门。六腑为阳,阳中有阴。浊阴由咽而下达,是天气之降也。五脏为阴,阴中有阳。清阳自喉而上腾,是地气之升也。地气不升则喉病,喉病者,气塞而食通。天气不降则咽病,咽病者气通而食塞。先食阻而后气梗者,是脏完而腑伤之也。先气梗而后食阻者,是腑完而脏伤之也。而总之咽通六腑,而胃为之主。喉通五脏,而肺为之宗。如阳衰土湿,肺胃不降,浊气湮郁,则痹塞之病成矣。相火升炎,则肿痛之病作矣。如咽喉肿痛生疮者,以甘草桔梗射干汤主之。如喉疮脓成者,以贝母升麻鳖甲汤主之。


甘草桔梗射干汤


甘草(二钱生) 枯梗(三钱) 半夏(三钱) 射干(三钱) 水煎半杯,热漱,徐服。


贝母升麻鳖甲汤


贝母(三钱) 升麻(三钱) 丹皮(三钱) 元参(三钱) 鳖甲(三钱) 水煎半杯,热漱,徐服。


〔咽喉提纲〕 脏通喉窍腑通咽,浊降清升法地天,一自逆行虚火动,肿疼痹塞病相连。


甘草桔梗射干汤


(证附) 半夏桔甘并射干,除邪破郁是仙丹,咽喉肿痛生疮候,火热能消治不难。


贝母升麻鳖甲汤


(证附) 升麻贝母共丹皮,鳖甲元参并用宜,喉内生疮当速治,脓成服此总堪医。


咽喉者,阴阳升降之路也。《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循喉咙而入缺盆。脾足太阴之脉,挟咽而连舌本。心手少阴之脉,挟咽而系目系。小肠手太阳之脉,循咽而下胸膈。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而挟舌本。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而入颃颡。五藏六府之经,不尽循于咽喉,而咽为六府之通衢,喉为五藏之总门,脉有歧出,而呼吸升降之气,则别无他经也。


六府阳也,而阳中有阴则气降,故浊阴由咽而下达;五藏阴也,而阴中有阳则气升,故清阳自喉而上腾。盖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不藏则下行,是天气之降也;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泄,不泄则上行,是地气之升也。地气不升则喉病,喉病者,气塞而食通;天气不降则咽病,咽病者,气通而食塞。先食阻而后气梗者,是藏完而府伤之也;先气梗而后食阻者,是府完而藏伤之也。


而总之,咽通六府而胃为之主,喉通五藏而肺为之宗。阳衰土湿,肺胃不降,浊气堙郁,则病痹塞,相火升炎,则病肿痛。下窍为阴,上窍为阳,阴之气浊,阳之气清,清气凉而浊气热,故清气下陷,则凉泄于魄门,浊气上逆,则热结于喉咙也。


甘草桔梗射干汤


甘草二钱,生 桔梗三钱 半夏三钱 射干三钱


煎半杯,热漱,徐服。


治咽喉肿痛生疮者。


贝母升麻鳖甲汤


贝母三钱 升麻二钱 丹皮三钱 元参三钱 鳖甲三钱


煎半杯,热漱,徐服。


治喉疮脓成者。


咽在喉后,主纳食,胃之系也;喉在咽前,主气出入,肺之系也。胃、肾、肝三脉循喉。任脉至咽喉。《灵枢》谓∶手阳明大肠、手太阴肺经之正,循喉咙。足少阳(胆经)之正,挟咽。脾脉挟咽。心脉支者挟咽。小肠脉循嗌咽。按咽喉为饮食、呼吸之路,居脏腑之上,不论何经之邪皆得上干之。观《经》谓邪客手少阳(三焦经)之络,令人喉痹,可知。不必其经脉之循于咽喉者,乃能为病矣。咽喉之病,皆属火。有上焦火盛者,有下焦火冲者,以致痰涎、气血聚结,肿痛闭塞。


蛾喉,肿痛在咽喉两旁者,名双乳蛾;(形若蚕蛾故名,亦有形若枣栗者。)在一边者,名单乳蛾;如白星上下相连者,名连珠蛾。但张口可见者,吹药易到,针刺易施;深而不可见者,颇难治。俱宜服清咽利膈汤,吹冰硼散。(见口。)易见者,脓熟针之;


难见者,桐油饯探吐脓血。若痰壅气急声小,探吐不出者危。急用三棱针刺少商穴(在大指甲内边,去甲韭叶许,刺深二分)出血,仍吹、服前药,缓缓取效。若形如圆眼,有红丝相裹,或单或双,生于喉旁,(有顶大蒂小者。)不犯不痛,名为喉瘤,由肺经郁热,多言损气而成,忌针,益气清金汤,外用消瘤碧玉散点之。


喉痹,痹者,闭塞之谓。饮食难入,语言难出,喉中或有疮,或无疮,或有块如丸、如拳。若初起即发寒热,势盛而急,且痛且痒,绕颈红肿,痰涎壅塞,声如拽锯,即名缠喉风。须臾不救,急令张口,针其喉中肿处,并刺两手少商穴出血,或以桐油饯探吐其痰,随用甘草汤漱口,以解桐油之气为上策。若牙关紧闭,用巴豆油,纸捻蘸燃吹灭,令鼻吸其烟,实时口鼻流涎,牙关自开。或水化解毒雄黄丸,吹鼻达咽即吐,牙关亦开。随用上法以通其闭塞,频服喉痹饮或清咽利膈汤,吹金、碧二丹或冰硼散,(见口。)药内须加牛黄,功效乃速。《准绳》急喉痹,有声如鼾,痰涎响者,此为肺绝之候,宜参膏,用姜汁、竹沥开服,或先煎独参汤救之,迟则不及。予按此证属风火急暴,痰涎壅塞,致气闭塞以死,非气虚也。不务撩痰出血而补气何也?及见《医贯》引此有注云∶类中风多此证。又观《景岳全书》论阳虚喉痹谓∶非喉痹因于阳虚,乃阳虚由于喉痹,缘患喉痹而过服寒凉,或艰于饮食,致中气虚寒暴脱,声如鼾,痰如拽锯,宜人参汤救之云云。乃知《准绳》所言,不为初起实证立法,勿误会也。肿发项外,脓胀痛者,防透咽喉,不可轻针。


急用皂角末吹鼻取嚏,其肿即破,或兼用皂角末醋调,浓敷项肿。凡喉证皆由内火炽盛,若兼感风寒,则火被寒束,其性更烈。有舌胀退场门搅动者,名弄舌喉风,治法大概相同。凡兼外感者,切忌胆矾等酸收之药吹点,敛热不散;又忌硝、黄等下剂,致阳下陷。(凡同时多病此而恶寒者,属时行之寒疫也,即为外感。)当用甘桔汤加黄连、僵蚕、荆芥、半夏、鼠粘子根、薄荷等发之。挟虚者,加人参、当归辈。水浆不入者,先用解毒雄黄丸四五粒,极酸醋磨化灌,令吐痰,(上言不可用酸收,此用醋者,为吐痰计也。吐痰须收敛在一处乃吐之,既吐则醋亦随出矣。又醋能消积血。)更用生姜汁灌之,(一以散寒,一以去用醋之涩。)却用上药。(咽喉证最忌半夏、生姜,以内火得辛散愈炽也。惟兼外感可用。)若风寒结热,先于耳前听会穴起,形如瘰 ,渐攻咽喉肿痛者,宜速用牛黄清心丸,兼服清咽利膈汤,吹冰硼散(见口)。若纯是内火,不兼外寒,则酸涩之品,硝、黄之剂,正当用矣。大约撩痰出血,为此证急务。按此证有无兼外感,最难辨,何则?外感必发热恶寒脉浮,而此证急者,初起亦发寒热,脉浮,(若初起一二日不发寒热,三日后乃发者,则为缓证。)故难辨也。


须问其有无受风受寒,及有无时行证同,细细察之。大抵无外感者,必先一二日见胸膈气滞痰壅,后见喉痛,乃身发寒热;若因外感者,必先发寒热,后见胸膈气滞痰壅,咽喉痛也。以上皆言急证,若缓证便宜缓治。喉痹饮,徐徐频与,不可过用寒凉,恐痰结胸中,得寒则凝滞不运,渐至喘塞不治。其有气急闭甚者,僵蚕为末,姜汁调下立愈。或马兰根苗捣汁,鹅翎蘸探吐,或饮汁亦妙,或以汁和醋含漱,皆可。此证必问二便,便利者浮游之火上攻,宜消风热,降气解毒。


喉痛,连胸红肿而痛,恐是肺痈,必用蜜调药,加百草霜、桔梗为要。妇人喉证,先问月经,闭者用通经药,一服愈。此证虽因于火,而火有虚实。实火,因过食煎炒、浓酒、浓味,蕴积热毒,其证烦渴便闭,宜用重剂润下,泄其积热。大便通后,乃用去痰解热之药清和上焦。然元气有余,可用硝、黄;弱者,须滋燥润肠,或蜜导。虚火,由劳心好色,七情内伤,以致肾水亏损火上炎,午后痛甚者,宜滋阴降火。此证初起,有觉咽喉干燥,如毛草硬物刺梗,微红肿痛。甚者,日久紫暗不鲜,颇似冻榴子色。其后,破烂腐衣,叠若虾皮,声音雌哑,臭腐延蚀,妨碍饮食,宜知柏地黄汤。(见虚损。)若吐酸甜涎者,甘露饮(见齿)加黄连。便燥者,炼过猪油、白蜜各半,挑服二匙,日三五次。肿,吹紫雪散;腐,吹八宝珍珠散,此治肾水虚火炎者。若肾阳衰虚,下焦阴寒之气,逼其无根之火上冲者,亦午后痛甚,须八味丸(见虚损)料,大剂煎汤,冰冷与饮,引火归原乃可救,切不可用寒凉。人之咽喉如曲突。曲突,火炎若以水自上灌下,突爆裂矣。惟灶床下以盆水映之,上炎即熄,所谓上病疗下也。亦忌发汗、针砭出血。又有中焦阳衰,虚浮之火上炎而咽痛,面赤喉干,口舌生疮,过劳更甚,或午前甚者,其脉必浮大,理中汤(见中寒)加山药、(以上降之。)山茱萸,(以下降之。理见六味丸注。)或补中益气汤(见气)


