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白石英

《本草纲目》:白石英

《本草备要》:白石英

《本草乘雅半偈》:白石英

《本草崇原》:白石英

《本草从新》:白石英

《本草分经》:白石英

《本草撮要》:白石英

《本草经集注》:白石英

《本草求真》:白石英

《本草图经》:白石英

《本草衍义》:白石英

《本经逢原》:白石英

《得配本草》:白石英

《名医别录》:白石英

《千金翼方》:白石英

《医学入门》:白石英

《神农本草经》:白石英

《吴普本草》:白石英

《新修本草》:白石英

《药笼小品》:白石英

《药性切用》:白石英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白石英

《证类本草》:白石英

「释名」甘、微温、无毒。


「主治」


1、风虚冷痹,肾虚耳聋。取磁石五两,经火煅、醋淬各五次,加白石英五两,装入绢袋,浸一升酒中,过五、六天后,分次温取。酒尽,可再添酒。


2、惊悸善忘(上隔风热,心脏不安,宜化痰安神)。用白石英一两、朱砂一两,共研细。饭后煎金银汤送下。


3、石水肿坚(按:病象是四肢瘦,肚子大,腹水胀如坚石)。用白石英十两,捶成豆子大,装入瓷瓶,浸酒二斗瓶口泥封,周围以马粪和糠火烧之,常令小沸。约六小时后停火。第二天开始服用,每次服酒大半杯。一天三次,酒尽后,可再加酒如上法烧一次。



重,润肺


甘辛微温。肺、大肠经气分之药。润以去燥,利小便,实大肠。治肺痿吐脓,咳逆上气。但系石类,祗可暂用(《十剂》曰∶湿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湿,即润也。


按∶润药颇多,石药终燥,而徐之才取二石英为润剂,存其意可取)。白如水晶者良。


(本经上品)


【气味】甘,微温,无毒。


【主治】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阴风湿痹,久服轻身长年。


【核】曰∶出华阴山谷,及太山,今泽州、虢州、雒州亦有。近取泽州者为胜。大如指,长二三寸,六棱如削,白澈有光,长五六寸者弥佳。黄端白棱者,名黄石英;赤端白棱者,名赤石英;青端赤棱者,名青石英;黑泽有光者,名黑石英。若细而长,及大而不正,与多瑕疵者,都不堪用。时珍云∶泽州有英鸡,嗜石英而性补。五石英制汞死砒,恶马目毒公。


【 】曰∶色相莹如华萼,故名石英。以石质可入肾,白色可入肺,中含火气可逐寒,故主肾气不周于胸而消渴,天癸枯竭而阴痿不足,肺不容平而咳逆上气,气无帅制而痹闭不输,火失修容而胸膈久寒。久服轻身长年,宁静所致耳。


气味甘,微温,无毒。主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久服轻身长年。


(白石英始出华阴山谷及太山,今寿阳、泽州、虢州、洛州山中俱有。大如指,长二三寸,六面如削,白莹如玉而有光,长五六寸,益佳。或问天地开辟,草木始生,后人分移莳植。


故他处亦有。今土中所生之石,亦有始生,与他处之分何耶?愚曰∶草木金石虫鱼皆为物类,始生者开辟之初,物之先见也。他处者,生育之广,物之繁盛也。天气从东南而西北,则草木始生东南者,未始不生西北,西北虽生,不如东南之力也。地气从西北而东南,则金石之始生西北者,未始不生东南,东南虽生,不如西北之力也。而岂莳植移徒之谓哉。若以草木土石而异视之,何所见之不大也。)


紫白石英,品类相同,主治亦不甚远。紫为木火之色,气味甘温,故治心腹、肾脏之寒。



重、润肺.


甘辛微温.润以去燥.(十剂曰∶湿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利小便.实大肠.


治肺痿吐脓.咳逆上气.石药终燥.只可暂用.(润药颇多、而徐之才取二石英为润剂、存其意可也.)白如水晶者良.


甘辛微温,润肺去燥,利小便,实大肠,治肺痿咳逆。


味甘平.入手足少阴阳明经.功专治痿痹肺痈.实大肠.利小便.得朱砂治惊悸.得磁石治耳聋.白如水晶者良.



味甘、辛,微温,无毒。主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治肺痿,下气,利小便,补五脏,通日月光。久服轻身长年,耐寒热。生华阴山谷,及太山,大如指,长二、三寸,六面如削,白澈有光。其黄端白棱名黄石英,赤端名赤石英,青端名青石英,黑端名黑石英。二月采,亦无时。(恶马目毒公。)


今医家用新安所出,极细长白澈者;寿阳八公山多大者,不正用之。《仙经》大小并有用大观》卷三,《政和》九二页)


