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阳痿

《古今医案按》:阳痿

《景岳全书》:阳痿

《临证指南医案》:阳痿

《灸法秘传》:阳痿

《医述》:阳痿

《医学摘粹》:阳痿

《医学摘粹》:阳痿

《张聿青医案》:阳痿

《周慎斋遗书》:阳痿

周慎斋治一人.年二十七八.奇贫.鳏居郁郁不乐.遂患阳痿.终年不举.温补之药不绝.而证日甚.火升于头.不可俯.清之降之皆不效.服建中汤稍安.一日读本草.见蒺藜一名旱草.得火气而生.能通人身真阳.解心经之火郁.因用斤余.炒香去刺成末.服之效月余诸证皆愈.


张景岳曰.余尝治一强壮少年.遭酷吏之恐.病似胀非胀.似热非热.绝食而困.众谓痰火.宜清中焦.余诊之曰.此恐惧内伤.少阳气索而病及心肾.大亏证也.遂峻加温补.兼治心脾.一月而愈.愈后虽形健如初.而阳寂不举.余曰根蒂若斯.肾伤已甚.非少壮所宜之兆.速宜培养心肾.庶免他虞.彼不肯信.未及半载.竟复病而殁.可见恐惧之害.其不小者如此.


〔附〕一少年新婚.欲交媾.女子阻之.乃逆其意.遂阴痿不举者五七日.以秃笔头烧灰.酒下二钱而起.


震按巢氏病源.以肾间动气.为人之根本.故老年而能御女.七十岁至八十岁犹生子者其动气之禀于生初者独浓也.浓则刚.阳自不痿.生子之时.已是大寿.至不能生子而死谅必又有数年.岂非耄耋乎.亦有六十岁左右即阳痿者.必不能至大寿.须任其自然.绝意淫欲.尚可延龄.设以兴阳药内服外洗.求为御女之事.不数年而死矣.又如壮年无病而阳痿.其人多夭.少年虚损而阳痿.其死立至.皆由肾间动气早衰也.动气即命门真火.所以生长元气.煦燠元阴.故气曰阳气.精曰阳精.其盈亏俱得于先天.盈者虽斫丧而无伤.亏者虽葆养而不足.并非药石所能扩充.乃扁鹊新书载王超老淫故事而云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此说荒唐.断不可信.又考宗筋聚于前阴.前阴者足之三阴.及阳明少阳冲任督跷九脉之所会.而九脉之中.阳明为之长.内经云.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所以胃强善啖之人.其于欲事必强.反是则痿而不举.或举而不坚.是胃气能为肾气之助.古云.精生于谷.又云.男子精盛则思色.其道理可喻矣.新书之言.不过如宋人揠苗耳.况丹药之害.可胜言哉.


经义


《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


《厥论》曰∶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


《痿论》曰∶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阳明虚则宗筋纵。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肾脉大甚为阴痿,微涩为不月,沉痔。


《经筋篇》曰∶足太阴之筋病,阴器纽痛,下引脐。足厥阴之筋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


《经脉篇》曰∶足厥阴结于茎,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


《至真要大论》曰∶太阳之胜,隐曲不利,互引阴股。


《本神篇》曰∶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生气通天论》曰∶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


《疏五过论》帝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


尝富后贫,名曰失精。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营,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治之一过也。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


《阴阳应象大论》曰∶北方生寒,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


《宣明五气篇》曰∶精气并于肾则恐。


《调经论》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论证(共三条)


凡男子阳痿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精气虚冷。或以七情劳倦,损伤生阳之气,多致此证;亦有湿热炽盛,以致宗筋弛缓,而为痿弱者。譬以暑热之极,则诸物绵萎。经云∶壮火食气,亦此谓也。然有火无火,脉证可别。但火衰者十居七八,而火盛者仅有之耳。