加麦冬、桔梗、牛蒡子。若面唇俱白,不寐懒食,归脾汤(见血)加酒炒川黄连。俱用冰硼散(见口)一钱,加灯草 灰存性者三分,吹之立效。(凡红肿无形者,灯草灰最宜。)凡属虚证,其势必缓,其色亦淡,其肿亦微。


喉癣,喉间生红丝,如戈窑纹,又如秋海棠叶背,干燥而痒,久则烂开,有小孔如蚁蛀,故又名天白蚁。由过食辛热,致胃火上炎灼肺所致。痨证亦多此,皆属火盛水虚,观其干燥不肿可知矣。宜广笔鼠粘汤。未溃吹矾精散,已溃吹清凉散。


须精心寡欲,戒浓味发物,庶可保全。若至喉哑,或烂开叠起腐衣,形如蚁蛀,多不救。喉菌,状如浮萍,色紫,忧郁气滞血热使然,妇人多患之。初用碧丹五、金丹一,后则碧三、金二,吹之。噙清灵膏,服喉痹饮。喉疮,层层如叠,不痛,日久有窍出臭气,枸杞叶烧酒顿服。久嗽喉痛,乌梅肉五分,柿霜、天冬、麦冬、硼砂各二钱,玄参一钱,蜜丸含化。会厌痛,详下喑门。喉柱肿痛,烧盐、枯矾研匀,箸头点之即消。内服甘桔射干汤。禁针,伤命。


凡喉证已碎(破损也)者,先吹长肉药,后用碧丹。痰不出,用金丹加制皂角少许。


倘至穿烂,多用口疳药(见口)加龙骨、珍珠。凡喉证无痰者,不治。水涸也,且无可去,闭从何通!故难。凡喉证舌肿满口,色如胡桃、茄子、朱砂纸,不治。最忌口渴气喘,痰如桃胶,一颈皆肿,面红紫或青白无神,皆恶候。凡喉证,急切无药,牙皂一个,蜜调和水煎服。凡喉证,用诸冷药不效者,宜姜汁。然已破损者,用姜汁则辣痛,且散而难收,又在所禁矣。


喉痛则呼吸难通,言语难出;咽痛则不能咽唾、纳食。喉痹必兼咽痛;咽痛未必兼喉痹。


咽中结块,饮食不通,此危证,射干、牛舌叶汁、海藻,俱治此。然不若,百草霜蜜丸芡实大,新汲水化服,甚者不过两丸。


咽痛,必用荆芥。阴虚火上炎者,必用玄参。气虚,人参加竹沥。血虚,四物(见血)加竹沥。实热,三黄丸。(见发热。)或黄连、荆芥、薄荷为末,姜汁、蜜调噙。或山豆根噙。风热,表散之,散之下已,则收之。或单用硼砂,或和胆矾、白僵蚕、白霜梅噙,不宜过用寒药。栝蒌一个,白僵蚕微炒五钱,桔梗七钱,甘草炒二钱,为末,每用少许吹之。红肿,可用此散一钱,加朴消一钱吹之,咽津。有小白头疮者,此散一钱加白矾五分,吹之。咽痛,诸药不效者,非咽痛也,乃鼻中生一红丝悬一黑泡,如樱珠垂挂到咽门,碍饮食。用生牛膝根直而独条者,洗净,加好醋三五滴同研细,就鼻孔滴二三点入去,则丝断珠破,立安。若溃腐久不愈,由杨梅毒者,须以萆 、土茯苓为主。


咽喉中有物,不能吞吐,如毛刺、如絮、如膜、如梅核、如肉脔,均名梅核气。


由气结生痰,日久恐成噎膈。木香四七丸苏子降气汤,四七汤,(二方见气。)或人参、官桂、枇杷叶各五钱,杏仁二钱五分,蜜丸弹子大,含化,以愈为度。或胆矾、硼砂、牙皂、雄黄、枣肉,丸芡实大,噙化。温黄酒一杯过口,清咽屑更加,诸物哽喉,《三因方》煮薤白令半熟,以线缚定,手执线头,少嚼薤白咽之,度薤白至哽处便牵引,哽即出矣。秘方用倾银炉上倒挂灰尘,砂糖和丸,咽之自下。骨哽,槿树叶油、马屁勃、砂糖三味,熬膏为丸,噙化。苎麻杵烂,丸如弹子大,将所哽物煎汤化下。禽兽骨哽,以犬吊一足,取其涎,徐徐咽之。剪刀草,如野茨菇,生篱堑间,其根白,研之则如胶,用顺水吞下,即吐出骨,不过两三口,效。研萱草根,顺水下,亦佳。朴硝研,对入鸡苏,丸如弹子大,含化,不过三四丸。南硼砂,井花水洗涤,含化,最软骨。贯众浓煎一盏半,分三服连进,片时一咯骨自出。鱼骨哽,以皂角少许入鼻中,得嚏哽出。细茶、五倍子等分为末,吹入咽喉,立愈。食橄榄即下,或用其核为末,顺流水下。鱼骨在肚中刺痛,煎吴茱萸汁一盏饮之,则骨软而出。鸡骨哽,用水帘草捣汁饮之,其骨自消。野苎麻洗净,捣烂如泥,每用龙眼大。如被鸡骨所伤,鸡羹化下;鱼骨所伤,鱼汤化下。稻芒糠谷哽喉,将鹅吊一足,取涎,徐徐咽下即消。或取荐头草嚼,亦妙。吞钉铁金银铜钱等物,但多食肥肉,自随大便而下。吞钱及铁物在喉不得下,南烛根烧,细末,汤调一钱下之。吞铁或针,用饴糖半斤,浓煎艾汁,调和服。或用磁石磨如枣核大,钻眼以线穿,令吞喉间,针自引出,磁石须阴阳家用验者。吞钱,烧炭末,白汤调服。数匙即出。或服蜜升许,或食荸荠、茨菇,其钱自下。或用艾一把,水五升,煎至一升,顿服即下。或用百部根四两,酒一升,渍一宿,温服一升,日再。吞钗,取薤白曝,令萎黄,煮使熟,勿切,食一枣大即出。吞钱钗及,饴糖一斤,渐渐食之。吞发缠喉不出,取自乱发作灰,白汤调服一钱。


陈无择云∶凡治哽之法,皆以类推,如鸬 治鱼哽,磁石治针哽,发灰治发哽,狸虎治骨哽,亦各从其类也。《金鉴》鱼骨,用河中养畜之鸭倒挂取涎,仰卧频灌。


牛蒡子(炒,研) 连翘(去心) 荆芥 防风 栀子(生,研) 桔梗 玄参 黄连 金银花黄芩 薄荷 甘草(各一钱,生) 大黄 朴硝(各一钱) 水二钟,淡竹叶二钱,煎八分,食远服。



温水半碗,加桐油四匙,搅匀,用硬鸡翎蘸入喉内捻之,连探四、五次,其痰壅出,再探再吐,以人醒声高为度。



苦桔梗(三钱) 黄芩(二钱) 浙贝母(去心,研) 麦冬(去心) 牛蒡子(各一钱五分,炒,研) 人参白茯苓 陈皮 生栀子(研) 薄荷 甘草(各一钱,生) 紫苏(五分) 竹叶(三十片,水三钟,煎一钟,食远服,渣再煎服。)



硼砂(三钱) 冰片 胆矾(各三分) 共研细末,用时以箸头蘸药点患处。



(《局方》、《准绳》巴豆十四粒,余各一两。)


雄黄(二钱五分) 郁金(二钱五分) 巴豆(二十粒,去皮、油) 共为细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热茶清下七丸,吐出顽痰立苏,未吐再服。已死,心头犹热,斡开口灌之,无有不活。小儿惊风、痰壅,二、三丸。



(消肿出痰,性迅利,善走内,轻症不宜用。)


枪硝(一钱八分) 蒲黄(四分,生) 僵蚕(一钱) 牙皂(一分半) 冰片(一分) 研细,共为末,吹入。



(清热祛风,解毒,出痰涎,轻症用之。重症与金丹合用,痰壅金六碧四,因病轻重,定药多寡。)


玉丹(三分) 百草霜(半茶匙) 玄丹(一粒) 甘草灰(三茶匙) 冰片(五厘) 薄荷(去根,春夏四分,秋冬二分) 共为末吹。(欲出痰,加制牙皂少许。)



(吹喉用。)


白肥灯草水湿透,用竹管浸湿,以湿纸塞紧一头,将灯草纳管内,以筋筑实口,用湿纸封塞,入炭 烟绝,管通红,取出,先湿一砖,将管放砖上,以碗覆之,待冷取起,剥去外管灰、两头纸灰,内灯草灰黑色成团者佳。



苦桔梗(一两) 炙甘草(二两) 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食后温服。



九转胆星(一两) 雄黄 黄连末(各二钱) 茯神 元参 天竺黄 五倍末 荆芥 防风桔梗 犀角末 当归(各一钱) 冰片 麝香 珍珠(各五分,豆腐煮) 京牛黄 轻粉(各三分)


各研极细,共和一处,再研匀,甘草熬膏和丸,如龙眼大,朱砂为衣,日中晒干,收入瓷瓶内,将瓶口堵严,勿令出气,临服时一丸,薄荷汤磨服。



桔梗 玄参 牛蒡 贝母 薄荷 僵蚕 甘草 前胡 忍冬花 花粉 灯心



犀角(镑) 羚羊角(镑) 石膏 寒水石 升麻(各一两) 元参(二两) 甘草(八钱,生) 沉香(锉)


