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皮毛须发肌肉筋骨四肢二阴

《医碥》:皮毛须发肌肉筋骨四肢二阴

《医碥》:皮毛须发肌肉筋骨四肢二阴

皮毛,《经》曰∶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又云∶肺主皮毛,肺气不荣,则皮毛焦,津液去,爪枯毛折。


皮肤痛,属火邪伤肺。《经》云∶夏脉太过,则病身热肤痛,为浸淫。(湿热小疮。)


皮肤索泽,(枯索而不润泽也。)由精血枯涸,清燥润肺可也。(牛骨髓、真酥油合炼一处,每日空心热酒调服三匙,治皮肤枯燥如鱼鳞。)糙涩如鳞甲之相错,曰甲错。仲景谓∶劳伤虚极羸瘦,内有干血,两目黯黑,肌肤甲错,大黄 虫丸(见虚劳)主之。又云∶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为肺痈,苇茎汤主之。


皮肤麻木,(详痹证门。)《伤寒论》曰∶身如虫行,汗多亡阳也。可见麻由气虚,气虚则营运不能流利,嘘其痰液,纷然沸动,有如虫行。若为风邪所凑,痰被风嘘,如波浪沸腾,其麻更甚矣。先用生姜为向导,枳壳以开气,半夏以逐痰,羌、防以散风,木通、牙皂以通经络,又僵蚕为治麻圣药。麻在手臂加桑条,在股、足加牛膝。待病减用补中益气(见气)加参、 。暑天热伤元气,手与背麻,参、、升、柴、白芍、五味、甘草,空心服。手摩患处,午前又一服。经年累月无日不木,乃死血凝滞于内,外挟风寒,用附、桂为向导,乌药、木香行气,当归、桃仁、红花、阿胶活血,木通、牙皂、穿山甲通经络。待病减用八珍(见虚损)补气血,必效。浑身麻木,八仙汤∶当归、茯苓、川芎、熟地、陈皮、半夏、羌活、白芍、人参、秦艽、牛膝、白术、桂枝、柴胡、防风、炙草,煎服。四肢面目皆麻,补中益气(见气)加木香、炮附、麦冬、羌、防、乌药。但在腿麻木沉重,黄 、甘草、五味、升、柴、当归、红花、陈皮、青皮、泽泻,名除湿益气汤。瘀血麻木,四物(见血)加桃仁、红花、韭汁。因气麻木,紫苏、陈皮、香附、乌药、川芎、羌活、苍术、南星、半夏、当归、桂枝、甘草。身麻有痰,黄连、半夏、栝蒌仁、黄芩、茯苓、桔梗、枳壳、陈皮、天麻、细辛、南星、甘草,煎。口舌麻木吐涎者,并治。


皮肤痒,痛痒皆属火,火甚则痛,微则痒。(观火近灼则痛,远烘则痒,可见。)或以为风者,风即火气,非有二也。(此内风也。亦有火气欲散,忽感外风,郁火不得外散,进退皮肤间,扰动作痒者。仲景《伤寒论·太阳篇》有脉浮迟,面热赤,不能得小汗,身必痒之文,可参也。)若无外风,不得误用风药,以证既属火,则血必虚,风药燥血,不可用也,但宜清火养血。(血行风自灭。)又火与元气不两立,火之盛,气之虚也。然泻火便是补气,不必用补中、四君(并见气)等。大抵遍身瘙痒,由肺家血虚火盛而生风,宜四物(见血)加二冬、桑枝、蝉蜕、僵蚕、牛蒡、刺蒺藜、威灵仙,外用苍耳叶、地肤子、浮萍,煎水浴。


遍身搔痒起疙瘩,俗名风疙瘩。红者,名血风,血分风热也;白者,名白膜,气分风热也,广州名风落瘼。鱼罾煮水浴,或羊桃叶火 热擦,并效。此与赤白游风相类,所异者,彼游走而此痞耳。又与发斑异,此无病而陡发,彼因病而后发也。


暑月痱子痒痛,苦参四雨,菖蒲二两,水五瓢,煎数滚,添水二瓢,盖片时,临洗和入公猪胆汁四五枚洗之,不三次痊愈。若抓破者,绿豆粉一两、滑石五钱、黄柏三钱、轻粉二钱,搽之。


遍身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初起用羚羊角、防风、玄参、麦冬、知母、黄芩、牛蒡各八分,甘草二分。


发须,《经》曰∶肾之合骨也,其荣在发。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又曰∶女子七岁肾气实,齿更发长;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丈夫八岁肾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又曰∶冲任皆起于胞中,上循胸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络唇口。妇人数脱血,冲任之脉不荣口唇;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任,血泻不复,唇口不荣,故须不生。有人未尝有所伤,不脱于血,其须不生,何也?曰∶此天之所不足也,禀冲任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张子和曰∶年少发早白落,或头起白屑者,血热太过也。世俗止知发者血之余,以为血衰,不知血热发反不茂,火多水少,木反不荣,火至于项,炎上之甚也。大热病汗后、劳病后,发多脱落,岂有寒耶?


