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胀满

《慈幼便览》:胀满

《古今医鉴》:胀满

《卫生易简方》:胀满

《史载之方》:胀满

《医法圆通》:胀满

《证治汇补》:胀满

《证治准绳·类方》:胀满

《证治准绳·杂病》:胀满

腹胀气满,虚胀,因吐泻之后,攻下太过,宜浓朴、白术、陈皮、肉桂、茯苓。寒胀,因中气素寒,冷滞郁结,无身热口渴,面唇青,手足厥冷,气喘腹胀,先以揭元丸消之,后以异功散调其脾胃。实胀,腹中本有食积,或饮食过饱,固结于中,外证则胃口胸前身热口渴,倦卧不语,目闭不开,若误认为慢惊,而用宁神导痰之药,必死无疑。不知大实有赢状,急宜下之,用《集成》沆瀣丹、《集成》三仙丹同服。热胀者,或伤寒热邪入里,大便闭结,小便短赤,浑身壮热,面赤烦躁,用《集成》沆瀣丹。又有遍身疮疥,因淋洗涂搽逼毒归内而腹胀者,轻则用荆防败毒散,重则用《集成》沆瀣丹。疮出胀消者吉,疮不出者凶,方俱见“痢疾”。


【腹胀简便方】


治气胀水胀∶用羯鸡粪干者二升,炒焦黄色,出火毒,研细末,以百沸汤三升淋汁,每服一盏,调木香、槟榔末各五分。此中满盅胀有一无二之方也。


治食胀气胀∶萝卜子一两,研细末,水调滤汁。砂仁一两,以萝卜子汁浸一宿,炒干,又浸又炒,共七次,为末,每一钱,米饭调服。



腹胀浮大是出厄,虚小命殂须努力。浮大当发汗,虚小当利小便也。胀满脉弦,脾制于肝。洪数热胀,迟弱阴寒;浮为虚满,紧则中实;浮则可治,虚则危急。



夫中满腹胀者,其面目四肢不肿,而肚腹胀起,中空似鼓者是也。丹溪曰∶心肺,阳也,居上;肝肾,阴也,居下;脾居中,亦阴也。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朝百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为平人也。今也,七情内伤,六淫外浸,或饮食之不节,或房劳之致虚,则脾土之阴受伤,而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骨,亦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浊相干,隧道壅塞,气化浊血瘀郁而为热,热留而久,气化成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曰鼓胀是也,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故名曰鼓,其病胶固难治。又名蛊者,若蛊侵蚀,有虫之义。理宜补脾,次养肺金以制木,使脾无贼邪之虑,滋肾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却盐味以防助邪,断妄想以保母气,远音乐,戒暴怒,无有不安。医者不察病起于虚,急于获效;病者苦于胀满,喜行利药,以求欲速。殊不知即得一时之快,不一二日之间,胀满复作,愈盛于前,真元已耗,去死则不远矣。古方惟禹余粮丸,制肝补脾,殊为切当。


然恐其温热之药太多,亦须随证顺时加减用之。俗谓气无补法者,以其痞满壅塞,似难于补。不思正气虚而不能营运,邪气着而不出,所以为病。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成病。气虚不补,何由以行?且此病之起,固非一年,根深势笃,欲取速效,自求祸耳。知王道者,可以语此。其或受病之浅,脾胃尚壮,积滞不固者,惟可略疏导,若以峻攻之策,吾不敢也。



凡胸腹胀初得,是气胀,宜行气疏导之剂,木香、槟榔、枳壳、青皮、陈皮、浓朴之类;久则成水胀,宜行湿利水之剂。


一、肥胖之人腹胀者,宜利湿为主,胃苓汤主之。


一、瘦人腹胀者,是热,宜黄连、浓朴、白芍、香附之类。


一、色白腹胀者,必是气虚,用人参、白术、茯苓、陈皮、浓朴之类。


一、因有故蓄血而腹胀者,用桃仁、红花、甚者用桃仁承气汤利之。


一、因食积而腹胀者,有热,宜利气丸,或保和丸,加木香、槟榔、阿魏之类;有寒者,用丁香、砂仁、木香、浓朴、香附、神曲之类。


一、因外寒郁内热而腹胀者,用升麻、干葛、藿香、官桂之类。


一、因多怒而腹胀者,用青皮、陈皮、香附、木香、栀子、芦荟之类。


一、心腹胀满或痛,咳嗽痰涎喘促,大便闭,前后心背痛,分心气饮加三棱,莪术、槟榔、香附、乌药。



家传正气散〔批〕(按此方理脾消胀平和之剂) 治心腹胀满,或出远方,不服水土。


苍术 陈皮 浓朴 藿香 半夏 乌药 枳壳 香附子 大腹皮 甘草


上锉,生姜、枣子煎,温服。


和荣顺气汤(云林制) 治脾弱血虚,心腹胀闷,两足虚肿。


当归(酒洗,一钱) 川芎(六分) 白芍(酒洗,一钱) 白术(土炒,一钱半) 茯苓(一钱) 苍术(米泔制,一钱) 陈皮(去白,一钱) 枳实(炒,一钱) 乌药(一钱) 神曲(炒,一钱) 香附(醋炒,一钱) 牛膝(酒洗,一钱) 木瓜(一钱) 独活(酒洗,一钱)泽泻(一钱) 薏苡仁(炒,一钱半) 木通(一钱) 甘草(三钱)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行湿补气养血汤 治气血虚弱,单鼓腹胀浮肿。


人参(大补元气) 白术(补脾) 白茯苓(渗湿) 当归(养血) 川芎(行血) 苏梗(利气) 白芍药(敛胀) 陈皮(泄满) 浓朴(宽胀) 大腹皮(宽膨) 木通(利水) 莱菔子(消食) 木香(运气) 海金沙 甘草(调诸药,扶胃气)


上锉散,姜、枣煎服。气虚,倍参、术、茯苓。血虚,倍芎、归、白芍。小便短少,加猪苓、泽泻、滑石。服后肿胀俱退,惟面目不消,此阳明经气虚,倍用白术、茯苓。


消胀饮子(彭大参传)〔批〕(按此方治胀满消补兼施之剂) 治蛊胀,单腹胀。


猪苓 泽泻 人参 白术 茯苓 半夏 陈皮 青皮 浓朴 紫苏 香附 砂仁木香 槟榔 大腹皮 木通 莱菔子 甘草(各等分)


上锉,生姜五片,枣一枚,水煎服。


广术溃坚汤〔批〕(按此方治热胀之剂) 治中满腹胀,有积聚,如石坚硬,令人坐卧不宁,二便涩滞,上气喘促,或通身虚肿。


浓朴(善制) 黄连 黄芩 益智仁 草豆蔻 当归 半夏 广术升麻 红花 吴茱萸 生甘草 柴胡 泽泻 神曲(炒) 青皮 陈皮 口干加甘葛


上锉一剂,生姜煎,食远温服。忌醋酒湿面。


香朴汤〔批〕(按此方治寒胀之剂) 治中寒下虚,心腹膨胀,不喜饮食,脉浮迟而弱。


浓朴(姜炒) 大附子(泡,去皮脐,七钱) 木香(三钱)


上锉,姜七片,枣二枚,水煎服。


金陵酒丸(王进士传) 治鼓肿。


真沉香(一两) 牙皂(一两) 广木香(二两半) 槟榔(一两)


上为末,用南京烧酒浸十次,晒干,用京酒为丸。每服三钱,重者四钱,五更烧酒送下。水鼓,水自小便而出;气鼓放屁。水鼓加苦葶苈五钱,炒,酒送下,再服。


调胃散


苍术 白术 茯苓 白芍药 桔梗 紫苏 槟榔 陈皮 甘草小便闭加车前子。腹胀加枳壳。


金蟾散(李桐峰传)〔批〕(按此方治气鼓之剂) 治气鼓如神。


大虾蟆一个,以砂仁推入其口,使吞入腹,以满为度,用泥罐封固,炭火 令透红,烟尽取出,候冷去泥,研末为一服,或酒,或陈皮汤送下。候撒屁多,乃见其效。


大三棱煎丸〔批〕(按此方治实胀之剂) 治心腹坚胀,胁下紧硬,胸中痞塞,喘满短气。常服顺气宽中,消积滞,除膨胀,大治 瘕积块,消胀软坚,累获良验。


三棱(生,细锉半斤,捣为末,以酒三升,于银石器内熬成膏) 青皮(二两) 萝卜子(炒,二两) 神曲(炒,二两) 麦芽(炒,二两) 砂(用瓷罐,研细,入水少许,调坐于溏灰火中,候水干取出为末) 干漆(炒,三两) 杏仁(汤,去皮尖,炒黄色三两)