凡思虑、焦劳、忧郁太过者,多致阳痿。盖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此宗筋为精血之孔道,而精血实宗筋之化源。若以忧思太过,抑损心脾,则病及阳明冲脉,而水谷气血之海,必有所亏,气血亏而阳道斯不振矣。经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及女子不月者,即此之谓。


凡惊恐不释者,亦致阳痿。经曰∶恐伤肾,即此谓也。故凡遇大惊卒恐,能令人遗失小便,即伤肾之验。又或于阳旺之时,忽有惊恐,则阳道立痿,亦其验也。余尝治一强壮少年,遭酷吏之恐,病似胀非胀,似热非热,绝食而困。众谓痰火,宜清中焦。余诊之曰∶此恐惧内伤,少阳气索,而病及心肾,大亏证也。遂峻加温补,兼治心脾,一月而起,愈后形气虽健如初,而阳寂不举。余告之曰∶根蒂若斯,肾伤已甚,非少壮所宜之兆。速宜培养心肾,庶免他虞。彼反以恐吓为疑,全不知信,未及半载,竟复病而殁。可见恐惧之害,其不小者如此。(新按)


论治(共三条)


一、命门火衰,精气虚寒而阳痿者,宜右归丸、赞育丹、石刻安肾丸之类主之。若火不甚衰,而止因血气薄弱者,宜左归丸、斑龙丸、全鹿丸之类主之。


凡因思虑惊恐,以致脾肾亏损而阳道痿者,必须培养心脾,使胃气渐充,则冲任始振,而元可复也。宜七福饮、归脾汤之类主之。然必大释怀抱,以舒神气,庶能奏效。否则徒资药力无益也。其有忧思恐惧太过者,每多损抑阳气,若不益火,终无生意,宜七福饮加桂附枸杞之类主之。


凡肝肾湿热,以致宗筋弛纵者,亦为阳痿。治宜清火以坚肾,然必有火证火脉,内外相符者,方是其证。宜滋阴八味丸,或丹溪大补阴丸、虎潜丸之类主之。火之甚者,如滋肾丸、大补丸之类俱可用。


述古


薛立斋曰∶按阴茎属肝之经络。盖肝者,木也。如木得湛露则森立,遇酷暑则萎悴。若因肝经湿热而患者,用龙胆泻肝汤以清肝火,导湿热;若因肝经燥热而患者,用六味丸以滋肾水、养肝血而自安。又曰∶琼玉膏、固本丸、坎离丸,此辈俱是沉寒泻火之剂,非肠胃有燥热者不宜服。若足三阴经阴虚发热者,久而服之,令人无子。盖损其阳气,则阴血无所生故也,屡验。


简易方


一方 治阳事不起,用蛇床子、五味子、菟丝子等分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酒下,日三服。


阳痿论列方


左归丸(新补四) 右归丸(新补五) 金鹿丸(补一二七) 赞育丹(新因十四) 七福饮(新补七) 归脾汤(补三二) 石刻安肾丸(热一六八) 虎潜丸(寒一六四) 琼玉膏(补六十)滋阴八味丸(新寒十七) 固本丸(补百六) 六味丸(补百二十) 龙胆泻肝汤(寒六三) 坎离丸(寒一六五) 滋肾丸(寒一六三) 丹溪大补阴丸(寒一五七) 斑龙丸(补一二八) 大补丸(寒一五五)


徐(三十)脉小数涩。上热火升。喜食辛酸爽口。上年因精滑阳痿。用二至百补通填未效。此乃焦劳思虑郁伤。当从少阳以条畅气血。(郁)


柴胡 薄荷 丹皮 郁金 山栀 神曲 广皮 茯苓 生姜


仲(二八)三旬以内。而阳事不举。此先天禀弱。心气不主下交于肾。非如老年阳衰。例进温热之比。


填充髓海。交合心肾宜之。(心肾不交)


