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中风不语

《傅青主男科》:中风不语

《奇效简便良方》:中风不语

《奇效简便良方》:中风不语

《普济方·针灸》:中风不语

人有跌倒昏迷,或自卧而跌下床者,此皆气虚,而痰邪犯之也, 方用三生引。


人参( 壹两) 半夏( 生) 南星( 生各叁钱) 附子( 生壹个)


水煎灌之。


此症又有因肾虚而得之者,夫肾主藏精, 主下焦地道之生身,冲任二脉系焉,二脉与肾之大络,同出于肾之下,起于胞之中, 其冲脤因称胞络,为经脉之海,遂名海焉,其冲脤之上行者,渗诸阳,灌诸精,下行者,渗诸阴,灌诸络,而温肌肉,别络结于跗,因肾虚而肾络与胞内绝, 不通于上则瘖,肾脉不上循喉咙挟舌本,则不能言,二络不通于下,则痱厥矣, 方用地黄饮子。


熟地 巴戟 山萸 茯苓 麥冬 肉蓯蓉( 各壹兩 ) 附子 菖蒲 五味子( 各伍錢) 石斛( 陸錢) 肉桂( 叁錢) 薄荷、薑、 棗


水煎服。


龟尿点少许于舌下,即出声能语。或巴豆一粒(去壳),同艾叶打碎,烧烟熏鼻即醒。


中风昏昏如醉,口开手撒,或口角流涎,顷刻不救 新皂角四条(去黑皮筋),明矾一两,共


半身不遂(虽年老久病,亦效验方也) 草乌一斤,绿豆半升,同煮,以豆熟为度,去豆,将乌草刮去皮,切片,晒干为末,烧酒对服。


治脾风占候。声不出。或上下手。当灸手十指头。次灸人中。次大椎。次两耳门前脉。


去耳门上下行一寸是。次两大指节上下。各七壮。


治脾风。 穴脾俞。脊两边灸各五十壮。凡人脾俞无定所。随四季月应病。即灸藏俞。


是脾穴。此法甚妙。


治脾风者。总忽为八风猥腿风。半身不遂。失音不语者。 穴百会灸五百壮。次本神。


次承浆。次风府。次肩 。次心俞。次手五里。次手髓孔。次手少阳。次足五里。次足髓孔。次足阳明。各灸五百壮。


治中风。失喑不能言语。缓纵不随。及风痱不能语。手足不随。卒病欲死。不能语。肺中风不能言。 穴天窗。先灸五十壮(息火)。百会仍移灸五十壮毕。天窗还灸五十壮。若发先灸百会。则风气不得泄。内攻五脏喜闭状。仍失音也。所以先灸天窗。次百会佳。一灸五十壮悉泄火势。复灸之。视病轻重。重者。一处三百壮大效。凡中风服药益剧者。但是风穴。


悉皆灸三壮。无不愈。神良。决定勿疑。不至心者勿浪为灸。


巢氏云。脾脉络胃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心之别。脉系舌本。心脾受风邪。故舌强不语。三阳之经并络入额颊。夹于口。诸阳为风寒所客。则筋急。故口噤不得开。


治卒中风口噤不得开。 机关(千金翼名颊车)二穴。各灸五壮即得语。又灸随年壮。僻者逐僻左右灸。


治卒中风口 。 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蜜塞。勿令泄气。一头内大豆一颗。并烧艾令燃灸七壮。瘥。右灸左。左灸右。千金不传。耳病亦灸之。


治中风口 。手交脉灸三壮。左灸右。右灸左。炷如鼠屎形。横安两头下火。


治口 。穴刺承泣。


治风中脉。口眼 斜(若久不治。亦传入脏。慎不可忽)。 穴听会 颊车 地仓经验方云。自崇宁壬午年五月间。忽口眼 斜。灸听会等三穴即正。后右手足麻无力。


灸百会发际等七穴得愈。癸未年八月间。气塞涎上不能语。取金虎丹加腻粉服至四十丸半。气不通。涎不下。药从鼻中出。魂魄飞扬。如坠江湖中。顷刻欲绝。灸百会风池等。左右共十二穴。气遂通。吐涎几一碗许。继又下十余行。伏枕半月余。遂平复。方觉意思惺快。每遇心中愦乱。即灸百会风池等穴。无不立效。回知灸有神圣之功。非药所能及也。甲申十月既望正思识。


治风中 。 穴列缺。二穴别走阳明者。灸三壮。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治风失音不语。 穴合谷。各灸三壮。


治不能言。 穴通里治中风口 僻。口吻口横纹间灸。觉大热便去艾即愈。勿尽艾。则太过。若口左僻灸右吻。右僻灸左吻。又手中指节上灸一炷。


治口 斜。耳垂下麦粒大。艾灸三壮。左灸右。右灸左。


治风寒之气客于脏间。滞而不能发。故喑不能言。及喉痹失音。皆风邪所为也。入脏皆能杀人。 穴百会。灸百壮。针入三分。补之。


治中风卒失声。声噎不出。 穴大椎旁一寸五分。又刺耳下。停针之。


治风痱不能语。手足不遂。度病者。手小指内岐间。至指端为度。以置脐上直望心下。


以丹注度上端毕。又作两度。续所注上合其下。开其上。取其本。度横置其开上。令三合其壮。


如到作某字形。男度左。女度右。手嫌不分了。故上丹注三处。同时起火灸之。各一百壮愈治中风口噤。牙关不开。 刺水沟针入四分。次针颊车。令人侧卧。张口取之。针入四分。得气即泻。


治中风不能语。 第二椎或第五椎上。灸五十壮。


治风入脏。使人喑哑。卒口眼相引。牙车急。舌不转。 僻者。口吻边横纹赤白际。逐左右灸。随年壮报之。至三日不瘥。更报之。


治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昏危者。穴百会 风池 大椎 肩井 曲池 间使 三里等七穴。


左治右。右治左。以取尽风气。神清为度。其病并根据穴针灸或有不愈者。一则不中穴。二则虽中穴。刺之不及其分。三则虽及其分。气不至出针。四则虽气至。不明补泻。故其病或有随针而卒者。一则不知刺禁。假令刺中心即死之类是也。二则不明脉候。假令下痢。其脉忽大者。死不可刺之。凡针灸者。先须详审脉候。观察病证。然后知其刺禁。辨其经络穴道远近。气候息数。深浅分寸。然后知其病刺之。获时而愈矣。不可一途而取。不可一理而推之治中风失音。刺任脉天突一穴。在结喉下一寸宛宛中。阴维之会。针入五分。次针手少阴经神门二穴。在掌后兑骨之端陷中。针入三分。次针手少阳经支沟二穴。


在腕后三寸两骨之间陷中。针入三分。次针足少阳经涌泉二穴。在足心屈足卷指宛宛中。针入五分。如舌急不语。刺哑门一穴。在后顶中央入发际五分宛宛中。仰头取之。针入二分。如舌缓不语。刺风府一穴在顶发际上一寸大筋内宛宛中。针入三分。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