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本草备要》:石

《本草从新》:石

《本草分经》:石

《本草撮要》:石

《本草经集注》:石

《本草图经》:石

《本经逢原》:石

《本经逢原》:石

《海药本草》:石

《名医别录》:石

《千金翼方》:石

《千金翼方》:石

《新修本草》:石

《药性切用》:石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石

《证类本草》:石

《证类本草》:石


重,燥,祛寒积


辛热,有大毒。治坚癖痼冷,寒湿风痹(苏恭曰∶攻寒冷之病最良。《别录》曰∶不炼服,杀人。此石生于山无雪,入水不冰。时珍曰∶性气与砒石相近。《博物志》言∶鹳伏卵时,取此石暖足。谬也)。有疮、白数种,火烧但解散,不能脱其坚。置水不冻者真。恶羊血。


重、燥、去寒积.


辛大热.有毒.治坚癖痼冷,寒湿风痹.(苏恭曰∶攻寒冷之病、最良、时珍曰∶性气与砒石相近、不炼服、杀人.)有苍白数种.火烧但解散.不能脱其坚.置水不冻者真.(此石生于山、无雪、入水不冰.)恶羊血.


辛大热而毒,攻寒积,性气与砒石相近。


味辛大热有毒.入手足太阴经.功专治坚癖痼冷.寒湿风痹.不炼服杀人.恶羊血.



味辛,甘,大热,生温、熟寒,有毒。主治寒热,鼠 ,蚀疮,死肌,风痹,腹中坚癖,邪气,除热。明目,下气,除膈中热,止消渴,益肝气,破积聚,痼冷腹痛,去鼻中息肉。


久服令人筋挛。火炼百日,服一刀圭。不炼服,则杀人及百兽。一名青分石,一名立制石,一名固羊石,一名白 石,一名大白石,一名泽乳,一名食盐。生汉中山谷及少室,采无时。


(得火良,棘针为之使,恶毒公、 屎、虎掌、细辛,畏水也。)


今蜀汉亦有,而好者出南康南野溪,及彭城界中、洛阳城南KT ,常取少室。生 石纳水中,令水不冰,如此则生亦大热。今以黄土泥苞,炭火烧之,一日一夕则解碎,可用,治冷结为良。丹方及黄白术皆多用此,善能柔金。又湘东新宁县及零陵皆有白 石。(《新修》六?


石(图缺),生汉中山谷及少室,今潞州亦有焉。性大热,置水中令水不冰,又坚而拒火,烧之一日夕,但解散而不夺其坚。市人多取洁白石当之,烧即为灰也。此药攻击积聚痼冷之病为良。用之须真者乃佳。又有特生 石,生西域。张华《博物志》云∶鹳伏卵时,取 石周遭卵,以助暖气。方术家用之,取鹳巢中者为真,即此特生 石也。然此色难得,人多使汉中者,外形紫赤,内白如霜,中央有臼,形状如齿,其块小于白 石,而肌粒大数倍,乃如小豆许。白 石粒细,才若粟米耳。又有握雪 石,出徐州西宋里山,入土丈余,生于烂土石间,色白细软如面也。又下条苍石,生西域。苏恭云∶特生 石,一名苍 石。而梁州特生,亦有青者。房陵、汉川与白 石同处,亦有青色者,多与特生同,但不入方用。今医家多只用 石,即白 石也。形类相近,如此尤宜详择之耳。古方治寒冷积聚,皆用 石。胡洽大露宿丸,主寒冷百病方∶ 石炼、干姜、桂心、皂荚、桔梗各三两,附子二两,六物捣筛,蜜丸,服如梧子五丸,日三,渐增,以知为度。又有匈奴露宿丸、硫黄丸,并主积聚,及饮食不下,心腹坚实,皆用 石。近世乃少用者。


辛热,有毒。久服令人筋挛。 法以黄泥包,炭火烧一日一夕,乃可用之。恶羊血,不入汤液。


《本经》主寒热鼠 蚀,死肌风痹,腹中坚癖邪气。


发明 时珍云∶ 石与砒石相近,性亦相类。但砒石略带黄晕, 石全白,稍有分辨。


而古方 石与矾石常相浑书,二字相似故误耳。然矾石性寒无毒, 石性热有毒,不可不审。《甄权》除膈间积气、冷湿风痹,瘙痒积十年者。仲景云∶生用破人心肝。严冬以此置水中则水不冰,其热毒之性不减砒石。今药肆中往往以充砒石,而 石仅可破积攻痹,不能开痰散结,是以胜金丹、截疟丹服之不效者,良由误用 石之故。按王子敬《静息帖》言,石深是可疑,凡喜服寒食散者,辄发痈毒,故云深可疑也。以其毒烈干汞最速,故《丹方》目为仙药,凡山中有 则春不生草,冬不积雪,而鼠食则毙,蚕食则肥,物类之宜忌,有不可解者。其特生 石有苍白、紫桃花色、金星、银星等类,其毒不异。惟出金穴中者,名握雪石,虽温无毒,与上迥然不同。


