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杖伤

《外科大成》:杖伤

《外科证治全书》:杖伤

《卫生易简方》:杖伤

《续名医类案》:杖伤

杖伤形伤症也.凡夫杖之时.用受杖丹等服之.能令血不攻心.已杖后.不问已破未破.即服琼液散.力能化瘀除疔.止痛消肿而不溃.且易于结痂.功胜他药多矣.气质弱者继之大补.以培其元.使脾胃健.自能营达于下也.外则未破者砭之.已破者玄珠膏涂之.去瘀甚速.次以莹玉膏、七真膏等生肌.如肉满而不生皮者.青黛珍珠散.如刑重肉糜.黯肿昏愦者.剥黑羊皮乘热贴之.热童便灌之.继以独参汤补之.


代杖散


野红花(即小蓟,半斤)


用烧酒四斤半.浸之晒之.以干为度.临刑时.绢包三钱.含口内咽其汁.任刑不知痛.


代杖汤 临刑时先服.


土鳖(五个焙) 苏木 乳香 没药(各二钱) 木耳 穿山甲 丹皮 枳壳 蒲黄 归尾 木通 甘草(各一钱)


酒水煎服.如不受杖.服靛花水二钟解之.


代杖丹 治情不由己.事出不虞.受害一身.重刑难免.当预服之.受刑可忍.能保血不攻心.


乳香 没药 无名异 地龙(去土) 木鳖子 丁香 丹皮 肉桂 自然铜( 醋淬七次等分)


一加苏木


上为末炼蜜为丸.二钱重.临刑时.预服一丸.黄酒化下.


椒鳖丸 初杖服之散血消肿.轻者不用.


胡椒(二两) 土鳖(三十个) 归尾(一两五钱) 木耳(灰一两五钱) 乳香 没药 杏仁 桃仁 发灰 血竭(各三钱八分) 自然铜(醋淬七次五分)


上为末.另用胡椒两半煮汁.打糊为丸.桐子大.每责十板.服药二钱.热酒送下.


七真膏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三七(焙) 轻粉 儿茶(各三钱) 麝香(四分) 冰片(三分)


上为末.罐收听用.遇杖者.勿经汤水用白蜜调敷.疔自化.瘀自散.只此一敷.不须再换.


六真膏 治一切刑伤.各样痈疽.


乳香 没药 血竭 三七 儿茶(各三钱) 樟冰(三两) 猪脂(十二两)


碗盛水煮化.入药.和匀.摊敷.


莹玉膏 治杖伤消瘀定痛.亦治 疮.


猪脂油(三两入) 白蜡(一两溶化离火入) 樟冰(一两) 轻粉(五钱) 冰片(三分)麝香(二分)


疮黑者.加银朱五钱.


为末.加入和匀收用.


黄白散 洗杖疮.


大黄 白芷(各两许)


水煎浓汁.揉洗伤处.以痒至痛.痛至痒.瘀散见红为度.拭干贴药.


一用葱姜、各四两.杵烂.揉去血水.次贴药.


琼液散(见夹伤) 青黛珍散 玄珠膏(俱见首卷)


凡受 后,急以童便和热酒饮之,随服边城十二饮一剂,外敷七真膏或捧头丹。伤重者先用。如初时失治,日久溃腐疼痛及形气虚弱者,则非补托不可,宜用八珍、保元之属, 、术等生用,大理脾气以托气血。脾健则元气日复,肌肉自生,可保无虞。即或纵有瘀滞,少加乳香、没药,宣之足矣。


凡变证,宜与跌扑伤损互参通用。


一、有情不得已,事出不虞受害、重刑难免者,当预服铁布衫丸,可以受刑不痛。即纵有酷甚痛。


一、 癣用海风藤、元参、防风、荆芥等分,煎浓汤洗之。痒甚者搽槿皮酒。


一、 后发毒,用五倍子一两、南星三钱、半夏一钱、血竭一钱,共为末,米醋调敷。


边城十二味饮


归尾 蒲黄 红花 苏木 桃仁 丹皮 乳香 没药 紫苏(各一钱) 生地黄 赤芍 酒大黄(各二钱)


上酒水各半煎。


七真膏


乳香(去油,另研) 没药(去油,另研) 轻粉 三七(焙) 儿茶(各三钱) 麝香(四分)冰片(七分)