(石)散肺分寒燥不润


白石英(专入肺)。味甘而辛。性温无毒。按理似非润药湿药矣。而十剂偏指此属湿剂。谓枯则为燥。宜用白石英紫石英之属以湿之。不几令人眩惑乎?讵知书之言湿。有以湿为湿者。有以燥为湿者。以湿为湿。人易知。以燥为湿。人难明。兹而曰湿。是以燥以温为湿矣。(从温湿言。)石英性本辛温。辛则能以化液。温则能以滋润。故虽辛若湿。(因辛始湿。)是以寒燥不润之症。(燥从寒字点出。明甚。)得此辛以畅达。而滞不致见枯。此十剂所以以辛以温为湿而言也。书曰服此可治咳逆胸寒。消渴阴痿。风痹溺闭。肺痿肺痈。吐脓吐血等症。是亦辛温润肺之一验矣。但系石类。只可暂用。(颂论乳石。谓乳者阳中之阴。石者阴中之阳。故阳生十一月后甲子服乳。阴生五月后甲子服石。然而相反相恶。动则为害不浅。故乳石之发。方治虽多。而罕有济者。诚不可轻饵也。)凡服宜食冬瓜龙葵以压石气。忌芥菜蔓青芜夷葵荠 。白如水银者良。


白石英(图缺),生华阴山谷及泰山。陶隐居以新安出者佳,苏恭以泽州者为胜,今亦泽州出焉。大抵长而白泽,明澈有光,六面如削者可用,长五、六寸者弥佳。其黄色如金在端者,名黄石英;赤端白后者,名赤石英;青端赤后者,名青石英;黑泽而有光者,名黑石英。二月采,亦云无时。古人服食,惟白石英为重,紫石英但入五石散。其黄、赤、青、黑四种,《本经》虽有名,而方家都不见用者。故《乳石论》以钟乳为乳,以白石英为石,是六英之贵者,惟白石也。又曰乳者阳中之阴,石者阴中之阳,故阳生十一月后甲子服乳,阴生五月后甲子服石。然而相反畏恶,动则为害不浅。故乳石之发,方治虽多,而罕有能济者,诚不可轻饵也。



状如紫石英,但差,大而六棱,白色如水精。紫白二石英,当攻疾,可暂煮汁用,未闻久服之益。张仲景之意,只令 咀,不为细末者,岂无意焉。其久服,更宜详审。


甘温,无毒。出泰山。以六棱莹白如水晶者为真。林北海先生《本草纲目必读》,但收紫而不及白,世鲜真者可知。


《本经》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


发明 白石英入手太阴、足阳明气分,肺痈溃久,痿痹不起者宜之。《本经》主消渴阴痿不足诸病,功专温肺无疑。但石性 悍,不可久服。仲景《金匮》风引汤只令碎如米粒,不欲其滓入胃也。《千金》五石等方,俱 过水飞入丸,而五石丸专以钟乳为君,合紫白石英、赤石脂、石膏,专温脏气,而石膏清胃,以解诸石之悍,且既经 过水飞,不虑其滓之留中蕴热也。


恶马目毒公。


甘、辛、微温。入手太阴、阳明经气分。除风湿痿痹,疗寒气咳逆,利小便,治肺痈。


得朱砂,治惊悸。得磁石,治耳聋。 研,水飞用。久服、多服,则元气下陷。


味辛,无毒.主治肺痿,下气,利小便,补五脏,通日月光.久服耐寒热.生华阴山.大如指,长二、三寸,六面如削,白澈有光.其黄端白棱名黄石英,赤端名赤石端名青石英,黑端名黑石英.二月采,亦无时.


《本经》原文∶白石英,味甘,微温.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久服轻身长


味甘辛,微温,无毒。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疗肺痿下气,利小便,补五脏,通日月光。久服轻身,长年耐寒热。生华阴山谷,及太山,大如指,长二三寸。六面如削,白澈有光,其黄端白棱名黄石英,赤端名赤石英,青端名青石英,黑端名黑石英。二月采,亦无时。


青石、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等∶味甘,平。主黄胆,泻痢,肠, 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久服,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轻身延年,五石脂各随其色,补五脏。生南山之阳山谷中。


白石英味甘辛温,止咳暖胸住渴烦,疗肺痿痈除诸痹,利水强阴定魄魂。


石色白而有英华。无毒。暖胸膈者,胸膈久寒也。兼治风寒湿痹,利小便,补五脏。大如指长二三寸,六面如削,白彻光亮者上。有五色,惟白,紫二石入药。火 醋淬七次,水飞用。


味甘,微温。


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御览》引作呕),胸鬲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御览》引作阴淫痹)。久服,轻身(《御览》引作身轻健),长年。生山谷。


《吴普》曰:白石英,神农甘,岐伯黄帝雷公扁鹊无毒,生太山,形如紫石英,白泽,长者二三寸,采无时(《御览》引云,久服,通日月光)。


《名医》曰:生华阴及太山。


案《司马相如赋》,有白附,苏林云白附,白石英也,司马山云,出鲁阳山。



《御览》卷九百八十七


神农∶甘。岐伯、黄帝、雷公、扁鹊∶无毒。生太山。形如紫石英,白泽,长者二、三寸。采无时。久服通日月光。青石英形如白石英,青端赤后者是。赤石英形如白石英,赤端白后者是,赤泽有光,味苦,补心气。黄石英形如白石英,黄色如金,赤端者是。黑石英形如白石英,黑泽有光。



