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石燕

《本草纲目》:石燕

《本草便读》:石燕

《本草从新》:石燕

《本草从新》:石燕

《本草分经》:石燕

《本草撮要》:石燕

《本草图经》:石燕

《本草衍义》:石燕

《本经逢原》:石燕

《雷公炮制药性解》:石燕

《千金翼方》:石燕

《医学入门》:石燕

《食疗本草》:石燕

《新修本草》:石燕

《药性切用》:石燕

《药性切用》:石燕

《玉楸药解》:石燕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石燕

《证类本草》:石燕

「释名」石燕状如蚬蛤,色如土,坚重如石。李时珍指出:石燕有二:一种是这里所录的石燕,乃是石类;另一种是乳铜中。


「气味」甘、凉、无毒。


「主治」


1、伤寒尿涩,小腹胀满。用石燕研细,葱白汤调服半钱。以消胀为度。


2、久年肠风(按:指常年泻血)。用石燕磨水常服,不要间断,有效。


3、多年赤白带下。每日磨石燕取汁取。一枚石燕可用三天。也可以把石燕研末,水飞过,每天取半钱至一钱,米汤送服。


4、牢牙止痛。用石燕六个,火煅醋淬七次,青盐、乳香各一两,细辛半两,共研细,擦牙。荆芥汤漱口。又方:依上方,但须去掉乳香、细辛,改用麝香。


味甘凉无毒.力可催生.治湿热诸淋.功堪磨翳.(石燕出山谷中.如燕形.其腹有纹.石类也.不过甘凉清利之功.故主治如上.色白质重属金.金能平木.故亦能退翳耳.)


通、利窍、行湿热.


甘凉利窍.行湿热.治诸般淋沥.月水湛浊.赤白带下.肠风痔 .眼目障翳.出零陵.(宋人修本草、以食钟乳禽石燕、混收入此石燕下、故世俗误传此石能助阳、不知其正相反也.)或煮汁,或磨汁,或为末水飞.(襁褓吐乳、久患咳嗽、蜜调末、涂唇上、日三五次.)


补阳益精.


甘温.壮阳益气.暖腰膝.添精髓.润皮肤.缩小便.御风寒岚瘴、温疫气.(孟诜曰∶治法取石燕二七枚、和五味炒熟、以酒一斗、浸三日、每夜卧时饮一二盏、甚能补益、令人健力能食.)一名土燕.似蝙蝠.口方.食石乳汁.(广志云∶燕有三种、此则土燕乳于岩穴者、孟诜曰∶石燕在乳穴石洞中者、冬月采之、堪食、余月止可治病.)


甘凉,利窍行湿热,治淋带目障。


味甘凉.入手足太阴少阴阳明经.功专利窍行湿热.治诸般淋沥.月水淋浊.赤白带下.肠风痔 .眼目瘴翳.或煮汁.或磨汁.为末水飞亦可.


石燕(图缺),山零陵郡,今永州祁阳县江旁沙滩上有之,形似蚶而小,其实石也。或云∶生山洞中,因雷雨则飞出,堕于沙上而化为石,未审的否?今人以催生令产妇两手各握一枚,须臾子则下。采无时。



今人用者如蚬蛤之状,色如土,坚重则石也。既无羽翼,焉能自石穴中飞出,何故只堕沙滩上?此说近妄。《唐本》注∶永州土岗上掘深丈余取之,形似坩而小,重如石。则此自是一物,余说不可取。溃、虚、积药中多用。


甘寒,无毒。


发明 石燕出祁阳西北江畔沙滩上,形似蚪而小坚,重于石,俗云因雷雨则自石穴中出,随雨飞堕者,妄也。其性寒凉,乃利窍行湿热之物,故能疗眼目障翳,磨水不时点之。热淋煮汁饮之。妇人难产,两手各执一枚即下,然不若磨汁饮之,仅似有理。


性凉无毒,味与经络,诸书不载。主五淋小便不利,肠风痔?。妇人产难,两手各握一枚,立验。研细水飞用。


按∶《图经》云∶石燕出零棱郡,今祁阳县沙滩亦有之,形似蚶而小,其实石也。观其主治,都是行下之功,食疗赞其补益,似未然耳。


以水煮汁饮之,主淋有效。妇人难产,两手各把一枚,立验。出零陵。


生山洞中,因雷雨飞出,堕于沙上化为石。气凉。无毒。偏治久年肠风痔 ,煮汁饮之。诸淋有效。妇人难产两手各把一枚,立验。火 醋淬七次。另研。


以上治风杂用。



肝(川芎) 心(细辛) 脾(升麻) 肺(防风) 肾(独活) 胃(升麻) 大肠(白芷) 小肠( 本)