上各末共一处研匀,瓶贮听用。(凡杖伤不可用汤水洗,将此药蜜调敷上,薄棉纸盖之,干以蜜水润之。)


捧头丹


大黄(一两) 没药(去油) 乳香(去油) 樟脑(各五钱) 儿茶(三钱)


上共为末,蜜调敷。治 重临危,实时止痛。


铁布衫丸


归尾 地龙(制末) 川芎 无名异 儿茶(各一两五钱) 乳香(制) 制没药(各五钱)血竭(一两) 麝香(一钱) 木鳖仁(制末,一两五钱)


上共为末醋丸圆眼大,酒服一丸。不杖以葱汁解。


打着不疼方(存验。)


用白蜡一两切细入碗内,滚酒冲服。


杖疮方


用凤仙花一棵,连根带蒂叶捣烂涂患处,如干又涂,一夜血散即愈。无鲜的则秋间收起为末。


保元汤(通用二十八。)


八珍汤(通用二十五。)


槿皮酒(见发无定处疥疮。)


治杖伤 用黍米烧灰和油涂上痛不作瘢。黍米不可与小儿食,令不能行,缓人筋骨,令人好


又方 用五倍子去瓤,米醋浸一日,慢火炒黄,为末。干掺;不破肿痛者,以醋调敷。


又方 用雄黄二分,无名异一分。细研,水敷极效。


又方 用水粉一两,赤石脂一钱生用,水银一分。以麻油杵成膏,摊伞纸上,贴之。如肉陷


治杖疮肿痛 用大黄、黄连、黄柏、黄芩各三钱,乳香、没药各一钱别研,脑子少许,为末


治杖疮并恶疮,痈疽肿疖,发背,瘰 ,寒湿冷刺痛,皮肤顽麻,手肿,打扑腰骨闪肭,血五两,次冷立


治杖疙热毒疼痛 用黄丹一两,密陀僧半两,轻粉钱半,麝半钱,龙脑一字,为末。掺疙上


治打着不痛 用无名异、乳香、没药、地龙去土、自然铜烧醋淬七次、木鳖子去壳等分为掘土


又方 未服前药先用已出蛾末茧烧灰存性,为末。每服三钱,酒调下甚妙。


(分症三十条。)


张子和治一男子被杖,疮痛 发,毒瓦斯入里,惊涎堵塞,牙噤不开,粥药不下,前后月余,百治无功,甘分于死。先以三圣散,吐青痰惊涎,约半大缶。次以利膈丸百余粒,下臭恶燥粪又一大缶。复煎通圣散数钱,热服之,更以酸辣葱醋汤发其汗。斯须,汗吐交出,其人活矣。此法可以救冤人。


郑金曜有杖丹一方,用水蛭为末,和朴硝少许,以水调敷疮上,屡施于人,良验。(《志雅堂杂抄》)


崇祯庚辰,黄公石斋,解公石帆,叶公润山被杖,士夫皆谋蚺蛇胆。愚谓此大寒,令人绝嗣,不如三七、无名异、地龙蜡丸,酒服,则杖不知痛。如不即得,则白蜡一两, 虫一枚,酒服亦妙。壬午,则熊公鱼山,姜公卿墅,复以直言受杖,遣人急白,如须用之。《中州集》曰∶贞 中,高琪柄国,士夫被棰辱,医家以酒下地龙散,投以蜡丸,则受杖失痛。范中歌曰∶嚼蜡谁知味最长,一杯卯酒地龙香,年来纸价长安贵,不重新诗重药方。偶书及此,为之一叹。痕 青肿,用莱菔捣烂敷之即消,或用绿豆粉调敷。(《客中间集》)


