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山楂

《本草纲目》:山楂

《本草便读》:山楂

《本草乘雅半偈》:山楂

《本草分经》:山楂

《本草撮要》:山楂

《本草求真》:山楂

《本草择要纲目》:山楂

《本经逢原》:山楂

《得配本草》:山楂

《滇南本草》:山楂

《顾松园医镜》:山楂

《冯氏锦囊秘录》:山楂

《雷公炮制药性解》:山楂

《外科全生集》:山楂

《药鉴》:山楂

《医方考》:山楂

《玉楸药解》:山楂

「释名」赤瓜子、鼠楂、猴楂、茅楂、羊还球、棠球子、山里果。


「气味」酸、冷、无毒


「主治」


1、食肉不消。用山楂肉四两,水煮食,并饮其汁。


2、偏坠疝气。用山楂肉、茴香(炒)各一两,共研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服,白开水送下。


3、老人腰痛及腿痛。用山楂、鹿茸(炙),等分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百丸,一天服二次。


4、肠风下血。用山楂(已干)研为末,艾汤调下,甚效。


5、痘疹不快。用干山楂研为末,开水送服。疹即出。又方:用山楂五个,酒煎,加水温服。


山楂(图缺)


入方药走脾达胃.有消磨克化之功.走厥阴治疝行瘀.具酸苦甘温之性.(山楂味酸甘.气温.色赤.性紧.入肝脾血分.善能克化饮食.行瘀破血.因其性温入肝.故能治疝气等疾.痘疹方中用之者.以血活则肌松易于透表耳.总之山楂乃肝脾血分一种消导药耳.故又能化肉积也.)


(唐本草)


可名赤爪,亦可名虎掌,功用相符若探囊耳。


【气味】酸苦甘,微寒,无毒。


【主治】主 疮,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有力,悦志。


【核】曰∶出南山高原,所在亦有。树高数尺,古拙可爱,枝有丛刺,叶有五尖。三月开花五出,碎小色白,缀实似林擒而小,有黄赤二种。霜后乃熟,核似牵牛子,色褐而坚。


一种实大而赤,甘酸可口,名曰棠 ,唯供食料。修事,蒸过晒干,临用再蒸去核,焙燥,研细用。


先人云∶味酸似甲,便能下行,故得止痢定疝,然去发陈未远,激之立转生荣。


【 】曰∶宣气散生曰山;虎之不柔,虎食剩残曰楂。危氏曰猴楂;唐本曰赤爪。各以功力形状为名也。 疮疹痘,痞满症瘕,血凝结固,皆血中痹,乃以柔承刚。饮 食宿,狐疝蛊,气壅留僻,皆气中痹,乃以刚承柔。皆非所据而据之。第木实而酸,宜辅肝体,宣气散生,则偏有余于用矣。用行必气上而忘返,令人不寐而尝惺。经云∶谭说醋梅,口中酸出,味过于酸,肝气已津,需渴倍力,则志悦矣。


酸甘微温,健脾行气,散瘀化痰,消肉积乳积,多食伐气,小者入药。核化食磨积,治疝催生。


味酸甘微温.入足太阴厥阴经.功专消食起痘.得茴香治偏坠疝气.得紫草治痘疹干黑.得沙糖去恶露.治少腹痛.脾虚恶食者忌服.凡用人参不宜者.服山楂即解.化肉积甚速.冻疮涂之即愈.治疝催生用核良.


(山果)消食磨肉伐胃戕脾


山楂(专入脾胃)。甘酸咸平。何书既言健脾。又曰能伐脾胃生化之气。得非自相矛盾乎?使明其理以推。则知所谓健脾者。因其脾有食积。用此酸咸之味。以为消磨。俾食行而痰消。气破而泄化。谓之为健。止属消导之健矣。如系冒昧之辈。便以补益为名。以为用药进步。讵知实而用此轻平消导。得此则健。虚而用此。保无书云伐生之说乎?按楂味酸与咸。最能消化肉食。(与麦芽消谷食者。绝不相同。)凡煮老鸡硬肉。但投楂肉数枚。则易烂。(其消肉积之功可推。)且人多食。则嘈烦易饥。服参太过。但用山楂即解。岂非戕脾伐生之验欤?(时珍曰。凡脾弱食物不化。胸腹酸利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绝佳。但不可多用。恐反克伐也。)至于儿枕作痛。力能以止。痘疮不起。力能以发。犹见通瘀运化之速。(儿枕痛犹于恶露积于太阴。故合沙糖调服。以行其瘀。)有大小二种。小者入药。去皮核。(核亦能以化食磨积。)捣作饼子。日干用。(时珍曰。生食多令人嘈烦易饥。损齿。齿龋人尤不宜也。)出北地。大者良。


【气味】


酸冷无毒.


