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白薇

《本草纲目》:白薇

《本草备要》:白薇

《本草便读》:白薇

《本草乘雅半偈》:白薇

《本草崇原》:白薇

《本草从新》:白薇

《本草分经》:白薇

《本草撮要》:白薇

《本草经集注》:白薇

《本草蒙筌》:白薇

《本草求真》:白薇

《本草图经》:白薇

《本经逢原》:白薇

《得配本草》:白薇

《顾松园医镜》:白薇

《长沙药解》:白薇

《冯氏锦囊秘录》:白薇

《雷公炮制药性解》:白薇

《雷公炮炙论》:白薇

《名医别录》:白薇

《千金翼方》:白薇

《医学入门》:白薇

《神农本草经》:白薇

《吴普本草》:白薇

《新修本草》:白薇

《药笼小品》:白薇

《药性切用》:白薇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白薇

《证类本草》:白薇

「释名」亦名薇草、白幕、春草、、骨美。


「气味」(根)苦、咸、平、无毒。


「主治」


1、肺实鼻塞,不知香臭。用白薇、款冬花、贝母各一两,百部二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米汤送下。


2、妇女遗尿(不拘胎前产后)。用白薇、芍药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茶匙,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3、血淋、热淋。治法同上。


4、妇女血阙(平时无病,突然昏倒,目闭口禁,过很久才醒悟过来,这种病叫“血阙”,也叫“郁冒”)。用白薇、当归各一两,人参半两,甘草一钱半。每服五钱,加水二碗煮成一碗,温服。此方名“白薇汤”。


5、刀伤。用白薇研末敷伤口。


6、妇女产中虚烦呕逆。用白薇同桂树一分,竹皮石膏三分,甘草七分,加枣肉调成丸子。每服一丸,米汤送下。用热者白薇用量加倍。



泻血热


苦咸而寒,阴阳、冲、任之药。利阴气,下水气。


主中风身热支满,忽忽不知人(阴虚火旺,则内热主风。火气焚灼,故身热支满。痰随火涌,故不知人),血厥(汗出过多血少,阳气独上,气塞不行而厥,妇人尤多。此证宜白薇汤,白薇、当归各一两,参五钱,甘草钱半,每服五钱)热淋,温疟洒洒,寒热酸痛(寒热作,则营气不能内营,故酸痛),妇人伤中淋露(血热。千金白薇散治胎前产后遗尿不知时,白薇、芍药等分,酒调服。丹溪曰∶此即河间所谓热甚廷孔郁结,神无所依,不能收禁之意也。廷孔,女人溺孔也),产虚烦呕(仲景安中益气竹皮丸用之。《经疏》曰∶古方调经种子,往往用之。盖不孕缘于血热血少,而其源起于真阴不足,阳胜而内热,故营血日枯也。


益阴清热,则血自生旺而有子矣,须佐以归、地、芍药、杜仲、苁蓉等药)。


似牛膝而短小柔软。去须酒洗用。恶大黄、大戟、山茱、姜、枣。


白薇(图缺)


咸苦入阳明.寒能胜热.芳香走血分.凉可除蒸.利水益阴.兼治癃淋成闭.产虚烦呕.并医血热生风.(白薇其根色白.微细如丝.故名.味苦而咸.性寒而香.故能清解血分热邪.凡一切时邪温病.热传营分.下午为盛者.最宜.其所以益阴利水者.亦热退则阴生.阴生则水利也.能入阳明者.因金匮竹皮大丸一方.用白薇以治产虚烦呕之胃病耳.白薇花于夏.实于秋.采根于秋末.有由阳转阴之意.故治表热.解风温.皆由里阴不守而来.皆可用此治愈者.亦阳归阴之义.其所以能利水者.因其根似牛膝.有引热下行之意.亦由阳归阴也.