上为末,三棱膏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远米汤下。


调中健脾丸〔批〕(按此方治虚胀之剂) 治单腹胀及脾虚肿满,膈中闭塞及胃口作痛。


黄 (二两,蜜炙) 人参(二两) 白术(六两,共土水拌炒) 茯苓(二两) 陈皮(三两,盐水制) 紫苏子(二两半,炒) 萝卜子(一两半,炒) 山楂肉(三两炒) 草豆蔻(一两,酒炒) 泽泻(三两半,炒) 薏苡仁(三两炒) 沉香(六钱,另研) 五加皮(三两,炒) 栝蒌(一两,用大栝蒌二个,镂一孔,每个入川椒三钱,多年粪底一钱,敲米粒大,俱纳入栝蒌内,外以绵纸糊完,再用绵筋盐泥封固,炭火 通红为度,取山择去泥,其黑皮一并入药)


上共为细末,煎荷叶大腹皮汤,打黄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百丸,日进三次,白汤下。此药不伤脾气,大有补益,勿轻视之。


牛皮丸(方外人传) 治腹中水响如雷,上攻即呕吐,胸膈胀满,或手足作肿。


黑丑(头末,九钱) 木香(九钱) 陈皮(九钱)


上为末,黄蜡化开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黄酒送下。


治心腹胀 用芜青子一合,水一升,和研取汁一盏,顿服,少顷得利或吐,腹中自宽或得汗愈。


治水胀腹满 用蓖麻子细研末服。壮人五粒。


治腹满不能服药 用独蒜煨熟去皮,绵裹内下部中,冷即易。


治关膈胀满,大小便不通 亦用独蒜如上法,气立通。


治身体肿满,气急卧不得 用郁李仁一合捣末,和面作饼,吃入口即大便通利,气便安。


治肚腹胀满用乌头一个,枣三枚,杏仁七粒去皮尖,俱生用,以木、石臼中捣烂,丸如桐


治鼓胀,身干黑瘦,多渴烦闷 用马鞭草细锉、曝干、勿令见火,以酒或水同煮至味出,去


治腹内气胀满者 用槟榔为末,每服二钱,水煎服。


治小腹胀满 用秦艽三两,水二升,煎一升,分三服,无时温服即通。


治腹内气胀满,喘息不得 用葶苈子一升炒紫色,酒浸七日,研烂。每服三匙,温酒调服无时,大效。


治气血凝滞,腹内鼓胀 用枳壳四两去瓤切作片,分四处,并苍术、萝卜子、牛膝、茴香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米饮下。


治三焦痞塞,气不升降,胸膈胀满,大便秘涩,小便赤少 用槟榔、陈皮、黄芩、大黄、枳实、黑牵牛生用,等分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临卧温熟水下,更量


治喜、怒、忧、思胸腹满,肠鸣走气,呕吐不食 用半夏汤洗七次、粳米各二钱,干姜炮、甘草二钱半,大附子一枚炮去皮、细锉。每服四钱,水一盏,枣二枚,煎七分,食前服。


治胸胁胀满,短气痰逆,或吐涎沫 用桔梗炒、半夏汤洗姜制、陈皮去白各一钱,枳实麸炒半钱。水一盏,姜五片,煎七分,温服不拘时。


治鼓胀心腹痞满 用大黄、桃仁、鸡屎干者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汤调下,食后临卧服。


治三焦不调,胸满腹胀,冷气冲注刺痛 用赤茯苓、人参、陈皮去白、桔梗炒等分为末。



治鼓胀气满 用苦丁香为末,枣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枣汤下,三服必愈。


治痢后肚腹满闷 用苍术四两米泔浸炒、陈皮去白、青皮去瓤各一两,木香二钱,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下,小儿三、五、七丸,米饮下。


治心腹痞满膨胀 用黄芩去粗皮、大黄去粗皮、酒浸半日纸裹煨各二两,滑石碾细飞过四两,牵牛一斤炒香取头末四两,共为细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临卧温汤下。


若湿热腰痛水湿肿,加甘遂;


若遍身走注疼痛,加白芥子;


若发热肿痛,加朴硝;


若结滞关节不通,肠胃秘涩,加郁李子;


若腰腿沉重,加樟柳根。以上各加一两。


人有病,腹胀满,善噫,两胁满,咽鬲不通,此肝胜也,其脉弦而长,宜凉其肝,人有病,腹大,小腹中痛,恶寒发热如疟,小腑赤,其脉洪大,此心热也,宜凉其心,人有病,小腹痛,睡,不得小便,头痛,目似脱,顶似拔腰似折,此土湿之胜,宜暖其脾,其脉当浊而动,人有病,右 满腑肿心痛,肺 ,腹大满膨胀而喘咳,此气为火所胜,其脉两手寸口洪大,肺上亦洪,骨力小如心脉此为心肺相持,宜解其金火之热,以平其心肺。


黄 (半两) 麦门冬(去心) 茯苓 紫菀


草(炙,四铢)


上为粗散,非时,水一盏,姜一片,枣一个,同煎三钱,去滓服。



人有病,身腑肿腹满,仰息,泄注赤白,咳血,此少阳之胜,与火胜同候,其脉亦然以前方主之。


按胀满一条,诸书分别有肤胀、腹胀、水胀、气胀、血胀、盐毒之名,总无一定之旨归。予仔细推究,因太阳失职,气化失化而致者,十居七八。因吐泻伤中,克伐元气而致者,十居四五。若蛊毒则另有由致。


所谓因太阳失职者何?盖以太阳为一身之纲领,主皮肤,统营卫,脏腑、经络、骨节,莫不咸赖焉。太阳居坎宫子位,一阳发动,散水精之气于周身,乃众阳之宗,一元之主也。故称之曰太阳,至尊无二之意也。乃人不知保护,内而七情损之,外而六客戕之,以致一元伤损,运化失于皮肤,则肤胀生;运化失于中州,则腹胀作;运化失于下焦,则阴囊、脚胀起。水逆于肺,则生喘咳;水逆于肠,则生泄泻;水注于左,注于右,留于上,留于下,留于中,化而为痰,则有五饮之说。水胀之源,皆本于斯。


至于气胀者,乃元气散漫之征。多起于大病、久病,或吐泻,或过于克伐,伤于一元。


血胀者,周身浮肿而皮色紫红,是气衰而阴乘于上也。亦有周身浮肿,而小腹硬满,小便短赤,是阳衰于下,而阴不化也。


总而言之,万病起于一元伤损。分而言之,上中下各有阴阳,十二经各有阴阳,合而观之,一阴一阳而已。更以阴阳凝聚而观之,一团元气而已。至于受病,浅深各有旨归,然分类以治之,未始不当,但方愈多而旨愈乱,若不再行推醒,拈出旨归,将来后学无从下手。当今之际,谁非见肿治肿,见胀消胀者哉。予意此病治法,宜扶一元之真火,剑已散之阳光,俾一元气复,运化不乖,如术附汤,姜附汤,真武汤,桂苓术甘汤,附子理中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甘草汤之类。以上数方,各有妙用,肤胀、水胀、气胀、血胀、腹胀皆能奏功,[眉批]知非氏曰:中寒生胀满,胀满属太阴,此病根也。试取譬焉,人身尤葫芦,葫芦有前面,腹为阴也;葫芦有后面,背为阳也;葫芦有上面,头为诸阳之首,乾也,葫芦有下面,戌亥子丑,两阴交尽,二阳初生之地,坎也,坤也;斗胆言乎中,葫芦里面有金丹,金者,乾也,丹者,坎为月也。月本无光,借日而有光,盖乾交乎坤,三索而得男哉,生明矣,三五而盈,三五而缺,识此之故,所谓天道下济而光明也。胀满本属阴寒为病,必阳先虚而不运,斯阴始实而成胀。欲消此胀,必先扶阳。岐伯曰:阴病治阳。仲景曰:太阴之为病,腹胀满而用干姜,早为万世之梯航,何待饶舌。然而时医不知身中阴阳上下往来为病之消息,不得不将古法今朝重提起。钦安推本太阳,知非更进少阴。少阴者。君火也,主弱则臣强,臣强必欺主。是故少阴之君火衰微,则各路之烟尘四起。或阴明之燥金一强,主膀胱不利。或少阳之相火一强,主胸膈胁肋胀满。或阴明之燥金一强,主肌肉胀满。或太阴之湿土一强,主单腹胀满,有大如瓮者。或厥阴之风木一强,主少腹阴囊及脚腿胀满。独少阴之君火一强,则群阴见睍,秋阳当空,万魔潜消矣。故仲景以脉微细,但欲寐,称为少阴不足之病。三急下法存少阴将绝之阴。由此推之,六经皆能为胀,六经之方各有治胀之妙,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总而言之,元阳为本,诸阴阳为标。能知诸阴阳皆为元阳所化,一元阳变而为诸阴阳。元阳即是诸阴阳,诸阴阳仍是元阳,而又非诸阴阳之外。另有一元阳,元阳之外,另起诸阴阳。阴阳又不是混作一团(团原本作“国”,据文义改。),又不能打成一片,则治病不难而可悬壶于市矣。再能知六经中有主脑,六阴阳中有窍妙,斯真凿破鸿濛,辟开太极,医道特其余事,又多能云尔。