薛立斋治文刑部用晦,伏阙谏南巡,受杖,瘀血已散,坏肉不溃,用托里之药,稍溃而脓清,此血气虚也,非大剂参、 不能补。文君亦善医,以为恐腹满,强之饮食稍思,遂加大补剂,饮食日进,肉溃脓稠而愈。尝治江翰林姚、王、郑三吏部,李、姜、陈三礼部,南、吴二刑部,皆与文同事者,先散其瘀血,渐用排脓托里之药俱愈。夫叫号则伤气,忍痛则伤血,此气血之虚明矣。况脾主肌肉,脾气受伤,饮食必减,血一冰,则肌肉不旺,故必理脾,脾健肉自生。若非参、术、归、 之类,培养脾土,则肌肉何由而生?然又须分病患虚实,及有无瘀血停积。盖打扑坠堕,皮肉不破,肚腹作痛者,必有瘀血在内,宜以复元活血汤攻之。老弱者,四物汤加红花、桃仁、穿山甲补而行之。若血去多而烦躁,此血虚也,名曰亡血,以独参汤补之。有损伤稍轻,别无瘀血等症,但瘀痛不止者,惟和血气,调经脉,其痛自止。更以养血气,健脾胃,无有不效。亦有伤痛胃气作呕,或不饮食者,以四君子汤加藿香、砂仁、当归治之。若有瘀血,不先消散,而加补剂,则成实实之祸。设无瘀血,而妄行攻利,则致虚虚之祸。


夏凤北京人,因杖疮,臀膝通溃,脓瘀未出,时发昏愦,此脓毒内作而然也。急与开之,昏愦愈盛,此虚也。以八珍汤,一服少可。数服,死肉自腐,顿取之。令用猪蹄汤洗净,以神效当归膏涂贴,再以十全大补汤,两月而愈。若更投破血之帖则危矣。大抵杖疮一症,皆瘀血为患,治疗浅者砭之,深者针之,更以活血流气药和之,内溃者开之,有腐肉取之,以壮胃生血药托之,可保无虞。有伤筋骨而作痛者,以没药降圣丹治之。若牙关紧急,或腰背反张者,以玉真散治之,并效。


薛立斋治一人,杖后,两胁胀闷,欲咳不 ,口觉血腥,遍身臀腿胀痛,倦怠不食,烦躁脉大,此血脱烦躁也。与童便酒,及砭患处,出死血糜肉甚多。忽发热,烦躁汗出,投以独参汤三剂少止,又用补气血、清肝火之药,数剂饮食少进。后用独参汤间服,诸症悉退,饮食顿加。但不能多寐,以归脾汤加山栀、竹茹,四剂而熟睡。因劳心,遂烦渴自汗,脉大无力,以当归补血汤,二剂而安。又以十全大补去川芎,加麦冬、五味、牡丹、地骨、麻黄根、炒浮麦,数剂而汗止,死肉且溃。又二十余剂而新肉生。


一人烦躁面赤,口干作渴,脉洪大,按之如无,此血虚发躁也。以当归补血汤,二剂即止。后日晡发热,更以四物加柴胡、牡丹、地骨、知、柏治之,热退而疮敛。东垣云∶发热恶寒,大渴不止,其脉大无力者,非白虎汤症。此血虚发躁,宜用当归补血汤治之。斐先生云∶肌热躁热,目赤面红,其脉洪大而虚,此血虚也。若误服白虎汤,轻则危,重则毙。


一人杖后,头额出汗,热渴气短,烦躁骨痛,瘀血不溃,此气虚血热也。遂割去之,出血,服芩、连之药益甚,其脉洪大而微,此气血俱虚,邪火炽甚所致。以四物加参、 、术、草,少用柴胡、炒芩,二剂头汗顿止。又加麦冬、五味、肉桂,二剂诸症悉退。后用参、 、归、术、炒芍、熟地、麦冬、五味,十余剂,瘀血溃而脓水稠矣。但新肉不生,以前药倍用白术而敛。


一人杖后,瘀血流注,腰胁两足俱黑,此瘀泛注也。随饮童便酒,砭出瘀血糜肉,投以小柴胡汤去半夏,加山栀、芩、连、骨碎补,以清肝火,用八珍、茯苓,以壮脾胃,死肉溃而新肉生。后疮复溃,得静调治,年余而痊。


一人瘀血攻注阴囊,溃而成漏,脓水清稀,所服皆寒凉之剂。诊其肝脉短涩,余脉浮而无力,此肝木受肺金克制,又元气虚,不能收敛。遂用壮脾胃生气血之方,元气少复,后终殁于金旺之日。