木香(锉,各五钱) 水五碗煎药,剩汤一碗,将渣用绢滤去,将汤再煎滚,投提净朴硝三两六钱,文火慢煎,水气将尽,欲凝结之时,倾入碗内,下朱砂、冰片各三钱,金铂一百张,各预研细和匀,将药碗安入凉水盆中,候冷,凝如雪为度。大人每用一钱,小儿二分,十岁者五分,徐徐咽之即效。或用淡竹叶、灯心煎汤化服亦可。


咽喉肿痛等证,吹之亦效。



儿茶 川连末 川贝母(去心,研) 青黛(各一钱五分) 红褐(烧灰存性) 官粉 黄柏末 鱼脑石(微 ) 琥珀末(各一钱) 人中白(二钱, ) 硼砂(八分) 冰片(六分) 京牛黄 珍珠(各五分,豆腐内煮半炷香时,取出研末) 麝香(三分) 各研极细末,共兑一处,再研匀,以细笔管吹入喉内烂肉处。



生地黄 浙贝母(各三钱,去心,研) 元参 甘草(各二钱五分,生) 鼠粘子(酒炒,研) 花粉射干 连翘(各二钱,去心) 白僵蚕(一钱,炒,研) 苦竹叶二十片,水二钟,煎八分,饥时服。



白矾(不拘多少研末,用方砖一块,以火烧红,洒水于砖上,将矾末布于砖上,以瓷盘覆盖,四面灰壅一日夜,矾飞盘上,扫下用,二钱) 白霜梅(二个,去核) 真明雄黄 穿山甲(各一钱,炙) 共研细末,以细笔管吹入喉内。



硼砂(三钱) 人中白(二钱, ) 黄连末(一钱) 南薄荷(六分) 冰片(五分) 青黛(四分) 共为极细末,吹入喉癣腐处。



薄荷(三钱) 贝母(二钱) 甘草(六分) 百草霜(六分) 冰片(三分) 玉丹(二钱) 玄丹(八分)


上细末,蜜调,噙化,随津咽入。



桔梗(二钱) 甘草 射干 连翘 山豆根 牛蒡 玄参 荆芥 防风(各一钱) 竹叶煎。



木香(五分) 射干 羚羊角 犀角 槟榔(各一钱) 玄参 桑白皮 升麻(各一钱五分) 半夏浓朴 陈皮(各一钱) 赤茯苓 生姜煎服。



半夏(制,一两) 橘红 川大黄(酒制,各五钱) 茯苓 紫苏叶 风化硝 直僵蚕(炒) 桔梗(各二钱) 连翘 诃子肉 杏仁 甘草(各一钱二分) 上为末,姜汁、韭汁和捏成饼,晒干,筑碎,如小米粒大,每用少许,置舌上干咽之,食后、临卧为佳。



(吹喉用。)


明矾碎如豆大,入倾银罐内,以木炭火 ,不住手搅,无块为度。再用好硝打碎、徐徐投下十分之三。再用官硼打碎,亦投下十分之三。少顷,再投入生矾,俟痒,再入前投硝、硼,如是渐增,直待铺起罐口,高发如馒头样方止。然后驾生炭火烧至干枯,用瓦一片覆罐上,待片时取出,将牛黄末少许,用水五六匙和之,即以匙抄滴丹上,将罐仍入火烘干,取下,连罐并瓦覆在净地上,用纸盖之,再用瓦覆之,过七日收用。留轻松无竖纹者用。



(吹喉用。)


大青梅破开去核,将明矾入内,竹签钉住,武火 梅烬,勿用,止用白矾,轻白如腻粉,用出涎清痰甚捷,此秘方也。



玄参(去芦) 贯众(去芦) 滑石(研) 砂仁 黄连(去须) 甘草(炙) 茯苓 山豆根 荆芥穗(各半两) 寒水石( ,一两) 硼砂(一钱) 为细末,每服一钱,干掺舌上,以清水咽下。


白马山李 温热寒热,脉弦寸口芤,呛咳咽痛,舌白尖赤。症属阴虚,宜防喉燥。


元参(三钱) 橘红(一钱) 金果榄(钱半) 桑叶(三钱) 象贝(三钱) 焦山栀(三钱)光杏仁(三钱) 射干(钱半) 马勃(钱半) 白前(钱半) 胖大海(三钱) (引)枇杷叶(五片,去毛)


三帖。


又 咽痛稍瘥,脉弦右寸大,舌黄红,呛咳,寒热不清,宜防喉燥(二月十二日。)


元参(三钱) 薄荷(钱半) 金果榄(钱半) 桔梗(二钱) 象贝(三钱) 橘红(钱半) 粉丹皮(二钱) 甘草(八分) 马勃(钱半) 炒知母(钱半) 山茶花(钱半) (引)枇杷叶(五片)


三帖。


又 咳逆稍减,自利未除,脉濡数,舌滑根焦,尚润形光,最怕变幻。(四月二十一号甲辰初五日。)


桔梗(钱半) 银花(钱半) 广郁金(三钱) 淡竹叶(钱半) 连翘(三钱) 大豆卷(三钱)橘红(一钱) 蔻仁(七分,冲) 光杏仁(三钱) 赤苓(四钱) 通草(钱半)


清煎二帖。


介按∶张仲景云∶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今此案,是属伏气自少阴而内发之咽痛,虽不用猪肤汤,而初方以宣散温邪,清火解毒,得以咽痛少瘥,次方则从甘桔汤加味,以清少阴内发之热,而咳逆稍减。三方因其自利,兼用辛淡渗湿,俾湿走脾健,自能告痊。


咽喉之地司出入,毒火冲炽痛难堪,内用甘桔利咽剂,外吹牛黄散即安。


[注]


咽者饮食之道,喉者呼吸之门,乃最紧要之处,若痘毒不能发越于外,火热壅塞膈间,上冲咽喉,则或肿痛,或哑呛,甚而不能呼吸,饮食难入,速用加味甘桔汤治之,或用加减利咽解毒汤,外用牛黄散吹入肿处。


(加味甘桔汤)方见失音。


(利咽解毒汤)防风山豆根麦冬去心牛蒡子炒黑参苦桔梗生甘草菉豆水煎服(方歌)


利咽偋毒用防风,山豆根与麦门冬,牛蒡黑参昔桔梗,甘草菉豆共煎浓。


(牛黄散)川黄连生黄蘖生薄荷各八分雄黄火硝青黛各一分半牛黄冰片硼砂朱砂各一分共为细末,每用少许,吹患处。


痘出最要咽喉清利。若毒火上熏。咽喉先受。以致肿塞窄狭。呼吸不能。饮食不入。疼痛哑呛等证。如圣饮、甘露饮、射干鼠粘子汤选用。血热咽痛者。紫草消毒饮最当。若咽痛发热。手指初捻似热。捻久则冷者。此脾气虚也。钱氏异功散。若咽痛发热。作渴引饮。手足并热者。脾气热也。泻黄散。若大便溏泄。饮食不进者。白术散。慎勿用凉药。致损脾胃。而变吐泻痒塌也。若咽痛足热。小便赤涩而频数。此三阴虚。无根之火循经上至咽喉也。生料六味加麦冬、五味。


(附失音)



鲍(右) 咽喉作痛,遇劳即发,颧红目涩。此心胆火郁,恐成喉痹。


连翘壳(三钱) 净蝉衣(一钱) 黑山栀(二钱) 生甘草(三分) 射干(五分) 元参肉(三钱)桔梗(一钱) 荆芥(一钱) 细生地(四钱) 郁金(一钱五分)


【二诊】 昨进甘凉,中脘痞阻,而目痛火升咽痛,足厥不温。气火尽从上浮。再反佐以进。


广郁金 磁石 半夏曲(炒) 白蒺藜 光杏仁 炒枳壳香豆豉 茯苓 滋肾丸(三钱分二次用淡盐汤下)


【三诊】 咽痛稍减,足厥转温,然中脘仍然不舒。还是气郁火难下降。前法再进一步。


制半夏 炒枳壳 广郁金 橘皮 生熟香附 茯苓 川连(二分干姜四分同炒) 滋肾丸(三钱)


【四诊】 苦辛开降,中脘稍舒,咽痛略减,颧红稍退。水性常降,宜使之升,火性常升宜使之降,中焦为升降之总道。再拟苦辛合化,引导火热下行。


制半夏 炒枳实 广郁金 肥知母 黄柏 云茯苓 广皮 竹茹 上徭桂(三分去皮研末饭糊丸桐子大先服)


【五诊】 胸次稍舒,饭食稍增,然足仍厥逆,咽喉仍痛。还是虚阳上逆。用金匮法。


漂净猪肤(六钱) 白蜜(二钱) 生甘草(三分) 桔梗(一钱) 炒黄粳米粉(二钱)茯苓(三钱) 滋肾丸(三钱药汁送下)



鲍(右) 经治诸恙稍退。春升木火燃动,不为乳胀,即为咽痛矣。


广郁金 桑叶 白蒺藜 朱茯神 栝蒌皮 钩钩 黑山栀 胡黄连 黑豆衣 吴萸


【二诊】 节令之后,木火不熄,咽中热痛,头胀牙痛。前法再参育阴。


元参 山栀 丹皮 石决明 灯心 豆豉 郁金 桑叶 滁菊花 青果


【三诊】 昨兼清泄,咽痛牙疼稍减,然咽次仍有哽塞之象。气郁痰滞,木火欲降无由。再开展气机,气行痰利火自降也。


香豆豉 黑山栀 竹茹 白茯苓 甜杏仁 灵磁石 栝蒌皮 郁金 炒枳壳 枇杷叶



孙(左) 向有痰嗽,去冬感受风温,以致热与痰合,蒸腾损肺,咽喉作痛,音喑声嘶,内热连绵,痰稠如胶,而色带青绿。脉象细数。气火尽从上凌,太阴肺津,悉为痰热所耗,金水不能相生,肾藏之水,日形亏乏。


虚劳喉痹,恐非草木可以为功。


元参 花粉 桔梗 川贝母 白莱菔(绞汁半杯温冲) 杏仁 郁金 茯苓 海浮石 青果(打汁冲五枚) 玉泉散 陈海蛰(漂一两五钱) 大荸荠(打汁冲五枚)