【主治】


消食积.补脾健胃.行结气.消肉积滞血痛胀.化血块气块.若胃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食.多服之则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


即棠棣子,俗作山查


甘苦微酸温,无毒,去核则不发热。童便浸姜汁拌炒黑,去积血甚捷。


发明 山楂入足阳明、太阴、厥阴三经血分,大能克化饮食。《本经》言其酸冷,然其功长于消肉积,行滞血,性温可知。若胃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饮食者服之,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良非所宜。炒黑治产后儿枕作痛,亦以其能消血也。今痢疾初起多积垢者,用姜汁炒;治偏坠疝气为散酒服,不过半月效,用核尤捷。若外感风寒兼伤饮食,举世以发表消导并进,中气实者幸而获痊,虚者表邪乘虚陷入于腑而生内变者多矣。东鲁棠 子酒后嚼数颗良,与糖作膏尤为精品。


一名棠 子,一名山里果。


酸、甘、微温。入足太阴、阳明经。消积散瘀,破气化痰。理疮疡,除儿枕,疗疝气,发痘疹。得紫草煎酒调服,发痘疹。得茴香,治偏坠疝气。配鹿茸,治老人腰痛。入艾汤调服,治肠风下血。


去核用。核能化食磨积,治疝,催生。研碎,化瘀。勿研,消食。童便浸,姜汁炒炭,去积血甚效。气虚便溏,脾虚不食,二者禁用。服人参者忌之。


山楂(图缺),味甜酸、性寒。消肉积滞、下气、吞酸、积块。


(奇方)治胃脘有坚久积滞或寒 胃,或饮食结滞、呕吐酸水、胸膈饱闷、饮食不思、倒饱嘈杂、吞吐酸水、两胁间有积块作痛。此药有消积进食之功。


山查核(五钱炒黄色) 沙苑蒺藜(五钱微焙) 鸡肫皮(五钱火焙黄色) 加建曲(五钱焙) 共细末。每服一钱,滚水送下,忌生冷。


──务本卷中


〔酸平,入肝、脾二经。〕消肉食之积,〔煮鸡硬肉,入之易烂,其消食克伐可知。〕行瘀滞之血,〔产后儿枕作痛,加砂糖服之有效。〕能疗疝气,〔行结气滞血之功。〕亦发痘疹,脾胃虚而兼有积滞者,当同补药用。


核治 疝,亦消食积。。


一名棠 子。禀木气而生,味酸,气平。入足阳明、太阴经,为健脾胃、消渍滞、行结气之需。又能散宿血,化肉积。儿枕痛之用。然脾虚不能运化者,多服久服。


愈伤脾胃生生之气,益增其滞也。宜同参术兼施,则脾元不损,积滞自消。然山楂即非戡乱之能,臣复非培元之良相,止堪暂为佐助,化食宿血之需,岂可用为君主,长服摄生之药,何近世小儿药中动辄必投何也!


山楂,益幼稚,消食积聚,扶产妇,除儿枕痛,消滞血,理疮疡,行结气,健脾胃,祛膨胀。消宿滞。用之者以味酸属甲。甘则属己,甲己化土,所以入补脾药,助其运化也。消血块肉积者,以酸能入肝,去其肝藏之血滞也。肉积者,亦血液之化类耳。


核主催生疝气。


主治(痘疹合参) 解毒发痘,消食健胃,化痰行结气,催疮疡。消滞血,有制参之功。痘疹用之者,以毒由血热气滞,藉酸味入肝。溶化其血毒为脓水也。然性散血解结,多用则内虚。若气虚便溏者切忌,宜去核用,盖核仁能使作泻耳。


按∶山楂,善去腥膻肉食之积,与麦芽消谷积者不同,仲景治伤寒一百十三方,未尝用麦芽山楂何也?为其性缓,非乱世之能臣,故但用大小承气耳。近世不问肉食积滞有无,一概用之,以为稳当,恐无益即有小害也。


味甘酸,性平无毒,入脾经。主健脾消食,散结气,行滞血,理疮疡。


按∶山楂之甘,宜归脾脏,消食积而不伤于刻,行气血而不伤于荡。产科用之,疗儿枕疼,小儿尤为要药。


浸透去净其核,晒干炒炭。除产后恶血,消肉积,积滞宿食。


气平,味酸涩,带甘辛,无毒。利痰消食,下积气,散滞血。疗 疝,止腹疼。专治肉积,能开脾健胃。又能治妇人儿枕疼痛,浓煎汁入砂糖少许立效。理脾用之,膨胀立消。予尝用平胃散同山楂煎汁浸晒乌药,治诸般气痛腹痛。痘家用之,行气化痰,起胀解毒。又能破人参之滞气,痘家不得已用参,多以此监之。


(即棠球子)


客有烹猪首者,或告之曰∶是草猪母彘之首也,皮浓而不易烹,能多入山楂,则易烹矣。试之果然。今后但遇伤于肉味者,只此足矣!


味酸、甘,气平,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消积破结,行血开瘀。


山楂消克磨化,一切宿肉停食、血癥气块皆除。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