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食
《顾松园医镜》:伤食
伤食者,必恶食嗳腐,吞酸痞胀,腹满倦怠气急。或腹痛,或吐泻,或秘结,或发热,皆为伤食之候。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虞天民云∶凡伤食者,皆原中气不足,宜以补益为要,但治法有先后,不可倒施。故物伤之际,积食未行,遽用补益,则滋其壅塞,病必增剧。必先用顺气消食化痰之药,待宿食消行,然后平调,继以补益,始治之有序,而获宁矣。又沈氏云∶治伤食而但用消导,庸愚尽晓,须审致病有寒热虚实之不同,或挟外感,或挟气挟痰,或久病,或产后,治各有异。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而消之。若血虚者,兼养血而食自行;若气虚者,兼补气而食自化。实者削而消之。如食在上,胸膈饱闷不安者,探吐之;如食在下,绕脐疼痛,手不可按者,攻下之。
挟外感者,当以解散表邪为主,而带和中;挟痰气者,当以开痰行气为主,而兼消导。久病产后,皆宜调补脾胃为主,而佐以顺气消食之剂,不可专行克削攻下,恐宿食未消,而元气顿削,以致变幻不测。余每见世人,以伤食为小疾,而医者亦遂轻忽以施治,故死于伤食者甚多。经曰∶脾胃为后天之根本,根本既伤,而又不善治之,安望其得生耶!
保和丸〔见泄泻。〕伤生冷而挟寒者,去连翘加香、砂、沉、蔻之属。口苦舌干而内热者,去半夏,加枳实、黄连、麦冬之属。胀满腹痛,按之坚硬,或有块者,加枳、朴、槟、莪之属。此方顺气消食化痰,治伤食之要剂也。加减以用,实者宜之。
大承气汤〔见伤寒。〕《金匮》云∶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去者,下之黄自去。又云∶痛而闭者,当下之。又云∶下利不欲食者,此有宿食也,当下之。又云∶脉滑而数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又云∶人病有宿食,寸口脉浮而大,〔谷气壅而盛,亦能为浮大。〕按之反涩,〔饮食不节,则阴受之,而血先伤,故按之反涩,涩在浮大中,故知宿食。〕尺中亦微而涩,〔中焦食阻,气不宣通,而下失化源之主,故亦微而涩。〕当下之。〔恐津精血液转瞬涸竭,愈难开解。〕俱此方主之。
此攻下荡涤之剂,果如上症,必宿食在下,绕脐疼痛拒按者,方可用之,芒硝或去之,或玄明粉代之,或礞石滚痰丸,象胆丸,随宜采用。古方有备急丸,用巴霜〔一钱。〕大黄 干姜〔各五钱。〕蜜丸绿豆大,每服只一丸,以利为度云。寒积用此下之,备此法以俟临症酌用。
疳积散 治小儿乳食不节,过饱伤脾,面黄腹大,小便浊如米泔,大便黄泄酸臭,皮毛枯索,甚而双目羞明生翳,形骸骨立,夜热昼凉等症。
浓朴〔消食积,姜汁炒,一两。〕 橘红〔通滞气,八钱。〕 甘草〔和中。〕真芦荟 芜荑〔各五钱。〕 青黛〔皆杀虫。除疳热。〕 百草霜〔化积滞,〕 旋复花〔消坚痰,各二钱。〕 〔八味共为细末,小儿每一岁用药一分,灯心汤空心调服。积消其半,再用肥儿丸调治。〕
肥儿丸 治小儿疳积神效。
人参〔三钱。〕 白芍 茯苓 甘草〔同砂仁各五钱,余各一两。〕 扁豆 莲肉〔健脾。〕 山楂 麦芽 红曲 橘红 砂仁〔消食。〕 黄连 使君子肉 芜荑 青黛〔除热杀虫。〕 滑石〔清热导滞,共十六味。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空心白汤化下。〕
十宝丸 治男妇因食积黄病,及小儿疳积。
平胃散加楂肉 麦芽 槟榔 茯苓〔各二两。〕 绿矾〔善消食积,能疗诸黄,醋 红色,四两。终身忌食荞麦河豚,犯之即死。枣肉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钱,白汤送,日三服,服后即以饮食压之。〕此三方治小儿疳积之神剂,累试辄应。
异功散 归脾汤 六君子汤〔俱见中风。〕或再加香、砂、沉、蔻、楂、芽之属。
资生丸〔见虚劳。〕此四方补而兼消之法也。加减以用,虚者宜之。按《医贯》云∶胃中元气盛,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若元气不足,致易伤食,纯用曲、朴、楂、芽之类,取快于一时,独不思脾既已受伤,而复经此一番消化,愈虚其虚,而益易伤食矣。故膏粱之人,与藜藿之人不同。藜藿壮实者,可用保和、承气之属;膏粱虚弱者,概以此法施之,贻害不小。
《广笔记方》 治老人伤冷食,及难化之物。
生姜 紫苏〔煎浓汤,置浴锅中,令病患乘热浸汤内熨之。〕此法取辛温以通气,气通则食自化也。
【举例】
一 一人面黄唇白腹大,四肢倦怠无力。余投十宝丸,服至半斤痊愈。又治一妇,产后败血流经,发黄肿胀,口唇淡白,亦投此丸,月余亦全瘳。
二 一人陪客饮食后,忽口不能语,目不识人,四肢不举,如中风状。急令顿饮盐汤探吐,吐出数碗而醒,后用保和汤加减治之而愈。要知饮食过伤,变为异常卒暴之症,前辈未曾明言。故人多不识。《内经》虽有暴病暴死,皆属于火之说,然亦有因于食者,不可不审。
三 一妇年六十余,头痛作呕,泄泻纯水,昼夜无度,手足麻冷,甚至面额亦麻,身难转侧。余诊其脉则微,按其胃脘则痛,此挟虚伤食之候。用人参〔七分。〕益气,白芍〔酒炒,一钱。〕圆肉〔六枚。〕养血,木香〔五分。〕砂仁〔一钱。〕和中化食。一剂诸症俱退,神气遂爽。复用香砂异功散,加归、芍、元肉治之痊愈。或谓头痛倘因风寒,而遽用参、芍,毋乃不宜乎?曰∶外感头痛,必恶风寒,挟虚之人,当用参、苏。今不恶寒,是因食满,胃中气壅逆上之故。要知伤食,亦令头痛也。按《明医杂着》云∶凡治诸病,须时常察其曾何饮食,有无伤积否?但见胸膈饱闷不安,胃脘按之硬痛等症,即当先调理脾胃,消导饮食,然后用本病药治之。或于本病药外,加入消导药。若不知审此,则用药虽对症,而不获效。盖人以脾胃为主,胃气既伤,则不能运化,虽有良药,难以成功也。
《产宝》:伤食
伤食必于补气血药中审所伤何物.以消导药佐之.如伤谷食宜神曲谷芽.伤肉食宜麦芽山楂.伤果食腹内痛甚宜吴茱萸砂仁.世医每遇此症.专消无补.反伤胃气.不应又误认为原伤.食物未消.倍加宽胸耗气之品.甚至绝谷数日以垂危者.此际已无药可用.惟煎独参汤二三钱.调饭锅焦末.渐渐与之.或可十救四五.
《慈幼便览》:伤食
有寒有热,有虚有实,有初病有久病。症治俱详《集成》,兹只录简便数条。
治伤冷食及难化之物∶用生姜切片四两、紫苏四两,煎浓汤置浴盆,令患者乘热坐汤,以手揉其胸腹,以热汤淋之,气通即化。又方,以生姜捣烂,紫苏叶捣烂,各四两,炒热,分作两布包,轮流熨胸腹,如冷再炒再熨,神效。
治伤食停积不消∶用白酒曲,即酿酒小曲,炒二两,老麦芽取净末一两,共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治果及糯米伤尤效。又方,治脾虚停食,炒白术二两,枳实煨一两,研末,神曲五钱,打糊为丸,每服三钱,米饮下。
治饮食停滞饱闷不消∶糯米一升,炒熟,分作二布包,于脐腹轮熨之,助其脾气转运,立消。
凡食肉停滞不消∶山楂子三十粒,捶碎,煎浓汤饮之,自化。
食犬肉成积∶不治则杀人。山楂肉二十四粒,捶碎;杏仁,去皮尖,二十四粒,打碎,浓煎汤饮,数服自化。
食牛肉腹胀不消∶干稻草一把,煎浓汤,滚热饮之,自消。
面食腹胀∶生姜捣汁,冲好酒,热服即消。生萝卜取汁,温热服,神效。用萝卜子亦可。凡食面用醋多不作胀。
食菱角腹痛作胀∶生姜捣自然汁,以滚汤冲服,立消。
食瓜果生冷太多以致腹胀气急∶青化桂,去粗皮,研细末,以饭捣和丸,绿豆大,每服五丸,稍长者,十丸,水送下,病愈药停。
凡小儿病,医症不确,错用反药∶或烦躁,或呕泻,欲解其药,用黑豆一杯、甘草三钱,浓煎服之效。
《傅青主男科》:伤食
凡伤食必心中饱闷,见食则恶,食之转痛也,方用
白朮 茯苓 枳壳( 各壹钱) 谷芽 麦芽( 各贰钱) 山楂( 贰拾个) 神曲( 伍钱) 半夏( 壹钱) 甘草( 伍分) 砂仁( 参粒)
水煎服,一剂快,二剂愈。
疟疾方用遇仙丹( 此方丸之大小,未曾定分两,愚酌以壹钱为准,南方之人,以及老弱久疟,尤宜减半)
生军( 陆两) 槟榔 三棱 莪朮 黑丑 白丑( 各参两) 木香( 贰两) 甘草( 壹两)
水丸,遇发日清晨,温水化三四丸,寻以温米饮补之,忌生冷鱼腥荞面,孕妇勿服。
《古今医案按》:伤食
罗谦甫治博儿赤马刺.因猎得兔以火炙食过多.抵暮困倦.渴饮潼乳斗余.是夜腹胀如鼓.疼痛闷乱.吐泻不得.躁扰欲死.其脉气口大二倍于人迎.右关尤有力.盖炙肉干燥.多食以致发渴.畅饮潼乳.肉得湿而胀滂.肠胃俱填塞.无更虚更实传化之理.内经云.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今因饮食太过.使阴气躁乱.神不能藏死在旦夕矣.若非峻急之剂.岂能斩关夺门.遂以备急丸十粒.分二次服.又与无忧散五钱.须臾大吐大下.约去二斗余.腹中渐空快.次日以粥饮调理而愈.
