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蜀椒

《本草纲目》:蜀椒

《本草乘雅半偈》:蜀椒

《本草撮要》:蜀椒

《本草经集注》:蜀椒

《本草经解》:蜀椒

《本草蒙筌》:蜀椒

《本草思辨录》:蜀椒

《本草图经》:蜀椒

《本草衍义》:蜀椒

《本经逢原》:蜀椒

《得配本草》:蜀椒

《顾松园医镜》:蜀椒

《长沙药解》:蜀椒

《冯氏锦囊秘录》:蜀椒

《雷公炮制药性解》:蜀椒

《雷公炮炙论》:蜀椒

《名医别录》:蜀椒

《千金翼方》:蜀椒

《医学入门》:蜀椒

《吴普本草》:蜀椒

《新修本草》:蜀椒

《药征续编》:蜀椒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蜀椒

《证类本草》:蜀椒

「释名」巴椒、汉椒、川椒、南椒、点椒。


「气味」椒红:辛、温、有毒。椒目:苦、寒、无毒。


「主治」


椒目:


1、水气肿满。用椒目炒捣成膏,每服一匙,酒送下。


2、崩中带上。用椒目炒过、碾细,每服一匙,温酒送下。


3、眼生黑花,年久不治。用椒目(炒)一两、苍术(炒)一两,共研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醋汤送下。


椒红:


1、元气伤损,目暗耳聋。有蜀椒,去目及合口者,炒出汗,晒干捣取椒红一斤,另用生地黄捣出自然汁,煎至一升,和椒末做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腹,温酒送下。


2、腹内虚冷。用生椒(去掉不开口的颗粒)四十粒,浸浆水中一宿,空心服,水送上。久服暖脏腑,黑发明目。


3、寒湿脚气。用川椒二、三升,装薄布囊中,每天在囊上踏脚,有效。


4、疮肿作痛。用生椒末、釜下土、荞麦粉,等分为末,调醋敷涂。


5、手足皲痛。用椒四合,水煮,去渣,浸泡皲痛处,约过半餐饭时间,让痛处出水干燥。待一会,再次浸泡,等痛处出水干燥后,涂上猪、羊脑髓,很见效。


6、漆疮作痒。用川椒煎汤冼。又方:凡经过正在涂漆的地方,嚼川椒涂鼻上,则不生漆疮。


7、久冷不痢(或不痢,只是腰腹冷)。用川椒三程式,在醋中浸一夜,取出,用一升和曲三升拌作粥吃。三闪愈。


8、风虫牙痛。用川椒红末,调水和白面做成录取子,如皂荚子在烧热咬在患处,同次可愈。一方:花椒四钱牙皂五十个、醋一碗,煎汁漱口。


9、痔漏脱肛。每日空心嚼川椒一钱,凉水送下,三、五次即收。


10、肾风囊痒。用川椒、杏仁研膏,涂掌心,合阴囊而卧,甚效。


(本经下品)


【气味】辛温,有毒。


【主治】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热痹痛,下气。久服头不白,轻身增年。


【核】曰∶出武都山谷,及巴郡。近以全州西域者称最,江阳及晋康建平者次之。木高五六尺似茱萸而小,有针刺。叶坚滑,无花结实,但生于枝叶间,颗如小豆而圆,实子光黑,宛如人瞳,谓之椒目。八月采实,肉肥皮皱,气味浓浓芳烈也。修事,去目及闭口者,好酒拌润,蒸之,从巳至午,以盆覆盖,俟冷无气,乃可取出,即入磁器中封固无伤风也。杏仁为之使,得盐味佳,畏款冬花、防风、附子、雄黄。可收水银。有中椒毒者,凉水、麻仁浆水解之。


【 】曰∶色香气味,精胜在肤,独无花而实,所含蓄力,幽且深矣。故主温中,自下而上,从内而外,宣达横遍者也。对待寒中,致令形气受病也。气则咳逆上气之因邪薄,形则骨节肌肤之因痹闭。久服形气咸调,故头不白,轻身增年耳。


