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腰疽

《外科启玄》:腰疽

《外科十三方考》:腰疽

《续名医类案》:腰疽

《证治准绳·疡医》:腰疽

腰疽(图缺)


是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其疮生于胃俞胃仓二穴.托之得溃则安.若上赤下黑.二十日不溃即死.如青黑色无脓出血水者亦死.


此症生于左右腰眼下裙带处,皮肤色红,肿硬头平,痛甚。在初起时可用艾火灸之,痛者灸至痒,痒者灸至痛,毒即可散,纵或不散,为害亦少。治法与乳花同,服中九丸,敷洗熏贴,生肌、平口。


薛立斋治府庠彭碧溪,患腰疽,服寒凉败毒之药,色黯不痛,疮头如铺黍,背重不能安寝,耳目白,面赤无神,小便频涩,作渴迷闷,气粗短促,脉浮数,重按如无。先用滋水之药一剂,少顷,便利渴止,背即轻爽。乃砭出瘀血,以艾半斤许,明灸患处,外敷乌金膏,内服参、 、归、术、肉桂等药至数剂,元气稍复。自疑肉桂辛热,一日不用,手足并冷,大便不禁。仍用肉桂及补骨脂二钱,肉豆蔻一钱,大便复常,其肉渐溃。更用当归膏以生肌肉,八珍汤以补气血而愈。


锦衣傅允承母,年逾七十,腰生一 ,作痒异常,脉浮数,反恶寒,曰∶此疮疡症也。未溃而先弱,何以收敛?况大便不通,则真气已竭,治之无功。因恳请不得已,用六君加藿香、神曲。数剂饮食渐进,大便始通,更用峻补之剂,溃而脓清作渴。再用参、 、归、地、麦冬、五味,渴止。彼喜曰∶可无虞矣。曰∶尚难收敛,先日之言也。彼疑,遂速他医,卒致不起。


举人顾东溪,久作渴。六月初,腰患疽,不慎起居,疮溃尺许,色黯败臭,小便如淋,唇裂口刺。七月终请治,左尺洪数,左关浮涩,谓先渴而患疽者,乃肾水干涸,虚火上炎,多致不起。今脓水败臭,色黯不痛,疮口张大,乃脾气败而肌肉死也;小便如淋,痰壅喘促,口干舌裂,乃脾肺败而肾水绝也。左尺洪数,肾无所生也;左关浮涩,肺克肝也。况当金旺之际,危殆速矣。二日后果殁。盖此症发于两月方殁者,乃元气虚不能收敛也。若预为调补,使气血无亏,亦有得生者。


一男子腰患毒,脓熟不溃。针之,脓大泄,反加烦躁,以圣愈散汤四剂而宁。更以人参养荣汤加麦冬、五味,两月而愈。此人后患湿气,遂为痼疾。凡疮脓血去多,疮口难合,尤当补益,务使气血平复,否则更患他症,必难治疗。慎之。


一男子腰中患疽,发而不溃,其气血止能发起,不能培养为脓也。投大补药数剂而溃,又数剂脓出尚清。乃服参 归术膏斤余,脓少稠。数斤,脓渐稠,肌肉顿生。大凡痈疽藉血气为主,若患而不起,或溃而不腐,或不收敛,及脓少或清,皆气血之虚也。宜大补之,最忌攻伐之剂。亦有脓反多者,乃气血不能禁止故也。若溃后发热作渴,脉大而脓愈多,属真气虚而邪气实也,俱不治。常见血气充实之人,患疮皆肿高色赤,易腐溃而脓且稠,又易于收敛。怯弱之人多不起发,不腐溃,又难于收敛。若不审察而妄投攻剂,虚虚之祸不免矣。若患后当调养,若瘰 流注之症,尤当补益也。否则更患他症,必难于措治。慎之。


有人腰间生一毒痈,红肿未破皮,痛不可忍,俯躬而行。一人取新杀牡猪肝,切片如疮粘贴,外以布缠定。一对昼,其病良已。肝色变黑,臭不可近,弃之地,犬不食。下有小指大一点尚硬,乃肝少未贴满所致,竟亦无他。


薛立斋治昆山张举人元忠,盂秋患腰疽,疮头如大豆粒,根大三寸许,微肿略赤,虚症悉具。用桑枝灸患处,服活命饮一剂,肿起色赤,饮食仍少。用香砂六君子汤四剂,食渐进。后用大补药,脓虽成而不溃。乃每剂加附子一片,二剂后,脓自涌出,旬日而愈。


陆氏女初嫁患腰痛,不肿,脉沉滑,神思倦怠,此为内发七情之火,饮食之毒所致。以托里药一剂,下瘀脓升许。陈良甫曰∶疮未溃内陷,面青唇黑者不治。果殁。


王洪绪治一人患腰疽,根盘围阔二尺余,前连腹,后接背,不红不肿,不痛不软,按之如木。王举方用炮姜、肉桂。他医以为暑月,安可用此热剂?改服攻托清凉。阅五日,病者神昏无主。复延诊,患仍不痛,色如隔宿猪肝,言语不清,饮食不进。王曰∶过今晚商治,是夜即毙。