茶商李.富人也.啖马肉过伤.腹胀.医以大黄巴豆治之.转剧.抱一翁项彦章后至诊之.寸口脉促.而两尺将绝.彦章曰.胸有新邪.故脉促.宜引之上达.今反夺之.误矣.饮以涌剂.且置李中座.使人环旋.顿吐宿肉.仍进神芎丸大下之.病去.众咸服.
孙东宿治大宗伯董浔老.年六十七.向有脾胃疾.暑月以过啖瓜果而胸膈胀痛.诊其脉寸关弦紧.观其色.神藏气固.考其所服药.不过二陈平胃加查、芽等.不知此伤于瓜果寒湿淫胜也.经云.寒淫所胜.治以辛温.而瓜果非麝香肉桂不能消.前方所以无效耳.乃用高良姜、香附各一两.肉桂五钱.麝香一钱.为末.每服二钱.酒调下之.两三日.则胸膈宽而知饿矣.
龚云林治一人.腊月赌食羊肉数斤.被羊肉冷油冻住.堵塞在胸膈不下.胀闷欲死.诸医掣肘.龚见其六脉俱有.用黄酒一大坛.温热.入大缸内.令患人坐于中.众手轻轻乱拍胸腹背心.令二人吹其耳.又将热烧酒灌之.次服万亿丸.得吐泻而愈.
震按缪仲淳治老人伤冷食及难化之物.用老姜紫苏煎汤.置浴锅内.令病患浸其中.以热汤揉心胃肚腹.气通而食化.与此法同.
石顽治幼科汪五符.夏月伤食.呕吐.发热颅胀.自利黄水.遍体肌肉.扪之如刺.六脉模糊.指下寻之.似有如无.足胫不温.自认阴寒而服五积散一服.其热愈炽.昏卧不省第三日.自利不止.时常谵语.至夜尤甚.乃舅叶阳生以为伤暑.而与香薷饮.遂头面污出如蒸.喘促不宁.足冷下逆.歙医程郊倩以其证大热而脉息模糊.按之殊不可得.以为阳脱亡之候.欲猛进人参、附子.云间沈明生以为阴证断无汗出如蒸之理.脉虽虚而证大热.当用人参白虎.争持未决.取证于石顽.诊其六脉.虽皆涩弱模糊.而心下按之大痛.舌上灰刺如芒.乃食填中宫.不能鼓运其脉.往往多此.当与凉膈散下之.诸医正欲藉此脱手.听其用药.一下而神思大清.脉息顿起.当知伤食之脉.虽当气口滑盛.若屡伤不已.每致涩数模糊.乃脾不消运之兆也.此证设非下夺而与参附助其壮热.顷刻立毙.可不详慎而妄叶新宇停食感冒.而两寸关皆涩数模糊.两尺皆沉弦.而按之益坚.虽其人尚能行走.而脉少冲和.此必向有陈气在少腹.询之.果患寒疝数年.因缓辞不便用药.是夜即腹暴满而逝.门人问曰.叶子偶抱小恙.何以知其必死而辞之.曰.凡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实更虚.其气乃居.今胸有食而腹有积.上下俱困.能保其不交攻为患乎.当知厥疝入腹.香港脚冲心等疾.皆是阴邪搏结.郁积既久.则挟阴火之势而上升.若胸中阳气有权.则阴邪仍归阴位而止.今胸中先为宿食填塞.腹中陈气.不逆则已.逆则上下俱满.正气无容身之地.往往有暴绝之虞.所以不便用药.实未知其即死也.故凡诊六部中.病脉有不相应处.即当审其有无宿病.不可轻忽以招诽谤也.
震按伤食原非重病.故所选不多.然诸法咸备.靡巧不臻.毋庸买菜求益矣.
《古今医鉴》:伤食
脉
气口脉紧盛为伤食。食不消化,浮滑而疾。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又曰∶气口脉大于人迎三倍,食伤太阴。盖饮食填塞胸中,太阳之分野,肝木之气,郁而不伸,故必吐以达之,然伤有轻重,必甚而至于两手尺脉绝无者,乃用瓜蒂散吐之。不则或以指,或以鹅翎蘸桐油胆矾探吐之,免致夭枉之患也。
证
病源曰∶宿食不消,由脏腑虚弱,寒气在于脾胃之间,故使谷不化也。宿谷未消,新谷又入,脾气既弱,故不能磨之,则经宿而不消也。令人腹胀气急,胸膈痞塞,咽酸噫气,如败卵臭。时复憎寒壮热,或头痛如疟状,皆其症也。凡伤食必恶食,胸中有物,宜用消导之剂。若伤食挟外感者,不可专攻其食,用行气香苏散,兼而治之。
治
饮者,无形之气。伤之,则宜发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也。五苓散、葛花解酲汤、生姜、半夏、枳实、白术之类是也。食者,有形之物。伤之则宜损其谷,其次莫如消导。重者,宜吐。宜下,枳术丸、保和丸、备急丹之类,量轻重择用。
方
行气香苏散(三山陈氏方)〔批〕(按此方治内伤、外感、七情、四气,和解表里之剂)
治内伤生冷浓味、坚硬之物,胸腹胀满疼痛,及外感风寒湿气,发热恶寒,遍身酸痛,七情气逆,呕吐泄泻,饮食不下等症。
紫苏(一钱) 柴胡(八分) 陈皮(八分) 香附(醋炒,一钱) 乌药(八分) 川芎(八分) 羌活(八分) 枳壳(八分) 苍术(八分) 麻黄(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温服。外感风寒,加葱白三根;内伤饮食,加神曲、山楂各一钱。
消滞丸 消酒消食,消痰消气,消痞消胀,消肿消痛,消积聚,消 瘕。此药消而不见,响而不动,药本寻常,功效甚妙。
黑牵牛(头末,二两) 香附(炒,一两) 五灵脂(一两)
上共末,醋糊丸如豆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
宽中丸 治一切饮食不消,腹胀发热之症。
山楂(蒸过,去核,曝干)
上为末,每服五钱,米汤调下。
利气丸(方见气门)〔批〕(按此方消导积热之剂)
备急丸 治胃中停滞寒冷之物,及诸心腹卒痛。
大黄 干姜 巴豆(去油,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温水送下,量虚实加减丸数。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痛如刀刺,气急口噤,尸厥卒死者,以热酒灌下。或口噤,以木棒撑起牙关,令下咽,须臾瘥,未瘥,更与三丸,以腹中鸣转,即吐下便愈。若口噤,须折齿灌之,令人为妙。忌猪肉、冷水、肥腻之物。
化滞丸〔批〕(按此方通利冷积之剂) 理一切气,化一切积。夺造化有通塞之功,调阴阳有补泻之妙。久坚沉涸,磨之自消;暴积乍留,导之自去。
木香(二钱) 丁香(二钱) 青皮(二钱) 陈皮(二钱) 黄连(二钱) 半夏(为末,姜汁和饼,阴干,二钱) 三棱(五钱,火煨) 蓬术(五钱,火煨)
以上八味俱为末。
巴豆(六钱,去心膜,以瓦器盛醋,浸一宿,熬至醋干,研)
乌梅(五钱,取肉焙干为末,用水醋熬膏,调前药为丸)
乌梅膏和丸黍大,每服五丸,或七丸至十丸,量虚实用。欲通则用热汤。欲止则用冷水。常服磨积,不欲通泄,津液咽下,或空心陈皮汤下。停食饱闷,枳壳汤下。但有所积之物,取本汁饮下。因食吐不止,津液下。小肠气痛,茴香酒下。食泻不休,及霍乱吐泻,新汲水下。赤痢,冷甘草汤下。白痢,冷干姜汤下。心痛,菖蒲汤下。诸气痛,生姜陈皮汤下。若欲宣通,滚姜汤下,仍加丸子。未利再服,利多饮冷水一口即止。
妇人血气痛,当归酒下,有孕不宜服。小儿量岁数加减用。疳积常服,不拘时候,米饮下三、五丸。
保和丸 消痰利气,扶脾胃,进饮食。一切饮食所伤,胸膈满闷不安;或腹中有食不化;或积聚痞块,多服日渐消散,大有效验。
白术(五两) 陈皮(洗,三两) 半夏(泡,三两) 茯苓(三两) 神曲(三两,炒)山楂肉(三两) 连翘(二两) 香附(醋炒,二两) 浓朴(姜炒,二两) 萝卜子(二两)枳实(炒,一两) 麦芽(炒,一两) 黄连(姜炒,一两) 黄芩(酒炒,二两)
