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中食

《医述》:中食

《医碥》:中食

《医法圆通》:中食

《证治准绳·类方》:中食

《证治准绳·杂病》:中食

中食之证,忽然厥逆昏迷,口不能言,肢不能举,状似中风。此因饮食过伤、醉饱之后,或感风寒,或着气恼,以致填塞胸中,胃气不行,阴阳痞隔,升降不通。人多不识,误作中风、中气,投以祛风行气之药,重伤胃气,死可立待。先煎姜盐汤探吐其食,视其风寒尚在者,以藿香正气散解之;气滞不行者,以顺气散调之。吐后别无他证,只用平胃散加苓、夏、曲、 调理。如遇此病,须审问明白,如是饮食所伤,但觉胸膈痞闷,吞酸嗳腐,气口脉紧盛者,作食滞治。(《证治准绳》)


其证卒倒无知,口不能言,四肢厥逆,不能举,状似中风。因饮食过度,醉饱之后,或感风寒,或着气恼,以致气血郁滞,饮食无以运化,填塞胸中,阴阳痞隔,升降不通。若误作中风、中气,而以驱风行气之药治之,其死可立而待。(胃气已受伤,不堪再为行散也。)凡遇此等卒暴之病,必须审问曾否醉饱过度,有此,加以气口脉紧盛,且作食滞治之。先煎盐汤探吐其食,挟痰者瓜蒂散(见伤饮食)吐之。醒后察审,如挟有风寒之证,以藿香正气散(见中风)解之;如挟气滞者,以八味顺气散(见中气)调之;若别无他证,只用平胃散(见伤饮食)加白术、半夏、曲 之类调理。


按中食一证,中字亦不恰切。夫食以养生,虽由外入内,并非食能害人,必其人素缘中气不足,运化气衰,阴邪已经发动,偶遇饮食入内,阻滞不进,忽然闭其清道,人事卒倒,形如死人,皆是气机偶闭为之耳,何得谓食之能中乎。即如平常气实之人,日日酒食厌饱,而胡不中?以此推之,内本先虚也。虽探吐之,一吐即愈,愈后急温补脾土,自无失矣。[眉批]此数语包一切,扫一切,元箸超超,颠扑不破,神曲、麦芽、槟榔、山楂可以扫除,而干姜、附子又能治食矣,可发一噱。


藿香正气散(见中风。) 八味顺气散(见中气。)


加减平胃散(东垣) 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痿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等证。


浓朴(去粗皮,姜制炒,三斤二两) 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五斤) 陈皮(三斤二两,去白) 甘草(锉,炒,三十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或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常之气。如小便赤涩,加白茯苓、泽泻。米谷不化,饮食伤,多加枳实。胸中气不快,心下痞气,加枳壳、木香。脾胃困弱,不思饮食,加人参、黄 。心下痞闷腹胀者,加浓朴,甘草减半。遇夏加炒黄芩。遇雨水湿润时加茯苓、泽泻。如有痰涎,加半夏、陈皮。凡加时,除苍术浓朴根据例加之,如一服五钱,有痰用半夏一两。


咳嗽饮食减少,脉弦细,加归身、黄 。脉洪大缓,加黄芩、黄连。大便硬,加大黄三钱,芒硝二钱,先嚼麸炒桃仁烂,以药送下。


海藏加减少平胃散例∶若泄泻脾湿,加茯苓、丁香、白术,为调胃散。一法加藿香、半夏。加干姜为浓朴汤。若温疫时气,二毒伤寒,头痛壮热,加连须葱白五寸,豆豉三十粒,煎二三沸,取微汗出愈。若五劳七伤,脚手心热,烦躁不安,百节酸疼,加柴胡。若痰嗽疟痢加姜制半夏,若小肠气痛加茴香。若水气肿满加桑白皮,若妇人赤白带下加黄 ,若酒伤加丁香,若饮冷伤加高良姜,若滑脱泄泻加肉豆蔻,若风痰四肢沉困加荆芥,若腿膝冷痛加牛膝,若浑身虚肿拘急加地骨皮,若腿膝湿痹加菟丝子,若白痢加吴茱萸,赤痢加黄连,若头风加 本,若转筋霍乱加樟木皮。若七邪六极,耳鸣梦泄,盗汗,四肢沉重,腿膝痿弱,妇人宫脏久冷,月事不调者,加桂枝。若胃寒呕吐,多加生姜。一法加茯苓、丁香各三两。若气不舒快,中脘痞塞,加砂仁、香附各三两,生姜煎服。若与五苓散相半,为对金饮子。若与六一散相合,为黄白散。若与钱氏异功散相合,为调胃散。若饮食进退,加神曲、麦芽。冬月加吴茱萸、川椒、干姜、桂,为吴茱萸汤。若加 本、桔梗,为和解散,治伤寒吐痢。若加藿香、半夏为不换金正气散。若疟寒热者加柴胡,若小肠气痛者加苦楝、茴香。


中食之证,忽然厥逆昏迷,口不能言,肢不能举,状似中风。皆因饮食过伤醉饱之后,或感风寒,或着气恼,以致填塞胸中,胃气有所不行,阴阳痞隔,升降不通,此内伤之至重者。人多不识,若误作中风、中气,而以祛风行气之药,重伤胃气,其死可立而待。不若先煎姜盐汤探吐其食。仍视其风寒尚在者,以藿香正气散解之。气滞不行者,以八味顺气散调之。吐后别无他证,只用平胃散加白术、茯苓、半夏、曲 之类调理。如遇此卒暴之病,必须审问明白,或方食醉饱,或饮食过伤,但觉胸膈痞闷,痰涎壅塞,气口脉紧盛者,且作食滞冶之。戴云∶人之饮食下咽而入肝,由肝而入脾,由脾而入胃,因食所伤,肝气不理,故痰涎壅塞,若中风然,亦有半身不遂者,肝主筋故也,治以风药则误矣。按复庵名医也,饮食下咽而先入肝,于理难通,其必有谓矣。姑存之以俟问。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