(本经中品)


惟其卒暴,故不觉其所从来。


【气味】苦咸平,无毒。


【主治】主暴中风,身热,支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


【核】曰∶出陕西,及舒、滁、润、辽诸州,近以山东沂濮、莒莱诸州者称胜。茎叶俱青,颇类柳叶。六、七月开红色花,遂结实。根似牛膝而细,长尺许。色黄微白,芳香袭人者,白薇也;色白微黄,折之易断者,白前也。修治,用糯米泔浸一宿,去髭,槐砧上锉细,蒸之,从申至巳,晒干用。恶黄 、大黄、大戟、干姜、大枣、干漆、山茱萸。


【 】曰;白薇,别名白幕。白者,金色,坚刚之体也。微者,隐也,隐身而行。幕者,军行之幕,以隐身也。此指能治因所治证,以诠名耳。气平,味苦咸,平则不上不下,敦土德化,御所不胜也。炎上作苦,苦性走下,苦能入骨,润下作咸,咸性走血,咸能 坚,从巅及踵,沦肤彻髓,靡不周到者也。谓所胜因,善行数变,亦靡不周遍故也。故主因于暴风,隐身而为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此风气留其处,故隐身而尝在也。


或隐身而行,而为温疟洒洒,发作有时,此风并卫居,随卫气之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沉以内薄,故发有期,而时作时休也。此皆暴风数变之证,金以制之,制所胜也。别录主淋露遗尿,即风隐膀胱也。若水气精损,即风隐于肾,致令肾虚精涸,肾虚水泛也。若忽如死人,即风隐于血,致令血厥也。若温病多眠,即风隐于脉道,致令卫气不得昼行于阳也。若痉则风隐于筋,惊则风行致令气上也。咸以暴风为因,寒则非所宜矣。


气味苦咸平,无毒。主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


(白薇《本经》名春生,出陕西及舒、滁、润、辽诸处。其根黄白色,类牛膝,而短小柔软可曲者,白薇也。坚直易断者,白前也。《乘雅》云∶根似牛膝而细长尺许,色黄微白,芳白微黄,折之易断者,白前也。)


凡草木皆感春气而生,唯《本经》号白薇为春生。谓其能启水天之精气,随春气而生升也。


苦者火也。禀太阳寒水之气在下,标阳之气在上也。根色黄白,又阳明秋金之气,而秋金之气,合肺气于皮毛,亦太阳之所主也。太阳标阳之气,行于肌表,故主治暴中风。太阳寒水之气,周于一身,故主治身热。肢满,风邪淫于四末也。忽忽,眩晕貌。忽忽不知人,风邪行于头目也。夫风者,百病之长,善行数变。狂惑邪气,风淫血分而涉于心包矣。寒热酸痛,风淫肌腠而涉于经脉矣。白薇禀秋金之气,故治诸风之变证。先热后寒,名曰温疟。温疟洗洗,如水洒身之寒也。温疟发作有时,白薇禀寒水之气,上行外达,故治温疟。又得太阳之标阳,故治温疟之洗洗。


泻血热.


苦咸而寒.阳明冲任之药.利阴气.下水气.主中风身热支满.忽忽不知人.(阴虚火旺、则内热生风、火气焚灼、故身热支满、痰随火涌、故不知人.)血厥.(汗出过多、血少阳气独上、气塞不行而厥、妇人尤多、此证宜白薇汤、白薇当归各一两、参五钱、甘草钱半、每服五钱.)热淋温疟.寒热酸痛.(寒热作、则营气不能内荣、故酸痛.)妇人伤中淋露.(血热、孙真人千金方、白薇散、治胎前产后遗尿不知时、白薇白芍等分、酒调服、丹溪曰∶此即刘河间原病式所谓、热甚廷孔郁结、神无所依、不能收禁之意也、廷孔、女人溺孔也.)


产虚烦呕.(经疏云∶古方调经种子、往往用之、盖不孕缘于血热、而其源起于真阴不足、阳胜而内热、故营血日枯也、益阴清热、则血自生旺而有子矣、须佐以归地芍药杜仲苁蓉等药.)血热相宜.血虚则忌.似牛膝而短小柔软.去须.酒洗.恶大黄、大戟、山茱、姜枣.(冬各一两、百部二两、米饮服末一钱.)


见奇经寒。


味苦.入阳明经.功专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得桂枝、石膏、竹茹治胎前虚烦呕逆.得人参、当归、甘草治产后血厥昏冒.酒洗用.恶大黄、大戟、山茱、姜枣.



