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冷庐医话》:疔

《续名医类案》:疔

《续名医类案》:疔

《本草纲目》苍耳草虫治疔方,余以治多人无不获效。其法于夏秋之交,取苍耳草茎憔悴有穴孔处拍开取虫,(虫如蚕而小,长不过四五分,其行甚速),以纸包裹,置火炉上烘极干,藏瓶中,勿出气,用时研细末,掺在疔疮膏药(药店有之。)中心,贴向疔疮头上,(先用银针向疔疮头上微挑开。)当有水流出,阅六时许,疔根自拔。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治一切疔肿神方,苍耳草(根茎苗子但取一色便可用。)烧为灰,醋泔淀和如泥涂上,干即换之,不过十度,即能拔出根,(此法本《千金方》。)又按∶刘云密《本草述》云∶一切疔肿危困者,用苍耳根叶捣和小儿尿绞汁冷服一升,日三服,拔根甚验。此二方余未经亲试,如用之获效,无事取虫伤物命矣。特识之。


痈疽宜灸,而疔独忌灸。痈疽药每用酒煎,而疔独忌酒。皆以其助火也。又治疔膏药忌用桐油纸,惟当用布,刺疔针忌用铜针,惟宜用根。


徐仲光治一痘,清浆结 ,四肢发疔数处,能食便调,见其脾胃实强,以内托解毒散治之,溃出疔根,用生肌散敷愈。


一痘清浆结疤,便泄减食,疔发二十余处。因脾胃虚弱,正不胜邪,毒反内攻,解毒无效,十四日顶陷而死。愚按∶解毒中兼补托药,未必无效。


一痘浆足,发疔数处,壮热烦渴,便秘能食,此有余之毒未尽。以四顺清凉饮,治之而愈。


万密斋治朱大尹子痘,至起发时,项后手背,有二痘变黑者,摸之则痛,此痘也。急取胭脂数帖,水浸取汁涂之,尽汁而止,次日红润起发。


汪氏子痘起发时,有变黑者,以朱公子事语之,教取胭脂汁涂之。不听,后一身尽成黑痘而塌,复出一层又塌,如此者三而卒。


汪氏子八岁,痘起发时,有黑枯者,此痘疔也。用四圣散,胭脂汁调,银针拨开疮头涂之,即转红活,亦不蔓延。数日后,应收不收。问之,不便七日矣,知其肠内燥结,取猪肉烂煮,和汁与食,肠润便通,旋收靥。


郑氏子症同,以前法治之而愈。此病皮肉不活,根脚不肿者死。若起发有水,顶平而黑,内服凉血解毒,加烧人矢,外用胭脂涂法。若便秘,得之里热,内服四物汤、三黄汤,外用胆导。若泄泻,此寒虚也,用保元汤加木香、桂。如尽干枯,烦躁闷乱者,不治。


罗谦甫云∶丙午岁予居 城,人多患疔疮。县尹董公谓予曰,今岁患疔疮者极多,贫民无力医治,近于史侯处得数方,用之者无不效,官给药钱,君当舍手治之。遂诺其语,董公榜示通衢,命予施药,如此一年,全活甚众。其用保生锭子、《千金》托里散、神圣膏药、破棺丹,凡四方。保生锭∶金脚信二钱,雄黄三钱,轻粉二钱, 砂三钱,麝香一钱半,巴豆四十九粒,蟾酥一钱。为细末,用黄蜡五钱溶开,将药和成锭子,冷水浸少时,取出捏作饼子如钱眼大。将疮头拨开,每用一饼,次用神圣膏,后用托里散。若疮气入腹危者,服破棺丹。(世传疔疮必有一条红线,可针红线所至之处出毒血,乃敷药。)


神圣膏药∶当归 本(各半两) 乳香 没药(各二钱) 白芨 琥珀(各二钱半) 黄丹(二两) 白胶香(三两) 黄蜡(二两) 粉霜(一钱) 木鳖子(五十个,去皮) 巴豆(十五粒,去油) 清油槐 柳枝(各百二十枝) 胆矾(一钱)


先将槐、柳枝下在油内熬焦取出,复下余药,熬勿至焦滤出。待油澄清,下黄丹再熬成膏,用绯帛摊之。(立有神效。)


托里散∶ (一两五钱) 朴 芎 防(各二两) 桔 芷 翘(各二两二钱) 芍 桂 草参(各一两) 归 木香 乳香 没药(各半两)


细末,每服三钱,酒一大盏,煎二三沸,和渣温服。


破棺丹∶大黄(二两,半生半熟) 甘草 芒硝(各一两)