上为末,姜汁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八十丸,食后茶清送下。
理气健脾丸(高硕尹传)
白术(土炒,六两) 归身(酒洗,六两) 陈皮(洗,三两) 白茯苓(三两) 黄连姜炒,二两) 香附(醋炒,二两) 枳实(麸炒,二两) 桔梗(一两五钱) 山楂(去核,二两) 半夏(姜炒,二两) 神曲(炒,二两) 木香(五钱)
上末,荷叶煮饭为丸,梧子大。每用百丸,白汤下。
三补枳术丸〔批〕(按此方半消半补,平和之剂) 化痰清热。健胃补脾,消食顺气。
白术(土炒,二两) 陈皮(去白,一两) 枳实(麸炒,一两) 黄连(姜炒,五钱)黄芩(酒炒,五钱) 黄柏(盐炒,一两) 贝母(去心,八钱) 白茯苓(五钱) 神曲(炒,五钱) 山楂(去核,五钱) 麦芽(炒,三钱) 香附(醋炒,五钱) 砂仁(一钱) 桔梗(二钱) 连翘(二钱) 甘草(炙,三钱)
上末,荷叶煮饭为丸,如桐子大。每百丸,姜汤下。
《古今医鉴》:伤食
方
万亿丸(方见通治) 治小儿伤食,肚胀,发热,惊风痰嗽,一切停滞,内伤外感,并治。
启脾丸 消食,止泄,止吐,消疳,消黄,消胀,定腹痛,益元气,健脾胃。
人参(一两) 白术(去芦,一两) 山楂(去核,取肉,炙,五钱) 陈皮(炙,五钱) 泽泻(炙,五钱) 甘草(五钱,炙) 白茯苓(去皮,一两) 干山药(一两) 莲肉(去心,皮,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三四十丸,空心米汤送下。或为饼,以米饮研化服,亦可。小儿常患食伤诸疾,服之立愈。
消食散 治小儿腹痛,多是饮食所伤,治宜和脾消食。
白术(去芦,去油,陈壁土炒,二钱半) 红陈皮(温水洗,去白,七分) 南香附米(去毛,炒,七分) 山楂(蒸,去核,取肉,一钱) 大麦芽(炒,一钱) 四花青皮(去穣,七分) 砂仁(去壳,一钱) 甘草(炙,五分) 神曲(炒,七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七分,量儿大小,清米饮,或白汤任下,生姜煎服亦可。有寒,加藿香、吴茱萸。有热,加炒黄连。
《仁术便览》:伤食
伤食恶食,胸中有物,宜导痰补脾,用二陈汤加白术、山楂、川芎、苍术服之。右手气口脉必紧盛,胸膈痞塞,噫气如败卵臭,亦有头痛发热,但身不疼,伤食必恶食,心口按之必刺痛。
《金匮钩玄》:伤食
戴云∶恶食者,胸中有物。导痰补脾。二陈汤加白术、山楂、川芎、苍术。
《金匮翼》:伤食
伤食者,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也。当分上中下三焦而治,在上吐之,在中消之,在下夺罗太无云∶大抵内伤之理,伤之微者,但减食一二日,所伤之物,自得消化,此良法也。若伤之稍重者,以药内消之。伤之太重者,以药除下之。
瓜蒂散 宿食在上脘,用此吐之。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也。
瓜蒂(炒) 赤豆(煮,各等分)
上为细末,以豉七合煮汁和散,一匕服。
一法∶温浆水调服一钱匕,取吐为度。经云∶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谓食塞于上,而脉绝于下也。何者?阳火之根,本于地下,阴水之源,出于天上,食塞于上,是绝五脏之源,源绝则水不下流,两尺脉绝。吐去上焦之物,而脉自通。如不能吐,则非食病,而是根蒂之先拔,故死。或以阴阳水三升,煮白盐一升令消,分三服,刺吐去所食即愈。出《千金方》。
红丸子 壮脾胃,消宿食,去膨胀。
京三棱 蓬术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各五斤) 炮姜 胡椒(各三斤)
上为末,醋面和丸,如梧子大,矾红为衣,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下。《易简方》有阿
治食索粉成积方
紫苏浓煎汁,加杏仁泥,服之即散。
治食狗肉不消,心下坚,或腹胀,口干大渴,心急发热,狂言妄语,或洞下。
杏仁一升,去皮尖,研,以沸汤三升,和绞汁三服。狗肉原片皆出净,或以芦根煮饮之亦消。
《千金》治所食不消方
取其余类烧作末,酒服方寸匕,便吐其宿食即瘥。
按∶饮食停滞中脘,虽藉药力为之消磨,然所以营运药力者,胃气也,故有屡经消食行气,而食不下者,余即于前所用药内,加人参一二钱,治之如神,学人不可不知。
备急方 治寒饮食过伤,心腹卒痛如锥刺。
川大黄(末) 干姜(末) 巴豆(去皮心,研,去油用霜)
上各等分,和合一处研匀,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温水下一丸,实者加一丸。一云∶每服三丸,未知更服三丸,腹中转鸣,当吐下便愈。
东垣导滞丸 治伤湿热之物,不得旋化而作痞满、闷乱不安、便闭者。
黄芩 茯苓 白术 黄连(各三钱) 泽泻(二钱) 枳实 神曲(各半两) 大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食远沸汤下五十丸。
鹤年云∶伤食与停食宜分两项。伤食者,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病在不及消化。停食不之多少,或当食而怒,或当食而病,在气结而不能化也。治伤食宜偏重于食,或吐、或下、或消。若停食则偏重在气,惟理气而兼之以消,吐下之法,不可用也。大都伤食当分上中下三焦,而停食则专在胃脘也。
《女科证治准绳》:伤食
〔大〕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若妊子饮食不节,生冷毒物,恣性食啖,致伤脾胃,故妊娠伤食,最难得药,唯此二方最稳捷。(木香丸、白术散。)
〔薛〕东垣先生云∶脾胃之气壮,则过时而不饥,多食而不伤。盖胃主司纳,脾主消化,五脏之本也。然食倍而伤者,乃脾气虚而不化也,若投以峻剂,则脾胃复伤而胎亦损矣。当审其所因而调治之。若饮食停滞,或肚腹作痛,用平胃散。呕吐恶心,加枳壳、砂仁。吞酸嗳腐,加黄连三分、吴茱萸二分。腹满泄泻,用六君子汤。停滞肉食,倍加山楂。停滞面食,倍加麦 。停滞糯食,用白酒曲末一味。米食停滞,倍加谷 。鱼腥所伤,倍加陈皮。伤辛热之物,加黄连。伤生冷之物,加砂仁、木香;如不应,更加肉豆蔻、补骨脂;再不应,用四神丸。若脾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凡嗳觉药气,且戒药饵,节饮食。经云∶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大凡脾胃虚弱,饮食难化,以白术、陈皮为末等分,陈曲糊丸,常服最善。枳术丸但可暂用,枳实峻厉,能耗真气,治者慎之。
一妊娠因停食,服枳术丸,胸腹不利,饮食益少,更服消导宽中之剂,其胎下坠。余谓此脾气虚而不能承载也,用补中益气及六君子汤,中气渐健,其胎渐安。又用八珍汤加柴胡、升麻,调理而痊。
木香丸 治妇人有孕伤食。
木香(二钱) 三棱 人参 白茯苓(各三钱)
上为细末,面糊丸如绿豆大。熟水吞三四十丸。