一人伤处肿痛发热,作渴汗出,此瘀血作痛也。先砭去恶秽以通壅塞,后用四物、柴、芩、山栀、丹皮、骨碎补以清肝火而愈。


一人伤处揉散,惟肿不消,此瘀血在内,宜急砭之。不从,乃以萝卜自然汁调山栀末敷之,破处则以膏贴之,更服活血之剂而瘥。数年后,但遇天阴,仍作痒痛,始知不砭之失。


一人杖后,臀腿黑肿,而皮不破,但胀痛重坠。皆以为内无瘀血,惟敷凉药,可以止痛。诊其尺脉涩而结,此因体肥肉浓,瘀血蓄深,刺去即愈。否则肉溃,有烂筋伤骨之患。乃入针四寸,漂黑血数升,肿痛遂止。是日,发热恶寒,烦渴头痛,此气血俱虚而然也。以十全大补之剂遂愈。


一人杖后,瘀血内胀, 痛发热,口干作渴,饮食不甘,四肢倦怠,此肝火作痛也。脾土受制,故患此症。喜其禀实年壮,第用降火清肝活血之剂而愈。


一人杖后,患处胀痛,悲哀忿怒,此肝火忿怒也。厥阳之火,为七情激之而然耳。遂砭去瘀血,以小柴胡汤加山栀、黄连、桔梗而安。后用生肝血、养脾气之药,疮溃而敛。


一人杖后,患处肿,胀痛发热,欲吐呕,两胁热胀,肝脉洪大,此肝火胁胀也。但令饮童便,并小柴胡汤加黄连、山栀、归尾、红花,诸症果退。此症若左关脉浮而无力,以手按其腹反不胀者,此血虚而肝胀也,当以四物、参、苓、青皮、甘草之类治之。若左关脉洪而有力,胸胁胀痛,按之亦痛者,此怒气伤肝之症也,以小柴胡、芎、归、青皮、白芍、桔梗、枳壳主之。盖此症不必论其受责之轻重,问其患处去血之曾否,但被人扭按甚重,努力恚怒,以伤其气,瘀血归肝,多致前症。甚则胸胁胀满,气隧不通,或血溢口鼻,多致不救。


一人受杖愈后,口苦,腰胁胀痛,服补肾行气等药不效。按其肝脉,浮而无力,此肝胆虚症也。用参、 、芎、归、地黄、白术、麦冬、五味,治之而愈。


一人杖后,服四物、桃仁、红花、大黄等剂,以逐瘀血,腹反痛,更服一剂,痛益甚,此血虚腹痛也。宜温补之剂,遂以归身、白术、参、 、炙草,二剂痛即止。


一人杖后,瘀血已去,饮食少思,死肉未溃,又用托里之药,脓稍溃而清,此血虚不溃也,非大补不可。彼不从,乃强与大补之剂,饮食进而死肉溃。但少寐,以归脾汤加山栀,二剂而愈。因劳心,烦躁作渴,脉浮洪大,以当归补血汤,二剂而安。


一人受刑太重,外皮伤破,瘀血如注,内肉糜烂、黯肿,上引胸背,下至足趾,昏愦不食,此寒凝不溃也。随以黑羊皮热贴患处,灌以童便酒,薄粥,更以清肝活血、调血健脾之剂,神思稍苏,始言遍身强痛。又用大剂养血补气之药,肿消食进。时仲冬,瘀血凝结,不能溃脓,又用大补之剂,壮其阳气,其脓方熟。遂砭去,洞见其骨,涂当归膏,及服前药百余剂,肌肉渐生。


一人杖后而伤虚溃甚,以内有热毒,欲用凉药。此脾虚不敛也,非归、术、参、 之类,培养脾土,则肌肉何由而生?岂可复用寒凉克伐之药,重揖气血耶?遂用前药而愈。


一人杖后,腹胀,呕吐眩晕,筋骨痛,此血虚筋挛也。用柴胡、黄芩、山栀、紫苏、杏仁、枳壳、桔梗、川芎、当归、赤芍、红花、桃仁,四剂而定。后又出血过多,昏愦目黑,用十全大补等药而苏。时肌肉溃烂,脓水淋漓,筋挛骨痛,切其脉,浮而涩,沉而弱,皆因气血耗损,不能养筋,筋虚不能束骨,遂用养气血之药,治之而愈。