一名龟脚


甘咸无毒。


发明 石 生东南海中石上,蚌蛤之属,形如龟脚,壳似海螯与吐 等同为海错,而此稍逊。然其有利小便之功,吐 不如也。



主风秘不通,五鬲气,并小便不利,脐下结气,宜煮汁饮之。胡人多用治耳疾。(《大观》卷七页56,《政和》页192,《纲目》页1239)


味甘,生温、熟热,有毒.主明目,下气,除膈中热,止消渴,益肝气,破积聚、痼腹痛,去鼻中息肉.久服令人筋挛.火炼百日,服一刀圭,不炼服,则杀人及百兽.一名石,一名大白石,一名泽乳,一名食盐.生汉中山谷及少室,采无时.(得火良,棘针之使,恶毒公、 矢、虎掌、细辛,畏水也.)


《本经》原文∶ 石,味辛,大热.主寒热鼠 ,蚀疮死肌风痹,腹中坚癖邪气,除热.一名青分石,一名


味辛甘,大热,生∶温;熟∶热,有毒。主寒热鼠 ,蚀疮,死肌风痹,腹中坚气,除热,明目,下气,除膈中热,止消渴,益肝气,破积聚,痼冷腹痛,去鼻中息肉。久服令人筋挛。火炼百日,服一刀圭。不炼服则杀人及百兽。一名青分石,一名立制石,一名固羊石,一名白 石,一名太白石,一名泽乳,一名食盐。生汉中山谷及少室,采无时。


味甘,无毒。主咳逆气,生石间,色赤如铁脂,四月采。



味辛、甘,大热、生温、熟寒,有毒。主寒热,鼠 ,蚀疮,死肌,风痹,腹中坚癖邪气,除热。明目,下气,除隔中热,止消渴,益肝气,破积聚,痼冷腹痛,去鼻中息肉。


久服令人筋挛。火炼百日,服一刀圭。不炼服,则杀人及百兽。一名青分石,一名立制石,一名固羊石,一名白 石,一名大白石,一名泽乳,一名食盐,生汉中山谷及少室,采无时。


得火良,棘针为之使,恶毒公、 矢、虎掌、细辛,畏水也。今蜀汉亦有,而好者出南康南野溪,及彭城界中、洛阳城南堑,常取少室。生 石内水中,令水不冰,如此则生亦大热。今以黄土泥苞,炭火烧之,一日一夕则解碎,可用,疗冷结为良。丹方及黄白术皆多用此,善能柔金。又湘东新宁县及零陵皆有白 石。


〔谨案〕


此石能拒火,久烧但解散,不可夺其坚。今市人乃取洁白细理石当之,烧即为灰,非也。此药攻击积聚痼冷之病为良,若以余物代之,疗病无效,正为此也。今汉川武当西辽 名 石谷,此即是其真出处。少室亦有,粒


辛热有毒,治坚癖固冷,寒湿痹风。有苍白数种,与砒相近,不炼伤人。


味辛甘,大热,生温熟热,有毒。主寒热,鼠 蚀疮,死肌,风痹,腹中坚,癖邪气除热,明目,下气。除膈中热,止消渴,益肝气,破积聚痼冷腹痛,去鼻中息肉。久服筋挛。火炼百日,服一刀圭,不炼服则杀人及百兽。得∶火,良。棘针为使。恶∶马目屎、虎掌、细辛。畏∶水。《药性论》云∶使,铅丹为之使。味甘,有小毒。主除积气,去冷风湿痹瘙痒皆积年者。忌∶羊血。杀∶鼠。


( 石_图缺)


