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怔忡

《扁鹊心书》:怔忡

《古今医案按》:怔忡

《金匮钩玄》:怔忡

《奇效简便良方》:怔忡

《时方妙用》:怔忡

《寿世保元》:怔忡

《万病回春》:怔忡

《血证论》:怔忡

《药症忌宜》:怔忡

《医学摘粹》:怔忡

《医学摘粹》:怔忡

《医宗己任编》:怔忡

《杂病治例》:怔忡

《止园医话》:怔忡

《竹林女科证治》:怔忡

《疫疹一得》:怔忡

凡忧思太过,心血耗散,生冷硬物损伤脾胃,致阴阳不得升降,结于中焦,令人心下恍惚,当以来复丹、金液丹、荜澄茄散治之。若心血少者,须用独骸大丹,次则延寿丹亦可。(忧思之伤,怔忡之本证;饮食之伤,怔忡之兼证,微有虚实之殊。审证施治,自然无误。)


滑伯仁治一人.病怔忡善忘.口淡舌燥.多汗.四肢疲软.发热.小便白而浊.众医以内伤不足.拟进茸、附等药.未决.脉之虚大而数.曰.是由思虑过度.厥阴之火为害耳.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相火代君火行事者也.相火一扰.能为百病.百端之起.皆由心生越人云.忧愁思虑则伤心.其人平生志大心高.所谋不遂.抑郁积久.致内伤也.服补中益气汤、朱砂安神丸.空心进小坎离丸.月余而安.


一人因事恐怖.心常惕惕.如畏人捕之状.诊其脉.豁豁然虚大而浮.体热多汗.曰.凡病得之从高坠下.惊仆击搏.恶血留滞.皆从中风论"


吴茭山治一妇气盛血少.火旺痰多.因事忤意.得怔忡之患.心惕惕然而惊.时发时止清晨至晚.如此无度.每服镇心金石之药.愈不安.吴诊其脉左弦而大.知血少火旺.右浮滑不匀.气盛痰多也.遂也温胆汤入海粉、苏子.数服而安.次以安神丸.常服全愈.


高果哉治钱塞庵相国怔忡不寐.诊得心脉独虚.肝脉独旺.因述上年驿路还乡.寇盗充斥.风声鹤唳.日夜惊惧而致.高用生地、麦冬、枣仁、元参各五钱.人参三钱.龙眼肉十五枚.服数剂.又用夏枯草、羚羊角、远志、茯神、甘草、人参.大效.仍以天王补心丹.常服全愈.


震按怔忡本非重病.而居官者多患之.因劳心太过.或兼惊忧所致.治法不外养血安神补元镇怯.然亦难效.莫若抛弃一切.淡然漠然.病自肯去.老子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广成子曰.毋劳尔形.毋摇尔精.毋使尔思虑营营.岂惟却病.并可长生.


(大段属血虚。)


有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痰因火动。


戴云∶怔忡者,心中不安,惕惕然如人将捕者是也。


瘦人多是血少,肥人属痰,寻常者多是痰。


真觉心跳者,是血少。用四物安神之类。


柏实煮饮,日久自愈。


(惊悸不眠健忘症.治同.)


高鼓峰曰.怔忡.血少也.其原于肾水不足不能上升.以致心火不能下降.大剂归脾汤.去木香.加麦冬五味枸杞.吞都气丸.如怔忡而实.挟包络一种有余之火兼痰者.则加生地黄连川贝之类.以清之.


按一症之治.只此数语.缘读书临症之多.故能片言居要.而胡念斋又补出胃络不能上通症.脾脉不能入心症.宗气虚而虚里穴动症.水气凌心症.奔豚上乘症.治法不甚相远.唯水气与奔豚.当另法治之.愚谓水气凌心.轻则用小半夏汤.倍加茯苓以泄之.重则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安之.再重.则用真武汤.以镇之.


○奔豚.则用桂枝汤加桂以泄之.或黑锡丹.以镇之.或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缓之.金匮奔 汤.亦有意义.乌梅丸亦可借用.