白术散 治妊娠气不调和,饮食易伤。
白术(炒) 干紫苏(各一两) 人参 白芷(炒,各七钱半) 川芎 诃子皮 青皮(各半两) 甘草(二钱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煎至七分,温服。
《局方》小七香丸、(杂伤饮食。)保气散(坐月。)二方,治伤食良效。
郑氏胜金散 治妊妇因食伤胎,传于脾胃,气虚冷逼,小腹胀痛,或腰重大便秘。
吴茱萸(酒浸) 净陈皮 川芎 干姜(炮) 生姜(切、焙,各一钱半) 炙甘草 浓朴(姜制,各三钱)
细末,每服三钱,陈米饮下,入盐煎尤妙。《济生》加砂仁。
《盘珠集胎产症治》:伤食
脾胃滞,则水谷不能化精气以养胎,宜善为消导。
腹痛而食不化。二陈汤加砂仁,去半夏;如呕吐,加藿香、砂仁;气滞,加木香。(和八。)
吞酸嗳腐。二陈汤去半夏,加左金丸。(和八、寒十四。)
腹满泄泻。异功散加砂仁、木香、谷芽。(补二十二。)
脾气虚弱。白术、陈皮为末,谷芽汤下。
《盘珠集胎产症治》:伤食
产后血气已虚,胃中元气不足,饮食偶有所伤,即不能运化,因成痞闷。
宿食停滞,口干满闷,六君子汤加神曲、山楂。(补一)
怒后即食,食停而闷,生化汤加消食之剂。(和二十四)
食消而仍痞,反作痛呕,脾胃伤也。六君子汤(补一)。咽酸嗳腐,加炮姜;作泻,加升麻。不应用补中益气汤。(补六)
消导过多,反致满闷,不思谷食,宜长生活命丹。(补四十五)
《济阴纲目》:伤食
大全曰∶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若妊子饮食不节,生冷毒物,恣性食啖,致伤脾胃,故娠伤食,最难得药,惟木香丸、白术散,二方最稳捷。
薛氏曰∶东垣先生云∶脾胃之气壮,则过时而不饥,多食而不伤。盖胃主司纳,脾主消化,五脏之本也。然食倍而伤者,乃脾气虚而不化也,若投以峻剂,则脾胃复伤,而胎亦损矣,当审其所因,而调治之。若饮食停滞,或肚腹作痛,用平胃散,腹满泄泻,用六君子汤;若脾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凡嗳觉药气,且戒药饵,节饮食。经云∶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大凡脾胃虚弱,饮食难化,以白术、陈皮为末等分,陈曲糊丸,常服最善。枳术丸但可暂用,枳实峻厉,能耗真气,治者慎之。
一妊妇因伤食服枳术丸,胸腹不利,饮食益少,更服消导宽胸之剂,其胎下坠。余谓此脾气虚而不能承载也,用补中益气,及六君子汤,中气渐健,其胎渐安。又用八珍汤加柴胡、升麻,调理而痊。
平胃散 治妊娠饮食停滞,或肚腹作痛。
苍术(米泔浸,炒) 浓朴(姜制) 陈皮(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上锉,加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呕吐恶心,加枳壳、砂仁。吞酸嗳腐,加黄连三分,吴茱萸二分。
六君子汤 治脾胃虚弱,饮食难化,或腹满泄泻。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炙) 半夏 陈皮(各一钱)
上锉,加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停滞肉食,加山楂。停滞面食,倍加麦 。停滞糯米食,用白酒曲一味。停滞米饮,倍加谷 。 鱼腥所伤,倍加陈皮。伤辛热之物,加黄连。伤生冷之物,加砂仁、木香;如不应,更加肉豆蔻、补骨脂,再不应,用四神丸。
木香丸 治妊娠脾胃虚弱,饮食不消,肚腹膨胀,或呕吐泄泻。
木香(二钱) 三棱(三棱犯胎忌,与人参并用或无妨,亦须看人强弱) 人参 白茯苓(各三钱)
上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四十丸,熟水下。
白术散 治妊娠脾胃虚弱,气不调和,饮食易伤。
白术(炒)(佐紫苏、白芷,调和胃气妙) 紫苏(各一两) 人参 白芷(炒,各七钱半) 川芎 诃子皮 青皮(各半两) 甘草(炒,二钱半)
上每服二钱,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冷庐医话》:伤食
中食之证,往往状似中风,非详问病因,必难奏效。《明医杂着》有案可法,录之。一壮年人忽得暴疾如中风,口不能言,目不识人,四肢不举,急投苏合香丸不效,余偶过闻之,因询其由,曰∶适方陪客,饮食后忽得此症。遂教以煎生姜淡盐汤,多饮探吐之,吐出饮食数碗,后服白术陈皮半夏麦芽汤而愈。
湖州某绅,老而矍铄,食量兼人,暑月有馈盛馔者,快意加餐,次日蒸豚味变,不忍舍复饱啖焉,遂得河鱼疾以卒。观此知高年胃强不足持,且以见圣人肉败不食,诚养生之道也少壮时饭后作书,未尝有滞食之病,中岁以来,遂膺斯患。丁巳年假得秘书数种,克期约还食,服保和丸及米灰等不效,投陆氏润字丸,(大黄一两酒浸晒干蒸半熟,制半夏、前胡、山楂肉、天花粉、陈皮、白术、枳实、槟榔各钱二分五厘,每药须略炒或晒干为末,姜汁打神曲糊为丸梧子大。)始愈。自是饭后不敢作书。(余服润字丸时,适陈载庵来,告以所患,问宜何药,载庵曰∶《三世医验》中润字丸最稳最灵。余曰∶鄙意正同,已服二钱许矣。载庵曰∶不妨再服一次,如其言大便遂通。)伤食者,往往发热口渴,有似外感,辨之之法,以皮硝二钱,用纸(纸须浓)坚包固,缚置胃脘,静卧数刻,启纸视之,皮硝若湿,便是伤食,伤之轻者,此亦可以消化,伤之重者,其湿必更甚,乃服消食药可也。
《伤寒六书》:伤食
亦头疼恶寒,身热,但左手脉平和,右手脉紧盛,知为食也,大橘皮汤、二陈汤。心腹满痛,大柴胡汤下之;胸满呕吐,瓜蒂散吐之。
《时方妙用》:伤食
伤食病.必有胸闷吞酸嗳腐腹胀腹痛等症.直以平胃散.如麦芽谷芽山楂神曲萝卜子消之.或以所伤之物.烧灰加入为引导.如初伤时食尚在膈.服此汤.以手探吐.如伤之已久.腹满拒按.宜以三一承气汤下之.愈后服香砂六君子汤.加干姜调养.若无吞酸嗳腐等症.但见头痛恶寒发热.是外感症.切不可误用消导之品.致外邪陷入.变症百出.伤寒不禁食.故桂枝汤啜粥是开章第一义.读仲景书自明.西北之人.一遇头痛恶寒发热之症.便云有食.即服神曲山楂等药.往往误事.余为活人计.不得不大声疾呼也.
脉滑而实. 时书以右关之上为气口.谓气口紧盛伤于食者.妄也.
张景岳云.偶病之人.多有非食而疑食者.曰某日曾食某物.或某肉某面.其日即病.医理不论虚实.但闻此言.且见胃口不开.必先治食.夫未病之人.谁有不食.岂必预为停食.以待病至者.斯可信其无食乎.及其病也.则或因劳倦.或因风寒.或因七情.病发不测.而且无胀无滞.与食何干.药有对病而妄行剥削.必反增病.此斯道之莫须有也.由此推之.则凡无据无证.而妄行胡猜者.皆其类也.良可慨矣.
黄履素(着折肱漫录.)云.五谷皆养补脾气之物.一 成炭.反能消食者何.盖火能软坚化物.烬从火化故也.诸炭能消食.亦能伤脾.功用不减于山楂神曲.不可忽之.以为食物而多服常服也.
愚按今人用白术炒焦不知其伤脾地黄烧灰.不知其伤肾.当以先生之言正之.