又一人患此,服以阳和汤,次日觉松。又一帖,疽消小半。赶合犀黄丸与阳和汤轮转间服,五日而愈。阳和汤方∶熟地一两,麻黄五分,鹿角胶三钱,白芥子二钱,肉桂一钱,甘草一钱,炮姜炭五分。此方麻黄得熟地不发表,熟地有麻黄不凝膈,神用在斯。主治骨槽风、流注、阴疽、脱骨疽、鹤膝风、乳岩、结核、石疽、附骨疽及漫肿无头、平塌白陷,一切阴凝等证。犀黄丸方∶乳香一两,没药一两,麝香一钱五分,牛黄三分。共为末,用饭捣丸,每服三钱,陈酒送。上部临卧服,下部空心服。主治一切阴疽大毒。


或问∶十四椎旁,腰肾之间,发疽何如?曰∶此名连肾发,即下搭也。由房劳太过,致伤肾水,令人口干,寒热大作,百节俱痛,急服胜金丹、黄 内托散、活命饮加羌活、黄治之,稍缓溃烂透膜者死。若见咳嗽呕哕,腰间似折,不能俯仰,饮食不纳者死。溃而脓水清稀,腐烂腥秽,迷闷不醒,厥逆者不治。 一妇年逾七十,腰生一 ,作痒异常,疑虫虱所毒,诊脉浮数。齐氏曰∶脉浮数,反恶寒者,疮也。翌日复诊,脉乃弱。予谓∶未溃而脉先弱,何以收敛?况大便不通,则真气已竭,治之无功。固请,不得已,用六君子加藿香、神曲,饮食渐进,大便始通,更用峻补之剂,溃而脓清作渴,再用参、 、归、、麦门、五味而渴止。喜曰∶可无虞矣!予曰∶不然。不能收敛先入之言也,彼疑。更医,果殁。一人年十九,腰间肿一块无头,不痛色不变,三月不溃,饮食少思,肌肉日瘦,此气搏腠理,荣气不行,郁而为肿。名曰湿毒流注。《元戎》曰∶若人饮食疏,精神衰,气血弱,肌肉瘦,荣卫之气短促而涩滞,故寒搏腠理,闭郁为痈者当补,以接虚怯之气。遂以十全大补汤,加香附、陈皮三十余剂,始针出白脓二碗许,仍用药倍加参 ,仍灸以豆豉饼渐愈。彼乃惑于速效,内服败毒,外贴凉药,反致食少脓稀,患处色紫,复请予治。喜得精气未衰,仍以前药,加远志、贝母、白蔹百剂而愈。此或久而不愈,或脓水清稀,当服内塞散,及灸附子饼,然后可愈。一妇年逾二十,腰间突肿寸许,肉色不变,微痛不溃,发热脉大,此七情所损,气血凝滞遂道而然。当益气血,开郁结,更以香附饼熨之,使气血充畅,内自消散。若尔,虽溃亦无危。不听,乃服十宣流气之药,气血愈虚,溃出清脓不敛而死。 一妇产后,腰间肿,两腿尤甚,此瘀血滞于经络而然,不早治,必作痈。遂与桃仁汤二剂稍愈,更以没药丸数服而痊。亦有恶血未尽,脐腹刺痛,或流注四肢,或注股内痛如锥刺,或两股肿痛,此由冷热不调,或思虑动作,气乃壅遏,血蓄经络而然,宜没药丸治之。亦有或因水湿所触,经水不行而肿痛者,宜当归丸治之。


凡恶血停滞,为患匪轻,治之稍缓,则为流注,为骨疽,多致不救。 府庠彭碧溪,患腰疽,服寒凉败毒之药,色黯不痛,疮头如铺黍,背重不能安寝,耳聩目白,面色无神,小便频涩,作渴迷闷,气粗短促,脉浮数重按如无。余先用滋肾水之药一剂,少顷,便利渴止,背即轻爽。乃砭去瘀血,以艾半斤许,明灸患处,外敷乌金膏,内服参、 、归、术、肉桂等药至数剂,元气稍复。自疑肉桂辛热,一日不用。手足并冷,大便不禁,仍加肉桂,及补骨脂二钱,肉豆蔻一钱,大便如常,其肉渐溃,更用当归膏以生肌肉,八珍汤以补气血而愈。 举人顾东溪,久作渴,六月初腰患疽,不慎起居,疮溃尺许,色黯败臭,小便如淋,唇裂舌刺,七月终请治。左尺洪数,左关浮涩,余谓∶先渴而患疽者,乃肾水干涸,虚火上炎,多致不起。然脓水败臭,色黯不痛,疮口张大,乃脾气败而肌肉死也。小便如淋,痰壅喘促,口干舌裂,乃脾肺败而肾水绝也。左尺洪数,肾无所生也。


左关浮涩,肺克脾也。况当金旺之际,危殆速矣!二日后果殁。盖此证既发于外,两月方殁者,乃元气虚不能收敛也。若豫为调补,使气血无亏,亦有得生者。


或问∶一人患疽于腰胯之间,肉色不变,坚硬如石,经月不溃者何如?曰∶此名石疽。


属少阳 阳明二经积热所致,邪毒固结,元气不足,故不能起发。活命饮加独活、羌活、柴胡、黄 ,及紫金丹汗之,壮实者,八阵散、一粒金丹下之。老弱者,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托之。若黑陷不起,麻木不痛,呕哕不食,精神昏乱,脉散或代者死。神清脉和,服台阁紫微丸。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