一人杖疮愈后,失于调理,头目不清,此肾虚气逆也。服祛风化痰药,反眩晕。服牛黄清心丸,又肚腹瘀痛,杖痕肿痒,发热作渴,饮食不思,痰气上升,以为杖疮余毒复作。诊之,左尺脉洪大,按之如无,此肾经不足,不能归源,遂用人参、黄 、茯苓、陈皮、当归、川芎、熟地、山药、山萸、五味、麦冬、炙草,服之寻愈。后因劳,热渴头痛,倦怠少食,用补中益气加麦冬、五味而痊。


一人受杖愈后,腿作痛,意脓血过多,疮虽愈,肝经血尚未充,而湿热乘肝也。遂以八珍加牛膝、木瓜、苍术、黄柏、防己、炙草,以祛湿热、养阴血。痛渐止,乃去防己、黄柏,服之遂瘳。


一人杖后,瘀血失砭,胀痛烦渴,纵饮凉童便,胀顿止。以萝卜细捣涂之,血渐散。已而患处作痒,仍涂之,痒止后口干作渴,小腹引阴茎作痛,小便如淋,时出白津,此肝经郁火也。遂以小柴胡汤加大黄、黄连、山栀饮之,诸症悉退,再用养血药而安。夫小腹引阴茎作痛等症,往往误认为寒症,投以热药,则诸窍出血,或二便不通,以及危殆。轻亦损其目矣。(凡肝郁病,误用热药皆贻大患。)


一人杖后痛甚,发热,呕吐少食,胸膈痞满,用行气破血之剂益甚,口干作渴,大便不调,患处色黯,此痛伤胃呕也。遂以四君、当归、炒芩、软柴胡、藿香,二剂诸症渐愈。又用大补之剂,溃之而瘳。


一人杖后,发热 痛,服寒凉药,更加口干作渴,肚腹亦痛。自以为瘀血,欲下之。按其肚腹不痛,脉微细而迟,饮食恶寒而呕,此凉药伤胃也。急用六君加白芍、当归、炮附子各一钱,服之,前症益甚,反加谵语面赤。意其药力未至耳,前药再加附子五分,(非明眼不能。)服之即睡,觉来,诸病顿退而安。


一人杖后,瘀血虽去,饮食形气如故,但热渴 痛,膈间有痰,以小柴胡汤加花粉、贝母、桔梗、山栀,二剂少愈。又加生地、归尾、黄芩、柴胡、山栀、花粉而愈。凡治百余人,其受杖血气不损者,惟此一人耳,治者审之。


一人杖后,误服行气之剂,胸痞气促,食少体倦,色黯脓清,此形气俱虚之症也。先用六君、桔梗,二剂胸膈气和。后用补中益气去升麻,加茯苓、半夏、五味、麦冬治之,元气渐复而愈。若用前剂,戕伐元气,多致不救。


一人去其患处瘀血,用四物、柴胡、红花治之, 痛顿止。但寒热口干,饮食少思,用四物、白术、茯苓、柴胡、黄芩、花粉,四剂寒热即退。用六君、芎、归、藿香,而饮食进。腐肉虽溃,脓水渐稠,误服下药一钟,连泻四次,患处色黯。喜其脉不洪数,乃以十全大补,倍加肉桂、麦冬、五味,数剂肉色红活,新肉渐生。喜在壮年,易于调理,又月余而愈,否则不救。凡杖疮跌扑之症,患处如有瘀血,止宜砭去,服壮元气之药。盖其气血已损,切不可再用行气下血之药,复损脾胃,则运气愈难荣达于下,而反为败症。怯弱者,多致夭枉。


一人受杖,肿痛,敷寒凉之药,欲内消瘀血,反致臀腿俱冷,瘀血并胸腹痞闷。急去所敷之药,以热的童便酒洗患处,服六君、木香、肉桂,四剂瘀血解,乃刺之。更以壮脾胃、养气血得痊愈。盖气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极生热,变化为脓,腐溃深大,血气既败,肌肉无由而生,欲望其生难矣。


一人杖后,发热烦躁,宜用四物、黄芩、红花、软柴胡、山栀子、花粉,烦热已清,瘀血深蓄,欲针出之。不从,忽牙关紧急,患处作痛,始针去脓血,即安也。用托里养血,新肉渐长。忽患处瘙痒,此风热也,用祛风消毒之剂而痊。