【二诊】 清化痰热,咽痛音喑,仍然不减。脉象细数,颇有促意。足见痰热虽壅于上,而肾水内亏,虚阳亦从上逆。再上下分治,以觇造化如何。


大生地炭 生甘草 丹皮 蝉衣 黑元参肉 川贝母 桔梗 山栀



某 不时咽痛,甚则吐血。脉气口带浮。此风热迫损肺络。宜微苦辛凉。


连翘 射干 杏仁 黑山栀 京元参 郁金 茯苓 桑叶 荆芥炭 白茅根



左 春升之令,肝火升腾,咽中痛痒复发,口鼻热冲。恐成喉痹。


黑元参 射干 黑山栀 广郁金 玉泉散 白桔梗 连翘 粉丹皮 炒蒌皮 枇杷叶



王(左) 音喑咽燥作痛,便艰带血。风湿化火,灼烁肺胃。前投凉解,不能应手,拟通地道而开天气,肺与大肠相表里故也。


黑元参(四钱) 鲜生地(一两) 玉泉散(三钱包) 连翘壳(三钱) 射干(七分) 大麦冬(三钱)鲜石斛(四钱) 天花粉(二钱) 牛蒡子(三钱) 白桔梗(一钱) 上湘军(三钱煎三钱磨冲) 梨汁(一两冲)



吕(左) 喉症之后,痰滞未清,以至喉间肿胀如核,久而不化。宜化痰开郁。


制半夏(二钱) 水炒竹茹(一钱) 郁金(一钱五分) 茯苓(四钱) 象贝母(二钱) 广橘红(一钱)杏仁泥(三钱) 炒枳壳(一钱) 桔梗(一钱) 陈海蛰(一两) 大荸荠(四枚二味煎汤代水)



某 石蛾遇劳辄发,发则咽痛,耳后筋胀,鼻窍不利。此喉蛾之后,遗毒未清,不易杜截也。


射干(五分) 黑元参(三钱) 冬桑叶(一钱) 黑山栀(三钱) 广玉金(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大贝母(三钱) 粉丹皮(二钱) 盐水炒橘红(一钱) 梨肉(一两) 茅根肉(七钱)



龚(右) 头痛内热俱减,然咽中仍然作痛。喉痹情形,极难调治。


北沙参(五钱) 细生地(四钱) 川石斛(四钱) 射干(五分) 粉丹皮(二钱) 川贝母(二钱)大麦冬(三钱) 竹衣(一分) 天花粉(二钱) 黑元参(三钱) 郁金(一钱五分) 青果(二枚)


【二诊】 咽痛音喑稍减,而咽中哽阻。肺胃燥痰未化也。


北沙参 川贝母 云茯苓 青果 川石斛 郁金光杏仁 竹沥 炒蒌皮 黑元参 陈关蛰 地栗


【三诊】 诸恙皆减,而咽燥甚,则喑亦随之俱甚。气液之耗伤,即此可见。


北沙参 川贝母 元参肉 青蛤散 郁金 川石斛 天花粉 光杏仁 大麦冬 青果 梨片


【四诊】 咳喑而且吐血。据述病由受寒而起,投补而剧。于无治处求治,姑从此着眼,以希天幸。


炙麻黄(五分) 光杏仁(三钱) 象贝母(一钱五分) 炙桑叶(一钱) 藕节(二枚) 浮蝉衣(一钱五分)炒当归(一钱五分) 煨石膏(六钱) 云茯苓(三钱) 生甘草(五分)


【五诊】 辛温寒合方,咳嗽降序。肺伤邪伏,再尽人力以待造化。


炙麻黄(五分) 生甘草(五分) 元参肉(三钱) 射干(五分) 煨石膏(六钱) 炒蒌皮(三钱)净蝉衣(一钱五分) 竹衣(二分) 北沙参(五钱) 川贝母(二钱) 梨肉(一两五钱)


【六诊】 久喑久咳,本无发越之理。病从受寒而起,所以辛温之药,叠见应效。药向效边求,从前法进退。


炙麻黄 光杏仁 茯苓 元参 青果 煨石膏 生甘草 花粉 梨肉


【七诊】 稍感新凉,咳嗽顿剧。太阴伏寒,非温不化也。


炙麻黄(三分) 北细辛(三分) 橘红(一钱) 五味子(六粒老姜二片同打) 川桂枝(三分) 光杏仁(三钱) 炙黑甘草(三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云茯苓(三钱)


【八诊】 叠进辛温,咳退十六,姑守前法以希天幸。


炙麻黄(四分) 光杏仁(三钱) 炙橘红(一钱) 云茯苓(三钱) 竹衣(一分) 北细辛(三分)炒苏子(三钱) 生熟甘草(各二分) 桔梗(一钱)


【九诊】 音声稍爽。再清金润肺,以觇动静。


天花粉 川石斛 桔梗 水炒竹二青 北沙参 黑元参生甘草 梨肉 光杏仁 云茯苓 竹衣


【十诊】 心中炙热,致音爽复喑。良以痰热上凌。再清金化痰。


栝蒌皮 桔梗 生甘草 竹沥 生鸡子白(一枚冲) 北沙参 麦冬 云茯苓 郁金


【十一诊】 经云、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会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其开阁不致,故无音。夫卒然者,非久之之谓也。今喑起仓卒之间,迁延至两年之久,揆诸久病得之为津枯血槁之条,似属相殊。不知其得此喑病之时,并非久病而得之,实以暴而得之,绵延日久不愈,虽久也,实暴也。但寒久则与暴客究有不同,以寒久则化热,所以心中有时热辣,而咽中有时作痛。前人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不可不辨而漫为施治也。拟消风散以治其内客之邪。至火邪遏闭,咽干声嘶而痛,古法往往宁肺清咽,即参此意。


台参须(一两) 苦桔梗(一两三钱) 松萝茶(一两五钱) 广皮(一两三钱) 大麦冬(四两) 川羌活(一两五钱) 生甘草(一两三钱) 防风(一两五钱) 炙款冬(三两) 荆芥穗(一两五钱) 牛蒡子(三两)川芎(一两五钱) 白僵蚕(二两) 川贝母(三两) 光杏仁(四两) 云茯苓(四两)共研细末,淡姜汁泛丸,如凤仙子大,不可过大,大则力下行,恐过病所也。临卧服三钱,食后服一钱五分,青果汤下。



邵(左) 冬令过温,少阴之热,循经而发,喉痛数日,势虽不甚,今交戌亥时,肢节筋脉,忽作牵掣两次,而无表邪见症。夫少阴,属肾,内藏相火,相火寄于肝胆,胆为少阳而属风,木火动则风生,风煽则火炽。经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即风火相合之意。今肢节掣引少阳之风从内而鼓,诚恐火势因之暴炽,胡可再投表散,以张其焰。惟有甘凉镇润,为合古人治法。


细生地 大麦冬 白蒺藜 桑叶 生甘草 大白芍 元参肉 黑山栀 钩钩


【二诊】 投剂后喉痛大定,筋脉牵掣亦未复作,饮食自调。诚以火风从内而发。镇之则风平,润之则火熄,火与风合,其来也勃然,火与风分,其去也倏然。脉形沉弱,面色青黄。脉经谓营气不足面色青,卫气不足面色黄。肝为营之源,肾为卫之本,平日肝肾之不足,略见一斑。仍从前法出入。


细生地 豆衣 粉丹皮 元参 甘草 大麦冬 滁菊花 大白芍 钩钩


【三诊】 喉痛既平数日,忽于戌亥之交,梦在凉月中行,陡然惊寤,肢体又作震战。夫阳气藏于阴中,阴气敛之,则阳方静谧,戌亥为至阴之际,少阴之敛藏不固,则阳气从阴中勃然而出,经谓肾之变动为栗者此也。拟大剂育阴,以助蛰藏之令。


大生地 怀牛膝 云茯神 大麦冬 钩钩 豆衣 白蒺藜 东白芍 元参肉


【四诊】 投剂之后,震战以次渐平,肾之变动为栗,经训确然无疑。夫肾何至于变动哉。良由冬令过温,少阴不主潜藏,阴中之火从而升动,阴火者,犹雷电之火也,故其发也,作为战栗之状。药既应手,自宜叠进,以期阴平阳秘。


大生地 东白芍 云茯神 金石斛 怀山药 怀牛膝 大麦冬 钩钩



荣(左) 冬暖阳气不藏,交春阳气更加发泄肾水亏损,不能制伏阳气,以致内火亢盛,上蒸肺胃,喉间肿痛,喉关之内,已布白点白条,头胀恶寒发热,遍体不舒。津液为火所蒸,变成痰沫,以致痰涎上涌,正所谓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也。白喉风症,为时行险恶之疾。姑清肺胃之热,益肾之水以制火。


生石膏(五钱薄荷头一钱同打绢包) 大生地(五钱) 大元参(三钱) 知母(二钱) 大麦冬(三钱)栝蒌仁(六钱) 川贝母(二钱) 绿豆衣(三钱) 生甘草(五分) 金银花(二钱) 鲜芦根(去节一两五钱)


【二诊】 喉间白条已退,肿胀稍定。然仍凛寒发热,汗出则松,大便六日不解,火热结闭,舌红苔黄。李先生釜底抽薪法,陆先生泄热化痰法,从两方之中,参合并用,未识然否。


鲜生地(七钱) 大连翘(三钱) 黑山栀(三钱) 元参肉(三钱) 苏薄荷(一钱) 大力子(三钱)川贝母(二钱) 生广军(三钱) 淡黄芩(一钱五分) 元明粉(一钱冲) 竹叶心(二十片) 活水芦根(一两五钱)


【三诊】 釜底抽薪,便行两次,蕴热稍得下行,咽喉肿痛大退。然仍作胀多痰,凛寒发热。邪风蕴热未楚。


拟清咽利膈法。


川雅连(四分) 生山栀(一钱五分) 黑元参(三钱) 竹叶(十二片) 白桔梗(一钱) 大力子(三钱打)连翘壳(三钱) 青防风(一钱) 广郁金(一钱) 荆芥穗(一钱)


