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水萍

《本草纲目》:水萍

《本草乘雅半偈》:水萍

《本草崇原》:水萍

《本草从新》:水萍

《本草分经》:水萍

《本草经集注》:水萍

《本草蒙筌》:水萍

《本草思辨录》:水萍

《本草图经》:水萍

《本经逢原》:水萍

《得配本草》:水萍

《冯氏锦囊秘录》:水萍

《雷公炮制药性解》:水萍

《名医别录》:水萍

《千金翼方》:水萍

《医学入门》:水萍

《神农本草经》:水萍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水萍

《吴普本草》:水萍

《新修本草》:水萍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水萍

《证类本草》:水萍

「气味」辛、寒、无毒。


「主治」


1、伤寒。用紫背浮萍一钱、犀角悄半钱、钩藤钩几个,共研为末。每服半钱,蜜水调下,以出汗为度。


2、消渴。喝水甚多,用浮萍捣汁服。又方:用干浮萍、栝楼根,等分为末,加入乳汁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空心服二十丸。痛三年者,服药数日可愈。


3、水肿,小便不利,用浮萍晒干,研为末。每服一匙,开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4、吐血。用紫背浮萍(炽)半两、黄芪(炙)二钱半,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调下。


5、中小毒病(手足指冷至膝肘)。用浮萍晒干,研为末,每服一匙,水送下。


6、脱肛。用紫背浮萍为末,干敷患处。此方名“水圣散”。


7、风热隐疹。用浮萍(蒸过,焙干)、牛蒡子(酒煮,晒干,炒)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至二钱,薄荷送下。一天服二次。


8、风热丹毒。用浮萍捣汁涂搽。


9、汗斑癜风。夏季收紫背浮萍晒干,每了四两煎水洗浴,并以萍直接搽抹。水中加汉防己二钱亦可。


10、大风疠疾。春末采浮萍草,淘三、五次,窨三、五日,焙为末。避日光收存。每服三钱,饭前服,温酒送下。忌食猪肉、消风散五两。每服五钱,水煎,频饮。同时以浮萍煎汤洗浴。


11、毒肿初起。用浮萍捣烂敷患处。


12、烧烟去蚊。夏季取浮萍阴干烧成灰,可将蚊虫熏去。


(本经中品)


予独不喜其胜酒,恐长安少却人瑞。萍氏掌国,水禁使之,稽酒谨酒,不许百姓沉溺,并不许本官沉溺,萍性胜酒,稽谨乎沉溺乎。


《别录》以之治风,命名追风使。


【气味】辛寒,无毒。


【主治】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久服轻身。


【核】曰∶生池泽止水中,季春始生,杨花所化也。一叶经宿,即生九叶,叶下微须,即其根也。面青背紫者,入药最良;面背皆绿者,不堪入药也。七月收采,置竹筛内,下以水映之,日晒方干。


【 】曰∶谷雨萍始生,杨花入水乃化也,树根水上,一夕九子,尝与水准,故曰萍也。


周官萍氏,掌国水禁,以不沉溺取名,使之稽酒谨酒也。然亦水萍之性能胜酒尔,盖杨先百木青,秉春升之敷和,萍性善生衍,秉夏出之蕃茂,但以升出为用,不以风火为气者。以基于水,遂禀水寒之化,且味专辛发,藉金水之相滋,诚逐风清热,解表汗出,通调水道之良品也。若长须发,即水液之外荣;止消渴,即水气之内周。久服轻身,形相类也。先人评药云∶轻飘浮浪,风流洒人易生速计者也。然得寒水之化行,何患其不相继乎。


气味辛寒,无毒。主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久服轻身。


(水萍处处池泽止水中皆有。季春始生,而盛于夏。一叶过宿即生数叶,叶下有微须,即其根也。叶小而圆,面青背紫,其紫赤若血者,谓之紫背浮萍,入药为良。七月收采,置竹筛内,下以盆水映之晒日中,方易干也。)


太阳之气,根于水中,而外浮于肤表。萍生水中,浮于水面,盖禀太阳之气化。其背紫赤,皆连于水,乃太阳之气,根于水中也。盛于暑夏,乃太阳之气,开浮而主夏也。气味辛寒者,辛属干金,太阳如天而合干。寒本太阳,太阳标阳而本寒也。主治暴热身痒者,风热之邪,暴客皮肤,一身苦痒。水萍禀寒水之气,外行肤表,故暴热身痒可治也。下水气者,太阳之气外达皮毛,则膀胱之水气自下也。胜酒者,酒性辛温而剽悍,先行皮肤。水萍辛寒而解热,亦先行皮肤,故能胜酒。长须发者,太阳为诸阳主气,而熏肤泽毛,须发长也。得寒水之精气,故止消渴。久服则阴精盛而阳气充,故轻身。


太阳之气出于水中,上与君火相合而主日。水萍下为水映,上为日晒方干,乃太阳之气,上下相通,此物理自然之妙用也。


宣、发汗祛风、通、行水.