唯蛊毒则另有法治。然蛊有自外、自内之别。自外者何?埋蛊厌人一法,蛮方最多。或蛇,或虫,或龟,或鳖炼而成之,或于食物放之,或于衣被放之。人中之者,久久面黄肌瘦,腹大如鼓,不久即死。蓄蛊之人,家道顺遂,自喜术灵,而不知造孽已深,不可解也。汇参辑成《石室秘录》,稆家书上,皆有妙方,兹不具载。自内者何?若《易》云:山风蛊,为女惑男,因少男配长女,阴阳失常,尊卑紊乱,不思各正其性,艮则安止,巽则顺从,久而败坏,蛊乃生焉。治之之法,于止而不动者动之,柔而不振者振之,使之各有向背,不失其正,庶几天地泰而阴阳不偏矣。然则治法奈何?宜苦(苦原本作“若”笔误,据文义改。)宜辛尽之矣。


予尝治一男子,腹大如鼓,按之中空,精神困倦,少气懒言,半载有余。予知为元气散漫也,即以大济吴萸四逆汤治之,一二剂而胀鼓顿失矣。又治一男子,腹大如鼓,按之中实,坚如石块,大小累累,服破气行血之药,已经数月,予知为阴积于中,无阳以化之也,即以附子理中汤加桂、叩、砂、半、丁香,一二剂而腹实顿消。二证虽不足以蛊论,然而治蛊之法,未始不可以二证概也。另有虫蛊一证,又不可不知也。


大意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内经)专主土败木贼.湿留气滞为病.(正传)


内因


由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运之官失职.胃虽纳谷.脾不运化.故阳自升而阴自降.乃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不行.气留血涩.湿气内停.遂成胀满.(丹溪)


外候


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攻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内经)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格致余论)击之有声.按之有形.(绳墨)色苍黄.腹筋起.心腹胀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内经)


胀分新久


凡诸实症.或六淫外客.或饮食内伤.阳邪急速.其至必暴.每成于数日之间.若是虚症.或情志多劳.或酒色过度.日积月累.其来有渐.每成于经月之后.(必读)


胀分虚实


腹胀坚硬.按之而痛者.为实.按之不坚不痛者.为虚.先胀于内.而后肿于外者.为实.先肿于外.而后胀于内者.为虚.小便黄赤.大便闭结.为实.小便清白.大便溏泄.为虚.脉滑数有力为实.弦浮微细为虚.色红气粗为实.色枯气短为虚.(微论)


胀分朝暮


朝宽暮急为血虚.朝急暮宽为气虚.朝暮皆急.气血俱虚.(入门)


胀分脏腑


心胀烦心.肝胀胁痛.脾胀呕哕.肺胀喘咳.肾胀腰痛.胆胀口苦.胃胀胃脘痛.大肠胀肠鸣飧泄.小肠胀小腹引腰痛.膀胱胀小便癃闭.三焦胀气满皮肤.(入门)


胀分诸症


气胀者.七情郁结.胸腹满闷.四肢多瘦.食胀者.谷食不化.痞满醋心.不能暮食.虫胀者.腹痛能食.善吃茶叶盐土等物.积胀者.痞块有形.心腹坚硬.水胀者.停饮肠鸣.怔忡喘息.瘀胀者.跌扑产后.大便黑色.虚胀者.腹柔软而食入倒饱.更有单腹胀者.腹大而四肢极瘦.此由胀满既久.气血结聚.不能释散.俗名曰蛊.


其病更重.(汇补)


脉法


关上脉弦为胀.又迟而滑.盛而紧.大坚以涩者.皆胀也.又虚为虚胀.牢为实胀.浮而大者易治.细而微者难治.(汇补)


治法


实者.下之消之.直清阳明.虚者.温之升之.调补脾肾.其有不大满不大虚者.先以清利疏导.继以补中调摄.惟有标实而本虚者.泻之不可.补之无益.最难调治.宜却盐味.以防助邪.断妄想.以保母气.(必读)


寒胀宜温


脏寒生胀满.胃中寒则胀满.(经文)盖脾为阴中之至阴.同湿土之化.运精微而制水谷者也.脾湿有余.无阳以化.聚而不散.因成胀满者.宜以辛热药治之.(东垣)


热胀宜清


诸腹胀大.皆属于热.(经文)因湿热之气.不得施化.壅滞于中而成胀满者.宜以苦寒药治之.若脾气不宣.


郁而成火.吞酸吐酸.渐成胀满者.用药宜刚中带柔.连理汤主之.(喻嘉言)


实胀宜下


腹坚惧按.舌黄脉牢者.此实邪有余.法宜推荡.所谓下之则胀已是也.(汇补)


虚胀宜补


脾虚之人.偶因气滞.误用克伐.致中气散乱不收.故水气横决而作胀.此脾虚不能统摄.法宜补土理中.


浊阴自化.


肝胀宜调


肝旺而胀者.虽当伐肝.然本性太过.肝亦自伤.不可过用克伐.宜扶脾疏肝.两法并用.使木性条达.不郁土中.则胀自已.(准绳)


肾虚宜温


常见作劳好色之人.脾肾交虚.浊邪横溢.外为肿胀者.当收摄肾气.使水无泛滥之虞.此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金匮肾气丸主之.(直斋)


治无速效


凡胀初起是气.久则成水.治比水肿更难.盖水肿饮食如常.鼓胀饮食减少.病根深固.三五年而后成.治肿惟补中行气足矣.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不责速效.乃可万全.(入门)


胀当大补


俗云.气无补法者.以痞闷壅塞.似难于补.不思正虚不运.邪着为病.不补其气.则气何由行.(凡溪)


治无峻攻


医者不察.病起于虚.急于取效.病者苦于胀急.喜行利药.以求一时之快.不知稍宽一日.胀愈甚.病愈增.


正愈伤.冀其再下.不可得矣.(丹溪)


死症


腹胀不食者死.腹胀身热者死.腹胀寒热如疟者死.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为逆.腹胀便血.脉大如绝者死.腹胀时喘.汗出厥逆者死.胸膛胀满.脐关突出者死.(汇补)


用药


主以二陈汤.加浓朴、木香、苏梗、大腹皮.去甘草.肥人多湿.加苍术、木通、瘦人多火.加芩、连、山栀.食积加山楂、神曲.蓄血加桃仁、莪术.郁气加香附、抚芎.怒气加柴胡、青皮.内寒凝滞者.加木香、炮姜.外寒郁束者.加升、葛、苍术.便闭实热.加大黄.溺短湿结.加木香、泽泻.凡腹胀初起.宜行气疏导之剂.加木香、槟榔、陈皮、青皮、枳壳、浓朴等.久而挟虚.宜补脾调气.如六君子加苏梗、砂仁等.虚而挟寒.宜温补.如理中汤加肉桂等.若脾肾俱虚.少火不能扶脾者.宜补肾.然补肾有两法.能食而胸膈舒畅者.金匮肾气丸.不食而胸膈满闷者.复元丹主之.惟大实大满坚硬而按之痛者.量其元气下之.三花神佑丸、导气丸等.下后仍宜调补脾胃.


