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生地黄

《本草备要》:生地黄

《本草求真》:生地黄

《本经逢原》:生地黄

《顾松园医镜》:生地黄

《雷公炮制药性解》:生地黄

《名医别录》:生地黄

《千金翼方》:生地黄

《医学入门》:生地黄

《药鉴》:生地黄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生地黄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生地黄


大泻火


甘苦大寒,入心肾。泻丙火(小肠为丙火,心与小肠相表里,导赤散与木通同用),清燥金(胃、大肠火),消瘀通经,平诸血逆。治吐衄崩中(唾血者,血随唾出;咯血者,随痰咯出,或带血丝,出肾经及肺经。自两胁逆上吐出者,属肝经。衄血者,血溢于脑,从鼻而出;咳血者,咳出痰内有血,并属肺经。吐出呕出成盆成碗者,属胃经。经漏不止曰崩,血热则妄行,宜以此凉之。虚人忌用,用于干地黄可也),伤寒阳强,痘症大热(痘症用之甚多,本草未载)。多服损胃。


生掘鲜者,捣汁饮之,或用酒制,则不伤胃。生则寒,干则凉,热则温(故分为三条,以便施用)。


(隰草)解热


生地黄(专入心肝肾。兼入小肠)。性未蒸焙。掘起即用。甘苦大寒。故书皆载其性鲜补。但入手少阴心足少阴肾足厥阴肝。并足太阴脾手太阳小肠。力专清热。消瘀。(钱仲阳导赤散。生地与木通同用。能泻丙丁之火。别录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胎动下血。鼻衄吐血。皆捣汁饮之。)故凡吐血咯血。衄血畜血溺血。崩中带下。审其症果因于热成者。无不用此调治。(血出于鼻。是由清道。血出于口。是出浊道。血出于咳于衄。是由于肺。血见于呕。是出于肝。血见于吐。是出于胃。血由痰涎而带。是出于脾。血见于咯。是出于心。血见于唾。是出于肾。血由耳出。其名曰 。血由鼻出。其名曰衄。血由肌肤而出。其名曰血汗。血由口鼻俱出。其名曰大衄。皆当详其虚实以治。)并或伤寒阳强。痘症毒盛血燥。与折跌伤筋而见血瘀血痹之症者。无不采其同入。以为活血生新之用。第书有言服此长肉生肌。止是热除血活以后长养之语。久服轻身不老。止是病去身安力健之词。未可因此认为辟谷成仙属实也。若使血因寒滞。而犹用以生地。不更使寒益甚。而血愈出不返乎!掘生肥大者。洗净捣汁以饮。或用酒制。以免伤胃。忌铁。


《本经》名地髓,又名 ,音户


甘苦寒,无毒。禁犯铁,忌莱菔、诸血。


采得鲜者即用为生地黄,炙焙干收者为干地黄,以法制过者为熟地黄。


《本经》主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疗折跌伤筋,久服轻身不老。生者尤良。


发明 生地黄性禀至阴,功专散血,入手足少阴、厥阴,兼行足太阴、手太阳。钱仲阳导赤散与木通同用,泻丙丁之火。《别录》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胎动下血,鼻衄吐血,皆捣汁饮之,以其能散血消瘀解烦也。其治跌扑损伤,面目青肿,以生地黄捣烂罨之即消。此即《本经》治伤中血痹、折跌筋伤等证之义。盖肝藏血而主筋,肝无留滞则营血调,而伤中自愈,筋无邪着则三气通,而血痹自除。作汤除寒热积聚者,血和则结散,而诸证平矣。其曰填骨髓、长肌肉者,邪无着而形神自复也。昔人治心痛,以生地黄汁作冷淘,食之取吐,不吐则利出长虫,如辟宫而安,此即《本经》除寒热积聚之验。其于服食方中用之,取以辅助诸药,辟除三虫,使从幽门化出也。因思《千金》灵飞散中生地黄急不可得鲜者,咸取干者应用,乃知《本经》末后续出生者尤良一语,见古圣之苦心,无所不用其极也。愚按∶生地黄与干地黄功用不同,岂可混论。按∶徐之才《别录》云∶生地黄乃新掘之鲜者,为散血之专药。观《本经》主治皆指鲜者而言,只缘诸家《本草》从未明言,且产处辽远,药肆仅有干者,鲜者绝不可得,是不能无混用之失。曷知干地黄既经炙焙,力能止血,安有伤中血痹,折跌筋伤等治乎。至于伤中日久,积聚内形,寒热外显,并宜鲜者作汤统领他药,共襄破宿生新之功。设混用干者则瘀伤愈结,安望其有髓充肉长之绩乎。予尝综览诸方,凡药之未经火者,性皆行散,已经炙焙,性皆守中,不独地黄为然也。