辛寒.轻浮入肺经.发汗祛风.(歌云∶天生灵草无根干、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泛梗青青飘水面、神仙一味去沉 、采时须在七月半、选甚瘫风与大风、些小微风都不算、豆淋酒化服三丸、铁钋头上也出汗.)利水消肿.非大实大热.不可轻试.(丹溪曰∶浮萍发汗、胜于麻黄.)七月采紫背浮萍.拣净.以竹筛摊晒.下置水一盆映之.则易干.(鼻衄不止、浮萍末吹之、大肠脱肛、用紫背浮萍为末、干贴之.)


辛寒,入肺,发汗祛风,行水消肿,其发汗胜于麻黄,不可轻用。



味辛、酸,寒,无毒。主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下气。以沐浴,生毛发。久服轻身。一名水花,一名水白,一名水苏。生雷泽池泽。三月采,曝干。


此是水中大萍尔,非今浮萍子。《药录》云∶五月有花,白色,即非今沟渠所生者。楚王?



味辛、酸,气寒。无毒。系柳絮随风飞起,入池沼得水生成。小者藻背面俱青,大者萍面青背紫。下无根蒂,水面漂浮。入药拯 ,惟萍可用。七月半采,依法曝之。竹筛摊开,水盆架住。曝向烈日,才得燥干。(盆无水则不燥。)研末细罗。蜜丸弹大。豆淋酒化,空心顿吞。发汗骤来,驱风速退。仍治时行热病,堪浴遍身痒疮。(生采煎汤。)消水肿,利小便,去暴燥,止消渴。夏夜蚊多,烧烟可除。


(谟)按∶《普济》大风丹云∶东京开河,掘得石碑,梵书天篆,无有晓者。林灵素逐字释解,乃是治中风方。歌曰∶天生灵草无根干,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泛梗青青漂水面。神仙一味去沉 ,采时须是七月半。怕甚瘫风与中风,酒下三丸都汗散。


水萍浮于水面,而味辛气寒,能发皮肤中湿热之邪汗,故本经主暴热身痒。伤寒论云∶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其身痒为有风寒之邪,宜以麻桂取微汗。此则湿热不汗出而痒,故水萍主之。水萍亦汗药也,而与麻桂有霄壤之殊。丹溪谓发汗胜于麻黄,不加分别。后遂有视水萍为峻剂而不敢用者矣。


本经以下水气,止消渴,两许水萍。盖以其状外帖水面,内含血络,水不能濡,则水气自下本经未尝言风,而后世以风药推之。要知其所治为风热之风,非风寒之风。如古今录验以水萍与牛蒡子薄荷治风热瘾疹,则药病相当矣。


水萍(图缺),生雷泽池泽,今处处溪涧水中皆有之。此是水中大萍,叶圆,阔寸许,叶下有一点如水沫,一名 菜,《尔雅》谓之 。其大者曰苹是也。周南诗云∶于以采苹。陆机云∶水中浮萍粗大者,谓之苹。季春始生,可糁蒸,以为茹。又可用苦酒淹,以按酒,三月采,曝干。苏恭云∶此有三种∶大者曰苹;中者荇菜,即下凫葵是也;小者水上浮萍,即沟渠间生者是也。大苹,今医方鲜用。浮萍,俗医用治时行热病,亦堪发汗,甚有功。其方用浮萍草一两,四月十五日者,麻黄去节根,桂心,附子炮裂去脐皮,各半两,四物捣细,筛,每服二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不计时候,和滓热服,汗出乃瘥。又治恶疾遍身疮者,取水中浮萍浓煮汁,渍浴半日,多效,此方甚奇古也。