【附:虫蛊胀】


虫蛊由湿热既久.血化为虫.肚腹胀大.按之有块.形如稍瓜.四肢削瘦.腹虽痛而唇色红.能饮食.脉滑数者.乃为蛊症.宜积块丸下之.(准绳)


胀满选方


六君子汤 治气虚中满.(方见中风)


连理汤 治脾虚肝郁.吞酸腹胀.(方见泄泻)


胃苓汤 治脾湿腹胀面黄.身浮溺涩.(方见暑症)


肾气丸(金匮) 治脾肾两虚.肿胀.腹濡而胸不硬者.(方见湿症)


补中益气汤(方见中风)


调中汤(方见斑疹)


复元丹(三因) 治脾肾俱虚.发为肿胀.心腹坚满.小便不通.两目下肿.


附子(炮二两) 南木香(煨) 茴香(炒) 川椒(炒出汗) 浓朴 独活白术(炒) 陈皮 桂心 吴茱萸(炒各一两) 泽泻(一两半) 肉豆蔻(煨) 槟榔(各半两)


为末.糊丸.紫苏汤下.


导气丸 治诸腹胀大.痞塞不通.大便虚秘.形气病气俱实者.


青皮(水蛭炒) 莪术(虻虫炒) 三棱(干漆炒) 槟榔(斑蝥炒) 吴萸(牵牛炒) 赤芍(川椒炒) 菖蒲(桃仁炒) 黄芩(大黄炒) 浓朴(干姜炒) 山楂肉(草果炒)


以上同炒药熟.去水蛭等不用.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空心.紫苏汤下.


中满分消丸(东垣) 治中满热胀.


黄芩(炒) 黄连(炒各五钱) 姜黄 白术 人参 炙甘草猪苓(各一钱) 白茯苓 干生姜 砂仁(各二钱) 枳实(炒) 半夏(各五钱)


浓朴(炒一两) 知母(炒四钱) 泽泻 陈皮(各三钱)


为末.汤浸蒸饼为丸.每服百丸.


中满分消汤(东垣) 治寒胀.


吴茱萸 浓朴 草豆蔻 黄柏(各五分) 益智仁 半夏茯苓 木香 升麻(各三分) 人参 青皮 当归黄连 泽泻 生姜 麻黄(不去节) 柴胡梢 干姜 川乌 荜澄茄(各二分)


水煎.热服.


广术溃坚汤(东垣) 治中满腹胀有积.


浓朴(姜炒五分) 升麻 红花 甘草 吴茱萸(汤泡各二分) 黄芩益智 草豆蔻 当归(各五分) 黄连(三分) 半夏(七分) 广术(煨三分)


柴胡 泽泻 陈皮 神曲(炒) 青皮(各三分)


渴.加葛根四分.水煎.


保安丸 治症结内积.上抢心痛.脐腹痛.


大黄(三两) 附子(五钱) 干姜(一两) 鳖甲(一两五钱)


为末.先用醋一升.煮四五合.和药丸.空心服下.取积为度.


鸡矢醴(素问) 治湿热胀满.


羯鸡矢八合.炒微焦.无灰好酒二碗.煎至碗半,滤取汁.五更热饮.则鸡鸣辰巳时行二三次黑水.次日足有绉纹.又饮一次.渐绉至膝上而愈.


积块丸京三棱 莪术 自然铜 蛇含石 雄黄(各二钱) 蜈蚣(一钱一分)


木香(一钱半) 铁粉 辰砂 沉香(八分) 冰片(五分) 芦荟 天竺黄 阿魏 全蝎(各四钱)


炼猪胆汁为丸.每服八分.重者一钱.五更.酒送下.


肿满外治法


用水蓼花、皮硝、牙皂、大黄各五钱.生姜十片.葱、蒜各七枚.莱菔子三钱.栀子五钱.捣烂作一大膏药.贴脐腹上.外用绵絮裹暖.


又法方士用商陆根打烂.入麝香少许.贴脐中.外以绵絮裹暖.引水下行.


又有用蝼蛄捣碎服法,每称神奇.


又法.以田螺、大蒜、车前草.和研为膏.作大饼敷于脐上.使从便旋出.


又法.用大戟、牵牛各一两.大枣二升.入锅内煮.去药食枣.即愈.


铺脐药饼真轻粉二钱、巴豆四两、生硫黄一钱.研匀成饼.先以新绵铺脐上.次铺药饼.外以帛紧束之.如人行十里许.即下水.待行三五度.即去药.以温粥补之.一饼可治十人.


大承气汤(见大便不通。)


枳术汤(《金匮》)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上 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防己椒苈丸(《金匮》)


防己 椒目 葶苈(炙) 大黄(各一两)


末之,蜜为丸,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增。口中自有津液,渴者加芒硝五钱。


浓朴七物汤(《金匮》)


浓朴(半斤) 甘草 大黄(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锉) 桂枝(三两) 生姜(五两)


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痢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黄 汤(疑即黄 建中汤。)


平胃散(见中食。) 双解饮子(见疟。)


中满分消丸(东垣) 治中满热胀,有寒者不治。


黄芩(去腐,炒,夏月一两二钱) 黄连(净炒。各五钱) 姜黄 白术 人参(去芦) 甘草(炙) 猪苓(去皮。各一钱) 白茯苓(去皮) 干生姜 砂仁(各二钱) 枳实(炒黄) 半夏(汤泡。各五钱) 浓朴(姜制,一两) 知母(炒,四钱) 泽泻 陈皮(各三钱)


上除茯苓、泽泻、生姜外,共为细末,入上三味和匀,汤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焙热,白汤下,食后服。量病患大小加减。


中满分消汤(东垣) 治中满寒胀。


黄 吴茱萸 浓朴 草豆蔻仁 黄柏(各五分) 益智仁 半夏 茯苓 木香 升麻(各三分) 人参 青皮 当归 黄连 泽泻 生姜 麻黄(不去节) 柴胡(梢) 干姜 川乌荜澄茄(各二分)


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食前。大忌房劳、酒、面、生冷、硬物、油腻。


广术溃坚汤(东垣)


广术(煨) 黄连 柴胡(去芦) 甘草(生用) 神曲(炒) 泽泻(各三分) 陈皮(去白) 吴茱萸(汤泡)青皮(去白) 升麻(各二分) 黄芩(去黑皮) 草豆蔻仁(煨) 浓朴(姜制) 当归(梢) 益智仁(各五分)红花(二分) 半夏(七分) 如渴加葛根(四分)。


水二盅,先浸药少时,煎至一盅,稍热服。忌酒、湿面。


半夏浓朴汤


半夏(一钱) 浓朴(八分) 炒曲(六分) 当归梢 猪苓 京三棱 升麻(各四分) 肉桂 苍术白茯苓 泽泻 橘皮 生黄芩 草豆蔻仁 生甘草 柴胡(各三分) 木香 青皮(各二分) 吴茱萸 干生姜 黄连(各一分) 红花苏木(各半分) 桃仁(七个) 昆布(少许) 渴加葛根(三分)。


水二盅,煎至一盅,去渣,稍热服。二服后,前证又减一半,却于前药中加减服之。


通幽汤 润肠丸(俱见大便不通。)


沉香交泰丸


沉香 橘红 白术(各三钱) 浓朴(姜制,五钱) 吴茱萸(汤泡) 枳实(麸炒) 青皮(去白) 木香白茯苓 泽泻 当归(各二钱) 大黄(酒浸,一两)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八十丸,温汤下。微利为度。


木香顺气汤(《宝鉴》) 治浊气在上,则生 胀,两胁刺痛,脉弦而细者。


木香 苍术 草豆蔻(面裹煨。各三分) 浓朴(制,四分) 青皮 益智仁 陈皮 泽泻白茯苓(去皮) 半夏 干生姜 吴茱萸(汤泡。各二分) 当归 人参(各五分) 升麻 柴胡(去芦。各一钱)


水二盏,煎至一盏,去粗温服,食前。忌生冷、硬物。


木香塌气丸 治中满腹胀,下焦虚损者。


萝卜子(炒) 陈皮(去白,各五钱) 胡椒(二钱) 草豆蔻(面裹煨) 木香 青皮(各三钱) 蝎梢(去毒,二钱半)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忌油腻,服白粥百日,重者一年。小儿丸如麻子大,桑白皮汤下十丸,日三服。大人阴囊红肿冰冷,须用青盐、干姜、白面各三钱,水和膏,摊纸上涂贴。


《元戎》木香塌气丸 治单腹胀。


丁香 胡椒(各二钱) 郁李仁(四钱) 蝎尾 木香 槟榔(各半两) 枳实 白牵牛(各一两)