〔甘苦寒,入心、脾、肝、肾四经。忌萝卜。产怀庆,黑而肥实者佳。〕凉血补阴,祛瘀生新。〔新血生,则瘀血去。〕养筋骨,益气力,〔补肝血,则筋受荣;益肾阴,则骨强而力壮。〕理胎产主劳伤,〔胎产劳伤,皆阴血为病,养血益阴,其症自痊。〕通二便,〔肾开窍于二阴,况血主濡之故也。〕消宿食。〔湿热甚则食不消,生地能去诸湿热〕。治手足心热,〔掌中属心,足心属肾,凉心血,补肾阴,热自除矣。〕止诸窍出血。〔血热则妄行,血凉则自止〕。。


味甘苦,性寒无毒,入心肝脾肺四经。凉心火之烦热,泻脾土之湿热,止肺经之衄热,除肝木之血热。忌见铁器,当归为使,得麦门冬酒良。恶贝母,畏芜荑、莱菔及子。


按∶生地黄总是凉血之剂,故入四经以清诸热。老人津枯梗结,妇人崩漏,及产后血攻心者,尤为要药。实脾药中用二三分,使脾家永不受邪。血虚寒者忌之。


大寒.主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 折,瘀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捣饮之.一名 ,一名KT ,一名地脉.生咸阳黄土地者佳.二月、八月采根,阴干.(得麦门冬、清酒良,恶贝母,畏芜荑.)


《本经》原文∶干地黄,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


大寒。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折,瘀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捣饮之。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地髓,一名 ,一名芭。


生咸阳川泽黄土地者佳,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生地黄寒甘苦味,滋肾凉心清肺胃,调脾养肝润二肠,妇人崩漏胎产治。


水试浮者为天黄,半沉者为人黄,俱不用,沉重者为地黄,最胜。无毒。沉而降,阴也。入手太阳、少阴,足少阴本药也。滋肾水,真阴不足,劳瘦骨蒸,日晡寒热,唾血,耳鸣,凉心火血热,五心潮烦,惊悸。


清肺热咳嗽,鼻衄,泻脾胃湿热,吐血,牙痛欲脱。丹溪云∶生地较之熟地更宣通不滞。劳倦伤脾者,以实脾药中用二三分,以固脾气,使脾家永不受邪,盖湿热去而脾胃自固。所以本草曰∶除寒热积聚,去胃中宿食,养肝血,益胆气。主折伤绝筋伤中,逐血痹,明眼目,利大小二肠,治便血溺血。老人津枯便燥者必用之。女子崩中血不止,胎动胎漏,产后血上泊心闷绝。大抵补五脏,通血脉,益气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多用恐倒脾胃,中虚寒者禁用。生采者大寒,日干者微寒,火干者微温。脉洪实热者,生采捣汁服之;脉虚血热者,用姜汁拌炒,免致泥膈痰。得门冬、清酒良,恶贝母,畏芜荑。若犯铜铁器,令消肾白发,男伤荣,女损卫。又合萝卜食,则能耗诸血。


气寒,味甘苦,无毒,气薄味浓,沉也,阴中阳也。性虽大寒,较熟地则犹宣通而不泥膈,故能凉心火之血热,泻脾土之湿热,止鼻中之衄热,除五心之烦热。其或虚而生热者,不可多用,以性大寒故也。惟劳倦伤脾热者当用,以脾经大络之血损也。女人崩中血不止,产后血上攻心,胎动下血,老人津液枯绝,大肠燥结不润者,皆当用之。又实脾药中用二三分,以固脾气,使脾家永不受邪,但不可多用,以大寒恐倒脾气也。或用姜汁炒,或用醇酒洗,或用砂仁酒浸,皆制其寒性,免泥滞也。忌铁器。痘家血热之症,宜用之以凉血解毒,便滑者禁用。


大寒。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 折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捣饮之。《药性论》云∶忌∶三白。味甘,平,无毒。解诸热,通利月水。日华子云∶生者水浸验,浮者名天黄,半浮半沉者名人黄,沉者名地黄,佳,半沉者次,浮者劣。煎忌铁器。得∶麦门冬、清酒,良。恶∶贝母。畏∶芜荑。


月采,阴干。


生地黄,味甘苦性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凉心火之血热;泻脾土之湿热;止鼻中之衄热;除五心之烦热。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