味辛.入足太阴阳明经.功专疗心腹冷痛.传尸劳疰.得地黄汁调养真元.得白茯苓补益心肾.得乌梅治蛔.阴虚火旺之人忌服.闭口者杀人宜去之.微炒去汗.捣去里面黄壳.取红用.名椒红.得盐良.杏仁为使.畏雄黄、附子、防风、款冬、凉水麻仁.中其毒者用凉水麻仁浆解之.一名川椒.秦产俗名花椒.实稍大.子名椒目.味辛有小毒.专行水道.不行谷道.消水蛊.除胀定喘.及肾虚耳鸣.根辛热.杀虫煎汤.洗香港脚及湿疮.



味辛,温、大热,有毒。主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


除五脏六腑寒冷,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止肠 下痢,泄精,女子字乳余疾,散风邪瘕结,水肿,黄胆,鬼疰,蛊毒,杀虫鱼毒。久服之头不白,轻身,增年。开腠理,通血脉,坚齿发,调关节,耐寒暑,可作膏药。多食令人乏气,口闭者杀人。


一名巴椒,一名卢 。生武都川谷及巴郡。八月采实,阴干。(杏仁为之使,畏橐吾。)


出蜀郡北部,人家种之,皮肉浓,腹里白,气味浓。江阳晋原及建平间亦有而细赤,辛而不香,力势不如巴郡。巴椒,有毒不可服,而此为一名,恐不尔。又有秦椒,黑色,在上品中。凡用椒皆火微熬之,令汗出,谓为汗椒,令有力势。椒目冷利去水,则入药不得相杂尔。(《新修》一五四页,《大观》卷十三,《政和》三四○页)


气温.味辛.有毒.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久服头不白.轻身增年.蜀椒气温.禀天春暖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有毒.得地西方酷烈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其主邪气咳逆者.气温入肝.可以散邪.味辛入肺降气.可以止咳逆也.中者太阴脾也.蜀椒入肺.肺亦太阴.肺温脾亦温也.骨节皮肤肝肺之合也.蜀椒气温.可以散寒.味辛可以祛湿.所以主死肌痹痛也.肺主气.肺温则下降之令行.所以下气.久服辛温活血.发者血之余.所以头不白也.辛温益阳.阳气充盛.所以身轻增年也.


【制方】


蜀椒炒去汁.捣取红末一斤.生地取自然汁煎至一升.和椒末丸.名椒红丸.治元脏伤惫.同苍术醋糊丸.治餐泄不化.(椒目)同巴豆、菖蒲、松脂、黄蜡为梃.纳耳中.一日一易.治耳聋神效.



味辛,气温、大热。属火,有金与水,浮也,阳中之阳。有毒。产自蜀州,八月收采。颗红者为贵,闭口者杀人。制须炒出汗来,去目及黄壳。(凡用,先择去目及闭口者,微炒汗出则有势力。炒毕,竟投石臼内。以杵舂之,播去附红黄壳,只取外红皮,旋舂旋播,以尽为度。)宜杏仁为使,畏款冬雄黄。却心腹冷疼及寒湿痹疼并效,杀鬼疰蛊毒并虫鱼蛇毒尤灵。除骨节皮肤死肌,疗伤寒温疟不汗。上退两目翳膜,下驱六腑沉寒。通气脉,开鬼门,仍调关节;坚齿发,暖腰膝,尤缩小便。理风邪,禁咳逆之邪;治噫气,养中和之气。消水肿黄胆,止肠 痢红。