《寿世保元》:伤食
经云。脉滑者。有宿食也。虎口脉纹黄色。为脾家有积。小儿脉沉者。为乳不消。
夫小儿伤食。皆因乳哺不节。过食生冷坚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积滞中脘。外为风寒所搏或因夜卧失盖。以致头痛身热。面黄目胞微肿。腹痛胁胀。足冷肚热。喜睡神昏。不思饮食。或恶食。或恶心。或呕或哕。或口嗳酸气。或大便败卵臭。或气短痞闷。或胃口作痛。
或心下痞满。按之则痛。此皆为陈积所伤也。宜以万亿丸利之。若内停于食。或外又感寒邪者则人迎气口俱紧盛。头痛恶寒拘急兼前等症。宜以太和散佐之。葛氏曰。乳者奶也。哺者食也。乳后不可与食。食后不可与乳。缘小儿脾胃怯弱。乳食易伤。难于消化。初则成积。
久则成癖成疳。变为百病。可不慎乎。
万亿丸(方见通治) 治伤食百病。
一论内伤乳食。肚腹胀痛。外感风寒。头痛发热。宜服
太和丸
紫苏 陈皮 香附 羌活 苍术 川芎 枳壳 山楂 神曲(炒) 麦芽(炒) 甘草(炙)
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一治小儿食积。腹痛膨胀。肚硬青筋。
黑丑(半生半炒) 槟榔(各三钱) 木香(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五分。黑砂糖调入滚水服。立消。
一论小儿时常伤食。皮黄肌瘦。肚大腹胀。用此焦饼。令常食之。
消食饼
莲肉(去皮) 山药(炒) 白茯苓(去皮) 芡实(去壳炒) 神曲(炒) 麦芽(炒) 扁豆(炒) 山楂(去子)
上各等分为末。每四两。入白面一斤。水同和。烙焦饼用。
一论此药消食止泄。止吐消疳。消黄消胀。定肚痛。益元气。健脾胃。
启脾丸
人参 白术(去芦炒) 白茯苓 山药 莲肉(去心皮各一两) 山楂肉 陈皮 泽泻 神曲(炒各五钱)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米汤送下。小儿常患伤食诸疾。
服之立愈。
一论小儿伤食。肚大腹胀。用做酒小曲一枚为末。打入鸡子一个。调匀。入盐少许。蒸熟食之。每早服一次。可数次而愈。
一论健脾胃。进饮食。消积滞。杀疳虫。长肌肉。乃保婴第一方也。
保婴丸 临川徐培鸿试验。
人参(三钱) 白术(去芦五钱) 橘红(刮净五钱) 白茯苓(去皮四钱) 甘草(炙二钱)青皮(去穣三钱) 砂仁(二钱半) 木香(二钱五分) 山药(五钱) 莲肉(去皮与心三钱) 使君子(去壳三钱) 山楂肉(三钱) 六神曲(炒三钱)
上共为细末。用生荷叶包粳米炒熟。去荷叶。将米杵烂。以青布扭出。更煮成糊为丸。
如麻仁大。第二十五丸。或三十五丸至五十丸。陈米炒熟煎汤。不拘时服。
一小儿食粽后。切牙欲吐。顷间腹胀昏 。鼻青黄赤。此脾土伤而肝气所动。食积发厥也。先令鸡翎探吐出酸物。顿醒。节其饮食。勿药而愈。
一小儿好吃粽。忽腹胀痛。用白酒曲末。同黄连末为丸。服之愈。
一小儿因停食腹痛。服峻利之药。后患疟。日晡而作。此元气下陷。以补中益气汤治之
千金肥儿饼 小儿无病。日常食三五饼。可防患于未然。妙不可言。
婴儿恒缺乳。饮食不消停。脾胃一伤损。吐泻两相并。痰嗽加吭喘。热积致疳惊。面黄肌瘦削。腹胀肚青筋。赤子焦啼叫。慈母苦伤情。吾心怀幼切。家莲子茯苓。芡实干山药。扁豆薏苡仁。以上各四两。神曲麦芽陈。人参使君子。山楂国老并。六味每二两。白糯米二升。
药米均为末。布裹甑内蒸。白糖二斤半。调和饼印成。每日二三饼。诸病即安宁。肥儿王道药。价可拟千金。
《万病回春》:伤食
伤食者,宜消导也。
万亿丸 治小儿乳食生冷所伤,发热肚胀诸症。(方见通治。)
消食丸 治小儿宿食不消。(又名消乳丸。)
砂仁 陈皮 三棱(炒) 神曲(炒) 麦芽(炒。各五钱) 香附(炒,一两) 加白术(炒、五钱)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麻子大。食后白汤送下,大小加减。
消食饼 治小儿时常伤食,皮黄肌瘦、肚大腹胀。用此焦饼,令常服之。
莲肉(去皮) 山药(炒) 白茯苓(去皮) 神曲(炒) 麦芽(炒) 扁豆(炒)
上各等分为末,每四两入面一斤,水同和,烙焦饼用。
□
一小儿伤寒呕吐、发热面赤。服消导清热之剂,饮食已消,热亦未退。余以为胃经虚血,用六君、升麻、柴胡,四剂而痊。
一小儿十四岁。伤食发热,服消导丸,胸腹膨胀、发热作渴,此脾气复伤也。先用四君、升麻、柴胡,饮食渐进;用补中益气汤而愈。后因劳心发热少食,用四物、升麻、柴胡而愈。
一小儿伤食发热、抽搐、呕吐、喘嗽,属脾肺虚、气虚有热,用六君、炒黑黄连、栀子而愈。(上方俱见补益。)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伤食
伤食发热面赤红,恶心腹胀痛时攻,露身伯热不恩食,症与伤寒大不同。
伤食宜调解,藿香散最宜,保和同与服,病退再养脾。若是成惊搐,惟有下为奇。
伤食发热用藿香,苏叶香附朴陈苍,半夏黄连甘草曲,茯苓引子用生姜。
《续名医类案》:伤食
万密斋治李氏女痘,脓成将靥,忽腹胀且痛,气喘呻吟。曰∶疮既胖壮,脓又饱满,其脉弦滑,此非痘毒,乃伤食也。询之,因食鸡肉、糯米饭。曰∶宜急下之。或谓痘疮首尾不可下,恐虚其里,不靥也。曰∶病不执方,药贵对症,有是病则有是药,下之无妨。遂以原物作汤,吞丁香脾积丸,得利而安。
金氏子,痘成脓时,忽腹胀作痛,气喘烦闷,其痘光壮饱满,非毒也,必曾伤食。果因面食过饱,亦用前方法,得利病稍定。再用钱氏异功散加青皮、山楂,一服愈。
费建中治严孝廉子,六岁,丙戌仲夏见痘,干红色涩,顶陷不松,身热如烙,烦躁不宁。按其腹膈愁痛,口嗳腐气。此毒火内伏,中宫停滞也。以大黄二钱,青皮钱许,蝉蜕、荆芥、赤芍、红花、地丁,用山楂一两,煎汤代水,连二剂,下宿物甚多,痘顿起,色 赤。前方加黄连、生地,渐放白成浆。第热未和,前方服至十二朝,始收功。
费建中子二岁,孟夏见痘,壮热昏迷,干红稠密,然得分珠,亦不脚塌。至三日,绝无起势,气粗烦闷,转矢气,极臭。因痘前食一苎头圆子重,以枳实、山楂、桔梗、前胡、广皮、麦芽、赤芍、蝉蜕、牛蒡,去结屎甚多,即起发红润,后虽甚密,幸获收功。
施氏子痘,始事者,极其升发,四日不起,狂烦叫喊至哑,目时上窜。视其根窠尚在,但稠密矾红,顶陷干滞,身反凉。按其胸膈手足皆起,诊其右手寸关,洪滑而实,此内积重而闭塞也。以枳实五钱,青皮、前胡各三钱,桔梗五分,佐以荆芥、蝉蜕,用山楂二两,煎汤代水,连夜进两头汁,次午又进一剂,下午去宿垢极多,犹有鸡肉未化者。将晚,又行一次,即顿然起发,神安,身大热,色未转,以得通达,火毒发见于外也。
改用凉血清解,色渐红活,浆渐肥脓而收功。
《续名医类案》:伤食
陆道仙治一儿,多食果,腹胀,医罔效。先取桂、麝、瑞香三味为丸,服之立愈。(《平湖县志》。)
龚子才治一小儿,食粽后,切牙欲吐,顷刻,腹胀昏愦,鼻青黄赤。此脾土伤而心肝动,食积发厥也。先令以鸡翎探吐,出酸物,顿醒。节其饮食,勿药而愈。
一小儿好吃粽,成腹胀痛,用白酒曲末,同黄连末为丸,服之而愈。
一小儿因停食胀痛,服峻利药后,患疟,日晡而作。此元气下陷,以补中益气汤治之而愈。
高鼓峰治吴章成弟,八岁,发热闷乱,大便不通。医作感冒治。高曰∶此得之伤食,因发散太过,遂成虚热,兼风药燥血,故不便耳。(名言当玩。)先以六味饮加肉苁蓉三钱饮之,下黑矢数十枚。继以补中益气汤数剂,而诸症悉除。
薛立斋治一小儿,伤食,发热面赤。或用养胃汤加枳实、黄连、山楂治之,更加腹胀,午后发热,按其腹不痛。此饮食虽化,脾胃复伤,用六君子汤,数剂而愈。
一小儿伤食发热,呕吐面赤,服消导清热之剂,饮食已消,热赤如故。曰∶此胃经虚热耳。用四君子汤加升麻、柴胡各二分,四帖而痊。
一小儿伤食,发热面赤,抽搐,呕吐,气喘吐痰,以饮食伤脾发热,肺气虚弱所致耳。用六君子汤,加炒黑黄连、山栀各二分愈。
一小儿饮食停滞,服消导之剂。曰∶此脾胃气虚,不能克化也,法当调补为善,若数用克伐之剂,脾气益伤,饮食愈停矣。已而腹内又结一块,寒热潮热,食少作渴,大便不实,用四君子汤,饮食渐增。又用补中益气汤而愈。
万密斋治孙监司女,病后误食菱角伤脾,面肿而喘,用钱氏异功散,加藿香叶以去脾经之湿,紫苏叶以去肺经之风,一剂而安。
外甥女有食积脾虚病,痘后又伤食,甚瘦,腹胀不喜食,用胃苓丸方加枳实、炒神曲、麦芽、青皮,作丸服之。
一儿因伤食,腹痛胀,医下之而愈。又伤食腹胀,医再下之。曰∶非其治也,误杀此儿,果半年而死。或问故。曰∶凡饱食伤胃而胀,宜消导之,脾虚不能消食而胀,宜补之以助其传化。医者不察,乃一下再下,致腹大无纹,脐突背平,脾肾皆伤,不死何俟?