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名都气丸.(十四)


夫怔忡者。心中不安。惕惕然如人将捕是也。属血虚。有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


痰因火动。瘦人多是血少。肥人属痰。怔忡者。心胸躁动。谓之怔忡。此心血不足也。多因汲汲富贵。戚戚贫贱。不遂所愿而成。


一论血虚火盛。怔忡心慌恍惚。烦躁不宁。


养血清心汤


当归(酒洗一钱) 川芎(七分) 白芍(酒炒一钱) 生地黄(酒洗一钱) 黄连(姜汁炒一钱)甘草(二钱五分) 片芩(去朽八分) 栀子(炒八分) 酸枣仁(炒) 远志(去心) 麦门冬(去心各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一论心烦懊恼。惊悸怔忡。胸中气乱。此血虚而火盛也。


朱砂安神丸


朱砂(另研水飞滤过五钱) 当归(酒洗二钱五分) 黄连(酒洗一钱) 生地黄(酒洗一钱五分) 甘草(炙二钱五分)


一方。加人参、白术、茯神、酸枣仁炒、麦门冬去心。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食远。米汤送下。


一论思虑。即心跳者。是心中无气少血。故作怔忡也。


四物安神汤


当归(酒洗) 白茯神(去皮木) 白芍(酒炒) 熟地黄 黄连(姜汁炒) 人参 白术(去芦) 辰砂(研末临服调入) 竹茹 酸枣仁(炒) 麦门冬(去心) 乌梅(一个) 栀子


上锉一剂。煎服。


一论心气怔忡。而自汗者。不过一二服而愈。


参归腰子


人参(五钱) 当归身(五钱) 猪腰子(一对)


上先以腰子。用水二碗。煮至一碗半。将腰子细切。入二味药。同煎至八分。吃腰子。


以药汁送下。如吃不尽腰子。同上二味药渣。焙干为细末。山药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汁汤送下。


一论精神虚惫。恍惚不宁。心思不定。气不足。健忘怔忡。


加味宁志丸


人参 白茯苓(去皮)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 石菖蒲(米泔浸) 酸枣仁(炒) 黄连(去毛)柏子仁(各二两) 当归(酒洗八钱) 生地黄(酒洗八钱) 木香(四钱) 朱砂(研水飞一两二钱半一半入药一半为衣)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半饥时。麦门冬去心煎汤。送下五六十丸。


怔忡者,心无血养,如鱼无水,心中惕惕然而跳动也,如人将捕捉之貌。若思虑即心跳者,是血虚也。


四物安神汤 治心中无血养,故作怔忡。兼服辰砂安神丸。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生地黄(酒洗) 熟地黄 人参(去芦) 白术(去芦) 茯神(去皮木) 酸枣仁(炒) 黄连(姜炒) 栀子(炒) 麦门冬(去心) 竹茹 辰砂(研末,临服调入) 乌梅(一个)


上锉一剂。枣二枚,炒米一撮,水煎,食远服。



心若时跳时止者,是痰因火动也。二陈汤治痰因火动作怔忡(方见痰症)。根据本方加枳实、麦冬、竹茹、炒黄连、炒山栀、人参、白术、当归、辰砂、乌梅、竹沥、姜三片、枣一枚,水煎,用辰砂末调服。



心慌神乱者,血虚火动也。


朱砂安神丸 治血虚心烦懊 、惊悸怔忡、胸中气乱。


朱砂(另研末,水飞过,二钱) 当归(酒洗净,二钱半) 生地黄(酒洗,一钱五分) 黄连(酒洗,炒,六钱) 甘草(炙,二钱半) 一方加人参 白术(去芦) 茯苓(去皮) 酸枣仁(炒) 麦门冬(去心,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食远空心米汤送下。


养血清火汤 治心慌神乱、烦躁不宁。


当归 川芎(七分) 白芍(酒炒) 生地黄(酒洗) 黄连(酒炒,各一钱) 片芩(去朽,八分)栀子(炒,八分) 酸枣仁(炒) 麦门冬(去心,各一两) 远志(去心) 辰砂(五分,另研调服)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俗名心跳.心为火脏.无血以养之.则火气冲动.是以心跳.安神丸清之.归脾汤加麦冬五味子以补之.凡思虑过度.及失血家去血过多者.乃有此虚证.否则多挟痰瘀.宜细辨之.


心中有痰者.痰入心中.阻其心气.是以心跳动不安.宜指迷茯苓丸.加远志菖蒲黄连川贝母枣仁当归治之.朱砂安神丸.加龙骨远志金箔牛黄麝香治之.


又有胃火强梁.上攻于心.而跳跃者.其心下如筑墙然.听之有声.以手按其心下.复有气来抵拒.此为心下有动气.治宜大泻心胃之火.火平则气平也.泻心汤主之.或玉女煎加枳壳浓朴代赭石旋复花以降之.再加郁金莪术以攻之.使血气火三者皆平.自不强梁矣.