多食乏气失明,久服黑发耐老。十月勿食,伤心健忘。椒目味苦兼辛,行水而治水蛊。定痰喘劫药,敛盗汗捷方。


并宜炒之,研末调服。


叶和艾葱捣烂,少加酽醋拌匀。 内外肾吊痛殊功,敷奔豚伏梁气极验。亦堪煮饮,气甚辛香。又种秦椒,乃出秦岭。气味俱苦,生温熟寒。制法与蜀椒相同,颗粒较蜀椒略大。所恶又有三药,防葵雌黄栝蒌。主遍身恶风,散四肢痿痹。灭瘢生发,悦色通神。治口齿浮肿动摇并喉痹吐逆,调产世相传此椒可制水银,凡误饵成毒者,服即愈也。崖椒施州出,上气喘嗽者须求。蔓椒云中生,贼风挛急者宜服。


蜀椒为足太阴及右肾气分之药。祛脾肾之寒湿而不治风寒风湿。若但寒无湿,亦有不宜。


治寒湿无分脾肾,而补火则独在肾。何以言之?性温燥而下行,足以祛寒湿而不足以祛风。


皮红膜白,间以黄肉,极里之子则黑,为由肺历脾入肾之象。故能使水中泛出之火,仍归水中。热则肺病宜不相涉矣,而何以亦兼隶之。肺有寒饮无寒湿,寒饮之病,从不以椒治。但寒之病,亦未尝以椒治。惟脾肾之寒湿上冲而为肺病挟火者,以椒引而下之,始为恰当。脾肾病在本脏,肺病则由脾肾连及,所治虽同而本末攸异。此愚所以不以手太阴药并提之也。


椒既由肺抵肾,势不中停,自当以温肾为首功。故他物温脾寒除脾湿,效惟在脾而已;椒则归宿在肾,不第供职于脾。虽然脾居中宫,不能飞渡。有肾病脾不病而可以椒治者乎,则试取仲圣方核之∶乌头赤石脂丸,邪在上焦,而用乌附干姜石脂中下焦之药,非脾肾有寒湿不尔;更佐以蜀椒,非引火下归不尔。白术散,尤氏谓治寒湿之剂,术芎与椒牡并施,意自在于温下。他如大建中汤、乌梅丸,一为呕痛腹满,一为蛔厥呕烦。皆病在脾肾而阴中有阳,而其用蜀椒也,又岂有二道哉。


蜀椒(图缺),生武都川谷及巴郡,今归、峡及蜀川、陕洛间人家多作园圃种之。高四、五尺,似茱萸而小,有针刺;叶坚而滑,可煮饮,食甚辛香;四月结子无花,但生于枝叶间,如小豆颗而圆,皮紫赤色。八月采实,焙干。此椒江淮及北土皆有之,茎实都相类,但不及蜀中者,皮肉浓,腹里白,气味浓烈耳。服食方,单服椒红。补下宜用蜀椒也。韦宙《独行方》治诸疮中风者,生蜀椒一升,取少面合溲裹椒,勿令漏气,分作两裹于 灰火中烧熟,及热出之,刺头作孔,当疮上 着,使椒气射入疮中,冷则易之,须臾疮中出水,及遍体出汗,即瘥。


施州又有一种崖椒,彼土人四季采皮入药,云味辛,性热,无毒。主肺气上喘,兼咳嗽,并野姜筛末,酒服钱匕,甚效,忌盐。下又有蔓椒条,云生云中川谷及丘冢间,采茎根,煮酿酒。陶隐居云∶俗呼为 ,似椒 (音党)小,不香耳。今亦无复分别,或云即金椒是也。 子,出闽中、江东。其木似樗茎,间有刺,子辛辣如椒。主游蛊、飞尸及腹冷,南人淹藏以作果品,或以寄远。《吴越春秋》云∶越以甘蜜丸 (与党同)报吴,增封之礼,然则 之相赠尚矣



须微炒使汗出,又须去附红黄壳。去壳之法∶先微炒,乘热入竹筒中,以梗舂之,播取红,如未尽,更拣,更舂,以尽为度。凡用椒须如此。其中子谓之椒目,治盗汗尤功。将目微炒,捣为极细末,用半钱匕,以生猪上唇煎汤一合,调,临睡服,无不效。盖椒目能行水,又治水蛊。