【四诊】 咽赤肿痛大退,脉静身凉。邪势已解,出险履夷。幸至极矣。但腹中气觉呆钝。热化湿动。再清余炎,兼理湿邪。


大力子(三钱) 白桔梗(八分) 通草(七分) 滑石(三钱) 连翘(三钱) 范志曲(一钱五分)黑山栀(二钱) 赤苓(三钱) 枳壳(一钱)


改方去连翘,加栝蒌仁五钱,光杏仁三钱,黑山栀一钱。



费毓卿夫人 由瘀化水,水性就下,流入足三阴经,郁而生热,遂致腿股赤肿。肝胆之火,亦因之而起,火既用事,阴分愈烁,不特分利泄湿,不能却病,即育阴之剂,未见全功。足肿赤痛,口碎咽疼,知是阴虚之极,阴不藏阳,阳气炽于阴分之中,而浮越于外。随进金匮肾气以导火归原,散越之火,应手而伏,两足赤痛顿定,肿大如瓜之状,什消五六,可谓冒险逢生。理宜渐渐和平,徐徐图复,岂期散越之火,一扫而尽,而咽中之痛,稍缓复盛。脉数右寸关较大,而不耐重按。窃思少阴肾脏,是藏精之地,为乙癸之源。


考少阴之脉系舌本,循喉咙,诸经之火既收,何独咽痛不与偕退。良由肾液燥涸之甚,阴气不能下吸,则虚阳难以潜伏。诚恐糜腐大起,阴阳不相抱负,而致虚脱,兹与屐莓仁兄先生商用仲景猪肤汤,以救少阴之燥,合阿胶鸡子地黄汤,以救肝肾之阴。转变百出而致于此,得失之数,在此一举,若得应手,便是转危为安也。


真阿胶 生山药 熟地 鸡子黄 白粳米 麦冬 炒黄川贝 川石斛 猪肤 白蜜


复诊 诸火渐收,而少阴大亏,阴不下吸,虚阳依然上炎,已申明于前案中。夫阴不下吸,为水亏也,猪肤汤以救肾燥,胶地以滋水源。无如虚阳既从上炎,肺金受烁,肺为水之上源,源头不生,则滋育之品自为杯水车薪,无从应手。遂以崔氏八味为之反佐,而口糜仍然不退。壮水而水不能壮,导火而火不能归,转觉口腻涎粘,胃中生浊,独何故欤。盖一饮一食,皆赖脾胃为之磨化,然后化津化气,足以养生。


而脾胃之磨化,尤赖肾中之一点真阳蒸变,炉薪不熄,釜爨方成也。今虚阳尽从上越,则命火之蒸变,反属无权,脾胃之旋转失职,胃本无浊,而浊自生矣。此时虚阳挟得些微之浊,流露于外,则结糜尤易。


若投化浊,则燥药更易伤阴。若叠壮水源,则胃中之浊,必拒而不受,即复能受,虚浊必愈堆愈满。若大队引导,则阴不下吸,导之必不能下。兹拟以极轻之品,益水之上源,金为水母,所谓虚则补其母也,芳以泄浊,以避燥也,复以纯阴之品,以制阳光。然否正之。


炒黄北沙参 盐水炒竹茹 炒焦豆豉 炒黄枇杷叶 金钗石斛 盐水炒橘白 炒黄白粳米 炒麦冬 茯苓神 上濂珠 川贝母(二味研极细先调服用白荷花露冲)


大意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内经)一阴.肝与心胞也.一阳.胆与三焦也.四经皆有相火.并络于咽喉.(王冰)气热则内结.结甚则肿胀.胀甚则痹.痹甚不通而痰塞以死矣.(子和)


内因


因胸膈素有痰涎.或饮酒过度.或忿怒失常.或房事不节.火动其痰.涌塞于咽嗌之间.以致内外肿痛.水浆不入.(医鉴)


外候


热气上行.结于喉之两傍.近外作肿.形如筋头.是谓乳蛾.有双单之分.其比乳蛾差小.名闭喉.热结于舌下.复生小舌.名子舌.热结于中.舌为之肿.名木舌.热结咽喉.肿绕于外.且麻且痒.肿而赤大者.名缠喉风.


毒聚于内.涎唾稠涌.但发寒热者.名塞喉风.喉闭暴发暴死者.名走马喉风.(子和)此症卒然失音.不省人事.痰壅口噤闷塞而死.与诸卒中相似.但必先有喉痛.为辨耳.


喉与咽分


喉痹谓喉中呼吸不通.语言不出.乃天气闭塞也.咽痛谓咽嗌不能纳唾.饮食不入.乃地气闭塞也.(类要)


表与里分


属表者.必兼恶寒.且寸脉弱小于关尺.乃寒闭于外.热郁于内.宜辛凉发散.切忌酸寒.属里者.身无寒热.


而寸脉滑实于关尺.乃热积于内.壅滞生痰.宜苦寒折伏.及涌吐之法.(汇补)


虚与实异


实火因过食煎炒.热毒蕴积.胸膈不利.烦渴便闭.虚火因七情劳欲.气虚火炎.咽膈干燥.二便如常.(入门)


阴与阳分


阳虚者.两寸浮大.遇劳益甚.此肺脾气怯.不能堤防下焦.须培补中宫.阴虚者.两尺洪数.日晡转甚.此肾肝阴虚.不能制御龙雷.必滋养癸水.


脉法


两寸浮洪而溢者.喉痹也.两尺微细无力者.虚火也.若微甚而伏者.死.浮大而涩者.亦死.


治法


治实之法.先宜发散.次用清凉.或涌导痰涎.或针刺出血.治虚之法.须遵内经从治之旨.徐徐频与.(正传)


禁用寒凉


若专用芩、连、栀、柏之类而正治之.则上热未除.中寒复起.毒瓦斯乘虚入腹.变为败症.(正传)


死症


如胸前高起.上喘下泄.手足指甲青紫.七日以后.全不入食.口如鱼口者死.又急喉痹症.声如鼾睡.此为肺绝者死.用人参、竹沥、姜汁.或可救其万一.(丹溪)


吹喉法


凡见咽喉干痛.喉咙作肿.饮不可咽.舌不可吞.水浆难入.入则或从鼻孔出者.先用薄荷、冰片、玄明粉、硼砂、青黛、牛黄、朴硝、僵蚕等.研末吹入喉中.坠痰清火.


引吐法


凡喉风肿痛.痰涎壅盛.非风痰上壅.即痰火内煽.且火者痰之本.痰者火之标.先涌其痰.乃清其火.用白矾与巴豆同枯过.去巴豆.以矾为末.同皂角末.入醋调.用鹅翎探吐.吐后以甘桔汤调之.如牙关紧急.不省人事.不能入药者.吹入鼻中.


熏鼻法


痹者.闭也.咽喉闭结.汤药不通.有形之物.已难下咽.必取无形之气.从鼻而入.用巴豆压油纸上.取油纸.


拈成条子.点灯吹灭.以烟熏鼻.使口鼻流涎.牙关自开.(类案)


刺喉法


乳蛾诸症在关上者.必有血泡.用喉针或笔管点破即宽.在关下不见者.难治.用芦管削尖.令病患含水一口.从鼻孔放管进击一下.血出甚妙.


刺少商穴法


穴在手大指内侧.去爪甲后如韭叶.男左女右取之.刺入三分许.以手自臂勒至刺处出血.即愈.


火刺法


喉痈肿甚必当刺.用巴豆油涂纸上.拈条点火.才烟起即吹灭.令患人张口带火刺于喉间.俄顷即吐出紫血而宽.


用药


主以甘桔汤.加薄荷、荆芥、防风、黄芩、玄参、牛蒡、竹茹等.咳嗽.加贝母、陈皮.发渴.加花粉、麦冬.唾血.加紫菀.呕恶.加半夏.胸满.加枳壳.便闭.加大黄.痰甚.加石膏.火甚.加黄连.卒闭暴死.用解毒雄黄丸.


此皆治实火法也.若属虚者.当从权为主.古人有用人参、附子、肉桂、僵蚕.但理其下而上自安.此求本之治也.大抵血虚.用四物汤.气虚.用补中汤.肝火.用逍遥散.肾虚.用地黄汤.兼佐治标之药.有命门火衰.龙浮咽嗌者.


惟八味丸最力.而寒凉之药.毫不可用也.


【附:伏气】


伏气者.名肾伤寒.谓非时暴寒.伏于少阴.寒邪抑郁.内格阳气.始初不病.旬日乃发.上行于咽门经会之处.寒热相搏.而成咽痛.脉息微弱.后必下利.当以辛热药攻其本病.顺其阴阳.则水升火降.而咽痛自已.


用甘桔桂半汤主之.(伤寒)


【附:疫气】


有司天运气过亢.其年乡村染患相似者.此时气乘虚蕴蓄上焦.发作寒热.变为喉痛.俗名虾蟆瘟.又曰鸬瘟.此症甚恶.切忌胆矾酸寒.郁遏阳气.硝黄攻下.引邪入里.须用辛凉甘苦.表里双解之品.普济消毒饮主之.


咽喉选方


桔梗汤 统治咽喉诸病.


牛蒡 玄参 升麻 桔梗 犀角 黄芩 木通 甘草清热化痰丸 治痰火咽痛.


贝母 花粉 枳壳 桔梗 黄芩 黄连 玄参 甘草四物汤 治血虚火动咽痛.


四君子汤 治气虚火动咽痛.


地黄汤 治相火上炎咽痛.


桂附八味丸 治龙火上越咽痛.(以上四方俱见中风)


逍遥散 治肝火上炎咽痛.(方见火症)


普济消毒饮(方见头风)


解毒雄黄丸 治急喉痹虽死尤可救活.


雄黄 郁金(各一两) 巴豆(十四粒)


加僵蚕二钱半、芒硝五钱.醋糊丸.清茶下.


半夏桂甘汤 治肾伤寒病.


