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厥心痛

《黄帝内经太素》:厥心痛

《圣济总录》:厥心痛

《校注医醇剩义》:厥心痛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形中上者”,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四《厥病篇》。自“心痛引腰脊”至“得之立已”,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自“心疝暴痛”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三《热病篇》。又自篇首至末,见《甲乙经》卷九第二。


厥心痛,与背相控,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发针不已,取然谷。


肾脉足少阴贯脊属肾络心,故肾气失逆,令心痛控背。肾在于后,故肾病痛心,如物从后触心而痛,脊背伛偻也。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肾腑足太阳脉所过;昆仑,在足外踝跟骨上,足太阳脉所行;然骨,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足少阴脉所流,故肾心痛皆取之也。


平按:“控”下,《灵枢》、《甲乙》有“善瘛”二字。“伛”上,《甲乙》有“身”字;“发针”下有“立已”二字。注“肾在于后”,袁刻“肾”作“背”。


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大白。


胃脉足阳明属胃络脾。脾脉足太阴流于大都,在足大指本节后陷中;注于大白,在足内侧覈骨下陷中,支者别胃上膈注心中。脾胃主水谷,水谷有余则腹胀胸满尤大也。此腑病取于脏输也。


平按:《甲乙》“腹胀胸满”作“暴泄腹胀满”。


厥心痛,痛如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


然谷,足少阴脉所流,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太溪,足少阴脉所注,在足外踝骨上动脉陷中,并是足少阴流注。脾气乘心,心痛,可疗脾之输穴。今疗肾足少阴流注之穴者,以脾是土,肾为水,土当克水,水反乘脾,脾乃与心为病,故远疗病输也。


平按:《灵枢》“锥”上有“以”字。《甲乙》“锥”下无“针”字。注“足外踝骨上”,检《甲乙经》,太溪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且阴脉行内,“外踝”应是“内踝”之误,“踝”下脱“后跟”二字。


厥心痛,色仓仓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大冲。


仓仓,青色也,肝病也。不得太息,肝主吸气,今吸气已痛,不得出气太息也。大冲,右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陷者,足厥阴脉所注。


平按:《灵枢》、《甲乙》“仓仓”作“苍苍”。注“右足”,“右”字当系“在”字传钞之讹,检《甲乙经》:“太冲穴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曰一寸五分,陷者中。”《素问·刺腰痛论》注云:“在足大指本节后内间二寸陷者中。”并无左右足之分,故知“右”为“在”之误也。


厥心痛,卧若徙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大泉。


肺主于气,气以流动,流动之气乘心,故心痛卧若移居至于他处也。以气流动,故心痛间也。动作益气所病,故益甚也。肺气是心微邪,不能令色变。鱼际,在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手太阴脉之所留。大泉,在手掌后陷者中,手太阴脉之所注也。


平按:“徙居”《灵枢》作“徒居”;“大泉”作“太渊”,说见前。


真心痛,手足凊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心不受邪,受邪甚者痛聚于心,气亦聚心,故手足冷,所以死速也。


平按:“凊”,今本《灵枢》作“清”,道藏本《灵枢》作“凊”,《甲乙》作“青”。


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输,肠中有虫瘕及蛂蛕,皆不可取小针。


心痛甚取输无益者,乃是肠中有虫瘕蛂蛕。肠中长虫也,音犮。可以手按,用大针刺之,不可用小针。


平按:“输”《灵枢》作“腧”,《甲乙》作“俞”。“蛂”《灵枢》、《甲乙》作“蛟”。


心腹痛,□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善渴涎出者,是蛂蛕也,以手聚按而坚持之,姑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及出针也,□腹□痛形中上者。


,聚结也,奴通反。谓心腹之内,虫聚而痛□,懊□然也。虫食而聚,犹若肿聚也。食已而散,故休止也。又聚扰于胃,故热渴涎出也。若蛂相犮,所以蛕称蛂也。□亦□,普耕反,满也。谓虫聚心腹满,如肿聚高起,故曰形中上者也。


平按:《灵枢》“心腹”作“心肠”。“腹热善渴涎出者”,《灵枢》“善”作“喜”,《甲乙》作“腹中热渴□者”,注:“□,音涎。”“姑令”《灵枢》、《甲乙》作“无令”。“及出针”,“及”《灵枢》、《甲乙》作“乃”。《甲乙》无“□腹□痛形中上者”八字。“□”《灵枢》音烹。注“犹若肿聚”,“肿”袁刻作“种”。