用针刺神庭、上星、囟会、前项、百会出血,次调盐、油以涂发根,甚者至再、至三,少白可黑,落发可生。按子和所论甚是,尝见人年三、四十后,顶发脱落者,其人必躁动多火,常患目疾;顶发茂密者,其人必沉静少火,从不病目,可验也。


丹溪治一少年发尽脱,饮食起居如常,脉微弦而涩,轻重皆同。此浓味成热,湿痰在膈间,又平日多吃梅,(故脉弦涩。)酸味收湿热之痰,随气上升,熏蒸发根之血,渐成枯槁,故脱发。处以补血升散之药,用防风通圣散,(见中风。)去朴硝,(嫌其速下也。)大黄三度酒炒,(使上行泻热。)兼四物汤(见血)。酒制,合和作小剂,(治上故小其服。)


煎以灰汤,(灰可治梅酸。)入水频与之。(在上之药,不厌小而频也。)两月后诊其脉,湿热渐解,停药,淡味调养,二年发长如初。甜瓜叶捣汁涂,即生。麻叶、桑叶,泔煮,沐发七次,可长六尺。三青膏可染须。


肌肉,《经》曰∶脾主肉。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营卫不行,必将为脓。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又云∶多食酸,则肉胝KT 而唇揭。久坐伤肉。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筋骨,《经》曰∶肝主筋,筋病无多食酸,酸伤筋,辛胜酸。又云∶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爪为筋之余。)又云∶久行伤筋。诸筋皆属于节。手屈而不伸者,病在筋也;伸而不屈者,病在骨也。转筋皆属血热,四物(见血)加黄芩、红花、苍术、南星。(因于热者用此。)挛急疼痛,松节二两,细锉如米粒,乳香一钱,共放银石器内,慢火炒出火毒,研末,每服一二钱,热木瓜酒调下。(因于寒者用此。)娄全善谓∶转筋之时,当随其所痛之处,燔针刺之,以知为度。愚谓∶用灯心蘸油燃 ,可也。(因寒因热俱可用。)余详霍乱门。肾主骨,寒则坚,热则腐。骨病无多食甘,食甘积热伤骨,故过食甜而齿病。(齿者骨之余。)又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久立伤骨。


四肢,《经》谓∶四肢为诸阳之本。又云∶阳受气于四肢。又云∶阳气者,起于足五趾之表。其说可疑。人身阴阳之气,皆从脏腑外达至于四肢,故四肢为末。


今反以为本,谓阳受气于此,起于此,可乎?若云手之三阳从手走头,则足之三阳又从头走足矣。此等疑义,千古莫晰,何也?阳实则肢肿,热肿也;阳虚则肢满,寒胀也。脾主四肢,脾实则四肢不举,湿热盛也;脾虚则四肢不用,气困乏也。风淫末疾,故四肢颤掉。五脏有邪,留于肢节。《经》云∶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


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心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膝,是也。手心热属心与包络。手热赤痒,掌皮浓裂,脾热肝风也,(脾主四肢,风淫末疾)加味逍遥散加钩藤、熟地。手足心肿,风也,花椒、盐、醋和敷之。手足抽掣动摇,弄舌吐沫,不可遽作风火痰治,其脉沉弱,即是脾虚生风之证,宜大补,归脾汤最妙。臂发热,四物汤加秦艽、丹皮、白术、茯苓、钩藤、甘草、柴胡。亦有怒动肝火,小柴胡加川芎、当归,亦可用加味逍遥散。膝属脾、肾、肝,凡人逸则痿软无力,劳则痛如针刺,脉洪数有力,皆肝肾阴虚所致。痿软无力,真病之形,作痛如锥,邪火之象,六味加牛膝、车前。此证多疑其风痰而用发散者,是促其危也。