味苦、咸,平、大寒,无毒。主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 发作有时。治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一名白幕,一名薇草,一名春草,一名骨美。久服利人。生平原川谷。三月三日采根,阴干。(恶黄 、干姜、干漆、山茱萸、大枣。)


近道处处有。根状似牛膝而短小尔。方家用,多治惊邪、风狂、疰病。(《大观》卷八,《政和》二一三页)



味苦、咸,气平,大寒。无毒。近道处处俱生,根类牛膝短小。三月三日,收采阴干。恶黄耆、大黄、干姜,及干漆、山茱、大枣。主中风身热支满,忽忽人事不知。疗温疟寒热酸疼,洗洗有时发作。狂惑鬼邪堪却,伤中淋露可除。利气益精,下水渗湿。


(山草)泻肺燥热


白薇(专入肺)。味苦而咸。性寒无毒。凡人阴虚火动。则内热生风。火气焚灼。身体壮热。支满痰涌。忽不知人。与夫汗出血厥。酸痛淋闭。其在妇人。则或廷孔郁结。(廷孔。妇人溺孔也。)神无所依。而见淋露不净。并血枯热胜。而见虚烦上呕。非不用此苦泄咸降利水。使阴气自上而下。则热何由泄乎?是以金匮安中益气竹皮丸。用此以治妇人产中虚烦呕逆。(经疏云。古方调经种子。往往用之益不孕。缘于血热而少其源。起于真阴不足。阳胜而内热。故营血日枯也。益阴清热。则自生旺而有子矣。须佐以归地芍药杜仲苁蓉等药。)千金葳蕤汤。用此以治风温身热汗出身重。又有白薇芍药汤。以治妇人遗尿。(白薇芍药等分。酒调服。)不拘胎前产后。皆能补阴平阳而兼行肺。以清膀胱上源。并非虚寒不禁之比也。但胃虚泄泻。阳气外越者禁用。似牛膝而短小柔软。去须酒洗用。恶大黄大戟山茱姜枣。


白薇(图缺),生平原川谷,今陕西诸郡及滁、舒、润、辽州亦有之。茎叶俱青,颇类柳叶;六、七月开红花;八月结实;根黄白色,类牛膝而短小;三月三日采根,阴干用。今云八月采。


苦咸平,无毒。


《本经》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


发明 白薇咸平降泄,抑阳扶阴,为足阳明经本药,兼行足少阴、手太阴。《本经》主暴中风身热肢满,是热郁生风,痰随火涌,故令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皆热邪所致。温疟乃冬时伏邪,至春而发,缪氏《经疏》言,暑邪所伤,秋必发为温疟,恐非经旨。《别录》疗伤中淋露者,女子伤犯阴中营血,而成淋露之疾,用以除热益阴,则前证瘳矣。下水气利阴气者,总取益阴之功,真阴益而邪水下。性善降泄,故久服利人。《金匮》治妇人产中虚烦、呕逆,安中益气,竹皮丸中用之。《千金》治风温发汗后身灼热,自汗,身重,多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葳蕤汤中用之。又治妇人遗尿,不拘胎前产后,有白薇芍药汤,取其有补阴之功。而兼行手太阴,以清膀胱之上源,殊非虚寒不禁之比也。古方多用治妇人者,以《别录》有疗伤中淋露之功也。凡胃虚少食,泄泻及喘咳多汗,阳气外泄者禁用。


畏黄 、干姜、大枣、山茱萸、大黄、大戟、干漆。


苦、咸、寒。阳明冲任之药。利阴气,下水气。治风温灼热,自汗身重,多眠鼻鼾,语言难出,及温疟血厥,热淋遗尿。得白芍,治血淋热淋,及妇人遗尿。(不拘胎前产后。)配贝母、冬花、百部,治肺实鼻塞。配石膏、竹茹、甘草、桂枝,治胎前虚烦呕逆。佐人参、当归、甘草,治血厥。(出汗过多,血少阳气独上,气塞不行,故身如死。气过血还,阴阳复通,故移时方寤。妇人尤多此症。)


去须酒洗,或糯米泔浸一宿,蒸用。血虚气弱者禁用。


〔苦咸大寒,入胃经。〕治中风支满神昏,〔阴虚火旺,热极则生风。火气燔灼,故心下支满,痰随火涌,故神昏不知,益阴除热则愈。〕除邪气寒热酸疼。〔热邪伤人,阴气不足,则阳独盛而为热;心肾俱虚,则热收于内而为寒;寒热作则荣气不能内荣,而肢体酸疼,是热淫于内,故治以咸寒。〕遗溺血淋俱用,〔皆热在下焦所致,益阴除热自安。〕调经种子宜征。〔经水先期,乃因血热,不孕,多由阴虚内热,荣血日枯之故。益阴除热,则血自生旺,而令能孕矣。〕凡天行热病后,余热未除,及温疟瘅疟,久而不能解者,必属阴虚,除疟邪药中,类中风除热药中,俱宜宜加入。


