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蓖麻

《本草纲目》:蓖麻

《本草乘雅半偈》:蓖麻

《本草图经》:蓖麻

「气味」(子)甘、辛、平、有小毒。


「主治」


1、半身不遂,失音不语。取蓖麻子油一升、酒一斗,在铜锅中煮熟,细细服下。


2、口目歪斜。用蓖麻子仁捣成膏,左边斜则贴右,右边斜则贴左。有效。


3、风气头痛。用乳香、狎麻仁等分,捣成饼,贴太阳穴。又方:蓖麻仁半两、枣肉十五枚,捣涂纸上,卷成筒子插入鼻中,有清鼻滋流下即愈。


4、鼻塞不通。用蓖麻子仁二十粒、在枣(去皮)一枚、捣匀,棉裹塞鼻中。一天换药一次。三十天以后,鼻通,嗅觉恢复。


5、急性喉痹,牙关咬紧。用蓖麻仁研烂,纸卷作筒,烧出烟,熏吸喉部,此方名“圣烟筒”。


6、咽中疮肿。用蓖麻子仁一枚、朴硝一一,同研细,新汲水送服,连进二、三服,很见效。


7、水气胀满。用蓖麻子仁研细,加水得三合,清晨一顿服尽,中午有青黄水排出。身体强壮的人,蓖麻子可服五粒。


8、脚气病。用蓖麻子七烂,去壳,研烂,同苏合香调匀贴足心,痛即止。


9、小便不通用蓖麻仁三烂,研细,包成纸捻,插入尿道,即通。


10、子宫脱出。有蓖麻子仁、枯矾、等分为末,铺纸上,把子宫托入;同时以蓖麻子仁十四枚,研成膏涂顶心。


11、催生下胎(不拘生胎死胎)。用蓖麻子二个、巴豆二个、麝香一分,共研匀,贴脐上并足心。


12、一切毒肿。用蓖麻子仁捣烂,敷患处。


13、疠风(鼻塌下,手指弯曲,指节疼痛,渐至断落)。用蓖麻子一两,去皮,黄连一两,锉如豆大,同泡在水一升中,几日后,取蓖麻子一枚劈破,以泡药的水送服。以后蓖麻子有得每次可增到四、五枚。肚子稍泻,并不碍事,泡药的不用完后,可添加新水。两月肥后,试吃大蒜猪肉。用如不发病,即服药已经收效。如仍发病必继续服药。


14、瘰疬结核。用蓖麻子炒,去皮,每睡时服二、三枚,有效。但一生不可再吃炒豆。


15、肺风面疮(起白屑或微有赤疮)。用蓖麻子仁五十粒,白果、枣各三个、瓦松三钱、皂角一个,共捣烂,做成团子,用以洗面。


16、脸上雀斑用蓖麻子仁、蜜陀僧、硫磺和呈钱,共研为末。以羊脑髓和匀,每夜敷斑上。


17、突然耳聋。用蓖麻子一百个,去壳与大枣十五枚,一起捣烂,稍加人乳,做成锭子。用时取一枚裹棉花中塞耳内。一天换药一次。以二十日病愈。


18、汤火伤。用蓖麻子仁蛤粉,等分为末,汤伤以油调搽,火灼以水调搽。


(唐本草)


【气味】甘辛平,有小毒。


【主治】主治水症。以水研二十枚,服之吐恶沫,加至三十枚,三日一服,瘥即止。风虚寒


【核】曰∶原从胡中来,今在处有之,北地尤多。夏月生苗,有赤有白。一茎直上,高丈余,间节如甘蔗,中空如赤箭。叶似 草,及瓠叶辈,肥浓而大,一叶五尖。夏秋之间,丫中抽穗,黄花累累。每穗作子数十颗,柔刺如 。凡三四子,合成一颗,枯时劈开,状类巴豆,又类牛KT ,青黄斑褐,间杂可观。壳中有仁,娇白如续随子,仁中之油,可调印色。每用去壳净仁五升,捣极细,以水一斗煮之,有沫撇起,沫尽乃止。遂用文火,煮熬其沫,水去澄清,上无气升,油即成矣。倾磁器中,冷定,则凝结如脂,经久不变。修事,勿用黑夭赤利子,颗外无刺,两头尖,子无斑点,误服有大毒。凡使蓖麻子,盐汤煮半日,去壳及衣,取中仁研细用。有啖蓖麻,一生不得食炒豆者,犯之作胀而死。豆为肾谷,蓖通胎息,天真不绍隆王先生云∶蓖麻力长收吸,故能拔病气,夺有形,多从外取,不繇饵服,良有见也。


先人云∶蓖麻胚兆,先一阴而始生,以阴为内气之主,转阳为形外之固,赋形唯二至之间,生长在蕃秀之季,缀子于来复之初,故饵之何处非生阳之地,何形非生阳之物。内有阳气人,不须入腹,磕着撞着,生阳遂聚,死阴立消,迅速敏捷,如鼓应桴。


【 】曰∶命名之意亦奇,主治功力亦异。着囟起痔,握掌催生。左风头置之右,右风头置之左,摩顶天柱竖,傅踵胞孚下,至若纳舌辟窍,解喉疏肌,收子肠,消香港脚,及主剩骨留血,物滞水瘕,疽疡 肿,尸疰丹瘤,与夫 斜偏痪,舛错关机,宜饵宜涂,宜熏宜窒者,莫不如鼓应桴,捷于影响。故蓖者人脐,上从囟,囟取通气,会奇脉于巅;下从比,比取辅气,交偶脉于踵。麻者大 ,群阴之长也,夏有足鼓,置鼓于趺,殷有楹鼓,贯中于柱。周有县鼓,植 而悬之上,皆 也。顾名思义,则知声气相通,左右逢源之为用矣。


(蓖者人脐,胎儿之息以脐也。囟取通气,会奇脉于巅,至人之息以囟也,比取辅气,交偶脉于踵,真人之息以踵也。楹鼓以喻蓖,县鼓以喻 ,足鼓以喻踵,三息并行,三 齐击,是真以鼓应桴,捷于影响。


蓖麻子(图缺),旧不着所出州郡,今在处有之。夏生苗,叶似 草而浓大;茎赤有节如甘蔗,高丈许;秋生细花,随便结实,壳上有刺,实类巴豆,青黄斑褐,形如牛蜱,故名。夏采茎叶;秋采实;冬采根,日干。胡中来者,茎子更大。崔元亮《海上方》,治难产及胞衣不下,取蓖麻子七枚,研如膏,涂脚心底,子及衣才下,便速洗去。不尔肠出,即用此膏涂项,肠当自入。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