王闲一子周岁,因食猪肉受伤,肢体瘦削,使人求药。问其详,乃食积疳,此有余病也。与脾积丸五粒,教以猪肉汤吞下,果下一块,如小指大,涎沫裹之而出,顿安。
马铭鞠治华氏子,连食冷鸭子二枚,午间,又纵恣饮食,更余病发,上不吐,下不泻,胸腹胀满,目闭,气喘身热。按其胸腹,则双手来护。曰∶食也,鸭子黄闭气,得水则化,今尚在胃口。急索大枣数枚,煎汤入砂仁钱许,以通其气。儿渴,顿饮碗许,气渐通,目开,手足亦渐流动。再煎饮之,夜半吐泻交作,次日而愈。
立斋治杨锦衣子,十岁,腹胀痛,服消导药不应。彼以为毒,请诊其脉,右关沉伏,此食积也。河间云∶食入即吐,胃脘痛,更兼身体痛难移,腹胀善噫,舌本强,得后与气快然衰,皆脾病也。审之,果因食粽得此,以白酒曲,热酒服而愈。
张子和曰∶舞水一富家,有二子,长者年十三,幼者年十一,好顿食紫樱一二斤,每岁须食半月。后一二年,幼者发肺痈,长者发肺痿,相继而死。张常叹曰∶人之死,生命耶,天耶。古人有诗,爽口味多终作疾,真格言也。天生百果所以养人,非害人也。然而富贵之家,失教纵欲,遂至于是。
吴振公次女四岁,伤食吐泻,发热发颤。予谓此女多食瓜果,致脏气不行,酿成湿热。既经吐泻,湿去,热留脏腑之中,无阴相养,故变成风象。为定参、术、半夏、砂仁、干姜、浓朴、归、苓一方。某医谓弱龄女子,岂得服参、术?遂易他药,服至五日,人事昏沉,头偏睛露。复延治,以温中补脾救之立苏。(《慈幼篇》。)
《医述》:伤食
妊娠伤食,多由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所致。盖胎以脾胃为主,脾胃强则胎系如悬钟而不堕。若伤食不化,则脾困而胎不能固矣。故凡消食导滞,先以补脾健胃为主,则饮食自化。一切峻厉克伐之药,未可浪投。(萧慎斋)
《医述》:伤食
凡遇产后发热,须问饮食有无伤积。如见饱闷、恶食、泄泻等证,作伤食治。若饮食调者,方用补血正法。(王节斋)
《医效秘传》:伤食
伤食类伤寒者,以其亦有发热恶寒头疼等症,但非若伤寒之甚者也。其症或兼恶食,或噫气作酸。
或饱闷作痛,气口脉紧者是也。当于消食门中求之。
《医学传灯》:伤食
方书云.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食.以是知伤食之脉.专以气口为主也.然诊视之时.有气口脉沉伏者.有气口脉滑大者.又有人迎气口俱弦数者.纷纷不一.不可以一说拘也.夫人迎气口脉俱弦数.外症日晡寒热.头亦微痛.全与风寒无异.但神气如故.身无疼痛.可以为别也.脾胃之气禀于命门.命门凝然不动.下焦为之臣使.宣布其气.行至中焦.入于脾胃.乃能化食.今因饮食郁遏.少阳三焦之气不得宣通.故生寒热诸症.医者不识.呼为寒疾.误人多矣.宜用柴胡化滞汤.通表里而双解之.食重者宜下.若外无寒热表症.但觉胸膈不宽者.痰裹食而不化也.宜用加味二陈汤.又有生冷伤脾者.脉来沉缓无力.(审脉之有力无力而定虚实之治)宜用香砂理中汤.更有胸腹不觉.咳嗽气急.四肢无力.大便不甚通畅.脉沉弦细.按之无力.下焦虽是虚寒.中焦又有浮热.先以养血健脾汤.开其痰食.再以八味地黄丸.实其下焦.方为得法.至若饮食积久.或伤之太过.中气闭塞.以致猝然僵仆.昏不知人.名为食厥.甚则四肢拘挛.状如中痰.亦用加味二陈汤.脉沉细缓者.宜加姜桂.不可误认痰症.妄用痰剂.
柴胡化滞汤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枳壳 浓朴 山楂 苏子 桔梗
伤食而用柴胡.以其能升少阳之气也.
加味二陈汤
陈皮 半夏 白茯 甘草 枳壳 浓朴 杏仁 山楂 苏子 桔梗
大凡消食化痰.必须顺气.胸中不宽.故用苏桔.若在脐腹以下.宜用青皮香附.
香砂理中汤
人参 白术 炮姜 甘草 砂仁 香附 藿香
滞重去白术.加枳壳.浓朴.寒甚加肉桂.
养血健脾汤 方见脾胃门.
冲和丸
陈皮 半夏 枳壳 浓朴 神曲 杏仁(各一两) 黄芩 桔梗(各五钱)
脾居中央.寒之不觉其寒.热之不觉其热.饮食易化.百病不生.故云冲和.今为饮食所伤.失其旧职.用此消其积滞.复其冲和之旧矣.故以冲和为名.痰滞胶固者.再加莪术.
物性相制药
索粉不化.宜加杏仁.狗肉亦用.牛肉伤加红曲.鱼伤加橄榄.面食豆腐.加萝卜子.粽子粘食.加白酒药.肉食加山楂.果子菜蔬.加麝香.煎炒浓味.加淡豆豉.
《医学入门》:伤食
伤食恶食分上下,次审寒热行吐泻;胸满(有物)噎嗳心(口)腹疼,发热(胃有伏火,或似疟痢)皆因食不化。
停于上脘,气壅痰盛者,宜吐。如伤冷食,腹胀气逆,噫气吞酸,恶心,欲吐不吐,宜平胃散入盐少许探吐;如伤热物或酒面,发热,心口刺痛,停痰、停饮、伏火,宜二陈汤加黄连、枳实探吐;伤重填塞胸中,下部无脉,体实年壮者,方敢瓜蒂散吐之;寻常饮食过饱在膈,以手探吐为好。停宿中、下脘者,宜下以逐之。如伤冷物,腹胀满痛者,木香见丸、丁香脾积丸、感应丸;如伤热物,痞满者,二黄丸;日晡潮热盛者,小承气汤;寒热两伤者,大黄备急丸、除原散;体弱者,下药兼补,保和丸。凡伤食,乃中焦血病,如牵牛猛烈伤气及一切峻攻,反伤胃气。又现有吐者,二陈汤加砂仁、黄连、青皮、枳实;现有泻者,胃苓汤加山楂、麦芽,或三白汤,随时令寒暑选用。如身受寒气,口又伤冷,初得便宜辛温理中,稍久郁而为热,当兼辛凉散之。
吐下未净消导之,
红丸子、枳术丸、保和丸、大安丸、平补枳术丸、单山楂丸。
吐下已虚补益借;
四君子汤、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酒客分消与调中,
饮酒与水过者,宜上汗下渗,分消其湿,葛花解酲汤微汗即愈;渗剂,五苓散、调中二陈汤。如久困于酒,或伤灰酒成积,腹痛,大便窘迫者,酒蒸黄连丸、香连丸。如伤酒呕逆,眩晕,头痛如破者,补中益气去白术,加半夏、白芍、芩、柏、干葛、川芎;有块者,更加莪术、木香。如善饮,每早长嗳不吐者,小调中汤最妙,一月三五次服之,亦可为丸。如醉饱行房,以致蓄血,胃口时痛者,大调中汤,或八物汤加砂仁之类。有痛饮不醉,忽糟粕出前窍,尿溺出后窍者,四物汤加海金砂、木香、槟榔、木通、桃仁,数服可安。吃茶成癖者,星才丸。
忧思郁抑药嫌霸。
忧思伤脾,不思饮食者,清六丸加香附、炒黄连、白芍,姜汁蒸饼糊丸服;全不食者,温胆汤神效;忧思兼伤食者,木香化滞汤。瘦倦气仰不食者,二炒苍柏散,加香附、白芍、陈皮、半夏、黄连、扁柏等分,白术为君,姜汁面丸服;湿痰气滞不食者,三补丸加苍术,倍香附。
《医学实在易》:伤食
平胃散 治脾胃不调,心腹痞满,吞酸嗳腐,泻痢,瘴疟,不服水土等症。
苍术(三钱,炒) 陈皮 浓朴(各二钱,炒) 炙草(一钱
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瓜蒂散 宿食在上脘,用此吐之,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也。”
瓜蒂(炒) 赤豆(煮,等分
上为细末,以豉七合,煮汁和散一匕服。一法温浆水调服一钱匕,取吐为度。
三一承气汤(见上瘟疫
《医学摘粹》:伤食
伤食者,必有胸闷、嗳腐、腹满等证,是停食不消也。以平胃散主之。如食停上脘属实,宜吐者,以瓜蒂散主之。如食停下脘属实,宜下者,以大承气汤主之。
平胃散(方见吞酸) 瓜蒂散(方见痰饮) 大承气汤(方见温证)
《医学摘粹》:伤食
〔伤食提纲〕 嗳腐旋惊闷在胸,更兼腹内满难容,食停不化凭何治,开胃尤宜降逆冲。
平胃证
(方见吞酸) 宿食停留久不消,胃经有病速宜调,散投平胃多奇效,推荡无余力倍饶。
瓜蒂证
(方见痰饮) 大承气证(方见伤寒) 食停腹内不消时,法用吐攻莫要迟,上脘惟须瓜蒂散,下焦承气最相宜。
《伤寒指掌》:伤食
伤食亦头痛恶寒发热.但身不痛.右关脉短滑.或弦滑.与伤寒异.胸膈饱闷.恶食嗳气.此食滞中脘也.宜辛温消导.紫苏、浓朴、枳实、楂肉、神曲、麦芽之类.兼风寒者.
