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幼科

《冷庐医话》:幼科

《眉寿堂方案选存》:幼科

小儿解颅者,因肾气幼弱,脑髓不实,不能收敛,而颅为之大也,宜急服地黄丸补之。


斋《幼科发挥》云∶一儿头缝四破,皮光而急,两眼甚小,万曰∶脑者,髓之海也。肾主骨髓,中有伏火,故髓热而头破,额颅大而眼楞小也,宜服地黄丸。其父母不信,至十四岁而死。余族一侄孙,幼时解颅头大,而面甚小,至十六岁竟死。余按∶龟板治小儿囟不合,加入地黄中煎服,似尤应验。


治小儿惊风,砂雪丸,用朱砂、轻粉各一钱,僵蚕十个,蝎三个,以青蒿节中虫捣和为丸,研细,人乳调服,相传其方甚神。余按“轻粉辛燥有毒,治之不得其法,则毒瓦斯窜入经络,变成他疾,为害非浅。不若用青蒿虫末和灯草灰调入人乳服之,或饲小儿,睡时以铜管吹青蒿虫末和灯草灰入其口中,法尤简妙,屡屡获效,不可忽视。


喻嘉言《温证朗照》云∶凡小儿发热呕吐者,倘未布痘,即须审谛,不可误用温胃之药。里中一宋侯,高年一子,恣啖不禁,每服香砂平胃散极效,一夕痘发作呕,误服前药,满头红筋错出,斑点密攒筋露,所谓瓜藤斑也。上饶相公一侄,髫龄选贡,赴宴返寓,痘发作呕,乃父投以藿香正气丸,一夕,舌上生三黑疔,如尖栗形,舌下生四黄疔,如牛奶形,盖痘邪正出,阻截其路,凶变若此,当以为戒。余按∶小儿患病,挟热者多,温燥之药,皆宜慎用,不特痘症宜防也。忆在杭州时,有府胥张某子十岁,夏月触暑,发热恶寒不食,医投以藿香正气丸,遂至热盛神昏,唇舌焦干,口鼻出血而殒。聂久可《活幼心法》云∶小儿多吐之后,胃气大虚,气不归元,阳浮于外,反有面赤头热,身热作渴,而似热症者,俗医误认为热,投以凉药,杀人如反掌,故治吐泻而药不中病者,与其失之寒凉,宁失之温补。失之温补,犹可救疗,失之寒凉,其祸甚速,不及救也。余按∶此说与前条喻氏所论绝相反,参观焉而各有至理,惟在审症之的而已。盖凡症之初起,发热作渴而吐者,挟热居多,吐后复发热作渴者,往往有属虚寒者矣。司命者其吾邑孔雅六学博宪采,长女初生,啼哭一声,后竟默不作声,查方书捉猫一只,以袱包之,持向女耳边隔袱咬猫耳,猫大嗥一声,女即应声而啼,后遂无他,今已出嫁生子矣。此即古之所谓禁方,其理莫能测也。《医学入门》云∶初生月内多啼者,凡胎热、胎毒、胎惊,皆从此而散,且无奇症、沈芊绿甚韪其说,因谓儿啼只宜轻手扶抱,任其自哭自止,切不可勉强按住,或令吮乳止之,若无他病,不必服药。余谓是固然矣,然有因他故而啼者,杭州乐怀谷女方襁褓,忽啼不止,拍之则愈啼,解衣视背,见绣针微露其绪,而针已全没,医治之杂以药敷,肉溃而针终不出,延至百余日,卖酒家传一方,以银杏仁去衣心杵烂,菜油浸良久,取油滴疮孔中,移时针透疮口,而针则已弯盖强拍入之也。又曾世荣于船中治王千户子,头疼额赤,诸治不效,动即大哭,细审知为船蓬小篾刺入囟上皮肉,镊去即愈。然则小儿啼哭,苟有异于寻常,即当细心审察,固不必一概投药,亦不得任其自啼自止也。


形瘦,胁中有形,五心烦热盗汗,虽是童真,久延疳劳。


使君子 广皮 胡莲 楂肉 砂仁 白术 茯苓 白芍 浓朴 鸡肫皮



久病腹膨,目眶下紫,是脾虚夹积,即疳热之症。


干蟾丸。



利后阴伤,五心烦热。稚年恐致疳病,最宜薄味调养,夏、冬可与清热肥儿丸之属。


白芍 胡黄连 南桥山楂 干荷叶 茯苓 牡丹皮 炒泽泻



汗后泄泻不解,非因表里客邪。初起呕吐而泻,今噫气尚然秽浊,知平素过爱杂食。屡伤脾胃,两旬不愈,为幼科疳蚀瘦蒸之症。乳汁甘美,虑热化痰,再吐便有惊厥矣。


胡黄连 枳实 猪苓 广皮白 楂肉 泽泻 犀角尖 白金汁 鲜石菖蒲 连翘心 鲜生地 金银花



温邪入肺,肺移热于大肠为泻,泻白散清其受病之源颇是,但上焦气壅热聚,气逆则咳吐。幼年最怕有痉厥,进辛寒解邪,竖抱令卧,勿使肺叶张举,易得安痊,乃百试百中快捷方式


杏仁 米仁 荷叶梗 连翘 橘红(蜜炙)



稚年食物不节,胃土受伤,热蒸于里,肝胆木火化风,遂成痫厥。口 肢牵,皆风火燥及络脉,若仍乱食,厥逆不止,有五痫不治沉 。


川连 胆星 远志 枳实 黑栀 橘红 桔梗 莱菔子



稚年形消脉小,食物日少,晡热早凉,汗出,损劳难治。幼科门内损,必皮毛血肉之伤起因,议调营卫。


黄 归身 米糖 南枣



幼年,冬月短气烦闷,寐中筋惕肉 ,乃因未充长,阳浮则动,当用六味丸加麦冬、五稚年脾胃气弱,夏秋疟痢,宜顾恋中土,医不明此理,惟发散消导,致元气衰惫,肝风内鼓,爰成慢脾惊搐,遂令无药可挽。勉议一方。


犀角尖 白金汁 鲜石菖蒲 连翘心 鲜生地 金银花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