细末,蜜丸弹子大。每服半丸,食后温酒化下,或童便半盏研化之,忌冷水。


薛立斋治上林陈静涵,面患疔,脉洪数有力,属邪气蕴结,用清热消毒散二剂未应。或用黄 、玉桂等药二剂,反益其势,致耳、目、唇、口俱肿闭,头面如斗,由邪气外实也。前脉按之无力,由元气内虚也。连进托里消毒之药,及数砭患处,出黑血碗许,已而脓与腐肉并溃而出。复用托里之药,疮势渐愈。七日后,复因调护失宜,以致烦渴不食,两尺脉如丝欲绝,急用八味丸料煎服,其脉顿复,手足自温。使非砭以泄其外,托里散以补其内,八味丸以回其阳,则治之失宜,必致不救。慎之,慎之。


长洲庠苏子忠,鼻梁患疔,症属表邪,但气血俱虚,不胜发散,遂以补中益气为主,佐以防风、白芷而愈。


张所望治理安寺一僧,患水疔走黄,绝水谷者已三日,众莫能治。延所望,入视曰∶毒已入内奈何,须下一针方可。因向疮顶刺入寸余,始闻痛声,曰∶生矣。随以膏涂之,复投丹药数粒,拔其疔根寸许,坚黑如铁,遂愈。(《钱塘县志》)


立斋治一男子,足患疔,作痒,恶心呕吐,时发昏乱,脉浮数,明灸二十余壮,始痛。以夺命丹一服,肿起,更以荆防败毒散而愈。


一男子患疔,发热烦躁,脉实。以清凉饮下之而愈。


一男子胸患疔,遍身麻木,脉数而实。急针出恶血,更明灸数壮始痛。服防风通圣散,得利而愈。


一男子左手背患疔,是日一臂麻木,次日半体皆然,神思昏溃,遂明灸至二十余壮,尚不知痛,又三十余壮始不麻,至百壮始痛。以夺命丹一服,肿始起,更用神异膏及荆防败毒散而愈。


一老妇足大趾患疔,甚痛,令灸之,彼不从,专服败毒药,致真气虚而邪气愈实,竟至不救。盖败毒散虽能表散疮毒,然而感有表里,所发有轻重,体段有上下,所禀有虚实,岂可一概而用之耶?且至阴之下,药力之所难到,专假药力,则缓不及事,不若灸之为良,故下部患疮,皆宜隔蒜灸之,痛则灸至不痛,不痛则灸至痛。若灸之而不痛者,宜明灸之,及针疔四畔去恶血,以夺命丹一粒入疮头孔内,仍以膏药贴之。若针之不痛,或无血者,以针烧赤,频烙患处,以痛为度。或不痛,眼黑如见火光者,此毒瓦斯入脏腑也,不治。若患在手足,红丝攻心腹者,就于丝尽处刺去恶血,宜服荆防败毒散。若丝近心腹者,宜挑破疮头去恶水,亦以膏药贴之。如麻木者,服夺命丹。如牙关紧急,或喉内患者,并宜噙一二丸。凡人暴死,多是疔毒,用灯照看遍身,若有小疮即是,宜急灸之。俟醒,更服败毒药,或夺命丹。人汗入肉食之,则生疔疮,不可不慎。


刘禹锡纂柳州救三死方云∶元和十一年得疔疮,凡十四日益笃,善药敷之皆莫知。长乐贾方伯教用蜣螂肉,一夕而百苦皆已。明年正月,食羊肉,又大作,再用亦如神效。其法一味贴疮,半日许,可再易,血尽根出遂愈。蜣螂心腹下度取之,其肉稍白是也。所以云,食羊肉又大作者,盖蜣螂食羊肉故耳。用时便禁食羊肉,其法盖出葛洪《肘后方》也。(本草)


韩光治疔肿人也。贞观初,卫州徐使君访得此方,用艾蒿一担烧作灰,入竹筒中,淋取汁一二合,和锻石如面浆,以针刺疮中至痛即点之,点三遍其根自拔,亦大神验。贞观中用治三十余人得瘥,故录之。(《千金方》∶绣坡公曰∶疔疮全看部位,如部位不佳者,甚为难治。观其毒将走之症,用针破其四围,插入拔疔之药,其浮肿处用针刺之,出其恶血,此法甚妙。)


缪仲淳治顾博士伯钦内人,左耳患疔,时方孕,令先以白药子末,鸡子清调涂腹上,护胎,次以夏枯草、甘菊、贝母、忍冬、地丁之属,大剂饮之,一服痛止,疔立拔,胎亦无恙。白药子疗马病者。(《广笔记》)