身体拘痛也.加羌防散之.舌黄口渴者.兼内火也.加连翘、黄芩、莱菔子凉疏之.若兼胀痛甚者.挟痧秽也.加广藿梗、川郁金逐之.按食与痰.乃伤寒兼有之症.临症者必须兼参可也.
凡停食胀痛.在大腹脐以上者.尚在小肠之间.宜消导.不可下.其痛满在脐及少腹.方是燥屎在于大肠.下之可也.
《幼科折衷》:伤食
凡小儿饮食停滞中焦不化而发热者必恶食也,或暖气作酸,或恶闻食味,或欲吐不吐,或吐之不尽,或恶心,或气短痞闷,或胃口作疼,或心下痞满、按之则痛,此皆停食之候也。若感寒邪者,则左手人迎(左关)气口(右关)俱大。
外症头痛恶寒拘急,中脘痞满、或吐或呕或痛者,以藿香正气散或人参养胃汤,或木香砂仁之类。若肉食不化,必加棠子(即山楂肉)末;面食不化者加神曲、麦芽;生冷肉食不化者加草果、砂仁、枳实、青皮主之。如食在胃口上,未入于胃,乃可吐之,不吐则消导之,待食下胃变化糟粕,外症已解乃可下其食也,宜三黄枳实丸。热多者大柴胡汤,如无外感,但只伤食者方可下之。凡治夹食伤寒不可先攻其食,且先发散寒邪,次可消导之也。
【附方】
消积丸 白术 陈皮 青皮 益智 神曲 三棱 丁香 茴香
辰砂膏 硼砂 辰砂 真珠 全蝎 马牙硝(各一钱) 麝香(一匙)
青龙丸 青黛 茯神 芦荟 南星 麝香 轻粉 全蝎 朱砂为衣,薄荷汤下。
藿香正气散 藿香 浓朴 白芷 半夏 桔梗 茯苓 紫苏 白术 陈皮 大腹皮 甘草
人参养胃汤 人参 半夏 陈皮 茯苓 苍术 浓朴 藿香 肉果
三黄枳实丸 枳实 黄连 大黄 陈皮 白术 黄芩 草豆蔻
大柴胡汤 见疟疾症内。
《证治汇补》:伤食
大意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内经)一或有伤.脾胃便损.饮食减少.元气渐惫.(杂着)
内因
有过食生冷瓜果鱼腥寒物者.有过食辛辣炙爆酒面热物者.有壮实人恣食大嚼者.有虚弱人贪食不化者.(指掌)有饮食不调之后.加之劳力.劳力过度之后.继以不调者.(安道)
外候
令人腹胀气逆.胸膈痞塞.咽酸噫气.如败卵臭.或呕逆恶心.欲吐不吐.恶闻食气.或胃口作痛.或手按腹疼.或泄泻黄白而绞痛尤甚.或憎寒壮热头疼.似外感疟疾.但外感则身多疼痛.左脉浮盛.伤食则身无疼痛.右脉滑大.(汇补)亦有旧谷未消.新谷遽入.脾气虚弱.经宿不化者.(巢氏)其有热者.令人吞酸.其无热者.令人噫臭.(吴 )
脉法
气口紧盛伤于食.(内经)右关浮滑.或沉滑.按之有力者.宿食不消.(脉经)凡人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当问其胸满恶心欲吐欲呕者.此食填胸中.气不下降.故尺部无脉.乃天道不能下济之象.探吐自愈.如胸中无食.又不欲吐.而尺无脉者.此根本已废.短期迫矣.又停食脉沉滑.伤冷硬物.宜温以克之.脉洪数.伤辛热物.宜苦以胜之.脉缓滑.伤腥咸物.宜甘以胜之.脉弦紧.伤酸硬物.宜辛以胜之.脉洪滑.伤甜烂物.宜酸以胜之.脉微迟.伤冷物.且有积聚痰涎.宜温剂和之.若见单伏者.主食不化.且有外寒凝滞.宜辛温发之.(汇补)
治法
在上者.未入于胃.乃可吐之.在中者.消导之.在下者.已入于胃.宜下之.(玉册)然皆不可过剂.恐损元气也.(汇补)
峻剂宜戒
肠胃为市.所伤食物.过在中焦.设用破气之剂.徒损上焦清气.峻烈之品.复伤下焦阴血.皆谓之诛伐无过.惟当顺气化痰.助脾腐化.更视元气何如.所伤何物.徐徐消导.润而去之.滞去之后.犹当补养脾胃.以复健运之常.若概用牵牛、巴、黄.损伤脾气.潜耗津液.积聚转固.而药之余毒留于肠胃.渐变呕吐肿泄痿黄.即或临时痊可.而暗夺其纪者多矣.(汇补)
挟寒挟热
其有身受寒气.口伤生冷而暴病者.初时便宜辛温开导.盖食得寒则凝.得热则化也.稍久寒郁成热.当兼一二辛凉降火之味.(丹溪)所以伤食之人.腹痛日久.时作时止.口干唇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亦有泄泻黄糜.肛门如火者.皆湿中生热之症.反以苦寒取效.可见伤食亦有挟寒挟热之异.犹之外感有寒实结胸热实结胸之别.故凡临症之顷.大宜审察.(汇补)
伤食成痞
食伤之后.物滞虽消.元气受损.或已经攻下而脾阴受伤.至高之气乘虚下陷而为蓄满痞塞者.宜理脾胃.和气血.治以辛发升散之剂.则痞结自解.不可再用枳、朴等类.重损中州.(入门)
脾虚甘补
平人饮食入胃.脾能运之.故随食随化.病患饮食入胃.脾勿能运.则食反磨脾.故有食入即痛者.不可与伤食同治.致变不测.但补脾胃.其食自化.(汇补)
肾虚温补
饮食虽入中焦.其变化精微.实赖少火上蒸.中年之后.大病之余.元阳亏损.不能熟腐.因而衰馁.易于停食.作痞作痛.为呕为泻.宜补火以生土.譬之锅底加薪.水谷尽熟也.(玉机)
胃枯平补
又有专事清虚.素食粗 .肠胃无以滋养.久久枯涩.易于停食.治者不求其本.喜攻速效.妄用辛香燥热.
徒快一时.变生噎膈臌胀.背痈嗽脓等症.若早知胃枯.但与平补.久而自效.(汇补)
用药
食填上焦.宜单盐汤.或二陈汤加桔梗芦吐之.吐后.以二陈加香砂和之.食停在中.保和丸主之.肉食伤.
加草果、山楂.面伤.加神曲、莱菔.水果伤.加肉桂.豆粉伤.加杏仁.瓜 伤.加糯米.糯米伤.加酒曲.饭食伤.
加陈六安茶.炙 伤.加淡豆豉.外着暴寒.加苏叶、干葛.内伤生冷.加干姜、桂枝.挟气滞.加木香、乌药、枳壳、槟榔.挟寒湿.加苍术、浓朴.久而挟郁热.加姜汁炒山栀.郁热便秘者.加大黄.挟热便泻者.加黄连炭.如初起自吐者.二陈加藿香、豆蔻、浓朴、砂仁.自泻者.二陈加白芍、木香、木通、神曲.吐下未净者.枳术丸消之.吐下已虚者.六君子补之.至于伤食感寒腹痛.有用备急丸攻下者.有用理中汤温补者.虚实之间.最当详辨.
久病不运化者.以六君子加谷芽、益智、砂仁之类.
凡伤食.必问所食何物.寒者热者.是喜食而太过耶.当助脾消导.或乘饥困而食之耶.当补中益气.是气恼后得食.或食后着气耶.当舒气解郁.兼以消化.若病后.疮溃后.产妇高年.凡有食滞.只宜补益消化.若概用攻下.立见倾危.凡左脉微弱.右脉弦滑.或弦大.形气俱虚.又兼饥馁.骤得饮食.食而过节者.此不足中有余也.以受伤言不足.以停滞言有余也.故标本当审缓急.更有物停气伤.宜消补兼行者.有物停气不甚伤.当消导独行者.有既停滞.不能自化.但须补脾使之营运.不必消导者.当临时消息.不可一偏.