味辛、甘,大热、生温、熟热,有毒。主寒热,鼠 ,蚀疮,死肌,风痹,腹中坚,癖邪气,除热,明目,下气,除膈中热,止消渴,益肝气,破积聚,痼冷腹痛,去鼻中息肉。久服令人筋挛。火炼百日,服一刀圭。不炼服,则杀人及百兽。一名青分石,一名立制石,一名固羊石,一名白 石,一名太白石,一名泽乳,一名食盐。生汉中山谷及少室。采无时。(得火良,棘针为之使,恶马目毒公、 屎、虎掌、细辛,畏水。)


陶隐居云∶今蜀汉亦有,而好者出南康南野溪及彭城界中、洛阳南堑,常取少室。生石,纳水中令水不冰,如此则生亦大热。今以黄土泥包,炭火烧之,一日一夕,则解碎可用,疗冷结为良。丹方及黄白术多用之,此又湘东新宁及零陵皆有。白 石能柔金。唐本注云∶此石能拒火,久烧但解散,不可夺其坚。今市人乃取洁白细理石当之,烧即为灰,非也。此药攻击积聚痼冷之病为良,若以余物代之,疗病无效,正为此也。今汉川武当西辽 名 石谷,此即是其真出处。少室亦有,粒细理,不如汉中者也。臣禹锡等谨按吴氏云∶白 石一名鼠乡。神农、岐伯∶辛,有毒。桐君∶有毒。黄帝∶甘,有毒。季氏云∶或生魏兴,或生少室,十二月采。山海经云∶皋涂之山有白石焉,名曰 ,可以毒鼠。郭注云∶今 石杀鼠,蚕食而肥也。说文解字云∶ ,毒石也。博物志云∶鹳伏卵时,取 石周遭绕卵,以助暖气。方术家取鹳巢中 石,为真也。药性论云∶ 石,使,铅丹为之使,味甘,有小毒。主除胸膈间积气,去冷湿风痹,瘙痒皆积年者,忌羊血。萧炳云∶不入汤。


图经曰∶ 石,生汉中山谷及少室,令潞州亦有焉。性大热,置水中令水不冰,又坚而拒火。


烧之一日夕,但解散而不夺其坚。市人多取洁白石当之,烧即为灰也。此药攻击积聚痼冷之病为良,用之须真者乃佳。又有特生 石,生西域。张华《博物志》云∶鹳伏卵取 石周遭绕卵,以助暖气。方术家用之,取鹳巢中者为真,即此特生 石也。然此以难得,人多使汉中者,外形紫赤,内白如霜,中央有臼,形状如齿,其块小于白 石,而肌粒大数倍,乃如小豆许。白 石粒细,才若粟米耳。又有握雪 石,出徐州西宋里山,入土丈余,生于烂土石间,色白细软如面色。又∶下条∶苍石,生西城。苏恭云∶特生 石,一名苍 石,而梁州特生,亦有青者。房陵、汉川与白 石同处,亦有青色者,多与特生同,但不入方用。而今医家多只用 石,即白 石也,形类相近,如此尤宜详择之耳。古方治寒冷积聚,皆用 石。


胡洽大露宿丸,主寒冷百病方∶ 石炼、干姜、桂心、皂荚、桔梗各三两,附子二两,六物捣筛,蜜丸。服如梧子五丸,日三,渐增,以知为度。又有匈奴露宿丸、硫黄丸,并主积聚及饮食不下,心腹坚实,皆用 石。近世乃少用者。


丹房镜源云∶红皮 石能伏丹砂,养汞。


衍义曰∶ 石并特生 石,《博物志》及陶隐居皆言此二石,鹳取之以壅卵,如此则是一物也。隐居又言∶《仙经》不云特生,则只是前白 石。今《补注》但随文解义,不见特生之意。盖二条只是一物,但以特生不特生为异耳。所谓特生者,不附着他石为特耳。今用者绝少,唯两字 石入药。然极须慎用,其毒至甚。及至论鹳巢中者,又却从谬说。鹳巢中皆无此石,乃曰∶鹳常入水,冷,故取以壅卵。如此则鸬 、鹏 之类,皆食于水,亦自繁息生化,复不用此二石。其说往往取俗士之言,未尝究其实而穷其理也。尝官于顺安军,亲检鹳巢,率无石。矧 石焉得处处有之?然治久积及久病胸腹冷有功,直须慎用,盖其毒不可当


味甘,平,无毒。下水,利小便。生南海中水石上。《南越志》云∶似紫菜,色青。


《临海异物志》曰∶附石生也。


海药云∶主风秘不通,五鬲气,并小便不利,脐下结气,宜煮汁饮之。胡人多用治耳疾。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