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山药

《本草备要》:山药

《本草便读》:山药

《本草从新》:山药

《本草分经》:山药

《本草分经》:山药

《本草撮要》:山药

《本草经解》:山药

《本草经解》:山药

《本草求真》:山药

《本草衍义》:山药

《本草择要纲目》:山药

《滇南本草》:山药

《顾松园医镜》:山药

《冯氏锦囊秘录》:山药

《雷公炮制药性解》:山药

《外科全生集》:山药

《药鉴》:山药

《药笼小品》:山药

《食疗方》:山药

《饮膳正要》:山药

《饮膳正要》:山药

《饮食须知》:山药


古名薯蓣


补脾肺,涩精气


色白入肺,味甘归脾。入脾、肺二经,补其不足,清其虚热(阴不足则内热,补阴故能清热)。固肠胃,润皮毛,化痰涎,止泻痢(渗湿故化痰止泻。《百一方》∶山药半生半炒,米饮下。治噤口痢)。肺为肾母,故又益肾强阴,治虚损劳伤(王履云∶八味丸用之以强阴)


;脾为心子,故又益心气(子能令母实),治健忘遗精(昂按∶山药性涩,故治遗精泄泻,而诸家俱未言涩)。生捣,敷痈疮,消肿硬(山药能消热肿,益补其气,则邪滞自行。丹溪云∶补阳气生者,能消肿硬是也)。色白而坚者入药。


山药(图缺)


清肺脾之余热.论出前贤.治风气与虚劳.方由金匮.(山药一名薯蓣.虽处处皆有.亦以怀产者为胜.色白.味甘.性平.略带苦涩.入脾肺两经.能养胃健脾.益肺阴.固肾脱.凡脾虚泄泻.肺虚咳嗽.肾虚遗滑等证.皆可用之.不寒不燥.为补虚羸之药品.但性偏腻涩.如脾虚湿胜之人.则不可用.山药之能入肾者.因其味涩.涩可固脱.止泄泻遗滑等证.故类及于肾耳.毕竟非肾之正药也.)


一名薯蓣.补脾肺、涩精气.


色白入肺.味甘归脾.补其不足.清其虚热.润皮毛.化痰涎.(姜汁拌炒.)固肠胃.止泻痢.肺为肾母.故又益肾强阴.治虚损劳伤.脾为心子.故又益心气.(子能令母实.)治健忘遗精.(性涩.)生捣敷痈疮.消肿硬毒.色白而坚者佳.(形圆者、为西山药、形扁者、为怀山药、入药为胜、俱系家种、野生者更胜.)勿同面食.零余子.(山药藤上所结子.)甘温.功用强于山药.益肾强腰脚.补虚损.食之不饥.(小便数多、山药用矾水煮过、白茯苓等分为末、每米饮服二钱.)


见脾补。


味甘性涩,补脾肺,清虚热,化痰涎,固肠胃,涩精气,兼能益肾强阴而助心气。零余子甘温,功用强于山药。


味甘.入足太阴经.功专健脾.得羊肉补脾阴.得熟地固肾精.以矾水煮山药晒干.同茯苓等分为末.治小便数.山药半生半炒米饮下.治噤口痢.忌与面同食.


气温平.味甘.无毒.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炒用)


山药气温平.禀天春升秋降之和气.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禀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升味和.阳也.脾为中州而统血.血者阴也.中之守也.甘平益血.故主伤中.脾主肌肉.甘温益脾.则肌肉丰满.故补虚羸.肺主气.气虚则寒邪生.脾统血.血虚则热邪生.气温益气.味甘益血.血气充而寒热邪气除矣.脾为中州.血为中守.甘平而益脾血.所以补中.脾主四肢.脾血足.则四肢健.肺气充.则气力倍也.阴者宗筋也.宗筋属肝.气温禀春升之阳.所以益肝而强阴也.久服.气温益肝.肝开窍于目.目得血则明.气平益肺而生肾.肾开窍于耳.耳得血则聪.味甘益脾.脾气充则身轻.脾血旺则不饥.气血调和.故延年也.


【制方】


山药同生地、杞子、牛膝、甘菊、白蒺藜、五味.治肝肾虚怯.同莲肉、扁豆、人参、白芍、白茯、甘草、陈皮.治脾虚泄泻.同羊肉、肉苁蓉作羹.治虚羸.


本经名薯蓣.其改称山药.避唐代宗宋英宗御名也.唐本草云.蜀道者良.今惟重怀庆产.然六地此种实佳.有自河北来者.云在彼煮服.尚不逮六产也.里有窭人生儿乏乳.困瘁已甚.或教糜山药饲之.始终此一物.竟得长成.且肥白无疾.胜他儿.则本草称补虚羸.信有证矣.纲目云.入药宜野生者.今六圃产煮熟去皮.色白微碧而坚实.山中有自生者更胜.然但充果菜.若依法修治入药.应不在怀庆下耳.纲目列菜部.