上为细末,饭丸绿豆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陈皮、生姜汤任下。


木香散 治单腹胀木香 青皮 白术 姜黄 草豆蔻(各半两) 阿魏 荜澄茄(各一两)


上为细末,醋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送下。


藿香正气散(见中风。) 五膈宽中散(见反胃。) 木香流气饮 沉香降气汤(俱见气。)


香砂调中汤 治饮食所伤脾胃,呕吐,胸满嗳噫,或胸腹胀痛。


藿香 砂仁(各一钱二分) 苍术(二钱,米泔浸一宿,炒) 浓朴(姜制) 陈皮 半夏 茯苓青皮 枳实(麸炒。各一钱) 甘草(三分) 大便泻,去枳实、青皮,加曲、 、山楂、肉果、黄连。)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分心气饮


紫苏梗(一钱半) 青皮 芍药 大腹皮 陈皮(各一钱) 木通 半夏(各八分) 官桂(六分)赤茯苓 桑皮(炒。各五分)


水二盅,姜三片,灯芯十茎,煎八分,食前服。


紫苏子汤(《济生》) 治忧思过度,致伤脾胃,心腹膨胀,喘促烦闷,肠鸣气走,漉漉有声,大小便不利,脉虚紧涩。


真紫苏子(炒,捶碎,一钱) 大腹皮 草果仁 半夏(制) 浓朴(制) 木香 陈皮(去白) 木通白术 枳实(麸炒。各一钱) 人参(五分) 甘草(炙,三分)


水一盅半,姜五片,煎八分,食远服。


大橘皮汤


橘皮 浓朴(姜制。各一钱半) 猪苓 泽泻 白术(各一钱二分) 槟榔 赤茯苓 陈皮半夏 山楂肉 苍术 藿香 白茯苓(各一钱) 木香(五分) 滑石(三钱)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大异香散


三棱 蓬术 青皮 半夏曲 陈皮 藿香 桔梗 枳壳(炒) 香附(炒) 益智(各一钱半)甘草(炙,半钱)


上分作二帖,每帖用水二盅,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一盅,去渣,食远服。


大半夏汤


半夏(汤泡) 陈皮 茯苓 桔梗 槟榔 甘草(各等分)


上锉碎,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


人参芎归汤(《直指》) 治烦躁喘急,虚汗厥逆,小便赤,大便黑,名血胀。


人参 辣桂(去粗皮) 五灵脂(炒。各二钱五分) 乌药 蓬术(煨) 木香 砂仁 炙甘草(各半两) 川芎 当归 半夏(汤泡。各七钱五分)


上 咀,每服一两五钱,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紫苏四叶煎,空心服。


七气消聚散


香附米(一钱半) 青皮 蓬术 三棱(俱醋炒) 枳壳(麸炒) 木香 砂仁(各一钱) 浓朴(姜制)陈皮(各一钱二分) 甘草(炙,四分)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参术健脾汤


人参 白茯苓 陈皮 半夏 缩砂仁 浓朴(姜制。各一钱) 白术(二钱) 炙甘草(参分)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服。加曲、 、山楂肉,消胀尤妙。


桃仁承气汤 抵当汤(俱见蓄血。)


当归活血散


赤芍药 生地黄 当归须(酒洗。各一钱半) 桃仁(去皮尖,炒) 红花(酒洗) 香附(童便浸。各一钱) 川芎 牡丹皮 玄胡索 蓬术(各八分,炮) 三棱(炮) 青皮(各七分)


水二盅,煎七分,空心服。


补中益气汤(见劳倦。)


化滞调中汤


白术(一钱五分) 人参 白茯苓 陈皮 浓朴(姜制) 山楂肉 半夏(各一钱) 神曲(炒)麦芽(炒。各八分) 砂仁(七分 胀甚者,加萝卜子炒一钱,面食伤尤宜用。)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参苓白术散(见滞下。) 胃风汤(见下血。) 人参生脉散 葶苈大枣泻肺汤(俱见喘。)


小青龙汤(见咳嗽。)


枳壳散(《本事》) 治五种积气,三焦痞塞,胸膈满闷,呕吐痰逆,口苦吞酸。常服顺气宽中,除 癖,消积聚。


枳壳 三棱 陈皮 益智仁 莪术 槟榔 肉桂(各一两) 干姜 浓朴 甘草 青皮肉豆蔻 木香(各半两)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枣同煎至七分,热服,不拘时。


索氏三和汤三倍加白术方


白术 浓朴 陈皮(各三两) 槟榔 紫苏(各二两) 木通 甘草 海金砂 大腹皮 白茯苓 枳壳(各一两)


上水煎服。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一两) 大枣(十二个) 麻黄 细辛(各二两) 附子(一个,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加味枳术汤 治气为痰饮所隔,心下坚胀,名曰气分。(歌云∶气分中满并胸痹,三者虽殊皆此类。胸痹气实中满虚,气分挟饮兹为异。趺阳微迟寸迟涩,两处推求病端的。阴气不通则骨疼,阳气不通身冷剧。阴气前通痹不仁,阳气前通恶寒栗。阴阳相得气乃行,气转即散分虚实。实则失气虚遗尿,腹满肠鸣何以疗。心下坚大似旋盘,桂附术汤为最妙。)


枳壳(麸炒) 辣桂 紫苏茎叶 陈皮 槟榔 桔梗 白术 五灵脂(炒) 木香(各二钱半)半夏 茯苓 甘草(各五钱)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盅,去滓,食前温服。


调荣饮 治血分(见水肿。)


夺命丹 治瘀血入衣胞,胀满难下,急服此药,血即消,衣自下。


附子(半两,炮) 牡丹皮(一两) 干漆(一两,碎之,炒令烟尽)


上为细末,好醋一升,大黄末一两,同熬成膏,和药丸如桐子大。温酒吞五七丸。


黑神散(见鼻衄。)


椒仁丸 治先因经水断绝,后至四肢浮肿,小便不通,血化为水。


椒仁 甘遂 续随子(去皮,研) 附子(炮) 郁李仁 黑牵牛(炒) 五灵脂(研碎) 当归 吴茱萸 延胡索(各五钱) 芫花(醋浸,一钱) 青(十枚,去头翅足,同糯米炒黄,去米不用) 斑蝥(十枚,去头足翅,糯米炒黄,去米) 胆矾 信砒(各一钱) 石膏(二钱)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橘皮汤下。此方药难峻厉,所用不多,若畏而不服,有养病害身之患,常治虚弱之人,亦未见其有误也。


人参丸 治经脉不利,化为水,流走四肢,悉皆肿满,名曰血分。其候与水相类,若作水治之,非也,宜用此。


人参 当归 大黄(湿纸裹,饭上蒸熟,去纸,切,炒) 桂心 瞿麦穗 赤芍药 白茯苓(各半两) 葶苈(炒,另研,一钱)


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三十丸,空心饮汤下。


露丸(《宝鉴》) 治寒伤于内,气凝不流,结于肠外,久为 瘕,时作疼痛,腰不得伸。


京三棱 蓬莪术(二味各一两,并酒浸,入巴豆三十粒,切碎,同炒深黄色,去巴豆不用) 干漆(洗去腥,炒烟尽) 川乌(炮,各半两) 砂(四钱,另研) 轻粉(一钱,另研) 茴香(盐炒) 青皮(去白) 雄黄(另研) 穿山甲(炒。各三钱) 麝香(五分,另研)


上为细末,研匀,生姜汁煮面糊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生姜汤送下,温酒亦得,空心食前。


木香通气散(《宝鉴》) 治寒气结瘕,腹大坚满,痛不可忍。


木香 戎盐(炒) 京三棱(炮。各半两) 浓朴(一两,姜制) 枳实(麸炒) 甘草(炙。各三钱) 干姜(炮) 蓬术(炮。各二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淡生姜汤调下,食前。


见 丸(《宝鉴》) 治寒气客于下焦,血气闭塞而成瘕聚,坚大久不消者。


附子(炮,去皮脐,四钱) 鬼箭羽 紫石英(各三钱) 泽泻 肉桂 玄胡索 木香(各二钱)槟榔(二钱半) 血竭(一钱半,另研) 水蛭(一钱,炒烟尽) 京三棱(五钱,锉) 桃仁(三十粒,汤浸,去皮尖,麸炒,研) 大黄(二钱,锉,用酒同三棱浸一宿,焙)


上十三味,除血竭、桃仁外,同为末,入另研二味和匀,用元浸药酒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淡醋汤送下,食前,温酒亦得。