半夏 桂枝 桔梗 甘草附子煎 治脏寒咽闭不利.


大附子一片.蜜涂炙黄.每含一片咽汁.甘味尽则易之.


快捷方式法(秘方) 治喉痹乳蛾.


用鲜杜牛膝根一握、艾叶七片.捣和.入乳汗.灌入鼻中.须臾痰涎从口鼻而出.立效.此名天名精.又名蚵 草.抽梗开花如小野菊.结子如蒿子相似.最黏人衣.狐气更甚.名鹤虱.即此草也.


治喉急风秘方


用蜘蛛七个.先将明矾五钱研末.放在铁刀头上.列蜘蛛在矾内.刀下以炭火熔矾.俟矾枯.共研细末.


藏入小瓷瓶中.每用一字.吹入喉中.吐出稠痰即愈.


鱼骨鲠喉 用橄榄或肉或核.磨水咽下.又方.用朴硝煎汤饮之即出.或威灵仙亦可.


《心鉴》咽喉为一身之总要,与胃气相接,呼吸之所从出,若胸膈之间蕴积热毒,致生风痰,壅滞不散,发而为咽喉之病。喉内生疮,或状如肉腐,为HT 为痛,窒塞不通,吐咽不下,甚则生出重舌,治之尤宜先去风痰,以通咽膈,然后解其热毒,迟则有不救之患。又有热毒冲于上 而生疮,谓之悬痈。及腑寒亦能令人咽闭,吞吐不利。临病详审治之。咽喉之疾,本伤热毒上攻也,四时受热,藏心腑之间,一旦所触,上攻咽喉,所谓肾伤寒也,然其证有单肉蛾、双肉蛾,有重舌、木舌、腮,有悬痈肿胀,有里外皆肿,甚者上攻头面皆肿。大法,先洗去口中舌上白胎,其次扫去风涎,如是单、双肉蛾,可针则针,有不可针者,则用熏掺药,退后,方根据次用服药。如是木舌,服药之外,仍用掺药。 腮则用涂药,轻者但服药而自退,不须用针及药,点其疮而自消也。〔薛〕小儿喉痹,因膏粱积热,或禀赋有热,或乳母七情之火、饮食之毒,当分其邪蓄表里,与证之轻重,经之所主而治之。


若左腮色青赤者,肝胆经风热也,用柴胡栀子散。右腮色赤者,肺经有热也,用泻白散。额间色赤者,心与小肠经热也,用导赤散。若兼青色,风热相搏也,用加味逍遥散。鼻间色黄,脾胃经有热也,用泻黄散。若兼青色,木乘土位也,用加味逍遥散。兼赤色,心传土位也,用柴胡栀子散。颏间色赤,肾经有热也,用地黄丸。


凡此积热内蕴,二便不通者,当疏利之。风邪外客而发寒热者,当发散之。外感风邪,大便闭结、烦渴痰盛者,当内疏外解。若因乳母膏粱积热者,母服东垣清胃散。


若因乳母恚怒肝火者,母服加味逍遥散。禀赋阴虐者,儿服地黄丸。大概当用轻和之剂,以治其本,切不可用峻利之药以伤真气也。一小儿喉间肿痛,惊悸饮水,服惊风降火之药益甚,仍欲攻风痰。余曰惊悸饮水,心经虚证,盖胃为五脏之本,先用五味异功散以补胃,加桔梗甘草以消毒,诸证顿退,后用牛蒡子汤加柴胡而愈。


一小儿发热引冷,大便黄色,手足并热,不能吮乳。视口内无患,扪其喉间则哭,此喉内作痛,乃脾胃实热也。用泻黄、清胃二散,各一剂,母子并服而愈。后因乳母饮酒,儿躁不安,口内流涎,仍用前二散而愈。一小儿喉间肿痛,发热咳嗽,大便秘结。此肝与大肠有热也。先用牛蒡子汤加硝。黄一服,大便随通,乃去硝黄,再剂顿愈。审其母有肝火发热,用柴胡清肝散,母子并服而痊。


甘桔汤 治婴孩感冒风热,火气熏逼痘疮,蕴毒上攻,咽喉肿痛,痰气不顺,咳嗽失音。


人参(去芦,半两) 桔梗(蜜浸,炒,一两) 甘草(半生半炙,三钱)


上锉散。用水煎,不拘时候服。


立效散 治婴孩小儿,咽喉痹痛,不能吞咽。


硼砂 龙脑 雄黄 朴硝(各半钱)


上为极细末,干掺。


吹喉散 治婴孩咽喉肿痛,气塞不通。


甘草(生,二钱半) 朴硝(一两)


上为极细末。干掺喉中,如肿甚者,用小竹管吹入喉内。


牛蒡汤 主伤风发热烦躁,鼻塞气喘,痰嗽惊啼,及诸疮赤紫丹毒,咽喉肿痛。


牛蒡子(三两,略炒,细研) 大黄(一两半) 防风(去芦) 薄荷(去老梗。各一两)荆芥(去根梗,四两) 甘草(一两一钱半)


上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化毒汤 解风热上攻,咽喉肿痛,饮食不便。


桔梗(锉、炒,半两) 薄荷叶 荆芥穗 甘草(各二钱半) 山豆根(取净皮一钱半。以上五味俱焙为末) 牙硝 硼砂 朴硝 雄黄 朱砂(各二钱。以上五味,乳钵细研)


上,五味焙为末,五味研为末,同一处,再研匀。每用一字至半钱,干点舌上化下,或以温汤浓调,少与含咽,亦可。


备急散 治小儿诸般骨哽,咽喉肿痛。


五倍子(一两,研) 先春茶末(半两)


上二味,和匀。抄一钱,温汤半盏调化,无时,少与咽下。根据法服饵,不过三五次即效。如骨出或刺破处血来多者,硼砂末六钱,水煎消毒散饮调服,血止痛住,肿消食进。


牛蒡子汤


牛蒡子(炒,杵) 玄参 升麻 桔梗(炒) 犀角(镑) 黄芩 木通 甘草(各等分)


上,每服一二钱,水煎。


《拔萃》桔梗汤 治热肿喉痹。


桔梗(炒) 甘草(炒) 连翘 栀子(炒) 薄荷 黄芩(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水煎服。


消毒饮 解急惊风毒,赤紫丹瘤,壮热狂躁,睡卧不安,胸膈满闷,咽喉肿痛,九道有血妄行,及遍身疮疥。


牛蒡子(六两) 荆芥穗(二两) 甘草(一两)


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温服。


柴胡饮(见积热) 东垣人参安胃散(见吐利) 《三因》玉钥匙 九味芦荟丸(见疳)《济生》犀角 地黄汤(见吐血) 五味异功散(见吐利) 柴胡清肝散(见发热)


咽者,胃之系,主内而不出,所以司饮食也。喉者,肺之系,主出而不内,所以司呼吸也。人之咽喉乃紧要橐门户也,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者,手少阴君火心主之脉气也,一阳者,手少阳相火三焦之脉气也,二脉并络于喉,疮疹之毒,君相二火主之,其火上蒸,咽喉最为先受,故发热与出形之初,必问其咽喉痛与不痛,先与发散解利之,令毒得出,不留连于咽喉间也。若不知此义以解利于先,则咽喉肿塞,饮食不入,呼吸不能,死在旦夕矣。如疮出太甚,审察咽喉,若内无疮,又不痛者,此毒已尽出,不须虑之,如内多疮,又加痛苦者,切防收靥之时,呛水吐食失声之变,如病益甚,喉中气响,汨汨如水声者死。


初觉发热烦躁咽痛者,宜升麻汤(初热)《活人》如圣饼子、消毒散(出太密)。咽痛发热作渴,面赤饮冷者,胃经实热也,射干鼠粘子汤主之。


既出而咽喉疼者,乃心胃有热上攻,如咽干涩而疼,兼口舌生疮,齿浮龈肿者,宜甘露饮。丹溪用鼠粘子汤(即消毒散加防风)。水浆不入者,紫雪(大科发热)最妙,抱龙丸(惊)消毒饮(出不快)皆可用。毒攻咽喉口舌,生疮不能吮乳者,如圣饼子主之。以上剂须能食、脏腑实方可用,如上焦虽热,却小便清,大便溏薄,饮食不进者,当以清上温下药调之,如甘桔汤加参、术、陈皮、诃子之类,更验手足,如不热者,白术散(渴)调之。


靥后咽痛治法见痘后余毒条。风热咳嗽,咽膈不利者,陈氏用桔梗甘草防风汤,玄参升麻汤亦得。身壮热,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大便坚实者,射干鼠粘子汤。


靥后壮热咽痛,痘痕色红,手微热者,余毒未解也,柴胡麦门冬散主之(余毒)。手指似热而冷者,脾气虚也,钱氏异功散主之。


《要诀》云∶喉者,气之出入之户也,热毒之气至此,亦为极地,故痘证喉病独多,而且暴烈,或痛、或燥、或破、或咽食、或呛食、或流涎,变证多端,固难定治,俱以退火为急,用甘桔汤合解毒汤(即黄连解毒汤)加麦门冬、薄荷、硼砂、孩儿茶为极细末,炼蜜、丸如大豆大,时时噙化。咽骨垂下或肿大,以玉锁匙点之。呛喉,六日以前宜急治之。喉痛、喉燥、喉破、不能饮食者,亦玉锁匙吹之。


如喉痛作渴,上体虽甚热而两足俱冷,疮不起发者,乃肾经虚热也,不可专用清凉之剂,宜以地黄丸料煎与恣饮,兼用八物汤补之。


《活人》如圣饼子 治小儿疮疹,毒攻咽喉肿痛。(海藏云∶随经,此一方、即是随经)


牛蒡子(炒) 甘草(各一两) 麦门冬(去心,半两) 桔梗(一两)


上为末。加竹叶同煎,细细服之。(海藏云∶减门冬竹叶,甘桔鼠子汤治咽喉不利)


小儿 出欲透,皮肤身热,咽喉不利。甘草桔梗升麻汤


甘草(半两) 桔梗(一两) 升麻(半两)


