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白油麻

《本草蒙筌》:白油麻

《本草衍义》:白油麻

《冯氏锦囊秘录》:白油麻

《食疗本草》:白油麻

《证类本草》:白油麻


味甘。生则气寒,炒则气热。无毒。在处俱有,夏种秋收。行风气并头面浮风,治虚劳及身体客热,滑肠胃通便闭结;利血脉润发枯焦。勿久食之,抽人肌肉。生者嚼烂,堪敷头疮。叶捣和浆沐头,亦能去头风润发。麻油性冷,食物资调。经宿必熬熟为佳,生食恐动气反害。入药拯病,惟益外科。治一切恶疡,下三焦热毒。推子胞催产,搽疥癣杀虫。煎滚沸醇酒搀尝,取微汁散除背痈。外肿合鸡蛋芒硝搅服,(油一合,鸡蛋二枚,芒硝一两,共搅匀服之。)致大泻攻下热毒内疽。蜒入耳中,枕煎饼自出。发成症痛,饮满碗吐安。大便枯燥难通,吹入谷道即润。(用人含油满口,以鹅管插谷道内,吹进肠中,粪润自通矣。)小儿闭胀,此法极佳。陈者熬膏,生肌长肉。煎炒少食,与火无殊。脾病及齿病患,全忌切



与胡麻一等,但以其色言之,比胡麻差淡,亦不全白。今人只谓之脂麻,前条已具。炒熟乘热压出油,而谓之生油,但可点照。须再煎炼,方谓之熟油,始可食,复不中点照。亦一异也。如铁自火中出而谓之生铁,亦此义耳。


白油麻,取油以白者为胜,服食以黑者为良,生寒熟热,白治肺气,润五脏,黑通肾经,润肾燥,治虚劳滑肠胃,行风气通血气,去头风,润肌肤,解三焦热毒,一切恶疮,杀疥癣虫,润谷道结粪,煎膏生肌长肉,消痈止痛。若生食,性冷,动气,若煎炼食,与火无异,勿久食之,抽人肌肉,如人食物经宿,必须更为熬熟食之。



(一)大寒,无毒。治虚劳,滑肠胃,行风气,通血脉,去头浮风,润肌。食后生啖一合,终身不辍。与乳母食,其孩子永不病生。若客热,可作饮汁服之。停久者,发霍乱。


又,生嚼敷小儿头上诸疮良。久食抽人肌肉。生则寒,炒则热。〔嘉补〕


(二)又,叶∶捣和浆水,绞去滓,沐发,去风润发。〔嘉补〕


(三)其油∶冷。常食所用也。无毒,发冷疾,滑骨髓,发脏腑渴,困脾脏,杀五黄,下三焦热毒瓦斯,通大小肠,治蛔心痛,敷一切疮疥癣,杀一切虫。取油一合,鸡子两颗,芒硝一两,搅服之,少时即泻,治热毒甚良。治饮食物,须逐日熬熟用,经宿即动气。有牙齿并脾胃疾人,切不可吃。陈者煎膏,生肌长肉,止痛,消痈肿,补皮裂。〔嘉补〕


大寒,无毒。治虚劳,滑肠胃,行风气,通血脉,去头浮风,润肌。食后生啖一合,终身不辍。与乳母食,其孩子永不病生。若客热,可作饮汁服之。停久者,发霍乱。又生嚼敷小儿头上诸疮良。久食抽人肌肉。生则寒,炒则热。又叶,捣和浆水,绞去滓,沐发,去风润发。其油冷,常食所用也。无毒,发冷疾,滑骨髓,发脏腑渴,困脾脏,杀五黄,下三焦热毒瓦斯,通大小肠,治蛔心痛,敷一切疮疥癣,杀一切虫。取油一合,鸡子两颗,芒硝一两,搅服之,少时即泻,治热毒甚良。治饮食物,须逐日熬熟用,经宿即动气。有牙齿并脾胃疾人,切不可吃。陈者煎膏,生肌长肉,止痛,消痈肿,补皮裂。〔(新补) 见孟诜及陈藏器、陈士良、日华子。〕图经曰∶油麻,《本经》旧不着条。然古医方∶多用之,无毒,滑肠胃,行风气,久食消人肌肉,生则寒,炒熟则热。仙方∶蒸以辟谷,压笮为油,大寒,发冷疾,滑精髓,发脏腑渴,令病。《近效方》婆罗门僧疗大风疾,并压丹石热毒,热风,手脚不遂麻油二大升,合纳铛中,以土墼盖口,以纸泥固济,勿令气出,细进火麻油二大升和合,又微火煎之,以意斟量得所,即纳不津器中。服法∶患大风者,用火为使,在室中看作小纸屋子,外燃火,令患人在纸屋中发汗,日服一大合,病患力壮,日二服,服之三七日,头面 疮皆灭。若服诸丹石药,热发不得食热物,着浓衣,卧浓床者,即两人共服一剂。服法同前,不用火为使,忌风二七日。若丹石发,即不用此法,但取一匙纳口中,待消咽汁,热除,忌如药法。刘禹锡《传信方》∶蚰蜒入耳,以油麻油作煎饼枕卧,须臾蚰蜒自出而瘥。李元淳尚书在河阳日,蚰蜒入耳,无计可为,半月后脑中洪洪有声,脑闷不可彻,至以头自击门柱,奏疾状危极,因其为受苦不念生存,忽有人献此方,乃愈。


外台秘要∶治胸喉间觉有症虫上下,偏闻葱、豉食香,此是发虫。油煎葱、豉令香,二日不食,开口而卧,将油、葱、豉致口边。虫当渐出,徐徐以物引去之。又方∶治伤寒。三五日麻油一盏,水半盏,鸡子白一枚和之,熟搅令相匀,一服令尽。又方麻一大合,清酒半升,煎取三合,看冷热得所,去油麻顿服之。又方∶欲得饮油一升,香泽煎之。


大沙锣贮,安必当疲极眠睡,发症出。煎油人等守视之,并锻石一裹,见症出,以灰粉手捉取症抽出,须臾抽尽,即是发也。初从腹出,形如不流水中浓菜,随发长短,形亦如之,无忌。肘后方∶治卒心痛。


生油半合,温服瘥。又方治豌豆疮。服油麻一升,须利,即不生百浆,大效。经验后方治蚰蜒、蜘蛛子咬人。用油麻研敷之瘥。孙真人同。孙真人《枕中记》云∶麻油一升,薤白三斤,切令薤黑,去滓,合酒服之半升三合,百脉血气充盛。服金石人,先宜服后脱肠不收。用油五斤炼熟,以盆盛后温却,令产妇坐油盆中,约一顿饭久。用皂角炙令脆,去粗皮为末。少许吹入鼻中令作嚏,立瘥,神效。博物志∶积油满百石武库火灾积油所致。塞上方∶治心痛,无问冷热。一合生麻服。谭氏焦炒油麻,从铫子中取,乘热嚼吐敷之止。宋明帝宫人患腰痛牵心,发如发,引之长三尺,头已成蛇,能动摇,悬之滴衍义曰∶白油麻,与胡麻一等,但以其色言之,此胡麻差淡,亦不全白。今人只谓之脂麻,前条已具。炒熟乘热压出油,而谓之生油,但可点照。须再煎炼,方∶谓之熟油,始可食,复铁自火中出而谓之生铁,亦此义耳。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