(柔滑)补脾阴


山药(专入脾。兼入肺肾)。本属食物。古人用入汤剂。谓其补脾益气。(气益由于阴补。非正说也。)除热。然究色白入肺。味甘入脾。气虽温而却平。为补脾肺之阴。(时珍曰。按吴绶云。山药入手足太阴二经。补其不足。清其虚热。)是以能润皮毛。长肌肉。与面同食不能益人。(诜曰。惟和面作 则动气。为不能制面毒也。)不似黄 性温能补肺阳。白术苦燥能补脾阳也。且其性涩。(汪昂曰。性涩故治遣精泄泻。而诸家俱未言涩。)能治遗精不禁。味甘兼咸。又能益肾强阴。故六味地黄丸用此以佐地黄。然性虽阴而滞不甚。故能渗湿以止泄泻。生捣敷痈疮。消肿硬。亦是补阴退热之意。至云补阳消肿。补气除滞。理虽可通。语涉牵混。似非正说。至入汤剂以治火虚危症。难图近功。必多用之方愈。以其秉性和缓故耳。入滋阴药中宜生用。入补脾内宜炒黄用。淮产色白而坚者良。建产虽白不佳。



按《本草》上一字犯英庙讳。下一字曰蓣,唐代宗名豫,故改下一字为药,今人遂呼为山药。如此则尽失当日本名,虑岁久以山药为别物,故书之。此物贵生干,方入药。其法∶冬月以布裹手,用竹刀子剐去皮,于屋檐下风迳处盛竹筛中,不得见日色。一夕干五分,俟全干收之,惟风紧则干速。所以用干之意,盖生湿则滑,不可入药,熟则只堪啖,亦滞气。余如经。


【气味】


甘平温无毒.入手足太阴经.


【主治】


伤中.补虚羸.益气力.长肌肉.强筋骨.补五劳七伤.心气不足.泄精健忘.仲景八味丸用之.取其凉而善补.强阴益阳也.皮肤干燥者.亦此滋润之.


山药(图缺),味甘,性温。无毒。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长肌肉,强阴。久服之,耳目聪明,轻身长肌,延年益寿。


──务本卷一上


〔一名薯蓣,甘平,入心、肺、脾、肾四经。或蒸或炒。〕健脾胃而止泄泻,益肾气而止遗精。治肌肉羸瘦,润皮肤枯燥。〔能入脾、肺二经,补其不足,清其虚热,则肌肉自长,皮肤不枯,故体虚羸者,宜加而用之。〕能除虚胀,〔脾得补而胀自消。〕可镇心神。〔能补心气不足。〕性缓非多用不效。。


一名薯蓣,味甘兼咸,温平无毒。一云微寒。专入心、脾、肾三经。滋阴药中宜生用入剂,健脾药中宜炒黄入剂,如合入养胃培元药中,宜囫囵大者饭内蒸透,切片晒干炒黄。


山药,诸虚百损,五劳七伤,益气力,润泽皮肤,长肌肉,坚强筋骨,除寒热邪气烦热,兼除却头面游风,风眩总却,羸瘦堪补,肿硬能消,开心孔聪明,涩精管遗滑,理脾伤止泻,参苓白术散频加。逐腰痛强阴,六味地黄丸必用。色白甘润又能益肺。


主治(痘疹合参) 补中益气,开胃健脾,能滋阴而更能除湿,止泻泄而兼进食。


凡自痘将灌脓,以及痘后补虚,俱所必用。气虚之症尤所重焉。


按∶山药得土之冲气,禀春之和气,比之金玉君子,无往不宜。但性缓,非多用不效,大虚危症投之,难图近功,因性太和平宽缓耳。与面同食,不能益人。


味甘,性温无毒,入脾肺肾三经。补阴虚,消肿硬,健脾气,长肌肉,强筋骨,疗干咳,止遗泄,定惊悸,除泻痢。乳制用。紫芝为使,喜门冬,恶甘遂。


按∶丹溪曰∶山药属土,而有金与水,宜入脾肺肾而补虚。经曰∶虚之所在,邪必凑之,肿亦能滞气。


开朦,补精血,健脾胃。


气温,味甘平,无毒。手足太阴经药也。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益气力,润泽皮肤。


长肌肉,兼强筋骨。除寒热邪气,却头面游风风眩。开心窍聪明,涩精管泄滑。理脾伤止咳、参苓白术散频加。逐腰痛强阴,六味地黄丸常用。其曰补虚羸者,以其甘助元阳,温养肌肉也。其曰消硬满者,何哉?盖气虚邪实,此硬满之所由结也,今补中益气,则正气胜而邪自去,硬满安能久存乎。二门冬为使。恶甘遂。


培脾益肾,强骨节。


一切滋补药,不能成丸者,用此收之。


[食品]羊骨五、七块带肉,萝卜一枚,切作大片,葱白一茎,草果五个,陈皮一钱,去白,良姜一钱,胡椒二钱,缩砂二钱,山药二斤。


[主疗]诸虚,五劳七伤,心腹冷痛,骨髓伤败。


[方法]以上诸件同煮取汁,澄清,滤去粗。面二斤,山药二斤,煮熟研泥,搜面作 ,入五味,空腹食之。



治诸虚,五劳七伤,心腹冷痛,骨髓伤败。


羊骨(七五块,带肉) 萝卜(一枚,切作大片) 葱白(一茎) 草果(五个) 陈皮(一钱,去白) 良姜(一钱) 胡椒(二钱) 缩砂(二钱) 山药(二斤)


上件同煮,取汁澄清,滤去滓,面二斤,山药二斤,煮熟,研泥,溲面作 ,入五味,空腹食之。



味甘,温,无毒。补中益气,治风眩,止腰痛,壮筋骨。


味甘性温平。同鲫鱼食,不益人。同面食动气。入药忌铁器。甘 味甘性平。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