上锉细。每服一大钱,水煎服。


甘露饮子 治心热咽喉痛,口舌生疮,并疮疹已发未发。并可服之治热上攻牙根肿痛动摇。


生地黄 熟地黄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枇杷叶(去毛) 枳壳(炒) 黄芩(去心) 石斛(去苗) 甘草(炒) 山茵陈上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食后温服。牙齿肿痛,则含嗽并服。


(海藏云∶甘露饮、为血剂)


地黄丸 治小儿痘疹口疮、喉肿痛、牙疳臭烂。


天门冬 麦门冬 玄参(各三两) 甘草 薄荷(各一两)


上为细末,生熟地黄汁和丸,樱桃大。每服一丸,温蜜水化服。


甘桔防风汤 痘疹后余毒咽喉痛。


桔梗 甘草 防风(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空肚温服。忌酒姜椒热物。


玄参升麻汤 治痘疹后余毒咽喉肿痛。


升麻 玄参 甘草(各半钱)


上锉散。水一盏,煎六分,并渣温服。 疹热甚,凉服。


射干鼠粘子汤 治痘疹后痈疽疮毒。


鼠粘子(二钱) 升麻 甘草 射干(各五分)


上锉散。水一盏,煎六分,空肚服。忌鱼腥葱蒜。


玉镇匙 点咽骨肿痛或垂下,及喉舌强硬等证。


硼砂(一钱) 朴硝(五分) 僵蚕(一条) 片脑(半分)


上,为极细末。咽喉肿痛,每用少许,以竹管吹之。


加减射干鼠粘汤 治痘证热毒上冲,咽喉肿痛。


射干 山豆根 白僵蚕(各一钱一分) 鼠粘子 紫草茸 紫菀(各一钱二分) 桔梗 石膏诃子 木通(各一钱) 升麻 蝉蜕(各八分) 甘草(五分)


上,锉为粗散。每服四五钱,水煎,食远服。


利咽解毒汤 治痘咽喉痛,首尾皆可用。


山豆根 麦门冬(各一钱) 牛蒡子(炒) 玄参 桔梗(各七分) 甘草(二分) 防风(五分) 绿豆(四十九粒)


上,水煎服。


三黄熟艾汤 痘后咽塞喉痹。


黄连 黄芩 黄柏 艾叶各等分,水煎服。


咽(在喉之前,所以咽物。杨上善谓∶喉咙之后属咽者非)。属手太阳小肠,少阴心,足太阴脾,厥阴肝经之会。(《素问》曰∶咽主地气,地气通于隘,足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病则腹满而嗌干。《灵枢》曰∶足太阴之正,上结于咽)。又属足少阴肾经。(《灵枢》曰∶足少阴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素问》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注∶贲,鬲也。贲上,贲门也。《难经》胃为贲门。旧注∶气奔而上者非。朱丹溪曰∶手足阴阳合生见证曰,咽肿,足少阴厥阴)。又属足阳明胃经。(《灵枢》曰∶阳明之脉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又属足厥阴肝,少阳胆经。(《素问》曰∶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


《灵枢》曰∶足少阳之正,上挟咽,出颐颔。《素问》又曰∶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脾土。注∶一阴厥阴脉,一阳少阳脉,并木之气也。木克土,故咽喉病虽在脾上,实由肝胆之所为也)。侠咽属手少阴心,足太阴脾经之会。喉(在咽之后,所以候气)。属手太阴肺,足阳明胃,少阴肾,厥阴肝经,任脉之会。(《灵枢》曰∶手太阴之正,出缺盆,循喉咙。


《素问》曰∶喉主天气,天气通于肺,谓之肺系)。又属手少阴心,少阳三焦经。(《灵枢》曰∶手少阴之正,上走喉咙,出于面。《素问》曰∶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哽状,甚则咽肿喉痹。


张洁古曰∶三焦通喉,喉和则声鸣利,不和则暴喑热闭。《素问》又曰∶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又曰∶运气少阳所至为喉痹,耳鸣,呕涌。又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注∶一阴手少阴心也,一阳手少阳三焦也,二脉并络于喉,气热内结,故为喉痹)。又属手足阳明大肠胃,手少阳三焦经之合。(《灵枢》曰∶手阳明之正,上循喉咙,出缺盆。又曰∶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素问》曰∶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 。注∶ 谓骨强而不随也。朱丹溪曰∶手足阴阳经合生见证曰,喉痹,手足阳明、手少阳)。又属足太阴脾经。(《千金方》曰∶喉咙者,脾胃之候也)。喉咙后属手厥阴心包经。结喉两旁应手大动脉(名人迎脉,一名五会)。属足阳明胃经。(《内经》曰∶颈侧侠喉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胃脉也。阳明者常动。注∶动谓动于结喉旁也。《素问》曰∶其脉之动,常左小而右大,左小常以候脏,右大常以候腑。按∶此动字与上文不同,谓左右手二脉之动也)。人迎后属手阳明大肠经。经云∶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悬雍者,音声之关也。咽与喉,会厌与舌,此四者同在一门,而其用各异。喉以纳气,故喉气通于天。咽以纳食,故咽气通于地。会厌管乎其上,以司开阖,掩其厌则食下,不掩其喉必错。必舌抵上 ,则会厌能闭其喉矣。四者交相为用,缺一则饮食废而死矣。或问咽喉有痹有肿,二者之外,又有缠喉风、乳鹅生疮诸病,何邪致之,何经病之,与治法大略,愿闻其说。曰∶十二经脉皆上循咽喉,尽得以病之,然统其所属者,乃在君相二火。何则?经曰∶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又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是也。盖肺主气天也,脾主食地也,于是喉纳气,咽纳食。纳气者从金化,纳食者从土化。金性燥,土性湿。至于病也,金化变动为燥,燥则涩,涩则闭塞而不仁,故在喉谓之痹。土化变动为湿,湿则泥,泥则壅胀而不通,故在咽谓之肿。痹肿之病虽少异,然一时火郁于上焦,致痰涎气血聚结于咽喉也。自其咽肿形状分之,则有缠喉风、乳蛾之名。缠喉风者,其肿透达于外,且麻且痒且痛。乳蛾者,肿于咽两傍,名双乳蛾;一边肿者,名单乳蛾。喉痹之暴发暴死者,名走马喉痹。《内经》又有嗌塞咽喉干者,亦皆因诸经所致,中间虽有经气之寒热不等,其为火证一也。大抵治法,视火微甚,微则正治,甚则反治,撩痰出血,三者随宜而施,或更于手大指少商出血行气。


若肿达于外者,又必外敷以药。予尝治是证,每用鹅翎蘸米醋缴喉中,摘去其痰。盖醋味酸能收,其痰随翎而出,又能消积血。若乳蛾甚而不散,上以小刀就蛾上刺血,用马牙硝吹点咽喉,以退火邪。


服射干、青黛、甘、桔、栀、芩、矾石、恶实、大黄之类,随其攸利为方,以散上焦之热。外所敷药,如生地龙、韭根、伏龙肝之类皆可用。若夫生疮,或白或赤,其白者多涎,赤者多血,大率与口疮同例,如蔷薇根皮、黄柏、青黛煎噙细咽亦佳。凡经云喉痹者,谓喉中呼吸不通,言语不出,而天气闭塞也。云咽痛、云嗌痛者,谓咽喉不能纳唾与食,而地气闭塞也。云喉痹咽嗌痛者,谓咽喉俱病,天地之气并闭塞也。盖病喉痹者,必兼咽嗌痛,病咽嗌痛者,未必兼喉痹也。



作痛,或有疮,或无疮,初起通用甘桔汤。不效,加荆芥一钱半重名如圣汤。或如圣汤中更加连翘、黍粘子各一分,防风、竹茹半分。或甘露饮。喉痹恶寒,及寸脉小弱于关尺者,皆为表证,宜甘桔汤、半夏桂枝甘草汤,详寒热发散之。若水浆不得入口者,用解毒雄黄丸四五粒,以极酸醋磨化,灌入口内,吐出浓痰,却服之。间以生姜自然汁一蚬壳,噙下之神效。娄全善云∶喉痹恶寒者,皆是寒折热,寒闭于外,热郁于内,姜汁散其外寒,则内热得伸而愈矣。切忌胆矾酸寒等剂点喉,反使其阳郁结不伸,又忌硝黄等寒剂下之,反使其阳下陷入里,则祸不旋踵矣。韩祗和云∶寸脉弱小于关者,宜消阴助阳。东垣云∶两寸脉不足,乃阳气不足,故用表药提其气,升以助阳也。或三部俱小弱,亦用其法也。喉痹,乡村病皆相似者,属天行运气之邪,治必先表散之,亦大忌酸药点之,寒药下之,郁其邪于内不得出也。其病有二∶其一,属火。


经云∶少阳所至为喉痹。又云∶少阳司天之政,三之气,炎暑至,民病喉痹。治宜仲景桔梗汤。或面赤斑者,属阳毒。宜阳毒诸方汗之。其二,属湿。经云∶太阴之胜,火气内郁,喉痹。又云∶太阴在泉,湿淫所胜,病嗌肿喉痹。治宜活人半夏桂枝甘草汤。或面青黑者,属阴毒。宜阴毒诸方汗之。娄全善云∶洪武戊辰春,乡村病喉痹者甚众,盖前年终之气,及当年初之气,二火之邪也。予累用甘桔汤加黄连、半夏、僵蚕、鼠粘子根等剂发之。挟虚者,加参、 、归辈。水浆不入者,先用解毒雄黄丸,醋磨化之灌喉,痰出,更用生姜汁灌之,却用上项药,无不神验。若用胆矾等酸寒点过者,皆不治,盖邪郁不出故也。《三因方》治卒喉痹不得语,小续命汤加杏仁七个煎甚妙。活人半夏桂枝甘草汤,治暴寒中人咽痛,此外感风寒作喉痹者之治法也。喉痹不恶寒者,及寸脉大滑实于关尺者,皆属下证,宜硝石、青黛等寒药降之,或白矾等酸剂收之也。韩祗和云∶寸脉大于关尺者,宜消阳助阴。东垣云∶两寸脉实为阴盛阳虚,下之则愈。故予每用此法治急喉痹,如鼓应桴。或三部俱实,亦可用其法也。《外台》疗喉痹神验,朴硝一两,细细含咽汁,立愈。或含黄柏片,或咽莱菔汁,或吹蠡鱼胆,或噙李实根,及玉钥匙、玉屑无忧散、清心利膈汤、碧玉散、防风散、追风散,皆寒降之剂也。白矾末,或用乌鸡子清调灌,或枯而吹之,用灯盏底油脚灌下,或同马屁勃等分为细末,以鹅翎吹入喉中。或用一握金烧灰,拌炒青色为度,吹入患处。或用牙皂和霜梅为末噙之,或用鸭嘴胆矾末以筋蘸药点患处,及开关散、七宝散,皆酸收之剂也。