辛温小毒。去目须炒。用蜀产者微辛不辣,色黄者气味微辛,散心包之火最胜。


色红者气味辛辣,壮命门之火最强。形如鸽铃者真,以子种出,其叶十三瓣者蜀椒也,闭口者有毒伤人,误中其毒吐沫者,地浆水解之。


《本经》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热痹痛下气,久服头不白。


发明 椒乃手足太阴、少阴、厥阴气分之药。禀五行之气而生,叶青皮红花黄膜白子黑,其气馨香,能使火气下达命门。故《本经》谓之下气,其主邪气咳逆等证,皆是脾肺二经受病,肺虚则不能固密腠理,外邪客之,为咳逆。脾虚则不能温暖肌肉而为痛痹等证。其治呕吐服药不纳者,必有蛔在膈间,但于呕吐药中加川椒数十粒,盖蛔闻药则动,遇椒则头伏也。故仲景治蛔厥。乌梅丸用之。又能开痹湿,温中气,助心包命门之火。《本经》言久服头不白者,辛温上通肾气之力可知。今乌须发方用之。一人腰痛痰喘,足冷如冰,六脉洪大,按之却软,服八味丸无功,用椒红、茯苓蜜丸,盐汤下,甫二十日而安。但其性辛温气窜,阴虚火旺人禁之。


得盐良。杏仁为之使。畏款冬花、防风、附子、雄黄、冷水、麻仁浆。


辛,热,有毒。入手足太阴经,兼入命门气分。通上焦君火之阳,达下焦命门之气。开腠理,行血脉,散寒湿,化症癖,止泄泻,杀蛔虫,疗温疟,去痰饮;得醋煎熟,入白矾稍许服,治伤寒呕衄。得生地自然汁煎稠和丸,治元脏伤惫。配乌梅,伐肝气。配益智仁,缩小便。配茯苓,蜜丸,补益心肾。配茴香,枣肉丸,治久泻。配苍术,醋丸,治飧泄不化。炒热,布裹椒,包阴囊肿大,疼闷欲死。炒热,熨冷湿诸痛。


服药呕吐,加川椒。(蛔见此自服。)


去核,微炒出汗,捣去里面黄壳,取红用。酒蒸,或盐水炒,随症制之。多用伤气失明。


肺脾有热,阴火虚盛者,禁用。闭口者杀人。



名椒目


苦,寒。专行水道。治水蛊,定痰喘。


得猪上唇,治盗汗。


或生用,或微炒用。



和葱、艾、醋捣,罨内外肾吊,及霍乱转筋。


〔辛热有毒,入脾、肾二经。闭口者杀人。〕杀蛔虫,〔蛔见椒则头伏。〕止泄泻。〔温脾胃,暖命门,则虚寒之泻可除。又能散风祛寒除湿。〕椒目〔苦辛〕利小便,消水肿。


非命门火衰,中气寒冷者大忌。。


【本经】味辛温。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久服之,头不白,轻身增年,生川谷。


味辛,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厥阴肝、足少阴肾、足太阴脾经。暖中宫而温命门,驱寒湿而止疼痛,最治呕吐,善医泄利。


《金匮》大建中汤,方在胶饴。用之治心腹寒疼,以寒水而凌火土,蜀椒胜寒水而补火土也。乌头赤石脂丸,方在乌头。用之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以肾邪而贼心君。蜀椒益君火而逐阴邪也。升麻鳖甲汤,方在鳖甲。用之治阳毒,咽喉痛,吐脓血,以表邪而郁肝火,蜀椒开腠理而泻毒汁也。王不留行散,方在王不留行。用之治病金疮,以血亡而泻温气,蜀椒温肝脾而暖血海也。《伤寒》乌梅丸,方在乌梅。用之治厥阴蛔厥,以蛔避寒湿而居膈上,蜀椒温寒而驱蛔虫也。《金匮》白术散,方在白术。用之养妊娠胎气,以胎遇寒湿,则伤殒坠,蜀椒燥湿土而温寒水也。