心澹澹动,盗汗属心血虚,汗者心之液也。


忌同上。


宜补敛清热,合心虚加当归 黄 芍药 黄芩 黄柏


怔忡者,心下跳动不安也。即惊悸之类,缘土湿木郁,相火浮动,逼扰宫城,以致心神震荡不安也。以金鼎汤主之。如因水气凌心,而成怔忡者,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重者以桂枝茯苓大枣甘草汤主之。再重者以真武汤主之。如因奔豚而成怔忡者,当于奔豚门求方治之。


金鼎汤


(方见神惊)


小半夏加茯苓汤


(方见喘促)


桂枝茯苓大枣甘草汤


茯苓(八钱) 桂枝(四钱) 甘草(二钱) 大枣(二枚) 取水扬三百遍,名甘澜水,三杯,先煮茯苓至二杯,入诸药煎至七分,温服。


真武汤


(方见痰饮)


〔怔忡提纲〕 此证原由木郁生,上炎相火逼宫城,神魂震荡难安谧,因水凌心病亦成。


金鼎汤(方见神惊)


小半夏加茯苓证


桂枝茯苓甘草大枣证


真武证(真武汤见伤寒) 水气凌心辨要详,治宜半夏合苓姜,病深桂枣兼甘茯,再重须投真武汤。


怔忡心血少也.其原起于肾水不足.不能上升.以致心火不能下降.大剂归脾汤.去木香.加麦冬五味枸杞.吞都气丸.(治怔忡大法.无逾此旨矣)如怔忡而实挟包络一种有余之火兼痰者.则加生地黄连川贝之类以清之.(予治后窑简长鳞之弟.先用归脾都气三十余剂.后加生地连贝.一清即愈.)



大抵属血虚,有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逐火动。瘦人是血少,肥是痰。


补 补中益气汤加生地、石膏、荆芥穗。


宣气实者,用倒仓法,见积聚门(《玉机微义》)。


导痰清神 调中益气丹方∶人参 归身 茯神 远志 干山药 生地 酸枣仁 辰砂 陈皮(各一两) 白术(一两半) 牡蛎( ,二两) 麦门冬 黄连(各半两) 生甘草(一两) 枳实(炒,七钱) 半夏(制,八钱)


上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食远白汤下。


此指久病无热之心脏重症而言,若热性病中,发现之心悸亢进,不在此例。


【原因】此症原,不外心脏衰弱,所最习见者,为老年人衰弱者,及大失血之后,大热性病之后,日久大惊恐及手淫,均为本病原因之一,其次则嗜酒者,身体虽不甚衰弱,亦能渐罹此症,治不得法,多取死亡之转归。


【症候】感觉心脏部跳动不宁,在轻症之患者,偶尔心动,多不注意,若再病势加重,则每隔数分钟,或暂停止呼吸时,即觉心脏突突颤动,若连珠水泡之激发,稍停又来,忐忑不宁,渐次失眠,喘促,面目浮肿,一有思虑及谈话,即感心乱,即或一人独处,亦觉心内扰乱悲惨,有口不能言之心内悲苦,卒致骤然,感觉心动,倏忽毕命。余友郑如、穆松轩二君皆死于此症,二君皆嗜酒,余回籍时,询病殁时情状,故知之。


【治法】西药对此症之唯一治法,为强心剂,有特效,然根本治疗此症,乃中药之大补气血法。余曾与西药之实芰达利斯、樟脑酸、斯尔方那尔等,及其他铁剂、与强壮剂等,厉经比较,而知用西药结果,一时有效,药一间断,则病仍发作,且毛地黄等,又有蓄积作用,不宜常服,而中药内之治此症药品,则极简单子和数味,此数味,不知几经试验若千年,而始得之,不可忽视也。其效力之大,起死回生,参看医验真有研究之价值,但历经试验,若于此数味之中药外,加减太多,或太减轻其用量,则仍无效,此点更有研讨之趣味,故此数味中药,真可定为奉症之标准方矣,原方列后,不可加减用时不可随意更改药味。大台参八钱、炙黄芪八钱、当归身两、柏子仁四钱、炒枣仁四钱、龙眼肉四钱,炙甘草四钱、煎妥冲入黄酒少许,(约三瓦)此药煎一大杯,一日三次分服。或不用黄酒亦可。


【医验】蔡夫人,住德县南关柴市街,年七十馀岁。此症系病家转挽余友徐仲甫先生及石君,延余治疗。当时诊得左手现代脉,右手脉细小,亦三五至一止,询其痛苦,病者下能言。伊子蔡君,则声称不过感冒之小恙而已,然详细诊察,毫无感冒症状,又无表热征兆,洵其不能起床,则已数旬,且衰弱现象毕具,绝非外感,参以脉象,非常危险乃断定为心脏衰弱之重症,处方如下中医诊术,望闻向切之问字,遇此种场合,最感困难,学者注意。