三焦(黄 ) 膀胱(羌活)


以上诸药,发散风寒,升散郁火,兼治表湿之剂。此古庵正药也。



(一)在乳穴石洞中者,冬月采之,堪食。余月采者只堪治病,不堪食也。食如常法。〔嘉·证〕


(二)又,治法∶取石燕二十枚,和五味炒令熟,以酒一斗,浸三日,即每夜卧时饮一两盏,随性(多少)也。甚能补益,能吃食,令人健力也。〔嘉·证〕



以水煮汁饮之。主淋有效,妇人难产,两手各把一枚,主产难立验。出零陵。


俗云因雷雨则从石穴中出,随雨飞坠者,妄也。永州祁阳县西北百一十五里土冈上,掘深丈余取之。形似蚶而小,坚重如石也。(新附)


性味甘凉,通淋行湿热,利窍催难产。煮汁、磨汁;或为末水飞,俱可用。


一名土燕。性味甘温,壮阳益气,暖肾添精,御风寒,缩小便。


味甘,性凉,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通淋,止带摧生。


石燕甘寒渗利,泻膀胱湿热,治淋沥热涩,溺血便血,消渴带下。痔瘘障翳,齿动牙疼,卷毛倒捷。


以水煮汁饮之,主淋有效,妇人难产,两手各把一枚立验。陈脏器云∶主消渴。日华云∶凉,无毒。一云∶治伤寒小腹胀满、小便不通及久患肠风痔 一二十年不瘥,面色虚饮食无味及患脏腑伤损,多患泄泻,暑月常泻不止及诸淋沥,久患消渴,妇人月候湛浊白带下多年不瘥,并皆主之。


(石燕_图缺)


以水煮汁饮之,主淋有效。妇人难产,两手各把一枚,立验。出零陵。


唐本注云∶俗云因雷雨则从石穴中出,随雨飞堕者,妄也。永州祁阳县西北百一十五里土岗上,掘深丈余取之。形似蚶而小,坚重如石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云∶《尔雅》云∶蠃小者 (音含)。今按陈藏器本草云∶石燕,主消渴,取水牛鼻和煮饮之。自死者鼻,不如落崖死者良。(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萧炳云∶别有乳洞中食乳有命者,亦名石燕,似蝙蝠口方,生气物也。日华子云∶石燕,凉,无毒。出南土穴中,凝强似石者佳。


图经曰∶石燕,出零陵郡,今永州祁阳县江旁沙滩上有之。形似蚶而小,其实石也。或云生山洞中,因雷尔则飞出,堕于沙上而化为石,未审的否?今人以催生,令产妇两手各握一枚,须臾子则下。采无时。


食疗云∶在乳穴石洞中者,冬月采之堪食。余月采者,只堪治病,不堪食也。又,治法∶取石燕二七枚,和五味炒令熟,以酒一斗,浸三日,即每夜卧时饮一、两盏,随性也。甚能补益,能吃食,令人健力也。圣惠方∶治伤寒,小腹胀满,小便不通。用石燕捣罗为末,不计时候,葱白汤调半钱,得通为度。简要济众∶治淋疾。石燕子七个,捣如黍米粒大,新桑根白皮三两,锉如豆粒,同拌令匀,分作七贴。用水一盏煎一贴,取七分去滓,每服空心、午前各一服。灵苑方∶治久患肠风痔 一、二十年不瘥,面色虚黄,饮食无味,及患脏腑伤损,多患泄泻,暑月常泻不止,及诸般淋沥,久患消渴,妇人月候湛浊,赤白带下,多年不瘥,应是脏腑诸疾皆主之。用石燕净洗,刷去泥土收之。上每日空心取一枚,于坚硬无油瓷器内,以温水磨服之,如弹丸大者一个分三服,大小以此为准,晚食更一服。若欲作散,须先杵罗为末,以磁石 去杵头铁屑后,更入坚瓷钵内,以硬乳槌研细,水飞过,取白汁如泔乳者,澄去水曝干。每服半钱至一钱,清饭饮调下,温水亦得。此方偏治久年肠风痔,须常服勿令歇,服至及一月,诸疾皆愈。


衍义曰∶石燕,今人用者如蚬蛤之状,色如土,坚重则石也。既无羽翼,焉能自石穴中飞出,何故只堕沙滩上?此说近妄。《唐本》注∶永州土岗上,掘深丈余取之。形似蚶而小,重如石,则此自是一物,余说不可取。溃虚积药中多用。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