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牙宣

《外科心法要诀》:牙宣

《医宗金鉴》:牙宣

牙宣初起肿牙龈,日渐腐颓久露根,恶热恶凉当细别,胃经客热风寒侵。


【注】此证牙龈宣肿,龈肉日渐腐颓,久则削缩,以致齿牙宣露。总由胃经客热积久,外受邪风,寒凉相搏而成。有喜凉饮而恶热者,系客热遇寒凉,凝滞于龈肉之间;有喜热饮而恶凉者,系客热受邪风,稽留于龈肉之内。客热遇寒者,牙龈出血,恶热口臭,宜服清胃汤;客热受风者,牙龈恶凉,遇风痛甚,宜服独活散。外有牙龈腐臭,齿根动摇者,属胃中虚火,而兼肾虚,齿乃肾之余,宜服《三因》安肾丸。又有牙龈腐臭,时津白脓者,属胃中湿热,宜服犀角升麻汤,外俱用胡桐泪散擦之,以食盐冲汤漱口。惟牙龈动摇,或兼疼痛者,日以李杲牢牙散擦之,夜用固齿白玉膏贴之,缓缓取效。若龈肉腐烂,露牙床骨者逆。


独活散


独活 羌活 防风 川芎(各一钱六分) 薄荷 生地 荆芥(各一钱) 细辛(七分)


上为粗末,每用二钱,水煎澄清,食后服,日用三服。


【方歌】独活风毒注牙根,龈肿嫌凉痛莫禁,羌活防风共生地,薄荷荆芥合芎辛。


《三因》安肾丸


补骨脂(炒) 胡芦巴(炒) 茴香(炒) 川楝子(炒) 续断(炒,各三两) 山药杏仁(炒) 白茯苓 桃仁(炒,各二两)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钱,空心淡盐汤送下。


【方歌】《三因》安肾虚火烁,牙龈腐臭齿根摇,山药杏茴苓骨脂,胡芦巴续川楝桃。


胡桐泪散


胡桐泪 细辛 川芎 白芷(各一钱五分) 寒水石( ,二钱) 生地(一钱) 青盐(二分)


共研细末,干搽牙龈患处,待顿饭时,以温水漱去,少时再上。


【方歌】胡桐泪散牙龈肿,津血宣露或出脓,细辛寒水石生地,青盐白芷共川芎。


李杲牢牙散


龙胆草(酒浸,一两五钱) 羌活 地骨皮(各一两) 升麻(四分)


共研末,先以温水漱口,用少许搽之。


【方歌】李杲牢牙擦齿病,牙龈摇动或兼疼,胆草升麻羌地骨,研末漱口搽有功。


固齿白玉膏


官粉(研,一两) 珍珠(末,二钱) 阳起石(用僵蚕四十九条,防风、当归、川芎、牙皂、青盐、升麻、白芷、地骨皮各五钱,细辛、 本各三钱,共研粗末。长流水五碗,同药入砂锅内,以桑柴火熬药至三碗,去渣;再入砂锅内,煎至一碗。将龙骨、阳起石火 通红,入药汁内淬之。如此七次,去药汁,将龙骨、阳起石焙干,研末,一两) 麝香(末,二钱) 龙骨(二两) 象牙(末,五钱)


用黄蜡三两,溶化滤净,再化,离火候温,方入前药和匀,乘热摊纸上。如膏冷,将熨斗烧热仰放,纸铺熨斗底上摊之。用时先以温水漱口,将膏剪一小条,贴于患处,闭口勿语。


【方歌】固齿白玉贴牙效,一切牙疼及动摇,官粉珍珠阳起麝,龙骨象牙黄蜡熬。


清胃汤(见牙衄)


犀角升麻汤(见面部颊疡)


【方歌】牙宣初起肿牙龈,日渐腐颓久露根,恶热恶凉当细别,胃经客热风寒侵。


【注】此证牙龈宣肿,龈肉日渐腐颓,久则削缩,以致齿牙宣露。总由胃经客热积久,外受邪风,寒凉相搏而成。有喜凉饮而恶热者,系客热遇寒凉,凝滞于龈肉之间;有喜热饮而恶凉者,系客热受邪风,稽留于龈肉之内。客热遇寒者,牙龈出血,恶热口臭,宜服清胃汤;客热受风者,牙龈恶凉,遇风痛甚,宜服独活散。外有龈牙腐臭,齿根动摇者,属胃中虚火,而兼肾虚,齿乃肾之余,宜服三因安肾丸。又有牙龈腐臭,时津白脓者,属胃中湿,热宜服属角升麻汤,外俱用胡桐泪散擦之,以食盐冲汤漱口。惟牙龈动摇,或兼疼痛者,日以李杲牢牙散擦之,夜用固齿白玉膏贴之,缓缓取效。若龈肉腐烂,露牙床骨者逆。


方剂:独活散


组成:独活羌活防风川芎(各一钱六分)


薄荷生地荆芥(各一钱)细辛(七分)


上为粗末,每用二钱,水煎澄渣,食后服,日用三服。


【方歌】独活风毒注牙根,龈肿嫌凉痛莫禁,羌活防风共生地,薄荷荆芥合芎辛。


又方:三因安肾丸


组成:补骨脂(炒)胡庐巴(炒)


茴香(炒)川楝子(炒)


续断(炒,各三两)山药杏仁(炒)白茯苓桃仁(炒,各二两)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钱,空心淡盐汤送下。


【方歌】三因安肾虚火烁,牙龈腐臭齿根摇,山药杏茴苓骨脂,胡卢巴续川楝桃。


又方:胡桐泪散


组成:胡桐泪细辛川芎白芷(各一钱五分)


寒水石(〔火段〕,二钱)生地(一钱)


青盐(二分)


共研细末,干搽牙龈患处,待顿饭时,以温水漱去,少时再上。


【方歌】胡桐泪散牙龈肿,津血宣露或出脓,细辛寒水石生地,青盐白芷共川芎。


又方:李杲牢牙散


组成:龙胆草(酒浸,一两五钱)羌活地骨皮(各一两)升麻(四分)


共研末,先以温水漱口,用少许搽之。


【方歌】李杲牢牙擦齿病,牙龈摇动或兼疼,胆草升麻羌地骨,研末漱口搽有功。


又方:固齿白玉膏


组成:官粉(研,一两)珍珠(末,三钱)


阳起石(用僵蚕四十九条,防风、当归、川芎、牙皂、青盐、升麻、白芷、地骨皮各五钱,细新、〔高〕本各三钱,共研粗末,长流水五碗,同药入砂锅内,以桑柴火熬药至三碗,去渣;再入砂锅内,煎至一碗,将龙骨、阳起石火〔火段〕通红,入药汁内淬之。如此七次,去药汁,将龙骨、阳起石焙干,研末)


麝香(末,二钱)龙骨(二两)


象牙(末,五钱)


用黄蜡三两,溶化滤净,再化,离火候温,方入前药和匀,乘热摊纸上。如膏冷,将熨斗烧热仰放,纸铺熨斗底上摊之。用时先以温水漱口,将膏剪一小条,贴于患处,闭口勿语。


【方歌】固齿白玉贴牙效,一切牙痛及动摇,官粉珍珠阳起麝,龙骨象牙黄蜡熬。


又方:清胃汤(见牙衄)


犀角升麻汤(见面物颊疡)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