有一人杖后,臀腿胀痛,发热烦躁,刺去死血,胀痛少宽,热躁愈甚,此血脱邪火旺而然也。急宜用独参汤以补之,少愈。又以健脾养气血药以治之,而腐渐溃遂愈。大抵有此症,则宜预为调补,以顾收敛,切勿使伐其气与血,不行补益遂致不能收敛也。


一人仲夏受杖伤手,腰背发胀,牙关紧急,脉浮而散,此表症也。遂用羌活防风汤,一剂即解。此症若在秋冬,腠理致密之时,须用麻黄之类以发汗,此乃暴伤,气血不损治法也。


一人杖处略破而患痛,脉洪大而实,此里症也。用大芎黄汤一剂,大便微行一次,悉退。若投表药必死,宜急分表里虚实而治之,庶无误也。


一人杖后,寒热口干,用四物、参、 、白术、软柴、炒芩、麦冬、五味,四剂少退。欲砭去瘀血,不从。后怔忡不寐,饮食少思,牙关牵紧,头目瘀痛,恶寒发热,此脓内 ,类破伤风也。遂砭去之,即安。以八珍、枣仁、麦冬、五味,五十剂,前症渐愈。又用前药及独参汤,瘀血溃。后因劳,又寐盗汗,以归脾汤加麦冬、五味、远志而痊。后牙关胀闷,面目 赤,又似破伤风。仍以为虚,用八珍等药亦安。


一人杖后,腹胀,喘促作渴,寒热,臀腿糜烂,与死肉相加和,如皮囊盛糊,用童便煎四物、桃仁、红花、柴胡、黄芩、麦冬、花粉之类,顿退。彼用黑羊皮贴之,益甚。后砭去脓血甚多,气息奄奄,唇口微动,牙关急紧,患处色黯。或欲用破伤风药。曰∶此气血虚而变症也。用参、 、芎、归、白术,并独参汤、人乳,元气复而诸症愈。乃用十全大补调理而安。此症若脓瘀内 者,宜针之。若溃后口噤遗尿,类破伤风等症者,乃气血虚极也,急用大补之剂。若素多痰,患风症者,宜清痰降火。若因怒而见风症者,宜清肝降火。若不慎房劳,忽患前症,此由肾水不足,心火炽甚,宜滋阴补气血为主。若误作风症治之,即死。


一人受杖内溃,针出脓三五碗,遂用大补之剂。翌日热甚,汗出足冷,口噤,腰背反张,众欲投发散之剂。曰∶此气血虚极而变痉也,若作风治误矣。用十全大补等药而愈。此症,或伤寒汗下过度与产妇、溃疡、气血亏损所致,但当调补气血为善。若服克伐之剂,多致不救。


一人杖后两月余,疮口未完,因怒发痉,疮口出血,此怒动肝火而为患耳。用柴胡、芩、连、山栀、防风、桔梗、天麻、钩藤、甘草,治之顿愈。刘宗浓云∶痉有属风火之热而作者,有因七情怒气而作者,亦有湿热内盛,痰涎壅遏经络而作者,惟宜补虚降火,敦土平木,清痰去湿。


一男子杖疮瘀血不腐,以大补之剂,渐腐,更以托里健脾药而敛。


一男子风入杖疮,牙关紧急,以玉真散一服少愈,再服而安。


小渠袁三,因强寇入家,伤其两 外 ,作疮,数年不已,浓汁常涓涓然。但饮冷则疮间冷,水浸淫而出,延为湿疮,求治。张曰∶尔牛焦常有绿水二三升,涎数掬。袁曰∶何也?张曰∶当被盗时,惊气入腹,惊则伤胆,病在少阳经也。兼两外 皆少阳之部,此胆之甲木受邪。甲木色青,当有绿水,少阳在中焦如沤,既伏惊涎在中焦。饮冷水,咽为惊涎所阻,水随经而旁入疮,故饮水则疮中水出。乃上涌寒痰,汗如流水,次下绿水,果二三升,一夕而痂干,真可怪也。


王泾以高宗疾,奉御无状,鞭背都市,流远方。后归,自言不曾受杖,尝袒而示某,以背完莹无症,初不解其如何也。后见他医言,杖皆有瘢,惟噬肤之初,敷以金箔,则瘢立消,意金木之性相制耳。(《程史》载岳珂)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