蜀椒辛温下行,降冲逆而驱寒湿,暖水土而温中下,消宿食停饮,化石水坚癥,开胸膈痹结,除心腹寒疼,止呕吐泄利,疗黄疸水肿,坚齿发,暖腰膝,开腠理,通关节,行血脉,除肿痛,缩小便,下乳汁,破瘀血,杀蛔虫。


去目及闭口者,炒去汗用。


椒目泻水消满,《金匮》己椒苈黄丸,方在防己。用之治肠间有水气,腹满者,以其泻水而消胀也。


椒目下气,善治耳鸣盗汗。


禀火金之气,得南方之阳,受西方之阴、故味辛温大热,有毒。气味俱浓,阳也。入手足太阴,兼入手厥阴经,故其主治皆脾、肺二经。外而肌肉皮毛,内而肠胃结滞,得此辛温,内外俱解矣。其瘕结乳疾者,以能入右肾命门,补元阳相火,则 结自消,疗鬼疰蛊毒,杀虫鱼蛇毒者,以其得阳气之正,能破一切幽暗阴毒矣。外邪散则关节调,内病除则血脉通也。去核及闭口者,微炒出汗,乘热入竹筒中,捣去里面黄壳取红用。


蜀椒,杀鬼疰蛊毒,虫鱼蛇毒,寒湿痹痛,温中下气,心腹留饮,宿食瘕结,字乳余疾,耐寒暑,通腠里,除骨节皮肤死肌,疗伤寒温疟不止。上退两目翳膜,下驱六腑沉寒。通血脉,开鬼门,仍调关节,坚齿发,暖腰膝,尤缩小便,理风邪,禁咳逆之邪,治噫气,养中和之气,消水肿黄胆,止肠 痢红,不可多食,乏气失明,口闭者杀人。蜀椒且能行渗道,不行谷道,行水治水肿,定痰喘,劫药敛汗捷方。叶和艾葱醋捣烂。罨内外肾吊痛,敷 气伏梁。又种秦椒。主遍身恶风,散四肢痿痹,治口齿浮肿动摇。喉痹吐逆,调产后腹痛余疾。经闭不通。


按∶川椒,禀火金之气,性下达命门,益下不冲上,盖导火归元。除湿消食,温脾补肾之剂也。禀南方之阳,故入肾而扶阳益火,受西方之阴,故入肺而止嗽下气,乃玉衡星之精,善辟疫伏邪,此岁且有椒柏酒也。若阴虚火旺之人,在所大忌。


味辛,性热有毒,入肺脾二经。主冷气咳逆,心腹邪气,风寒湿痹,症瘕积聚霍乱转筋,留饮宿食,开腠理,通血脉,坚齿发,调关节,堪辟瘟疫,可洗漆疮。微炒能出汗。去黄谷用。


按∶蜀椒辛宜肺部,热宜脾家,故并入之。证属寒凝,诚为要剂。然过于行散,多服令人乏气,且发热疾,闭口者能杀人,不可不慎。


雷公云∶一名南椒,凡使须去目及闭口者不用。其椒子先须酒拌,令湿蒸,从巳至午放冷。又制法微炒出汗,投器中舂之,取红皮,去黄谷,密收器中任用也。


雷公云∶一名南椒。


凡使,须去目及闭口者,不用其椒子。先须酒拌令湿,蒸,从巳至午,放冷,密盖,除向下火,四畔无气后取出,便入瓷器中盛,勿令伤风,用也。


大热,有毒.主除五脏六腑寒冷,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止、下利,泄精,女子字乳余疾,散风邪,瘕结,水肿,黄胆,鬼疰,蛊毒,杀虫、鱼毒久服开腠理,通血脉,坚齿发,调关节,耐寒暑,可作膏药.多食令人乏气.口一名巴椒,一名 .生武都及巴郡.八月采实,阴干.(杏仁为之使,畏