熟地 雄羊肾 杞子 补骨脂 黄节 远志 茯苓 胡桃 青盐 鹿筋胶丸。


王(五七)述未育子。向衰茎缩。凡男子下焦先亏。客馆办事。曲运神思。心阳久吸肾阴。用斑龙聚精茸珠合方。(劳心过度)


男子以八为数。年逾六旬。而阳事痿者。理所当然也。若过此犹能生育者。此先天禀浓。所谓阳常有余也。若夫少壮及中年患此。则有色欲伤及肝肾而致者。先生立法。非峻补真元不可。盖因阳气既伤。真阴必损。若纯乎刚热燥涩之补。必有偏胜之害。每兼血肉温润之品缓调之。亦有因恐惧而得者。盖恐则伤肾。恐则气下。治宜固肾。稍佐升阳。有因思虑烦劳而成者。则心脾肾兼治。有郁损生阳者。必从胆治。盖


经云。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又云少阳为枢。若得胆气展舒。何郁之有。更有湿热为患者。宗筋必弛纵而不坚举。治用苦味坚阴。淡渗去湿。湿去热清。而病退矣。又有阳明虚。则宗筋纵。盖胃为水谷之海。纳食不旺。精气必虚。况男子外肾。其名为势。若谷气不充。欲求其势之雄壮坚举。


不亦难乎。治惟有通补阳明而已。(华岫云)


徐评 阳痿之病。其症多端。更仆难尽。非专论数千言不明。容当另详。兹不复赘。


阳痿者,阳物痿软而不举也。年老之人,则常有之。若少壮之人,是为真火衰惫,法当灸其气海。


气海(见劳伤。)


经义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素问》)


足厥阴之筋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


○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当人阴缩而挛筋。


○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灵枢》)


哲言


阳痿一证,《经》文谆谆言之,而后贤诸书并无专论,以其事多隐曲,难以明言,更恐后人复肆强阳,嗜欲无度,耗竭精气,与其强而纵欲,不若痿而绝欲,所以置而不论。往往少年犯此,无从调治,书曰∶老年多欲者寿,以其阳强而固也,则少年阳痿而夭之义,已寓于中矣。能施而节,谓之节欲;卦数既终,体天道而绝之,谓之绝欲,是皆得养生之道也。至于少年阳痿,乃阳气衰败,阴道消亡,欲用而难施,有施而难化,此其根本既伤,发生难长。然四肢为身之卒伍,卑贱倘有痿痹,尚虑根本有伤,枝叶先萎,必须多方调治。此则更为宗筋之要领,阴阳之交会,冲、任、督三脉所流通,水火两肾之外候,生人活命之根本,诸经筋脉结聚之总都,若不内填精髓默固真元,徒取外治强阳之法,益竭其内,尤非保生良策矣。(《冯氏锦囊》)


男子阳痿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精气虚冷;或以七情劳倦,损伤阳气;亦有湿热炽盛,以致宗筋弛纵而为痿弱者,譬诸暑热则诸物软痿。《经》云∶壮火食气。即此谓也。然有火无火,脉证可别,但火衰者十居七、八,火盛者仅有之耳。


○思虑焦劳,忧郁太过者,多致阳痿。盖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此宗筋为精血之孔道,而精血实宗筋之化源。若以忧思太过,抑损心脾,则病及阳明、冲脉,而水谷气血之海必有所亏,气血亏而阳道斯不振矣。


○惊恐不释者,亦致阳痿。《经》曰∶恐伤肾。故凡遇大惊卒恐,能令人遗失小便,即伤肾之验。又或阳旺之时,忽有惊恐,则阳道立痿,亦其验也。(《景岳全书》)


少年阳痿,有因于失志者,但宜舒郁,不宜补阳。《经》曰∶肾为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藏精与志者也。


夫志从士从心,志主决定,心主思维,此作强之验也。苟志意不遂,则阳气不舒;阳气者即真火也,譬诸极盛之火,置于密器之中,闭闷其气,不得发越,则立死而寒矣。此非真火衰也,乃闷郁之故也。宣其抑郁,通其志意,则阳气舒而痿自起。(王节斋)