和血通经汤(《宝鉴》) 治妇人室女受寒,月事不来,恶血积结,坚硬如石。


当归 京三棱(炮,各五钱) 广术(炮) 木香 熟地黄 肉桂(各三钱) 红花 贯众 苏木(各二钱) 血竭(一钱,另研)


上十味,除血竭外,同为细末和匀,每服三钱,热酒一盏调下,食前。忌生冷及当风大小便。


附方


小温中丸(丹溪) 治胀是脾虚,不能运化,不可下之。


陈皮 半夏(汤泡,去皮脐) 神曲(炒) 茯苓(各一两) 白术(二两) 香附子(不要烘晒) 针砂(各一两半,醋炒红) 苦参(炒) 黄连(炒,各半两) 甘草(三钱)


上为末,醋、水各一盏,打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术六钱,陈皮一钱,生姜一片,煎汤吞下。虚甚加人参一钱,各用本方去黄连,加浓朴半两。忌口。病轻者,服此丸六七两,小便长。病甚服一斤,小便始长。


禹余粮丸(《三因》) 治十种水气,脚膝肿,上气喘满,小便不利,但是水气,悉皆主之。


(许学士及丹溪皆云∶此方治膨胀之要药。)


蛇含石(大者三两,以新铁铫盛,入炭火中烧蛇黄与铫子一般红,用钳取蛇黄倾入醋中,候冷取出,研极细) 禹余粮石(三两) 真针砂(五两,先以水淘净炒干,入余粮一处,用米醋二升,就铫内煮醋干为度,后用铫并药入炭中烧红,钳出倾药净砖地上,候冷研细)


以三物为主,其次量人虚实,入下项。(治水多是取转,惟此方三物,既非大戟、甘遂、芫花之比,又有下项药扶持,故虚人老人亦可服。)


羌活 木香 茯苓 川芎 牛膝(酒浸) 桂心 白豆蔻(炮) 大茴香(炒) 蓬术(炮) 附子(炮) 干姜(炮) 青皮 京三棱(炮) 白蒺藜 当归(酒浸一宿。各半两)


上为末,入前药拌匀,以汤浸蒸饼,捩去水,和药再杵极匀,丸如桐子大。食前温酒白汤送下三十丸至五十丸。最忌盐,一毫不可入口,否则发疾愈甚。但试服药,即于小便内旋去,不动脏腑,病去日日三服,兼以温和调补气血药助之,真神方也。


木香化滞散 破滞气,治心腹满闷。


木香 姜黄 青皮(去白) 缩砂仁(去壳) 人参 槟榔 白术(各二钱) 白豆蔻(去壳) 藿香叶 橘皮 大腹子 白茯苓(去皮) 白檀香 桔梗(各五分) 甘草(炙,四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稍热服,食前,沸汤点服亦可。忌生冷硬物。


导气丸 治诸痞塞,关格不通,腹胀如鼓,大便结秘,小肠肾气等疾,功效尤速。


青皮(用水蛭等分同炒赤,去水蛭) 莪术(用虻虫等分同炒赤,去虻虫) 胡椒(茴香炒,去茴香) 三棱(干漆炒,去干漆) 槟榔(斑蝥炒,去斑蝥) 赤芍(川椒炒,去川椒) 干姜( 砂炒,去 砂)附子(青盐炒,去青盐) 茱萸(牵牛炒,去牵牛) 石菖蒲(桃仁炒,去桃仁)


上各等分,锉碎,与所制药炒熟,去水蛭等不用,只以青皮等十味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空心用紫苏汤送下。


(三棱煎丸) 治心腹坚胀,胁下满硬,胸中痞塞,喘满短气。常服顺气消积滞,除膨胀。


京三棱(生,半斤,捣为细末,以酒三升,于银石器内熬成膏) 杏仁(汤炮,去皮尖,炒令黄色) 干漆(炒烟尽) 麦 (炒。以上各三两) 青皮(去白) 萝卜子(炒) 神曲(炒。以上各二两) 砂(飞研,一两)


上为细末,以三棱膏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温米饮送下。


沉香散 治腹胀气喘,坐卧不得。


沉香 木香(各二钱半) 枳壳(麸炒) 萝卜子(炒。各三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温胃汤 治忧思聚结,脾肺气凝,阳不能正,大肠与胃气不平,胀满,上冲咳,食不下,脉虚而紧涩。


附子(炮,去皮脐) 浓朴(去皮,生用) 当归 白芍药 人参 甘草(炙) 橘皮(各一钱半) 干姜(一钱一分) 川椒(去闭口,炒出汗,三分)


上作一服,水二盅,姜三片,煎至一盅,食前服。


木通饮 治胁肋刺痛膨胀,小便赤涩,大便不利,或浮肿。


木通 陈皮 紫苏茎 甘草(炙。各三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灯芯十茎,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参香散 治一切气,脾虚作胀,痞气。


人参 官桂 甘草(炙。各七分) 桑白皮 桔梗 陈皮 枳实(麸炒) 麦门冬(去焙干。各四钱)


上为极细末,用雄猪胆汁炼为丸,黑狗胆汁尤妙,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分,重者一钱,五更酒送下,块消即止,不必尽剂。


孙一奎曰∶予在吴下时,有吴生讳震者,博雅君子也。一日偶谈及鼓胀,乃诘予曰∶鼓有虫否乎?予卒不敢应,俯思久之,对曰∶或有之。《本事方》云∶脐腹四肢悉肿者为水,但只腹胀而四肢不甚肿者为蛊。注谓∶蛊,即鼓胀也。由是参之,古人曾以蛊、鼓同名矣。且蛊以三虫为首,岂无旨哉。愚谓鼓胀,即今云气虚中满是也。以其外坚中空,腹皮绷急,有似于鼓,故以鼓胀名也。彼蛊证者,中实有物,积聚已久,理或有之。吴生曰∶子质何其敏也。予堂嫂病鼓三载,腹大如箕,时或胀痛,四肢瘦削,三吴名剂,历尝不廖,吴俗死者,多用火葬,烧至腹,忽响声如炮,人皆骇然,乃见虫从腹中爆出,高二三丈许,烧所之天为昏,俄而坠地,细视之皆蛔也,不下千万数,大者长尺余,虫腹中复生小虫,多者十五六条,或十数条,或五六条,虫在人腹中蕃息若此,曷不令人胀哉?惜乎诸书未有言及者。予闻之恍然,如梦始觉,然犹未亲见其异也。岁万历癸巳,赴督漕理刑吴比部之召而至淮阴,有王乡宦者,其子年十六,新娶后腹胀大,按之有块,形如稍瓜,四肢瘦削,发热昼夜不退,已年半矣。医惟以退热消胀之剂投之,其胀愈大,其热愈炽,喉中两耳俱疮,余诊视之,脉滑数,望其唇则红,其腹则疼,又多嗜肥甘,余思诸凡腹疼者,唇色淡,不嗜饮食,今若此者,得非虫乎?投以阿魏积块丸,服之果下虫数十,大者二,一红一黑,长尺余,虫身红线自首贯尾,虫腹中有虫,大者数条,小者亦三四条,虫下则热渐减,胀渐消,三下而愈,益信前闻之不虚也。


仲景云∶胀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腹胀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腹满不减,减不足言,须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腹满,口舌干燥,此肠胃间有水气,防己椒苈丸主之。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浓朴七物汤主之。脾虚满者,黄汤。(芍药停湿。)脾实满不运,平胃散。(苍术泄湿。)东垣云∶腹胀满,气不转者,加浓朴以破滞气,腹中夯闷,此非腹胀满,乃散而不收,可加芍药收之,是知气结而胀,宜浓朴散之,气散而胀,宜芍药收之。六元政纪论云∶太阴所至为中满,太阴所至为蓄满,诸湿肿满,皆属脾土。论云∶脾乃阴中之太阴,同湿土之化,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天为阳为热,主运化也。地为阴为湿,主长养也。无阳则阴不能生化,故云藏寒生满病。调经篇云∶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始受热中,末传寒中,皆由脾胃之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制水谷,聚而不散而成胀满。经云∶腹满 胀,支膈胁,下厥上冒,过在太阴、阳明,乃寒湿郁遏也。《脉经》所谓胃中寒则胀满者是也。腹满,大便不利,上走胸臆,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又云∶胀取三阳,三阳者足太阳寒水为胀,与通评虚实论说,腹暴满,按之不下,取太阳经络胃之募也正同,取者泻也。经云∶中满者,泻之于内者是也。宜以辛热散之,以苦泻之,淡渗利之,使上下分消其湿,正如开鬼门,洁净腑,温衣,缪刺其处,是先泻其血络,后调其真经,气血平,阳布神清,此治之正也。或问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者何也?