《本经》原文∶蜀椒,味辛,温.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久服之,头不白


味辛,温,大热,有毒。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除六腑寒冷,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肠 下痢,泻精,女子字乳余疾,散风邪,瘕结水肿,黄胆,鬼疰蛊毒,杀虫鱼毒。久服之头不白,轻身增年,开腠理,通血脉,坚血脉,坚齿发,调关节,耐寒暑。可作膏药。多食令人乏气,口闭者杀人。一名巴椒,一名 。生武都川谷及巴郡,八月采实,阴干。


蜀椒辛热散风寒,齿目肤顽肠 安,咳呕疟疽并 结,壮阳缩便达下关,子名椒目专渗水,秦椒止痛逐风瘫。


出四川,谓之蜀椒,皮红肉浓里白,气味浓烈;出关陕,谓之秦椒,色黄黑,味短,不及蜀椒。有小毒。


浮也,阳中阳也。能发汗散风寒,除六腑沉寒,伤寒时疫亦用之;治齿痛目翳泪出,骨节皮肤死肌痹痛,腰脚不遂,肠 下痢水泻;止咳逆咳嗽,呕吐,温疟,黄胆,水肿;破 结宿食,心腹冷痛;壮阳疗阴汗,缩小便,涩遗精。东垣曰∶川椒达下是也。兼治产后宿血诸疾,下乳汁,杀虫鱼毒,鬼疰蛊毒,乃温脾胃与肾,开腠理,通关益气,通血之剂也。调食蒸鸡豚,味佳。多服令气乏气喘,十月食椒,损心多忘。丹溪云∶服椒者无不被其毒,以其久久火自膀胱起也。凡使,去目及闭口者,酒拌湿蒸两时久,取出入瓮阴干,勿令见风,或微炒出汗,乘热入竹筒中,以杵舂去附红黄壳。杏仁为使。畏款冬花、雄黄、附子、防风。椒目,味苦、辛,有小毒。


主十二水肿,胀满水蛊。利小便及膀胱急,治盗汗。此药止行渗道,不行谷道,所以能下水最速。入药微炒,不宜久服。椒叶,热,无毒。治奔豚伏梁气及内外肾钓痛,霍乱转筋,和艾及葱捣烂,醋汤拌罨。秦椒,味辛、苦,生温熟寒,有毒。治与川椒大同,主腹中寒痛,风邪痿痹,喉痹。通妇人月经,利五脏。服食当用蜀椒,畏恶制法同。



按∶此药参见本书“龙骨”条,《本经》首载此药。



味辛,温、大热,有毒。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除五脏六腑寒冷,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止肠 下利,泄精,字乳余疾,散风邪瘕结,水肿,黄胆,鬼疰,蛊毒,杀虫鱼毒。久服之头不白,轻身增年。开腠理,通血脉,坚齿发,调关节,耐寒暑,可作膏药。多食令人乏气,口闭者杀人。一名巴椒,一名卢 。生武都川谷及巴郡。八月采实,阴干。


杏仁为之使,畏橐吾。出蜀郡北部,人家种之,皮肉浓,腹里白,气味浓。江阳晋原及建平间亦有而细赤,辛而不香,力势不如巴郡。巴椒,有毒不可服,而此为一名,恐不尔。又有秦椒,黑色,在上品中。