第一方,台党参六钱、炙黄芪六钱、当归身八钱、柏子仁三钱、炒枣仁三钱、龙眼肉三钱、土炒白术四钱、炙甘草一钱,煎妥一杯冲入黄酒少许一日三次分服。服前方三剂大效,病者渐进饮食,又复延诊,脉象稍有起色,但仍现结代,精神略佳。


古稀老人,心脏衰弱,药虽对症,不能骤见大效,然服药数剂,即能得此效验,足证此病尚可挽回,乃照前方,加减治之。


第二方,土炒白木四钱、大台参八钱、炙黄芪八钱、当归身八钱、柏子仁四钱、炒枣仁四钱、龙眼肉三钱、炒白芍二钱、炙甘草一钱,煎妥一杯冲入黄酒少许照前法服。


前方约服十馀剂,完全治愈,嘱其断药方法,以次递减,不可骤然停药,约月馀,渐渐止药。嘱其每觉心内忐忑,仍照原方煎服一、二剂,平时每隔一、二月,服西药威古龙丸一、二粒,此药不可滥用,往往诱起吐血惟不可按时常服。此症治愈后,蔡君在喧哗角街设宴酬医,深致感谢之意。余窃以为既系自觉感冒小恙,何必转托友延余诊治,既已治愈,若自以为感冒小声,又何必盛筵致谢,过分感激。后乃微闻此症,实已病危,前医业经辞谢不治,并告伊家病重,嘱其预备后事,余适于此时,由湘旋里,余友恐告知病重,余有难色,故将病情隐去,幸余尚能诊断确认,否则几何不致错认小恙,贻误人命耶!后见病者所服前医之方,所用药品,亦多治此病之对症良药,但药味太多,药量太轻,且有兼顾胃口等药,天王补心丹加减是以药性不纯,功效不著耳。余之此方,不可任意加减,服法亦宜注意叮咛相告,愿读者信余言也。


吕东生,住德州城内八仙庙街,年三十馀岁,此余友也。是时与余同客湖北,有肺病,于民国九年,忽患大吐血,衰弱殊甚,血止后,心脏衰弱症象大作,诊脉右手细微已极,左手无脉,每隔数分钟,即觉心脏突突跳动,渐渐喘促,失眠,忐忑次数,愈来愈急,心脏将停,询悉曾自服自来血旬馀,毫无效力,症势危笃,以致于此,乃以大补气血之剂与之。服三剂后症象稍轻,左手现结脉,右手现芤脉。原方列下:大台参八钱、炙黄芪八钱、当归身一两、炒枣仁四钱、柏子仁四钱、龙眼肉四钱、炙甘草二钱,煎妥二杯分六次一日夜服完。此方服三剂,即见大效,以后共服十六剂,痊愈。但服过五剂以后,药量渐减,以次递减,至全量之半为止,服药之法,亦照蔡姓方法,以次渐减。不可骤然停止服药。


某年见报载段祺瑞先生在沪因大吐血后,患心脏衰弱症极危,经西医用输血法治愈。细审病状即此症,若以此中药治之,百无一失。输血之法,繁重不赀,非普通病家所能办到,亦非普通医院所能办理。吾国自有天然妙药,即本方惜为不关紧要之杂说、杂药所纷乱,例如天王补心丹、孔圣枕中丹等,试之均不验,而此数味良药,即埋藏于此成方之内,余经过若干年之抉择,始得搜寻而出,故特定为治此症之主方表而出之,以告世人过信古人及偏重西医者。


产后怔忡惊悸,心血虚耗也。必睡不安,宜养心汤、益荣汤。心血虚耗亦然,宜茯苓汤。


养心汤


当归身 生地黄 熟地黄 茯神(各一钱) 人参(一钱五分) 麦冬(去心,一钱五分) 酸枣仁 柏子仁(各八分) 五味子(十四粒) 炙甘草(四分)


加灯心、莲子水煎服。


益荣汤


紫石英( 研) 当归 黄 酸枣仁 远志肉 茯神 木香 人参 白芍 柏子仁 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


茯苓汤


人参 甘草 山药 当归(各一钱五分) 茯苓 桂心 麦冬(去心) 远志肉(各一钱) 大枣(三枚)生姜(三片)


水煎服。


病后水衰火旺,心肾不交,故躁动不宁。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