中寒泄泻者勿用。


【本经】味苦平。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痋,温疟、洗洗发作有时。生川谷。


味苦、微咸,微寒,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凉金泻热,清肺除烦。


《金匮》竹皮大丸,方在竹茹。用之治乳妇中虚,烦乱呕逆。有热者,倍白薇,以其泻热而除烦也。


白薇苦寒,长于清金而除烦热,利水而通淋涩。其诸主治,通鼻塞,止血淋,清膀胱热涩,断胎产遗尿。


禀天地之阴气以生,故味苦咸平,大寒,无毒。


白薇苦咸而寒,入心肾,利阴气,下水气。中风身热皮满、温疟寒热酸疼,狂惑鬼疰堪却,伤中淋露可除。利气益精,下水渗湿,风温灼热,多眠遗尿,热淋血厥。


味苦咸,性大寒无毒,入心肾二经。主暴中风,身热腹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鬼邪,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下水气,利阴气,定惊益精。以糯米泔浸一宿,去髭细锉,蒸用,恶黄?、大黄、大戟、干姜、大枣、干漆、山萸。


按∶白薇味苦入心,咸入肾,故主治如上。


雷公云∶凡采得后,用糯米泔汁浸一宿,至明取出,去髭了,于槐砧上细锉,蒸,从巳至申,出,用。


味咸,大寒,无毒.主治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一名白幕,一名薇草,一名春草,一名骨美.久服利人.生平原.三月三日采根,阴干.(恶黄 、干姜、干漆、山茱萸、大枣.)


《本经》原文∶白薇,味苦,平.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


味苦咸,平,大寒,无毒。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疗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一名白幕,一名薇草,一是春草,一名骨美。久服利人,生平原川谷,三月三日采根,阴干。


白薇咸苦大寒平,中风忽忽睡多惊,止疟能祛邪魅惑,益阴精止淋露频。


色白而形微细。无毒。主暴中风身热支满,忽忽睡不知人,止温疟。治百邪鬼魅狂惑,寒热酸疼,益阴精。


疗伤中淋露不断,及女子带下,兼下水气。出陕西。米泔浸去须蒸。恶黄 、大黄、大戟、干姜、干漆、山茱萸、大枣。


味苦平。


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痋,温疟、洗洗发作有时。生川谷。


《名医》曰:一名白幕,一名薇草,一名春草,一名骨美,生平原,三月三日,采根阴干。



按∶此药参见本书“麻子中人”条,《本经》首载此药。



味苦、咸,平、大寒,无毒。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一名白幕,一名薇草,一名春草,一名骨美。久服利人。


生平原川谷。三月三日采根,阴干。


恶黄 、大黄、大戟、干姜、干漆、山茱萸、大枣。 近道处处有。根状似牛膝而短小尔。方家用,多疗惊邪、风狂、疰病。


微寒。


泻阳明血热,下水气,疗热淋。


苦咸微寒,阳明冲任之药,退热益阴,宜于血热。血虚者,忌之。


味苦咸,平,大寒,无毒。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疗伤中,淋露,下水气,除阴气,益精。《药性论》云∶臣。能治百鬼魅。陶隐居云∶疗惊邪风狂疰病。恶∶黄 、大黄、大戟、干姜、干漆、山茱萸、大枣生∶平原。


(白薇_图缺)


味苦、咸,平、大寒,无毒。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疗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一名白幕,一名薇草,一名春草,一名骨美。久服利人。生平原川谷。三月三日采根,阴干。(恶黄 、大黄、大戟、干姜、干漆、山茱萸、大枣。)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根状似牛膝而短小尔。方家用,多疗惊邪,风狂,疰病。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白薇,臣。能治忽忽睡不知人,百邪鬼魅。


图经曰∶白薇,生平原川谷,今陕西诸郡及滁、舒、润、辽州亦有之。茎、叶俱青,颇类柳叶。六、七月开红花,八月结实。根黄白色,类牛膝而短小。三月三日采根,阴干用。今云八月采。


雷公云∶凡采得后,用糯米泔汁浸一宿。至明取出去髭了,于槐砧上细锉蒸,从巳至申,出用。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