凡用椒皆火微熬之,令汗出,谓为汗椒,令有力势。椒目冷利去水,则入药不得相杂耳。


〔谨案〕椒目,味苦,寒,无毒。主水腹胀满,利小便。


今椒出金州西域者,最善。


大建中汤、乌梅丸。


上二方。


味辛,温、大热。有毒。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除腑寒冷,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肠 下痢,泄精,女子字乳余疾,散风瘕结,水肿黄胆,鬼疰蛊毒,杀虫鱼毒。久服之头不白,轻身增年,开腠理,通血脉,坚发,调关节,耐寒暑。《药性论》云∶使。有小毒。能治冷风,顽头风下泪,腰脚不遂,损,留结,破血,下诸石水,能治嗽,主腹内冷而痛,除齿痛,又云∶椒目∶使。治十二水气。味苦辛,有小毒。主和巴豆、菖蒲、松脂,以蜡溶为筒子,内耳中,抽肾气虚,耳如风水鸣或如打钟磬之声,卒暴聋。一日一易,若神验。日华子云∶破症结,开胃,治天时气温疾,产后宿血,治心腹气,壮阳,疗阴汗,暖腰膝,缩小便。椒目主膀胱急。又云椒叶,热,无毒。治奔豚,伏梁气,内外肾钓,并霍乱转筋。和艾及葱研,以豉汤伴下,得。杏仁为之使。畏∶款冬、雄黄。


(蜀椒_图缺)


味辛,温、大热,有毒。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除六腑寒冷,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肠 下痢,泄精,女子字乳余疾,散风邪瘕结,水肿黄胆,鬼疰蛊毒,杀虫、鱼毒。久服之头不白,轻身增年。开腠理,通血脉,坚齿发,调关节,耐寒暑,可作膏药。多食令人乏气,口闭者杀人。一名巴椒,一名 (音唐) (音毅)。生武都川谷及巴郡。八月采实,阴干。(杏仁为之使,畏款冬。)


陶隐居云∶出蜀都北部,人家种之。皮肉浓,腹里白,气味浓。江阳、晋原及建平间亦有而细赤,辛而不香,力势不如巴郡。巴椒有毒不可服,而此为一名,恐不尔。又有秦椒,黑色,在中品中,凡用椒,皆炙微熬之令汗出,谓为汗椒。令有势力。椒目,冷。别入药用。不腹胀满,利小便。今椒出金州西城者阳善。臣禹锡等谨按尔雅疏云∶ 者,大椒之别名。郭云∶今椒树丛生实大者,名为。《诗·唐风》云∶椒聊且。陆机云∶椒树似茱萸,有针刺。叶坚而滑,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山间有椒,谓之竹叶椒。其树亦如蜀椒,少毒,热,不中合药也。可豚最佳香。东海诸岛上亦有椒树,枝、叶皆相似,子长不圆,甚香,其味似桔皮,岛上獐、鹿食此椒叶,其肉自然作椒、桔香。药性论云∶蜀椒,使,畏雄黄。


又名陆拨,有小毒。能治冷风顽头风,下泪,腰脚不遂,虚损留结,破血,下诸石水,能治嗽,主腹内冷而痛,除齿痛。又云椒目,使,治十二种水气。味苦、辛,有小毒。主和巴豆、菖蒲、松脂以蜡溶为筒子,纳耳中,抽肾气虚,耳中如风水鸣,或如打钟磬之声,卒暴聋,一日一易,若神验。日华子云∶汉椒,破症结,开胃,治天行时气温疾,产后宿血,治心腹气,壮阳,疗阴汗,暖腰膝,缩小便。椒目主膀胱急。又云椒叶,热,无毒。治贲豚,伏梁气及内外肾钓,并霍乱转筋。和共及葱研,以醋汤拌并得。