此乃病机总辞。假令外伤风寒,有余之邪自表传里,寒变为热,而作胃实腹满,仲景以大承气汤治之。亦有膏粱之人,湿热郁于内而成胀满者,此热胀之谓也。大抵寒胀多而热胀少,治之者宜详辨之。诸腹胀大,皆属于热,此乃八益之邪有余之证,自天外而入,是感风寒之邪自表传里,寒变为热,作胃实腹病,日晡潮热,大渴引饮,谵语,是太阳、阳明并大实大满者,大承气汤下之。少阳、阳明微满实者,小承气汤下之。经云∶泄之则胀已,此之谓也。假令 疟为胀满,亦有寒胀、热胀,是天之邪气,伤暑而得之,不实时发,至秋暑气衰绝而疟病作矣,知其寒也,《局方》用交解饮子者是也。内虚不足寒湿令人中满,及五脏六腑俱有胀满,更以脉家寒热多少较之。胃中寒则胀满,浊气在上则生 胀,取三阳。三阳者,足太阳膀胱寒水为胀,腹暴满,按之不下,取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正同。腹满 胀,支膈 胁,下厥上冒,过在太阴、阳明,此胃之寒湿郁遏也。太阴 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按《内经》所说,寒胀之多如此中满。治法当开鬼门,洁净腑。


开鬼门者,谓发汗也。洁净腑者,利小便也。中满者,泻之于内,谓脾胃有病,当令上下分消其气,下焦如渎,气血自然分化,不待泄滓秽。如或大实大满,大小便不利,从权以寒热药下之。或伤酒湿面及味浓之物,膏粱之人,或食已便卧,使湿热之气不得施化,致令腹胀满,此胀亦是热胀。治热胀,分消丸主之。如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以治寒胀中满,分消汤主之。中满热胀、鼓胀、气胀,皆分消丸主之。中满寒胀,寒疝,大小便不通,阴躁,足不收,四肢厥逆,食入反出;下虚中满,腹中寒,心下痞,下焦躁寒沉厥,奔豚不收,皆分消汤主之。中满腹胀,内有积聚,坚硬如石,其形如盘,令人不能坐卧,大小便涩滞,上喘气促,面色痿黄,通身虚肿,广术溃坚汤主之。二服后中满减半,止有积不消,再服半夏浓朴汤。阴阳应象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餐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夫 胀者,以寒热温凉论之,此何腹胀也?曰此饮食失节为胀,乃受病之始也。湿热亦能为胀,右关脉洪缓而沉弦,脉浮于上,是风湿热三脉相合而为病也。是脾胃之令不行,阴火亢甚,乘于脾胃,盛则左迁而阳道不行,是六腑之气已绝于外,火盛能令母实,风气外绝。风气外绝者,是谷气入胃,清气、营气不行,便是风气也。异呼同类,即胃气者是也。经云∶虚则兼其所胜,土不胜者,肝之邪也。是脾胃之土不足,水火大胜者也。经云∶浊阴出下窍,浊阴走五脏,浊阴归六腑,浊阴归地,此平康不病之常道,反此则为胀也。阴阳论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 胀闭塞。调经篇云∶下脘不通,则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下脘者,幽门也。人身之中,上下有七冲门,皆下冲上也。幽门上冲吸门,吸门者,会厌也,冲其吸入之气,不得下归于肾,肝为阴火动相拒,故咽膈不通,致浊阴之气不得下降,而大便干燥不行,胃之湿与客阴之火俱在其中,则腹胀作矣。治在幽门,使幽门通利,泄其阴火,润其燥血,生益新血,幽门通利则大便不闭,吸门亦不受邪,其膈咽得通, 满腹胀俱去,是浊阴得下归地矣。故经曰∶中满者,泻之于内,此法是也。通幽汤、润肠丸。


胀而大便燥结,脉沉之洪缓,浮之弦者,宜沉香交泰丸。范天 夫人,先因劳役饮食失节,加之忧思气结,病心腹胀满,旦食则不能暮食,两胁刺痛,诊其脉弦而细,至夜浊阴之气当降而不降, 胀尤甚。大抵阳主运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阳气不能运化精微,聚而不散,故为胀满。先灸中脘,乃胃之募穴,引胃中生发之气上行阳道,后以木香顺气汤助之,则浊阴之气自此而降矣。经曰∶留者行之,结者散之。


以柴胡、升麻之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发散清气,营运阳分为君;以生姜、半夏、草豆蔻、益智仁之甘辛大热,消散中寒为臣;以浓朴、木香、苍术、青皮之辛苦大温,通顺滞气,以陈皮、当归、人参辛甘温,调和荣卫,滋养中气,浊气不降,宜以苦泄之,吴茱萸之苦热,泄之者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茯苓甘平、泽泻咸平,气薄,引浊阴之气自上而下,故以为佐。气味相合,散之,泄之,上之,下之,使清浊之气,各安其位也。《灵枢经》云∶腹满,大便不利,上走胸臆,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取者泻也,宜以辛热散之,良姜、肉桂、益智仁、草豆蔻仁、浓朴、升麻、甘草、独活、使黄柏。(少许引用)又方,桂枝、桔梗、人参、陈皮、青皮、(少许)良姜、白术、泽泻、吴茱萸。太阴所至为蓄满。辨云∶脾为阴中之太阴。又云∶脾为阴中之至阴,乃为坤元亘古不迁之土。天为阳火也,地为阴水也,在人则为脾同阴水之化,脾有余则腹胀满,食不化,故无阳则不能化五谷,脾盛乃大寒为胀满,故《脉经》云∶胃中寒则胀满。大抵此病,皆水气寒湿为之也。治宜大辛热之剂必愈,然亦有轻重。木香塌气丸。丹溪云∶脾者、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为平人。今也七情内伤,六淫外感,饮食失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升阴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浊相混,隧道壅塞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云∶鼓胀是也,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以其胶固难治,又名曰蛊,若虫之侵蚀,而有蛊之义焉。宜补其脾,又须养肺金以制木,使脾无贼邪之患,滋肾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却咸味,断妄想,远音乐,无有不安。医者不察,急于取效,病者苦于胀满,喜行利药以求通快,不知宽得一日半日,其胀愈甚,而病邪甚矣,真气伤矣。或问方论,或以胃冷中虚,或以旦食则不能暮食,由至阴居中,五阳不布然也。今丹溪乃云湿热相生,则固无寒者欤?曰初病因寒饮食,与外受寒气,亦或有之,若丹溪之所言者,则非一日之病,初虽因寒,阳气被郁,久亦成热矣。经曰∶诸腹胀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是也。


今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即是五阳布之也。何必姜、附之热乎。然先以救其脾胃虚弱者为本,从而视其标之有余者治之,此亦圣人之旨也。《灵枢》胀论谓五脏六腑皆有胀,其胀皆在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腹,胀皮肤。胸腹者,脏腑之郭也。


各有畔界,各有形状。荣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肉为肤胀。夫诸胀者,皆因厥气在下,荣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


凡此诸胀,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天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以此而观,则圣人未尝不以补虚为要。曰《灵枢》胀论多言由厥气在下,寒气逆上而为胀也,更有他邪之可言乎。曰考之《内经》脉要精微篇谓∶胃脉实,气有余则胀。


腹中论谓∶病心腹满,旦食不能暮食,名为鼓胀。有病热者,三阳盛,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 胀而头痛。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名曰厥逆。风论谓∶胃风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 胀。调经篇谓∶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志有余则腹胀餐泄。至真大要篇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六元正纪大论谓∶土郁之发,心腹胀,肠鸣而数后。水运太过,阴厥,上下中寒,甚则腹大胫肿,寝汗憎寒。