至如枳术丸.虽曰消导.固有补益之功存乎其间.和中最妙.其他如木香分气丸、枳实消导丸、大枳壳丸.
虽无补益.然施于有余实症.无不获效.但不可视为常法.若所滞之物.非枳术丸等所能去者.安可泥常而不通变.则备急丸、煮黄丸、感应丸、瓜蒂散等.东垣丹溪亦未常委之勿用也.(安常)
【附:恶食】
恶食非止一端.有胸中痰滞者.宜导痰以助脾.有伤食恶食者.宜消化以助脾.有病久胃虚者.宜参术以健脾.(汇补)
【附:不能食】
不能食有虚有实.实则心下痞满.恶心口苦.宜消导.虚则倦怠.面色痿黄.必心下软和.宜异功散加砂仁.
有虚痰者.六君子汤.用补脾不效者.宜二神丸.虚则补其母也.若善饥不能食.属胃热.脉洪而虚者.异功散加竹茹、黄连.脉洪而实者.人参白虎汤治之.(汇补)
伤食选方
保和丸(丹溪) 治食积酒积.
山楂肉(二两) 半夏 橘红 神曲 大麦芽 白茯苓(各二两) 黄连 莱菔子 连翘(各五钱)
末之.滴水丸.白汤下.加白术.名大安丸.
枳术丸(洁古) 消食强胃.治痞宽胸.
枳实(一两) 白术(二两)
末之.荷叶裹烧饭为丸.陈茶姜汤任下.
三黄枳实丸 治食郁成热.腹胀便秘壮实者.
大黄 黄连 黄芩 白术 陈皮 枳实 神曲各等分.末糊丸.姜汤下.以利为度.
枳实导滞丸 行湿热之物.去积滞闷痛.
大黄(十两) 神曲(五两) 枳实(五两) 茯苓 黄芩 白术 黄连(各二两半) 甘草(一两) 泽泻(二两)
炊饮丸.
和中丸 治胃虚食滞.厌厌不食.大便或秘或溏.
浓朴(一两) 白术(一两二钱) 半夏(一两) 陈皮(八钱) 木香(二钱半) 甘草(三钱) 枳实(三钱)
姜汁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汤下.
备急丸 治胃停生冷.心腹急痛.手不可按.右寸关脉紧盛者.
大黄 干姜 巴豆(各等分)
末之.蜜丸如豆大.姜汤下三丸.得吐利为度.此方并治中恶客忤.心腹胀痛.卒如刀刺.气急口噤卒死者.以暖水下.或不下.捧起头.得下咽.须臾便瘥.再与三丸.以腹中鸣转.得吐下.即愈.
感应丸 化积化滞.不动脏腑.
丁香 木香 肉果 干姜(各一两) 杏仁(一百四十粒) 百草霜(二两) 巴豆(去皮膜七十粒)
同研入药内和匀.加糯米糊.入药杵千余下.丸如莱菔子大.每服十丸.食滞.陈皮汤.气滞.茴香汤.呕吐.
生姜汤下.
大枳壳丸 治一切酒食伤胃.胸膈闷痛.饮食不下.两胁刺痛.呕逆恶心.
蓬术 浓朴 人参 青皮 黑牵牛 枳壳 茯苓 木香(各一两) 大黄(二两) 陈皮 白术(各一两) 槟榔 半夏神曲(各三两) 三棱 麦芽(各一两)
姜汁糊丸.
资生丸(缪仲淳) 健脾开胃.消食止泻.调和脏腑.醉饱之后服之.大能消食.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茯苓(一两半) 陈皮(二两) 山楂肉(二两) 神曲(二两) 黄连(姜汁炒)
豆蔻 泽泻(各三钱) 桔梗 炙甘草 藿香(各五钱) 白扁豆(一两) 莲肉(一两) 薏苡仁(三两) 山药 麦芽芡实(各一两半)
炼蜜为丸.每丸重二钱.每服一丸.醉饱后.细嚼.淡姜汤下.
大健脾丸白术(三两) 广皮(一两) 黄连(八钱) 木香(七钱半) 人参(一两半) 山药肉果(各一两) 甘草(七钱) 山楂肉 神曲 砂仁 谷芽(炒各一两) 茯苓(二两)
为末.蒸饼丸.如绿豆大.空心.午后陈皮汤下五十丸.
平胃散 人参白虎汤(二方俱见暑症) 理中汤(方见中寒)
二神丸补骨脂(炒四两) 肉果(二两生用)
为末.枣子五十枚.生姜四两.同切片.煮烂.去姜取枣.剥去皮核.以肉研入药.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
二陈汤 瓜蒂散(二方俱见痰症) 异功散(方见血症) 六君子汤(方见中风)
《证治准绳·女科》:伤食
〔大〕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若妊子饮食不节,生冷毒物,恣性食啖,致伤脾胃,故妊娠伤食,最难得药,唯此二方最稳捷。(木香丸、白术散。)
〔薛〕东垣先生云∶脾胃之气壮,则过时而不饥,多食而不伤。盖胃主司纳,脾主消化,五脏之本也。然食倍而伤者,乃脾气虚而不化也,若投以峻剂,则脾胃复伤而胎亦损矣。当审其所因而调治之。若饮食停滞,或肚腹作痛,用平胃散。呕吐恶心,加枳壳、砂仁。吞酸嗳腐,加黄连三分、吴茱萸二分。腹满泄泻,用六君子汤。停滞肉食,倍加山楂。停滞面食,倍加麦 。停滞糯食,用白酒曲末一味。米食停滞,倍加谷 。鱼腥所伤,倍加陈皮。伤辛热之物,加黄连。伤生冷之物,加砂仁、木香;如不应,更加肉豆蔻、补骨脂;再不应,用四神丸。若脾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凡嗳觉药气,且戒药饵,节饮食。经云∶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大凡脾胃虚弱,饮食难化,以白术、陈皮为末等分,陈曲糊丸,常服最善。枳术丸但可暂用,枳实峻厉,能耗真气,治者慎之。
一妊娠因停食,服枳术丸,胸腹不利,饮食益少,更服消导宽中之剂,其胎下坠。余谓此脾气虚而不能承载也,用补中益气及六君子汤,中气渐健,其胎渐安。又用八珍汤加柴胡、升麻,调理而痊。
木香丸 治妇人有孕伤食。
木香(二钱) 三棱 人参 白茯苓(各三钱)
上为细末,面糊丸如绿豆大。熟水吞三四十丸。
白术散 治妊娠气不调和,饮食易伤。
白术(炒) 干紫苏(各一两) 人参 白芷(炒,各七钱半) 川芎 诃子皮青皮(各半两) 甘草(二钱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煎至七分,温服。
《局方》小七香丸、(杂伤饮食。)保气散(坐月。)二方,治伤食良效。
郑氏胜金散 治妊妇因食伤胎,传于脾胃,气虚冷逼,小腹胀痛,或腰重大便秘。
吴茱萸(酒浸) 净陈皮 川芎 干姜(炮) 生姜(切、焙,各一钱半) 炙甘草 浓朴(姜制,各三钱)
细末,每服三钱,陈米饮下,入盐煎尤妙。《济生》加砂仁。
《周慎斋遗书》:伤食
食积停痰。气实之人,二陈汤,随所伤之物,加以消导。如伤肉食,加山楂、神曲、草伤米食,加山楂、麦芽;伤面食,加神曲、莱菔子;大便坚加大黄,性热者少加黄连。气虚人六君子汤加砂仁、木香,不用消导。
夏月阳气在表,如有伤食等证,必痰气凝塞。二陈汤加木香、砂仁、白芍,随其所伤,再加消导。身热加干葛,或二陈、五苓,合而用之。
验案
一人因饥吃烧酒、冷肉,遂大吐泻,胸膈饱闷,口渴,四肢沉重。用二陈加和中散,加川连五厘,服愈。盖冷肉滞于胃,故大吐泻,胸膈饱胀,四肢沉重者,脾不运也。用和中、二陈散,温中醒脾,脾自健运。渴甚者,中焦壅滞,心火不得下降,少用川连,引心火下行
《重订灵兰要览》:伤食
《肘后》辨脾胃所伤变易形法∶凡诸脾脉,微洪伤苦涩物,经云∶咸胜苦。微涩伤辣辛物,经云∶苦胜辛。微滑伤腥咸物,经云∶甘胜咸。洪缓伤甜烂物,经云∶酸胜甘。弦紧伤酸硬物,经云∶辛胜酸。微弦伤冷硬物,经云∶温以克之。微迟伤冷痰积恶物,经云∶温胃化痰。饮食过多,胀痞不下,寻常率以破气之药投之。(伤食恶食,必有噫腐吞酸之候。)是食物既伤之前,药剂又攻之于后,脾气安得而健畅也。必须以平补之药为主,佐以他药,一升一降,使脾肾交通,而水火既济,自然腐化矣。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