丹溪治风热痰喉痹,先以千缗汤,次以四物汤,加黄柏、知母养阴,则火降矣。七情郁结,气塞不通,宜五香散。血壅而为痹,宜取红蓝花汁服之,无鲜者,则浓煎绞汁亦得。


或用茜草一两煎服,或用杜牛膝捣自然汁和醋服,或用马鞭草捣自然汁服,或用射干切一片含咽汁,皆破血之剂也。喉闭者,先取痰,瓜蒂散、解毒雄黄丸、乌犀膏,或用鹅翎蘸桐油探吐之,或用射干逆流水吐之,或用远志去心为末,每半钱,水小半盏调服。口含竹管,或用皂角揉水灌下。或用返魂草根(即紫菀)一茎,净洗,入喉中取寒痰出,更以马牙硝津咽之。或用土乌药(即矮樟根)醋煎,先噙后咽。牙关闭者,搐鼻取之,惫急如圣散、一字散,或用巴豆油染纸作捻子,点火吹灭,以烟熏入鼻中,实时口鼻涎流,牙关开矣。经云∶寒气客于会厌,卒然如哑,宜玉粉丸。陈藏器每治脏寒咽闭,吞吐不利,用附子去皮脐,炮裂,以蜜涂炙,令蜜入内,含之勿咽。急喉痹,其声如鼾,有如痰在喉响者,此为肺绝之候,速宜参膏救之,用姜汁、竹沥放开服。如未得参膏,或先煎独参汤救之,服早者十全七八,次则十全四五,迟则十不全一也。治喉痹逡巡不救方,皂荚去皮弦子,生,半两为末,以箸头点少许在肿痛处,更以醋糊调药末,浓涂项上,须臾便破血出,瘥。针法治喉闭,刺少商出血,立愈。孙兆治文潞公喉肿,刺之,呕出脓血升余而愈。娄全善治一男子喉痹,于太溪穴刺出黑血半盏而愈。由是言之,喉痹以恶血不散故也。凡治此疾,暴者必先发散,发散不愈,次取痰,取痰不愈,次去污血也。



咽唾与食,则痛者是也。经云∶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又云∶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丹溪云∶咽痛必用荆芥。阴虚火炎上者,必用玄参。气虚,人参加竹沥。


血虚,四物加竹沥。阴气大虚,阳气飞越,痰结在上,遂成咽痛,脉必浮大,重取必涩,去死为近,宜补阴敛阳。人参一味浓煎汤,细细饮之。(此证皆是劳嗽日久者有之,如用实喉痹条下诸方,无益有害)。咽疮,多虚火游行无制,客于咽喉,宜用人参、蜜炙黄柏、荆芥治之。实热咽痛,三黄丸,或用黄连、荆芥、薄荷为末,蜜、姜汁调噙,或山豆根噙之,及用黄柏、黄连、大黄水调涂足心与患处,及龙麝聚圣丹、祛毒牛黄丸、咽喉备急丹。浮热,表散之,增损如圣汤、利膈汤、桔梗汤。散之不已则收之,或单用硼砂,或和胆矾、白僵蚕、白霜梅和噙,或用百药煎去黑皮,硼砂、甘草、生白矾等分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后米饮调,细细咽下。戴云∶热壅咽痛,或嗽中带血者,宜金沸草散,佐以辰砂化痰丸。咽喉痛用诸冷药不效者,宜枳南汤。有咽疼服冷剂反甚者,宜用姜汁,详见嗽门。然生疮损了者,戒勿用,用之辣痛,又能散不收。若热壅上焦,咽喉疼痛,而吞咽干物,不若常时之润,睡觉口舌全无津液者,如圣汤加人参半钱,玄参七分,或佐以碧云散、鸡苏丸。有上证兼心头烦躁,辰砂五苓散。咽痛妨闷,咽物则微痛,不宜寒药过泄之。用栝蒌一个,白僵蚕微炒半两,桔梗七钱半,甘草炒二钱,为细末。每用少许干掺咽喉中。若肿痛左右有红,或只一壁红紫长大,水米难下,用此散一钱,朴硝一钱,和匀,掺喉中咽津。如喉中生赤肿,或有小白头疮,用前散一钱匕,白矾细研半钱,干掺。《内经》运气咽嗌痛,皆属寒。云太阳在泉,寒淫所胜,民病嗌痛颔肿是也。《三因方》蜜附子,治感寒咽门闭不能咽,大附子一枚,生去皮脐,切作大片,蜜涂炙令黄,噙咽津。甘味尽,更以附子片涂蜜炙用之。咽痛用诸药不效者,此非咽痛,乃是鼻中生一条红线如发,悬一黑泡,大如樱珠,垂挂到咽门而止口中,饮食不入,须用深取牛膝根,直而独条者,洗净,入好醋三五滴,同研细,就鼻孔滴二三点入去,则丝断珠破,其病立安。乳蛾一名悬痈,罗青散、粉香散、玄参散、射干丸、烧盐散、马牙硝散、射干散、硼砂散、启关散。



黄 散、桃红散、琥珀犀角膏、救命散、牛蒡子丸、硼砂散。



经云∶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嗌仲介介然,数唾,取阳陵泉。又云∶心咳之状,喉仲介介如梗状,取心之俞。大陵。仲景云∶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浓朴汤主之。射干散、含化龙脑丸、木香散、络石汤、四味汤、杏仁煎丸。有人患缠喉风。食不能下,大麦面作稀糊咽之。咽喉塞,鼻中疮出,及干呕头痛食不下,生鸡子一个,开头取白去黄,着米醋拌煨, 火顿沸起擎下,沸定,须频三度,就热饮醋尽,不过一二次瘥。王医师法,冬月于临卧时食生莱菔三五片,无咽喉之疾。



《三因方》煮薤白令半熟,以线缚定,手执线头,少嚼薤白咽之,度薤白至哽处便牵引,哽即出矣。秘方,用倾银炉上倒挂灰尘,砂糖和丸,咽之自下。骨梗,槿树叶油、马屁勃、砂糖三味,熬膏为丸,噙化。 麻根杵烂,丸如弹子大,将所哽物煎汤化下。以犬吊一足,取其涎,徐徐咽之。剪刀草,如野茨菰生于篱堑间,其根白,研之则如胶,用顺水吞下,即吐出骨,不过两三口效。研萱草根,顺水下亦佳。朴硝研,对入鸡苏,丸如弹子大,含化,不过三四丸。南硼砂,井花水洗涤,含化,最软骨。贯众浓煎一盏半,分三服连进,片时一咯骨自出。鱼骨哽,以皂角少许吹入鼻中,得嚏哽出。细茶、五倍子等分为末,吹入咽喉,立愈。食橄榄即下,或用其核为末,顺流水下。鱼骨在肚中刺痛,煎茱萸汁一盏饮之,骨软而出。鸡骨鲠,用水 草捣汁饮之,骨自消。野 根,洗净、捣烂如泥,每用龙眼大,如被鸡骨所伤,鸡羹化下;鱼骨所伤,鱼汤化下。稻芒糠谷哽喉,将鹅吊一足取涎,徐徐咽下即消。或取荐头草嚼亦妙。吞钉铁金银铜钱等物,但多食肥肉,自随大便而下。吞钱及铁物在喉不得下,南烛根烧细末。汤调一钱下之。吞铁或针,用饧糖半斤,浓煎艾汁调和服。或用磁石磨如枣核大,钻眼以线穿,令吞喉间,针自引出。磁石须阴阳家用验者。张子和治一小儿,误吞钱在喉中不下,以净白表纸卷实如箸,以刀纵横乱割其端,作 之状,又别取一箸缚针钩于其端,令不可脱,先下咽中轻提轻抑探之,觉钩入于钱窍,然后以纸卷纳之咽中,与钩尖相抵,觉钩尖入纸卷之端,不碍肌肉,提之而出。吞钱,烧炭末,白汤调服数匙,即出;或服蜜升许。或食荸荠、茨菰,其钱自化;或用艾一把,水五升,煎至一升,顿服即下;或用百部根四两,酒一升,渍一宿,温服一升,日再。吞钗,取薤白曝令萎黄,煮使熟,勿切,食一大枣即出。吞钱钗及 ,饴糖一斤渐渐食之。吞发绕喉不出,取自乱发作灰,白汤调服一钱。陈无择云∶凡治哽之法,皆以类推,如颅 治鱼哽,磁石治针哽,发灰治发哽,狸虎治骨哽,亦各从其类也。


凡人喉痹治颊车.合谷少商与经渠.大陵二间与尺泽.再兼前谷与阳 .假如鼓颔治少商.


咽中闭者治合谷.再有曲池二穴同.咽喉肿痛又闭塞.水粒不下合谷得.少商兼以三棱针.


刺手大指背头吉.节上甲根不可瘥.排刺三针斯为毕.双蛾玉液与金津.又兼少商三穴焚.


单蛾少商合谷等.并治廉泉病绝根.复有咽喉肿闭甚.治之以细三棱针.把针藏在笔端内.


以药点肿给患人.却将笔端点肿处.刺之立愈病除根.续添一证是咽痛.若治风府效如神.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