补编


肾乃坎象,水火具焉;阴阳交济,伎巧生焉。故有房劳太甚,宗筋弛纵,发为阴痿者,乃命门火衰,譬之严冬百卉凋残也。亦有思想无穷,气郁心肾而为阴痿者,乃下焦火郁,譬如炎暑而草木下垂也。火衰者,桂附八味丸;火郁者,知柏六味丸。不可偏认为火衰也。


失志之人,抑郁伤肝,肝木不能疏达,亦致阴痿不起,宜达郁汤加菖蒲、远志。若精伤阳虚者,宜还少丹。


亦有郁火甚而致痿者,当用黄柏、知母清火坚肾。(沈金鳌)


阴茎属肝之经络。盖肝者木也,如木得湛露则森立,遇酷暑则萎悴。若因肝经湿热而患者,用龙胆泻肝汤,清肝火导湿热;若因肝经燥热而患者,用六味丸,滋肾水养肝血。(薛立斋)


史国公曰∶若欲兴阳,先滋筋力。然筋力之强,出于精血之所养,今人不滋补精血,而徒以热药为事者,犹釜中无水而进火也。惟人参能补无形之气,实为补气壮阳之妙用,胜于热药多多矣。(《冯氏锦囊》)


阴痿,当责之精衰,斫丧太过所致。《经》云∶足厥阴之筋伤于内则不起。仲景八味丸特妙,甚者加人参、鹿茸,或加巴戟、苁蓉、锁阳、枸杞。然亦有郁火甚而致痿者,《经》云∶壮火食气。令服滋肾丸而效。(《张氏医通》)


男子以八为数,年逾六旬而阳事痿者,理所当然。若过此犹能生育者,此先天禀浓,所谓阳常有余也。若夫少壮及中年患此,则有色欲伤及肝肾而致者,非峻补真元不可也。盖阳气既伤,真阴必损,若纯乎刚热燥涩之补,必有偏胜之害,每兼血肉温润之品从缓调之。亦有因恐惧而得者,盖恐则伤肾,恐则气下,治宜固肾,稍佐升阳。有因思虑烦劳而成者,则心、脾、肾兼治。有郁损生阳者,必从胆治。《经》云∶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又云∶少阳为枢。若得胆气展舒,何郁之有?更有湿热为患者,宗筋必弛纵而不坚举,治用苦味坚阴,淡渗去湿,湿去热清,而病退矣。又有阳明虚则宗筋纵,盖胃为水谷之海,纳食不旺,精气必虚,况男子外肾,其名为势,若谷气不充,欲求其势之雄壮坚举,不亦难乎?治惟通补阳明而已。(《临证指南》)


选案


一少年遭恐病,似胀非胀,似热非热,绝食而困。余诊之曰∶此恐惧内伤,少阳气索,而病及心肾,大亏证也。遂峻加温补,兼治心脾。愈后形气虽健,而阳寂不举。余曰∶根蒂若斯,肾伤已甚,非少壮所宜,速宜培养心肾,庶免他虞。不信,未及半载,复病而殁。可见恐惧之害如此。(《景岳全书》)


阳痿者,宗筋纵弛也。有因肾寒精冷而痿者,以赞育丹主之。有因惊恐伤肾而痿者,以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赞育丹


人参(四两) 冬术(四两) 当归 枸杞 杜仲(酒蒸一日) 巴戟肉(甘草汤炒) 山茱萸淫羊藿(羊脂炒拌) 肉苁蓉(酒洗去皮) 韭子(炒黄各四两) 蛇床子(微炒) 附子(制) 肉桂(各二两) 上炼蜜丸,服。


桂枝龙骨牡蛎汤


(方见虚劳)