有饮食过当,腿足或臂内酸胀浮肿作痛,又责之脾胃,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


足腿热渐至腰胯,苍术二两,酒黄柏、熟地各一两,川牛膝、归尾、萆 、防己各五钱,酒糊丸。脚弱无力,及小儿不能行走,天麻、白附、牛膝、木鳖子各五钱,乌头炮一钱,羌活五钱,地龙一分,乳香、没药各二钱,朱砂一钱,酒煮南星,末为丸,每十丸薄荷汤下。一切腿痛,乳香、官桂、血竭、丁香、麝香各六分,杏仁一分四厘,蕲艾一两,木香六分,沉香四钱,檀香四钱,各为粗末,卷纸捻用油蘸点着,乌灭,照穴道针之。 ,(足肚酸疼也。 音渊。)足太阳膀胱病,防风、羌活、紫苏、蔓荆之类。脚赤肿痛溃脓,足三阳湿热下注,可治;微赤微肿脓清,足三阴亏损,难治。若黑暗不肿痛不溃脓,烦热作渴,小便淋漓,阴败未传,急证,急用八味丸,着肉灸,亦有生者。湿热下注,隔蒜灸,解壅毒,次服补中益气、六味丸,自愈。又四肢皆禀气于胃,胃血气盛则善步,胃血气少,足少肉、善寒,渐成痿厥足痹,故足疾必用补中益气,不可不知。足跟痛,足跟属膀胱、肾。热痛,乃阴血虚极,圣愈汤∶生地、熟地、当归、人参、黄 。又经验方∶牛膝一两,苡仁一两五钱,苍术七钱五分,杜仲、黄柏、当归、石斛、萆 、木瓜、秦艽、木通各五钱。


足心属肾,或热或痒痛,(是水虚。)或麻或肿胀,(是火虚。)皆肾虚,六味、八味消息之。


又有足心如中箭,发歇不时,(肾不虚而热盛也。)此肾之风毒,泻肾则愈。余详臂痛、厥逆、挛、抽搐、颤振、香港脚各门。


二阴,详泄泻、痢、二便不通、小便淋数、黄赤、遗尿不禁、交肠、关格、赤白浊、遗精、阴痿、阴缩阴纵、疝、脱肛、谷道痒痛各门。


苇茎(二升) 薏苡仁(炒) 瓜瓣(各半升,即冬瓜仁) 桃仁(五十粒,去皮尖,炒,研) 水煎服。



当归 茯苓(各一钱) 川芎 熟地 陈皮 半夏 羌活(各七分) 白芍(八分) 人参 秦艽牛膝(各六分) 白术(四钱) 桂枝(三分) 柴胡 甘草(各四分) 防风(五分)



(染须。)


生胡桃皮,生酸石榴皮,生柿子皮,先将石榴剜去子,入丁香装满,共秤过分两,然后将胡桃皮、柿子皮秤等分,晒干,同为细末,用牛乳和匀,盛于锡瓶中,封口,埋马粪内,十日取出,将线一条扯紧,点药于中试之,如走至两头皆黑者,药即中用,如不然,再埋马粪中数日,即照此法染须发。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 痰饮| 不寐| | | | | |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 | | 黄胆| |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 麻木| | 赤白带下| | |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 |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 保产| 咳血| |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

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 磁石| 黄柏|

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 桂枝汤| 麻黄汤| 补中益气汤| 五苓散|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保元汤| 当归散| 白虎汤| 四逆汤| 逍遥散| 犀角地黄汤| 乌梅丸| 栀子豉汤| 瓜蒂散| 白术散| 升麻汤| 十枣汤| 小续命汤| 麦门冬汤|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平胃散| 防风汤| 参苏饮| 荣卫返魂汤| 附子汤| 当归汤| 升阳益胃汤| 独活寄生汤| 芍药汤| 竹叶汤| 白头翁汤| 备急丸| 黑神散| 生地黄汤| 黄汤| 木香散| 半夏汤| 猪苓汤| 理中汤| 黄连汤| 猪蹄汤| 紫金丹| 茵陈蒿汤| 白虎汤方| 大黄虫丸|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甘草泻心汤| 独活汤| 四生丸| 人参散| 附子理中汤| 大陷胸汤| 耆婆万病丸| 半夏泻心汤| 凉膈散| 乌膏| 甘草汤| 越婢汤| 金液丹| 八正散| 地肤子汤| 通脉四逆汤| 桂枝加附子汤| 清燥救肺汤| 八味丸| 茯苓丸| 五积散| 冲和仙膏| 大黄附子汤| 麻仁丸| 蒲黄散| 桂枝加大黄汤方| 八味地黄丸| 黄芩汤| 麻黄升麻汤| 人参汤| 排风汤| 茯苓四逆汤| 温胆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陷胸丸| 如圣散| 圣愈汤| 炙甘草汤| 大黄膏方| 桂枝附子汤| 紫金锭| 黄散| 补中盖气汤| 佛手散| 黄连阿胶汤| 地黄丸| 桂枝二越婢一汤| 升阳散火汤| 旋复花汤|