心痛,引腰脊,欲欧,取足少阴。


足少阴脉行腰脊,上至心,故心痛引脊欲欧,取少阴脉输穴也。


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


足太阴脉主腹,故取足太阴输穴。啬啬,恶寒之貌也。


平按:“啬啬”《甲乙》作“瀒瀒”。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已,取手少阳。


足少阴脉贯脊络心,手少阳脉主三焦气,故心痛引背不得息,取此二经输穴疗主病者也。


平按:“手少阳”《甲乙》作“手少阴”。


心痛,少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


足厥阴脉环阴器抵少腹,故少腹满便溲难,取此脉输穴所主病者。


平按:《灵枢》、《甲乙》“少腹”上有“引”字。


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


手太阴主于气息,故气短息不足,取此脉疗主输穴。


心痛,当九节刺之;不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明堂》第九节下两傍是肝输,中央是筋缩,皆不言疗心痛。此经言疗取之,刺此节不已,于上下背输寻之,有疗心痛取之。


平按:“刺之不已”《灵枢》作“刺之按已”。


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足太阴注心中,足厥阴从肝注肺,故心暴疝,取此二脉,去其血络也。


平按:《甲乙》作“尽刺之血络”。


论曰手少阴,心之经也,心为阳中之阳,诸阳之所会合,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则阳虚而阴厥,致令心痛,是为厥心痛。


治厥心痛,面色青黑,眼目直视,心腹连季胁引痛满胀。高良姜散方


高良姜 乌药 京三棱(并锉各一两) 吴茱萸(水浸一宿曝干二两与上三味相和炒待茱萸焦即住火净拣去茱萸不用将三味与后药同捣) 丹参(锉微炒) 沉香(锉) 莎草根(炒去毛)各半两) 麝香(一分别研入)


上一十二味,捣研为散,每服三钱匕,煎茯苓汤调下,或炒桃仁酒调下亦得。


治厥逆冷气上攻心痛。当归散方


当归(锉微炒)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桂(去粗皮) 枳壳(去瓤麸炒) 槟榔 桔梗(去芦头炒各一两) 赤芍药 木香 人参(各半两)


上九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二钱匕,煎生姜枣汤调下,不拘时服。


治厥逆心痛,呕逆气闷绝,吴茱萸丸方


吴茱萸(汤浸一宿焙干炒) 桂(去粗皮) 白术(一两二钱) 干姜(炮)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槟榔 木香 干漆(捣碎炒令烟出) 当归(锉微炒) 桔梗(去芦头炒) 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


上一十一味,捣罗为细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以热酒下二十丸。不拘时候。


治厥逆冷气,上攻心痛,不食。草豆蔻汤方


草豆蔻(去皮一两半)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二两) 桂(去粗皮) 高良姜 当归(锉焙各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以水一盏,煎取六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治厥心痛,及气膈心痛。吴茱萸散方


吴茱萸(水浸一宿炒干三分) 荜茇(半两) 胡椒(一分) 高良姜(半两) 当归(切焙)(二枚微煨)


上九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二钱匕,空心温酒调下,日晚再服。


治厥心痛。麝香汤方


麝香(别研每汤成旋下) 木香(一两锉) 桃仁(去皮尖双仁麸炒三十五枚) 吴茱萸(水


上五味,除麝香桃仁外,粗捣筛,入桃仁再同和研匀,每服三钱匕,水半盏,童子小便半盏,同煎至六分,去滓入麝香末半钱匕,搅匀温服,日二服。


厥心痛者,中寒发厥而心痛也。虽在包络,然已是心之外腑,故手足厥逆,身冷汗出,便溺清利,甚亦朝发夕死,白术四逆汤主之。


白术四逆汤(自制)


白术(三钱) 附子(三钱) 干姜(一钱) 人参(二钱) 茯苓(二钱)甘草(五分) 大枣(三枚) 水三钟,煎一钟,微温服。


此方亦以四逆为主,而加白术命名者,其补土之意,已了然矣。其实理中加附子法,亦即四逆加四君法,火土相生,虚寒兼顾,乃温补法也。祖怡注。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