辛寒,无毒。浮水面,小而背紫者是。


《本经》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


发明 浮萍发汗胜于麻黄,下水捷于通草。恶疾疠风遍身者,浓煎浴半日多效。其性轻浮,入肺经达皮肤,故能发扬邪汗。《本经》主暴热身痒者,专疏肌表风热也。下水气者,兼通阳明肉理也。胜酒者,阳明通达而能去酒毒也。长须发者,毛窍利而血脉荣也。止消渴者,经气和而津液复也。浮萍为祛风专药。去风丹,用紫背浮萍为末,蜜丸,弹子大,豆淋酒下一丸。治大风癞风,一切有余,风湿香港脚及三十六种风皆验。而元气本虚人服之,未有不转增剧者。至于表虚自汗者,尤为戈戟。


辛,寒。入手太阴经。发汗,祛风,利水。治一切风热肿毒,风湿麻痹,无名风疾,及香港脚扑伤。佐犀角、钩藤,治夹惊伤寒。佐四物、黄芩,治身体虚痒。入鲤鱼腹内麻油、酒煮,治杨梅疮初发。研烂,入冰片少许,贴眼上,治 肉攀睛。


紫背者佳。拣净,以竹筛摊晒,候干用。取鲜者煮汁,浴遍身风疾恶疮。烧烟,辟蚊。


发汗胜于麻黄。血虚肤燥,(服之血涸则死。)气虚风痛,(服之汗出不止。)二者禁用。


专得水气之清阴,故味辛酸气寒无毒。其体清浮,其性清燥,故能散皮肤之湿热而下水胜酒。消渴发汗之需也。


水萍背面俱青而小者名藻,面青背紫而大者为萍。入药用萍,七月半采,置筛架水晒干研末,蜜丸弹大,一切摊风中风,空心酒服三丸,发汗聚来,驱风速退,仍治时行热病,堪浴遍身疮痒,消水肿,利小便,发汗力比麻黄,下水功同通草,苟非大实大热,表虚自汗者勿用。歌云∶天生灵草无根干,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紫背青皮飘水面,神仙一味去沉 ,采时须在七月半,怕甚瘫风与大风,些小微风都不算,豆淋酒内服三丸,铁钋头上也出汗。


味辛酸,性寒无毒,入肺小肠二经。消水肿,利小便,逐风寒,堪浴遍身疮痒,发汗甚于麻黄。


按∶水萍入肺,故主祛风。入小肠,故主祛湿。此是水中大萍,非沟渠所生者。高供奉采萍歌云∶不在山,不在岸,采我之时七月半。选甚瘫风与痪风,些小微风都不算。豆淋酒下二三丸,铁袱头儿都出汗。以此观之,其功甚于麻黄可知矣!


味酸,无毒.主下气.以沐浴,生毛发.一名水白,一名水苏.生雷泽.三月采,曝


《本经》原文∶水萍,味辛,寒.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久服轻身.一名水华.生池泽.


味辛酸,寒,无毒。主曝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下气。以沐浴,生毛发。久服轻身。一名水花,一名水白,一名水苏。生雷泽池泽,三月采,曝干。


水萍辛酸治诸风,瘫痪瘙痒恶疮痈,利水胜酒长须发,时行发汗有奇功。


浮生水面,与水相平,气寒无毒。歌云∶不在山兮不在岸,采我之时七月半,选甚痈风与缓风,些小微风都不算,黑豆淋酒下三丸,铁 头上也出汗。一切恶疮痈肿煎汤洗之。发背痈疽初起及面生细疮,汤火疮,和鸡子清贴之。治水肿及中水毒,小便不利者,日干为末,服方寸匕,或捣汁饮之。时行热病发汗,速于麻黄,兼能胜酒,长须发,止消渴。孙真人云∶五月采浮萍阴干,烧烟去蚊。叶圆寸许,紫背者佳。


味辛寒。


主暴热身痒(艺文类聚初学记痒,此是),下水气胜酒,长须发(艺文类聚作乌发),消渴。久服轻身。一名水华(艺文类聚引云:一名水廉)。生池泽。


《吴普》曰:水萍一名水廉,生泽水上,叶员小,一茎,一叶,根入水,五月华白,三月采,日干。(《御览》)


《名医》曰:一始水白,一名水苏,生雷泽,三月采,曝干。


案《说文》云:萍,蓱也,无根,浮水而生者。萍,苹也,(上卄下宾),大萍也。《广雅》云:薸,萍也。《夏小正》云:七月湟潦生苹。《尔雅》云:萍苹。郭璞云:水中浮萍,江东谓之薸.又其大者苹。《毛诗》云:于以采苹。《传》云:苹,大萍也。