〔阳痿提纲〕 宗筋弛懈有由生,肾冷精寒或受惊,得病根原须识定,立方对证性能呈。


赞育丹


(证附) 精寒肾冷有成方,巴戟山萸杜仲良,羊藿苁蓉参桂附,杞归术韭共蛇床。


桂枝龙骨牡蛎汤


(证附) 惊恐旋逢伤肾时,宗筋弛懈病情危,法宜桂芍姜甘枣,龙牡兼施取效奇。



庄(左) 命门相火,为生身之本,真阳亏损则火衰,湿痰郁遏,火不用事,则火亦衰。脉滑而大。痰多阳痿,火之式微,湿之有余也。取舍之间,自有明辨。


冬术炭(二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生米仁(四钱) 炒蒌皮(三钱) 广皮(一钱) 泽泻(一钱五分)赤白苓(各二钱) 川萆 (二钱) 杏仁泥(三钱) 姜汁炒竹茹(一钱)


【二诊】 流化湿邪,相火得展,而腹笥膨满。还是湿郁气滞。再调气泄湿。


冬术炭 大腹皮 生薏仁 枳实炭 制香附 赤猪苓 泽泻 广皮 木香 砂仁 焦麦芽



左 体丰多湿,加以大病之后,余蕴未清,以致湿邪流行入络,髀关及左腿膝作酸,麻木不仁,艰于步履,腰背作痛,卧着尤甚。湿邪久困,则相火为之郁遏,阳道不举。脉象濡滑,苔白微黄,质腻。皆由络隧之中,为湿所阻,则无形之气,有形之血,不能宣畅流布。而历来所服之药,皆是补滞之品,未免为敌树帜,名曰中湿,非久药不为功。


川萆 (三钱) 汉防己(一钱五分酒炒) 左秦艽(一钱五分) 上广皮(一钱) 制半夏(二钱) 威灵仙(一钱五分酒炒) 焦苍术(一钱五分) 川桂枝(五分) 生米仁(五钱) 川独活(一钱五分) 泽泻(一钱五分)桑枝(酒炒一两五钱煎汤代水)


【二诊】 祛湿和络,脉象稍觉流畅,相火有燃动之机,足见湿邪抑遏,虽有真阳,无从发露。药既应手,再扩充以进。


焦苍术(一钱五分) 川萆 (二钱) 汉防己(一钱五分酒炒) 威灵仙(一钱五分) 赤白苓(各二钱) 制半夏(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独活(一钱) 木猪苓(二钱) 新会皮(一钱) 川桂枝(五分) 白僵蚕(一钱五分) 生薏仁(四钱) 红花(三分酒炒)



潘(左) 前年二次眩晕,几至发厥。兹则腿股作酸,阳道痿顿。脉形濡滑,舌苔白腻。湿酸郁遏,致命火不能用事。欲助命阳,当先去其遏我命阳者。


姜半夏 猪赤白苓 广皮 炒枳实 制南星 生熟薏仁 泽泻 炒竹茹


阳痿多属于寒,琐阳固精,肉苁蓉壮阳,菟丝子添精,杞子升发阳气,或建中汤以温之阳痿,少年贫贱人犯之,多属于郁。宜逍遥散以通之,再用白蒺藜炒去刺成末,水法丸


验案


一人素腹痛,遇寒饮食即发,后有阳痿之疾。此阴中阳虚也,宜壮阳,退阴中伏火。肉苁蓉三两,虎骨、熟地、黄 各二两,杞子五两,菟丝子十二两,人参、鹿茸各一两,黄柏五钱,蜜丸。空心,白汤下五十丸。


一人二十七八,奇贫,鳏居,郁郁不乐,遂成痿症,终年不举。温补之药不绝而病日甚,火升于头不可俯。清之、降之皆不效,服建中汤稍安。一日读本草,见蒺藜一名旱草,得火气而生,能通人身真阳,解心经之火郁。因用斤余,炒香去刺为末,五日效,月余诸证皆愈。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