马铭鞠治顾圣符幼弟,患髭疔。医者先用火针围肿,肿胀至目与鼻俱隐入肉,牙关紧急。用患者耳垢、齿垢,刮手指甲屑和匀如豆大,于茶匙内,灯火上灸少许。取作丸,令洗净围药,将银簪挑开疔头抹入,外用棉纸一层,津湿覆之,痛立止。半日,肿半消,目可开。次日服仙方活命饮,二剂愈。


此法兼可治红丝疔。长洲华承溪指节间患之,得此而痊。又云可治面白疔,未试也。此方传自道人。(《广笔记》)


《广笔记》云∶用陈年露天铁锈,碾如飞面,将金簪脚挑破毒处一孔,纳铁锈末于内,仍将皮盖好。少倾黑水流尽,中有白丝如细线,慢慢抽尽,此疔根也,尽即立愈。又方用甘菊花并根叶捣汁,以酒下之立消。(二方俱神效,屡试屡验。)


立斋治刘贯卿,脚面生疔,形虽如粟,其毒甚大,宜峻利之药攻之。因其怯弱,以隔蒜灸五十余壮,痒遂止。再灸片时,乃知痛。更用膏药封贴,再以人参败毒散,一服渐愈。夫至阴之下,道远位僻。且怯弱之人,用峻利之药,则药力未到,胃气先伤,虚脱之祸,有所不免,不如灸之为宜。


松江诸大尹唇生一疔,已五日,肿硬,脉数,烦躁喜冷,此胃经积热所致。先以凉膈散一服,热去五六。更与夺命丹二粒,肿退二三。再与荆防败毒散,四剂而愈。


杨锦衣唇下生疔,脉症俱实而不下,反用托里,致口鼻流脓而死,是谓实实之祸。


马氏室忽恶寒作呕,肩臂麻木,手心瘙痒,遂瞀闷,不自知其故,(与卒然暴厥者不同。)但手有一泡,此乃患疔毒也。令急灸患处,至五十余壮知痛,投以荆防败毒散而愈。古人谓暴死多是疔毒,急用灯照遍身,若有小疮,即是此毒,宜急灸其疮。但是胸腹温者,可灸。先君云∶有人因剥死牛瞀闷,令看遍身,俱有紫泡,便急灸泡处,良久遂苏,更以败毒药而愈。


张都宪夫人面生疔,肿 痛甚,数日不溃,脉症俱实,以荆防败毒散加芩、连治之,稍愈。彼以为缓,乃服托里一剂,其势愈甚,痛极始悟。再用凉膈散二剂,痛减肿溃。又与连翘消毒散,十余剂而愈。


郑氏举家生疔在四肢,皆由食死牛肉所致。刺去黑血,更以紫金丹服之,悉愈。


王捡讨汝和感痘毒,面生疔十余枚,肿痛脉数,以荆防败毒散治之,虽小愈,尚可畏。更以夺命丹,一服而痊。


陆宣子,山东名医也,言京师李公子某,指甲中生肉管,赤色,倾刻长三尺余,垂至地能动,动则血眯欲死,诸医束手。公子乃取酒痛饮,引刀自断之,出血数斗,良久复生如初,自分死矣。有乞儿自言能治,召之,肩大蛇至,顾骂诸医者曰∶公子蛇头疔也,其管通四肢百骸,绝则又出,若辈何能为?盖乞儿初饶于财,尝患此,破家求医不可得。遇一丐,命其妻纳大蛇 中,穴 出蛇首握之,与肉管相向,蛇以气吸之,不移时而消,蛇则红丝百道,僵死矣。及如其法治之,公子亦愈。竟分其产之半与乞儿云。(蒋湘帆)


治疔疮方∶松香(二十两) 白蜡(二两) 乳香(三两,去油研细) 黄蜡(十两) 铜绿(五两,研细) 麻油(六两) 没药(三两,去油研细) 百草霜(五两,须山庄人家净烧草者佳)先将麻油煎滚,次下松香,三下白蜡,四下黄蜡,五下乳香,六下没药,七下铜绿,八下百草霜。滚过数次,或倾砖地,或即在锅内冷透,搓成条子。用时以圆眼核大丸,呵软捏扁贴患处,是疔即粘,否则不粘。如粘片时,即可止痛,次日消肿,少出黄水即愈。忌荤腥生冷辛辣,每丸约重四分。


又方∶白菊花四两,甘草四钱,水煎服,不过二剂即消。一切消疔之药,皆不及此。盖菊花全身皆治,疔之圣药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