图经曰∶蜀椒,生武都川谷及巴郡,今归、峡及蜀川、陕洛间人家多作园圃种之。高四、五刺。叶坚而滑,可煮饮食,甚辛香。四月结子,无花,但生于叶间,如色,八月采实,焙干。此椒,江淮及北土皆有之,茎、实都相类,但不及蜀中者,皮肉浓、腹里白、气味浓烈耳。服食方∶单服椒红补下,宜用蜀椒也。韦宙《独行方》治诸疮,中风者。生蜀椒一升,取少面合搜裹椒,勿令漏气,分作两裹,于 灰火中烧熟,及热出之,刺头作孔,当疮上 着,使椒气射入疮中,冷则易之。须臾疮中出水,及遍体出汗,即瘥。施州又有一种崖椒,彼土人四季采皮入药,云味辛,性热,无毒。主肺气上喘兼咳嗽,并野姜筛末,酒服钱匕,甚效。忌盐下。又有蔓椒条云∶生云中川谷及丘冢间。采茎根煮酿酒。陶隐居云∶俗呼为 ,似椒 (音党)小,不香耳。今亦无复分别,或云即金椒是也。 子出闽中、江东,其木似樗,茎间有刺,子辛辣如椒。主游蛊,飞尸及腹冷。


南人淹藏以作果品,或以寄远。《吴越春秋》云∶越以甘蜜丸 (与党同)报吴,增封之礼,然则 之相赠尚矣。


雷公云∶一名南椒。凡使,须去目及闭口者不用,其椒子先须酒拌令湿蒸,从巳至午,放冷密盖,除向下火四畔,无气后取出,便入瓷器中盛,勿令伤风用也。食疗∶云∶温。粒大者,主上气咳嗽,久风湿痹。又,患齿痛,醋煎含之。


又,伤损成疮中风,以面裹作馄饨,灰中炮度易之。亦治伤损成弓风。


又,去久患口疮,去闭口者,以水洗之,以面拌煮作粥,空心吞之三、五匙,饭压之。再服,瘥。又椒,温,辛,有毒。


主风邪腹痛,痹寒,温中,去齿痛,坚齿发,明目,止呕逆,灭瘢,生毛发,出汗,下气,通神,去老,益血,利五脏。


治生产后诸疾,下乳汁。久服令人气喘促。十月色也。圣惠方∶治因热取凉睡,有蛇入口中挽不出肿。生椒末、面、釜下之,以大醋和敷之。千金方∶有人阴冷,渐渐冷气入阴囊肿满,恐死,日夜疼闷不得眠。取生椒择之令净,以布帛裹着丸囊,令浓半寸,须臾热气大通,日再易之,取消瘥。肘后方∶治金疮中风。蜀椒量疮口大小,用面作馄饨, 火中炮令熟,开一孔,当疮上掩之引风出,可作数枚,以差替换之,妙。又方∶蛇毒。以闭口椒并叶捣,敷之止。孙真人云∶十月勿食椒,食之损气伤心,令人多忘。又方∶治心腹俱痛。以布裹椒薄注上火,熨令椒汗出,良。斗门方∶治腹内虚冷,久服驻颜。用生椒择去不拆者,除其黑子,用四十粒,以浆水浸经一宿,尽令口合,空心新汲水下。去积年冷,暖脏腑,久服则能驻颜,黑发,明目,令人思饮食,妙。胜金方∶治好食生茶。用椒末不限多少,以糊丸如梧子大,茶下十丸。深师方∶治手足皴裂。椒四合,水煮之,去滓渍之,半食顷,出令燥,须臾复浸,干,涂羊、猪髓脑,极妙。姚和众∶治小儿水泻、奶疳。椒一分,去目为末,酥调之,少少敷脑上,日可三度。谭氏∶治小儿水泻椒红散,及人年五十以上患泻。用椒二两,醋二升,煮醋尽,慢火焙干为末,瓷器贮之。每服二钱匕,酒或米饮下之。又方∶治漆疮。汉椒汤洗之,即愈。援神契椒、姜御瘟,补益聪明。


衍义曰∶蜀椒,须微炒使汗出,又须去附红黄壳。去壳之法∶先微炒,乘热入竹筒中,以梗更拣,更舂,以尽为度。凡用椒须如此。其中子谓之椒目,治盗汗尤功。将目微炒,捣为极细末,用半钱匕,以生猪上唇煎汤一合,调,临睡服,无不效。盖椒目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