《范子计然》曰:水萍出三辅,色青者善。《《淮南子》·原道训》云:萍树根于水。高诱云:萍,大苹也。



味辛寒。主暴热,得水之气,故能除热。身痒,湿热在皮肤。下水气,萍入水不濡,故能涤水。胜酒,水气盛则酒气散矣。长须发,益皮毛之血气。主消渴。得水气之助。久服轻身。亦如萍之轻也。


水萍生于水中,而能出水生,且其叶入水不濡,是其性能敌水者也。故凡水湿之病,皆能治之。其根不着土,而上浮水面,故又能益皮毛之疾。



《初学记》卷二十七


一名水廉。生池泽水上。叶圆小,一茎一叶,根入水。五月华白,三月采,日干之。暴热,下水气,利小便。



味辛、酸,寒,无毒。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下气。以沐浴,生毛发。久服轻身。一名水花,一名水白,一名水苏。生雷泽池泽。三月采,曝干。


此是水中大萍尔,非今浮萍子。《药录》云∶五月有花,白色,即非今沟渠所生者。楚王渡江所得,非斯实也。


〔谨案〕水萍者,有三种∶大者名萍,中者曰荇,小者即水上浮萍叶圆。水上小浮萍,主火疮。


味辛酸,寒,无毒。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下气。陈脏器云曝干与栝蒌等分,以人乳为丸,主消渴。捣绞汁饮,主蛇咬毒入腹。亦可敷热疮。小萍子∶汁主水肿,利小便。又中毒,曝干末酒服方寸匕。日华子云∶治热毒风热,疾热在胁,肿毒,汤火疮,风疹。


(水萍_图缺)


味辛、酸,寒,无毒。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下气。以沐浴,生毛发。久服轻身。一名水花,一名水白,一名水苏。生雷泽池泽。三月采,曝干。


陶隐居云∶此是水中大萍尔,非今浮萍子。《药录》云∶五月有花,白花。即非今沟渠所生者。楚王渡江所得,非斯实也。唐本注云∶水萍者,有三种,大者名苹。水中又有荇菜,亦相似,而叶圆。水上小浮萍,主火疮。今按陈藏器本草云∶水萍有三种,大者曰苹,叶圆阔寸许,叶下有一点如水沫,一名 菜。曝干。与栝蒌等分,以人乳为丸,主消渴。捣绞取汁饮,主蛇咬毒入腹,亦可敷热疮。小萍子是沟渠间者。末敷面 ,捣汁服之,主水肿,利小便。又人中毒,取萍子曝干,末,酒服方寸匕。又为膏,长发。《本经》云水萍,应是小者。臣禹锡等谨按尔雅云∶苹, 。其大者苹。注∶水中浮 ,江东谓之 ,陆机《毛诗义疏》云∶其粗大者谓之苹,小者曰 。季春始生,可糁蒸为茹,又可苦酒淹以就酒。日华子云∶治热毒风,热疾,热狂, 肿毒,汤火疮,风疹。


图经曰∶水萍,生雷泽地泽,今处处溪涧水中皆有之。此是水中大萍,叶圆阔寸许,叶下有菜。《尔雅》谓之苹。其大者曰苹是也。《周南诗》云∶于以采苹。陆谓之萍。季春始生,可糁蒸,以为茹。又可用苦酒淹,以按酒。三月采,曝干。苏恭云∶此有三种∶大者曰苹;中者荇菜,即下凫葵是也。小者水上浮苹,即沟渠间生者是也。大苹,今医方鲜用。浮萍,俗医用治时行热病,亦堪发汗,其有功。其方用浮萍草一两,四月十五日者,麻黄去节、根,桂心、附子炮裂去脐皮各半两,四物捣,细筛,每服二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不计时候,和滓热服,汗出乃瘥。又∶治恶疾遍身疮者,取水中浮萍浓煮汁,渍浴半日,多效。


此方甚奇古也。圣惠方∶治少年面上起细 ,挪浮萍庵之,亦可饮少许汁,良也。又方∶发背初得,毒肿 热,赤烂。


捣和鸡子清贴之,良。千金方∶治中水毒,手足指冷即是,或至膝肘。以浮萍日干,服方寸匕,瘥。千金翼∶治小便不利,膀胱水气流滞。以浮萍日干末,服阴干,烧烟去蚊子。又,主消渴,以浮萍汁服之。子母秘录∶热毒,浮萍捣汁敷之令遍。高供奉采萍时曰歌∶不在山,不在岸,采我之时七月半。


选甚瘫风与缓风,此小微风都不算。豆淋酒内下三丸,铁 头上也出汗。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