至真大要论谓∶厥阴司天,食则呕,腹胀,溏泄。在泉病腹胀,善噫。少阴司天,腹 胀,腹大满,彭彭而喘咳。阳明之复,胀而泄,呕苦咳哕。阳明初之气,病中热胀,面目浮肿。太阴阳明论谓∶饮食起居失节,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餐泄。缪刺论谓∶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诊要谓∶手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足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面黑皮毛焦而终。阴阳别论谓;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为肾胆同逆,三焦不行,气 于上。阴阳应象论,浊气在上,则生 胀。六元正纪论谓∶太阴所至为 满。又云∶太阴所至为中满。脉解篇谓∶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上走心为噫;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灵枢》水胀篇谓∶鼓胀者,腹胀身皆大,与肤胀等,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经脉篇谓∶胃气不足,胃中寒则胀满,身以前皆寒。有脾是动病,胃脘痛,腹胀,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邪气论谓∶胃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又胃是动病,贲响腹胀。本神篇谓∶脾气实则腹胀,泾溲不利。经脉篇谓∶足太阴之别公孙,虚则鼓胀。师传篇谓∶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泄。胀论篇谓∶荣气顺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肉为肤胀。脾胀者,善哕,四肢烦 ,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肺胀者,虚满而喘咳。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有声。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不坚。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小肠胀者,少腹 胀,引腰而痛。二经诸条之论,各邪所生之胀,各胀之病状如此。李东垣尝引五常政大要云,下之则胀已者,谓西北二方,地形高寒,及异法方宜论云,北方之人,脏寒生满病,亦谓适寒凉者胀,皆秋冬之气也。


二者尽由寒凉在外,六阳在于坤土之中,坤土者,人之脾胃也。五脏之病,外寒必内热,然阴盛阳虚,故下之则愈。又曰∶大抵寒胀多而热胀少,治者宜详辨之。予因是而思,岂独寒热而已。凡治是病,必会通圣经诸条之旨,然后能识脏腑之部分形证,邪气之所自来,纵是通腹胀满,卒难究竟者,亦必有胀甚之部,与病先起处,即可知属何脏腑之气受邪而不行者为先,而后及乎中焦气交之分,于是转运不前,壅聚通腹胀满也。若脾胃受邪,便先是胃脘心下痞气起,渐积为通腹胀也。腹属脾也,属脾胃者,则饮食少,属他腑脏者,则饮食如常,此亦可验。又须分其表里浅深,以胀在皮肤孙络之间者,饮食亦如常,其在肠胃肓膜之间者,则饮食减少,其气壅塞于五脏,则气促急不食而病危矣。是故病在表者易治,入腑者难治,入脏者不治。更要分虚寒实热,其脏腑之气本盛,被邪填塞不行者为实。其气本不足,因邪所壅者为虚。实者祛之,虚者补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


邪从外入内而盛于中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阴从下逆上而盛于中者,先抑之而调其中,阳从上降下而盛于中者,先举之亦调其中,使阴阳各归其部。故《内经》治法谓∶平治权衡,去菀陈 ,开鬼门,洁净腑,宣布五阳,巨气乃平,此之谓也。每见俗工不明其道,专守下之则胀已者一法耳。虽得少宽一二日,然真气未免因泻而下脱,而邪气既不降,必复聚成胀,遂致不救,可胜叹哉,因书一二证以验之。嘉定沈氏子,年十八,患胸腹身面俱胀满,医治半月不效,诊其脉六部皆不出也。于是用紫苏、桔梗之类,煎服一盏,胸有微汗,再服则身尽汗,其六部和平之脉皆出,一二日其证悉平。又一男子,三十余岁,胸腹胀大,发烦躁渴,面赤不得卧而足冷。予以其人素饮酒,必酒后入内,夺于所用,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上逆,逆则阴气在上,故为 胀。其上焦之阳,因下逆之邪所迫,壅塞于上,故发烦躁,此因邪从下上而盛于上者也。于是用吴茱萸、附子、人参辈,以退阴逆,冰冷冻饮料之以解上焦之浮热,入咽觉胸中顿爽,少时,腹中气喘如牛吼,泄气五七次,明日其证愈矣。风寒暑湿胀,藿香正气散。七情胀,五膈宽中散、木香流气饮、沉香降气汤。或饮食所伤,脾胃虚弱,以致水谷聚而不化,此寒湿郁遏而胀,香砂调中汤。大怒而胀,分心气饮。忧思过度而胀,紫苏子汤。湿热内甚,心腹胀满,小便不利,大便滑泄及水肿,大橘皮汤。失饥伤饱,痞闷停酸,早食暮不能食,名谷胀,大异香散。鸡矢醴,治心腹胀满,旦食不能暮食。由脾元虚弱,不能克制于水,水气上行浸渍于土,土湿不能运化水谷,气不宣流,上下痞塞,故令人中满。旦、阳气方长,谷气易消,故能食。暮、阴气方进,谷不得化,故不能食。其脉沉实滑,病名谷胀。用鸡矢白半升,以好酒一斗,渍七日,每服一盏,食后,临卧温服。脾土受湿,不能制水,水渍于肠胃,溢于皮肤,漉漉有声,怔忪喘息,名水胀,大半夏汤。烦躁漱水,迷忘惊狂,痛闷喘恶,虚汗厥逆,小便多,大便血,名血胀,人参芎归汤。有因积聚相攻,或疼或胀者,初用七气消聚散,日久元气虚,脾胃弱而胀者,参术健脾汤,少佐消导药。瘀蓄死血而胀,腹皮上见青紫筋,小水反利,脉芤涩,妇人多有此疾,先以桃仁承气汤,势重者、抵当汤,如虚人不可下者,且以当归活血散调治。劳倦所伤,脾胃不能运化而胀者,补中益气汤加减,法见劳倦门。大病后饮食失调,脾胃受伤,运化且难而生胀者,先以化滞调中汤,次以参苓白术散。泻利后并过服通利药,以致脾胃太弱而胀,专以补脾为主,若泻痢未止,间用胃风汤。喘满不得卧,虚者,人参生脉散之类。实者,葶苈汤之类。胸膈满胀,一身面目尽浮,鼻塞咳逆,清涕流出,当用小青龙汤二三服,分利其经,却进消胀药。经久患泄泻,昼夜不止,乃气脱也。宜用益智子,煎浓汤服,立愈。凡腹胀、小腹胀,有肾热、三焦虚寒、石水、肠痈、女劳疸。《金匮》云∶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则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胀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寒,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惊溏,胃气衰则身体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师曰∶寸口脉沉而数,数则为出,沉则为入,出则为阳实,入则为阴结。趺阳脉微而弦,微则无胃气,弦则不得息。少阴脉沉而滑,沉则为在里,滑则为实,沉滑相搏,血结胞门,其瘕不泻,经络不通,名曰血分。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为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当下。气分谓气不通利而胀,血分谓血不通利而胀,非胀病之外,又有气分、血分之病也。盖气血不通利,则水亦不通利而尿少,尿少则腹中水渐积而为胀。但气分心下坚大而病发于上,血分血结胞门而病发于下。气分先病水胀后经断,血分先经断后病水胀也。刘立之云∶气分之证,当以下气消膨为先,如枳壳散、木香流气饮、三和散之类是也。《金匮》方,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主之。良方加味枳术汤,治气分胀满。妇人血分,如夺命丹、黑神散,皆为要药。血分一证,大小产后多有之,唯产前脚肿不同,产后则皆败血所致,当于血上治之。


【肠覃】肠覃者,寒气客于肠外,与冲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 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夫肠者大肠也,覃者延也。大阳以传导为事,乃肺之腑也。肺主卫,卫为气,得热则泄,得冷则凝。今寒客于大肠,故卫气不荣,有所系止而结瘕在内贴着,其延久不已,是名肠覃也。气散则清,气聚则浊,结为瘕聚,所以恶气发起, 肉乃生,小渐益大,至期而鼓,其腹如怀子之状也。此气病而血未病,故月事不断,应时而下,本非胎娠,可以此为辨矣。 露丸、木香通气散主之。


【石瘕】石瘕者,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夫膀胱为津液之腑,气化则能出焉。今寒客于子们,则气塞而不通,血壅而不流, 以留止,结硬如石,是名石瘕也。此病先气病而后血病,故月事不来,则可宣导而下出者也。


《难经》云∶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生七疝,女子为瘕聚,此之谓也。非大辛之剂不能已也,可服见 丸、和血通经汤。


【诊】脉盛而紧,大坚以涩,迟而滑,皆胀也。关上脉虚则内胀。胀脉,浮大洪实者易治,沉细微弱者难治。唇偏举者,脾偏倾,脾偏倾则善满善胀。腹胀,身热脉大,是逆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死矣。(胀或兼身热,或兼如疟状,皆不可治,累验。)


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死矣。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逆也。呕咳腹胀且餐泄,其脉绝,是逆也。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