味甘、辛,微温,无毒。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疗肺痿,下气,利小便,补五脏,通日月光。久服轻身长年,耐寒热。生华阴山谷,及太山,大如指,长二、三寸,六面如削,白澈有光。其黄端白棱名黄石英;赤端名赤石英;青端名青石英;黑端名黑石英。二月采,亦无时。


恶马目毒公。今医家用新安所出,极细长白澈者;寿阳八公山多大者,不正用之。《仙经》大小并有用,惟须精白无瑕杂者。如此说,则大者为佳。其四色英,今不复用。


〔谨案〕白虢州、洛州山中俱出虢州者大,径三、四寸,长五、六寸。今通以泽州者为胜也。


甘辛,微温润燥。


治肺瘘吐脓,咳逆上气。


紫石英性味相同。安心神,暖子宫,女子血海虚寒不孕者宜之。


火煅醋淬,研末水飞。


甘辛微温,温肺润燥,治肺痈溃久不敛,咳逆上气。细研用。


味甘辛,微温,无毒。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疗肺痿,下气,利小便,补五脏。《药性论》∶君。能治肺痈吐脓,咳逆上气,疸黄。日华子云∶五色石英,平。治心腹邪气,女人心腹痛,镇心,疗胃中冷气,益毛发,悦颜色,治惊悸,安魂定魄,壮阳道,下乳,通亮者为上。其补益随脏色而治,青者治肝,赤者治心,黄者治脾,白者治肺,黑者治肾。一云∶治腹坚胀满,心神不安。恶∶马目毒公。


(白石英_图缺)


味甘、辛,微温,无毒。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疗肺痿,下气,利小便,补五脏,通日月光。久服轻身长年,耐寒热。生华阴山谷及泰山。


大端名青陶隐居云∶今医家用新安所出,极细长白澈者;寿阳八公山多大者,不正用之。《仙经》大小并有用,唯须精白无瑕杂者。如此说,则大者为佳。其四色英,今不复用。唐本注云∶白石英所在皆有,今泽州、虢州、洛州山中俱出,虢州者大,径三、四寸,长五、六寸。今通以泽州者为胜也。臣禹锡等谨按吴氏云∶白石英,神农∶甘。歧伯、黄帝、雷公、扁鹊∶无。生太山,形如紫石英。白泽,长者二、三寸。采无时。又云∶青石英如白石英,青端赤后者是。赤石英,赤端白后者是。赤泽有光,味苦。补心气。黄石英,黄色如金在端者是。黑石英,黑泽有光。药性论云∶白石英,君。能治肺痈,吐脓,治嗽逆上气,疸黄。日华子云∶五色石英,平。治心腹邪气,女人心腹痛,镇心,疗胃冷气,益毛发,悦颜色,治惊悸,安魂定魄,壮阳道,下乳,通亮者为上。其补益随脏色而治,青者治肝,赤者治心,黄者治皮肤,白者治肺,黑者治肾。


图经曰∶白石英,生华阴山谷及泰山。陶隐居以新安出者佳。苏恭以泽州者为胜。今亦泽州出焉。大抵长而白泽,明澈有光,六面如削者可用。长五、六寸者弥佳。其黄色如金在端者,名黄石英。赤端白后者,名赤石英。青端赤后者,名青石英。黑泽而有光者,名黑石英。二月采,亦云无时。古人服食,唯白石英为重,紫石英但入五石散。其黄、赤、青、黑四种,《本经》虽有名,而方家都不见用者。故《乳石论》以钟乳为乳,以白石英为石,是六英之贵者,唯白石也。又曰∶乳者,阳中之阴;石者,阴中之阳,故阳生十一月后甲子服乳,阴生五月后甲子服石。然而相反、畏恶,动则为害不浅。故乳石之发,方治虽多,而罕有能济者,诚不可轻饵也。


圣惠方∶治腹坚胀满号石水方∶用白石英十两,捶如大豆大,以瓷瓶盛,用好酒二斗浸,以泥重封瓶口,将马粪及糠火烧之,长令酒小沸,从卯至午即住火,候次日,暖一中盏饮,日可三度。如吃酒少,随性饮之。其白石英,可更一度烧之。简要济众方∶治心脏不安,惊悸善忘,上鬲风热化痰。白石英一两,朱砂一两,同研为散。每服半钱,食后、夜卧前,金银汤调下。


衍义曰∶白石英,状如紫石英,但差大而六棱,白色如水精。紫、白二石英,当攻疾,可暂煮汁用,未闻久服之益。张仲景之意,只令 咀,不为细末者,岂无意焉。其久服,更宜详审。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